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完美系統(tǒng) Vs 管理層舞弊
預防犯罪系統(tǒng)這一完美的構(gòu)想,當被付諸實踐的時候還是難逃破產(chǎn)的命運,終究其深層原因,在于——再完美無暇的系統(tǒng)都要靠人來操控,而人則是最不穩(wěn)定的活躍因素。也就是說,人的因素是這個系統(tǒng)最致命的瑕疵。即使給系統(tǒng)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則來施行管理,但仍究無法杜絕管理層的舞弊的可能。審計理論中,當識別內(nèi)控系統(tǒng)無法識別的重大錯報及風險時,cpa需考慮其潛在的廣泛影響以及管理層舞弊的可能。
制度可以起制御防范作用,但其本身不是無懈可擊的,它的弱點和限制反過來可以被利用。就像電影中,預知的未來誤當作回想片段而被錯誤的處理一樣,造成內(nèi)部有權(quán)識別預知圖象的高層人員在現(xiàn)實中蓄意制造與其相似的犯罪現(xiàn)場實施犯罪,而逃過法網(wǎng)追蹤。
預防犯罪系統(tǒng)本身有法理上的瑕疵——一個人還沒來得及實施犯罪就被制止,那么他還能被逮捕嗎?如果可以被逮捕,是因為他的犯罪意念還是他即將做而還沒做的事?
如果不預防制止,他就一定會在幾分鐘后的“未來”犯罪嗎?難道未來就像離弦之箭,沒有一個alternate future?
用阻止的武斷方式強行掐斷“現(xiàn)在”通往“未來”的一條路徑未來就被像氣泡一樣破滅了嗎?未來沒有消失,只是被另一種可能性演繹。(突然想起博爾赫斯的小說名稱——《小徑分叉的花園》,未來就是存在無限可能的分岔花園)。
C:why would you catch that?
F:it was going fall.
C:but it did’t fall.you caught it.preventing it doesn’t change the fact that it was going to happen.
阻止有沒有改變之后的事實,取決于未來的發(fā)生是否具備必然性(predetermination)。湯帥用地球引力來辯解,是非常強詞奪理的邏輯,因為人的犯罪意念不是地球引力蘋果落地那么強大的不容置疑—— 一個人一分鐘前產(chǎn)生了殺人意念,并不能100%確信之后他會付諸行動。而這個系統(tǒng)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機器,是出于安全保險起見。也就是不管你會不會真的殺人,我先制止你再說。制止本身沒有錯,但被制止的人因此而鋃鐺入獄在針筒管里過一輩子就大錯特錯了。
說到底,預防犯罪系統(tǒng)是以杜絕可能發(fā)生有害社會的行為為道德借口,對人的精神自由設(shè)定法律疆界。它硬生生的把一道多選題篡改成只有一個錯誤選項的單選題,盡管這個學生還沒有填寫答案,但考官已經(jīng)宣判他答題錯誤被扣分。
我喜歡最后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這看起來很隨大流。但是能讓人感到溫暖的東西,我希望來的更多。
2 ) 情節(jié)還是不錯的
影片的故事框架來自瘋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個短篇,其寓意簡直像是為911后的美國人度身定作的,即“為了人身安全,你愿意放棄多少個人的自由和隱私?
”在當今世界,為了乘坐飛機,我們可以接受搜身等檢查;但乘坐地鐵你愿不愿意接受身份核實?影片假設(shè),50年后的華盛頓特區(qū)市民愿意接受無時無刻的身份檢查,當然不是由活人來搜身,而是借助科技手段。
當你能預知即將發(fā)生什么事情時,你的行為是否會改變“命中注定”的結(jié)局?
說到故事的發(fā)展,那可謂是一波n折。
在看電影時,你會以為推理到了真相:一是認為根本沒有人設(shè)局(正好設(shè)局這個說法沉溺了很長一段時間),二是斷定Anderton要殺的人就是他的弒子仇人。
沒過多久 臉被打得啪啪響,我所認為的“真相”,背后的基礎(chǔ)竟是謊言!大幕拉開,又一層大幕,這才看得爽。Anderton在為自己的清白推理奮斗,在一次一次的奇觀沖擊下,我們也在真相的迷霧中摸索。幕布拉開,終極惡人終于揭曉,影片進入令人緊張激動的高潮階段。在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下,在一次一次的背腹受敵中,我們?yōu)樗姓x的人緊捏一把汗。而當真相揭曉,善惡有報,但貫穿影片,懸而未解的謎題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與期待中。不僅“真相”背后是謊言,整個預防犯罪局,整個體系,整個安寧祥和的烏托邦,都是建立在一個不自由的“謊言”上。不得不讓人想起康德對于“自由意志”的吶喊(Agatha:“我厭倦了未來”),以及《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Harvey Dent謊言揭穿導致的動亂?!罢嫦唷迸c“謊言”,在故事內(nèi)、電影全局中都形成了巧妙的互文。
然而,該片本來就不是以畫面取勝的。甚至,斯導最近迷上了朦朧美,畫面顆粒感在影院看起來非常強烈,而且故意削減色彩飽和度,令本片呈灰暗青冷基調(diào)
其實,本片重點在于懸疑/驚竦因素,個人感覺還是比較成功的,尤以科林法雷爾同學的角色設(shè)定頗為精彩,其離奇遭遇實和《洛城機密》中凱文斯帕西同學的角色篦美。
阿湯哥這回顯然是矛足了力,也總算讓偶看到趕著追自己眼球是怎么實現(xiàn)的,可怎么著都不能讓鐵石心腸的偶感動,實在是比較遺憾。
3 ) 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名副其實的好片子
這是一個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看完以后讓人覺得名副其實的好片子。
犯罪預防科,遵循的一個原理就是事情發(fā)展的必然性,比如一個球拋向空中,必然會落到地上,所以人可以在其下落軌跡上接住它。這里有三個關(guān)鍵的先知,他們是人,卻被控制在營養(yǎng)液中終日昏睡,就因為他們不同尋常的預知能力。憑著對未來的預知信息,警察找到可能的犯罪分子,在他實施犯罪之前逮捕他。而靚湯,從一個逮捕者,變成一個被逮捕者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套看似完美的體系背后的漏洞,以及這個漏洞被人為操縱的可怕后果。警察的天職到底是抓到罪犯,還是預防犯罪保護無辜的人?不同的選擇可能導致不同的后果??傊@個腦洞很大但很好理解,也確實是一部從頭到尾沒有一處不精彩的好片。
4 ) 《少數(shù)派報告》的法理討論
《少數(shù)派報告》改編自美國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說。影片講述于2054年的美國紐約,當局利用能夠預知暴力犯罪發(fā)生的“先知”建立起一套“犯罪預防系統(tǒng)”,對即將發(fā)生的罪行進行阻止并逮捕可能或正在犯罪的人,此系統(tǒng)使當?shù)氐男淌路缸锫式档綒v史上的最低點,而故事的展開就在于“預防犯罪局”的探員被預見自己即將槍殺某個陌生人,便千方百計證明自己的清白。
原則上這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是其中卻涉及到極其基礎(chǔ)的法理問題,筆者作為一名法學與犯罪學方面的學生,自然會在這方面把玩品味一番:犯罪是什么?思想犯也是犯罪嗎?未發(fā)生的犯罪可以被視為犯罪嗎?如何懲罰未發(fā)生的犯罪?如果對思想犯進行刑事追究,社會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犯罪的“必然性”?
我無意對整部電影的具體劇情進行邏輯上的梳理和分析,也毋須再討論預知未來這種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因為針對該片邏輯漏洞的影評已經(jīng)足夠多了。電影中整個劇情均建立在“犯罪預防系統(tǒng)”上,而預知未來雖是科幻片常用的橋段,但是僅僅預見了未來的犯罪,又如何證明其即將發(fā)生的必然性呢?
對于這個問題,片中湯姆?克魯斯扮演的探員利用地球引力打了一個比方——他把一個木球從桌上滾到邊沿,木球被接住了,沒有掉到地上;這個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地上是必然發(fā)生的事情,因為存在外力的介入,這件“必然發(fā)生”的事情中止了,但是你無法否認木球落地的必然性。同理,即將發(fā)生的犯罪被警察介入并阻止了,也不能否定在另一時間線上該罪行如常進行的必然性。因此,犯罪預防局對于未發(fā)生的犯罪進行事前的打擊,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在這部以概念為主打的科幻片里,所有的理論支撐僅僅構(gòu)架在這不負責任的譬喻之上,這一點可謂備受詬病,我們不妨從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來進行討論。
客觀方面,從刑法學的理論來看,犯罪的形態(tài)包括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及犯罪既遂。根據(jù)電影中的說法,“犯罪預防系統(tǒng)”能夠在時間上提前兩周預見有預謀的犯罪,基本上可以將其扼殺于犯罪預備階段;對于臨時起意的犯罪,“先知”則只能提前一段較短的時間預知,而且預見的畫面是暴力犯罪“即將且必然”既遂的情景,警方也只能根據(jù)片段里零散的線索定位犯罪嫌疑人,以及時制止犯罪、逮捕嫌疑人,這就是電影開場鋪墊的一幕。
如此一來,實際上這個系統(tǒng)可以預見的只有兩種:處于犯罪預備階段、經(jīng)過預謀與準備并最終既遂的暴力犯罪,以及臨時起意、最終既遂的暴力犯罪。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刑法所懲罰的犯罪包括了上述四種犯罪形態(tài),這是由于無論實害結(jié)果如何,犯罪都在某種程度上侵害了受保護的法益,即使是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形態(tài),也應該被評價為侵害法益、應受刑事追究的行為,這些卻統(tǒng)統(tǒng)都無法為“先知”所預見。
主觀方面,以目前法學界與犯罪學界的理論來看,犯罪的主觀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過失與無罪過,犯罪故意又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犯罪過失又分為過于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無罪過事件中有意外事件與不可抗力事件。除此以外,在德日刑法理論中還存在關(guān)于事實認識錯誤的討論,具體包括打擊錯誤、對象錯誤與因果關(guān)系錯誤等。通過上文的分析,能夠被“先知”預見的罪行便只有部分直接故意的暴力犯罪案件,與刑法的整個范疇相比可謂九牛一毛。
另外,犯罪中止還存在著實行行為未終了的中止與實行行為終了、實害結(jié)果出現(xiàn)前的中止,而“預防犯罪局”警員的出現(xiàn)卻徹底抹殺了這兩種形態(tài)的存在,而犯罪中止的情節(jié)在審判人員判斷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時是極其關(guān)鍵的,因此這對于行為人自身來說也是十分不公平的。況且人類的內(nèi)心世界瞬息萬變,不可能用木球落地的理論進行闡釋,而“先知”展示的僅僅是案件發(fā)生的最終片段,無法感知當事人的心理變化,更遑論整個案件的全貌了。警方僅以此為依據(jù)即行對公民實施逮捕,無怪乎片頭的中年男人在被制服時高呼自己“什么都沒做”,因為他的確沒有實際犯下任何的罪行。
即使“犯罪預防系統(tǒng)”如何吹噓自己的完美,如何卓有成效地降低了犯罪率,但也無法針對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保障實體正義,更加不是終結(jié)犯罪的終局手段。況且,電影中的一個情節(jié),即局長利用“先知”的既視現(xiàn)象犯下了不為人知的罪行,這本身就已經(jīng)證明了該系統(tǒng)存在著致命的漏洞。
“先知”與陪審團
“犯罪預防系統(tǒng)”還有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這個系統(tǒng)并非一套簡單的機器,它依賴于三名具有預知能力的人類發(fā)揮作用,而且這三名“先知”缺一不可。然而,這三人的意見,即他們所預見的內(nèi)容并非總是完全一致,而且往往是由能力最強的女性“先知”預見到不同的片段,但為了保證入罪,這些“少數(shù)派報告”被人為地刪除了,這也是本片名稱的來源。
我覺得有趣的是,電影里三名“先知”的設(shè)定可以比擬為英美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陪審團的成員來自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一般都不具有專業(yè)的法律知識,而陪審團制度要求他們根據(jù)關(guān)于案件的已知事實進行判斷,以社會的普遍道德標準為準繩,對被告人作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而且基于歷史的淵源,陪審團成員的意見必須全體一致才能產(chǎn)生法律的約束力。
同樣地,“先知”們自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法律素養(yǎng),他們僅僅擁有的是預知犯罪發(fā)生并向國家暴力機關(guān)呈現(xiàn)的能力,而非根據(jù)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道德標準對某一行為進行評價,然而他們卻成為了國家機器對某一公民實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依據(jù);更有甚者,為了保證行為人被判刑,為了維護“犯罪預防系統(tǒng)”的完美表象,當權(quán)者竟然將預示暴力犯罪存在另一種可能性的“少數(shù)派報告”私自刪除,此舉毫無疑問已經(jīng)與美國標榜的人權(quán)至上、法治獨立等原則徹底背離,甚至在全人類的基礎(chǔ)道德觀看來也是一種邪惡。
當然,“先知”并非法官,也不是陪審團,但他們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囊括了檢察機關(guān)與偵查機關(guān)的范疇?!胺缸镱A防系統(tǒng)”,也許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飛躍,但是對于法學理論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倒退。
懲罰思想犯的法律
再退一步,從宏觀的角度觀察,這部電影中對刑罰的描述已經(jīng)是對古今中外所有法學理論的顛覆——將這些未犯下任何實際罪行的“罪犯”判刑,然后交由監(jiān)獄對其實施自由刑,而且是某種處于休眠狀態(tài)下的徒刑,你絕對無法在任何的法律著作中找到這樣的體系,即使是最偏激的理論。
法律調(diào)整的是社會關(guān)系,刑法懲罰的是犯罪行為,而非從未付諸實行的思想。在社會關(guān)系未發(fā)生實質(zhì)性變化、犯罪僅僅存在于意識當中之際,國家暴力機關(guān)卻已經(jīng)對社會成員實施了制裁,這便是赤裸裸的意識犯、思想犯,如果刑法對犯罪意識也進行處罰,犯罪行為實施與否的結(jié)果都一樣,將會有更多人把犯罪意圖轉(zhuǎn)變?yōu)閷嶋H的犯罪行為,這樣一來,刑法豈不有鼓勵犯罪之嫌?
基于這種刑事政策,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除了電影里那種近似于烏托邦的理想狀態(tài),整個社會更加可能出現(xiàn)的巨大變化:犯罪率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因為犯罪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以及未來的可能性中,警方為了逮捕思想犯疲于奔命,街頭巷尾人人自危,每個人都可能在下一刻成為被追捕的“罪犯”,而權(quán)貴政要們則可以利用系統(tǒng)的漏洞逍遙法外,如此的國家還可能正常地存在一天嗎?
回歸到影片中來,“犯罪預防系統(tǒng)”在結(jié)尾難逃破產(chǎn)的命運,這也是一種必然性,如同“先知”預見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必然性一樣,因為這是法治的退步,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倒行逆施,其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實電影里早就給出了解釋:再完美的系統(tǒng)也有紕漏,而問題往往不在于系統(tǒng),而在于人自身。
撇開種種吹毛求疵,能夠讓人在各個方面浮想聯(lián)翩,不就說明了《少數(shù)派報告》是一部成功的商業(yè)電影嗎?對一部科幻片作了如此啰哩啰唆的法律評價,只能說是一名法學學生的過度解釋,各位看官見笑了。
5 ) 報告
在這部電影中,Steven Spielgerg大導演成功地融合了動作、科幻、懸疑、政治、親情、家庭等諸多元素,使它得以給各種類型的觀眾帶來觀影樂趣。當然,由于原著本身的特點,它的基調(diào)是黑色的,這表現(xiàn)為整個影片的色調(diào)就是以黑白為主,雖然并非黑白片,但并無多少彩色的應用,呈現(xiàn)出一個灰暗的世界。影片給人的整體感受是沉重的、嚴肅的,但也不乏緊張、刺激和有趣。作為科幻動作片來看,激烈的打斗、追逐場面明顯打上了斯氏的烙印,體現(xiàn)出爐火純青的掌控。作為懸疑片來看,各種細節(jié)的設(shè)置扣人心弦,吊足了觀眾的味口,令我們愛不釋手。本文擬選擇幾幕場景進行分析,由此可對斯氏的大師風范略見一斑。
6 ) 向左或向右,這是個選擇
電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預知一個人即將殺人,在這個人殺人前將其逮捕并關(guān)押,這樣做的目的是預防了犯罪。在電影中,關(guān)于這個設(shè)定的解釋,是用一個木球。湯帥將一個木球扔到桌子上,而法萊爾接住。假如法萊爾沒有接住,則木球必然掉到地上,接住木球,也就防止了木球墜地的事情發(fā)生??雌饋磉@個比喻很正確。
但是人不是木球。木球沒有選擇。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木球墜地是必然的。而人是否會殺人則并非必然。說到底,人是有選擇的。所以湯帥在面對假冒殺他兒子的兇手面前選擇了逮捕他而不是一槍爆頭。雖然他最終還是開了槍,這是那個人一心求死下的意外。和預知的殺人情景已經(jīng)不同了。
這是一個悖論。既然人是有選擇的,那么是否應該在犯罪前逮捕關(guān)押讓準罪犯們失去選擇的權(quán)利呢?電影的結(jié)尾似乎做了了解答,所有被關(guān)押的人全部釋放了。
繼續(xù)想下去。預知湯帥要殺人的球是咖啡色的。這個顏色說明這是預謀殺人事件。雖然湯帥說過,兒子失蹤的六年里,他幾乎每天都想著殺掉那個帶走他兒子的人。但是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也就是說,他只是在想著殺掉某人,每天都想。但這樣的想法并沒有被預知。所以,即使你想著殺人,但自己都不確定會殺誰的時候,預知系統(tǒng)并不能察覺到。只有當你知道對方的身份后才會真正的引起殺機。湯帥是在預告時間只剩下十分鐘的時候才認為對方就是自己一只想殺的人。那么在十分鐘內(nèi)出現(xiàn)的殺機,是不是應該算做預謀犯罪?
湯帥是無辜的。這點不用懷疑。在我看來,他是被利用了。女預告者利用他對兒子的思念來讓他為自己的母親復仇。是她精心設(shè)計出了這樣一個大圈。于是才會出現(xiàn)湯帥帶著她逃跑,并在她預知未來的能力下躲過追捕成功的找到假扮的兇手。她努力的對湯帥說你還有選擇,于是湯帥選擇了。于是殺害她母親的兇手自殺了,她也自由了。不用再躺在池子中夢著那些血腥了。這真可怕。也有點無聊。
從始至終,湯帥都像個沒頭蒼蠅一樣的奔跑著,為的是追尋一個看似已成事實的未來。設(shè)想一下,假如一開始就確定他不認識被殺的人,那么僅僅是限制他的自由,他也就不會殺人。在時間過后,一切照常。
有點頭大了 … … … … 我討厭想這種迷宮樣的事情。永遠都在原地兜圈。
唯一確定的是,電影中的未來,2054年,我可能還活著。但是,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無聊的司法機器 … … … …
有科幻,有深度,高水準的商業(yè)片,就是先知這個梗用得濫了。
還以為達到哲學高度 但到最后所謂的少數(shù)派報告也沒出來過 大導演也會爛尾
另一種形式的反烏托邦 當然我在阿湯哥的面前會忘記一切原則標準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of all time
我對那先知真是受夠了,斯皮爾伯格的爛片.
好看的科幻片,最經(jīng)典應該是男主在女主指導下躲避追擊的一段,女主可預見的特性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還是挺吸引人的一個大片~就是覺得好長。。
改編自科幻小說家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說,《全面回憶》、《銀翼殺手》亦是出自其筆下。迪克原著小說經(jīng)斯皮爾伯格改動后,難逃庫布里克《人工智能》被其接手后走向光明的命運,滲入大量親情描寫,最主要的是一舉推翻了司法系統(tǒng)的權(quán)威性。這依然是一部動作場面精彩、想象力豐富的成功商業(yè)電影
深刻探討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一部科幻片,不能從表象去看,如果只看女神的華麗,追捕者們的動作,那這部片子也就是三星。深刻思考未來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科技掌握人類一切的悲哀,腦后插管時代的畏懼皆是來源于此。
三星半,尷尬的分數(shù)。邏輯bug實在太明顯了,故事立意可討論性很大。既然未來已知,就無需行動,一切已定;如果偏去改變,如何還說未來已知?從犯罪學上看,犯罪的事實邏輯未發(fā)生就逮捕人,這對于講證據(jù)的歐美法典也不符,有性欲不代表就會去強奸吧。。。視覺展現(xiàn)場景想象蠻厲害的。7.4
斯皮爾伯格又成功商業(yè)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其實女先知才是真正的策劃者,捉奸案在案發(fā)很短的一段時間才被預知,為什么男主的殺人案卻提前那么多時間被預知了?就是先知故意的,讓男主有足夠的逃跑時間!而且拉瑪只能做到雇人扮演拐走男主兒子的人販,他又如何確保男主找到他并殺死他?如果沒有先知的預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所有的起因都是因為先知給男主看她母親的被害影像開始的,并一步步引導男主找到假人販,先知的最終目的就是想要獲得自由,并且她成功了!
還不錯,但這個豆瓣劇情簡介是誰寫的,和真的劇情差了十萬八千里·····
好看吶!創(chuàng)意已然匪夷所思,還不乏所有商業(yè)片的元素,靚湯還是很帥氣的。一次次令人瞠目的情節(jié)反轉(zhuǎn),雖然這設(shè)定肯定會有點漏洞存在,不過真的滿足了。"I'm tired of seeing the future".
有些說不通的漏洞。。。而且控制電腦的那些手法酷炫得有些裝b太浮夸。。。。
8/10。重溫。心靈之眼的元素運用隱喻著科技對意志自由的干預,先知永遠是睜著眼睛觀看夢里的犯罪圖像,再由安德頓用手臂在屏幕表面拖動圖像、用食指將破碎的畫面重新組合;電子蜘蛛行如鬼魅地爬上每個住戶的臉掃描視網(wǎng)膜,做了換眼手術(shù)的安德頓也難逃電子搜索,這些眼睛的元素諷刺了人看清真相要仰仗科技的盲目性,為拉瑪先搬演謀殺再制造真的謀殺這一假象提供了系統(tǒng)漏洞。片中發(fā)明預知系統(tǒng)的博士奶奶不僅透露了少數(shù)派報告的存在,還順應著她培養(yǎng)的一群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斯皮爾伯格借此說明了生命的沖動和選擇都不在人和科技的掌控中,正如FBI菜鳥接住了即將滾落的紅球,卻無法預測他的命運是被信任的拉瑪槍殺,當拉瑪?shù)淖镒C出現(xiàn)的屏幕高高掛在周圍身穿燕尾服的宴會客人上,掌控預言者的拉瑪(人治和腐敗是科技的致命漏洞)也只好接受擁抱死亡的定論。
水準很高的商業(yè)片,雖然有著不少的邏輯漏洞,但依然很精彩。尤其是他帶著預言家躲避追捕時預言家給他的忠告一一應驗的那段情節(jié),讓我在看時不禁驚呼:太NB了!美國人的想象力著實讓人贊嘆,國人在短時間內(nèi)是絕對無法企及的~~
比較有新意的科幻電影,雖然有些細節(jié)不太能禁得起推敲,但拋出的概念卻發(fā)人深省,不失為一部動作場面精彩、想象力豐富的成功商業(yè)電影。能改變的都不是過去,能預知的都不是未來?!铩铩铩?/p>
好多年前看的,當年是腦洞非常大的故事,現(xiàn)在來看也仍然有不少可取之處
情節(jié)本身就是有反烏托邦的色彩,自然結(jié)局大多是反烏托邦成;中間明顯有幾處風格跟全片不搭調(diào),尤其以John換眼球一段特為突出,減分;對未來生活的細致描寫不錯,加分;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背景設(shè)定和前瞻性,擁有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本片做到了一部成功科幻電影所需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