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所為之奮斗的人們,靜靜看你受死。
首先中文片名翻譯真的不符合劇情。。。一個初戀沒有過遠嫁異國的公主自然會對感覺對的人產(chǎn)生感情這再正常不過的戲路根本談不上風流史這樣的字眼。好吧,然后馬上可以猜到皇帝不是搞基就是腦殘,果然有強烈的安全感缺失和搞基趨勢。。。自己女人出軌只是生氣了一小下但是馬上被失去好基友的恐懼打敗拼命挽留好基友為他爭取生命這樣的行為,足見對公主真是一點都不在乎,在乎好基友多幾萬倍。最后被欺騙沒能救回好基友郁郁寡歡了好多年,還是兒子幫忙報了仇,這個國王對好基友的感情也真是深似海了。
重點還是說這個醫(yī)生,深謀遠慮久經(jīng)社會的熟男,連看喜劇笑起來也非常有魅力,自己富含革新思想?yún)s找不到伯樂難得有機會接近王權果然沒有浪費順利博得國王的寵愛(勝過任何女人?。K于有機會將自己的抱負一一實現(xiàn)的緊要關頭,愛上了可憐的公主,這樣就使得原本看似一帆風順的仕途變得前途未卜。雖然國王愛他勝過一切,但是這樣的危險行為勢必被反對派利用而最終得以借口討伐,找了幾個貴族來個游行抗議就能迫使國王下令逮捕,最終在砍頭臺想起愛過的女人,看著下面那些為了他們拼了命爭取權益的麻木觀眾,淚水是為自己的一生抱負而哀嘆。你做得多么好,為了他們爭取權益,他們卻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壓迫,麻木地過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斬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繼續(xù)生活。自上而下的改革永遠難以喚醒全民的思想,他們也只是把這改革當成弄權者的游戲而已。
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為之奮斗的民眾,可悲。但是歷史會留下你的一筆,為你所做而紀念。
2 ) 歐洲宮廷逸史
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這段丹麥18世紀啟蒙時期的宮廷史實在波瀾不興。不管是歷史還是演繹,中國的宮廷總是不乏精彩的故事。人性的欲望和殘暴,野心和嫉妒,背叛和復仇,我們都看得太多。以至于當我看到這部講述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丹麥宮廷故事時,實在感到寡淡無味。
歐洲的藝術家對自己的歷史講述總保有一種冷靜和刻制,而對于電影從業(yè)人員來說,對歷史題材的選擇和拍攝方式更受到了工業(yè)水平和資金的限制。于是歐洲的藝術家們把宏大的歷史題材留給了好萊塢,而將那些微觀的歷史細節(jié)和不起眼的宮廷逸事留給了自己。從而我們也看到了好萊塢大歷史敘述文體之外的微觀歷史畫面。所謂的“微觀”其實是以小見大,歷史是由每個人的故事所組成,而通過每個人的歷史細節(jié)可以建構出一個時代的完整歷史畫面,而這正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方式。通過《國王的演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王的二戰(zhàn),也看到了英國人的二戰(zhàn);通過《芭芭拉》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東德生活,從而看到了整個東德的體制畫面,而《皇室風流史》為我們帶來了法國大革命前夜啟蒙思想暗流涌動的丹麥。
影片用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精致的畫面,細膩入微的情感表達和演員們各歸其位的演繹為我們構建出18世紀啟蒙時代的丹麥宮廷逸史。雖然在筆者看來,丹麥的這段自上而下的改革史實在不起眼,它沒有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的偉大,更沒有法國大革命的壯闊和殘酷,但它仍是整個18世紀歐洲啟蒙時期歷史的一個精彩篇章。
想想看,一個國王的御醫(yī)跟王后鬧起了緋聞,且直接攝政于朝推行改革,最終被貴族保守勢力推上了斷頭臺……這樣的故事其實足夠精彩。但導演卻用刻制平淡的筆法為我們描繪這段宮廷角斗,可以想象用好萊塢的方式或者說用羅伯特·麥基的方式這個劇本完全可以更精彩??死锼沟侔财呤篮屯鹾蟮纳蠲埽鴩跫仁轻t(yī)生施特林澤政治上的盟友又是感情上的敵人還是一對好基友;還有保守貴族和改革派的矛盾,以及皇太后及貴族的宮廷政變……這個故事有太多的焦點和高潮,卻都沒被導演擴大和利用,他選擇用最平緩最真實的講敘方式還原歷史的原有顏色。將精彩而復雜的故事拍得單調刻制,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夫。大概丹麥導演受拉斯馮提爾的影響太深,本身就需要一場革命。
影片有兩條重要線索,一為革命,二為愛情。兩條線均是緩慢推進穩(wěn)扎穩(wěn)打。單以改革這條線而論,影片開頭,王后透過車窗看到了丹麥市容的骯臟和市民臉上的茫然,影片只用這一兩個鏡頭就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丹麥的中世紀現(xiàn)狀,這也為改革埋下了伏筆,繼而王后的啟蒙書籍被禁以及影片隨時插入的“伏爾泰、盧梭”的名字,以小見大地為我們描繪出了當時的政治空氣,啟蒙人物施特林澤入主皇宮為丹麥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改革也隨著影片愛情這條線索不斷深入,國王先從最不起眼的市容市貌改起,增加環(huán)衛(wèi)工人改善居住環(huán)境,城市的亮化工程總是官員們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顯政績的一個方面,接下來就是醫(yī)療體制改革,王后及御醫(yī)建議丹麥實行全民醫(yī)保,給每一個國民接種天花疫苗,但國王受到了比奧巴馬醫(yī)改還要大的阻力,這一提案被議會否決。既然改革推行不下去,國王和改良派決定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國王一發(fā)狠解散了議會重組內(nèi)閣,于是接下來的改革順利推行,取消審查制度,開放大學教育以啟民智;關注兒童成長成立兒童之家;大量削減軍費開支;對貴族及富人征稅保障人民利益;解放農(nóng)奴,關注農(nóng)民權益;減輕刑罰取消酷刑,改善人權現(xiàn)狀……丹麥的改革在當時簡直可以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一盞明燈。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百日維新還是被太后扼殺于襁褓之中,太后和貴族及保守勢力勾結,軟禁了國王,流放了王后,繼而屠殺維新派人士,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跟我們的歷史如出一轍。魯迅、孫中山、卡特林澤又都是改革派人士,醫(yī)生這個革命團體不能小覷。
導演用不同于好萊塢的細膩手法,為我們層層剝開丹麥啟蒙運動的歷史篇章,又通過卡特林澤和王后的驚世未了緣增加了故事的意趣,改革和愛情兩條線索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相印成趣。
想看的這有地址:
http://www.duokan123.com/A/9121.html 3 ) 給這么點分真沒天理了
電影名的中文翻譯不好,雖然是直譯,但這部電影絕不僅僅是愛情。它既表現(xiàn)了被禁忌的愛情魔力的浪漫的一面,又有愚昧的人民被舊勢力操縱看笑話一樣看著賦予人民權利的斯特恩斯慘被砍頭的悲涼的一面。主演都非常到位,queen很漂亮沒有男人不會被動心;斯特恩斯獨有一種成熟睿智的味道,在那部電影見過忘記了。但他們之間很來電,由朦朧好感,到突然之間發(fā)現(xiàn)彼此已經(jīng)被深深吸引那種振聾發(fā)聵的驚醒,很讓人動情。
斯特恩斯想拯救落后的丹麥邁向自由民主,可惜他不是政治家,僅憑他單槍匹馬怎能對抗的了整個貴族,但他的死最后證明也沒有白白犧牲。他的精神火種傳給了下一代,而且在丹麥實現(xiàn)了自由民主。
任何變革都需要犧牲,作為革命者以自己的生命為未來的人民爭取光明的道路,大無畏精神令人敬佩。可是,可是,你真的懂政治嗎?
4 ) 是誰遮起了國王的雙眼
回想整部電影中登場的人物,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他與他的皇后以單純而瘋癲的姿態(tài)完成了初識,隨后給人的感覺卻是時而理智時而癡傻。他愛動物,愛孩子,愛表演,甚至愛與除了皇后以外的各種女性尋歡作樂。他所愛的是遠離政治紛爭的單純事物,愛的是不帶一絲一毫政治色彩的歡愉。說起他對皇后的態(tài)度,也許并不是因為對于皇后本人的不喜歡,而是厭煩這樣一種政治聯(lián)姻。在醫(yī)生掌權之前的議會上,克里斯蒂安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傀儡,身為國王卻毫無政治決斷的發(fā)言權,只能機械地簽署大臣遞過來的各式文件。他被議會成員認為是精神上的病患,但我覺得他只是無奈之下的自暴自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自己的國家中扮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盡管厭倦,但無力改變。醫(yī)生的到來似乎給國王些許勇氣,他視醫(yī)生為知己。他在議會上對醫(yī)生擠眉弄眼,悄悄告訴醫(yī)生自己并沒有瘋。我想他說的是實話,國王理性的內(nèi)心是被表面的瘋癲所遮蓋住的,無論其原因為何,醫(yī)生卻是用他獨到的方法打開了國王的心窗,擦去了蒙住的塵埃,就像一束溫暖的陽光撫慰著他。克里斯蒂安無條件地信任醫(yī)生,即便是明知醫(yī)生要去了自己的王權,甚至要去了自己的皇后之后,他只問了醫(yī)生這樣一個問題:你想要的只是皇后嗎?得到回答之后,又毫不猶豫哭泣著與醫(yī)生擁抱。醫(yī)生被謀下臺之時,他被迫簽署了放逐醫(yī)生和皇后的法令。而最后的最后,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賜予醫(yī)生以“國王的寬恕”,并為此感到喜悅。卻是被政治的野心家們欺騙,再次回到了一切開始時的狀態(tài)——他,丹麥的國王,被大臣們玩弄于股掌之間的政治傀儡。
而此時的丹麥,改革的光芒在歐洲大陸率先閃耀卻如流星一般瞬間即逝。
就像孤獨的克里斯蒂安,剛剛睜開了被遮起的雙眼,又被拉回了現(xiàn)實。
5 ) 皇帝才是大boss吧?
有革新的想法,奈何力量尚弱,明知自己螳臂當車,在法院和日常裝瘋賣傻保命。認識醫(yī)生后知道他是人才能堪大用,所以讓他隨侍左右。即使在知道醫(yī)生與皇后有染后還能原諒醫(yī)生,是個愛江山不愛美人的主兒吧?實際心里還是過不去的,抱住醫(yī)生時留下的那滴淚。。。最后還故作隨波逐流姿態(tài)扮做受脅迫忍痛簽下逮捕令。解決完一切,韜光養(yǎng)晦,保住性命再說。要不兒子怎么在16歲能夠成功政變?還照常實行了醫(yī)生的法令。醫(yī)生或許是四分之三呂不韋,皇后不會是趙姬,皇帝更加不是嬴異人。
6 ) 私德的重要性
剛剛看了電影《皇室風流史》,講十八世紀后半丹麥的改革家,正好也是美利堅大革命的同時代。 當然這個電影名字嚴重誤導,重點根本不是皇室風流,而是專制罪惡。那個改革家想法很好,可惜私德不行,結果出毛病,這是一個警示。這就是威廉·勞埃德·加里森那樣私德接近完美的重要性(沒有人能完美)。因為私德不行公德就很難做到。難得的好電影,結局雖然改革家被專制勢力反攻倒算遭到處決,但是還后繼有人,充滿希望。
導演功力不足,拍得又臭又長,本可以蕩氣回腸的!
革命同志之間的愛情故事
還不錯,有點長
丹麥今年的申奧片,全片節(jié)奏緩慢無驚喜無亮點,倒是古典范兒的精美服裝設計有望提名明年的奧斯卡。一段宮廷艷史引發(fā)的宮廷政變,一出畫面精致唯美的古裝劇,一切都是情理之中,除了新晉柏林影帝的表演很有趣之外,荒唐,諷刺,真的很難了解這個將歷時添油加酷的劇本怎么拿到最佳編劇銀熊獎的?!铩铩?/p>
Christian已經(jīng)愛上她了為什么不安穩(wěn)的過一生想管住自己的心太難
畫面質感、布景、表演都可圈可點,情感布局工整略現(xiàn)火花。有意思的是丹麥這種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方式充滿了知識分子革命的天真與脆弱,竟然不去認真思考軍權問題。雖說歷史無情人有情,但這兩位有情人對待那可憐可笑的國王卻過于自私冷酷。這個復雜的人性層面在片中最具回味。
全片唯一動人之處,在醫(yī)生行刑前那噴涌的涕淚.他心知大勢已去,大限已至,低頭望向自己的皮鞋尖,那雙腳規(guī)規(guī)矩矩地并著,不曾反抗亦無掙扎。那眼淚,是壯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是哀嘆自己深入權力腹地時的輕率幼稚?是牢獄中曾向敵人變節(jié),棄掉信念委身上帝的羞恥?還是玩弄權術者死到臨頭的追悔莫及?恐怕都是。
這段配置了時局政治愛情陰毛的真實歷史簡直莎翁出品。影片禮制器具還原度極高。擴展了戲劇張力、調理了人物關系、美化了這段改變北歐歷史的奸情、體現(xiàn)了個人意志的壯闊(盧梭-伏爾泰理想主義+馬基雅維利執(zhí)行模式的醫(yī)生太完美)。分寸剛好。演員集體到位。神馬叫完成度!PS:姐快變成Mads的腦殘粉了
拍的很好,是真的很好,各種精致與用心。。。
北歐宮廷片~法國版的海報要美多了 啟蒙運動是最喜歡的一段歐洲近代史
既然情愛只是幌子,啟蒙運動和民主改革過程中的起伏曲折才是核心,就不要把幌子做的那么扎眼到喧賓奪主的程度了;好在故事流暢度還不錯。
女主演技還好 就是偶爾感覺很木訥 故事本身很簡單 節(jié)奏色調都給人感覺很冷
中文名翻譯會讓人誤以為是古裝肥皂劇。全劇的故事情節(jié)像百日維新,但拍得相當沒亮點,只有最后兩段字幕振奮人心。所以說自己死翹翹了沒所謂,關鍵是留下革命的火種,大兒子從小沒了媽,還攤上個比自己還幼稚的爹,能16歲發(fā)動政變還恢復醫(yī)生頒布的法律,這要拍成電影絕對比這部刺激!
精致而庸俗。主要是為了看柏林和戛納影帝的對手戲。
一星給精致的配樂服裝布景,一星給瘋癲癡迷卻脆弱的皇帝,一星給那場點燃欲望的絢麗舞會,一星給斷頭臺前窮途末路的悲涼。雖是國人熟知的宮廷戲,但由丹麥這個只有六百萬人口的小國拍出來,仍值得驚嘆。四星其實是把私心勻給了落寞的皇上,銀幕初試啼聲便令人側目,麥德斯不錯,可扮相真不如《狩獵》里
啟蒙時代,一則精雕細琢的太醫(yī)解放農(nóng)奴故事教育人們,只有獲得身體自由,才能收獲思想自由。這不,拉斯普金貌似也搞了尼古拉二世的皇后,緊接著布爾什維克就帶來了一個新世界。后宮里欲火實在太旺,偶爾一次帶著盧梭式想法的體檢,就能燒出一場甄嬛傳,燒出一個新階級,燒出一個新世紀
確定沒翻譯錯嘛?原片的名字是否應該改成《基友的奮斗!》?
歷史的大車輪碾過,其他一切都白扯。即使個體會有些小紕漏,最終仍是光明。美術方面還不錯,故事本身并沒有太大吸引力,這種角色很難會讓人真正同情他。
故事沒講精彩,幾乎就是流水賬,不曉得為什么會的編劇獎。一句話劇透,國王的私人醫(yī)生搞了皇后,但國王并不生氣,因為他愛的是好基友醫(yī)生。
片名雖然很輕浮....不過本身充滿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