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al Barrier is comparable to Last Year at Marienbad with its non-linear development, mysterious characters and inexplicable mis-en-scene. It also shares the guerrilla film-making style of the French New Wave. It is one of Skolimowski's best. The film follows a newly graduated medical student in his pursuit of an unattainable woman. He follows her through the streets of 60s ...
第12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墩系K》,下面為大家?guī)砬熬€彷徨青年們隨樂起舞的評價了!
RIVER:
很是晦澀,音樂加分。
我們敏熙:
世界與憤怒青年之間的距離。
果樹:
藝術(shù)與哲思的交織,蒙太奇與空間的魅力。
Daisyrrr:
很可愛的一部黑白超現(xiàn)實主義電影。配樂很棒。
Bboard19920313:
你唱得再好聽跳得再好看也沒用,it's just rubbish。
格系藝人:
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劇本有戈達爾的味道,導(dǎo)演在構(gòu)圖上還挺有意思的。
張益達:
鏡頭和爵士樂真的太美,故事有些胡思亂想,認真討論戰(zhàn)后波蘭各代人之間的障礙的同時,又抽象和諷刺幽默。
子夜無人:
青年人對社會永遠滿懷憤怒,那種力量是長長的武士軍刀、厚重的手提皮箱,是貼著車窗搏命的叫喊。不容于世的瘋狂和男女之間攪覆天地的沖動,一起延燒成曠日持久的災(zāi)荒。女人在一群人的裹挾中拼命擠出去、沖出去,男人一個人獨自倒下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地上,幾乎每個鏡頭畫面都非常有設(shè)計感,不靠劇本、不靠表演、不靠了不起的主題、不靠先行的概念,僅僅憑著對于藝術(shù)的想象力和敏銳度,也能支撐起一部電影。
#FIFF12#DAY2的無人知曉場刊評分將在稍后為大家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BFI #OutsidersandExilesTheFilmsofJerzySkolimowski 整體的感覺是一部雜糅了很多風格的電影,戈達爾風格在其中比較明顯,意識體有些像同年的《雛菊》,與《雛菊》中表現(xiàn)女性意識體不同的是,感覺本片則是借用榮格理論中的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視覺化展現(xiàn)了社會對男女的規(guī)訓,配樂的蘇聯(lián)感和結(jié)尾的輪回之意都很明顯。
出校后以一個下?lián)u鏡頭開始,后在鏡世界與隨波逐流的人們奔跑,等交通燈切換時擁擠的人們(《大都會》的感覺),結(jié)尾處同樣是交通燈與鏡世界且也是一個同樣的下?lián)u鏡頭。
束縛雙手的游戲,爆炸的香煙和行李箱,獻血的海報(I want you),被沙遮住的獵物展示,死亡的繩索,未失明的盲人都有強烈的指代性,戰(zhàn)爭帶來的民族傷痛也貫穿整部電影。幾場利用光影和構(gòu)圖制造的大遠景群像戲太震撼了。
不喜歡的點是剪輯無法強化故事的連接性,加之時間屬性的弱化讓故事更加散。
7。拍的挺好看,不過太亮太晃眼了。
我們一路前進,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折服于命運的永恒
★★★☆
+.5。較《叫喊》、《月光》,斯科利莫夫斯基此時還處于《雛菊》式高度欠組織的創(chuàng)作模式中,僅憑想象力維持影片張力,但。
what?
充滿著幻想色彩的社會現(xiàn)象片,那些由不規(guī)則的構(gòu)圖變化、令人困惑的人物行為與場景,搭配渲染不明的配樂組成的超現(xiàn)實段落,還是在做著對過去一些電影藝術(shù)特色的模仿。
8.4 Skolimowski早期的黑白電影都有一個共通的母題:迷茫青年在混沌的大環(huán)境下原地打轉(zhuǎn),就像是萌發(fā)之中的新浪潮電影,充滿著隨機的選擇和無意識的漫步;而本片則是它們的集大成之作,更多意識流的身份符號,更加復(fù)雜的環(huán)境與人物建構(gòu),也更直白地指向波蘭的政治制度,美麗的青年電影。
holly,超現(xiàn)實主義。吐槽點挺多,同一個終點。蒼白的文明不再翱翔,恰如臃腫的鵝的起飛不能。眩暈的忙碌,犬儒的眾生,錯看的文化,濫用的信息,堆砌的空中樓閣。
He has a sabre!
#BFI #OutsidersandExilesTheFilmsofJerzySkolimowski 整體的感覺是一部雜糅了很多風格的電影,戈達爾風格在其中比較明顯,意識體有些像同年的《雛菊》,不過本片更多是借用榮格理論中的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視覺化展現(xiàn)了社會對男女的規(guī)訓,配樂的蘇聯(lián)感和結(jié)尾的輪回之意都很明顯。束縛雙手的游戲,爆炸的香煙和行李箱,獻血的海報(I want you),被沙遮住的獵物展示,死亡的繩索,未失明的盲人都有強烈的指代性,戰(zhàn)爭帶來的民族傷痛也貫穿整部電影。幾場利用光影和構(gòu)圖制造的大遠景群像戲太震撼了。不喜歡的點是剪輯無法強化故事的連接性,加之時間屬性的弱化讓故事更加散。
講究布局 畫面考究 讓人想把每一幀都截下來收藏 畫面尤其突出在個人/個體與群眾/團體的對比 以及個人被群體的環(huán)繞 吞沒與囚視 如若說楊史云梅耶終其一生都在以食物做載體 談?wù)撾[晦的隱喻 其終生難以逃避年幼時對于食物的恐懼 那么斯科里莫夫斯基 他在擔心一件事 個人將被群體吞噬 并將被堙沒在群體里
超現(xiàn)實主義個別場景鏡頭非常贊,只是聯(lián)系全片看起來覺得累。。。可能是我還不夠高端。。= =
@Le nouveau Latina
#波蘭青年電影# 類似于《輕取》、《特征:無》,影片著重描繪了一名憤世嫉俗的大學畢業(yè)生的內(nèi)心世界。從一個人體模型的手上叼火柴盒,在浴池中揮舞著軍刀,持劍與汽車決斗等等費里尼式的幻想手法營造出的影像。而在本片跳躍性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上,則更多地受益于法國左岸派。一女二男的人物架構(gòu)讓人想起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但斯科利莫夫斯基的想象力并不止于此?!罢l在開那些好車?和我們一樣的人?我無法忍受看著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的車,他們的姑娘......”特寫臉部的直視鏡頭向觀眾直接抒發(fā)了對紅色資產(chǎn)階級生活狀態(tài)的不滿。正因此,男主角才要拎著行李箱,向整個世界奮起反抗,也從一個公交車女司機那索取溫暖,上塔樓鳥瞰一切,鏡頭變焦框住他們,密不透風,樓梯欄桿編制起來的幾何圖形更是分割著他們。爆炸。
前三部居然都是“一天游蕩”雖然換了個比他自己清秀點的男主。有憤世嫉俗大學生、帶制服帽的青年女車掌等頗為社會主義的元素但他的表達并不太針對體制而是更為普世的青春期,這部較為超現(xiàn)實。音樂特別好聽,在鏡子包圍中跑動的人群突至道口和調(diào)車場群像兩場最美
觀感不是很好,主要是影片的前半段的不知所云,其次受畫質(zhì),字幕等因素影響
厭倦了庸常的常規(guī)生活、不屑成日談?wù)摻疱X物質(zhì),帶著幾分沖動和理想主義,拎起手提箱上路了,因此整部影片就是關(guān)于他的“在路上”。一段費里尼式的狂歡夢境,雖無豪華奢侈、視覺盛宴,但路上種種奇遇,足以打破所謂理想的界定。他漫游的旅程,所睹非凡人物、離奇詭異之事,其實即是他內(nèi)心感知在外部世界的投影。他一定要像奧德賽那樣免受海妖歌聲的誘惑,才能最終獲得心愛女孩的芳心;他一定要像堂吉訶德那樣既耽于幻想又勇于搏斗、熱愛前進,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雨中與汽車搏斗一幕)。全片人物幾乎都是匿名,背景和環(huán)境也顯得曖昧模糊,但其激進的言語還是能準確嵌入60年代風起云涌的年代,青年人的熱血,青年人的運動,烏托邦沒有降臨,但始終存在于意識形態(tài)某一角落,如此激進,倒有點戈達爾味道,只不過更波蘭更“社會主義”,也更嘲諷更傷感。
一個字,扯。
電影一星,音樂五星
導(dǎo)演有一手,可惜無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