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來》:愛有來生
《后來》:愛有來生
拾荒者
“是誰把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N的回答是:“她”,我則說:“是耶穌?!?br> 電影僅僅能夠在人文情操上渲染了我們對死亡的看法,而它本身所觸碰到的根本性問題,依舊不能給出一個合理而又無法去撼動的終極答案。我們不知道我們何時死去,我們害怕的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死亡總是伴隨著痛苦和突然。
雪白無垠的沙漠,美如天堂伊甸,在那里,仙人掌一年開一次花,在半夜開,次日中午死?;ǘ湟灿徐`魂嗎?恐怕答案讓我們失望。但生命總是會找到它的精神寄托,如同我們某些人愿意相信花兒有靈魂。如果我們要為我們找到一個可以永遠得著愛的居所,在那里,沒有死亡,沒有恐懼;在那里,只有相愛,只有平安,那么,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完全了……
被上帝揀選為“信使”,成為一個生命引導者,但必須失去所愛的人,看上去這就是代價,或者更好聽的是“等價交換”。誰有能力去做這樣大的代價?還是我們太過于高舉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了?
尋尋覓覓,我們還是在原地打轉,沙漠就是我們心靈的寫照,即使有愛,依然難以扎根。如果給結尾加上一個完美的點睛的話,那應該是“愛有來生”。成為“信使”的代價是短暫的,愛是永恒的,人世間的情欲之愛終究會消失,一切伴隨生老病死的痛苦也灰飛煙滅。愛的源頭是上帝,生命的源頭也是上帝,亙古不變的唯有這位偉大的造物主。祂用祂兒子作為代價為全人類贖罪,祂賜下了祂的愛,祂毫無保留地賜給每一個人,祂希望我們都能抓住永恒的愛,因為在那愛里,有來生,并且,是永永遠遠的。
是的,我們總會害怕失去最愛的人,我們也知道,生命就是那樣的變幻無常,即使真的有“信使”的存在,這又能夠挽救得了什么呢?我們摸不到風的形狀,但可以感受風的存在,愛的真諦也是無形,但卻籍著上帝之子顯明出來。眼所見的,是真實的,眼所不能見的(正如“信使”看見光團)卻同樣真實,上帝在我們身邊,我們卻依舊轉臉看外。罪使得愛支離破碎,使得愛無法復原,生命活在傷心痛苦的愛中,難怪“愛”得死去活來!
這不是個人意志所能轉移的“愛”,“信使”都明白到愛是如此短暫,到了將要失去的時候,更要好好珍惜。更何況是靈魂的去向?
是的,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死去,我們也不想知道。我們渴望愛能永存,渴望生命得以永恒。沒有死亡,這就是天堂,愛有來生,這就是天堂。
生命總是有希望的,縱然仙人掌一年開花一次……
2 ) 平淡無味
可能是先看米索小說的關系,又可能是對所謂的LOST班底期待過高的緣故,感覺又一部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落入索然無味的分割線以下。
原著很多東西在電影中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比如明知事實卻根本無法改變的無力感,對于預知生死那種痛苦與幸運交織的矛盾,人與人感情的那種爆發(fā)......,差很多。
有很多事當你想補救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錯失了太多的機會,你所在意的那些東西,在如果有可能直面的時候已經(jīng)無足輕重,最后你所需要的只是堂堂正正的走出去,但那扇門永遠關上的話......,頗悲情。
還是那句話:書很好,電影......,不匝地。
3 ) 很少的時間我會更愛你
這部法語的電影,只有靠著字幕我才知道它的內容。
我以為只是一部愛情片,發(fā)現(xiàn)不是,是一部關于生命,在你得知自己即將死亡,該如何去面對的討論。
男主角在小的時候,和女主角在湖邊玩,突然女主角落水了,他跑去叫大人,被疾馳的汽車撞到,一度被判定死亡,但是他看到一道光,醒了過來。
長大之后,他和女主角結了婚,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家庭幸福。
一個意外,兒子突然死了。
受不了打擊,他離開家人,來到紐約工作。開始了變化,心被封鎖起來。
妻子和他離婚。
一個意外的來訪者,告訴他,他即將要死去。
他覺得是可笑的事情。做了身體檢查,一切都正常。
但是后來發(fā)生的各種事情,卻證實了來訪者的確具有預知死亡的能力。
他開始反思,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最重要的,是他深愛的妻子和女兒。
回到他們的身邊,他開始變得平靜起來,寫下:
“然后我不再被恐懼操縱,生命中充滿了各種內容,成功、微笑、分享的快樂,一切我都記得……也有孤獨,當我們只能睡在車里,你只能想起媽媽的臉,我們一起做了許多事情,許多事情。我學到很多,遇到很多很棒的人,抓住每次機會,品味人生的瞬間?!?br>當他準備平靜地面對自己的死期的時候,他去看到他的妻子周圍出現(xiàn)了白光。這個是只有“信使”才有的預知死亡的能力,而他擁有,第一個給他機會去見證自己能力的卻是他的妻子。
他跑去找到來訪者,才知道之所以這樣欺騙他只是給他一個適應的過程,他的確是新一任的信使。而他的妻子,也將離開人世。
有人說Evangeline Lilly在這部片的演出只是一個花瓶,因為這里的演出比不上lost里面那么精彩。但是劇情的需要,我覺得她真的很美。
雖然劇情有些悶冗,音樂和拍攝的手法給這部片增色不少。
4 ) 珍惜是門高深學問
昨天偶然看到了《后來》的宣傳簡介,選在在今天清冷的午后看完。
話說這真是一部很不錯的片子,雖然沒有什么玄機,但是它教會我重新看待生命。
故事的主人公Nathan是個經(jīng)歷了車禍卻死而復生的人,但他自己也講不清楚他為什么能夠回來?;蛘咚J為生活是一種常態(tài)也是一種疲憊。直到他見了Kay,——一個可以預知死亡的醫(yī)生,他才發(fā)現(xiàn)看似平靜的生活充滿了不平靜,期間包含著各種抱怨——因為面對死亡他無能為力。
毫無征兆的死亡,結束了心愿未了或是碌碌無為的一生,留給人更多的是緘默。醫(yī)院里那個患心肌萎縮的17歲男孩,暴躁的發(fā)著脾氣——他知道人來世上一遭是需要學一些東西的,但這些,恐怕都沒機會去實現(xiàn)了,死后的靈魂也會因這痛苦更想變作石頭或者是任何沒有生命的東西吧。
人生就是一所大學,百代光陰,天地逆旅,需要經(jīng)歷,需要學習。只為離去的黯然,足可以磨滅存在的意義。
Kay醫(yī)生致力于為那些臨死的人帶來最大程度的平靜,一方面是因為宗教的教義。Nathan對他的女兒說,生命的離去就像船消失在地平線,雖然我們看不見它,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因此眼睛所能看到的生命的旅程,也許只是一個階段,還有很多看不到的旅程,一樣要去學習,要去歷練,要去承認。
人為什么活著,也許應該問問地球為什么是圓的,從一個起點開始走,總會再次走向這個起點。只不過,時空都變了。
Nathan死而復生,他的生命意義就在那時改變,作為代價,他被賦予了“生命導師”的義務,讓將死的人平靜的離開。同時,他也要失去最愛的人。
珍惜真是門高深的學問。
5 ) 只有面臨死亡,才能讓人回轉頭來,重新審視生命
生命中充滿各種內容。成功,微笑,分享的快樂,我一切都記得······
抓住每一個機會,品味人生的每一個瞬間。
6 ) 預言如何實現(xiàn)
在此之前,我們先討論一個問題,即“預言是如何實現(xiàn)的?”
是否有一種先驗的存在,或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將每個人的命運安排妥當,決定其何時生何時死?在影片欲說還休的敘事中,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這一問題并沒被過多探討,而是轉移到另一個人性的領域,即:如何生如何死并非是最重要的問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抵擋得住死亡的侵凌,最為重要的是你必須準備好面對它,并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和幸福。通過這樣的移情效果,對死亡的恐懼被轉移到了相對安全的領域,盡管未被祛除其自內而外散發(fā)出的恐怖光暈,但影片中的主人公儼然已經(jīng)可以直視這一存在。這是影片之所以擁有動人情感的力量之源,這也是影片在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的欺騙之維。
回到最初的問題,即“預言是如何實現(xiàn)的?”。影片中凱和內森作為信使,所能預見他人的行將降臨的死亡,其本質上是一種預言。在齊澤克的論述中,談及到“相約薩邁拉”的故事:巴格達商人的仆人在集市上碰見死神對他做了一個可怕的動作,趕忙策馬跑到薩邁拉躲避劫難;商人后來在集市上碰見死神,質問死神為何要驚嚇仆人。死神答道:我只是被嚇了一跳,本來我應該晚上在薩邁拉和他有個約會的,為什么他會在巴格達?簡言之,預言正是借由逃脫預言的行為而實現(xiàn)的。在影片中,安娜的死正是如此。這使得內森陷入一種深深的愧疚之中,他認為要是自己不帶她去銀行,安娜就不會死于槍擊,而內森帶她去銀行正是為了讓安娜擺脫“那個致命的電閘箱子”。
如此,一種俄狄浦斯式的命定感彌漫在影片之中。這一命定感首先在敘事層面上被詮釋,即信使在獲得預知死亡的能力之前,都必須要失去最親近的人作為代價。而影片中的死亡,被設置成每個人生命歷程中難以消化的內核,每個主體秩序中包含著的“一小片實在界”。這“一小片實在界”,具有“內隱”的特質,即它在主人公之中,又在主人公之外。在影片中,兒子的死亡,以及對此的內疚,構成了內森的所遭遇的堅硬內核,他遠離家庭孤獨一人生活,就是為了躲避直面這一內核,但他很快就意識到,這一內核就隱藏在他之中。關于過去的閃回,還有那片白色的沙漠,都成為實在界的實證化顯現(xiàn),正是在此處,人物遭遇死亡的恐懼,也正是在此處,人物得以直面死亡的恐懼,獲得救贖的可能。
因此,影片的關注之維也轉移到了“如何應對必然來臨的死亡”這一問題上。影片中至少提供了以下幾種應對的可能:一是信使的方式,不能阻擋死亡的到來,但盡量讓要死之人做好準備;一種是小女孩特雷西的方式,她回憶到弟弟保羅死去之時,她在院子里抓到一只tianyu,而tianyu在人死后,會侵蝕人的身體,人會消失不見;一種是內森關于大海上海平線上的船盡管消失不見,但仍存在的論述。這些應對方式的論述,既豐富了影片對生活中死亡的探討,又將這種探討隔絕在相對安全的境地——這就是上文談到的移情效果。影片從一開始就展示的死亡,無所不在的死亡,被視為實在界的死亡,在此,獲得一種被闡釋的可能。借由闡釋其背后的“多重符號決定”,死亡/實在界/原質所帶有的暴虐之力,被消解被轉移。
看完《乘著光影去游戲》才知道這部電影的攝影師是李屏東,有著夢幻般的鏡頭,講棕著生與死的間隔。電影節(jié)奏很慢,且線索零亂,但卻是我喜歡的風格,講述生命的意義原本就是件復雜而緩慢的事。女主角很有氣質了。至少攝影師充分地顯示出她的氣質。
我很無感覺,老爸超喜歡。。。。個人感覺,不知道是什么片的什么片,茶余飯后看看還好。
21 攝影好美
Kate我認識,誰能告訴我Romain duris在Lost里露過面嗎?
向死而生。
劇情太意識流,沒看這本的原著不知道米索書里是不是這樣。
文藝版死神來了,還有點天使之城的味道,李屏賓的光影過于牛逼了
重要的不是死去之后 而是珍惜現(xiàn)在的每一天/竟然是個英語片 小羅說英語真怪呀
所謂向死而生,對于生命的一次思考。把一些常見的元素綜合起來,拍出了獨特的味道。
只有直面死亡,正確認識死亡,我們才會更好的生。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此時此刻。我信仰我的心跳。
一顆星給辛苦剝蝦的我,一斤那??!兩顆星給無敵的視覺效果,柔和溫暖
我喜歡~
很美,很淡。
畫面和音樂的基調太美麗,好適合這個主題
重要的是現(xiàn)在和這里
沖著Evangeline Lilly 《LOST》班底
關于死亡的冷靜思考,即使形式大于內涵,還算有真東西。
河馬肚的首部英語電影,雖然我很想大聲疾呼“哥們咱能不能切回法語聲道”==||片子的主題也是一透到底型…畫面很美,節(jié)奏如潺潺流水,但素介片說教味道太濃烈不對我的口,而且我對馬老爺子的多種變態(tài)形象記憶太深刻,以致于看到這種引導天使樣的角色都覺得“不好他是壞人他有陰謀”,囧弊鳥…
很神秘主義的電影。關于影片的畫面,有唯美的夢幻的一面,也有像死亡那樣真實而殘酷的一面。但是結合的很好。一切都將歸于平靜,凝視深淵與絕望,抽離虛幻的人生!死亡也許是另一種存在!什么是對你最重要的,什么是內心的平靜,什么是無能為力,什么是你在無能為力時唯一能做的,什么是生活?
劇情 表演都幾近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