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不生是你的權利 養(yǎng)不養(yǎng)那是法律
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不公平,沒有悲傷的氛圍,沒有人關心,只是四個被遺棄的孩子的日常。
以前在報紙上看過這類的新聞一樣,看時可憐這些孩子、痛恨那些拋棄孩子的父母,然后轉(zhuǎn)身就忘了……因為生活過的幸福,根本不會想起那些孩子,只會在下次看到同樣的新聞時想起說句“可惡!和之前一樣的事情又發(fā)生了”因為新聞只是告訴你有孩子被遺棄,然后被收養(yǎng),不會像這部電影一樣讓你看到被遺棄的孩子在沒有被收養(yǎng)時過著怎樣的生活……
電影中的那個女人她不配被稱作母親。當我看見三個孩子從行李箱出來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什么樣的母親會這樣把孩子放到里面,不怕窒息嗎?不準他們出門、不準他們喧嘩、不準他們上學、甚至連陽臺都不準去,孩子的世界就是這件屋子,對于外面的一切都未知。一開始我以為是因被生活所迫,直到那個女人消失再也不回來才看清…… 既然生了為什么不養(yǎng)?不想養(yǎng)沒錢養(yǎng)那為什么要生?找到所謂的“真愛"就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良心不會不安嗎?把孩子像玩具一樣關在行李箱里就真的以為那是玩具??!那么小的孩子自理能力幾乎為零,長期被關在家里怎么知道生活?沒錢了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沒人發(fā)現(xiàn)他們被拋棄怎么辦?都說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但是這世上總有一群人覺得孩子是身上的一塊腫瘤,隨時要拔掉。
這部電影的后半段讓人看的非常煎熬……那個愛笑的小姑娘,那個整天拿著蠟筆畫畫的小姑娘,那個從行李箱出來的小姑娘,一直渴望出去,一直沒有踏出門,直到最后被行李箱推出了門……樹葉綠了、樹葉黃了、樹上禿了那個女人也沒回來。從干凈爽利的頭發(fā)到滿頭長發(fā),從干凈漂亮的衣服到破洞滿身、淤泥滿身,從快樂的笑臉到麻木的雙眼,沒有人來關心他們……現(xiàn)在再想想你看的新聞恰巧是被發(fā)現(xiàn)的孩子,但是那些沒被發(fā)現(xiàn)的孩子呢,正如電影中的孩子一樣,也許為了生活在外撿垃圾、也許不知道怎么生活而餓死……那些拋棄孩子的人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還談什么做母親。
也許你有生育的權利,但是你沒有不養(yǎng)育的權利,這是個法治社會,想清楚在生,孩子不是玩具,是你的寶貝。
2 ) 事實
1988年1月東京西巢鴨地區(qū)一名母親為與男友同居,留下長子(14歲)及三名分別七歲、三歲及兩歲的女兒在家。四名孩子無戶籍,亦沒有上學。其後兩歲的幼女因偷吃長子損友的杯麵而被毒打致死,當中長子亦有踢傷妹妹,之後把屍體埋到埼玉縣秩父市公園。同年7月鄰居發(fā)現(xiàn)該屋長期只有小孩居住而報警揭發(fā)事件,兩名女兒嚴重營養(yǎng)不良,更發(fā)現(xiàn)病死的次子的屍體。母親被控遺棄及傷害子女,被判入獄三年但緩刑四年,之後接回入住保護中心的兩名女兒返家。而長子被控傷害幼妹致死及遺棄屍體罪,被判入教導所,並正式入學接受教育。
沒什么,好不容易找到的,看過電影再看這一段……
3 ) 生活還是要繼續(xù)的
我就默默地看完影片,沒有哭泣,就是很平靜,但心里卻是悶悶的。
現(xiàn)在就是如此,四個小孩就是這樣被拋棄,被遺忘.影片用鏡頭記錄他們在母親走后生活變得越來越拮據(jù),越來越糟糕,卻只是在注視.在妹妹摔倒死后,哥哥用行禮箱將其運到機場埋葬后,回到東京,四個小孩(其中有一個是他們的朋友)照常到公園去提水,哥哥去便利店拿店員給他們的過期的食物,弟弟會天自動售賣機去檢查有沒有遺漏的硬幣,然后一起回到那個他們唯一的容身之處.一切都在進行著,生活還要繼續(xù).
有多少被拋棄的事物,但被遺忘不應該是放棄的理由.生活還在繼續(xù),無論境遇如何的不堪,總還是要活下去的.這也許就是生活。
4 ) 黑色的河流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04年的電影《無人知曉》取材于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1988年一月,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qū)一名母親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四名子女。14歲的長子獨自撫養(yǎng)分別7歲、3歲及2歲的妹妹,公寓凌亂,小孩白天亦不上學,四處游蕩。3歲的妹妹因偷吃了長子朋友的泡面,被毒打致死。眾人將妹妹的尸體置入皮箱,拖到埼玉縣秩父市公園埋葬。同年七月,鄰居發(fā)現(xiàn)房屋長期只有小孩居住而報警,事情才終曝光。
在是枝裕和的改編電影中,箱子,從一開始就是個重要道具。單身母親福島惠子帶12歲的大兒子明去拜訪新居鄰居,說孩子父親在國外工作,明小學快將畢業(yè),成績良好??苫氐郊遥介矫咨蠋卓谄は浯蜷_,竟有兩個小孩兒蜷在里面!5歲的茂和3歲的小雪咯咯笑著從箱子里爬出來,一家人歡歡喜喜布置新居。天色漸暗,哥哥明到火車站找到11歲的大妹妹京子,兄妹倆趁天黑潛回公寓,闔家團圓,在桌邊圍吃泡面。橘黃溫暖的燈光,媽媽慈愛的微笑,孩子們興奮明亮的眼睛——這是多么奇特的一個家庭啊。
這樣一個開場強烈地調(diào)動了我的好奇心:這些孩子難道是撿來的孤兒?媽媽靠孩子們的政府福利過活?虐待、幽禁兒童案件?
事件的發(fā)展卻不像我猜想得那么單純。You飾演的母親惠子雖然不乏私心,但她愛子之切也很真實。她會在下班后給孩子們帶好吃的壽司回家,她給小女兒梳頭,孩子們也有很多玩具打發(fā)不能出門的日子?;葑拥牡谝淮纬鲎呤菚簳r的,雖未能如期返家,但她終是回去了;而她與孩子們的畸形關系也正是在這里通過前男友的口述第一次初現(xiàn)端倪。但是枝裕和并未把敘事的重點放在解釋前因后果之上,他的視角很遠,生物學報告一樣冷靜細致地觀察一家人的生活小節(jié);可電影的情緒并不冰冷,大規(guī)模的畫面全留給四個孩子相處的日常情趣:陽臺上養(yǎng)在泡面碗里的綠色植物,弟弟茂偷偷越界揀玩具玩的小得意,妹妹小雪吱吱響的小紅皮鞋,京子漂亮的紅鋼琴,還有陽光,無處不在透明而溫暖的陽光。
哪怕情況急轉(zhuǎn)直下,他也絕不煽情,似乎一切都沒什么大不了,似乎發(fā)生的一切都自然而然,沒什么可大驚小怪。長子明所面對的壓力和無措全通過一種極其收斂的不經(jīng)意暴露法來展示,他會因朋友們不愿來凌亂的家里玩而沮喪,他也懷疑母親對他們的拋棄,但在表現(xiàn)生存艱辛的時候,鏡頭的重點,依然是他跟弟弟從便利店拿到過期壽司后的興奮開心,依然是和弟妹們在公園汲水相互玩鬧的無憂無慮,Gontiti樂隊伴奏的古典吉他琴音還是那么干凈清新,仿佛在孩子的純真世界里,現(xiàn)實怎么都會退縮,怎么都可被暫時遺忘一樣。
片中唯一一次直白的情感宣泄還是離不開箱子。明和朋友Saki拖著箱子里的小小尸體偷偷去機場安葬,兩個十幾歲的孩子,白衣服上沾了泥巴,迎著微曦的曙光,在空曠的早晨一語不發(fā)的從黑暗走向黎明,耳邊響起的是《珍寶》的歌聲:“姍姍來遲的春光,讓人深吸一口氣……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
這是整部片子唯一讓我流淚的地方,但哪怕眼淚,也終是收斂的。因為是枝裕和通過《無人知曉》想表述的絕不僅是對孩子們的同情,或是對失職母親惠子的控訴,他用明媚溫馨的鏡頭語言和那些瑣碎微小的生活細節(jié)對整個社會提出了最為尖銳,甚至完全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彌補社會福利干預和家庭權益之間的裂痕?如何處理這種兄妹不愿分開的特別案例?如何及早甄別家庭遺棄現(xiàn)象并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這樣的收斂態(tài)度固然源自理性,但更重要的卻是是枝裕和深諳的“平靜之火”的藝術——表層越是波瀾不驚,內(nèi)里情緒的起伏就越?jīng)坝?,最終發(fā)泄的端口才越動人。這樣的感傷就像一條狹長的黑色暗流,它裹挾了生活的疲憊與艱辛,浸透了人世的不公和悲苦,它承載了太多無法回答的疑惑,太多難于解決的憂傷,它在繁榮的表層下靜默地流向遠方,將哀凄的夜色染得更黑。
【少年犯罪系列】
《伊甸湖》:暴力的源起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哈里·布朗》:以暴制暴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白絲帶》:暴力的養(yǎng)成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無人知曉》:黑色的河流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被遺忘的人》:被遺忘的階層
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 5 ) 說一些
日本人處理他們的經(jīng)驗的方式時常是反轉(zhuǎn)的,也就是說,如果對他們的文藝有所喜愛,則這喜愛易建立在誤解之上。在這類影片中,他們對虛構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的超出常理的無力感,只能因他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壓抑而得原諒。在電影和小說中,日本人處理現(xiàn)實的方式很有限,就是由三個詞連成的一個過程:壓抑—逃避—暗爽,西方人不懂也不屑逃避,他們的精彩來自和現(xiàn)實永不言退的碰撞,中國人則常常結合境遇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個你無法苛責的逃避,而日本人的特長卻在于用漂亮的自爽爽他使人忘記他們的逃避,他們對孤獨感的絕對崇拜像個滴注器,持續(xù)的輸給依靠文藝了解日本的我們所必需的多巴胺。因此你會發(fā)現(xiàn),當影片處理大寫的“孤獨”時,靈感頻現(xiàn),比如京子的指甲油,小茂的泥巴,小雪那會叫喚的鞋,尤其是明在母親剛離開后直面外界時的茫然以及由一條圍巾牽扯出的思念;我不清楚是否所謂的“真實的故事”即是第一篇評論所引的報道,也不確定導演對它的現(xiàn)實期望有多高,然而就影片來說,當它約在一小時后始涉現(xiàn)實,始向外界尋求溝通和路徑,也就是講明的犯罪傾向時,人物的內(nèi)心卻簡易至漫畫化:在“朋友/罪”和“孤獨/自由”間寧選前者;孤獨就像是日本人的墨菲斯托,誘惑他們獻出靈魂以獲得短暫的安慰,剩下腐壞的肉體他們將其包上層層糖紙,手捧這糖果木乃伊面向陽光,留給我們一個虛構的剪影,在這部影片中,這層層糖紙即是不斷閃現(xiàn)的以輕松愉悅的背景樂為標識的光亮片段;然而,也許導演也覺到這由對孤獨的懼怕所主導的自慰式處理并不能為它的現(xiàn)實效果增加砝碼,所以,當明重回四人小屋,影片再次縮回觸角,這一次,這四個孩子將徹底放棄和現(xiàn)實抗衡的興趣,持續(xù)的走向自娛自毀的小世界,影片以打包的方式使我們吞下這糖果,于是腐壞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有趣的是,這種反轉(zhuǎn)現(xiàn)實的逃避如果有效,皆是被壓縮進了少年和青春期,比如這一部,還有某種程度上極為相似的《螢火蟲之墓》,以及他們拿手的一干青春物語,似乎他們也知道一旦以成人為載體,一再的回避現(xiàn)實經(jīng)驗只能讓人敏感于他們的刻意和自戀,這過猶不及的方面有《松子被嫌棄的一生》和《秒速五厘米》,而無興趣于創(chuàng)作過程的觀眾則會認為:“你能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他們始終懶于區(qū)分影片中的“孩子”和他們心中的“孩子”。起初,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剪輯不夠經(jīng)濟,因它徘徊在治愈和現(xiàn)實之間,不夠純粹,它不會虛構一個怪大叔來治愈(《菊次郎之夏》),也沒有借愛情之名(明和女孩)以隱蔽必須正視的殘酷現(xiàn)實,但它對自己的忠實一面讓我原諒了它的自戀,同時放棄了編織現(xiàn)實訴求的野心。影片在和自己的爭斗中逐漸退回了內(nèi)心,它終究只留存下一個虛幻的安慰和日本人永遠解不完卻樂得永遠去解的孤獨之謎。結尾,幾個孩子消失在街面上,幾乎就像消失在黑洞視界,不必去猜想的結局終于掉入了混亂的現(xiàn)實黑洞,就像當影片結束燈光亮起前,那一刻的黑暗就像是混沌之初。
6 ) 幾個月前看過,至今難忘
我知道,很多人看韓劇臺劇會很投入,尤其是整天哭哭啼啼的韓劇,有些,幾乎所有的戲份都是哭戲,可是,我從來都不覺得想哭,總覺得太矯情,太做作。不喜歡這種整天要把悲傷寫在臉上告訴全世界的劇情,不喜歡這種把眼淚當作唯一武器的戲,也許主人公的命運真的很坎坷,可是不停地掉淚,到最后把我唯一的同情心都磨光,只覺得很膩很膩,膩到惡心,凡事都不能太過火,過度地渲染悲傷,到最后竟讓我覺得可笑。補充一下,我說的是韓國電視劇。韓國電影還是蠻好看的。至于香港電影,我覺得就是拿來娛樂一下就好的,我是很少看的,覺得它的電影太現(xiàn)實,現(xiàn)實到冷漠,就連煽情也煽不起來了,而且,不是香港人都無法體會它想表達什么,看完就像喝了白開水那樣,不會有什么以印象。是兩個極端吧。
想起來,我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說看電視電影看到哭的,當宿舍的人因為韓劇臺劇,哭到聲沙時,我還時時走神,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變成冷血的人。今天,看了《誰知赤子心》,又名《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之所以會看,一開始,只是因為最近很想聽日本歌,看日本片,然后看到這個報道:柳樂優(yōu)彌――戛納電影節(jié)創(chuàng)辦至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帝。于是很想看看。怎么也不會想到會這樣震撼我的心,毫無準備的情況下。
影片一開始,我就覺得很壓抑,雖然影片一點也沒有渲染悲傷的情緒,但是,我想真正的悲傷就是這樣吧,不用寫在臉上,只要你曾經(jīng)體會過,就可以被感染,而不是要靠沒完沒了的淚水來訴說自己有多難過。片中的明,是個十二歲的孩子,是三個弟妹的哥哥,有一個比她還要孩子氣,未曾做好準備的母親,和不曾出現(xiàn)過的不負責任的父親,就在母親失蹤后,他擔當起照顧弟妹的重擔。生活的殘酷,一次次接近希望,卻不斷被命運宣判破滅,和弟妹的相濡以沫,一直到最后,最小的妹妹死去,親手埋葬她。從頭到尾,幾個孩子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甚至,當我回憶起來,他們連眉頭都不曾皺一下,小孩子就是這樣,生活多煎熬,仿佛也與他們無關,零食,游樂園,小游戲,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是最大的幸福。在明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在大人身上都很難找到的堅強堅定,忍耐安靜,成熟,還有那一絲絲孩子氣。就在他被冤枉偷東西,不愿與別的孩子一起做壞事,偷看孩子們打棒球,埋葬妹妹之后回家的路上。。。。。。不會輕易把焦慮悲傷寫在臉上,我想,我們很多人再經(jīng)歷五年,十年,二十年,都未必可以做到像他那樣。
我一直覺得日本是一個比較壓抑的民族,這和他們的教育有關,某種程度上和中國相似,但更甚于中國。所以,日本人,在我看來,總是比較隱忍內(nèi)斂含蓄的。
當明在打棒球比賽時,影片已經(jīng)接近結尾,我吐了一口氣,我以為,這樣的安排是要告訴我,他們最終會實現(xiàn)他們每個人的夢想,讀書,鋼琴,畫家,棒球。然而,原來所有都只是鋪墊,只是小雪的死的鋪墊。最后明和女孩把小雪放在行李箱,埋葬在看到飛機的地方時,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我知道,多數(shù)人會覺得他們的行為很畸形,會覺得他們最后居然可以沒事那樣繼續(xù)生活很冷漠,可是,最最觸動我的卻恰恰是這樣最后的安排,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啊,就算你最愛的人離開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為了死去的人更為了活著的人。再沉重的悲傷,只會放在心里,自己知道,就算很多年以后,仍然會隱隱作痛,但是,這并不用寫在臉上,也不用刻意哀悼,而是更好地活下去。堅強的孩子,面對親人的離去只會讓自己更長大懂事。我想就是這樣,才會讓我無法平服自己的情緒,一直走不出來,沉溺在片里的那種情緒。
看完之后,一直想哭,心情一直很失落,很難過。我從來沒有會因為一部電影這樣。經(jīng)常都是看完就忘掉了。我曾說過,看愛情片最多我只會覺得感動,看親情片,我才會落淚才會覺得難過。
我跟蚊子說,你也去看,你也會被打動也會哭的。他說,為什么。我說,這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而這方面,我們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
可是,后來,我再想想,其實,不是的,也許,只是因為,它碰到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觸到我內(nèi)心深處某個痛處,很久很久以前的傷口,讓它又痛起來。也許,沒有經(jīng)歷那種失去的人是不會那么大觸動的。
P.S 梁朝偉很不爽影帝被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搶走,他說,十四歲的孩子有什么演技可言。我想問,他在2046里面有個屁演技啊。何況,作為專業(yè)演員,居然用年齡來作為演技的標準,這就類似于,作為大學生,竟在Q上轉(zhuǎn)發(fā)那些侮辱日本人民的言論。這兩者有相同性質(zhì),只讓我看到:沒水平,沒教養(yǎng),和小雞肚腸。
為什么一部如此沉重哀傷的電影,要用如此平淡甚至輕快的筆調(diào)來描述?無法上學、無人疼愛、停水斷電、缺衣少食,甚至最后面臨死亡。但是不是日復一日的生活會讓我們變得麻木?亦或者是變得堅強。一人でも生きている。
艾小柯寫的:兩個十幾歲的孩子,白衣服上沾了泥巴,迎著微曦的曙光,在空曠的早晨一語不發(fā)的從黑暗走向黎明,耳邊響起的是《珍寶》的歌聲:“姍姍來遲的春光,讓人深吸一口氣……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這段情節(jié)最美了
對于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在電影中幾乎無處不在——媽媽,爸爸們,房東以及房東太太,便利店的店長,援助交易時的男人……
家中早已經(jīng)沒有了媽媽,生活早已經(jīng)很拮據(jù),水電早已經(jīng)停了,今天吃過的泡面湯要留作明天拌飯,喜愛畫畫就畫在水電停用通知單上,從公園偷水飲用,把摔死的妹妹埋掉......這一切,都沒有人知道
為什么可以把拋棄和壓抑拍得這么美,這么安靜。小小的生命被裝在箱子里,帶進這個家,最后又被拖了出去,連同箱子一起埋葬,無人知曉?!皢斡H媽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嗎?” 希望世上不要再有問出這樣殘酷問題的母親,既然將無辜的生命帶來世上,請守護他們到底吧!
初工作時認識一位同事,有次一起出差時他忽然對我說起,他從小是被遺棄的孤兒,曾在垃圾堆撿廢品為生,那是個夏天,他說話時常走在我前面,白襯衫上有星點的汗印。昨夜看此片,明在午夜霓虹中奔跑的身影,又讓我想起他那件刺眼的白襯衫,一瞬間心酸莫名。這些,都是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里,真實的人生啊。
寂寞放入時間,死生藏進四季。你怎么不來玩了?問出的都是寂寞離散;這就算告別嗎?道盡的皆是生死喜悲。泡面桶種下了盛與衰,行李箱藏匿著生與死。頭發(fā)長了蠟筆短了,寂寞隨季節(jié)更迭;燈泡暗了蠟燭亮了,生命與時光流轉(zhuǎn)。日復一日無所事事,只好承載思念。最好的一次是枝裕和,最殘忍的一場成長悼念。
男孩一次也沒有掉過淚,你看見了嗎。
四個孩子的求生記錄,諷刺地展示了在文明社會中,文明就在身邊崩潰卻無人知曉的一面。很流暢,一點都沒有炫技的意思,所有手段都是為了故事服務。服裝和道具的變化營造出了一戶人家生活崩裂的過程,讓人心悸。柳樂優(yōu)彌后來長裂了。娃娃音的江原由希子扮演遺棄孩子的自私媽媽,很是貼切。
難受死了。用這種小清新風格表現(xiàn)如此悲涼的故事,心在流血,欲哭無淚。片中僅僅出現(xiàn)了一滴眼淚,還是狠心的媽媽的。最可怕是“真實故事改編”幾個字。
埋葬妹妹時,黑暗中特寫哥哥微微顫抖的手,那是一雙12歲男孩的小手,它將土慢慢撒到箱子上。死亡的主題再次讓人動容。真正理解的生命的人不會在死亡面前別過頭去,真正勇敢的人即使在不斷的失去中也能找到安頓自己生命的力量,但當這種堅韌出現(xiàn)在這些無人知曉的孩子身上的時候,卻只讓人感到生之殘酷
意識到y(tǒng)uki已經(jīng)死掉的那一刻,我一連說了十幾個shit。難過卻哭不出,像是被誰狠狠打懵了,完全不知該如何反應。
看完以后,也還是沉默,沒有煽情的眼淚,沒有明顯的憤怒,就和這部電影一樣,平靜的說一個難過的故事,但沒有一個人流淚,甚至連埋怨都沒有。被拋棄真的很可怕。
身為人母居然能無恥到這個地步也算奇觀一件
真是可愛的孩子啊。從《距離》之后,是枝裕和的電影就越來越生活化,有些紀實的風格,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兩個小孩甚至算不上表演,即興發(fā)揮的表演也讓這部電影充滿了生活氣息。更難得的是,面對這種狗血的題材,是枝裕和卻并沒有煽情和大喊大叫,只是讓所有角色一起忍耐、承受著,連同觀眾一起
還是喜歡早期的是枝裕和,不帶煽情的寫實就像扎進心臟的一根針,讓人刺痛到無解。少年柳樂優(yōu)彌的眼睛太傳神了,像是有很多話、又像什么也沒說,擔當?shù)闷痍┘{最年輕影帝。
可能是我看過最壓抑的電影了吧 在明亮的空氣中絕望卻找不到出口
我的平常生活就是他人的幸福
明明有光,光裡卻有無盡的暗。無語卻哀傷,是結束那一刻最真實的感覺。
兩個多小時一直是非常壓抑,卻找不到釋放情緒的出口——就像里面的孩子一樣,從黑暗到黎明的機場,生死的告別也未有一滴眼淚。(當然那首歌的歌詞太殘酷了)無人知曉,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屬于每個人的最平常的生活也是他們不敢奢望的寶物。細節(jié)好美啊,是枝裕和真是。。。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