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是逃避,是飛翔
有時候,一部影片只需要一個經(jīng)典的片段就能成就它的精彩。當回憶一部看過的經(jīng)典電影時,重現(xiàn)的就是那個片段,帶我們重新回味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和思想。
這部影片中,讓我沉浸在這種感動中的情景無疑是片尾女孩唱的那首‘遠走高飛’。
‘親愛的父母,我要走了
我很愛你們,但是我還是要走了
今天晚上你們將沒有孩子
我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請明白我是去飛翔
沒有煙,沒有酒
只是飛翔,飛翔
………
我們每個人都有想向父母說這些話的時候。
當家庭的溫情和想飛的欲望面對面時,選擇對任何人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尤其是對主人公寶拉。
一個聾啞家庭的唯一聽力正常的女孩要離開家庭,追逐自己的夢想。
寶拉是一個高中生,卻承擔了家庭很大一部分的責任,她負責和外界溝通。雖然很累,但她熱愛自己的家庭,她的聾啞的父母和弟弟。這家人并沒有因為殘疾而蒙上陰影,而是一個溫暖歡樂的家庭。寶拉倚賴于她家人的愛,她的家人也倚賴于她。
因為想和暗戀的男生在一起,她選擇參加了合唱團,卻因此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她在歌唱方面的天賦,給她培訓(xùn),但培訓(xùn)的時間占到和她幫助家人的時間,而且如果比賽成功,她將離家去巴黎,離開相互依靠的家庭,她面臨的是人生的抉擇。
此片用一頭小牛的出生為象征,勾勒出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
她有一個‘無聲’的家庭,但這并不妨礙她享受音樂,開頭廚房的場景中,早餐時,大家都沒有語言交談,但叮叮咚咚的碗碟好像在奏樂一樣歡快,因為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她的父母無疑是熱情的人,殘疾并沒有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zhì),熱烈而頻繁的性愛說明了這一點。連弟弟也不示弱,勾引姐姐的同學(xué)也是高手。
寶拉卻比較晚熟,顯然月經(jīng)來的比較晚。和暗戀的男生親密接觸后,心理和生理都開始向成熟走進。當家人慶祝她成熟的象征儀式時,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份成熟會帶來的其他東西。
學(xué)校合唱團表演的時候,他父親只是無聊得和她媽媽調(diào)調(diào)情打發(fā)時間。而當她和男生對唱時,一段靜音讓我感到了父親的痛苦,這是整部電影難得的表現(xiàn)父親作為聾啞人的無奈和悲傷。他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不太在意自己的缺陷,總是執(zhí)著地追求想要的東西,為了保護家園,競選市長,自信地面對所有人的質(zhì)疑。但在這一刻他是多么想聽到女兒的歌聲,無聲對他是莫大的折磨。回家后他摸著女兒的聲帶感受到了她的天賦,決定支持她。
比賽中,寶拉唱出了這首‘遠走高飛’時,用手語翻譯歌詞,贏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充溢著愛的歌聲也贏得了評委的笑容。
終于要遠行,她戀戀不舍和家人告別,相互親吻,向動物一樣嗅著彼此的氣味,是原始的,熱烈的,無私的愛。
然后她奔向夢想。最后一個奔跑的長鏡頭讓我想到了特呂弗的《四百擊》的經(jīng)典奔跑,但《四百擊》的男孩是逃離,寶拉確是飛翔。
2 ) 一部溫暖又勵志的電影
當聾啞家庭出生的孩子,匯報演出的時候,父母雖然都聽不到,和周圍歡騰的人比起來有點格格不入,雖然不理解但為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當女兒用手語唱歌的時候,正是我要哭的時候,這時他們一家人才真的心連在一起了。
很溫暖很浪漫的一家人。笑對人生的各種不幸遭遇,很不錯的音樂勵志劇。有笑有淚,女兒的歌聲很美。
看了這部電影,被影片表達的愛、溫暖的主題深深吸引,被貝利葉一家濃濃的親情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
貝利葉一家是一個特殊的家庭,一個聾啞家庭,只有小女兒寶拉是健康人。
以前好難難以理解用手語交流的人為什么總是看上去很激動,后來才知道只是因為他們把尋常人用五官表達的感情傾注在了手里。這部電影以親情為紐帶,場景雖然寡淡,但蘊含著情感,聾啞的殘缺并沒有使他們幽怨沮喪,相反他們苦中做樂,笑對生活的日常,使我感動。
3 ) 幸福的一家人
一家四口父母弟弟都是聾啞人唯一正常的寶拉擔負起家人與外人的溝通,寶拉為暗戀的男生參加合唱團,確被老師發(fā)現(xiàn)她的歌唱天賦,老師建議她參加巴黎的比賽,這也面臨著將與家人分開去遠方。在夢想與家人面臨選擇,父母不希望寶拉離開,離開面臨著自己與外人溝通上,生活方面的不便。母親扮演者在影片里手語動作對于我這個不懂手語的來說感覺非常有節(jié)奏感 力量感。
合唱團表演的那天父母弟弟在臺下看著臺上的女兒唱歌 周圍人熱烈鼓掌,可是他們是聾啞人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干看著 體會不到。在寶拉與暗戀男孩一起唱歌時,導(dǎo)演用了一段無聲來讓觀眾體會父親當時的狀態(tài)感覺,父親意識到自己也無力,無奈。晚上回到家,父親摸著寶拉的聲帶來感受她的歌聲,并作出支持寶拉去巴黎的決定。
親愛的父母,我要走了
我很愛你們,但是我還是要走了
今天晚上你們將沒有孩子
我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請明白我是去飛翔
沒有煙,沒有酒
只是飛翔,飛翔
.....
巴黎比賽,寶拉邊唱邊用手語唱出了對父母想說的話,父母也理解了女兒的心。
到最后 寶垃和家人分開時的不舍,深深感動了我。
歌曲在影片中占用很大的作用,從輕快的音樂節(jié)湊拉開序幕,到貫穿影片的合唱團,到最后一首唱出影片主題的歌曲結(jié)束。
4 ) 法國各大媒體贊譽其可與《無法觸及intouchable》媲美
再次必須再次宣傳一下法國的最新周票房冠軍,la famille bélier,貝麗葉一家,真的很久沒有看到這么贊的法國電影了,講述的是一對聽障父母生出了一個有著天賦嗓音的女兒,女兒的天賦被老師發(fā)現(xiàn)想讓她去巴黎參賽,但也就要意味著她要離開她的家庭和父母,各種糾結(jié)與掙扎交織。這部電影主旋律是喜劇,但是最后二十分鐘幾乎是讓我哭到劇終。各種養(yǎng)耳的人聲清唱,合唱和背景音樂,最后的一首壓軸曲je vole歌詞呼應(yīng)全劇,周圍此起彼伏的擦淚擤鼻涕聲,一點兒不夸張。目前還只能去電影院看,但是你這7歐花的絕對物有所值
5 ) 羽翼漸豐的少女
羽翼漸豐的少女
法國人,無疑是這個星球上最懂得拍愛情片的民族。無論是錯位三人行,中年迷情外遇,同性愛戀,又或者少女的朦朧初戀,他們都能拍的別致動人。仿佛是,這世界上所有道德禁忌通通對這高盧雄雞民族網(wǎng)開一面,他們在愛情里總享有著“例外”的特權(quán)。
當然,這也僅僅是影迷們對法國的一廂情愿,或者對巴黎這種戀愛之城的浪漫幻想?,F(xiàn)實呢,法國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家庭的概念,雖不及美國般一有空子就要鉆出,來說教一翻。但也是舉足輕重般地存在在他們的生活里。于是,每年總會那么幾部輕喜劇去描述家庭,代際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并且票房都不會差。眾所周知,法國的家庭們,除了有點“出名”的復(fù)雜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情形太多了。),另外,法國人在20世紀開啟的女性獨立運動,倒是讓這個國家的家庭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兒子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女兒則是長大獨立,翅膀硬了就要飛走?!?br>
于是,電影里諾曼底的奶農(nóng)貝利葉一家也面對了這樣的問題。只不過,這個家庭有些特別,他們是由聾啞人和正常人組成 : 有些粗魯野蠻但本性善良的父親,穿衣打扮品味好但有些咋咋呼呼的母親,傻傻木木的弟弟,他們都是聾啞人,生活在沒有聲音的世界下;還有一個有些自卑和迷茫,但卻擁有音樂天賦和女高音嗓子的姐姐——寶拉。
貝利葉,這個特殊家庭的姓氏,Bélier, 與“白羊座”在法語里分享同一個詞。因而,不難看出,導(dǎo)演是為這家人設(shè)下了一個白羊座的性格基調(diào)。于是,他們每每總是火急火燎地下決定,不顧后果的行動主義,常常爭吵,卻總能在關(guān)鍵時刻團結(jié)一致,克服難關(guān)。旁人看了這家人的所作所為,大概會心生無奈,甚至可笑。但是,生活又不是活給別人看,歸根到底,它是要“作”給自己玩。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父親一時激憤下跑去競選鎮(zhèn)長位置;媽媽一激動下抖落出內(nèi)心許多擔心與生為聾啞人的自卑;弟弟在少年情愫初夜下竟遭遇安全套過敏事件;又或者,寶拉每每羞愧就奪門而逃,怒氣之下能猛攉暗戀對象。劇情就這樣在一波矛盾平息后,另一波矛盾又起中,將觀眾拉入貝利葉一家的“尋?!鄙罾?。
大概也許,撕逼這種“可大可小”的事兒,對法國人來說,大抵是“尋常便飯”吧。因為愛,所以才要“撕”,不然心怎么靠近,不然我們?nèi)绾沃辣舜苏鎸嵉南敕??東西方思維之間的不同,婉轉(zhuǎn)與直抒,也如此在電影里對比刻畫而出。
電影的標題是貝利葉一家,但絕對主角卻是女兒寶拉。一個聾啞家庭里的正常人。然而,她的生活卻不像父母與弟弟他們那樣是安靜無聲,反而是充滿了噪音。這種日積月累的反差,也為她的少女成長提供了許多人意想不到的尷尬,讓她的心靈很難避免不染上自卑。而從小便要成為這個家庭對外界的對話窗口,等同于一個人要照顧拉扯三個“大小孩們”,被迫與主動地成為他們的保護傘與粘合劑。有時這一切是充滿快樂,但有時更多是充滿疲憊。
電影開頭,小寶拉便要幫父母在家庭醫(yī)生和他們之間做翻譯,于是成人世界里的性話題,無法不讓內(nèi)向少女有些無措與無奈。最好玩的劇情是,父親與鎮(zhèn)長之間“挑釁”,導(dǎo)演真是將法國人“好斗”天性展露無疑,卻又讓人捧腹不經(jīng)。
定位為一部輕喜劇的貝利葉一家,而非完全的少女成長史來說,倒是為觀眾提前打了一劑定心針。因為我們會知道少女一定會克服自卑,擁抱自己的天賦,在最后贏得父母,家庭與朋友老師們的支持。而大部分的法國的少女電影,總愛著調(diào)于“冷與狠”,慣性地為觀眾送上一份悵然的”斷篇青春”。大抵現(xiàn)實里,又會有多少家庭單純快樂且知足如貝利葉一家,又會有多少少女幸運堅持如寶拉?
少女羽翼豐滿,那她便只愿屬于天空。結(jié)尾的告別像似甜甜的悵然,而后的獨自成長便是押下一口的咖啡,有多少苦便有多特立獨行吧。當然,導(dǎo)演那樣溫柔地留給我們一幕少女寶拉自信的眼神,就像是輕叩下的未來。
6 ) 離開是另一種陪伴
家庭片已經(jīng)有太多優(yōu)秀的作品擺在那,這些通過描述家庭成員間的爭吵、和解、依賴與愛,來反應(yīng)家庭內(nèi)部人際關(guān)系的電影,已經(jīng)有著非常成熟也很難超越的框架。大多數(shù)時候,家庭成員間那些小糾紛,那些甜蜜負擔式的責任關(guān)系,都是通過細碎的臺詞呈現(xiàn)的。但這部
《貝利葉一家》卻極其獨特的通過手語和動作,為人們同樣呈現(xiàn)出了一個家庭內(nèi)部的糾結(jié)與溫馨,以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
不得不說,《貝利葉一家》中那三個扮演聾啞人的演員,演技確實超群。有時,他們的動作都近乎身體戲劇式的夸張,但你一點都不會感到做作,在必須通過大動作呈現(xiàn)強烈感情表達喜劇意味,又必須符合現(xiàn)實的這個中間點上,拿捏有多困難,只有看了電影才能體會。
沒錯,這個電影有關(guān)殘疾人,但卻是一群快樂的殘疾人,一點都看不出自卑的情緒,甚至,比大多數(shù)“正常人”都更快樂,更重要的是,他們并不是那種故作堅強的快樂。
貝利葉夫婦和他們的兒子都有聽障人士,只有女兒寶拉是健全的,所以,這一家人與外人的交流,基本上都要靠女兒進行手語翻譯。貝利葉夫婦是農(nóng)場主,原本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養(yǎng)牛,做奶酪。有一天,一位音樂老師發(fā)現(xiàn)了寶拉的歌唱天賦,開始鼓勵她去參加歌唱比賽,并且去巴黎進修。但女兒一走,其他三人的生活可能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父母一方面擔心自己的生活會變得不方便,另一方面也確實舍不得女兒遠走高飛。
家庭、成長、青春、夢想與現(xiàn)實,所有這些經(jīng)典的電影元素和類型全都被包容在這部電影中。大多數(shù)涉及殘障人士的電影,要么描述他們的苦難,要么贊頌他們的堅韌,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在著力表現(xiàn)這群人的“異質(zhì)”。而《貝利葉一家》不同,這三個聽障人士從一開始就只是把自己聽不到也無法說話的殘障當做一種“特點”,或者說,是生理上的一個“現(xiàn)實”,從未有過自卑,更未曾要博得同情。這種性格,從根基上奠定了這幾個人的可愛之處。
他們像普通人一樣工作,謀生,遭遇小麻煩也享受快樂,甚至,在他們所在的這座小城選舉市長的時候,因為不滿現(xiàn)任候選人,作為聾啞人的父親還精心準備參選。女兒寶拉提醒他,“你說不了話。”父親開玩笑地比劃,“奧巴馬長得那么黑,不還是當了總統(tǒng)?!迸畠赫f,“那不一樣?!备概畟z笑作一團。他們坐在一輛像玩具一樣的、萌萌的挖掘機上,行駛在自家農(nóng)場的夕陽下。
影片前半段一直在用溫馨和平靜的視角暗示,這樣的生活似乎會永遠持續(xù)下去。但當女兒的天賦被發(fā)現(xiàn),人們才會知道,影片的后半段講述的都是抉擇。女兒本身有些內(nèi)向,但唱歌讓她變得自信而快樂。原本,她就像所有青春期的孩子對待父母一樣,覺得他們親密又厭煩,但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要離開這個家庭的時候,才第一次發(fā)覺父母作為殘障人士,是多么需要自己。到底該追逐自己的夢想,還是該做一個好女兒,這個抉擇開始變得殘忍起來。
父母必須面對這個重大的改變。他們也開始耍小孩子脾氣,故意表達一些氣憤,想讓女兒改變想法。最終,他們想通了。女兒有自己的人生,她的未來不應(yīng)該被系在父母的命運上,對于不確定的未來的探求,是一個人長大必經(jīng)的過程。讓女兒放心地離開故鄉(xiāng),才是父母能給予的最深的愛。
《貝利葉一家》中所有人的底色都是快樂而積極的,雖然他們也必須面對那些生活中的無奈,但他們從來沒有怨天尤人,這一點是這部電影讓人動容的主要原因。父母的快樂處事不必多說,那個處于青春期的兒子,也同樣沒有因為自己的聾啞缺陷而自卑,他照樣想和女孩親近,和旁人開玩笑。他甚至想出了利用教別人手語的機會,和姑娘親熱,你一點都不會覺得猥瑣,反而會看到一個青春期男孩兒的可愛。電影中沒有大紅大紫的演員,完全靠演技和對情緒的精準拿捏征服觀眾。
女兒在賽場上,一邊唱歌,一邊用手語向臺下的父母述說著歌詞中的含義,那一幕,很少會有人不被打動。她最終唱著歌,離開了故鄉(xiāng),無論能否成功,都不會再有遺憾。從這個意義上說,女兒的出走,讓這個“殘缺”的家庭,完成了一次延伸,女兒替父母完成了他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讓情緒完成了一次完滿的閉合。她在遠處,仍然陪伴著這個家庭。
(文/楊時旸)
前半段笑聲不斷,片尾全場飆淚,滿場此起彼伏的抽泣聲。平淡卻走心的法國電影很有愛,OST強推!
淚點低的觀影前請備好紙巾。全片三處大淚點:1.寶拉與男同學(xué)二重唱被處理成父母角度的無聲背景;2.爸爸用手撫摸寶拉喉嚨來感受女兒的歌唱;3.最后寶拉比賽時手語同步歌聲唱給父母弟弟“聽”。
聾媽對女兒說:當你出生后他們告訴我你有聽覺時,我有多崩潰嗎?我是那么厭惡有聽覺的人!你爸安慰我說,沒關(guān)系我們把她當成聾子樣,她就會以為自己是聾子。你現(xiàn)在說你要去參加歌唱比賽!這個世界太完美!
作為我的電影節(jié)第一部趕場電影,它無疑是成功的。擦干淚笑著走在北京傍晚的大街上,就連加班都變得美好起來。盡管有著《普羅旺斯的夏天》和《陽光小美女》的影子,但優(yōu)質(zhì)絕妙的臺詞已足夠被給予五顆星。同時殘疾人,為什么《推拿》是那樣的,這一部卻是這樣的?“聽不見不是障礙,只是特點而已?!?/p>
結(jié)尾的那首歌確實很催淚,收于親情
3.5 看海報一定覺得是一家合唱團吧,而且四個大頭真不算有美感。雖說Louane Emera拿了獎,但真正演得好的是Karin Viard,從她說當女兒出生為她有聽力而高興開始,便煽情到不行。到最后,女兒非要跑回去跟家人告別,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外國人也看得懂小津的那些親子關(guān)系。
法國人對愛的表達總是恰到好處。想爸爸了。
結(jié)尾的那首歌確實很催淚,收于親情,法國電影總是那么輕盈...
無聊無趣
笑中帶淚的家庭輕喜劇,2014最容易忽視的好片,不浮夸搞笑的法式幽默。一家四口有三口聾啞,他們不離不棄、苦中作樂的姿態(tài),分分鐘被逗樂,而且全是那種讓人感動的會心一笑…最后5分鐘的唱歌,被治愈到?jīng)Q堤?!坝H愛的父母,我將離開你們了,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第5屆北京電影節(jié)#
好在題材有趣臺詞幽默人物親切。壞在結(jié)構(gòu)松散故事程式少女演技生澀。demo,法國哪來這么多氣質(zhì)好身材好演技好的三好阿姨??!我小時候常有機會觀察聽障人士,他們的表情和肢體是會比較drama以便溝通。Karin Viard真是演得又萌又準確。連比手語的節(jié)奏都特別好!簡直要被阿姨迷死了!
當聾啞的父母坐在那里安靜地看女兒唱歌,眼淚止不住地留下來
拍得太糙了,有種導(dǎo)演自己在快進,敷衍了事擼一炮睡覺那意思,也算不上音樂片。還有人說這片不是給"看大片"的那些人看的,乖乖,這明擺著就是個爆米花電影啊。
劇情有點顧此失彼,不過真是溫馨有愛的一家子,最后女兒用手語唱“I'm Flying”的時候很感人。Michel Sardou的歌聽起來~~~
聾人題材,挺少見的。靜音那段真是神來之筆。
笑中帶淚,美好至極,在恐襲案之后再看更是別有一番感覺,偉大的法蘭西,愛與勇氣從未遠離
漸入佳境的片子,一家人樂觀又有趣,完全不將聾啞視為殘疾。對唱時切換角度“消音”就意在讓人飆淚了,父親在臺下雖然聽不到,但還是滿臉自豪對鼓掌的人點頭示意;以及晚會后把手放在女兒的脖子上感受她的聲音。最后試音那段太感人,用評委的話來說:選歌不錯!女主有點像弗蘭西斯哈和兔牙哈。
相當驚喜。父母以及弟弟的演員不知道是不是啞劇演員,身體語言表達得堪稱絕妙。這些聽障人士完全沒有一點對于自己的身體的自卑,只是把聽不到當做身體和生活的一部分對待。女兒要去尋找自己的生活,他們也黯然神傷,但最終他們?nèi)匀幻靼?,讓子女遠走高飛才是真正的愛。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老套路的追夢故事,換了個角度新意立馬提升。法國人浪漫的氛圍里說到的限制級話題都變成輕松的點綴,結(jié)尾的催淚藥丸藥效震撼。愛不是犧牲,追夢的路上會變成巨人,要以更強大的身軀來愛你。
片中所有歌曲的原唱都是Michel Sardou,聽起吧盆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