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細(xì)節(jié)癖
一點特技都沒有。 但是鏡頭取得很美。
崖角和冰冷的海 灰藍(lán)色夜幕里的守衛(wèi) 維京船
想象里中古的北歐就是那樣的
有些古拙和蠻荒的感覺。
那些頭盔 火葬 金杯 石堆 都很有意思。
還有 男人把胡須編成辮子 女巫有一頭紅發(fā)
他們在皮甲上面披著白毛皮的斗篷 用一個金別針別住 太喜歡了
不過格蘭戴爾的形象也太粗糙了 身上貼了些毛 這對不起觀眾呀
總之,比動畫版要好
會想起另一部描繪北歐風(fēng)俗的電影:《十三勇士》
是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
本片力圖尊重神話的同時還原史詩的細(xì)節(jié) 做得還是比較認(rèn)真
中古的風(fēng)俗 服飾 談話方式 還有怪獸(汗) 還有很多的沉默
而像電影版特洛伊 導(dǎo)演太懶 直接抹掉了神話元素 就變的非常矯情
反感超級大片
2 ) 祖先
這注定是一部不會很多人愛看的電影。
開頭感覺有點類似魔戒,我還以為只是普通的把文學(xué)作品改編成電影而已。
結(jié)果,對比很多把歷史神化戲說的影視作品,它從帶有神話色彩的史詩中推測實情,還原了樸拙的部落時代,包括原始信仰和妖魔化敵人。把后世添加進(jìn)去顯得不自然的基督教內(nèi)容也用一個努力普及上帝觀念的教士化解了。
荒原,沒有什么領(lǐng)袖技巧的國王(或者部落首領(lǐng)),粗魯?shù)奈涫?,以力較力的格斗,規(guī)模不大的聚居地……個人覺得向史實靠攏得很努力。
怪獸格蘭代爾,只是目睹父親被殺,在洞穴獨自長大,向丹麥國王尋仇的孤兒。這家伙的風(fēng)格類似忍者,夜晚進(jìn)行暗殺。大概洞穴沒燈所以練就夜視。唯一見到能暗示童年生活的是用鹿角制作的機關(guān)??蓱z的小孩,在野外生存不知道要同多少野獸搏殺,吃多少肉才能那么壯哦……
而跨海而來的英雄貝奧武弗,雖然借他的回憶閃現(xiàn)了一下格斗技巧,但去了丹麥之后這種只擅長戰(zhàn)場廝殺的家伙就只有枕戈待旦的份,搜集格蘭代爾的信息,最后殺他的時候已經(jīng)惺惺相惜……
女巫薩爾瑪,美麗,有智慧,因為是個任性的野姑娘,反而能平等和理解。我很高興格蘭代爾有女人,甚至有孩子,而且仇恨終于沒有在下一代延續(xù)。
史詩中的母妖……片子里面也出現(xiàn)了,不過不好意思,我沒有仔細(xì)看,反正也沒有當(dāng)作重點交待。
缺點是來龍去脈有點不清晰,可能對西方來說是很熟悉的事兒。貌似格蘭代爾的老爸是巨人族后裔,帶小孩在山坡玩的時候被丹麥國王帶人趕來殺死。而貝奧武弗是伊阿特王的外甥,著名的戰(zhàn)士。
場面血腥得很樸實……格蘭代爾被套住右手懸在城堡屋梁,他活生生用矛齊肩弄斷手臂脫身,讓我心疼得要命……
情節(jié)上的不花巧,反而從另一個層面震撼到我。
不單北歐,在很久以前,古人都曾面對血腥拼殺,打獵、戰(zhàn)爭(古代戰(zhàn)爭大概更像械斗)、遷移……
活下來的,才能開枝散葉,成了你我的祖先。
這世界,是亡者的心愿堆積起來的。好在,人類文明總算已經(jīng)到了我們這一段,不用讓太多人死掉來換取生存(不過還是很多),而且,還將推進(jìn)。
3 ) 看似平淡靜下心琢磨值得玩味
很多人看了十分鐘就放棄了吧,情節(jié)有些無聊,但越到后面倒越吸引人。印象深刻的兩處:一個是格蘭戴爾被斬斷手臂后一眾丹麥人開慶功宴喝酒狂歡,本應(yīng)該最高興的功臣貝奧武夫卻格外冷靜,冷眼看著懦弱的丹麥王如釋重負(fù)、思維簡單粗暴的同伴炫耀戰(zhàn)利品般把殘肢釘在柱子上。除了主角,所有人都奉行自己(一方)的利益高于一切,高于正義。沒有人關(guān)心巨人到底遭遇了什么不公正,反正最后他被打倒了,我方勝利了就行了,沒有憐憫,沒有懺悔,典型荒蠻時代的生存法則。而主角貝奧武夫是被導(dǎo)演編劇賦予了現(xiàn)代人的視角,他在反思,在質(zhì)疑,眾生皆醉他獨醒。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丹麥王皈依了基督教,他對貝奧武夫說:有個神懺悔總是好的,死后可以上天堂。此處是否是導(dǎo)演在影射早期西方殖民者對原住民的迫害,就算殺人了,但死的是"他們的人",不是"我們的人",所以無所謂,找基督懺悔下,死后靈魂照樣上天堂,殖民者也是這樣想的吧。擺脫罪惡感so easy。
另外女祭司好美,一頭紅發(fā)kissed by fire,她是另一個始終清醒的人。但是那個時候單身女人真毫無保障啊。。。隨便哪個男人連巨人都可以半夜摸到房間睡她。。。完事調(diào)頭就走。。。好可憐。。。如果沒有拖油瓶兒子她會不會跟著貝奧武夫回去。。。當(dāng)然只是我美好的想象。
還有巨人戰(zhàn)斗前那個儀式,用石頭猛砸頭一臉血,看到這里我無恥地笑了。。。真的很好笑好不好。。。還有GB叔真是適合古裝啊啊啊,帥得無法直視!
4 ) 人道尊嚴(yán)自該隱始
故事始于一場圍剿,丹麥王帶領(lǐng)手下殘殺了巨人格蘭戴爾的父親,原因據(jù)王日后的自述,只因為一條魚的爭搶。格蘭戴爾掛在懸崖邊,躲過了這場殺戮,他將仇人丹麥王的面孔深深印入腦海,20年后,他要這個王的子民為此付出代價。而丹麥王,原本可以一劍斬草除根,但一時的心軟讓他沒有做出這個決定,于是仇恨萌生,為將來的詛咒埋下了禍根。
貝奧武甫的故事是由此開始的。
這是電影《貝奧武甫與怪獸格蘭戴爾》對原作故事最大的一個改編,除此之外,它幾乎以最樸實無華、粗劣豪放的影像復(fù)寫了這首著名的古英語史詩(的上篇故事)。而這段楔子的添加不僅令整個故事增添了血肉和更為合情合理的因果關(guān)系,它更大的作用還在于改變了故事主題——不再是民族的興亡盛衰、不再是個人的榮譽恥辱,而是復(fù)仇——起于人性中帶有毀滅傾向的怨恨的復(fù)仇。
成年后的格蘭戴爾向丹麥王國發(fā)起了血腥的報復(fù),貝奧武甫的到來為國王帶來了希望。接風(fēng)酒會上,貝奧武甫問自己的義父,對于這個怪物,你還有什么需要告訴我的?他要搞明白的是: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剿魔故事背后,是否還埋藏著不為人知的隱秘?他之所以要了解,是因為:對于即將獲取的榮譽(不管面對怪物的結(jié)果是生是死),隱秘勢將玷污它的光輝??墒牵溚鯖]有將格蘭戴爾屠殺的起因告訴貝奧武甫,他不愿直面自己的過錯而寧愿買醉酒鄉(xiāng)。
格蘭戴爾沒有與勇士們正面接觸,他的復(fù)仇是出于殺父的仇恨,而貝奧武甫一行與他秋毫無犯。對于格蘭戴爾這個不通人類言語的巨人族野人而言,“有仇報仇、勿傷無辜”似乎是一種天然的覺悟,這種覺悟,讓他看上去要比那些企圖與他為敵的人高尚且符合正義得多,而這種道德上的優(yōu)勢最終成了令貝奧武甫幡然悔悟的誘因。
在與格蘭戴爾搏殺的過程中,貝奧武甫縛住了格蘭戴爾的手臂,后者自斷其臂后逃離。貝奧武甫履行了對于丹麥王的承諾,但知道真相后的他將不再收獲那原本屬于他的光榮。
與貝奧武甫相比,其他丹麥國的民眾(包括貝奧武甫身邊的勇士們)都充滿對于嗜殺成性的格蘭戴爾的恐懼。
恐懼令人脆弱。
在電影中,一名遠(yuǎn)道而來的基督傳教士在丹麥布道,看上去他顯得矮小、猥瑣、懦弱而又可笑,但英雄的子民們最終紛紛皈依信教,只因為上帝的保佑和天堂的承諾令恐懼的人類產(chǎn)生勇氣。(必須了解:原作產(chǎn)生的那個年代,基督教與異教的宗教倫理正產(chǎn)生著沖突,而最終異教神廟被教會的圣水所凈化)
貝奧武甫說,恐懼自有其意義。
在英雄時代,大能大德的人憑一己之力解決問題,恐懼激發(fā)的是個人斗志,戰(zhàn)勝恐懼,超越自己,攫取神般的榮耀與光輝——這是那個時代的恐懼的意義。然而,英雄的時代已經(jīng)遠(yuǎn)去,貝奧武甫的傳說正反應(yīng)了英雄與英雄民族的衰落。
懊悔的貝奧武甫在離開丹麥之前,于海邊為格蘭戴爾建了一座石冢,以紀(jì)念他的亡魂。英雄揚帆起航,帶著深深的歉意。岸邊,格蘭戴爾的兒子向他張望——也許,這個孩子將來也會尋他復(fù)仇,也許,這個孩子因其此刻的懺悔而選擇了原諒。無論如何,貝奧武甫的內(nèi)心只是充滿著悔恨、倦怠與空虛。
他的此番“英雄事跡”——至少在這部電影中——讓人感覺,仿佛讓他背上了一個負(fù)罪的十字架。
而人道尊嚴(yán)正是自了解自己的罪衍開始。
5 ) Lost in translation
有時候,看沒看過電影是一碼事,知不知道電影的英文名字又是一碼事。前幾天有人跟我說“Ocean Eleven”,我還在想,這是個什么片子。查了一下,才發(fā)現(xiàn)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一羅漢”,不得不說,這樣的翻譯是很贊的。最近看過的片子里,類似的好翻譯還比如”Witness of Prosecution“,它有一個中文名字叫”控方證人“,不過還有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翻譯是“雄才偉略”,這個翻譯只要看過該片的人才能夠理解它的精妙。
不過,Beowulf and Grendel的翻譯就稍稍有些問題了。它的簡體中文名是“貝奧武夫與怪獸格蘭戴爾”,其實呢,英文原文里也并沒有怪獸這個詞。Beowulf是英語文學(xué)史上最早最重要的課本之一,長期入選美國的英語教科書的課文,關(guān)于它的故事的版本有很多,主流的版本會把格拉戴爾描述成一個怪獸或者其他的恐怖存在,但是在在電影“Beowulf and Grendel“中,導(dǎo)演一直在力圖還原和挖掘格蘭戴爾的人性一面。格蘭戴爾在片中只是一個力量較大,長期生活在洞穴中的野人,并不具有任何超自然的能力。影片不但用較長篇幅解釋了他殺人的惡行是出于對殺父之仇的報復(fù),而且也表達(dá)了他在父親的遺骸被砍碎后的憤怒。將格蘭戴爾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導(dǎo)演深刻挖掘神話傳說后進(jìn)行的獨創(chuàng)性工作,而翻譯時加上的”怪獸“則完全破壞了這種努力。
還有,Beowulf長得巨象巴蒂斯圖塔……
6 ) 現(xiàn)代人的“史詩”
如若我未曾先觸碰文本,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或許無法如此般震撼。貝奧武夫是中世紀(jì)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史詩,而這部電影卻是現(xiàn)代人對人性的解讀與闡發(fā)。說白了,殼還是那個殼,只是內(nèi)核已改得“面目全非”了。
所有的一切都“師出有名”,或許這是現(xiàn)代人渴望用一種邏輯去解釋混沌不清的心理狀態(tài),誠實地說,我亦然。所以在故事的闡釋方面我無疑偏愛電影,因為它不像文本中以一句“他無法忍受鹿廳內(nèi)日復(fù)一日的饗宴,悅耳的豎琴,嘹亮的歌喉”便算是交代了格倫德爾殺丹麥人的動機,當(dāng)然我不否認(rèn)這恰恰是與現(xiàn)代有著一千多年的人們在制造“故事”時的思維方式。只是在一種審美的角度而言,改編對于我這種看客來說是賞心悅目的——即使又是以“復(fù)仇”這一主題。說到復(fù)仇背后的沉重感,大概又可以牽涉到無窮無盡去。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個扛把子,還有《伊利亞特》中科勒馬科斯亦有為奧德修斯“復(fù)仇”的意念……是否復(fù)仇是人類道德制高點的表現(xiàn)?賦予著人類伸張正義的道義凜然?不可否認(rèn)的是,許多流芳百世的戲劇家不約而同得有這種傾向。所以,在格倫德爾為父報仇的原動力下,很難去苛責(zé)格倫德爾所謂的“殘暴”,且借貝奧武甫之口還道出了格倫德爾不曾殺老人、婦女、兒童的事實,不得不說,影片似乎有意顛覆這種固化的“人物形象”,我喜歡這種人性中的不確定性,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簡單地用一個好壞的標(biāo)簽就被定格住。
是的,就連英雄也是這樣。那英勇善戰(zhàn)日耳曼英雄貝奧武甫似乎更多了幾分常人的平凡,他沒有洞察格倫德爾殺丹麥人真相的本領(lǐng),他也會猶疑不定產(chǎn)生質(zhì)疑;他面對俏麗冷酷的女巫薩爾瑪,也有著身為男人的生理沖動。讓我深深難以忘懷的是那個曖昧的夜晚,貝奧武甫和薩爾瑪?shù)膶υ?。格倫德爾殺死了貝奧武甫的好朋友,薩爾瑪卻對傷心不已的貝奧武甫拋出了這樣一句話:你覺得傷心是因為死去的是你的好朋友,但若這個人與你無關(guān)呢?生命的價值似乎是以自我為圓心,以與外界的聯(lián)系為半徑形成的一個圓,薩爾瑪?shù)囊痪湓捇蛟S是這部影片的弦外之音。是的,它在消解絕對的英雄主義,絕對的善惡之分,絕對的孰是孰非。如若讓我給這部影片定位它對應(yīng)的歷史,我想它更多蘊含的是文藝復(fù)興時期覺醒的人性,充斥著理性的光輝。貝奧武甫對國王的質(zhì)疑與動搖是一個尋找真相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天神賦予的超能力,是作為一個“人”的探索歷程。或許這是現(xiàn)代英雄的闡釋方式,不是贏取榮耀的那份蠻力造就一個英雄,而是在勇敢的背后還能去探索真相,原宥一切。
談及原宥,似乎這是宗教的本職,只是在影片里,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是有幾分曖昧不明的嘲弄。云游牧師布倫丹就是一個小丑般的存在,雖然人們對匪夷所思的念詞與行為不予茍同,可是身體終究誠實地照著牧師說的做了。猶如鬧劇一般的嚷雜,讓我覺得這在影片中或許有著調(diào)節(jié)氣氛的作用。還有提到的宗教異端——該隱是格倫德爾的先人,故而格倫德爾也成了一個異端。到了遠(yuǎn)帆啟航的最后一幕,當(dāng)貝奧武甫的同伴在設(shè)想他們在后人口中流傳的事跡之時,有一人又談到:該隱是兇手,誰說我們又不是兇手呢?
聊聊 史詩:
一個有意思且為中文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是“為什么西方遠(yuǎn)古的文學(xué)多以史詩為濫觴,而漢族卻仿佛未曾有這樣一塊寶藏”,當(dāng)然此處用漢族也意下之藏族亦有《格薩爾王傳》此類云云。其實大可不必大做文章。人類文學(xué)史甚而整套歷史的發(fā)展有自己的軌跡,不是一兩句你我的質(zhì)問或發(fā)難便敷衍了事的。西方之荷馬的《奧德賽》《伊利亞特》乃至中世紀(jì)的《貝奧武夫》《羅蘭之歌》《尼伯龍根之歌》都經(jīng)久不衰,為人津津樂道,詞章之華麗與氣勢之磅礴絲毫沒有在時間的打磨下受損。于是觀望著大洋彼岸文學(xué)繁華愈顯的我們,似乎心有戚戚然,只是這樣的自卑真的有必要嗎?君又可見遙遠(yuǎn)的詩三百從兩千多年前傳來陣陣回響,先秦散文雖沒有史詩的宏達(dá)卻散發(fā)著富有邏輯的智慧之光輝,大賦雖不免乏味然其華彩并不亞于史詩,更枉提唐詩宋詞等文學(xué)之巔峰。一個地域孕育了一種文學(xué),而這種孕育的條件與經(jīng)濟地理政治自然條件等等無不緊密相連,而這些我想高中的文科知識用來乃綽綽有余,雖不免籠統(tǒng),但基本核心卻是如此。
simplicity and depth of a different kind
還原神話的片子,我覺得改得不錯~
主演竟然是300中的利奧耐德斯。表現(xiàn)史詩應(yīng)該是個世界性難題了,上古史詩除了郎的尼伯龍根,沒有一部真正拍出古典意味的。這一部出發(fā)點是好的,不過為了求真實,把原著中的怪獸都改成人了。史詩電影難道應(yīng)該介于虛幻特效與真實之間? 不過,總比看好萊塢的垃圾強。
畫面特別難看。
怨怨相報,蒼涼蠻荒,居然是文藝片,腔調(diào)足,敍事慢…這樣看來確實書全好看在譯注了…長腿的小伙短腳的馬,馬頭沒有人頭高,“老子一吹號50個士兵會趕來,神馬?原來是偉大的貝奧武甫…歡迎來丹麥!”真是聰明伶俐的醬油看門犬…=v= 順便說,他們的居所簡陋,但服飾都挺漂亮…這群愛打扮的味精騷貨
豆瓣上對這部電影的評分太不公正了,僅僅因為沒有特技就說電影不好?
空曠蒼涼的美景
這片子不太好評價……劇情十分緩慢,有種要還傳說一個真實的感覺,但是太過于緩慢了orz很懷疑能從頭看到尾不打瞌睡的==
可憐的小巨人,在看到父親的頭骨被敲碎的那一刻,撕心裂肺的慘叫,
因為之前看的一個傳說才看的電影 其實覺得還不錯 蠻荒的感覺 尤其是當(dāng)中有一段開一個男人玩笑的時候
以為是特攝,結(jié)果是高出一段的殘酷世界觀
電影劇情沒什么好講的,但是影片戰(zhàn)士細(xì)節(jié)的裝飾,從盔甲到裝束到戰(zhàn)船,全都完全與古代的北歐維京戰(zhàn)士一樣,值得贊揚!
豆瓣真是小清新,這電影居然才五點七分。
要看必須看好翻譯版本,景色非常美,臺詞也具有詩意,可惜大多數(shù)人都被爛翻譯誤導(dǎo)了……h(huán)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rGQSweAgAw/
原始社會中,人的力量顯得那么渺小,但同時人們那么無知純潔,甚至能與其他物種心靈認(rèn)同。我想那是生命的力量。
又一部貝奧武夫,可惜太一般了。
那時杰拉德真的是太美了……樸素的片子.....真樸素
節(jié)奏太慢。快點會精彩。
www.torrent.to
杰拉德巴特勒的三百男形象雖然很成功,但真的毀了以前的帥氣。這部電影雖然對于人性的探討都是挺深刻的,但拍的真的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