Apple訂購半小時劇集《狄金森》(Dickinson,暫譯),該劇由海莉·斯坦菲爾德主演,她將在劇中扮演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歌先驅(qū)之一艾米莉·狄金森。阿蓮娜·史密斯(《婚外情事》)編劇,大衛(wèi)·戈登·格林執(zhí)導。劇集將設定在艾米莉·狄金森生活的時代,故事圍繞狄金森家庭,她自我創(chuàng)造詩歌的歷程等展開。劇集也將見證狄金森個人的成長過程。
我承認是被les標簽吸引來的,看完第一季我才發(fā)現(xiàn)我上當了。 這一家子真就是“奇葩”,女主角Emily開始與Sue是秘密的“戀人”關系,隨著Sue家里最后一個親人去世,因為繼承了債務和無處安身等問題接受了Emily哥哥Austin的求婚。那時的Emily那股憂郁就像是夏洛克福爾摩斯對著約翰華生說“我永遠不會結(jié)婚,以免影響我的判斷力”。那時候的Emily面對死神也不畏懼死亡。
在一次派對上Austin因為目睹了Emily和Sue親密行為而和Emily起了沖突,Sue因為忍受不了他們倆就逃離去了另外一個城市。期間Emily寫了幾首詩,信中還寫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然后寄給了Sue,但是沒過多久Emily就喜歡上了一名叫Ban的男子。
就在Emily和Ban膩歪的要死要活的時候,Sue回來了。當她看到那個“將不久于人世”的“戀人”喜歡上了另外一個男人我覺得她內(nèi)心是悲痛的,就像是她對Emily說的那樣“我從沒想到我會因為一個男人對你心動而吃醋”。很不湊巧Ban染病去世。Emily再次面對死神時什么不結(jié)婚不畏懼死亡都不作數(shù)了,甚至懷疑死神是嫉妒她愛上了別的男人而做了手腳???此時的Sue因為懷了孩子最終決定嫁給Austin。
結(jié)婚當天Emily和Sue的對話更是有意思。穿著婚紗的Sue對著一身黑衣的Emily說“你真的很愛他”,Emily接著話說“和我愛你的程度不相上下”。我當時滿臉的???????這要是性別一換Emily妥妥的渣男好吧。
現(xiàn)在回頭想一想Emily根本不是喜歡Sue而跟她在一起的,因為自己喜歡“獨處”的性格導致自己接觸的人太少了,小鎮(zhèn)上的人都認為她是“怪胎”只有Sue懂得她寫的詩。說難聽點,就像古代宮中的宮女和太監(jiān),只是為了相互排解寂寞作了對食。Sue逃走之后Emily又碰到一個懂她的男子Ban出現(xiàn),轉(zhuǎn)身就投入Ban的懷抱了。所以Emily根本不缺愛她的人,只缺一個能讀她詩能懂得欣賞她詩的人,不管ta是男是女。希望第二季Emily對Sue能做到奮不顧身或者說一往情深,也算是打我臉了,那也值得我為之高興。
還有Austin,他娶Sue最大的目的也不是愛,是Sue身上那股所謂的“新鮮感”“神秘感”吸引著他。就像Emily裝病那天Austin對她坦白說“我愛那種不了解她的感覺,我寧愿一輩子不了解Sue,也不愿意娶一個能輕易看透的女人”。說完這話Austin還問Emily這有道理嗎?一直都在尋求別人能了解自己的Emily卻認同了這個觀點........
Emily是那種生下來不愁吃穿住行,每天就是睡睡覺寫寫詩,心情不好給父親撒個嬌欺負欺負妹妹懟懟哥哥的千金小姐。在那個時代一個身無分文無依無靠又負債累累沒有任何地位的人,就算是男生也很難茍活下來,何況是Sue這種柔弱的女生。她做不到Emily說的靠著才華成為作家。因為沒身份地位,在Emily和Austin爭吵的時候逃離去了另一個城市當了保姆掙錢糊口,卻被男雇主給強上懷了孩子。因為窮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只能選擇嫁給一個男人才能有口飯吃才能活的下去。結(jié)婚以后我覺得Sue就像是Emily的母親說的那樣“只有廚房才是我的地盤”。
最后一集Ban死后,Emily哭著對Sue說“我從來不了解你背負的有多沉重”。誒,當時真的想替Sue抱不平,你只是死了一個剛剛認識不久的男生,Sue失去的是全部的親人誒,活在童話世界的公主怎么會明白底層人的心酸呢。
就我目前看第一季的感受就是她們倆不存在什么愛情。Sue只是Emily寫詩時間外排遣寂寞的“對食”而已,Sue喜歡Emily寫給她的詩,而我完全看不出Emily喜歡Sue哪一點....感覺她們倆在一起蹭不出啥火花。在我看來可不是倆女生抱一抱摟一摟親一親就算的上是lesbian。Austin好歹能給Sue一個身份一個不愁吃穿住行的地方,能滿足Sue一切的物質(zhì)需求。Emily呢?只有14歲她們倆約定的一起成為作家而已,用Sue的話來說“我當時就知道那是謊言了”。
最后吐槽下Emily的姐妹Lavinia,這妹子真的很饑渴了......整天幻想自己能嫁出去也就罷了,派對上拼了命的勾搭上一個男生,沒想到第二天碰到這男生和另外一個女生在一起,我想著這對算是吹了,沒想到這妹子居然原諒他了。后來Lavinia把自己的果體自畫像當做禮物送給這男生,然后第二天全鎮(zhèn)人都知道了。在她傷心欲絕的時候在公共廁所門口隨便和一個陌生男搞上了 .......我的媽撒哈拉沙漠里也沒見過你這么饑渴的,這劇情我真的很想套在國產(chǎn)劇上看看演出來是什么效果。
編者按:這個劇集似乎是對一位受人喜愛的詩人的現(xiàn)代演繹。兩季過后,它看起來更像是對詩歌本身的一種激進解讀。
By Katy Waldman 原址:newyorker——Alena Smith’s Subversive “Dickinson”
February 25, 2021
遠在21世紀初,《狄金森》編劇和劇集運作人Alena Smith,彼時剛剛大學畢業(yè),住在她父母哈德遜河谷的房子里。她在一家書店工作,同時等待著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曾以編劇的身份申請該學院,但也只寫過一個劇本,名為 《愛麗絲吃掉你的話語》:通過維特根斯坦的方式對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漫游仙境》故事進行重新編排。在瓦薩學院對面的那間小書店里,Alena偶然看到了一本學者Alfred Habegger寫的艾米莉.狄金森傳記,頓時感覺火花四射:如此充滿諷刺意味的人生,有一種令人著迷的東西。狄金森在世時默默無聞,這與她的才華和熱度不符;她的詩歌似乎急切地想與人聯(lián)系,想被人理解。Alena也感到自己的聲音被忽視了,這與狄金森類似;她臥室的窗外,也是一片狄金森式的田園風光:農(nóng)田、馬匹、墓地。她喜歡這本傳記是如何顛覆了人們對這位詩人的看法:狄金森不再是一個在廢紙上涂鴉的幽靈,而是通過詩歌一絲不茍地構(gòu)建她的遺產(chǎn),將無限世界藏于小小詩歌。
Smith考上了耶魯大學。她唯一能說得出名的劇作家是莎士比亞和湯姆.斯托帕德;她認為田納西.威廉姆斯是個女人。在大學里,Smith主修哲學。研究生院重塑了她的書呆子氣質(zhì),將其中的一部分氣質(zhì)轉(zhuǎn)移到角色故事上。畢業(yè)后,她搬到了布魯克林的Park Slope,開始從事戲劇行業(yè)。她發(fā)現(xiàn)她自己擅長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以一種很詭異的充滿流行文化幻想的方式來傳遞理念,這種本能讓她從同行中脫穎而出。她最成功的冒險作品《壞家伙》,在百老匯上演,并贏得了《泰晤士報》的好評。多年的準備工作,幾周的演出時間,該劇為創(chuàng)作者帶來了大約5000美元的收入。
戲劇工作越來越難以為計。Smith的幾個研究生朋友在西海岸找到了待遇豐厚的電視編劇工作。Smith本人傾向于社交媒體,并進入了自己的社交媒體探索之旅。2011年,她開設了一個講笑話的推特賬號@TweenHobo,這個關于一位東游西逛的女孩一路對Justin Bieber大唱贊歌的構(gòu)想,吸引了一大批名人粉絲,其中一些人鼓勵史密斯到洛杉磯來推銷她的節(jié)目。一年后,Smith和她當時的男友(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結(jié)婚)搬到了好萊塢,在那里Smith開始為美劇《婚外情事》和《新聞編輯室》寫劇本,同時醞釀自己的項目。一天下午,她開車去參加幾個制片人的會議。在會上,她挨個估摸了一下她的英雄們:John Cage, Louise Bourgeois, Wittgenstein。Smith不敢想象觀眾會觀看關于Wittgenstein的故事,這是位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奧地利哲學家。她意識到,她想做的是一部實驗性質(zhì)的關于阿默斯特鎮(zhèn)美女的半小時喜劇。在會議上,Smith把她的想法說成是" 由Emily Dickinson主演的喜劇《路易不容易》"。"那真的很酷,"其中一位制片人說道。然后她停頓了一下。"你說的那是個啥?"
《狄金森》于2019年首播,如今已成為蘋果原創(chuàng)劇集中的突破性作品。這部劇可能是從一個清醒的英語研究生的大腦中萌芽、生長起來。第一集中,饒舌歌手Wiz Khalifa扮演的死神在馬車上呼喚Emily,向她許諾不朽,并預言了內(nèi)戰(zhàn)的屠殺(藉由一位黑人演員之口說出的內(nèi)戰(zhàn)警告浸透著寒意和報應)另一集是Emily的情欲覺醒,基于實際的狄金森學術研究,探討了她與她哥哥Austin的未婚妻Sue的關系。這一集名為 "我從未見過'火山'"。該劇將真實的狄金森詩句置于首位,它們在屏幕上以金色的筆跡呈現(xiàn)出來。
狄金森》本可能在幾方面步履維艱: 它可能成為一首空洞的贊美詩,因為對詩人的生平肆意篡改,同時淡化她的奇怪之處。它可能完全依賴于當代俚語空投到19世紀的笑話。相反,這個劇既詭異和大膽,又莊重和古典。Smith似乎對歷史上的狄金森不感興趣,而對由Hailee Steinfeld扮演的詩人的聲音的某種化身感興趣。Smith最近說,這種聲音 "擁抱悖論,蔑視權威"。有鑒于此,該劇中的Emily比真實生活中的她更具有顛覆性——例如,支持女權主義和反種族主義的信念。當下的口音——Cue到Mitski,劇集笑話——服務于一個更冷酷的論點:狄金森的詩驚人地現(xiàn)代化,它們一直在與未來對話,這個未來既是現(xiàn)在。
第一季的結(jié)尾,Sue蘇和Austin的婚禮——這對Emily來說是一個創(chuàng)傷性事件——和艾米麗參加自己的葬禮的夢境交織在一起。死神在那,在場的還有最近去世的Emily所愛的一個男人(她的某本自傳中的一個人物)。這時,Billie Eilish的聲音飄了進來。死神給自己倒了一杯威士忌,宣告他們聚集在一起,向 "一個平淡無奇的Bitch(Emily)"道別。Emily打斷了他的話,問他的悼詞是否愿意接受點評。這一幕荒誕、刻奇、天馬行空;它用極端的情感表達方式將原始材料與超現(xiàn)實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狄金森的詩歌常常似乎是從靈魂的牢房中發(fā)出的,在那里,奇怪的折磨方式即將展開。"我的腦海中,有一場葬禮,"本集即得名于此,接著:"哀悼者你來我往/在墓地上踐踏——踐踏——直到靈魂要破土而出。" 閱讀《狄金森》是為了理解那種意識在受到?jīng)_擊時是如何產(chǎn)生奇怪的轉(zhuǎn)折、鬧鬼的咒語,甚至是干巴巴的笑話。觀看《狄金森》是通過僵尸男友和模糊的時間來體驗這種啟示。
在新冠大流行前的一個冰冷的下午,我在紐約摩根圖書館的咖啡館里見到了Smith。我們來得很早,但她更早,她立即道歉:過去幾周她一直五點起床。她點了一個三明治,穿了一件黑色的創(chuàng)作服。當我提到她的劇讓我想起了文學批評(對一行詩進行半小時賞析)時,她提起了 " Emily Dickinson的哥特式風格",這是學者Daneen Wardrop的書。Smith解釋說,作為一種體裁,哥特式風格大多指的是小說,而不是詩歌,但它還是闡明了《狄金森》這個劇的風格。她說:"家庭的壓迫,囿居的環(huán)境,死神如影隨形,"她說。"我的劇是哥特式的,是關于作為一個女人的哥特式經(jīng)歷,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在1850年。每當我被要求總結(jié)《狄金森》的美學時,我都會想到有人在第二季編劇室里說的一句話:'凄涼而冷峻'。
外面天氣寒冷,陽光明媚。咖啡館大部分時間是空的,在其玻璃墻的俯視下,人們有一種坐在空氣塔中的感覺。Smith開始談論她讀過的一本書中的一句話,多年之后,這句話仍然對她有影響。"那句話是這樣的:'對Emily Dickinson來說,沒什么比出版更容易的了'," Smith說。"你想一想,Emily的家人訂閱了雜志和報紙。她被寫作包圍著,沉浸其中,包括同時代女性的作品,如Louisa May Alcott.,是什么阻止了她呢?"
《狄金森》的每一季都可以被看作是對這個問題的不同闡述。第一季在Emily和她的家庭之間的沖突中展開:她的父親尤其希望她停止寫詩,并禁止她接受高等教育。Emily到Henry David Thoreau的小木屋朝圣,在那里,不穿上衣的John Mulaney用他的矯揉造作讓她感到沮喪。她偷偷溜進大學講座,穿上了男性學術界的羽衣。但Smith也希望以能夠引起當代觀眾共鳴的方式探索她的角色的掙扎。這一季不僅僅是關于十九世紀的性別歧視;它是一個關于內(nèi)心生活的哥特式研究,一個關于Smith所說的 "女性總是被困在錯誤的時間 "的故事。
本周五結(jié)束的第二季擴張問題的角度,考慮到了名聲、真實性和自我的表現(xiàn)。在第一集里,Emily遇到了Sam Bowles,一個新的日報《春田共和報》的風流編輯。Bowles是文學聲譽的浪漫化身,他對 "注意力經(jīng)濟 "和印刷新聞的需要——19世紀50年代的一項顛覆性技術——"快速發(fā)展并打破舊規(guī) "發(fā)表了看法。他似乎也在試探Emily做他最新的 "It Girl"。她將詩歌給他去出版,但這種曝光有它的壞處——有一次,出現(xiàn)在印刷品上使Emily真的隱形了。她像一朵云一樣孤獨地在阿默斯特徘徊,想知道別人對她作品的反應("如此相關"),但卻無法回應;更糟糕的是,她意識到Bowles在她的想象力和出版之間插手了。正如Emily的一位導師所建議的那樣,名聲是一個陷阱,而匿名則賦予權力:"世界在無形的東西上運行"。
這個想法貫穿了本劇的架構(gòu)。《狄金森》的兩個突出特點是對黑人角色的強調(diào),他們的故事沒有被阿默斯特的白人注意到(第二季特別關注Ayo Edebiri扮演的仆人Hattie),以及它認為Emily的天賦是對別人錯過的東西的關注。(這一主張是通過視覺幻覺——一只巨大的蜜蜂、一個好色的Edgar Allan Poe ——以及通過Emily的近視的隱喻來推進的)。在Smith的寓言中,藝術記錄了一種親密的觀察方式——而Bowles,這個誘惑者,引導作家們?yōu)榱丝焖俚目隙ǘ撑蚜诉@種視野。對于一個在Twitter上成名的人來說,這種束縛可能是熟悉的。Smith說:"我們知道,上網(wǎng)已經(jīng)打破了我們的大腦構(gòu)造,因為Emily Dickinson的情況[寫作但不出版]現(xiàn)在感覺幾乎無法想象,"。"每個人都渴望在這個巨大的、瘋狂的對話中找到一個立足點。
2020年,《狄金森》贏得了Peabody獎,Smith與蘋果公司簽訂了多年的協(xié)議;在成功的陰影下,如何按照自己的條件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個問題感覺很緊迫。在該劇中,贊譽會招致創(chuàng)造性的衰落,但默默無聞的感覺也不安全。第二季介紹了另一個神奇的現(xiàn)實主義人物:無名之輩。Smith將其描述為 "一個聯(lián)邦士兵的前幽靈"。(狄金森最著名的一首詩的開頭是:"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他的故事線,以及一個黑人角色Henry的故事線,他匿名發(fā)表的文章使他處于危險之中,表明無名和孤獨的狀態(tài)還沒有完全擺脫其恐怖。被名聲迷住的Emily也必須提防那種需要一個人根本不存在的隱形性。
在拍攝《狄金森》的第一天,Smith告訴演員和工作人員,她是一個女!權!主!義劇集運作人;《狄金森》的拍攝現(xiàn)場是一個女!權!主!義空間。她希望她的演員在探索那些感覺危險的東西時感到安全,知道他們的界限將永遠得到尊重。這并不是Smith自己在電視界的經(jīng)歷。2014年,Smith正在為《新聞編輯室》的最后一季寫劇本,這是Aaron Sorkin的一部關于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的電視劇。她反對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執(zhí)行制片人為了公平起見,對一位強!奸受害者進行了說教,說她選擇在網(wǎng)上說出侵犯她的人。這一集播出時,眾人驚愕。Smith在推特上說她對故事線的反對使她被踢出了編劇室。Sorkin對此發(fā)表了一份冗長的聲明作為回應:"我聽說了Alena的反對意見,以及一些健康的爭執(zhí),"他寫道。"過了一段時間,我需要繼續(xù)前進(時鐘在滴答作響),但Alena還沒有準備好這樣做。我給了她更多時間,但后來我真的需要繼續(xù)前進。Alena還是不讓我這么做,所以我讓她離開了房間。"
《狄金森》第一季第7集考察了Emily所在的阿默斯特小鎮(zhèn)的政!治背景,以教科書式的索金式的走馬燈開場。狄金森先生以溫和派的身份競選國會議員,帶著關于輝格黨和一無所知黨的調(diào)侃性論述,大步走過他的莊園。這種敬意雖然很有魅力,但有一個鋸齒狀的邊緣:后來,這位家長把他女兒對奴隸制的知情討論斥為 "無意義的閑談"。我問Smith,這一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她的老上司的非難。"我的第一份電視工作是在#MeToo之前,在特朗普之前,"她說的是她在 《新聞編輯室》的時間。"而且,對我個人來說,在這五年里,中間路線似乎越來越不像是解決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好辦法。"
《狄金森》第二季釋放了Smith對邊緣人的吸引力,或者至少是對進步人士的吸引力。內(nèi)戰(zhàn)日益臨近;Austin和他的朋友們審議了 "布朗兄弟"——激進的廢奴主義者John Brown的信徒——是否疏遠了更多中下層的選民。然而,并沒有出現(xiàn)索金式的論戰(zhàn);相反,該劇通過豐富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了同理心。例如,在第八集里,Emily仍然隱身,偶然闖入包括Hattie在內(nèi)的阿默斯特黑人居民的會議,他們聚集在狄金森的谷倉里,慶祝他們的廢奴主義報紙的成果。他們在跳舞,先是隨著與時代相適應的小提琴演奏翩翩起舞。隨著夜色加深,伴隨著Cakes da Killa的 "Gon Blow"的曲目,舞蹈也越來越深入。這一幕,其奢華的編排——翻滾的身體、在陰影中劃出弧線的燈籠——展現(xiàn)了《狄金森》的所有美感。
它也充滿了焦慮感。Smith被指責為重塑歷史;她的劇中,馬薩諸塞州的精英們與黑人角色交朋友,并陶醉于黑人文化,有可能偽造過去。Smith和共同編寫這一集的Edebiri似乎意識到了這種危險,有時甚至似乎在追求這種危險。在會議上,Hattie脫下她的長外套,露出她偷了Sue的華美的舞會禮服。在昏暗的谷倉中,她喚起了一個不可能的生物,一個穿著金色綢緞的幻象--人群中的喘息聲和笑聲加劇了這種效果。姑且不論Hattie是否能逃脫這樣的偷竊(或者她是否想嘗試),這塊布料看起來就像另一個世界;它非常適合她。下一句話幾乎是在向難以置信的觀眾講話。"讓我看起來很性感,"Hattie說。
《狄金森》在某種深刻的意義上,游走于事情的原貌和我們希望的原貌之間的微小間隙上。該劇迎合了對十九世紀女性作家的迷戀——從Greta Gerwig在2019年改編的《小婦人》,到CW即將推出的《現(xiàn)代奧斯汀》系列,都讓人感覺是出于對舊日寵兒的渴望,希望她們能有不同的意義,與我們一起發(fā)展壯大。尤其是狄金森,她一直居住在對女性身份的約束中。Adrienne Rich在1976年寫道:"詩人本身已經(jīng)被塑造成一個多愁善感的對象",她的 "合法的陌生感 "被降低為 "一種天真的感覺"。她認為,狄金森的公眾經(jīng)常誤解她,這讓Smith有機會犧牲掉過去的某些質(zhì)地。她不認為我們需要翻譯歷史來理解它;相反,她認為現(xiàn)代框架可以幫助捕捉曾經(jīng)從縫隙中溜走的東西。Smith引用了作家和學者Saidiya Hartman的話,她對過去的重構(gòu)感覺不像是猜測或愿望的實現(xiàn),而像是試圖創(chuàng)造條件,使真相能夠被了解。
第三季將完善和測試這種方法。這一季是在新冠隔離期寫就,時值民權抗議運動盛行,它們將人物直接提升到了19世紀60年代,探討了內(nèi)戰(zhàn)的創(chuàng)傷是如何滲入Emily的心靈的。由于covid-19的原因,Smith在Zoom上召集了她的編劇室,聚集了一批老手、演職人員和新鮮血液。后者包括劇作家Lynn Nottage,她在耶魯大學教過Smith("我是年齡多樣性的雇員,"她告訴我,也許淡化了她的兩個普利策獎的吸引力),"Baited with Ziwe "節(jié)目的Ziwe Fumodoh("我被Alena的爆炸性、超級熱的拍攝吸引...我們在我的Twitter D.M.s中聊了起來"),以及作家R. Eric Thomas,他有時想,"我是Emily Dickinson嗎?" (他澄清說:" Emily是誰,她意味著什么,"我試圖保持開放,因為在劇中我們不是在講述一種類型的人的故事")。
當我加入Zoom Room觀看編劇們計劃本季的結(jié)局時,加州的野火正在熊熊燃燒,美國的新冠死亡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17萬人。在被問及團隊士氣時,Smith采用了一種嘲諷的深刻語氣:"一場龍卷風一直在我們周圍肆虐”。一塊白板和一盞燈在她身后閃閃發(fā)光;在其他地方,作家們都被植物和書籍所包圍,這是家庭辦公室的禮貌性的商務休閑。
"我們來看看黑板上的這些粗略的節(jié)奏,并把它們搞清楚,"Smith說。她開始讀:"美麗的春日清晨"。作家們聽著她飛快地念著大綱。Smith講到一個場景,背景是Emily的臥室,詩人要求她的朋友,鎮(zhèn)上的女裁縫,一個名叫Betty的黑人婦女,幫她做一件衣服。"一種全新的服裝,"Smith說。"不是緊身胸衣。舒適。前面有紐扣。" 她停了下來。"我的意思是,這不確定,對吧,因為我不希望Emily有所有這些答案。事實上,Emily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含糊不清,一開始。就像'我看到了這個......東西。我看到了這種新的東西'。"
Nottage舉起了她的手。她建議,Betty在幫助指導艾米麗對裙子的設想時,應該揭示她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它應該感覺到完全的合作,就像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平等的基礎上合作。
Smith點了點頭。"藝術家對藝術家,"她說。
房間里的人都同意:婦女們在一起工作。" Alena," R. Eric Thomas問," Betty是否穿著緊身衣呢,這個問題大家是怎么想的?"
"我是說,我喜歡你說的'我不需要穿,我通過裁縫解決了',"Smith說。"但是Betty在這場戲中必須看起來非常漂亮和偉大。她不可能穿著一件Schmata。
"執(zhí)行制片人Silas Howard說:"讓它發(fā)揮作用的一種方法可能是通過戀物癖。"一種被迫但能表達意圖的美學......"
"但是她是否能夠穿著那個時期的全套緊身胸衣工作?”Nottage說。"她需要舒適、自由。也許她穿的是她自己設計的改良胸衣?"
"很好!" Smith說。"Betty說,比如,'我自己做了這件胸衣。我不得不重新設計我的每件衣服。我不得不使用松緊帶。"她看起來很擔心。"等等,松緊帶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貝蒂發(fā)明了Spanx!" Howard大叫起來。有人對著電話打字。
"1820年!"有人叫了起來。
會議爆發(fā)出了歡呼聲。
"我也覺得有機會探索,比如,有運動,但也有呼吸,"Thomas說。他一直在特別認真地思考這個情節(jié);根據(jù)房間的任務安排,他將寫劇本首稿。"如果她蹲下身子,處理下擺,她的橫膈膜被壓縮了--"
"哦!" Smith說。"然后Betty開始說,比如,這都是關于運動、結(jié)構(gòu)和呼吸。而艾米麗說,'我的詩也是如此!破折號就是呼吸。"史密斯憤怒地打著字,嘴里念念有詞,使它們以一種微弱的狄金森式的腔調(diào)念出來。" Emily......將......思想......與她的......詩歌......連接起來,破折號......就是....,是呼吸。"
1998年,《詩歌》雜志發(fā)表了Billy Collins的詩歌《脫掉Emily Dickinson的衣服》。Collins離譜地從 "薄紗制成的披肩 "到 "白色長裙,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再到狄金森內(nèi)衣的 "別針、扣子和系繩",演講者 "駛向她裸露的冰山"。對Collins來說,狄金森都是誘人的模糊不清的。(抓住詩人的本質(zhì),即隱藏在層層風格之下的本質(zhì),就像 "騎著天鵝進入黑夜")。在他解開扣子的幻想中,沒有任何工作服的概念,也沒有任何與性浪漫無關的衣服。這種對狄金森著裝的理解體現(xiàn)了作者被貶低的方式,她的藝術被輕視,但它也捕捉到了一種參與歷史的常見方法。傳記片或古裝劇通常會提供一些時期的細節(jié),讓人分心,暴露出 "真實 "的主題。他們可能會問,在所有的神話和褶皺之下,誰是Emily Dickinson?
Thomas繼續(xù)說。他對這次談話有其他想法,整個房間都開始點頭。
"??!" Smith說。" Emily的衣服是由詩歌制成的。"
在閱讀Collins的詩時,我想到了Hattie的長袍,以及 "狄金森 "對脫掉裙子的關注似乎少于對誰能穿上它的關注。最近在電話中,Smith告訴我,1月6日的叛亂和特朗普隨后的無罪宣告提醒了她,"我們不能一直重復自己。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把過去的事情往前推進"。另一種表達這個想法的方式可能是說,如何將歷史——事實和敘述、肉體和薄紗的堆積——付諸實施很重要。Smith的劇并不專注于一個真實的女人,而是想知道: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遺產(chǎn)做成有彈性的、優(yōu)雅的、有用的東西?我們?nèi)绾卧趯@些材料的珍視和侵犯下進行創(chuàng)造?
Smith經(jīng)常談到 "活生生的過去",這個短語對于那些在歷史的廢墟中構(gòu)建了她的現(xiàn)在的人來說可能很熟悉。該劇的時間坍塌是在多季的過程中艱難實現(xiàn)的,但這也是Smith開始的地方。這是她看到的,當時她還不到20歲,她從父母家的窗戶向外看,打開一個筆記本,用自己的手寫下了一首狄金森的詩。
從小不喜歡讀傳記,最近年紀大了越來越覺得傳記電影很好看,提供著現(xiàn)實世界運作當中齒輪壓出來的某個形狀?,F(xiàn)代pop的配樂選歌和節(jié)奏都很好,搭配演員們的演技風格絕了,而且時而有一些音樂劇/戲劇的感覺(前六集),把終點的Drama放大化,非重點的就簡化,從而避免繁冗而且增強了力量。
第一集就是死神那首詩,Emily腦洞里面死神一次次接她去兜風。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
And Immortality.
第二集把火山這個意象拍得特別好,火山的危險性、未知性、不確定性時刻吸引著Em,它的危險性是Em和Sue的les情感、對她重重禁忌的男權社會,它的未知性是她看到的充滿知識和神奇的世界,它的不確定性=不知何時會噴涌而出的可能性,從本質(zhì)上吸引著她。它吞噬的龐貝又像Em對自己處境的感受一樣永恒凝固。我還記得我看龐貝古城展的時候,被燒成黑色的人體蜷縮成一片,時間凝固在美麗的馬賽克磚瓦上。這一集有一段母親給她“講道理”,很扎心,我也是Em一樣只在意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后瘋狂表達自我的小公主,而我媽也不擅長表達情感;明明已知媽媽不喜歡被搶奪管理者的地位,父親作為Provider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們自我中心又有點幼稚的“反叛”卻只推動我們表達情感,不允許我們體恤他們的控制欲望和情緒。
第三集沒有特別的感覺,wild nights這首很好。我蠻喜歡喬治這個小男孩的哈哈哈。
Futile - the winds - To a Heart in port - Done with the Compass - Done with the Chart!
第四集的梭羅大揭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越來越覺得Em的故事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拍很恰當(至少對我來說):我們有愛(甚至溺愛)但不了解我們的父母;人各矯情各的,各自以為孤獨,又各自無法面對孤獨;既有的東西越多只不過有越多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我始終相信腦子很豐富始終不是壞事,也希望能給自己足夠面對孤獨的能力。
第五集about 膚色 男權。Orthello Act 3 Scene 3 很喜歡。"For she had eyes and chose me."
To say my wife is fair, feeds well, loves company,
Is free of speech, sings, plays, and dances.
Where virtue is, these are more virtuous.
Nor from mine own weak merits will I draw
The smallest fear or doubt of her revolt,
For she had eyes and chose me. No, Iago,
I’ll see before I doubt, when I doubt, prove,
And on the proof there is no more but this:
Away at once with love or jealousy!
第六集 教會我Slant這個詞除了斜眼看人以外還有其他意思 就是第一次讀這首詩。當時心里想的是 這女人真的好強烈一股陽剛之氣。沒想到她提到的“Te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在這部里面通過和愛情相關的真相來傳遞:直接地表達和間接地表達真實的感情。父母在他們以為Em將死的時候,直接地向她訴說了真實但難以啟齒的秘密,從而釋懷自己并間接地表達了對Em的愛和眷戀;Austin的真是情感是他愛著Em這個姐姐,愛著Sue這個戀人,但相比于直接表達一個愛字,他說“你能不能不要死” 和 “我寧愿這輩子永遠看著一個我不懂的Sue 也不想娶一個一眼看到底的人”,反而把愛細節(jié)化地真誠展現(xiàn);Em的敏感讓她能夠從這些slant的語句當中體會到那些真實的情感。我記性真的很差但這首我記得很多句。哈哈哈哈我當時想的是md為什么要slant??啥話不能直接說??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
Success in Circuit lies
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
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
As Lightning to the Children eased
With explanation kind
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
Or every man be blind —
第七集 Freak這個詞太棒了?!癗obody knows this little rose"。只有拿起來過的人才有資格說放下。
第八集 “我只是很感激你被生出來了” 最近孤獨的我本人最想聽到的情話??Em描述Freak先生:和他在一起我在學習。我可以向他說一切事情,而他也能理解我。
第九集 freak 先生的死是相當必要的。非常喜歡蒼蠅布滿他臉那個腦洞的恐怖感——死亡的質(zhì)感。
第十集 婚禮和力量。
《Dickinson》
9.5分 扣掉半分以防今年第二季過于驕傲
Apple TV+的劇看到現(xiàn)在我認為最佳的一部
在這之前我認為最好的是
《The Morning Show》
(小聲bb:
這兩部本就應該是蘋果理應能做到的水平)
A girl who can feel Death rather than God.
本來對人物傳記作品不抱太大希望
但是這部劇從各個角度出發(fā)都真的太贊了
攝影的明暗光線真的絕美
第九集的日食場景吹爆
同時也讓Emily和Ben的關系正式確立為
un-husband-and-wife后
Ben完成了作為Emily生命中的引路光線
在蒼蠅飛鳴中向死神獻祭了自己的生命
其次這部劇為了凸顯主人公現(xiàn)代主義詩人身份
劇中運用了大量與傳統(tǒng)手法不同的現(xiàn)代化配樂
這種反差風格其實也不算少見
但蘋果在這里做到了自成一派
劇情滿分
在基于Emily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的變化基礎上
完成關鍵人物的出場 離開以及劇情的逐步推進
死神會愉悅的乘馬車帶著你出去兜風
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奪走你所珍惜和所愛
看完第七集之后自然蹦到腦子里這樣一句話
Life is a circus, and you are the acting freak.
總而言之 強烈推薦 期待今年第二季
至少讓我知道了狄金森這個人物。
這劇的風格和《西部的一百萬種死法》有點相似,差點消化不了這種風格過于輕松的歷史劇……臺詞讓人分分鐘出戲到現(xiàn)代。而且道具有一種華麗但塑料的感覺。
這個倒還可以接受,比較受不了的是政治元素過多。比如第一季里一群人圍讀奧賽羅,奧斯丁扮演女人,女主感覺沒什么問題,而一個日本小哥(天知道19世紀為什么美國東部會有日本人)扮演奧賽羅,女主就覺得出戲,大力反對(因為奧賽羅本身是黑皮膚),堪稱大型雙標現(xiàn)場。編劇的腦子仿佛被門擠了。
我是沖著百合去的,這劇讓人比較滿意的是演員的演技和顏值,角色塑造的也挺不錯,包括配角。但鑒于兩個人的姑嫂身份和艾米莉本人還有幾個傳言中的男性情人沒登場,我覺得在百合這方面也不必過于認真。
《狄金森》第一季的季終集收尾很美好。 艾米莉?qū)懴卤磉_愛意的詩送給蘇,兩個人私自跑出房間,在郊外的林間起舞。哥哥看到蘇弄臟的婚紗,氣憤地認為艾米莉在破壞他和蘇的婚禮,故意戳艾米莉的痛處:父親禁止她投稿出書。受到打擊的艾米莉又一次進入自己創(chuàng)造的想象世界,死神為她舉辦葬禮儀式。用筆記下詩歌靈感的念頭壓過了祈求死神帶走她的沖動。艾米莉回到自己的房間,用縫制蘇婚紗和母親禮裙剩下的針線,將自己一頁頁散落的詩歌手稿連綴成冊。
(艾米莉的母親穿著女裁縫修補好的禮裙說了一句臺詞:“只要有針線,就沒有她解決不了的問題?!卑桌蛞灿冕樉€解決了她自己的問題。全劇最愛這段女詩人的“針線活”)
回顧一整季艾米莉的成長,事先瞞著父親投稿校園期刊,女扮男裝去學校聽講座,借用哥哥的名字參加詩歌比賽,裝病待在房間偷偷寫詩,就像她寫下的“成功之道在于迂回彎繞”?!罢嫦嚅W耀的過程一定緩慢?!弊詈笠淮握驹诜块g門口面對父親,艾米莉堅定地說出了自己是詩人的真相:不論你做什么,都阻止不了我寫詩。
是的,用現(xiàn)代劇的拍法,當代叛逆少女的演繹方式和當代時髦音樂作BGM,可能更接近你和你內(nèi)在宇宙。反骨硬頸,靈動可愛,浪漫自由。一百多年前的女性困境和當今的現(xiàn)狀奇妙地互文,產(chǎn)生跨越時空的共鳴和強烈的感動。
E01非典型詩人叛逆少女。女配小白花Sue真得太美了眼睛完全挪不開。小白花父母也是很會取名字,姐姐Mary妹妹Sue……
以為是歷史人物傳記,結(jié)果是套了個殼的青少年成長輕喜???好笑的同時又很心酸,幻想和配樂的處理蠻喜歡,海莉和Ella Hunt好可口XD下一季搞個音樂集吧
“如果我不曾見過陽光,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光亮已使我的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 現(xiàn)代劇的手法拍古人,混搭出來的效果可愛,BGM好聽。
BGM很好聽,狄金森有點可愛,等你的第二季歸來!
如果不站在傳記的角度來看,這部劇還挺有趣的,配樂,偶爾的幽默,都會讓人會心一笑,好羨慕艾米莉這么懂她的蘇和本,是知己也是愛人,一生中能遇見這么志同道合,心靈相吸的人真是幸運極了。這部劇里的蘇很美,但感覺人物還可以更立體一些。
現(xiàn)代劇的手法拍古人,不是新鮮事,但喜歡這個混搭出來的可愛效果
有點不太適應這種黑色喜劇模式的古裝劇,bgm總是感覺跟服化道格格不入。不過偏苦情的狄金森用這種形式拍出來也算是略微不那么平淡。Sue太美了…
非常酷的拍法,覺醒的女性意識、Wiz Khalifa的出現(xiàn)、意象的南瓜車和對時間背景刻意的模糊處理,在“古裝喜劇-穿越劇-傳記劇”之中肆意進行著天馬行空的跳躍。這種充滿著創(chuàng)意與娛樂的設計和許多創(chuàng)作熱衷于將古典劇作置換到現(xiàn)代語境的用意是一致的:Emily雖然不在了,但是她的詩句和精神躍出紙張間,跳出時空;在幾百年以后,依然鼓勵所有人發(fā)掘自我,對抗不公,在世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海貍演得十分出色,豐富了傳統(tǒng)認知之外的人物形象,終于結(jié)束了這幾年頻繁打醬油的狀態(tài),有點感動。以及第五集木蘭尼客串的梭羅太太太好笑了!全劇亮點。
三星半。技巧上非常嫻熟,以完全現(xiàn)代化的視角和語言去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緊密地踩在女性壓迫與反抗的鼓點上,讓歷史與當下生活擁有鮮活的連接。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個標準中上層家庭的女性,盡管在女性不被當作獨立的人的一個半世紀以前,她的身份認同與自我意識覺醒的掙扎在現(xiàn)代化的敘述方式下顯得輕佻而矯飾。同時期黑人還掙扎在生存的邊緣,最大障礙是「想成為完整自我」的狄金森相較之下有點飽漢不知餓漢饑。請注意,這并非對比黑人種族議題和女性平權議題的輕重及其苦難的深淺,而是在劇情所發(fā)生的時代背景下,現(xiàn)代化的敘述難免出現(xiàn)這種輕浮之感。最后,Em和Sue兩位演員選角大成功,一個非常貼合這個現(xiàn)代化闡述的新女性,一位是很古典的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鑲著金牙的死神出場再配上billie的歌,我真的整個人驚到
幾年前看詩集的時候就覺得對詩人的興趣更大一點,看完劇之后果然覺得偉大的詩也要偉大的人來寫。幾處場景特別喜歡,和蘇在樹下的親吻,和本一起看日全食,其他人在書本和白布上看倒影,自己的葬禮,和死神的對話。蘇穿婚紗太美了,喜歡關于火山的比喻
看了之后才發(fā)覺和我預想的不是一種風格,略失望。雖然海莉也沒有撐起我心目中的這位杰出女詩人的形象,但卻和這部劇的風格很搭,演技也可以。還是要四星,希望講述文藝界女性的影視劇越來越多。//補,習慣了這種風格后居然還不錯,滿新穎的。
十九世紀叛逆少女的詩歌熱情。Hailee口白配上beat來展現(xiàn)詩歌,大量的hiphop BGM和古典設定反差與劇情的小喜感十分相稱,感覺是青春喜劇和古典劇的crossover。另外終身未嫁,疑似bisexsual的Emily,真的挺有內(nèi)容講的。值得一看!
編劇刻意不要呈現(xiàn)出太沉重的東西,所以做了很多想讓情節(jié)妙趣橫生的處理,現(xiàn)代化的背景音樂啦,奇幻元素啦,但是第一集看下來讓我有點不適。海莉和狄金森長得好像,演員選的不錯。不知道喜歡狄金森的人看了會不會認同,但是死神那句“兩百年后被記住的狄金森只有你”真的很感動。
誒去年Vanity Fair有這現(xiàn)代闡述的效果該多好!風格和Another Period可以xover了。表演可能是最弱一環(huán),可詩很美,人物也可愛。狄金森的世界本就小而封閉,一個衣食無憂的古怪少女,在乎的只有她的花、詩歌和針線活,想象從沒見過的火山,大時代的風浪到她小小的港灣里不過數(shù)圈漣漪。
如果沒有加入異想天開的戲份,這劇壓抑的沒法看啊,是聰明的改編。這父親的角色有多討厭呢,看上去全家都希望他趕緊死了
第五集棄我不認為-聽到自己心愛的女孩由于貧窮失去家人要嫁給別人,只是叫去森林親吻,說不管你嫁給誰,你不能愛他多過于愛我,轉(zhuǎn)而只關心自己的詩在期刊上發(fā)表;派對上蘇逃走去波士頓,她只是寫信,仍然只是照常輕松快樂的生活-是愛情。我不認為-一直念叨死神,自然,出現(xiàn)黃蜂的幻覺,聽火山的講座達到高潮大喊出來,組織戲劇社,強迫大家演不喜歡的角色,不考慮別人可能被當眾羞辱的感受,聽到黑人念黑人角色的臺詞說是完美-是藝術家。我不認為-扮男裝聽講座,請傭人省下時間寫詩,占有女人,說自己穿西裝肯定很帥-是平權,還是男尊女卑邏輯下的一點幼稚的叛逆。你生來輕松,你有爸爸的保護,你憑什么對別人說人生本不該如此。你覺得災難是媽媽不愿請傭人,你卻完全沒有考慮過眼前你聲稱最愛的女孩,負債累累,要通過賣身來活下去。
就是覺得女詩人的父親對女詩人有一種亂倫的感情。晚上跑到女兒房間睡,對著女兒哭,還有一直死死的控制住女兒!她媽媽還吃醋了……那個無比契合的牛頓先生,居然是個gay!難怪說男人到他那么大年紀還沒結(jié)婚,是很奇怪的事。還說哥哥的領巾好看。鑒GAY是項很難的大事業(yè)啊!
# under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