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康熙率太子與和碩雍親王在木蘭圍場狩獵,雍親王偶遇李佳氏,后李佳氏在木蘭圍場生下雍親王四子弘歷??滴跷迨拍辏滴踉卺鳙C中遇險,增得少年弘歷相救脫險,弘歷巧對對聯(lián),獲得康熙歡心。 弘歷繼位后改元乾隆,乾隆在位時設立了四庫全書館,編篡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總編紀曉嵐在書房因天熱未著衣工作遇乾隆駕臨,只好躲在桌下,但仍被乾隆叫出來,幸好機智妙解“老頭子”,乾隆準其不著衣工作。 劉庸晉見乾隆,爭得“羅鍋”封號,一年可多兩萬兩俸祿,乾隆心有不愿,暗中命人出題刁難,被劉庸一一化解。最后乾隆讓劉庸跳冰窟,劉庸領命后站在冰窟旁許久,后晉見乾隆,說是遇見屈原,讓問問乾隆是否是逼死大臣的昏君,乾隆無奈只好放過他。 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到揚州,為體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衛(wèi)一人微服出訪。在揚州最著名喝葷茶的一樂園茶樓,乾隆遇到只賣水...
關于劇情
其實只有后半段才是乾隆下江南……想粗略看的話直接從50min左右開始看吧……前面二分之一都在講乾隆和劉羅鍋和紀曉嵐的事,有點拖沓,還插播文物介紹 ,畫風時不時突轉紀錄片有點太違和……在揚州這部分還不錯,雖然情節(jié)簡單,但也挺完整的,演員演的都蠻好。
整部電影基本都是耳熟能詳?shù)囊笆犯木幍墓适拢?現(xiàn)在看來也比較套路啦,但畢竟四十年前的電影了,在當時也很有新意了吧。雖然套路但還是看得津津有味hhh
李·段子手·翰祥
在看導演的三十年細說從頭,從書里已經(jīng)感受到導演的段子了 果然電影也很能體現(xiàn)啊哈哈哈哈 有點污的 “上大人 下小狗” “鳳梧”和“雞飛上芭蕉樹” 還有“從前有個太監(jiān)”“底下呢”“底下沒了”
總覺得導演要是活在現(xiàn)在這年頭大概微博很圈粉……說起來三十年細說原本也是報上連載的 跟開了個公眾號似的
啊總之笑點挺多的哈哈哈哈演員演的也很棒 揚州茶樓的伙計的市儈和能說會道都很生動
布景
早聞李翰祥的清宮戲最好 果然很講究 不論是禮節(jié)規(guī)矩還是道具場景,都很還原。揚州的部分主要圍繞在茶樓喝茶展開,伙計揚州話好評!茶樓也好評!能在邵氏室內(nèi)片場拍出這效果感覺很棒了……
茶樓里熙熙攘攘,伙計四處吆喝,三兩桌客觀閑話當今,喝著茶吃蟹黃灌湯包,人間煙火躍然眼前??傮w來說雖有生澀處,多少也是同類型影片的先驅了,值得一看。
我一直以為,邵氏的“乾隆系列”是李翰祥所獨有的,沒想到王風也拍了一部,而且比李翰祥的《乾隆下江南》還要早一年!
王風執(zhí)導的邵氏電影,我還看過兩部“陳夢吉”和一部《老夫子奇趣錄》。我記得王風的《老夫子奇趣錄》是在桂治洪的《老夫子》之后拍的。我拿到這兩部“乾隆”時,也以為王風又跟別人的風了,沒想到這回反了過來,是別人跟他的風。
不過,說李翰祥跟王風的風實在有點冤枉,因為兩人拍“乾隆”的手法和趣味截然不同。李翰祥拍古裝片的功力是有口皆碑的,李氏的這部“乾隆”也實在勝王氏的“乾隆”甚多,單是布景一項,王氏的“乾隆”便遠遠不如!
《乾隆下江南》之后,李翰祥又拍了《乾隆與三姑娘》、《乾隆下?lián)P州》等后續(xù)之作。若論敘事和趣味,《乾隆與三姑娘》和《乾隆下?lián)P州》均稍勝《乾隆下江南》,布景、美工即不見勝場。直到《傾國傾城》和《瀛臺泣血》二片時,李翰祥的布景、美工方為之一變,到故宮實景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時,李氏的布景、美工的功夫方可算登峰造極!
拍古裝片,布景、美工能與李翰祥媲美者,我還沒有見過——至少80年代以前是這樣的。
1.李翰祥乾隆系列的第一部,木蘭圍場里的宮女是陳萍扮演的,與岳華還有一場床戲,老牌脫星陳萍卻沒露肉,這段戲是在韓國拍攝的,皇宮是韓國的景福宮。 2.演少年乾隆的小孩很有靈氣,與康熙對對子前有兩個太監(jiān)說了一段上大人,下小狗的傳統(tǒng)相聲段子。 3.井淼扮演的紀曉嵐演了那段最出名的紀昀巧解老頭子,李翰祥自己說紀曉嵐編寫四庫全書的時候乾隆也已經(jīng)是老年人了,但是拍戲不必太較真,所以紀曉嵐是老頭乾隆還是小伙。 4.劉墉出場后,就是著名的君臣斗,李翰祥說是根據(jù)張壽臣老先生的本子改的,不過張壽臣版的君臣斗沒有音像制品流傳下來,也許鄂容安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這段君臣斗最突出的還是李昆,擺脫了過往丑星的造型。雖然看了很多年張鐵林版的鐵三角,但李昆姜南劉永這個鐵三角一點也不差。 5.接下來才是下江南,揚州去過兩次,知道揚州的早點很出名,喝葷茶的典故倒不知曉,這段精致入微,大到茶館布景小到茶盅茶碗,還穿插了一段挑繃繃,和我小時候玩的一模一樣,揚州湯包出名,不過肴肉的話還是鎮(zhèn)江比較出名。片中揚州話非常地道,聽著相當親切。王沙演的跑堂,方言與表演都惟妙惟肖,實在太搶戲了。 6.汪禹的周日清取自萬年青,但故事內(nèi)容人物設定和萬年青無關。最后汪禹有一句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這句話在文革中是專用語,鑒于在乾隆皇君臣斗智里有你辦事我放心這樣的臺詞,這句把皇帝拉下馬的臺詞應該也不是巧合。
李翰祥×劉永的乾隆皇系列就此起步(但劉永其實一年前在《乾隆皇奇遇記》里就演乾隆了),他這種講述歷史趣事,化用民間野史和風土人情,輔之以相聲小段的表現(xiàn)手法,嚴格說來應該算是拍《風流韻事》中的《蕭翼賺蘭亭》開始的。乾隆在位60年,活了80多歲,文韜武略,可以用的素材實在太多了,以至于雖然片名叫《乾隆下江南》,但電影過了大半他還在宮里待著呢。前半段講乾隆身世,期間穿插旁白,仿佛紀錄片一般;再講他和紀曉嵐劉羅鍋兩位大臣的君臣斗智(應該是井淼李昆兩位的智商巔峰了),而后半段才呼應片名,讓他去揚州逛了一圈,并邂逅義子周日清(同時也是汪禹又一次出演周日清)。揚州段落表現(xiàn)最好的當屬老小二王沙,他動作詼諧表情滑稽,還附送大段大段的揚州風俗講解(甚至還來了段小貫口),真是妙趣橫生,為電影增色不少。
屌炸了。絕對好片。 李翰祥極其強悍的編劇功力 各種幽默的段子到現(xiàn)在都還很實用 比如那個太監(jiān)。然后 然后下面沒有了就十分經(jīng)典。劉墉 紀曉嵐 乾隆的個性都很鮮明 好看。
王沙的店小二真是入木三分。22歲的汪禹啊
太有趣了!哈哈哈,笑死我了
店小二一口標準的揚州話,不像武林外傳里用南京話來冒充,邵氏真厲害!
演了快一個小時才到江南,當年預計可能是要拍成十幾部的大系列的。李翰祥的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不但可以拍電影,還可以去搞博物館。這一部與之后的揚州相比沒那么好看,吐槽多了梗少了趣味就低了,本來嘛,看這樣的電影不就是為了個樂。而也是從這個電影中的樂里面可以窺到,當年的港澳臺地區(qū)人民懷念過去大陸文化生活,向往與民秋毫無犯的無為政府,對政府收稅收費的一概否定(因為政府收錢就是給皇上花的,大家一點好處也沾不上),對群體性事件的向往(最好是皇上親自帶頭),以及大家生活真的又窮又無聊,只能靠看看電影才能體驗一下蟹黃湯包(不然費那么大勁解釋那么清楚干什么)。
6.9分,拍得有點流水賬,不太像電影,但至少比起《乾隆奇遇記》少了許多封建糟粕。一段段流水賬組合在一起,倒也稱得上有趣,但恐怖電影適合拍成一段一段的,這類歷史片這樣拍還是顯得不倫不類。
劇情設計還是不錯的,但前面一半后面一半完全不搭界,有些跑題
李翰祥喜劇。乾隆朝堂龍椅不坐,天天想著往外跑。 下江南即下?lián)P州。品鑒揚州特色早茶,水晶肴肉蘸茶湯,入口即化、清醇鮮香;蟹黃湯包,靖江一絕,看著不燙吃著燙。一句羅鍋,每年多加俸祿2萬兩。王沙的店小二,一口揚州話活靈活現(xiàn),乾隆系列里的鉆石配角。“從前有個太監(jiān),下面沒有了”
段子集錦,劉永真是漸入佳境。倒是各種插科打諢和野史俗語比故事本身有意思多了。
李翰祥拍的乾隆片的第一部。他擺脫了以往拍古裝宮廷歷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說書人的態(tài)度,風趣而技巧地敘談有關乾隆的軼聞掌故,并著重于君臣雅趣的斗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雖然故事大多來自于野史,可對于史料的介紹卻是一絲不茍的。從這里也看得出來李翰祥的美術功底和人文底蘊。
邵氏的小品1
“從前有個太監(jiān),下面沒有了”,原來這是個老段子啊!雖然沒君臣斗好玩,不過李翰祥隨便抖出些老段子就能消滅一堆導演了,野史加考據(jù),真是無敵了。
不及《乾隆皇奇遇記》的靈氣,狗官都是遠視眼。
都是民間野史里風雅小笑話,很少見地沒有離譜的風花雪月,難得難得。劉永氣質優(yōu)雅干凈,很適合乾隆角色
我可太喜歡李翰祥這種市井幽默勁兒了。乾隆到揚州后,店小二對老太爺,葷茶等揚州風俗還有廣東佬的解讀那段太精彩了。而且李翰祥嚴謹啊,到了揚州當?shù)厝苏f的確實都是當?shù)卦?,太有趣了。劉墉、紀曉嵐對付皇上那幾段也非常有趣。
說方言的那些配角是亮點
一邊歷史科普一邊逗趣可樂,寓教于樂。從乾隆出生地講起,和紀曉嵐、劉羅鍋君臣智斗,都挺好。直到一小時后才下江南,揚州吃茶整段戲比較拖拉,四十分鐘都足夠一集電視劇的時長了。
揚州一段十分風趣。那店小二可愛極了,這樣多嘴。
從康熙扯起,末了伴著周日清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