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本文非原創(chuàng),原文章地址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rwzk/20090608/gj/200906190004.asp海軍陸戰(zhàn)隊的麥克上校,每晚睡前上網查閱伊戰(zhàn)陣亡士兵的名單,祈禱說,不要看見我熟悉的人。一天早晨他走進將軍辦公室,請求護送一等兵錢斯的遺體回家。將軍提醒說,“你是一個高級軍官?!丙溈苏f,“這個19歲的孩子,和我來自同一個小鎮(zhèn)。我沒上戰(zhàn)場,希望能為他做這件事?!?br>
這個遺體護送的故事,以異常簡單的力量打動了我。電影的每個鏡頭,幾乎都在說同一件事,就是對死者及其遺體的尊重。軍方的太平間,無數(shù)工作人員將染血的遺物,一遍遍潔凈。尤其一個黑人女軍官,將錢斯的手清潔干凈后,一雙黢黑的、女性活著的手,停留在死者凈白癱軟的手上。這是上百個打動我的鏡頭之一。
追悼儀式都是閉棺的,親人只會看到遺照,不會親眼見到遺容??蔀榱诉@張陣亡士兵的遺照,這個國家實在不惜血本。更寶貴的,是有無數(shù)的人委身于一個人的遺體。不,并不是委身于錢斯的遺體,是委身于他一生的作為,和不死的靈魂。電影有個精心的細節(jié):負責派遣護送員的軍官,交給麥克兩面國旗。他說,因為錢斯的父母離婚了,必須分別送給他們。
作為一個軍方護送員,麥克胸前掛滿勛章,跨越了大半個美國。在機場、飯店、倉庫、車站,一次次以緩緩舉起、緩緩放下的軍禮,迎送遺體的每次裝載。轉機時,搬運工們圍攏來,和麥克一起向錢斯致敬。在費城上空,一個空姐蹲下來,輕輕叫醒他,將一個十字架放在他手心。好像所有人都知道護送軍官是干什么的。在另一次航班上,一個時尚女孩坐他身旁,發(fā)短信給朋友,說旁邊的軍官真帥。抵達后,機長廣播說,我們的機上還搭乘了一位陣亡士兵,請大家留在座位上,讓護送員先下飛機。那女孩轉過頭來,以忽然間的母性,輕輕對麥克說,“對不起。”麥克站在行李裝卸口,再次緩緩舉手,所有乘客都停住腳步,向永遠躺著的錢斯致敬。他在一場他們認同或不認同的戰(zhàn)爭中失去了生命。但寶貴的是,如今他像一位駕崩的王子那樣,被送回了故鄉(xiāng)。
日本電影《入殮師》里對尸體的精心修護出于對生命的泛神論敬畏。入殮師站在河邊,看見鮭魚洄游,死在途中。那一幕點出了導演的哲學背景?!蹲o送錢斯》不同,每個鏡頭都在肯定一件事——整個國家對死者的責任。麥克將遺物交給錢斯的父母后說,“我必須讓你們知道,一路上有無數(shù)人向你們的孩子致敬?!?br>
最寶貴的,是這一切真的發(fā)生過。麥克在回程填寫護送報告,或許因為他不愿像下級軍官寫得那么公式化,他叉去“報告”一詞,將題目改為了“護送錢斯”,細細記下無數(shù)美國人對陣亡者的尊重。隨后故事在網上流傳,去年拍成紀錄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今年又翻拍,在圣丹瑟電影節(jié)上提名最佳評委獎。
為我們死去的人,值得如此對待。這不關乎仗該不該打,你們的孩子死得值不值。因為一個人的死,值不值得我們紀念,和他值不值得死并沒有關系。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我們尊敬,就是死亡本身。一個人用自己的死發(fā)給我們一封雞毛信,就是我們當中有人去了,我們也終于要去。
換言之,死去的人都是為我們而去;而去的人總和我們有點關系。去年夏天,一個志愿者從綿陽回來,帶給我一張照片,是九州體育館中與我同名的小女孩的蠟筆畫。那一刻我和麥克一樣,無法不認為這和我有關。隨后在網上,我找到了這位幸存者的照片。一年過后,我也像麥克一樣上網查詢地震死難學生的名單,直到看見另一個同名的小男孩,綿竹九龍鎮(zhèn)九龍中心小學二年級學生。
1993年,索爾仁尼琴在海外已流亡20年。歸國前夕他對俄羅斯記者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們必須對死難者履行紀念的義務。沒有紀念,人民的歷史就不存在。
但我要如何護送這個小男孩呢。這一生,我們護送的人少,要紀念的人多,多到只能分給每個人幾秒鐘。生命的荒誕,不在于死亡,在于活著的人,無法將自己委身給那些需要紀念的人。這就是為什么別人的死亡,無法打動我。只有那些和我有超級鏈接的人,他們的死亡離我比較近?;蛘哒f,親人和我們的鏈接是看得見的。一個同鄉(xiāng)、一個同名者,和我們也可以互相點擊。但其他人和我們的鏈接,往往無法被看見??床灰姷模彤敍]有,這總是一個方便的、唯物主義的借口。
上校護送錢斯,也是因為覺得自己坐在辦公室不像軍人??匆娨粋€19歲的同鄉(xiāng)死了,他有一種內疚,仿佛錢斯是替他死了。他認為自己舍不得家庭溫暖、習慣了擁抱妻兒,對失去這一切的恐懼,超過了對自己職分的承擔。這是他參加海灣戰(zhàn)爭升職之后,從事文職的潛在動機。在同僚的死亡面前,他無法找回自己存活的正當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他在無數(shù)普通公民面前一次次向錢斯緩緩行禮時,他重新獲得了軍人身份的確據。這是他在機場安檢口堅持不脫軍服、不摘勛章的原因。
我們所做的事,如果有意義,就意味著有一個家,超過地上的家。否則一切理想、事業(yè),本質上都與我們對家庭的責任沖突。也必有一種血親,超過地上的血親;必有一種弟兄,超過地上的弟兄;必有一種看不見的鏈接,超過看得見的鏈接。不然你說“四海之內皆弟兄”,你說“血濃于水”,不是實現(xiàn)不了的夢想,就是哄我們去死的謊言。
8歲的小男孩也好,親生的父母也罷,我沒有帶你們來,我也無法帶你們回家。我不能拯救,只有陪伴。今天早晨和母親過馬路,一輛車不顧紅燈昧著良心而來。我伸手過去,示意他停下。我想起杭州的譚卓,風華正茂地走著,被飛車撞死在斑馬線上。那一刻,我伸出去的手,停在空中,大概兩秒。我在心里默禱天上的神,將我的手勢,當作麥克在電影中緩緩舉起的軍禮。
Kevin Bacon 《護送錢斯》
煽情技術哪家強,美利堅國征兵辦。
我一直思考,人什么情況下需要煽情呢?需要打動別人的時候;
可是人什么時候最需要打動別人呢?需要別人付出或者答應什么的時候;
付出什么事最難呢?那自然是生命安全;
可什么行業(yè)需要超多愿意冒著生命安全而去參與的人呢?答案是明顯的:用來打仗的軍隊。
所以我覺得,征兵宣傳是最需要做好煽情工作的,既要能真正的打動人,又不會讓人覺得過于假惺惺,這是很難的。
這部電影《護送錢斯》做的很棒,它總體上是一種比較克制靜默的氛圍,并沒有渲染戰(zhàn)士錢斯犧牲時高喊什么,遺囑什么,也沒有正面闡述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是什么——意義如何應該放到其他的地方探討。這場戰(zhàn)爭很多人有頗多微詞,也包括我,但是這不是這部電影要深入討論到的,畢竟細究起戰(zhàn)爭的意義那是屬于另一個論題了。
只說本片在渲染“為國犧牲”的士兵所受到的榮譽與尊重的地方,是非常成功的。它的鏡頭緩慢,克制,干凈,從頭到尾像在展現(xiàn)一個動人的儀式,各種普通國民,盡管他們幾乎都不認識彼此,卻不約而同用自己的行為對一個普通士兵表達了自己的尊重與感謝:
錢斯的頭被炸掉了一半,戰(zhàn)友一路抱著他的頭回到了基地;
基地把他和很多犧牲者的遺體送到飛機上運回國,天氣太熱,飛之前放上的冰袋落地后都化了;
美國軍方的后勤在太平間細心的擦洗整理錢斯們沾滿血污和泥漿的身體;
后勤摘下戰(zhàn)士們的遺物,手表還在轉動,年輕戰(zhàn)士的脈搏卻再也不會動;
海軍陸戰(zhàn)隊居然還會做縫紉,他們?yōu)殄X斯做最后下葬的軍服;
護送錢斯的軍官麥克著軍服掛勛章,帶著錢斯的遺體跨越大半個美國,每次轉機移動錢斯的棺槨時都會行莊嚴的軍禮,過夜時都不愿意進酒店而是陪在旁邊;
還有搬運工脫帽,手放在胸前對錢斯行注目禮,空姐送給錢斯十字架;
一個飛機上的普通女孩直到飛機廣播才知道麥克是在護送士兵回家,立刻因為自己的不夠嚴肅而道歉,滿含悲戚;
公路上過路的車看到錢斯的車自發(fā)而統(tǒng)一的亮起車燈向士兵致敬,從遠處看,像是為錢斯自發(fā)組織了一個送行隊伍;
錢斯回家后的葬禮:有序,整齊。家鄉(xiāng)群眾安靜悲傷的夾道送行,童子軍拿著國旗列隊兩邊;
錢斯的團長給他父母懇切的信,軍方代表國家以及總統(tǒng)表達對錢斯父母的安慰,鳴槍致意,花環(huán)簇擁;
護送錢斯的軍官麥克最后在錢斯這個他其實并不認識的19歲士兵的墳墓前緩緩又敬了一個軍禮,眼含熱淚,獨自離去。
最后麥克回憶了錢斯,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的懷念與記憶。
儀式完成,錢斯落地,塵歸塵,土歸土,這個旅程卻默默感動了很多美國人的愛國心,并激起了很多不只包括美國人在內的人對士兵的尊重。
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劇情,感動得不能再感動的故事。
劇情很簡單...但是卻很感動...
不是因為你的見證,他將不復存在
MD,浪費老子兩個小時
其實更像一部紀錄片,美國式的人文主義關懷。
護國烈士
美國主旋律
一種尊重。一種無言的理解。
且不談美國伊拉克戰(zhàn)爭的是否正義性,但美國人對于自己犧牲英雄的尊重,每一個細節(jié),都值得中國人深思。想想有摧毀烈士陵園的事件,想想朝鮮戰(zhàn)爭老兵的遭遇……一聲嘆息。
最怕看這種結尾有真人影像資料的片子T T。P.S:別看Kevin Bacon老演猥瑣男,剪了短發(fā)很帥嘛!
只記得無數(shù)個ARMS
對逝者的尊重便是對活人的尊重
每一生命都值得尊重。不浮夸的好電影,著實讓人感動
impressed by everyone's respect and honor for Chance's dignity when passing by his coffin..even they didn't know him at all.
對軍人而言,榮譽和尊重才是最高無上的,在錢斯的國度,軍人活的有信仰死的有尊嚴。雖然他們 并不能決定戰(zhàn)爭的性質,但毫無疑問他們是英勇的是受人尊敬的。錢斯們也無愧于陸戰(zhàn)隊員的座右銘“永遠 忠誠
看過
我始終就沒有感動,放不同角度來看,就是個悲劇,如何會取得這樣的尊重,因為一個利益集團而發(fā)動的愚蠢戰(zhàn)爭,一個士兵丟掉了自己生命。
雖然發(fā)揮空間有限,但Kevin Bacon的護衛(wèi)令人放心。
如果是軍人或對那場戰(zhàn)爭有相關體驗的話,此電影值得一看??梢钥闯鰧а輰鼍?,鏡頭和節(jié)奏都用心了。
該死的老美,明明知道是主旋律,還是會忍不住感動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