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維亞曾經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在放棄了職業(yè)生涯后,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夠替國家贏得金牌馬哈維亞將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兒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連給他生了兩個女兒,取名吉塔和巴比塔。讓馬哈維亞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姑娘展現(xiàn)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賦,讓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夠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賽場上,為了國家和她們自己贏得榮譽。就這樣,在馬哈維亞的指導下,吉塔和巴比塔開始了艱苦的訓練,兩人進步神速,很快就因為在比賽中連連獲勝而成為了當地的名人。為了獲得更多的機會,吉塔進入了國家體育學院學習,在那里,她將面對更大的誘惑和更多的選擇。
電影里,大女兒Geeta經過父親的訓練,第一次上賽場。四個男孩子一字排開,有的瘦弱,有的精壯,任由Geeta挑選。當然,所有觀眾都相信,即使最弱的男孩子,也能贏Geeta這個女孩兒。但Geeta選擇了最強的對手。
就像全劇所有的摔跤場景一樣,隨后的搏斗真實而精彩。對手一開始不屑,吃了虧,很快學會小心應對。Geeta則全神貫注,想要抓住每一個機會。觀眾也從看戲的輕松心態(tài),變得緊張而投入。Geeta最終輸給了對手,卻贏得了全場觀眾的尊重。但她自己還是很失望。父親卻說,她已經戰(zhàn)勝了恐懼。
Geeta曾被動地生活在父親的魔鬼訓練之下。即使與父親達成理念上的一致,我們也無從窺探Geeta真實的性格。但賽場上的這個簡單選擇,讓Geeta的性格昭然若揭。就像父親后來總結的,Geeta是一只充滿攻擊性的猛虎。這個霸氣的選擇為Geeta后來的命運做了最好的鋪墊。即使對手更加魁梧,即使Geeta陷入迷茫,我們也知道,這個女孩子的心中睡著一只霸氣的猛虎。
選擇是一道試題。
我們試想另一個女孩。她生活在發(fā)達的歐美,從小熱愛摔跤。在開明父母的支持下,她遇到了最優(yōu)秀的教練,并順利地獲得了奧運會冠軍。在這樣的人生中,夢想如指路燈,再不必選擇的困擾。只是這樣的電影拍出來,頂多是一部青春勵志童話:甜美卻難以震撼人心。這并不是說,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人。只是,人性往往在困難的選擇面前才能徹底體現(xiàn)。電影觀眾愿意在銀幕前坐兩三個小時,期待看到的正是選擇面前的真實人性。
因為時時常存的選擇,人物的性格變得立體。父親固執(zhí)而自負,但他在給女兒按摩腳踝時,也質疑自己的嚴酷。即使霸道地替女兒選擇了道路,他還是加上了一年的期限,不掩心中的擔憂。當專業(yè)教練當面羞辱時,一向不服輸的父親居然就忍氣吞聲。而當女兒在電話另一頭啜泣時,父親再沒有遲疑,第二天就來到女兒所在的城市,默默給女兒做陪練。整個電影中,飾演父親的阿米爾·汗不茍言笑,像很多父親一樣端著一副嚴肅的表情。但他的這些選擇,以及選擇的遲疑或堅決,都讓我感受到這位父親的豐富內涵。
Geeta的成功也伴隨著一連串選擇。成為國家冠軍之后,她選擇了看起來更專業(yè)的教練,放棄了父親教導的技術。更重要的,她也放棄了對摔跤的專注。隨后的國際比賽中,Geeta成績不佳。與此同時,導演故意加重二女兒Babita的戲份,看起來也想要放棄Geeta,把Babita變?yōu)閵Z冠的英雄。在困境中,Geeta選擇了放下過強的自尊心,重新按照父親的方法訓練。在最后父親缺席的時刻,她選擇了獨自成長,用一個漂亮的彩虹摔贏得金牌,完成了一位獨立女性的蛻變。
一些電影評論認為,父親逼著女兒訓練違背了“女權”。然而,女權從來不止是一句可以輕易喊出口的口號,它還是無數人奮斗獲得的成果。歐美的女權運動始于十九世紀末,紡織工業(yè)大量聘用低薪的女性勞工。在辛苦、骯臟、危險的紡織車間里,勞動女性要做出選擇:滿足于勞動所得,還是為更多的女性爭取權利。正如《婦女參政論者》所反映的,女權運動者付出的極大的代價,才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女性選舉權。同樣,二戰(zhàn)后的美國,男性從戰(zhàn)場返回,軍工廠中的女性也面臨著回歸家庭還是堅持工作的兩難選擇。在數年的遲疑之后,美國女性也選擇了為女權去抗爭去奮斗。女權意味著接受“選擇”這個試題,而不是輕松的生活。
同樣,在印度以及不少發(fā)展中國家,女性社會地位低下是事實。即使最杰出的人去吶喊,也難以改變傳統(tǒng)的強大慣性。在困難的選擇面前,沒有兩全其美。父親一開始強迫女兒是真。但正如父親驕傲宣稱的,“讓女兒能強到主動選擇自己的丈夫”。這正是電影可貴的地方。它一點不掩飾現(xiàn)實的殘酷,無論是早婚、父權、官僚,甚至于摔跤運動本身的激烈與危險。但針對所有的社會問題,這部電影也抱著一顆勇于選擇的心。父女選擇了,行動了,然后從卑微的起點,直到自己的目標。
銀幕前的我們,是否也可以有所選擇?
這些年常到南亞國家去參加電影節(jié)和講學,對那里的電影也就看得多了些,有了些感情。為此專門到影院去看了這部口碑爆棚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規(guī)中矩的體育勵志片,值三顆星,主演阿米爾汗為角色增肥、減肥50多斤的敬藝精神值得增加另一顆星。 我們在贊美印度電影的高質量時,不應該忘記去了解近年來印度電影業(yè)是怎樣發(fā)展成聞名世界的“寶萊塢”的。據60年代法國史學家的《電影藝術史》記載,60年中國與印度一樣是個觀影大國,那時中國年均進影院看電影的次數是8次。印度是3.8次。經過十年文革的浩劫后,中國電影市場有過近10年的蓬勃復蘇,79、80年影院觀影人次高達290億,按當時的10億人口算,即人均影院觀影29次!在世界上屬鶴立雞群! 只是90年代初期,電影業(yè)的體制改革滯后,盜版錄像泛濫,影院紛紛關閉,到99年年影院觀眾人次下滑到不足5千萬!可謂市場完全崩盤了! 2003年以后,電影業(yè)開始了些實質性的市場化改革,影院發(fā)行業(yè)才開始復蘇,達到今天4萬多塊銀幕、世界第二位的457億票房??稍谶@個巨大的數字后面是,我們13億多人口只有13.72億影院人次,不足1次??墒侵啦恢朗澜缙渌麌?,特別是印度的觀影人次和影業(yè)情況呢? 從網上摘引一些資料,可以讓我們了解和思考一些問題: “印度同時也是世界上電影觀眾人數最多的國家,年觀影人次超過30億,而中國才剛剛突破13億?!保ㄒ灿匈Y料說印度2006曾達36億人次,現(xiàn)在在下降,去年是22億。這方面世界排行第一名的是韓國: 2.17億人次,人均4.23次;第三北美(美國+加拿大):13.15億人次,人均3.66人次) “印度電影票價非常便宜,在印度類似萬達影院的高端影城里,一張電影票也不過在150盧比左右,約合人民幣15元,而在設施較為普通的社區(qū)影院,一張電影票不過50盧比左右,也就是說才5元人民幣,更有甚者,很多社區(qū)影院還會推出5盧布即1元人民幣的特價票,真是白菜價?!? “好萊塢電影每年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拿走的票房收入都高達50%,甚至更多。而印度完全沒有中國這樣對好萊塢電影進口數量進行限制,但是好萊塢電影平均每年在 印度的票房僅占5%-10%” “導演表示,該片預算中制作費用最高,占比在30%左右,特效和場景搭建各占15%,另外15%是演員片酬,還有5%是發(fā)行和市場費用,剩余的是財務費用等。導演表示,雖然這部電影用了非常一線的演員,但是演員片酬在電影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印度電影中,演員片酬會占到制片成本40%以上。對比中國一線演員高達2000-3000萬的片酬來說,印度演員的片酬的確不算高?!? 總之,一部片子好,并不說明全局;而這些電影事業(yè)的各種統(tǒng)計數據反映的體制、法制、觀念、經濟等諸多問題才是我們尋找振興民族電影的關鍵。 從大國走向強國需要科學的精神和改革的措施,電影業(yè)的改革仍舊任重道遠!
昨晚看了電影“摔跤吧!爸爸”,覺得很贊 。
笑點,淚點,情節(jié)鋪墊與推進,感情起伏都很順暢,也很自然,對得起豆瓣上9.2的評分。
不過,今天想說它,并不僅僅因為它可以給你帶來接近3小時起伏愉悅的感受,而是因為這個故事所傳遞的訊息。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而改編。
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電影中的爸爸)在年輕時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但心中仍一直保有為印度贏得摔跤 世界級金牌的夢想。所以他特別希望能有個兒子,繼承他的夢想與事業(yè) 。
很有趣,用盡了所有生兒子的秘方,他還是接連成為了4個女兒的父親。
幾乎已經心灰意冷的他,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 大女兒和二女兒身上看到了摔跤的天賦,而后開始不顧一切人的眼光,培養(yǎng)自己的女兒一步一步成為世界級的摔跤手。
電影結束后我從其他影評里查詢到相應的真實人物信息:
Geeta Phogat(電影中的女主姐姐):第一位贏得英聯(lián)邦運動會的印度摔跤選手(2010, 55公斤級),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資格的女性摔跤選手(2012) Babita Kumari(電影中的第二女主妹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聯(lián)邦運動會55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兩次獲得英聯(lián)邦摔跤錦標賽金牌(2009 51公斤級 & 2011 48公斤級) Vinesh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堂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聯(lián)邦運動會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 Ritu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三妹):在2016新加坡英聯(lián)邦運動會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
所以,正如這個故事所說的 ,這樣一個來自小村莊的女孩子Geeta,通過多年的努力改變了印度體育摔跤項目的歷史記錄。
但不僅如此的是,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文化中對女子的束縛。在她之后,有更多的女孩子開始參加摔跤這項運動,有更多的印度女孩子因為她獲得了額外的可能性。
我記得很清楚,在Geeta決賽前的那一夜她爸爸對她說:
“ 如果你明天贏了,并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所以我想,這部電影的上映或許也是作者、導演以及整個劇組在向印度社會傳遞一個信息:“當前強勢的男權社會(印度)應該給予女性更多自我成展和探索的機會。 ”
網上有許多對電影里這位爸爸嚴苛教育的抨擊 -- 抨擊他為了自己心中放不下的夢想逼著女兒訓練,跑步剪發(fā)摔跤,絲毫不顧及他們自己的意志,摧毀了他們作為小女孩的童年。
而我,卻偏偏對此有額外的感觸,因為我也有一位“嚴格”的媽媽。
在我小的時候,成績低于“90分”回家是要挨打的。在大家都說“女孩子進了初中高中之后成就就會不如男孩子”的時候,我家媽媽從未因此放下那些嚴格的要求。
我從小的教育并不是女孩子考個70,80分就可以了 ,而是“女孩子怎么就不如男孩子了?你就好好學好好考”。
且不去深究這種想法的根源,也不去糾結這種方式究竟是否正確。畢竟,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教育。
一直以來我都為這樣的嚴格所困擾。因為從小的教育會由內而外,從父母的聲音轉變?yōu)樽约簝刃谋灸艿穆曇?,而且伴隨著內心的嚴格是永遠無法放下的標準、做不到的煎熬和永無止境地壓力。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嚴格的結果是不斷的努力和更好的成績。
曾經我還在實習的時候,有位同事問我,你高中成績那么好是家里有人一直管著你嗎?
我說,嗯,媽媽要求比較嚴格。
我的同事說,你現(xiàn)在一定很感謝她吧。
雖然我點頭,但那時候我還不是很理解。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很理解。因為唯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副作用有多復雜有多本能有多難以擺脫。
可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在你小的時候,你還不能夠懂得,一個來自小地方的女孩子,它的人生究竟有多少種不一樣的可能?
真實的答案是,微乎其微。
而唯有從小的嚴格,由外向內的嚴格,才能為你的以后帶來一些可能性。盡管這樣的嚴格會承受許多的不被理解,盡管這樣的嚴格會耗費掉好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與理解。
所以,電影中的兩位女孩子在為了參加好朋友婚禮而逃掉訓練 被父親當眾嚴厲的訓斥后向即將成婚的好朋友哭訴:
“什么樣的爸爸逼著自己的女兒每天早上5點起來那么辛苦地訓練?”
“什么樣的爸爸一聽到抱怨就狠心地逼著自己的女兒減掉了頭發(fā)?”
“什么樣的 爸爸逼著自己的女兒到摔跤場上去和男孩子進行比賽?”
而在這場所有人歡慶快樂的婚禮上,從始至終表情悲傷未說過一句話的小新娘對他們說:
“我倒是希望能有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著想。以女兒身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與鍋碗瓢盆為伍,終日操持家務。當我到了14歲,他們會將我嫁給一次我從未見過的男人,從里離開家里,減輕家里的負擔。而你們的父親,至少把你們當成女兒。他為你們擋風遮雨,與全世界對抗,就是為了能讓你們擁有自己的人生。”
不能夠擁有完整的教育與探索經歷,一個女子的人生,能夠有多少種不一樣的可能性呢?
在電影里,這段談話之后,兩個女兒明白了父親的期待,也明白了努力訓練對自己的意義 --自由,獨立與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我想,到這里,才是這個最終打破歷史的故事真正的開始。
這部電影,我是和媽媽一起看的。而這么多年以來唯有在這個時刻,我看著別人的故事,才能夠明白,在自己并不能夠做長遠判斷的早年,那些年少時母親對我的嚴格為自己今天生活中已經擁有的可能性還有自己仍舊在努力爭取的可能性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所以看這部電影時,我很感慨也很感激。感激母親一直以來的嚴格,也感慨還好自己也從未輕易地說放棄。
2013年的時候我讀過一本書,是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所寫的《向前一步》。
我想,這是我有限的閱讀量里第一次接觸到如此真誠地鼓勵,來自一個女子對所有其他女子的鼓勵:
“我們應該向前一步,盡可能地往桌子前面坐,參與進來而不是成為不發(fā)聲音的旁觀者。我們應該學習識別和掙脫來自自己內心以及外界對女性期待的束縛,為自己爭取更多自己有能力獲得的機會。 ”
她在書里寫到“從一出生,男孩和女孩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母親在高估小男孩爬行能力的同時,又會低估小女孩的爬行能力。母親會花更多時間去安撫和擁抱女嬰,而畫更多時間看著男嬰自己玩耍,似乎我們本能地相信,女孩比男孩更需要幫助?!?/p>
整個社會,對男性和對女性的期待是不一樣的。
作為女性從小接受到的信息幾乎一層不變是“貌美如花,賢良淑德”。
所以當我們去回顧自己成長經歷中所接收到的所有的信息 -- 媒體雜志,小說,電影電視劇,歷史故事,女性題材的大多都是宮斗,愛情與輔助,少見為自身的拼搏與自由。
而這樣的結果是,即便于我們自己而言,我們也會無意識地以此作為自身價值的判斷標準,而后本能地按這些既定的可能性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子女做選擇 -- 輕松一點,安穩(wěn)一點。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放棄工作,放棄事業(yè)上發(fā)展的可能,更多地關注生育子女支持家庭。
當然,這些都可以理解。
楊瀾曾在為《向前一步》的序言里寫過:
“在中國,幾千年來女人都是通過妻子與母親的角色而獲得自己的社會價值:無論是舉案齊眉,還是岳母刺字,女人幾乎沒有獨立的社會價值。他們的價值往往通過他們的男人來實現(xiàn)。社會價值對人的異化并不分男女:一方面,女人被捆綁在“女性”的 角色上,而另一方面,男人也被捆綁在“男性”的角色里,他們需要進去,拼搏,變得有權,有錢有地位。而這些是對男女同樣的束縛。”
當女子們被束縛在既定的空間里時,男性又何嘗不是同樣被束縛?
而我們尋求更多可能性的理由并不是因為當下的男女分工絕對的不好,而是如果我們都能有多一份選擇的可能性,我們便多了一點空間的自由意志。
這種多樣性以及包容,則是不斷前進的時代給我們的基本權利。
正如楊瀾在同一篇序言里寫的:
“無論男女,都值得擁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實現(xiàn),這是生理的,心理的,事業(yè)的,情感的,物質的,精神的累積過程,需要慢慢地成長?!?/p>
無論男女,都應該也值得獲得更多的可能性。被束縛的人生,很難有幸福感,很難成為真實的自己。
而掙脫內在壓抑與造成這種壓抑的外在籓籬,是一條漫長且看不到盡頭的道路,需要許多許多的榜樣與伙伴-- 像Geeta一樣打破記錄的榜樣以及每一位為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可能性持續(xù)努力的平凡的伙伴。
愿你我能成為這樣的伙伴,或許有一天,成為這樣的榜樣。
2016 年里約奧運會,joseph schooling 擊敗菲爾普斯,拿下了新加坡建國以來的首個金牌。在我們眼里,奧運金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在只有五百萬人口的彈丸新加坡,Schooling就是國家英雄一般。
回國后,新加坡給他安排一場慶祝勝利的游行。Schooling站在敞篷雙層巴士的最上層,巴士載著他緩緩開過新加坡的一條條主干道。街道兩旁站滿了翹首期盼的民眾,巴士開過的時候,很多人還一直追著巴士跑。這種國寶級別的待遇和關注度,我在新加坡只看過一次,那就是2015年李光耀去世。李光耀的靈柩同樣緩緩地經過了一條條的主干道,街邊一樣滿滿的人群注目著。只不過上次是目送一個英雄的離開。這次是迎接一個英雄的到來。
Schooling的奪金究竟對這個國家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首先,它讓新加坡人民跟過節(jié)一樣歡欣了好久。其次,據說每個游泳館的少年游泳班爆滿,尤其是蝶泳。因為Schooling拿下的是100米蝶泳的冠軍。論偶像的力量!最重要的,一個聲音,一種意識悄然地在新加坡民眾之間萌發(fā)出來,那就是:新加坡人也可以拿奧運冠軍!突然間,大家就覺得金牌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了。但是“”我(們)也可以“”這個聲音,這個意識讓新加坡人足足等了51年。
新加坡這么富足的一個國家,運動方面的投資從來都是不差錢。為了激勵運動員奪獎牌,心甘情愿地拿錢去砸運動員們。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奧運金牌據說只有20萬人民幣的獎金。而2008年奧運會,依靠轉新加坡國籍的中國乒乓球運動員,新加坡拿下了銀牌,當時就給運動員接近四百萬人民幣的獎金。當然,這個獎金要跟教練分點。但就算是在這樣砸重金的激勵制度下,新加坡在2016年之前都沒出現(xiàn)過真正由新加坡人奪牌的成績。
奧運種子選手都是萬里挑一,想想新加坡的人口基數,跟中國比起來,能挑的范圍也不大。但挑出來的也不會體育素質差。奧運會28項比賽。要是不擅長田徑,可以玩器械;不擅長陸地的,可以玩水里的??偰苷业狡鹾献约覈楹腿朔N特點的運動進行一搏。新加坡運動史上也不乏表現(xiàn)出色的運動員。但對于國際比賽奪冠,關鍵還是大家的自信沒有出來。這種長久以往的“我不可以”魔咒一直打不破,直到Schooling的出現(xiàn)。
設想一下,連新加坡這種萬事具備的國家,要培養(yǎng)出“我(們)也可以”的意識都需要50年,更別說條件更復雜和落后的印度。
根據維基百科,印度在奧運會上并不是無金,只是很少。過去十年,只有在2008年拿過一枚男子射擊金牌。為什么?印度人總體看上去并不羸弱。印度種姓里面還有一支是專門的武士階層,自古以來,保家衛(wèi)國,驍勇善戰(zhàn)。特別是他們的錫克族,男人高大魁梧,雄壯有力。拉去扔個鐵餅什么的,妥妥的。但印度就是沒有金牌。
當然印度的當今體育狀況跟政府的不作為大有關系 (電影里也有一個場景諷刺這個)。但還有另外兩個繞不開原因。一個是板球運動在印度的盛行;另一個就是女性地位問題。
板球在印度不僅是國球,還是國體。體格強健的男孩子們,早早地就投入了板球的參與和訓練中。在印度,板球運動員就像寶萊塢明星一樣。成為頂級運動員還可以坐收無盡的財富和名望。在賽場上,沒有人論你的出身,只看你的表現(xiàn)。這于是成為了很多男孩子想要擺脫窮困生活的動力。而其他一些體育項目,因為相較板球運動而言,缺乏政府支持,媒體追捧,觀眾關注,投身的運動員越發(fā)地不多。
在男人們都前仆后繼地奔向板球時,印度的女性運動員們正悄悄地崛起。2016年里約奧運會,印度只斬獲兩枚獎牌,一銅一銀,羽毛球和摔跤,但都歸功于女性運動員的杰出表現(xiàn)。而且,越來越多的印度女性正投身到職業(yè)體育中來。在這里,一定要談一下印度的女性地位問題。
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印度所知甚少,也經常以固有思維去偏見地理解印度。印象里都是時常在網上看的什么這兒,那兒又發(fā)生強奸案了;女方天價嫁妝,一旦嫁人就只能在家伺候夫家人,還要被夫家人家暴之類的,在我們看來簡直要落后到一世紀前去了。
首先,以上的這些都是還會發(fā)生在印度的事實。但是它不代表印度的全部。我們看印度就像很多年,西方世界看中國一樣。那個時候西方媒體跑到中國,挖掘到了一個農村在買妻買兒的新聞,就跑回去大肆宣傳,搞得西方世界以為中國落后得跟什么似的。但其實,現(xiàn)在中國農村有些地方還是在買妻買兒。
印度的歷史文化境況跟中國完全不同。中國的統(tǒng)一性和一致性比印度高得多。 自古以來,印度次大陸上存在多個獨立的王國,每個王國因為地緣差異,發(fā)展出了各自的語言和文化,它們在歷史的進程中演變成了如今的印度各邦。然后因為歷史原因,印度國內的差異性因南北而定,因邦而定,因宗教而定,因文化而定(由古代種姓演變而來),等等。非常的復雜。這就是為什么印度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樣性的國家。也就是說,以偏概全的方法在印度最不適用?;谶@個多樣性的認識,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印度女性到底地位怎么樣。簡單來說,南部比北部好,城市比農村好。
印度莫臥兒王朝,是中亞后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在16世紀至19世紀建立的帝國 (維基百科)。莫臥兒帝國的統(tǒng)治者信奉伊斯蘭教,建都在印度北部,德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新德里邊上的泰姬陵就是極具伊斯蘭教建筑特色的皇陵。雖然全盛時期,莫臥兒王朝也占領了多是印度土著的南部,但天高皇帝遠,南部并沒有受其文化政治過多的影響。而如今,南部相較北部,思想也是更為現(xiàn)代開明。反而是,北部,本土的印度教文化被伊斯蘭教慢慢地影響,其中就包括伊斯蘭教中男尊女卑的教義。早在古印度吠陀時代,印度的兩性地位非常平等,但后來與其他文明一樣,隨著男女社會分工的變化,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處于從屬地位,婦女地位慢慢有降低,伊斯蘭教的入浸,加劇了婦女地位的下滑。后來英殖民地時期,本身兩性地位也不平等的英國也沒有在女性地位這個問題有過什么作為。印度女性就這么水深火熱地生活了幾百年直到新世紀的到來。
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幾十年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現(xiàn)代化大都市還是屈指可數。印度都市女性,普遍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錯,其中高知女性占相當的比例。社會地位基本上于男性旗鼓相當。印度不僅迎來第一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還有差點也稱為總理的索尼婭·甘地 (他們都來自尼赫魯甘地家族),還有大批的女性高層活躍在印度商界和工業(yè)界,美國美林銀行印度-主席Kaku Nakhate,埃森哲咨詢印度-主席Rekha Menon,印度國家銀行主席-Arundhati Bhattacharya 等等(http://www.businesstoday.in/powerful-businesswomen)。
但是,情況一到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區(qū)域就不那么樂觀了。特別是北部農村,缺乏教育,因循守舊。有些地方兒童婚姻至今還存在。Dangalz里面的摔跤家庭就來自靠近新德里的一個城邦的農村。況且電影里父親對女兒的摔跤啟蒙還是差不多二十幾年前。可想而知,那個時候他要頂住多大的輿論壓力對女兒進行摔跤訓練,而一個農村女孩子從事職業(yè)體育是一件多么驚世駭俗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父親在決賽前夕要對女兒說那番話,贏得金牌就能告訴那些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女孩們:“我(們)”也可以。
2016年里約奧運會后,印度國內對自己的體育表現(xiàn)開始進行深深的反省,畢竟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只拿回了兩枚獎牌還是件很丟臉的事實,而且與自己在國際樹立起的崛起經濟體形象不符。而阿米爾汗的Dangal恰時地上線正契合了印度人民迫切想要在體育賽事上重新證明自己的愿望,想必全國上下都被這部電影給激勵到了。論名人的社會責任感!
關于演員,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這位51歲的大叔為了扮演電影里的父親,親自上陣,增肉甩肉的勵志故事。不僅是他,扮演他的女兒們的四個姑娘也是相當出彩。最喜歡里面扮演二女兒的那個小演員。圓嘟嘟的臉配一副總是懵圈的表情,萌萌噠。當時看完電影,第一件事就是去查這些姑娘是業(yè)余摔跤選手還是專業(yè)演員。因為,里面的比賽場景太逼真!太高難度了!就跟看真正的摔跤比賽一樣驚險。結果,沒想到,這四個姑娘都是演員而已。為了演好摔跤的鏡頭, 進行了為期9個月,每周6天,奧運選手級別的訓練。我只想說,大寫的服!順便鄙視一下國內那些靠摳圖,替身圈錢的明星們。
刪減片段提供者為@wkielfa28 感謝她的授權 沒能有緣分看到未刪減版的《摔跤》,因而在看到很多女權主義者所謂的這部片子“透露著令人作嘔的男權思想,以夢想、金錢、冠軍強制女兒人生”質疑,我只能憑借著對于印度現(xiàn)狀的了解來進行分析,而不能提供更為切實的反駁依據。直到今天看到有人提供了《摔跤》的一些刪減片段,這些片段無不表明父親對女兒的愛,他逼迫女兒去學摔跤其實是為了女兒們在印度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達到更高的社會地位、從而能有能力去爭取自己的人生,而絕不是簡單為了實現(xiàn)自己為國爭光的執(zhí)念。果然米叔的片子三觀正的不行,如果這些片段沒有被刪減,我相信本片根本不會存在父權主義的誤導: 1.爸爸雖然對女兒們嚴苛,但一直十分心疼她們。甚至是自責,慚愧。在女兒們入睡時會幫她們揉腳。 2.村子里的人在背后罵爸爸“無恥”,居然讓女人跟男人有肢體觸碰。說女人本來就該待在廚房里,收拾碗筷
3.學校里的人對姐妹倆冷嘲熱諷,女生們嘲笑她們“男人婆”,因為她們鍛煉、摔跤,而不是打扮自己。
4.(是我認為最關鍵、最動人的)媽媽說以后誰還娶你女兒
一個人能擁有自己的命運,首先需要能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運;而對于印度女性來說,她們本來就不被允許去選擇自己的命運。從刪減片段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爸爸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女兒可以有機會自己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這些片段要是沒被刪就好了(-ι_- )
就電影來講,我們有什么資格嘲笑印度。
#北京電影節(jié)#我不覺得這個片子囿于父權的藩籬,父親雖然有在女兒身上圓夢的渴望,但也建立在發(fā)現(xiàn)女兒的天分的前提上。摔跤讓兩個女孩子掙脫了偏見和無止境的家務,掙脫了14歲嫁人的命運,踏入更廣闊的世界。說直男癌都是怎么想的?
豆瓣文青們可能已經成功被白左的西方政治正確洗腦了:不放在具體語境下,以西方女權衡量一切本來就是一種偏見和武斷。在整體狀況還不如中國的印度,本片已經適當地展現(xiàn)了一種進步的女性生活方式,即便在父權的引導之下。讓符號化的解讀蒙蔽影片傳達的真情實感,令人感到可悲。
與眺望好萊塢望洋興嘆不同,這個印度電影,大概是中國電影人覺得自己應該可以能夠拍出來的。但很遺憾,他們沒有。最難得的可能是演員(尤其是女兒),因為也有不少華人影星試過彈簧變化的,但大多就是胡須拉渣講口方言憂郁深沉而已,真正愿意為一部電影付出的,太少了。俗套不可怕,俗套最可靠。
(看的完整版)取材真實,劇作扎實,用體育競技片來拍父女情節(jié)劇,并改寫了上到封建禮數、下到官僚制度的不變法則。有人提出片中受父權壓制的價值觀導向,請站在印度國男尊女卑的角度去看待吧,它明明是在擁護女性。另外結尾父親的缺席,也暗示了女性的獨立。另外,套路也是路,不要排斥套路。
這片也能被女權主義者黑,我也真是無語了。黑之前先去了解下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吧。這明明是在倡導女權才對。豬隊友太多了,心疼阿米爾汗。
動作場面比父女之情感人。若真要拍一部豐滿的女權電影,就不要用那個弱智教練充當反派,讓父親本身亦正亦邪,他帶著女兒沖脫男權,又阻礙女兒逾越父權,既是領路人又是攔路虎;讓女兒的意象也更加復雜,讓她最終站在另一個山頭與父親虎目相對,好過像個稱職的兒子完美繼承他的衣缽。
關于本片價值觀-不看社會背景就評判三觀就是耍流氓。在印度的社會狀況下,女性是沒有自由選擇職業(yè)的氛圍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親對女兒說的-你不是在為你一個人戰(zhàn)斗,你要讓千千萬萬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后,這場斗爭的意義早已超脫出父親一己的夢想,升華了呀。
“不是技術老了,是爸爸老了”,父女摔跤那段確實催淚,說是近幾年最好的印度片也不為過。不過教練和父親那條線挺沒說服力的,劇情冗長也是印度本土電影的通病,不接近三小時都不叫電影。以及,整個華語影壇都很難找出一個像阿米爾·汗這樣敬業(yè)的演員。最后,溫室里的花朵都會給本片打低分,不信你看。
阿米爾一人飾演男主角19、29、55歲三個人生段。他首先完成了19歲的戲,然后瘋狂增肥,一個月時間變成了體重194斤的55胖大爺,拍完老年戲后,又用5個月的時間瘋狂減肥,回去拍29的戲!所以:為什么要這么折騰自己?直接拍完29再拍55不就好了?阿米爾說:那樣我就沒有動力瘦回去了!
印度排名第一的電影,全球口碑已炸裂
雖然吹是一部女權電影有些過了,但仍然很好,這么老套的母題拍得工整細致,情感真摯動人,幽默也恰到好處,對摔跤毫無興趣也能看得熱血沸騰,走出電影院想想自己每天看的項目,哎,操了操了
道德優(yōu)越已成為評判電影最有效武器,但國家意志下的奧運獎牌,我們不也是抬頭望五星旗留下不作假的眼淚、泛出榮耀?體育場外的我們永遠也不會理解運動員的無奈委屈賽前賽后的悲涼,他們真實的快樂仍只會自己感知。什么時候電影不再容納矛盾、還必須刻意記錄三觀偉正的故事?五味雜陳,才是體育和人生。
在印度看得169分鐘,一部處處襯著男權和父權的女性電影,女兒沒有任何選擇權,被父親殘暴地教育成為世界冠軍,這個冠軍的“正確“結果就意味著父親教育的正確了。意外這部電影宣傳期在國內口碑這么好,大家去看完整版吧認知會反轉的
莫名想起小時候看完《足球小將》后,偷偷跑到球場在雨中加練的情形。夢想像一盤鴨血,我們似乎早已習慣凝固過的晦暗模樣,忘記當初是鮮紅的,在流淌。
就憑電影,誰也沒資格叫人家阿x
好看死了。拜托大家認真看完電影再做評論。爸爸有約定一年為期,不行就不勉強。吉塔在贏得了第一場摔跤比賽之后,也主動請爸爸帶自己參賽。她們已經自己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被父母逼著選了專業(yè)還慫著不敢轉型的朋友,你跟人家根本沒有半點共鳴的好吧。另外,脫離印度實際環(huán)境談女不女權根本沒有意義。
這么好的一部電影。。弄得這踏馬什么破譯名。。聽起來像兒童片似的。。
覺得拍得很好,在評論區(qū)討論父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不是教育片,是一部電影,如果Aamir Khan演的是一個專制的父親,那么讓你感到厭惡是因為他演得好。討論電影價值觀正不正確很無趣,電影只是在講故事,誰規(guī)定主角一定要價值觀正確,《電鋸驚魂》的殺人狂價值觀正確嗎?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印度一塊女子摔跤金牌的誕生。劇情熱血逗樂,競技驚心動魄,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寶萊塢電影,父女情盡在不言中。阿米爾·汗太敬業(yè)了,為了一閃而過的幾秒就把自己的身材從肥胖練成魔鬼,好演員都是用生命在演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