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6集《百年鄉(xiāng)情》是一部由BBC推出的電視劇。該劇在2013年3月31日于BBC播出,主要通過一個家庭的故事講述了20世紀的德比郡的一個村莊。該劇第一季已于5月5日播完。
S1_04滿臉溝壑的Bert 和少年Bert 在鏡頭里先后做著同一奔跑比賽動作,時空移轉交匯。頓時淚流滿面。戰(zhàn)爭和愚昧交織。上帝和嫉妒同在。 05人需要身份認同,無論是在一個什么樣的范圍。因集體性事件戰(zhàn)爭導致的傷痛有共通感,但感受確實是個人的。一個村落也會有階級存在,不因民族而不同。
戰(zhàn)爭和流感下眾人的反應,汲取利益的商人和政客、變態(tài)自以為是的心理醫(yī)生,身處高位的商人妻子的冷漠自私麻木和口號里所謂的集體利益。向往戰(zhàn)爭的虐待學生的老師。
與上面形成對比的是:保護兒子而奮不顧身的母親,模擬受傷哥哥戰(zhàn)爭行程的弟弟,懦弱偏執(zhí)的父親,反感戰(zhàn)爭的而被關進監(jiān)獄后因村子排擠稱之其為逃兵而忘記名字的老師。美麗初戀的牧師女兒,中間讓人感覺到她的偏執(zhí),有點像《卡拉馬佐夫》里面的Angel 老三的形象,這樣說來,Grace 應該是伊萬。
關于戰(zhàn)爭: 從最開始對參戰(zhàn)滿懷激情的憧憬,一個男人能夠參軍,將迎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所有的女人即將對他另眼相看,名譽、女人、鮮花… 而當進入前線后,所有的一切都被打碎再也無法重塑,生命只剩下求生、求生、求生 Joe參戰(zhàn)第一次回來,表面平淡,別人看來“榮耀而歸”,在酒館碰見被人嘲笑排擠的“逃兵”Gerard,Joe邀其喝了一杯酒。我想Joe是理解和贊同Gerard的害怕和“逃避”。Gerard在面對審問時說的大意:難道因為我們是英國人,所以面對我們的侵略者,殺死德國人就是屬于正義的行為嗎?這讓我想起《西線無戰(zhàn)事》里,加登的對話: 加登:戰(zhàn)爭究竟是怎么發(fā)生的? 克羅普: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一個國家嚴重冒犯了另一個國家。 加登:國家?這我就不明白了——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冒犯法國的一座山。或者一條河、一片森林、一塊稻田,都不可能。 克羅普:你是真愚還是裝傻?我的意思是,一個民族侵犯了另一個—— 加登:那我在這兒就沒什么事好做了。 我沒覺得自己受到侵犯。 是的,屠殺沒有正義可言,戰(zhàn)爭也不存在正義一方。 一切都看似很平靜,一切仿佛勝券在握。在漢金的婚禮上,Joe看見所有的人沉浸在喜悅幸福之中,不忍走出房間,面對隨后出來的瑪莎,終于爆發(fā)釋放出來,一句一句的描述戰(zhàn)友被槍擊的場景,幾近瘋狂。對于參戰(zhàn)人員來說,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一切都在謊言之中。只有前線的隊友是真實的存在,只有槍聲、炮擊聲、泥濘、炮灰是真實的的存在。同樣,George在得知自己父親死亡消息可以請假服喪時,他沒有,他說“我只想跟我的戰(zhàn)友呆在一起”“他們需要我” 當Joe的媽媽格瑞絲半夜醒來,發(fā)現(xiàn)他把自己關在櫥柜里極力控制無聲地哭泣,害怕、恐懼、神經(jīng)緊繃、無法入眠。一次,格瑞絲問他“你可以跟我說說前線是什么樣子嘛?”我不記得Joe有沒答復,但《西線》也曾寫到: 【母親突然哽咽著一把抓住我的手:“前線是不是很可怕啊,保羅?” 母親,我該怎么回答你!你不會明白,你也不會理解,也永遠不必理解。前線是不是可怕?你問——你,我的母親——我搖搖頭:“不,媽媽。不可怕。我們大部分時候待在一起,所以也沒那么可怕?!薄课蚁耄巹∫欢ㄊ强戳诉@本書的。 Joe第二次休假本應回營的那一天,他衣裝整齊、胸膛挺拔地走出家門,走過門前的泥濘,走入一覽無余全是草地的英國平原。本能的,無助的,無處可躲。匍匐、匍匐前進,沒有辦法如正常人行走在大道上,直到無法站立。 【他們還在寫作和演講時,我們已經(jīng)見識了野戰(zhàn)醫(yī)院和死亡——他們還認為效忠國家是最偉大的事業(yè)時,我們已經(jīng)知道,對死亡的恐懼更為強烈。盡管如此,我們絕不會叛變,成為逃兵,成為懦夫——這些詞他們信手拈來——我們跟他們一樣,熱愛我們的國家。每次進攻時,我們都英勇地往前沖——但我們現(xiàn)在明辨是非。我們學會了觀察。我們突然孤單得可怕——我們還將孤單下去。】—《西線》 “我們已不再年少。我們不再想征服世界。我們是逃兵。我們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我們才十八歲,剛開始熱愛世界,熱愛生活,卻不得不對這一切開炮。第一顆榴彈,第一次襲擊射向了我們的心臟。我們與行動、追求和進步斷絕了關系。我們再不相信這一切:我們只相信戰(zhàn)爭?!?/p>
推薦系列同考:姜乙譯版《西線無戰(zhàn)事》、電影《我們的父輩》、《他們已不再年輕》。
用電視劇的形式給一個無名的小鄉(xiāng)村寫了一部數(shù)十年的變遷史。不過重點是在生活在其中的那一群渺小平凡,樸素普通的人群。他們每個人其實并沒有什么值得大書而特書的事跡,但是他們卻說出了我們這些小人物說不出來的深刻話語——
WE HAVE NAMES! (村里人拒絕把JOE作為戰(zhàn)爭中死去的士兵刻在紀念碑上)
WE ARE SMALL BUT WE SHOULD BE HEARD. (我們雖然弱小,但是我們的聲音一樣應該被聽到)
我想這是生為人應該天生被賦予的權利。每個人都有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應該有自己的聲音,應該為自己發(fā)聲,還有同樣的被愛和被尊重的權利。這是我從這部劇中那些瑣碎的日常雞毛蒜皮中扒出來的閃光點,或者一些振聾發(fā)聵的金句。
我們的歷史總在關注大人物,重點事件,有誰會去在意那些犄角旮旯的村落里的底層農民的喜怒哀樂呢?他們的愛恨情仇,貧窮,希望,痛苦還有失望呢?我覺得很少。小時候在鄉(xiāng)村里我也見過一些像JOHN那樣為生活和他人的眼光所迫,不成器的叔叔們在村口的池塘邊抱頭痛哭,那些成天八卦甚至插手他人家事的嬸嬸們的無聊和善意。但是我們習慣性地將這歸為底層人的麻木和愚昧無知。
熬夜看完了這部劇。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觀后感,先將自己最有感觸的精華部分放在上面。
當我看到GRACE從一個成天擠奶割草的村婦變成一位在荒野墻下偷偷地吟誦雪萊的詩句的文藝女中年時,我著實嚇了一跳。所以在第二季里越來越發(fā)現(xiàn)編劇的寫作立場發(fā)生了變化,似乎政治化色彩濃厚了許多,女權,貴族,資本家與工人社會主義者們的較量和抗衡。農村生活只是變成了一個故事發(fā)生的舞臺背景了,與真實的鄉(xiāng)村似乎越來越遠了,包括人物之間的對白,富有詩意與文化底蘊,不是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偏僻鄉(xiāng)野的村夫農婦們能夠說得出來的。他們對愛情,對生活的理解簡直刷新了我的人生價值觀,讓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追求的自由和價值,而不是營營茍茍于眼前的日常,而這些并不是一群底層生活的勞動人民能夠達到的境界。因此越往下看,越覺得藝術化和文學化傾向嚴重,當然這也是本劇迷人的地方。
倒是第一季開頭的幾集里,JOHN的自暴自棄,酗酒家暴,貧窮到難有立錐之地的境遇,特別有早期鄉(xiāng)村生活的色彩。一個粗俗無知,只知道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農民,不讓兒子上學受教育,打妻子卻讓她不停地懷孕;變化了后的JOHN,第二季里的GRACE讓我懷疑是不是走錯了地方,有種迷幻感,十年里的人生境界升華得有點翻天覆地了。編劇似乎對于底層人物抱著一種積極鼓勵的心態(tài),他們一直都在進步,都在改變自己,爭取更多更好(I WANT 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BETTER) ------ 反觀貴族一家人,十年里似乎永遠在大房子里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母親抱著一貫的貴族傳統(tǒng),得體光鮮,名譽,繼承人等,老大永遠在孜孜不倦地算計著政治上的升遷和商業(yè)上的勵精圖治,對于自己的性傾向遮遮掩掩;老二懦弱卻也善良,甚至有幾分自我犧牲式的成全他人;妹妹一直是神經(jīng)兮兮。他們的形象塑造有幾分臉譜化式的蒼白,不知道編劇對貴族生活的偏見,還是英式貴族本身就是如此空虛無聊,他們精致空洞的談吐,時尚光鮮的裝扮,美酒聚會,打獵社交等,一成不變地循環(huán)著,遠沒有底層人生活得樸實而有溫情。他們的人生沒有任何改觀,他們的境界沒有任何升華,只是時尚潮流的不同罷了。
再說說人物形象的塑造吧——
1,EYRE老師的形象。到第二季時這個人物簡直是愈來愈豐滿,很討人喜歡。相對應的是MARTHA的日益蒼白。我更寧愿看到在工廠里與工廠主們倔強地戰(zhàn)斗,而不是留著卷發(fā),溫文爾雅地當貴族太太或女教師。瑪莎這個人物在走下坡。
2,GRACE。是的,原來她才是女一號啊。她的成長是脫胎換骨式的,沖出家庭,走上工作崗位,到最后變成站在演講臺上的女斗士。簡直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從未走出過偏僻村莊和荒原的農村婦女,何以能有如此大的轉變和覺悟的提升呢?是我自己太孤陋寡聞了,難以理解英國社會的變化之劇和速度么?編劇竟然安排她與BILL GILBEY精神出軌,一段若有若無的婚外情,這是中了肥皂劇流行病的毒嗎?
3,JOHN MIDDLETON。 前后判若兩人。開篇時暴躁,粗俗,毫不尊重教育和文化,打妻兒,說話是又兇帶吼,到了第二季居然溫情脈脈地談起了戀愛,溫柔,浪漫,細膩,成為一位不折不扣的言情劇主角了,這夫婦二人到底是吃了什么神仙藥,喝了迷魂湯么?讓人十分地不習慣。除了讓人看到的是信仰和主耶穌給他的重生和救贖,或許是神跡吧?
4,村落里的群生相中,我倒覺得小店女主人的塑造還是比較成功的。一個不甘于自己的出身,野心勃勃地向上爬,羨慕他人的舒適生活的小戶人家女兒的形象。比較有生活氣息,類似的還有margret大嬸,熱心卻又堅毅,這群街坊鄰里們,倒是更有底層人那種狹隘自私卻又親切可愛的特點。
5,第二季中出現(xiàn)的那位 family advice 拖車里的女修女,這個角色的出現(xiàn)是為了調節(jié)氣氛么?她年老色衰,卻充滿個性魅力,具有吸引人的個性,而且恰到好處地與牧師二人互相填補了彼此生活的空虛,是為了追求幸福的happy ending的人設? 她毫無征兆而神秘地出現(xiàn)在村子里,是讓劇情不再沉悶吧?的確給人希望和亮色...... 尤其在Martha這個女權斗士的光輝已經(jīng)黯淡下去,變成一位只會溫存的小婦人時。她給女性角色帶來了不一樣的個性,當然和牧師生活在一起之后,她便沒有那么閃光了。
太苦了'_'
感覺第五集開始漸入佳境,雖然劇本有點跳脫,有些地方也很突兀,比如病得那么重的JOE,竟然在心上人念經(jīng)時,突然把對方撲倒,完成了人生巔峰,有點不可思議。而MARTHA竟然當著GRACE的面,要她老公選老婆還是上帝,我就想問一句:這確定不是有???當然,最打動人的,就是JOE的死,戰(zhàn)爭的殘酷不僅在戰(zhàn)場上,這是永遠的痛,也是不愈的殤。
哭到癱瘓 這個魔法特這么棒怎么還沒走向好萊塢 其實是性轉版Atonement,又名一炮治百病(并不
女角竟然都很漂亮,這對于BBC來說也太難得了
雖是相同的時代背景,但和《唐家屯》完全不是一個路子,作為腐國農村之戰(zhàn)火浮生的《百年鄉(xiāng)情》冷硬殘酷多了,沒有戰(zhàn)爭鏡頭卻處處都是硝煙帶來的傷痕,真真兒是長夜未盡黎明似鐵。但是男主的“姑娘們都會愛上我”的主角光環(huán)及女主的“用信仰和正義感化一切”的圣母白蓮花屬性,很大程度的敗了我的興。
第一集讓人很滿意,四五集就分散的太多。joe不就是一個怕死的主兒嗎?最后怎么成全鎮(zhèn)人的道德良心的考量了?圣女果然是最讓人討厭的,歪嘴巴更討厭!
才看了第一季第一集,就忍不住想來評論一下。就目前看到的這么多,在我看來這是我所知的最完美的有關童年和成長的文學作品。看片時我總在想愛德嘉·萊茲的一知半解的《另一個故鄉(xiāng)》、和總是看不進去的奧爾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
和這部一比,唐頓果然是瓊瑤劇檔次。以及M阿姨演農婦的感覺果然比演高知要好!SILK沒有第四季了,不過這部一定有第二季!
華麗卡司苦逼劇
人物喜歡不起來
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
還是蠻喜歡的。第六集過了很久才看,一下子變成大人反應有點慢。
百年鄉(xiāng)情,從一戰(zhàn)前講起,演到21世紀的話,至少得拍他個七八季十來季吧。
沒有半點戰(zhàn)爭場面,一切卻都帶上了鐵幕壓境的沉重感。大背景下的人生真是黃粱一夢。
不愧為PeterMoffat,看完ep1,寫得太棒了。面對唐屯,BBC的樓上樓下早已敗下陣來。但這部從勞苦大眾角度,想從一戰(zhàn)一直講到二戰(zhàn)結束的野心,從Moffat貫徹精密而非狗血的風格,我覺得到后面會把唐屯秒殺了。只是"I Vow to Thee"歌詞那個時候已出端倪,但行星組曲Holst要到1921年才寫出來啊,錯的不應該
目測第一集很不錯
Joe Middleton就這麼死了,唉,可惜了。期待第二季。
這么爛的故事拍出來真是浪費
好難受的電視劇啊……難得這么悶這么壓抑的劇但是我居然沒覺得無聊的看完了,原本沖著johnsimm看的不過他角色不大討喜,喜歡里面的george和bairstow,george軍裝太帥,bairstow的眼睛太好看。小bert長得很萌。另外這劇的畫面顏色簡直太好看了,N多場景都可以當壁紙用了。
The Village. 好難看到從男孩視角講述故事的英劇,這部很好。……雖然更加堅強獨立、性格上熠熠生輝的角色還是被賦予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