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轉(zhuǎn)山

劇情片中國大陸,中國臺灣2011

主演:張書豪  李曉川  李桃  鈕承澤  

導演:杜家毅

 劇照

轉(zhuǎn)山 劇照 NO.1轉(zhuǎn)山 劇照 NO.2轉(zhuǎn)山 劇照 NO.3轉(zhuǎn)山 劇照 NO.4轉(zhuǎn)山 劇照 NO.5轉(zhuǎn)山 劇照 NO.6轉(zhuǎn)山 劇照 NO.13轉(zhuǎn)山 劇照 NO.14轉(zhuǎn)山 劇照 NO.15轉(zhuǎn)山 劇照 NO.16轉(zhuǎn)山 劇照 NO.17轉(zhuǎn)山 劇照 NO.18轉(zhuǎn)山 劇照 NO.19轉(zhuǎn)山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05:12

詳細劇情

本片改編自同名暢銷書。   臺灣青年張書豪(張書豪 飾)在大四畢業(yè)時,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處在迷茫期的書豪意外發(fā)現(xiàn)了哥哥留下的騎行日志,這個不騎車的青年萌生了騎行滇藏線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經(jīng)歷了女友的離去后,他義務反顧奔赴麗江。在路上,張書豪結(jié)識了來自云南的騎行者李曉川(李曉川 飾),并結(jié)伴前往拉薩。第五天,他們來到德欽,李曉川因無緣得見云霧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喪不堪;第六天,他們住在鹽井的藏民家中,書豪與淳樸的藏民依依惜別;第七天,他們在曲孜卡的山路艱難前行,李曉川意外墜崖重傷。冬季的滇藏線格外艱險,而剩下的路,張書豪必須獨自前行……

 長篇影評

 1 ) 警告!不要用這個片子來做路書!

首先我極力推薦這個片子,因為我9月份剛從滇藏線騎行回來。
《轉(zhuǎn)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匯電影院,當時杜家毅、張家魯、程孝澤、李曉川都來了。還有黃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我第一次看轉(zhuǎn)山也是在這里。
片子的很多的鏡頭都是我曾經(jīng)騎過的,感觸很深,仿佛又回到了當初。

騎行對我來說只是一種方式,一種能讓自己更牛逼,當然也能更加親近自然的方式。

騎行前,我覺得這是件牛逼的事!

我是一個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決心要出去騎這一趟。3月份買了輛捷安特的770,開始了所謂的訓練。
直到9月份出發(fā),我的碼表顯示2000公里。其中我就騎過一次長途,從西單騎到十三陵然后騎回來,路程大概100公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騎車。這其實等于基本沒訓練,只是對自己的車比較了解。

有些事情現(xiàn)在不做,可能就永遠都不會再做了。——真是一句聽爛的話,可是我相信了。
9月5號從北京出發(fā),出發(fā)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來。

出發(fā)前我就和轉(zhuǎn)山劇組有過里聯(lián)系,知道他們9月18號有一次#重走轉(zhuǎn)山路#的活動,也許在路上我們能遇到。

《轉(zhuǎn)山》主角張書豪是從麗江開始出發(fā),電影里在麗江過的很快,貌似應該還有些艷遇的情節(jié),給剪了。雖然張書豪和我情況不一樣,不過騎上自行車出發(fā)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情是一樣的,很忐忑和很興奮。

《轉(zhuǎn)山》的很多鏡頭很美,但是騎車的鏡頭和實際上是差很遠的。比如上坡開如此大的檔,自然踩不動,而且更不可能站起來踩。我們上坡是都是開小檔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時。而且電影里面很少有爬長坡的鏡頭,那是滇藏線騎行時最難熬的時候,那個時候只能聽到自己一呼一吸。下坡的時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連續(xù)下坡,都不帶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沒把這感覺表現(xiàn)出來。也許是他沒騎過車,無法體會到這一點。

再有就是鹽井那段路了,就是電影里面張書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騎行過程中是沒有的。不過我們也騎了,是因為我們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轉(zhuǎn)山》劇組。而且和他們一起騎過了滇藏界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優(yōu)酷網(wǎng)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鐘30秒的時候有默默的登場。其實那時我們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鏡頭,估計是沒拍好,后來都給剪了~~~ 后來在鹽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時候曉川哥告訴我們要去看下鹽井下面的鹽田。于是我們就騎車去了,就是電影里面出現(xiàn)的那段。這段路是滇藏線上沒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

《轉(zhuǎn)山》一路把張書豪拍的很慘,這純粹屬于電影效果要求。其實騎車根本沒那么慘,我騎了一趟,只扎過一次胎,沒摔過一跤。所以,這部片子千萬不能拿來作為路書。

再說一下路上的風景。我也是玩攝影的,以前看過很多各種各樣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轉(zhuǎn)山也一樣。走過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風景是拍不出來的,拍出來的都不是最美的風景。(這句話我想加粗?。?br>我的新浪微博有我騎行的全程直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黃同學Tony。親,真實現(xiàn)場直播的哦!

上傳了部分騎行照,里面有與《轉(zhuǎn)山》劇組相遇部分。http://www.douban.com/people/gumo1686/photos
更新了亞丁的照片,大家有眼福了。

騎完后我發(fā)現(xiàn),這事雖然不容易,但也不至于牛逼。
旅行的意義在于,它能讓你更加強大,也能讓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好吧,居然翻頁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200#comments

好吧,這篇文章已經(jīng)上過電視了——BTV 8

 2 ) 給未見的西藏

  在去西藏的前四天看完這部電影,零碎的時間拼拼湊湊,分了四次才看完。
  萬沒有想到開頭如此和緩敘述如此直白的電影竟在結(jié)尾處讓我在衛(wèi)生間的隔斷里淚流滿面。

  我想很多人都有一個西藏夢,魂牽夢縈的碧水藍天。
  三毛說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
  這是看到米拉山口的時候忽然閃現(xiàn)在腦中的一句話。雪山冰淇淋,那一刻發(fā)覺樹的渺小——如果有可能,來生愿成雪域高山,不談安詳與飛揚,經(jīng)天寒,歷風霜,承載別人的夢想。

  我想很多人情系蒼生,有著悲憫虔誠的情懷,想站得離天再近一點,看朝圣的信徒們?nèi)揭毁橘?,要親自到佛前上一炷香,親自推轉(zhuǎn)斑駁的經(jīng)綸。
  每個人心中的西藏都是不一樣的,然而每個人心中的西藏又都一樣。因為西藏不只美復美矣的無限風光,那是情結(jié),是信仰。所以張書豪的初衷不夠動人,我偏執(zhí)地認為他愛哥哥勝過愛拉薩。

  騎行的過程自然是艱辛的,因為不敢做,所以不曾想。
  然而心有所動是因他終于抵達,懷有僥幸地等買臥鋪票,電影結(jié)束后決然地買了硬座,因為心已經(jīng)啟程。

  鏡頭的切換間生怕見了拉薩的街區(qū),我不想提前知曉,想親自去看一看,它是否如夢中出現(xiàn)的一樣。
  西藏在等我,傾城的日光。

  一點筆記為行前的心情和未見的西藏。
  以上。
 

 3 ) 一個好故事就這么給毀了,心痛?。?!

已經(jīng)過了凌晨了,還是來寫寫吧

首先,這個影評是就事論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評,謝謝

“轉(zhuǎn)山”看了很多影評之后,發(fā)現(xiàn)大家并不知道轉(zhuǎn)山是怎么一回事。其實轉(zhuǎn)山是藏傳佛教的一種信仰,在藏族很多人會去轉(zhuǎn)山轉(zhuǎn)湖的,比如,阿里地區(qū)的神山“岡仁波齊”德欽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轉(zhuǎn)的。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我以為是要轉(zhuǎn)神山,讓我期待了一下,結(jié)果,結(jié)果居然是說騎行滇藏線,有點找不著北的感覺。如果有神山圣水情節(jié)的人我想他們一定當場罵娘了。

如果該片是想要表達騎行者的痛苦,那么應該告訴我們觀眾,主角是如何客服這些困難的,又從這些困難中讓自己釋懷了些什么?
主角做為一個菜鳥級的騎行者,從麗江到拉薩沒有見到他的成長與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難,接觸了那么多的人給他的啟發(fā)也蒸發(fā)掉了,還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電影一開始,我聽到男主角清新的臺灣口音,然后又是葬禮,馬上想起另外一部電影《這兒是香格里拉》,說的是一位母親,看到兒子的遺物里面的畫,畫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顧一切的跑去尋找,路途可謂艱辛,最后成功了,回到臺灣。當時就有一種不好的預感,結(jié)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轉(zhuǎn)山》的結(jié)構(gòu)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會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騎行日記,跟女朋友告別,場面沒有臺灣電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為了的心愿。面對自己的女朋友沒有一點留戀,他是不是中分偏癱還是有其他愛好,后來,看完電影我終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導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當時有去就好了”。這句話在很多影評里面出現(xiàn)了,估計馬上要火了,或許整個故事就這么一句臺詞給HOLD住了吧。但是,但是,這句文藝腔我始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還是去收尸呀!那些喜歡拿這句話說事的人,你們真的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發(fā)。到達麗江。又是我熟悉的場面,看到了五一街。莫名其妙的出現(xiàn)了一個臺灣老鄉(xiāng),居然還想?;ㄕ序_點租房的錢。弄假身份證?不讓過?男主角聰明的偷了一張身份證就上路了。這個情節(jié)有點前不著店,后不著村的感覺,不知道來這一段插曲,導演用意何在?是想表現(xiàn)主角機智過人?表現(xiàn)主角落魄之余還要遭此一劫,更加讓人憐憫他?
導演,片子本身就補償,擺脫您講點別的好不好!
高潮來了,碰到了曉川大哥。云南人,給全局的氣氛整合了一下。被看客們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臺詞還有那奇怪的腔調(diào)。云南土話?普通話?云普?都有說,但又都不是。那個云普還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過,就沒有聽到過他那么說話的,還是普通話氣息濃厚了,要不就是為了調(diào)節(jié)情緒,現(xiàn)在國內(nèi)搞笑不是流行這樣的說話方式嘛。怎么在這里就怪怪的了。原來,他還結(jié)合了藏語。此人牛X了。
其實,整個電影下來我還是很佩服他的。
一個樂觀的騎行者,簡單,開朗,有冒險經(jīng)驗,但從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絕對不是一個拿生命開玩笑的人。這點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個晚上,他們住在一個藏民家里。親,我實在弄不懂那個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讓過就是中甸到德欽路段,但后來他們經(jīng)過那里的時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峽一段了。這里可是納西族呀,說的可是納西話呀。是導演刻意想要表達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塊的人給忽悠了吧。
去德欽那段,確實艱難,那個時候主角就想放棄,被曉川硬推著上路。導演未免把這個情節(jié)放錯了位置了吧,這才滇藏的起點呀,主角就要放棄了么?親。
到達梅里十三峰,曉川的舉動讓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見到內(nèi)心的神峰,脫了衣服也要看個全貌,所有的意志只為了能見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這才是一個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覺得在他身上發(fā)生的故事總比這個臺灣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個電影給毀了,最后居然還摔下懸崖(應該是要死的,后面會分析)死了就壯烈了,居然還沒有死。
到達小山村,這里的情節(jié)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歡拿鏡子做反光鏡玩弄。
當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見面的時候,還記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負的眼神,這明顯又是導演安排的,藏族婦女哪有如此兇神惡煞的表情?即使是一個寡婦也絕對不可能。
導演啊導演,不懂西藏就不要來褻瀆這里的神靈好不好?。。?br>除了風景動人你還能不能增加點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沒了老公的藏族婦女想要紅杏出墻一樣,請您尊重一下他們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別的時候,很感人,整個電影下來也就這么一個故事表敘得稍微完整,但是導演尚欠火候,要表達男女寂寞生愛,表現(xiàn)藏族小朋友的單純等等,一結(jié)合,就是大鍋菜了,像個大集市,觀眾們也是哭笑不得。
過了這段,應該是要去芒康了。悲催的曉川英雄前面還說著,這段路他熟悉,連續(xù)29公里的下坡。后腳就摔下去了。
尼瑪,導演你坑爹呀,在飛來寺看到路標上寫著“連續(xù)29公路連續(xù)下坡”的路標居然搬到了這里。路下面是什么導演你清楚不清楚?下面可是滾滾瀾滄江水呀?曉川這么摔下去還有命沒有?主角意料之中的成為了狼牙山五壯士后抓到了一棵樹有木有?。。?!艸,不帶你這么忽悠觀眾的。
曉川木有死,出現(xiàn)在一個豪華的醫(yī)院里面。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級的病房?觀眾還以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當主角帶著曉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時候,我以為曉川英勇的犧牲了,導演再一次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尼瑪,我受不了你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從芒康直接扯到了亞拉山口,中間的東達山去哪里了?導演就是為了追求忽悠觀眾的視覺,忽略掉了第一個山口吧,那72道拐還確實能吸引觀眾的眼光。主角在這條路上的艱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貢這段土路,懸崖,不翼而飛。
車子壞了,修成那樣,你還能上5000的海拔?敢問主角您是推著上去的還是搭車上去的?不要告訴我,那個坡您老是騎上去的。
到達然烏之后出現(xiàn)的地理位置錯亂我也就不說了。
進入雪林里面,那個畫面和《荒野生存》那么類似,要講敘的故事也那么類似,我太佩服導演您了,您敢拿你這作品去和別人的相提并論,我一直想看你講述一個什么故事,通過他這一路艱難的騎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謂的思想,您居然還敢用這個鏡頭。
而且還尼瑪出來一個獨角獸,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獨角獸,后面出來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爺爺?
整個故事就是這么一個一個小的情節(jié),不著調(diào)的情節(jié),導演沒有一個講敘明白,脫離帶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實我想說,這原本應該是多么好的一個故事,可以是勵志,可以是講敘年輕人的沖動,可以是給成年人勇氣的片子,結(jié)果我就只看到一個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騎呀騎,不符合邏輯的騎呀騎,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氣?不好意思,對于一個足夠瘋狂,失去理智,毫無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開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好不好。
這段路上的波密,通麥,林芝的風景導演卻沒有抓住。
最后一個山口——米拉山口
騎行除了體力上的掙扎,還有內(nèi)心,這部電影失敗的是內(nèi)有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要到達最后一個埡口是主角內(nèi)心應該是各種心情五味雜陳的。而我們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賣命騎行的片段。到達山口的時候我沒有看到象征勝利的彩色經(jīng)幡,只有紅色的帶子,導演是怕觀眾看不懂嗎?經(jīng)幡本應該是五顏六色的呀,導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達拉薩,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說最重要的一個情節(jié)了,主角應該是在波密了,看到一個男孩打電話,然后自己也給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
整個電影這里應該是點明了主旨,為什么主角能棄女朋友而踏上不歸路的原因。因為片子前面沒有交代他與他哥哥之間的兄弟情誼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對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實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這么玩命了。

如果,導演只是想要把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內(nèi)心的獨白,在路上發(fā)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當時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來說我到時理解。這樣的話電影就沒有他存在的意義了。
在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發(fā)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沒有一個主旨,講敘的東西太多,喪親之痛,老鄉(xiāng)雪上加霜,戰(zhàn)友齊心協(xié)力,藏族的純樸,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動力大增,偶遇惡犬,自行車不給力的壞了,困難重重,客服一切困難,生病,回憶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實是一個很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確實也應該需要看到騎行者一路受的苦難,心里上一次很大的沖擊。
但,這個片子失敗了,錯雜的把一個個片段結(jié)匯到一起,沒有一個生動的,沒有一個感動我的。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與“轉(zhuǎn)山”扯上關系,與西藏扯上關系。
除了風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樂,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絕無震撼之處。更不要談及心靈的啟發(fā),勾起我曾今的回憶之類的東西。

PS:今年搭車進藏的人超級多,明年騎行進藏的朋友估計又是大增特增。大家好好體會在路上的感覺吧。

其實,也就那么回事··· ···

 4 ) 高處不勝寒

這一個月,店里挑選放的電影都是有關孤獨,城市的孤獨,旅行的孤獨,人的孤獨,心的孤獨

昨天看完《轉(zhuǎn)山》,也可能是口味變重了,覺得除了拍攝比較辛苦,仿佛沒有太多的情節(jié)
我也有掉淚,但是只是覺得這種旅行方式真的很苦,想要追求什么呢,達到什么呢
這也許就是孤獨感的一個特質(zhì),旁人無法了解,只有自己知道

從小到大,我們都以為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只是一套說法,僅僅是某一時期的共同的約定,并非天經(jīng)地義
當生命對生命本身采取懷疑的態(tài)度,當開始尋找的時候,那個狀態(tài)才是意義

如果我們開始思考,開始選擇自己的人生,想要去騎行,冒死的轉(zhuǎn)山
首先就會來自父母的不解,與旁人的指責成無意義的事情
為什么畢業(yè)后就要去考研考公務員,為什么工作穩(wěn)定了就要開始買房買車結(jié)婚,開始生子
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即使與最親密的父母擁抱在一起,我們各自都還是孤獨的
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zhì)就是孤獨

在國內(nèi),家庭倫理的束縛的巨大,遠超于我們的想象
在我們的文化中,以愛,關心或者是孝之名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對的,不允許相對的討論和懷疑
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
她的一生都在為家庭奉獻,變成了慣性
即使孩子各有一片天地了,她一下子也停不下來
因為從來沒有人鼓勵她去發(fā)展自我的興趣
我們常常把倫理當做依賴,子女對父母,父母對子女都是
有人覺得很幸福,我卻覺得很可怕,多么沉重啊
自己是可以獨立的,不管對父母,對子女,對愛人,對朋友都會產(chǎn)生一種遇到知己的喜悅,而不是盲目的沉醉
沒有思維的倫理很容易墮落,因為太習以為常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
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而孤獨只是假象

 5 ) 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當時有去就好了。

以前一直在想中國近幾年背包,騎行,自駕如此風行,《摩托日記》和《荒野生存》這樣的影片對中國青年的影響之深,杰克卡魯亞克的《在路上》也正在電影化,石田裕輔《不去會死》、《遲到的間隔年》、《走吧,張小硯》等書的的風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什么中國不能有這樣一部關于青春,關于夢想,關于我們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遠的在路上的電影。終于,這樣一部影片還是登場了,根據(jù)謝旺霖所寫的《轉(zhuǎn)山》改編的電影,讓你終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讓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樣的感覺才叫活著。
1、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當時有去就好了。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里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兒,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去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母親身體不好,自己高原反應厲害,資金不夠,要考學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像影片里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志,最終卻化為了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墜入無盡的深淵和現(xiàn)實永遠永遠的說再見。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zhí)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杜家毅導演說的對,這個社會的人活得并不快樂,或者說很難活得快樂。前兩天還和朋友討論,是不是因為科技發(fā)展娛樂設備的發(fā)達反而讓人類的精神越來越缺乏,靈魂上的愉悅越來越少,而感官上的快樂又不足夠填補內(nèi)心的缺失,是不是倒退回原始單純的自然年代,我們能更輕易的信任和開懷大笑。你不知道死亡會何時來臨,你不知道自己一直堅信的事業(yè)成功家庭美滿會不會有一天突然崩塌,你不知道不確認不相信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你還在等什么呢,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能記得,能擁有,能大笑,能真真正正燃放生命的日子并不多。讓夢想綻放吧,哪怕像煙花一樣短暫,但卻是生命里最美麗的瞬間。
就像杜家毅在見面會上說的,我拍這部電影是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個吹牛逼的資本,說我年輕的時候拍了一部真誠的電影。
    
2、選擇一種生活,并且有勇氣堅持下去。
記得《像雞毛一樣飛》里陳建斌最后的獨白,他說:“馬雅可夫斯基說人應該選擇一種生活,并且有勇氣堅持下去。我沒有他那樣的勇氣,但是我像他一樣剃了光頭,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樣的勇氣?!?
書豪做了這樣的決定,要替他哥哥騎過這段滇藏線。但是他并不是一個勇氣十足的男孩兒,他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會膽怯,會退縮,會放棄,會抓住曉川這根救命稻草窮追不舍。書豪從騎不上去坡兒,甩手不干在路邊慪氣到拒絕別人的搭載,舍棄行囊的沖刺,我們看到了一個男孩兒的長大。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誠的雙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堅定的信念和篤定的眼神兒,直到最后一刻到達滇藏線的頂峰,搭起的紅色經(jīng)幡塔,散開漫天飛揚的經(jīng)文,書豪的情緒終于得到了一個發(fā)泄點,腦海中突然回閃了曾經(jīng)那個小騙子說的話:“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笔前?,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他走完了,他的喜悅,他體會到的我們未嘗感受只能欽羨的喜悅,會隨著青春的尾巴永遠封存在記憶中,不會發(fā)霉和變質(zhì),不是像我一樣的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生。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xiàn)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書豪一段路,可能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北苛艽蚧饳C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么,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3、永遠的年輕,永遠的熱淚盈眶。
也許這部影片從鏡頭語言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恰恰是這個題材,這個故事,和拍攝這個故事的勇氣,讓我們感受到了不裝逼的真誠的故事。影片中的所有當?shù)厝罕姾脱輪T都質(zhì)樸的還原了我向往中的圣殿,每每想起,都令人顫抖的熱淚盈眶。
每次說上這句話的時候總是會熱淚盈眶,了解我的朋友會發(fā)現(xiàn)我在各個場合都說這句話,你會笑我,其實我真是一個單純的聽著搖滾樂的少女。趁著年輕,做一些牛逼的事兒吧。趁著年輕,留下些珍貴的回憶吧。電影里的書豪和曉川,劇組里的杜家毅導演,生活中的廣大驢友們,在我只能坐在熒幕前流淚,屏幕前咆哮時,你們真正履行了生命的承諾。很難想像當年那個《洗澡》里高唱著《我的太陽》沒有水就會怯場的那個胖子,就是今天坐在這里給我們展現(xiàn)這樣一部電影的杜家毅,這幾年他減掉了將近100斤。
我周圍也有很要好的朋友明年要騎車去倫敦,我無數(shù)次羨慕他們的偉大壯舉,他們追求的不是房子,不是車子,不是功名利祿,而是這一路上體味到的一切。而我只是一名21歲面臨就業(yè)的大四學生,我的未來像一片白紙,會染上什么樣的色我也不知道,我膽怯,我懼怕,我疑惑,同樣我也在做著一個個美麗的夢,夢里有潔白的獨角獸,獨角獸身后跟著一個人,一個可以帶我脫離膽怯的人。夢醒來,即便是獨自一人,也可以堅強的走下去。然后,在四十年后,五十年后的某一天,回想起青春尾巴上的我,我也可以對自己豎起大拇指,說一句,楊婉姝,你丫真牛逼。
突然想起了《不去會死》的題記——“心隨風起葬身荒野亦無悔”。
在旅行上,我可能只能成為騎行的旁觀者,但是作為一個看客,我也愿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zhí)著追求者們,平安。
即使我沒有出走的勇氣,還好我可以有做夢的權利。
即使我最終只能走向畏懼的社會,還好我的生命里還有你們。
即使我只能看著,還好我可以看著。
    
我曾以為電影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的美麗夢境讓人深陷其中,而回到現(xiàn)實會讓人更加的無助與失落,卻忘記了有人活著如同電影一般美麗。
另外推薦一部很喜歡的動畫電影《意外的幸運簽》,它探討著人們?yōu)槭裁椿钪?。盡管世界很臟,但是永遠有與這骯臟相對的圣潔的美好。這美好就像一場間隔年的旅行一樣,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認知,然后你會慶幸,活著的感覺真好。
  
你還活著嗎?
致某人,我活著。
  
  
PS.  
有騎行的朋友說電影里很多東西都失真了。
但是電影終歸是電影,他的受眾面不僅僅是騎行的驢友們。
更多的是很多膽怯的身未動心已遠的普通人們。
我們平庸的活著,生活更多的是打開電腦刷刷網(wǎng)頁,看看視頻。
這樣一部電影,也許可以激起這些人沉睡已久的本我。
這不是一部攛掇更多的人在路上的電影,而是一部讓你重新審視自我的電影。


本文已在《大學指南》2012年一月刊上發(fā)表,其他媒體勿擾了:)

之前誤刪了這部影評,希望喜歡的人重新推薦下吧,對不起大家了。

 6 ) 轉(zhuǎn)山,轉(zhuǎn)動的不只是山

看《轉(zhuǎn)山》的預告片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去看。之前約前男友同看,對方是一個對西藏驢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強敷衍不愿作陪。這段感情持續(xù)不到兩月,昨天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來,一場大雨把成都沖刷的干干凈凈,空氣也滋潤鮮活。帶著內(nèi)心的隱痛,一個人參加小型試映會。

  每一次失戀、受傷、心情低落,都企圖通過出行帶回自己。從二十歲開始驢行,前往藏區(qū),后來每年生日必定出行,如今已經(jīng)六年載。甘孜阿壩幾近走遍,卻一直未抵達西藏。因為神圣,故一直不愿輕易碰觸。又見不得聽不得西藏、拉薩、藏傳佛教、高原這些詞匯,一見一聽便是出發(fā)的沖動。近幾年走遍中國河山,非洲東部,以及東南亞多國,旅行對我而言更多的意義是打開對外在世界的探尋之門,而其實自我的覺知只是剛開始,也許環(huán)游世界是有止境的,而內(nèi)觀的道路卻是一個永恒的旋轉(zhuǎn)的圈。旅行,絕非解脫之路,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式,不旅行的人生未必就不完整。

  看電影的時候,想到一句話“蜣螂用小腳滾動一糞時,他們以為就是在轉(zhuǎn)動全世界。我們就是這樣的活在大腦編造的世界里掙扎?!贝竽X的編造,就我們的意念,我們掙扎,是因為我們深信。譬如,電影中的張書豪,他執(zhí)著的腰從麗江騎行至拉薩,是為何?在很多家庭系統(tǒng)排列的案例中,我們通常會看到,家族里親人的離世后,活著的人會有一種想要跟隨其離開的意念,所以在生活中會有重重阻礙。他是弟弟,在家族里是下位,所以性格羞澀、情感閉塞,在人際關系里常常是聽話的角色、弱勢,所以他的女朋友聽說他要做騎行拉薩這樣危險的事情是萬分不解、責備的,他的人生曾經(jīng)是被父母、哥哥、女朋友掌控,他只是個聽話的孩子,或者哥哥的脊梁下。而哥哥必定是一個剛強、內(nèi)心渴望放逐的野性的男人,是他小時候膜拜的偶像,哥哥的夢想自然就應該是他的仰望。

 哥哥的離去,小小的他世界突然空落,他要站起來,添補家族里的那個空白,直起脊梁,背起哥哥的夢想,用這樣的一個儀式來愛、來釋放悲傷、來完結(jié)他們的塵世情緣、來替哥哥“死”一次......大凡強烈對上路執(zhí)著的人,內(nèi)心一定有一處無法在現(xiàn)實釋放的激情、無處安放的愛。有的人在一次或者多次豪邁的行走中,學會規(guī)避、修剪蘗枝、打開自己,猶如新生;而更多的人,即使開了眼界,卻更多只是數(shù)量的累積,自我的彰顯,在地圖上不斷添補空缺罷了。

 毫無疑問,這個儀式對于張書豪來說,是一次新生。他克服重重障礙、九死一生,在肌膚和心靈的痛楚中艱難推行抵達心中的圣地,他背負起了包袱,在旅途上與哥哥的靈體聯(lián)接,再把這個包袱換放下,最后完成這個儀式,做回自己,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他不再只是父母的兒子,哥哥的弟弟,女朋友的男朋友,他在與大自然抗爭、和交付中,在對神秘宗教的膜拜中,尋得聯(lián)接到自我的源泉。

 這是一個人總其一生修行的縮影。所以我們轉(zhuǎn)山,轉(zhuǎn)動的不只是山,時間、路途、沿途的風景都不過是心智的創(chuàng)造結(jié)果。這一切與騎行無關,與高原無關,與西藏無關,與在路上無關。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我們是誰。

 昨天失戀痛哭,有人安慰說“你若真的放下,便是平靜分手”,我說“不,悲傷是總結(jié)的力量,情緒的釋放是告別的儀式,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悲傷,就不能對昨天說‘bye’,對明天說‘hi’”。

 所以依然是要上路的。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儀式,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繼續(xù)不斷的行走在路上,帶著覺知的,向外和向內(nèi)的旅程。

 短評

人生無法被簡化,值得與否只有上路才知道。

7分鐘前
  • deepriver
  • 力薦

《轉(zhuǎn)山》是值得一看的文藝片,國內(nèi)還沒有誰把公路片拍得這么美,單車進藏,旅游民俗,自然風光,這些都能吸引很多觀光客,不過就像屢試不爽、且闡釋過度的特寫鏡頭一樣,人物配樂的煽情、抒情段落太多,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顯得有些矯情,臺灣電影的“娘炮”味并沒因為李曉川喜感十足的云南“馬普”減弱。

11分鐘前
  • 內(nèi)陸飛魚
  • 推薦

被深深的吸引。

16分鐘前
  • 巧克力布丁
  • 推薦

苦了全劇組,一路上全是困難,不見一點情緒的釋放,太壓抑了,過重的文藝腔讓電影顯得不夠大氣,一路的景點和路況可以當成單車入藏的旅行指南了,還是拍成紀錄片更合適。但在今年烏煙瘴氣的華語影片中能有這樣一場純凈的心靈救贖勵志片,已經(jīng)相當讓人驚艷了?!铩铩?/p>

20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不要我們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要是當時做了就好啦。

25分鐘前
  • 阿咪老師Ami
  • 推薦

一趟旅程過后,又重新活了過來。

27分鐘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薦

原聲不錯,風景很美

29分鐘前
  • 推薦

沒有傳說中那么好,曉川落崖之后,一直在等這個故事有一個像樣的高潮,但看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落崖才是高潮。在曉川之后,路遇的事與人描繪都太淺了,既沒力量也不細膩,沒法觸動人心。但對我而言,還是激起了想念滇西和藏區(qū)的心呀

30分鐘前
  • jj73淺之
  • 還行

挑戰(zhàn)自我,動力何必來自哥

31分鐘前
  • 曼特寧
  • 推薦

看《轉(zhuǎn)山》的預告片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去看。之前約前男友同看,對方是一個對西藏驢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強敷衍不愿作陪。這段茍延殘喘的感情持續(xù)不到兩月,昨天爽爽快快的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來,一場大雨把成都沖刷的干干凈凈,空氣也滋潤鮮活。帶著內(nèi)心的隱痛,一個人參加小型試映會。

36分鐘前
  • 小柴胡
  • 力薦

略顯壓抑跟小氣了。主角最后給他哥哥打電話那段,確實令人淚奔。整體還不錯~

40分鐘前
  • 星 期 五
  • 推薦

為什么這么好的片子只有這么少的場次??

41分鐘前
  • 胡子(胡續(xù)冬)
  • 力薦

如同所有的公路片一樣,一次尋找自我之旅。電影資料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

45分鐘前
  • 菠蘿
  • 推薦

騎著單車去拉薩的玩命小清新。

48分鐘前
  • 荔枝超人
  • 推薦

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的觀眾看到,除了偽劣武打和偽劣驚悚外,中國電影或許還能有其他的方式來正常地拍一部電影。

50分鐘前
  • 張小北
  • 推薦

文藝青年的苦行,可以想見,影片對角色、劇組、以及演員本人都是一次磨練。只是這路太苦、太壓抑、角色也壓抑。釋放的少,快樂也少,看著累。除了可能會艷遇,也沒覺得那邊有多好。整個片子太柔、太文藝,不硬氣,不豪氣,天高地廣的地方可惜了

53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還行

我一直認為行記的改編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鏡頭的平鋪直敘要比后期更能貼近觀眾,電影不在于神話痛苦,而在于盡可能地凸顯細節(jié)。只不過這片子柔和有余文藝腔重了些,以致故事原本應有的硬朗被侵蝕。

54分鐘前
  • iokanaan
  • 推薦

情節(jié)什么的也就這樣,還不如紀錄片來的好看,不過喜歡那里的景色,然后看拍的人也都好辛苦120618

57分鐘前
  • lily
  • 推薦

在《摩托日記》《荒野生存》“摧殘”了我多年以后,終于有這樣一部在路上的中國電影。生命不息,夢想不止。你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做一件事兒,這件事兒等你老了你可以拿它來吹牛逼,至少證明自己曾經(jīng)活過。永遠的年輕,永遠的熱淚盈眶。選擇一種生活,并且有勇氣堅持下去。

59分鐘前
  • 小湮婉姝
  • 力薦

在影院中再次感覺到了身體與心靈的雙重震撼。其實這是個簡單的故事,為了實現(xiàn)哥哥未盡的理想,大學生書豪開始了自己的滇藏線。其中有兄弟情誼、有佳人動心、有親情觸動,直到最后的自我認知達成。旅行改變?nèi)?,人改變世界。期待與你一起開始的旅程。

1小時前
  • 薇羅尼卡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