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緣》改編自新加坡作家關凱文暢銷全球的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講述了美國出生的華裔經(jīng)濟學教授朱瑞秋(吳恬敏 飾)與男友楊尼克(亨利·戈爾丁 飾)一起參加他的好友婚禮時,竟驚訝地發(fā)現(xiàn)男友原來是亞洲“鉆石王老五”。驚魂未定的瑞秋不僅要面臨尼克身邊前赴后繼的美女攻勢,還要直面男友背后錯綜復雜的豪門恩怨,更有楊紫瓊飾演的高傲富家婆婆進行百般阻撓。當朱瑞秋誤入名車、派對、珠寶、豪宅縈繞的紙醉金迷的亞洲富豪世界,愛情突現(xiàn)階級鴻溝,作為現(xiàn)代版“高知灰姑娘”,她能否打好這場愛情保衛(wèi)戰(zhàn)?
//ew.com/movies/2018/08/15/crazy-rich-asians-mid-credits-scene-harry-shum-jr-gemma-chan/
本來與丈夫對峙之后,在婚禮上的Astrid遇到了love interest(就是post credit scene和她看對眼兒的glee小哥)還共舞了一曲,但是為了情節(jié)完整性也為了讓故事聚焦在男女主身上,導演刪掉了電影進行到一半時的這段已拍好的戲。他在接受entertainment weekly的采訪時解釋自己剪輯動機的這段話可能就是這部影片成功并且讓人動容的因素之一, he said and i quoted here:
“What we put in the movie was great — they actually dance together — and it was so awesome, and Harry’s so charming and so lovable. But the problem was, it made Astrid feel like she was leaving Michael for Charlie, and we didn’t have enough room to expand on the idea. We just had to stay focused. Ultimately it’s about her independence, so that scene was in there all the way until the very end. When we took it out, Astrid’s journey became stronger. It was about her, not about her finding love.”
他說,歸根結底來講, 她的故事只有關她自己的獨立,這是她為自己爭取來的自我,與找到真愛毫無關系。
影片多段對話都是站在一個亞洲思維的立場上討伐美國人的自私,好聽一些解釋來是因為美國的individualistic culture.
和一起去看的好朋友討論起時,我說現(xiàn)在我們這一代人其實也越來越individualistic,她說到新加坡old money families are old fashioned是因為他們在離開的同時就已經(jīng)與時代文化發(fā)展脫節(jié)如同在美國的Chinatown里的人。
所以單純用collectivism來概括文化還是欠缺考慮有待商榷的。
心理上的很多的很大的壓力和焦慮實際還是來自這兩種相互沖突的文化模式同時internalize并最終共同成為行為驅動力的相悖。在每個難兩全的決定面前,我們內心思維邏輯都在自我拉扯地做內部斗爭。又怎么可能不矛盾,不困擾。
看到一半心里就在想,楊紫瓊最終說不定是真正幫助他倆在一起的人呢??此剖菈娜说哪莻€其實是最容易攻陷的堡壘。
因為楊紫瓊從rachel身上看到的其實是過去的自己啊。
我覺得她是嫉妒的,劍橋學生,未來律師,她可能沒有萬貫家財?shù)步^對擁有值得驕傲令人羨艷的頭腦。她從來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負自己的passion自己的獨立人格。她也曾想義無反顧地去追逐屬于自己的獨立人生??墒窃谟龅剿煞蛩恼鎼壑螅x擇了犧牲自我來成為這個家族的一部分--她無法再繼續(xù)經(jīng)營自己的人生而只能轉而去經(jīng)營和維系這個古老而巨大的家族的繁榮昌盛。
她沒有機會經(jīng)歷的那另外一種人生正是rachel已得到的正在進行時的生活,她怎么能不眼紅不在婆婆對自己橫眉冷眼每句話的潛臺詞都是you're not enough的同時對自己做出的人生決定有那么一丁點兒的后悔呢。更何況,她連自己選擇的愛情與真愛都似乎被rachel牢牢攥在手心---雪上加霜。
她對rachel的拒絕恐嚇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移情。
但好在,rachel的退步和禮讓使她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是欣賞這個女孩子的,明明王牌在握卻在關鍵時退出,只因為她愛的人面對的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if he chooses me, he would lose his family; and if he chooses his family, he might spend the rest of his life resenting you.
真的非常喜歡這個片子的原因是因為strong female leads簡直太出色了。Astrid和Rachel都做出了讓人拍手叫好的抉擇。
在一部all asian cast的好萊塢式浪漫喜劇里看到擁有獨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女性角色,還真的是讓人希望滿滿又暖心。
在美國的吃瓜群眾們,你們吃過P.F.Chang沒?看Crazy Rich Asians,感覺就像吃了一頓美國餐館里的假中國餐,高大上的擺設,精致的擺盤周到的服務,四六不著的口味。
其實看到好萊塢主流電影(美國所有的影院院線都在上,基本滿座)出現(xiàn)全是亞裔的面孔和中文的流行主題歌,還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直以來,亞裔的聲音都被忽略了,在文化產(chǎn)業(yè)更是淪落為邊緣的花瓶。但是看完后,像我一個小朋友說的,“覺得并沒有被代表到”。何止是沒有被代表到,是被假代表了好么。首先,你講一個文化隔閡的故事,那你應該讓個白女嫁去亞洲啊?女主雖然是個黃香蕉,但還是一副中國人的面孔???既然你在電影里反復強調她的美國人屬性,那找個典型的金發(fā)大妞不是更好嗎?其次,作者和電影反復強調的“old money”,你真當美國觀眾的好欺負的聽見老錢就渾身打雞血啊?亞洲哪里有老錢?亞洲的老錢早被鴉片、殖民和長槍洋炮或者中國文革給消滅了好么?除非男主姓趙,否則現(xiàn)在亞洲的權勢階層不是當年的南洋民族資本企業(yè)家了。作者還要非把亞洲人排出個三六九等,新加坡和印尼華人是一等——是的,那是你們被殖民的時間長一點,西化得更徹底一點而已。說到底,不還是你們西方的價值觀輸出嗎?都二十一世紀了,電子競技都入選亞運會了,我們就別生生給讀者造出一個老錢的夢境好么?再次,女主的“pursue one’s passion”大獲成功,徹底戰(zhàn)勝了楊紫瓊的“family first”,說到底不還是西風壓倒了東風嗎?我倒是覺得我們可以來商榷一下。拋開你們西方的二元論覺得二者必選其一不是黑就是白不談,為什么追求自我的價值就一定比家庭至上正確呢?另外,美國家庭的housewife比例比中國多多了好嘛,基督教的家庭至上價值觀在美國才是壓倒男女同工同酬的社會主義新風尚呢。
除了這些基本價值觀的失敗,其他情節(jié)就基本不用吐槽了,比如電影里的一場麻將就說服楊紫瓊阿姨的狗血戲碼,就不算太過分,小言橋段而已,我看《公主日記》也這么拍,男主飾演的角色不是號稱亞洲的威廉王子嘛。電影正是在觸及基本價值觀的地方暴露了短處,不如老老實實當成一部小言拍,起碼主演都是亞洲人,還有一千四百萬美金的婚禮可以看,看著開心。
下次再拍亞裔電影,我寧愿把李安的《推手》《喜宴》再放一遍,這才是真正的東西文化價值觀沖突,用非結構化的劇本以真實性來爭取共鳴。如果是結構化的劇本(好萊塢式的夢境制造),我寧愿看李冰冰演的花瓶《巨齒鯊》或者二十年前的《喜福會》,也不愿吃這假中餐。
作為在北美生活10年有余,浸染在ABC,CBC,CBK(Canadian Born Korean) 和CBJ(Canadian Born Japanese) 圈子里的旁觀者和觀察者。我終于知道為什么這部電影可以在多倫多上映2周仍然場場爆滿了。
大部分十分成功的北美亞裔青年其實都出自類似女主家庭背景的中低產(chǎn)階級。他們看盡了父母早期在白人社會受的侮辱和鄙視,明白了只有知識和權位才能收獲尊重。也學會了父母輩從亞洲文化里帶來的隱忍和不懈奮斗,謹記著父母輩為了家庭作出的犧牲。這是亞裔青年才俊比很多人都成功的基石。
但是這些亞裔青年這兩年因為富二代留學生的大批涌入,瞬間懵了。
多倫多所有的豪華版蘭博基尼和限量版法拉利的車主,確實大部分都是年齡不超過25歲的中國男孩。他們大多成績很差出入夜店,帶著中國地方一霸的豪氣不守規(guī)矩,橫沖直撞。白人主流們雖然背后羨慕嫉妒恨地罵罵咧咧說:“中國不懂英文的土鱉們?!?但是表面上還是要學幾句“你好嗎”,“我也去過中國的" 來賺富二代的錢。真的,富二代們在上海賣一套房子的錢,能輕輕松松在多倫多買兩棟帶桑拿帶泳池的三層大豪宅。而買這兩棟豪宅的傭金能養(yǎng)活一個地產(chǎn)經(jīng)紀一年,這位經(jīng)紀還能算高收入:年薪50萬人民幣。你說北美是不是會感嘆:Crazy Rich Asians。
所以你覺得ABC和CBC不憧憬富二代?那是不可能的。他們?yōu)榱巳谌脒@個白人主流社會,放棄了普通話廣東話,不惜回家跟父母哭鬧:我朋友來家里玩得時候你們務必要講英文呢?。?!現(xiàn)在是富二代教著老外說:你si不si傻,引得一群人哄堂大笑好不熱鬧。而CBC和漂亮的中國留學生約會,都要面紅耳赤地搓手說:我不會講普通話。CBC們讀了6,7年大學,貸了巨額的學生貸款。好不容易當上了醫(yī)生和牙醫(yī)甚至律師。雖然年薪達到了頂級:每年幾百萬的收入,可是他們要支付貸款,補貼父母的生活,照顧弟妹的學費,付診所的租金和設備費用,護士的工資。他們在前幾年也是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蘭博基尼的。他們不會仇視富二代比他們容易幾萬倍的生活,但是他們會覺得這不make sense。
于是《摘金奇緣》用old money的概念巧妙化解了CBC和富二代(一部分crazy rich Aisans)的矛盾。楊紫瓊的家庭的財富,是靠著為家庭付出和犧牲的幾代人積累的,而不是像很多富二代一樣靠著房價暴漲產(chǎn)生的暴發(fā)戶。大部分成功的CBC和ABC如果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也是會在幾代人后積累出宛如楊紫瓊家族般的財富。這在電影里通過楊教育Rachel:你不要只注重于自己熱衷的事(Passion)。中體現(xiàn)出來了。這時候CBC們就會笑笑說:對巴,你們暴發(fā)戶的錢能走到哪一步也真的是個謎。
Rachel用自己犀利的語言和智慧的退讓最終贏得了楊紫瓊的青睞更是讓CBC們意識到了自己這么多年在北美付出的努力和苦痛不是白來的。所以很多國內影評人抨擊說CBC的精神勝利根本不能證明亞洲文化在影壇取得勝利我覺得是扯淡。CBC的精神勝利恰巧是他們承擔了精髓的亞洲文化加上自身的努力的一種表現(xiàn),雖然他們語言上是輸?shù)靡凰?,但是他們的階級地位和年薪超過了北美的大部分其他人種的青年,這已經(jīng)夠了。
最后再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的大學同學H是個樣貌平平學習一般的CBC。但因為接受了父母那一輩‘你必須堅持不懈地用文化武裝自己”,所以博覽群書, 是個談吐有氣質的姑娘。當時畢業(yè)她托我為她在銀行介紹一份前臺收入很低的工作,想著畢竟是大公司。后來似乎不太順利她就去旅游了。旅游中認識了一個新加坡的old money接班人,于是她現(xiàn)在也是天天gala,私人飛機,過著電影里描述的生活??梢哉f電影描述的生活其實一點不夸張非常符合實際。Old money和old fashion家族其實正需要CBC這樣的鮮活血液,用天馬行空的提案和敢沖敢闖的精神,把亞洲文化和財富用更西方的方式扎根在世界各地。雖然并不能說嫁的有錢就是嫁的好。但H的故事確實能讓我們周圍的很多女孩子高潮許久了。比起富二代充滿煙灰的豪車和維護不周的豪宅,還是和old money們見見世面比較有意思。
這部電影在許多細節(jié)上給了我復雜的感受,雖然劇情本身并沒有可以深挖的部分——原書本來就是一個淺薄的故事??吹贸鰜?,導演在選景用人上花了許多心思。
這部全亞裔的英文電影,階級感首先體現(xiàn)在口音上。導演很細心: 代表老錢的超級坡富豪,一水的英國腔。要知道,這個家庭的老太太,在眾星拱月如太后一般出場之后,可是操著一口雍容的京腔——另一個帝國口音的余暉。我還未看原著,不知道這是否是導演有意安排。但是口音所流露的東西太豐富了,就像演員楊紫瓊——以及她所飾演的楊夫人——幾乎完美掩蓋了的馬來西亞式英文口音;男主角純正的倫敦口音對應他的成長背景,女主角母親努力掩飾的新加坡口音(因為她飾演大陸移民)。而作為本劇的真正背景,劇中集中出現(xiàn)Singlish的地方卻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是小富豪高家女主人(代表了坡島世俗符號——auntie)在飯桌上的對話,基本是為了激發(fā)笑點。Singlish口音確實獨特,說句極為不合適的話,在正統(tǒng)英語口音的映襯下(又是一句不合適的話),因為太過平民而顯得局促,只能諧用。Singlish本身是對高高在上的正統(tǒng)英語的消解,無論是從口音還是語法上。殖民地人民千奇百怪的英語口音,比如印度英語,菲律賓英語,甚至港式英語,許多時候像低等生物一樣被嘲笑。但在我看來,只有Singlish,因為極度的民族融合與文化碰撞,在異度空間進化出了自有的詞匯、語法、發(fā)音。這首先是草根的方言,因此電影里的超級富豪們也率先拋棄了它。
楊夫人與丈夫相識于劍橋,在教育,智力,財富,口音上,都不遜于真正的英國上層---這差不多是上幾代英屬殖民地華人最高的追求與象征。當然,比肩絕對不夠,超越才能產(chǎn)生權力的轉移。被私人酒店的服務員羞辱后,楊夫人一個電話,讓英國老爵士親自下樓宣布"新主的誕生", 并且明確了財富在地位崛起中的首要位置。電影的主旨再清楚不過了: 無產(chǎn)者與有產(chǎn)者,乃至生產(chǎn)關系的操控者,隔著無數(shù)道鴻溝。傲慢無禮的酒店員工也好,知性美麗的大學教授也好,無論人種、品德,在老錢的眼中都一樣低下。這就是楊夫人冷冷說出’自己人‘時的含義。
在電影里,楊夫人面對女主Rachel,毫不猶豫地否定美國與美國人,認為美國價值觀鼓吹追求個人理想而罔顧家族利益,與她這樣的家庭格格不入。事實上,這個否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是秉承經(jīng)濟與口音上英國上層的身份,否定一個美國人;還是以南洋富裕華人的身份,否定一個窮苦大陸移民后代? 或者兼而有之?第二個否定并不彰顯,也許是導演有意為之——為了不引發(fā)世界華人內部的鄙視鏈。又或者因為,原作系列的第二部,正是《中國富豪女友》。在操控者的世界里,老錢新貴的故事永遠在輪番上演,也同樣無論人種、品德。楊夫人所驕傲的‘傳統(tǒng)’,也并不僅僅是華人傳統(tǒng),而是老錢們守衛(wèi)秩序時自然而然的姿態(tài)。
片名是《Crazy Rich Asians》,而亞裔不需要自稱亞裔,只有當我們面對他體,才需要指稱自身。所以這部影片當然是拍給非亞裔們看的——通俗一點,主要是拍給歐美白人看的。白人們分不清亞裔內部的廣譜差別,所以給了我們統(tǒng)稱。那么原作者Kevin Kwan是新加坡華人,這個故事的大部分角色,也都是各式各樣的華人,他難道不知道亞裔不僅僅指華人,也指為數(shù)眾多的菲律賓人、印尼人、印度人與日本人?換句話說,他為何將這樣一個華人家庭指稱為Asian,而不是Chinese?
除了相當多的國際人口,新加坡有百分之七十的華人,百分之二十的馬來人與百分之十的印度裔。這是區(qū)域內被穆斯林包圍的唯一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也時時刻刻思索著自己的定位。鑒于Chinese一詞在國籍與族群上的雙重指向性,為了不引起敏感的種族與國際紛爭,多年來政府對內強調‘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試圖仿照美國這個最成功的移民國家,塑造出‘新加坡人’的意識身份,甚至不惜重金挖掘本地文化、創(chuàng)造本土符號。對外,新加坡的野心是做亞洲代言人。國立大學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任何新辦的研究機構目標是首先要‘引領亞洲’,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下屬機構包括‘國際亞洲研究院’...新加坡確實比任何一個亞洲城市都要國際化,堪稱亞洲人大熔爐。這樣一個人種與文化處處雜糅的地方(先毋論這些移植文化的深淺),英語是一根懸梁,一個錨針。英語教育推行多年,即便不會將人種與母國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完全切斷,至少是靠阻隔保持了安全距離,況且又在每個人的身上加繪了一層‘先進語言文化’的艷色。對內對外,Chineseness都被刻意調淡——除非有些時候需要強調多元。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有意識被塑造出的漫延的亞洲形象,這是一個尚未被完全定形的概念,是敏銳意識到自身與觀者(白人)不同之后,因為缺乏對自身精確的描述分類(抑或本身就是雜燴),又不愿意顯得迷惘,而抓住的一把概括的大傘。畢竟,沒有人希望成為飄蓬。在母國血統(tǒng)文化與強勢的英語文化之間,要么選擇一個,要么跳脫出來,說自己是那獨特的第三個。
在南洋,每一個說英語的華人,其身份都是重置的。不要忘了,今天的普通話在上世紀才被確立。就語言而言,方言,英語,與所在國的官方語言首先便三分了天下。血統(tǒng)上,與馬來人結合而產(chǎn)生的土生華人族群(peranakan)為數(shù)眾多。宗教上,更有南洋地區(qū)的華人基督教傳統(tǒng),在這繁雜的圖景上再添一筆。所以到底什么是Chineseness?這是一代目們才會考慮的事。對二代目三代目們,身份認同的基礎首先是家族。大環(huán)境下常常不方便也不樂意強調華人認同,只能籠統(tǒng)地冠之以亞洲人認同。
所以片子里沒有也不需要出現(xiàn)Chinatown。假設這部劇叫做Crazy Rich Indians,片子里也絕對不會出現(xiàn)小印度。這些民族風情濃重,母國人員眾多的景點,正是因為太清晰太民族,而顯得與‘亞洲化’的模糊面孔相悖。出鏡的選擇里,Bukit Basoh路邊那一排修繕完好,精美優(yōu)雅的店屋,是近年來是‘亞洲化’的代表符號之一。這些店屋大多建于上世紀初,建筑風格混雜,常常是馬來的門樓與電扇,土生華人的瓷磚裝飾,配西式立柱和中式牌匾。由于距離市中心近,許多房子都被買下來作為酒吧和餐館,重新裝修過后很是絢麗。所以Asianness到底是什么?從店屋的隱喻來看,是鋪面而來的、已經(jīng)作為嵌合體,又靈活融入本土的異國面目。
楊夫人和Rachel的沖突發(fā)生在歐式風格的豪宅,那里是楊夫人的主場。但在結尾,導演特意將兩人的較量安排在檳城的張弼士故居,這是早期南洋華人富豪的代表建筑,同樣風格雜糅,但精美大氣且傳統(tǒng)中國元素更多。楊夫人穿過寫有‘居仁由義’的牌匾(不知道在怡保出生的楊紫瓊能不能理解這句孟子里的話語),來到中庭里Rachel設下的麻將桌——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麻將桌上無大人,每個人都享用平等的運氣,以智慧和膽識搏斗。華人的家事,最后依然以華人的方式談判、較量、和解。這應該是全片里,少有的只強調Asian,不強調Rich的部分。
饒有興致地看完了這部劇情俗套的浪漫輕喜劇,對于豆瓣6.2分的評價頗感錯愕,很認真地瀏覽完熱門短評和長評,解惑了:一群生長于中國大陸的觀眾指責一部講述新加坡華人富豪的電影沒有正確反映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又或者認為電影主創(chuàng)有意無意地扭曲了(甚至丑化了)中國文化來迎合美國觀眾。
須知,以遠在南洋的新加坡作為文化地標參照,中國大陸人并不比美國人更了解它。把這樣一部除了女主角的媽媽是中國大陸移民這一設定之外,從情節(jié)到角色都跟中國八竿子打不著的電影,默認定位為反映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故事,進而覺得它出現(xiàn)了偏離和位移,這其中出現(xiàn)錯位的恐怕并非電影,而是作為觀眾的我們。背后的心態(tài)也值得玩味,到底是我們太自大了還是太自卑了呢?
這其中,以洋洋灑灑幾千字的一篇熱評《“唐人街審美”孵出了一盤左宗棠雞》最具代表性,作者自稱是巴黎一大的電影理論博士,他說“創(chuàng)作者對中國和亞洲極度缺乏深入了解而產(chǎn)生的一廂情愿單調浮夸想象”??墒牵娪霸≌f的作者Kevin Kwan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華人,電影中華人富豪家族就是以他家為原型;參與改編劇本的兩位編劇之一Adele Lim則是地地道道的馬來西亞華人,他們若是看到不明就里的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影理論博士強行把電影貼上“唐人街審美”的標簽,不知會作何感想。
起初,有好萊塢片商打算買下小說改編權并把其中女主角換成白人設定。正是為了避免這種“洗白”的發(fā)生,最終Kevin Kwan僅以1美元出讓了改編權,換取的條件則是對劇本的改編擁有相應的決定權。他希望能忠實地呈現(xiàn)新加坡華人富豪的生活狀態(tài),片中很多場景、道具和服飾都力求真實和貼近原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對場景和服飾的描寫太奢華,在小說出版之前,編輯曾要求Kevin Kwan刪掉一些難以置信的細節(jié),Kevin Kwan說服了編輯:“真相比小說還要奇異?!鄙鲜鲇眯牧伎嗟淖龇ǖ筋^來被說成是為了討好異國觀眾,那可真是冤大頭。
電影理論博士還有一處明顯的會錯意?!昂茈y相信一個母語是粵語白話的南洋新加坡億萬富豪家庭會把包東北大餡兒餃子當成全家相聚的風俗習慣。這十三不靠的文化混搭或多或少還是來源于影片主創(chuàng)人員常年浸淫于唐人街而產(chǎn)生的認知錯位?!倍聦嵤?,盡管電影沒有像小說那樣直接點明男主角一家祖上來自北京,但是從一家之主奶奶的一口京腔普通話足以作出推測(飾演者盧燕就是北京人),包餃子的傳統(tǒng)正是奶奶傳承的。還有觀眾覺得包餃子的情節(jié)是不是主創(chuàng)們春晚看多了,請問主創(chuàng)們到底是多沒見識?當我們在想當然地覺得別人對我們存在文化隔閡時,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是否對別人的了解更加隔閡呢?
再說回到電影本身。很多中國觀眾恐怕沒有意識到電影對新加坡華人old money和new money的區(qū)分。其中的new money,也就是“新貴”們的作風,跟我國的土豪富二代們如出一轍,這些場景難免讓中國觀眾產(chǎn)生代入感,進而覺得片面地突出這些特征是在丑化中國人和迎合外國人。且不說這種代入感毫無必要,這一點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重點在于,無論是女主角同學Goh Peik Lin家的歐式奢華風,還是男主角同學Bernard Tai的海上開趴(小說中提到他的父親當初是通過不正當?shù)姆绞奖└唬?,電影對這些新貴們的粗鄙炫富方式顯然持有的是批判態(tài)度。如果非要說丑化,它丑化的是某些新加坡華人,且絕對無意拿這些丑陋的真相去迎合任何外國人。
至于old money,大概可以翻譯成世襲貴族,這是在中國大陸早已消逝的一個品種,電影中以男主角的家族還有他的好基友Colin Khoo的家族為代表,展現(xiàn)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們的生活方式融合中西(比如以西式酒會的方式來組織曇花賞會,還有世紀婚禮的浪漫橋段),是精致和優(yōu)雅的。這一點,無論從住宅的建筑風格、裝飾品味還是從主人們的著裝氣質、打扮談吐中都可以窺見,與首先映入眼簾的新貴Goh家形成鮮明對比。除了那些表現(xiàn)勢利與等級觀念的臺詞,電影沒有直接對old money進行批判,而是通過男主角媽媽與男女主角的沖突,來展現(xiàn)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說到底,無非是“重家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與“重自由”的個體主義價值觀的紛爭。
對于故事的結尾,我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一種認為男主角媽媽對女主角做出了妥協(xié),象征著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勝利,又成了故事迎合西方觀眾的一項證據(jù);另一種認為女主角堅持了那么久,最后還是投入了豪華大趴中,暗示著香蕉人終究還是一顆黃心。而我則認為這樣兩種解讀都是偏頗的,作為商業(yè)電影,它明明走的是和解與大團圓這條中規(guī)中矩的老路。媽媽最終同意了兒子的婚事,不意味著她放棄了自己堅守一輩子的價值觀,她的生活方式一切照舊;而女主角不過是在接受求婚之后暫時狂歡一下,不意味著她放棄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價值觀,他倆還是會回到紐約過平常人的生活。大家只是經(jīng)歷了一場博弈,而博弈的結果,看上去是雙贏。
以上種種告訴我們,不戴有色眼鏡去觀看一部電影是有多難,有些人還非要把自己通過眼鏡加給底片的浮色說成是影片自帶的本色。對于這樣一部并不涉及中國人的跨文化作品,我們本可以作為旁觀者輕松看待,它就是一部雖然劇情俗套但在新時代融入了新元素的成功商業(yè)電影,它沒有要丑化哪個族群也沒有要迎合哪個族群。更可貴的是,它是一部完全由亞裔演員擔綱并在北美創(chuàng)下票房紀錄的電影,這種成功所帶來的示范效應將會有助于消除文化隔膜,而絕不是相反。希望它不會成為曇花一現(xiàn)。
看到楊紫瓊演的Elenor Young對那個表弟說出:“be a dear and go take care of that” 的時候我感覺瞬間穿越到了簡奧斯汀的小說或者《唐頓莊園》。當然這個沒有人家正經(jīng)英式小說劇本那么經(jīng)典啦,但是類比處處可見,比如Rachel和Elizabeth,Nick和Mr.Darcy,Araminta和Lydia,Astrid和Caroline Binley,Collins表哥和awkwafina她哥,那對活寶父母和Bennet先生太太等等。
如果這么說的話,和流星花園也能找到很多相似的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體說來,電影走的是最最討巧的麻雀變鳳凰,灰姑娘嫁王子的案例,隨便加些喜劇元素,把王子包裝得人人垂涎欲滴(比如Mr.Grey),加上一眾帥哥美女,就會很賣座。但是我給了三星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是第一部中國元素簡單易懂,但又不令人生厭的電影。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電影值得鼓勵。比如李安的那幾部中國電影還有《英雄》什么的,太玄虛了,老外不會懂,頂多看個熱鬧,也不能引起太大興趣。其他的那些大量中國廣告植入景甜主演的電影就太刻意了,不夠討巧,導致很多美國人一看是中資合作的片子就不愿意看了。
這部電影在美國人當中的口碑好像還不錯,很多美國人看了之后都很喜歡Astrid,還有那幾個活寶笑星人氣也很高。Awkwafina在Ocean's 8的時候還只是可有可無,但是在這部電影里真的大放光彩,我坐在電影院里一直都在盼望她多出來,多說話,每個有她的情景都非常搞笑。她就連講話的語速和口音都聽起來親切好笑,真是佩服。
我個人非常喜歡楊紫瓊的角色,高貴而隱忍,克制而有力,她是高貴的楊夫人,也是老太太眼中無論怎么都是錯的媳婦。她在做著自己以為正確的事,不惜犧牲自己的人生去成全大局,比如她放棄了前途出嫁,放棄了兒子讓老太太養(yǎng),都是為了她心中的大局。所以在一個平民姑娘,還是她眼中只顧自己瀟灑的美國人介入她為兒子安排好的生活的時候,她做出了所有在她位置上的人都會做出的決定--阻攔。
影片的高潮應該是麻將館的那段,當Rachel說出:“不是因為我不夠好,也不是因為我害怕,而是因為我太愛他,所以我選擇成全。當有一天,他娶了你眼中合適的媳婦,你含飴弄孫的時候,不要忘了,是我這樣一個平凡的貧窮的小人物,給了你那樣的一切。”雖然還是很cheesy吧,但還是看哭了。
中國元素中表現(xiàn)得比較好的除了麻將,還有包餃子,和曇花會,都讓人覺得可以欣賞的同時,又有些敬佩中國的文化。配色上也非常的大膽,但是偏廣東風了,大紅大綠的。
不功不過的是音樂,不知道怎么選的曲子,很配合電影,但是不夠好聽。
缺點是主角的選角,男主不夠帥,不夠高貴。王子就算裝成平民也還是王子啊,你看蔣友柏??陀^來講女主的喜劇感還是有的,但是有亮點讓我不能忍受。一是她在電影里一副典型無腦ABC的形象氣質,妝太濃,無論什么時候,哪怕是睡覺的時候嘴唇都涂得滿滿的,而且一定要涂出來顯得豐滿,還有永遠的假睫毛,這哪像NYU的教授啊,明明就是美妝博主風啊。為了自己好看而讓觀眾出戲,是成為一個優(yōu)秀演員的大忌。第二,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女主的中文太爛了,女主的角色是第一代ABC,是會講中文的。做演員的人怎么連那么那么幾句話都模仿不明白,而且聽說女主演FOB的時候就被主創(chuàng)吐槽中文不行讓她去學。真正的好演員會將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比如《行尸走肉》男主,明明是英國人,但一口美國南部牛仔口音基本毫無破綻,還有大塊頭施瓦辛格,當年苦練英文,現(xiàn)在好多美國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匈牙利人,還一個勁推薦他去競選總統(tǒng)。
我可能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吧,總覺得我們亞裔在好萊塢本來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拼命做到最好才是,不然什么時候才能拿影后??!
其他配角的選角大部分還是很成功的。除了kitty pong,哪有亞洲女明星那個樣子的。還有Eddie他老婆,也是丑了點,你看富家少奶奶們大部分形象氣質都不錯的。
期待這部電影之后,有更多亞裔主演的電影,和更多宣傳中國文化的電影出現(xiàn)。目前看票房和話題度,同樣的亞裔喜劇在未來幾年應該不是問題,不過還是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嚴肅電影也可以票房大賣,真正實現(xiàn)讓人尊敬甚至迷戀我們的文化,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
最后來一張我和幾個主創(chuàng)的照片鎮(zhèn)樓吧。
雖說片中的角色說自己是中國人,但里面的中國元素都是獵奇式的存在,老外眼里的所謂中國,就像演員們的長相一樣,看著是東方面孔,但跟東方已經(jīng)沒有關系了,骨子里是徹徹底底的白人思維,中國元素就像他們說的漢語口音一樣尬。瘋狂的亞洲富豪家族不過就是一個戲劇噱頭,最后講的還是女性要獨立,勇敢追求真愛的西方主流價值觀,完完全全的白人思維,不過是換了一個亞洲的故事背景板,講的還是灰姑娘的故事,這跟中國人有半毛錢關系嗎?
白人電影只需要講好一個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yōu)楹我燎筮@部片去represent亞洲文化的所有復雜性?男女主確實是路人般的感情線 以及為了迎合美國觀眾而去exoticize&caricature亞洲文化 但是 《喜福會》后25年來第一部全亞洲卡司的major studio電影 很多insider梗只有亞洲人才能理解(我還向同事解釋了麻將那一幕的隱喻)能看到自己人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 以及制作方對多元盡量的表現(xiàn) 和strong female leads 真的很激動人心 真的很重要 pet peeve可以暫時停一停 先來celebrate 支持票房吧 才有機會看到更多亞洲故事
喜劇拍好不容易,朱浩偉這個片子就是證明。情節(jié)不可信,剪輯不連貫,very loud,所有的服裝裝飾道具臺詞都俗不可耐,太符合外國人對中國新貴的印象。除了奧卡菲娜值得推薦之外,一無是處。根本不能和Joy Luck Club相提并論。
電影非常熱鬧笑點不斷,背景音樂全部是華語曾經(jīng)流行曲,仿佛置身于大華超市。這個電影其實不是講亞裔的故事,而是講有錢人的故事,我們都誤會了
打麻將只聊天不好好打牌是對牌友的不尊重....感謝這部電影,這是近年來第一部完全亞裔陣容的好萊塢電影(上一部是 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1993)。電影用一個更西化的背景(新加坡)希望改變對亞洲人(尤其中國人)刻板印象(不夠有魅力),從這個角度它是成功的。雖然沒有陷入到(中國電影常犯的這樣錯誤)流水展示紙醉金迷生活,但本質上還是西方普世價值觀的導向,潛意識中還是有亞洲人“不懂拒絕”的設置,對于海外華人的文化傳承上看,早年所保留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和目前的習慣有所不同,這大概也會是是否對電影認同的一種困擾吧(本片美國上映期間將有英語發(fā)音漢語字幕場,歡迎中國人來影院看.....)
果真美國小時代,劇情腳趾都能想得到,連人物都是完全照搬美式愛情輕喜的,加上一些特有的什么“全亞洲都是我們家的”瑪麗蘇式意淫。都說ABC是香蕉人,這部亞洲首富應該是香蕉電影吧。影片口口聲聲說我們亞洲人跟你們美國人整天談夢想不一樣,結果難道不是被美國人的“夢想”洗腦了嘛?要透過皮膚顏色看本質啊,美國的少數(shù)族裔群體還有好長的路要走,這部電影,不夠造成什么積極影響。還是比較喜歡看小偷家族那種Crazy Poor Asians
俞秀蓮你怎么能這么輕易就放棄!怎么不和她斗到底!中國觀眾不需要好萊塢大團圓!好好學學隔壁的宮斗!
本來小說就很爛,電影拍出來更爛。種族歧視?并沒有,只不過是民主黨在試探亞裔愿不愿意當左派的吉祥物而已,或者愿不愿意被利用當槍使,full Asian cast 所以必須支持?憑什么。NYT說什么你都信NYT是你媽啊。這部電影不就是在說你看我們多元吧,雖然跟真正的亞洲人沒關系,但你敢不支持嗎?我敢,fuck you,libertard
8012年了還在拍灰姑娘的故事……瓊瑤70年代三廳電影隨便找一部重新英語配音的感覺。但主流院線+全亞裔陣容真的不容易。我,一個bored broke Asian. 楊紫瓊好美。
好萊塢版小時代。結尾毀全片,難道不應該拍兩人得到楊紫瓊默許后,回到紐約過舒心的中產(chǎn)小日子么?一下子被豪門接納,緊接著就是紙醉金迷大爬梯,女主被富人們diss了那么久,轉眼就無縫融入還無比享受,excuse me?
更像是1918年的北京上海有錢大家族(金粉世家了),想了半天男主長得像誰,名字到了嘴邊就是出不來,搜了好久“香港演員 濃眉”當然毫無成果,一個多小時后終于意識到是呂良偉啦!
核心還是一個套路的愛情故事,真愛打破一切壁壘,幸福大團圓,類似的劇情可以套用在各種場景,且已經(jīng)套用在太多場景。只不過這次的全亞班,才讓影片更有話題性。影片好在娛樂性應用合理,適當?shù)撵鸥?,有趣的配角,和一些文化差異梗。但也僅限于此吧,常規(guī)好萊塢娛樂片。而且有些設定其實還是挺刻板的。
就是打階級差的準灰姑娘故事,常見的愛情類型片套路而已,加一些東南亞風的配色撞文化style,以及糟糕的選Chinese歌套路,閩南話、粵語、京腔的短句亂入。沒啥好看的,但也不用上升到乳化(裔)的漫天批評吧?!真要覺得自己是代表才OK么?也大可不必罷。
對這種左宗棠雞式亞裔片還是接受無能...美國人你們開心就好??
“流星花園”的故事穿上了好萊塢的衣裳,再搭配上文化差異的看點,就讓這部電影瞬間蹭上了時下政治熱潮的列車,并一路高歌向前,看得老外和國外長大的華裔都樂到不行。中國人很可能不待見吧?其實索性當作愛情喜劇來看,那些該有的笑點淚點都有,別太認真,真的。
Banana....專給ABC看的童話故事 難得全亞洲人Cast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bunch of whites pretending to be Asian...
郭敬明看后扼腕嘆息,我的《小時代》應該晚拍幾年,并主要在北美公映...
what a 爛片,從第一幕到最后一直有種說不出的刻意違和和鬧心感,如果不是別人買票我絕對不會去看的。老實港除了硬加的元素以外,not really Asian,雖然Asian本身也是個復雜的話題,如同其他任何race/identity
crazy stereotypical 核心價值觀脆弱,對亞裔 二代移民 亞洲文化 和 美國文化的理解都浮于表面。故事單薄,鏡頭平淡無奇,過多“好看”的美食畫面填塞。形式上的黃皮膚黑頭發(fā),難以掩蓋其取悅白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