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6.25—1926.6.10),西班牙建筑師,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屬于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高迪曾就學于巴塞羅那省立建筑學校,畢業(yè)后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后采用歷史風格,屬哥特復(fù)興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托項目是完成巴塞羅那的神圣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設(shè)中),這是一座極有個性和感染力的建筑物(高迪去世時僅完成一個耳堂和四個塔樓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又稱巴特羅之家),吉埃爾禮拜堂和古埃爾公園。
生平年表
·1852年6月25日 誕生于加泰羅尼亞小城雷烏斯
·1870年 進入巴塞羅那建筑學校就讀
·1877年 畢業(yè)設(shè)計為一所大學的禮堂
·1878年 獲得了建筑師的稱號,且結(jié)識了歐塞維奧·古埃爾
·1883年 主持圣家族大教堂的修建
·1900年 決定建造“古埃爾公園”
·1926年6月10日 于巴塞羅那有軌電車通車典禮被電車撞倒去世
絕妙的電影,武滿徹的音樂,具有靈性,而且變化多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沒法想象,這么復(fù)雜的電影,卻沒有一句介紹的語言。在地下教堂,彩窗像蝴蝶般打開的時候,全篇都亮了。
休斯的那部紀錄片也不錯,還采訪了古爾的家人和一些住客,做了非常漂亮的自然元素的聯(lián)想。但是如果比起這部影片,那簡直是一天一地,更讓人覺得武滿徹是不能缺少的。
像是一部插花作品。
當然另外一個副效應(yīng)是,讓日本人瘋狂的愛上了高迪,你在巴塞羅那看高迪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全是日本人。
三次巨大的啟迪恰恰是穿針引線的段落。一次是加泰隆亞的農(nóng)村,看到農(nóng)舍的屋瓦都是像米拉公寓頂上的那樣的蜥蜴的背,鱗片狀的覆瓦。還有一處就是魚市,高迪的金工作品的靈感來源,就是那些海洋生物。還有一處是在夢塞拉山,是一個著名的朝圣地,據(jù)說圣杯就埋藏在這里,那些山就如同看在米拉公寓頂上看到的那些雕塑,一種挺拔向上的感覺。
1影片以魔法噴泉(Buigas作品)開始,代表了他建筑的母題:曲線,彩色和光影。
Sardana舞,絕對是加泰隆尼亞的代表性非遺,他們這個民族拒絕馬德里玩兒的斗牛,也體現(xiàn)出他們的理性和幻想的狂喜兩種特質(zhì)。
通過描繪巴塞羅那這個城市和宗教繪畫,又增加了他宗教式的凈化主題。
2加泰蘭音樂宮,蒙塔納 絢美的作品,花了九個鏡頭。哥特建筑的痕跡隨處可見,讓觀眾感受巴塞羅那的建筑氛圍。3Amatller阿拉姆特勒住宅,就在巴特羅旁邊(穿插),還能夠見到筆直的線條和轉(zhuǎn)角。荷蘭式的頂部像中國的山墻,全是十字架,而入口處則有后期建筑的波浪線。
4巴特羅住宅,蜥蜴鱗片狀的屋脊。高迪的柱子往往像一根骨頭,或者是花莖。破解他的鑰匙,就是曲線,波浪線,渦輪線、馬鞍形狀。這種建筑結(jié)構(gòu)導致的光影變化也是極為豐富的,高地很強調(diào)這個。扶梯像龍骨,棕色的曲線與白墻顯得極為自然,頂層的接待室,有人在打電話,采光透過蜥蜴狀的皮膚斑斑點點。壁爐像一桿折落的花朵。二樓的玻璃門設(shè)計,立柱,旋渦紋的天花板與吊燈,這時背景聲傳來了海浪,贊一個!讓人浮想聯(lián)翩,可以是海螺、遮光器,瞳孔,玫瑰窗。在與胡桃木色相搭配的門上的彩嵌玻璃stained glass也有這樣的紋飾。而三樓是一道道教堂拱頂般的回廊,也讓我們想起敕使河原宏大師的天鵝之歌《豪姬》中的竹廊裝置?,F(xiàn)在做了會議室,放了三幅畫。不同的曲度讓光線形成了錯綜的明暗法。當然大龍一樣的屋脊更讓人感動,鱗片狀的仿生。
5米拉公寓,俗稱"采石場"Padrera。一個盲人把我們帶到它的入口,那是一個巨大的金屬工藝,因為當時沒有這么大的玻璃,只好由鐵匠制成自然的開片圖案。對比的老照片,過去沒有那些金屬工藝,浪花的聲音。現(xiàn)在我們甚至知道他合作的鐵匠的名字。這種鐵制的雕塑不是巴洛克式的,而是自然主義式的現(xiàn)代作品,有很多斷口和不連續(xù)性。進入大門的長鏡頭,與片尾呼應(yīng)。華麗的石膏天花板,石柱的細節(jié)。從地上的輻射形石紋,就轉(zhuǎn)到了輻射型的天井,每一個畫面都非常扎實,又轉(zhuǎn)到了浪花形的漩渦。在他去世以后才完成的石膏天花板,上面有字,美術(shù)字的造型藝術(shù),有變形的十字架,有加泰隆國旗,有愛心。屋頂?shù)漠愋渭馑?,過去是做煙囪或水箱使用,后來只變成了觀賞品。
以上兩個住宅是高迪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受歡迎的兩棟房子。敕使這樣經(jīng)營是為了給我們一個他成熟時期的大致印象,并且最終把我們引向他的Finale圣家族教堂。
然后來到加泰隆尼亞的農(nóng)村,看到具有尖頂?shù)母邔咏ㄖ萃叩募±?。他耳濡目染的這些羅馬式建筑當中有一種淳樸而狂野的力量。12世紀的Sant Climent de Taull教堂的內(nèi)觀,寒風吹過,帶著古獸的雕刻石柱,拱廊。引申到他早期的作品。
他學生時代的圖紙:
Quay-side building (1876) Fountain in Pla?a Catalunya (1877) University assembly hall (1877)
6維森斯住宅,早期混搭了伊斯蘭風格。他沒有去過埃及和東方,他全部是從書里面看來的。這些被作為1873年到1878年的Reus瑞思手稿保存下來,只是他留存的不多的文獻。甲方是制造瓷磚的商人,棕櫚葉主題的金工和天花板。住戶,內(nèi)裝有火烈鳥繪畫,各種鳥類的點綴
7貝爾加德公寓(Figueras house, better known as Bellesguard)尖塔頂端的十字架,彩繪玻璃,并且與上一則一樣使用了大量的馬賽克,那是象征加泰隆尼亞的海豚,戴著王冠,是因為它本來是勒馬胡的一座小宮殿舊址。內(nèi)裝是藍色青花的色彩主題。內(nèi)部空間的高度,大的彩色玻璃吊燈,尖拱頂?shù)慕Y(jié)構(gòu),波浪線和柔化的線條。地下的紅磚空間
8圣特瑞莎學校,還沒進去就可以看到棕櫚,仍然是金屬工藝的大鐵門,外立面有尖塔的模樣,直線條比較多。
9古林亭子,蜥龍的金屬工藝,嘆為觀止。亭像個馬戲團的房子,對比老照片,竹林。高地的資料,老教授說83年和93年添加了復(fù)雜的拱門和燈。高迪的死亡面具
10古林宮殿,龐大的地下室。木質(zhì)的感受,胡桃木色與深黑色。古爾的頭像,圣母的油畫,12使徒的拼磚,使得空間的整個氣息非常宗教化。第四層的穹頂就像仰望星空,據(jù)說當時參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極為精致的壁爐,天花板,酒窖區(qū)域。屋頂?shù)募馑?,還有一只蝙蝠和十字架。抽象雕塑如同葡萄串,馬賽克。
11古林酒窖。指向大海的雕塑,拱頂,G的標志,正面,后面apse。
12薩格拉達學校,屋頂?shù)牟ɡ诵?。線圖與老照片,綠色的窗。
水產(chǎn)市場上的龍蝦,這是達利最愛的食物。一群年輕人在燃燒火堆,不知道是什么節(jié)日?
13古林地下室(與下一處都是十分鐘),未完成,圖紙。十字架的符號。傾斜的石柱,像一棵棵他家鄉(xiāng)的大樹,印象深刻。更多的馬賽克,像中國的川字型應(yīng)該是加泰隆尼亞的標志。石柱的質(zhì)感,祭壇,巨大的空間感。彩窗像翅膀一樣張開,但是從外面來看像是一個個水滴形狀,或者如子宮一樣打開。懸吊著的純粹三維的模型。樹林里面堆著的沒有用成的完工的石柱。
14古林公園,遠景,立體的英式景觀。入口,樓梯。著名的龍形噴泉。百柱宮,希臘式的棱柱,天頂?shù)鸟R賽克,孩子在滑旱冰。上面就是一個有名的馬賽克藝術(shù),四周虬曲流動的女兒墻。這是高迪親手的杰作。傾斜的石柱,連接處是螺旋紋,如同地下火山,也是一座炎魔的地下宮殿。地下奇觀,從山水中取法的屋頂結(jié)構(gòu)。總體外觀,棕櫚樹大道。
蒙賽拉,山中有一座修道院(高迪當時是助手),響徹鈴聲。這圣山,有黃山云霧之感。
15圣家族教堂(15分鐘),從上空遠觀,著名的從門向里走穿過回頭的長鏡頭,然后向上看,周圍是環(huán)立的尖塔。圣誕樹,貝殼狀的螺旋樓梯,1882年的臺版?;ㄒ粯拥闹^。里面有采訪,談到他當時在做耶穌降生之門的時候,齋戒了20天,差點餓死。動物的雕塑。圣家庭約瑟夫、瑪麗雅和耶穌基督的雕像。刻著名字的圣徒像。JHS。融化的冰雪一樣象征著冬天耶穌的降生的一座門,是人類救贖的希望。紅色的十字架。仰望尖塔,塔頂?shù)牡袼埽叩系恼掌?。繼續(xù)施工的狀態(tài)。重修者介紹,因為工作室在內(nèi)戰(zhàn)時期被炸,所以他們像拼圖游戲一樣恢復(fù)出了他的建造計劃。教堂內(nèi)部的這個柱廊,是讓樹以螺旋方式生長,每一棵樹都在頂部相連接,不留絲毫縫隙。繼續(xù)修是他的遺愿。總結(jié)的鏡頭,出現(xiàn)"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師"高迪語錄的字幕以后,出現(xiàn)了一張圣家族教堂浮在霧上的畫面,那是神來之筆!
花絮:
59年第一次去巴塞羅那的家庭記錄:先是拍了讓他印象深刻的廣場舞蹈,運用很多腳步的動作,手和手拉起來。在米拉之家那里看圣家堂。下面是古爾公園,詳細。再下面是古爾地下堂。然后就是他的父親 插花大師與達利一家的聚會。再下面就是蒙塞拉神山??词ゼ姨?/p>
建筑大師磯崎新:
(字幕好!)說他在大一的時候參加了敕使、安部公房,他們的先鋒運動,包括政治和藝術(shù)方面。草越會館蒼風大師,和他的導師丹下健三是好朋友。首先當時西班牙乃至世界都不看好高迪的作品,而在崇尚直線的日本藝術(shù)界和建筑界,也對他感到很費解。藝術(shù)史家岡本太郎最先打破,說高迪的作品和繩文時代的形狀復(fù)雜的陶器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一次熱潮在60年代,磯也去了那里,第二次是在80年代。所以真正愛好高迪的是敕使的父親蒼風先生,他的會館里充滿了類似高迪的雕塑。所以他后來的作品受到這種影響之后,他在80年代想重新去拜訪這些建筑,嗯于是拍了這一部紀錄片
高迪的建筑是以合理建筑學為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修改它的形狀,那么經(jīng)過反復(fù)修改以后,原型已經(jīng)完全消失。他說這渾然天成,可以說是視覺迷宮。他認為就是在拍他父親(于1979年逝世,并將草月學校交給他)。日本藝術(shù)界的家元體系(父子傳承),但是學校需要管理。與時俱進是他們的座右銘。
休斯:
(字幕差!小心誤導)加泰隆尼亞的文化崇拜cult,這些人還沒有離開故鄉(xiāng),就能感受到他們深深的依戀,和自然的聯(lián)系
他的個人生活是禁欲的,但他的作品就感官十足
鄉(xiāng)村教堂里葬的是加泰隆尼亞的先王們,這就是他們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當巴塞羅那作為新興城市迅速蓬勃擴張的時候,無數(shù)的俱樂部成為這個城市文化發(fā)展的細胞。他成為了愛塞流俱樂部的成員,研究古代圖案。
維生斯住宅現(xiàn)在主人Herrera。開門的機關(guān),開一扇就開了所有。
街頭充滿小偷,流氓和妓女,如今也是一樣,他能保持腎人的生活真不容易。
建古爾宮簡直是不惜工本,古爾當然也非常大方,所以有傳言說是高迪讓他最后破了產(chǎn),但他的孫女卡門卻不這么認為。他三次把這個房子拆掉再重新建,這完全是他的舞臺。
在頂上建立一些雕塑,不僅是增加了格調(diào),同時也是為了取悅上帝和天使。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米拉之家里也出現(xiàn),也是為了讓神靈開心。
我發(fā)現(xiàn)巴特羅之家,外立面不僅僅是骨頭,而是長了花的骨頭!就是這些尸骨在野外度過了很長的時間,所以生出了花草!這樣的隱喻我以前怎么沒發(fā)現(xiàn)。
那些屋頂上的雕塑,也不一定非要解釋成陽具,也可以是保護黑圣母的武士們。也可以是上帝初造人的樣子。
肯:
高迪當時在圈子里面被稱為數(shù)學家,所以他在特麗莎學校的,或者是巴特羅之家的里面的拱形,是經(jīng)過他計算的三位一體的代表,我現(xiàn)在都不知道我這是什么公式。
高迪痛恨飛扶壁,所以在地下教堂中用自然的石柱來取代它。
每一所房子,頂上都有十字架。
古爾公園的頂部,原來可以做露天劇場。建成時,當時畢加索還十幾歲,這深刻地影響了他。
插花:
(背景音是木塊在大的空間里發(fā)出的回響,也像武士片當中的鐵劍互擊的聲音)木材,石塊,和鋼鐵都充滿了生命。而生命絕非靜止的,人的一生會歷經(jīng)變化,會有狂躁爆發(fā)之時,它們也是如此。它們也會變化,會通過不同形態(tài)表達情感。我對人類之外的別的動物不感興趣,但植物的一切卻讓我深深著迷,比如樹的根莖的形態(tài)、它的年輪。有時我會停下來分析自己,發(fā)現(xiàn)其實它們吸引我的,是他們內(nèi)在一種類似動物的品質(zhì)。植物生命有不同于動物的特點,比如花,有一種溫柔而短暫的美,那種美,是不需要言語傳達的。但我覺得,這只是植物生命特點的一個方面。還有很多其他方面。我時常覺得樹木甚至花草,都像野獸一樣,也有感情,這些正是他們讓我著迷的地方。
第五分鐘以后是彩色片。怪異的聲音,有時候是個野獸的。
畫面切換的方式有點像60年代的波蘭動畫片,現(xiàn)代的風格
It’s again, double-bill time! Two seminal documentaries invite us back to the 1980s, Jennie Livingston’s PARIS IS BURNING is an eye-opening watershed to survey Harlem’s drag ball subculture, and by extension, queer existence, meanwhile Hiroshi Teshigahara’s ANTONIO GAUDí lingers mesmerically in Barcelona mostly, to arrange a grand tour of the starchitect’s jaw-dropping achievements.
Japanese avant-garde filmmaker Teshigahara’s treatment of Catalan modernist architect Antoni Gaudí (1852—1926) is a crackerjack of a different approach, if PARIS IS BURNING attempts to give the voice of a particularly voiceless bracket existing on the fringe, Teshigahara opts for total abandonment (sans voice-over) of exposition in his pilgrimage to Gaudí’s creation, so much so that we practically know nothing about Gaudí the artist himself, save for the vast and astonishing works which he munificently bequeaths us.
Only through the alternately eerie and euphonious score, Teshigahara seems to inject some hints of personal commentaries to the rapt viewers, whereas his camera dutifully observes, peers, scopes from varied distances and angle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visual overview of Gaudí’s grotesque, sui generis, multifaceted art pieces, juttedly ensconcing themselves among our temporal existence and simultaneously distinguishing themselves from any possible angle of our collective gaze, and the most crucial impression is that Gaudí’s buildings are never off-limits, they are built for the mass to gawp at, to spend time with, to dwell in, only occasionally, Teshigahara draws on imagery to suggest the possible inspirations which lead Gaudí’s creative juice flow (the neo-Gothic influence for instance).
The pièce-de-résistence is, without doubt, Barcelona’s landmark, The Basílica de la Sagrada Família, which has been eternally under construction since 1882 and still remains unfinished, and for sizzle, it speaks volumes of Gaudí’s deathless, unforgettable contributions to both our mundanity and spirituality, and invites viewers to delve further into the architect’s world, for that purpose, Teshigahara’s documentary roundly hits the mark.
p.s. Both films run a bit over 1 hour (78 minutes vs. 72 minutes), and feel too short for their immensely intriguing subject matters, coincidentally, the former reflects an urgency for fleeting figures to leave a mark in the world while the latter, a testimony that what essentially leaves the mark is a creator’s silent, inanimate creations, but to Gaudí, to any departed phantom,nothing in our world truly matters.
the world is still so much big, and I have to say that Spain is quite different country with the UK’s, although in Spain there isn’t many wonderful authors like Jane Austin, J.R.R Tolkien or Charles dickens or Willam Shakespeare, but in Spain people can enjoy the enjoyment itself like the beach, the sunshine or the drinks.
nowadays there are some very specific Spanish artists like Picasso, Goya, Velazquez or Gaudi, those people let me feel admire to the Spanish people and the Spanish culture.
勅使河原宏拍攝的有關(guān)建筑師安東尼奧·高迪的紀錄片,敘述很少,主要通過建筑來表現(xiàn)。安東尼奧·高迪,西班牙建筑師,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屬于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設(shè)計過很多作品,主要有古埃爾公園、巴特羅公寓、圣家族教堂等?!爸挥携傋硬艜噲D去描繪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
“遠離我的作品和思想”。天外飛仙,您一定很想念自己的星球
高迪的建筑確實都是一件件令人感動的藝術(shù)杰作,各種細節(jié)和想象力讓人嘆為觀止,可惜我只是建筑學愛好者,并非專業(yè)人士,沒辦法多吸收什么信息。就紀錄片而言,中規(guī)中矩啦,它確實可以把高迪作品的美呈現(xiàn)出來,但就觀眾感受來說,過于特立獨行和寡言少語了,所以看此片的時候會產(chǎn)生游離感。
云游覽~ 因為高迪太謎了其實還是希望來點細節(jié)講解的。不過雖然無旁白但敕使河原用了畫面來交代他認為可作為高迪靈感的東西:海鮮、高迪老家雄偉神奇的石頭山(叫我看過書才知道那山是哪兒- -)等等。武滿徹這個配樂仿佛另類的教堂圣樂。有一個石頭房子村是哪兒啊?唉新村半地下教堂還沒來得及去,市內(nèi)還有一兩個只能看外觀的私人房子,不過跟84年比現(xiàn)在開放的點多得多了!當時圣家堂只有塔樓連大堂都沒個頂呢
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作者:昊子(來自豆瓣)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14657/絕妙的電影,武滿徹的音樂,具有靈性,而且變化多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沒法想象,這么復(fù)雜的電影,卻沒有一句介紹的語言。
這片比較適合在博物館播放。即使對我有觸動那也是來自高迪建筑本身而不是來自電影
南尼·莫萊蒂說,要是有一部只拍建筑物的電影多好,這就是。畫面質(zhì)感一流,兩個超級講究形式感、想象力爆炸的天才藝術(shù)大師的碰撞,又酷又精致,不用解說、聲效渲染,讓建筑物說話,在奇異的色彩、線條、造型里沉浸。真想去西班牙看看??赐昶釉倏醇毥⒐珨z影集《高迪の宇宙》,又一個陌生的高迪。
西班牙??催@個瘋子的天才建筑杰作。然后 天哪 怎么忍心 砸碎那么多歷史曾經(jīng)饋贈的 無價之寶 還沒有意識到讓這個國家喪失了什么 空蕩蕩的歷史 無處兌現(xiàn) 分出去 保住自己的文明 憤怒被悲哀淹沒 還有惋惜 惋惜和痛心
【補記】還是高中的時候和我媽一起看的。最大的印象是音效超級奇特,到后面一些比較不那么有名的建筑(比如紡織村)的時候,簡直到了詭異的程度,有種嗡嗡嗡的迷幻感,配上高迪光怪陸離的設(shè)計,就更... 但高迪不需要任何語言音樂來襯托,本就是上帝與美的化身。鏡頭非常沉靜。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868087.html
It's kind of like watching "請您欣賞" on CCTV in old times without having a damn narrator.
相當Amazing 的高迪紀錄片
他的建筑沒有直線,我的世界也沒有直線.這是相同點吧.音效非常好.畫畫出身的構(gòu)圖確實好.
勅使河原君要我們相信他和安部公房和高迪其實是同一掛的,雖用沖擊力巨大的形式感營造悲觀、疏離、冷酷的世界,主旨卻完全相反,乃在關(guān)懷人類的愛與自由.....
好資料,爛影片。。。不是普及片gaudi除了圣家族之外,別的都是童話的yy產(chǎn)物,那胡亂的曲線令我覺得惡心。。。但是還是不得不佩服gaudi背后的奸夫,出巨資讓他亂玩
我對敕使河原宏完全不給予任何旁白的影片方式并不滿意。但安東尼奧?高迪的設(shè)計風格真是太讓人無語了,匪夷所思的建筑,只有天才能設(shè)計得出!巴塞羅那的驕傲!
“盤盤焉,囷囷焉,廊腰縵回,檐牙高啄,蜂房水渦,離方遁圓…請你用大理石,用黑鐵,用琉璃建造一個夢,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
看完此片才認識高迪的表示,其中大多作品都算開眼界,小有啟發(fā),武滿徹繼續(xù)吊詭。
一件件令人感動的藝術(shù)杰作,各種細節(jié)和想象力讓人嘆為觀止,只可惜死的也如此神奇
十年前我還很欣賞高迪的,結(jié)果讀大學了就開始討厭高迪,建學杜老頭很不屑地說過高迪就是一半吊子,實在太囧了。話說這紀錄片拍得真是……跟幻燈片一樣干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