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淮(巫建和 飾)是一個無論到哪里都獨來獨往的孤僻少年,葉一凱(鄭開元 飾)是令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問題學生,林永群(鄧育凱 飾)永遠都是考試榜上的頭號冠軍,三個性格迥異,人生看似完全沒有任何交集的孩子,因為在上學的路上共同目睹了女生夏薇喬(姚愛寗 飾)的死亡而產(chǎn)生了聯(lián)結?! ∵@場死亡時間徹底改變了他們?nèi)齻€人的命運,為了調查事件的真相,三人組成了一個秘密社團,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黑暗愈演愈烈,表面上平靜如水的校園,實際上隱藏了諸多丑惡的秘密。一場意外的到來讓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經(jīng)天真無邪的時光。
關于劇情。本是一個欲探討校園問題的片子,卻又擺脫不了小清新的影子。韓國也有類似的題材不只一個,人家那是拍出了力度,讓人反思,這個嘛就只有沉悶,悶完你什么也記不住,想不到。
關于演員。臺灣的女生還是不錯的。新人一浪接一浪,而且總有幾個會冒出來,如最近大熱的郭雪芙。男生好像有點陷入饑荒,柯震東之后再未見當時得樂者。
關于導演。張容吉,我一時沒想起他是《逆光飛翔》的導演,那片子我比較喜歡,卻只記得女主角張榕容,對了,這兩人名字那么相像,不會是兄妹吧?張榕容是混血兒,大概導演覺得她名字和自己有緣,于是用她。
前作起點太高,這部一下拉低了他的水平,不過沒幾個人能永遠保持創(chuàng)作水準。
整片圍繞著一個女孩的死亡進行,好奇的男孩想知道故事后的故事,最后卻陰差陽錯的跌進某人預設好的怪圈。然后才知道原來“無意”作為一種無形的利器也是可以殺人的。早在她還不知道孤獨是什么的時候,她還可以做一個簡單、特立獨行,在其他人眼里如同怪物一樣的女孩,但是當她遇到一個不同于其他的人,因為別扭,因為過度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以至于不了解該如何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或者說,是她們嘴里所說的“交朋友”,最后也只能以不成熟的手段碰的自己滿身傷疤,找不到出路,也無法相信自己一個人可以過得好。當那個用于自我欺瞞的謊言崩塌的瞬間,突然意識到干脆還不如不知道什么是孤獨,意識到自己是孤獨的。又越發(fā)覺得可恥,不明白這樣的自己還有什么存活下去意義,試著努力過。但又找不到出路,最后直接放棄的在最開始意識到現(xiàn)實的時候結束。無論是一開始在巷子里吞咽最后一口呼吸的女孩,還是后山緩慢閉上眼睛的男孩,他們的選擇,選擇的理由,或許都是一樣的。但也許又不該粗暴的把他們歸為一路人。只是抱著少年人脆弱的自尊心,死在了一場尚不成形的青春里。
但又有點不滿意這樣的設置,整體還是拍的過于淺白了一些。多余的情緒全都靠隨意腦補了。
(劇透) 臺灣導演張榮吉這次想玩殘酷青春,猩紅撞草綠,不太成功,不及前作《逆光飛翔》中勵志兼求務實的試驗。這類題材在日本影視作品中有所涉獵的不少,巖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珠玉在前,《共犯》難有突破。
創(chuàng)作者著力批判臺灣的媒體和網(wǎng)路生態(tài),特別針對著「鄉(xiāng)民」們熱衷八卦,不顧當事人感受,不理事情真?zhèn)?,只顧集體「爽」一回的現(xiàn)狀用力批判。戲名語帶雙關,不單指三個男主角自以為施行正義,事實上是滿足一己慾望,也指控網(wǎng)民以道德的辭令不負責任地污衊別人。結構上,三個男生跟網(wǎng)民們類同,都是自以為義、沒有深思熟慮;後來男生們下場淒慘,不知編劇是否有暗示參與網(wǎng)路欺凌者終也難逃「報應」?與其說學校是年輕一代學習知識與德行的地方,不如說是模仿成年世界的偽善和殘忍之空間。
《共犯》的確嘗試探討當代臺灣的社會問題──父母只顧工作不理子女;學生欺凌從課室、街頭走到網(wǎng)路上;通訊科技和媒體技術愈發(fā)達,人與人之間卻愈是疏離……從《青春電幻物語》,中國大陸的《搜索》以及美國的《斷了線》(Disconnect),可以說那些問題是跨地區(qū)出現(xiàn)的普遍現(xiàn)象,所以《共犯》也很難說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在相關問題上之描寫也不算特別深入或創(chuàng)新。
導演選擇了後山荒蕪之處為一主要場景,看來青蔥翠綠,原來也要沾上殘酷,讓暴力和意外發(fā)生於此地。視覺上,他刻意讓陽光普照下的青山綠水跟黑色的命運和紅色的暴力撞擊,試圖反襯出荒謬感。但這意象在戲裡重重複複,漸見累贅拖沓,跟戲中有關卡謬《異鄉(xiāng)人》的指涉一樣停留於表面,為一缺憾。
相關文章: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歇斯底里的九把刀
死去的女孩夏薇喬不和同學來往,但因為《異鄉(xiāng)人》(臺譯,也就是《局外人》)這本書和靜怡相視了。我想也就是從這刻開始,薇喬會在腦袋里面去想象二人會發(fā)生什么。 我想說的是,就算認識到無根、漂泊才是事實,那這個事實之上還是可以有待添加的。任何一具肉身都已經(jīng)被進行各種安排了,但我覺得一具肉身即便是在做規(guī)定好的事情,也會出現(xiàn)變奏,從這種獨屬自己的體驗當中形成的經(jīng)驗就可以算是“我自己的添加”。這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此外,在“我”之后,或者說這個我就是一個極度混雜的情況。而所謂在無根之上,就是這個極度混雜的不斷理解,有貴的體驗也會再感受。先混雜之后,才認識到無根。但意識到無根也會是刺激的吧,意味著混雜還可以再接納,也就是“別”的前來。 瑣事煩惱,誤解煎熬,孤獨無助,作為一束光的別人也會讓不只是瞎想迷思的腦袋被充實等等,針對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不斷編織著故事,無論所謂的身體年齡,就像是所有已經(jīng)發(fā)生和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都在這個背景下來制作,我想這是一種挽救青春的方式,青春就是我的身體,這具身體已經(jīng)有了發(fā)生依然還能發(fā)生。 本想在這里再仔細記一下“我所知道的事”,但腦子走神不好使了。太多次對自己說完就完了。
釜山電影節(jié)展映。一開始就沒當懸疑片看,而且黃立淮的眼神早就讓人有所警覺,所以后來的反轉并不驚訝。雨和水用的太多,表達意境是好,但有些沒有節(jié)制。兩段式敘事很喜歡,故事也值得一看。新演員鼓勵分加一星。連著三天在臺灣之夜派對、電影節(jié)循環(huán)大巴和電影院遇到鄧育凱,沒法不喜歡小帥哥~
★★★
被欺凌內(nèi)向男,不良少年,優(yōu)等生,三個中學生因一樁死亡而走到一起。剪輯弄得那么酷炫,一開始以為是趣怪搭配的少年偵探團故事,挺吸引。結果后來突然轉折,又《局外人》又《罪與罰》,卻還是中產(chǎn)缺愛少年的那些事,抑郁癥啊校園暴力啊網(wǎng)絡暴力啥的,太小清新過頭了……
其實三個人一起查案 其中一個一直在自己制造煙霧給這個死去的女同學添上更多詭異色彩 這樣簡簡單單不是挺好的嗎 水池淹死了一個導致后半段發(fā)力點散亂 真的是可惜??!巫建和那么好的一個演員 還有阿凱也很帥啊!
4.5 沖著導演去看片,果然沒錯。鏡頭很美,敘事結構很妙,就那樣巧妙地將那么多人串聯(lián)起來,各個支線充滿了平等發(fā)展的可能。單憑海報就可以盲打三星了。
有點太矯情了
本來期待的,可惜是爛編劇。
網(wǎng)絡欺凌、校園暴力、冷嘲熱諷。你我不經(jīng)意的一句一詞足以淹沒良心,變成共犯。一帶再帶的鋪排顯得累贅和突兀,面對這樣的題材,也許沒必要拍得這麼清新!2.5★
有一點點失望,覺得故事不夠勁兒,點子是挺好的,但是沒有做到極致,仿日式
2014/10/11(六)16:00在奧斯卡電影院看的,竟然看哭了。
“我的腦子 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 私心以為至少7+
校園霸凌MV
“有了你們,我終于不再是一個人了?!边€是沒明白黃立淮為什么要陷害那個女生。ps,葉一凱有一點點彭于晏的影子哦~(臺北)
幾個新演員都是好苗子,非典型另類青春的創(chuàng)作難度是 去把握那種擰巴的情緒而不顯得做作,但可惜張榮吉只是在電影語言上比處女作更加成熟,而表達能力受限于溫吞的敘事步調,角色的內(nèi)心始終壓抑,即便結尾多線人物的因果循環(huán)連在一起也只是自圓其說并不能做到充分的表達主題
故事結構有點意思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她。反正只要大家都相信,它就會是真的。欺負人這件事情,再平凡的人都做得出來一比較,少年的你還是太臉譜化。張榮吉的風格總是很難描述的。
一開始以為是懸疑片,中間轉成推理片,後面變成文藝片,後面結尾收太快了,前面鋪陳很多,導致中間事情變成累贅,其實導演只想表達,寂寞會殺死人
NOT BAD
無論是從人物、細節(jié)、情節(jié)、劇情等等等方面都顯而易見這部電影的不成熟,《逆光飛翔》也只是勝在情感,而當劇情真的脫離了現(xiàn)實邏輯而失去情感就徹底暴露了導演的稚嫩。但是,如果把人物剝離出來單獨看,卻又能讓我深刻體會人物深切和殘酷的孤獨感。
拍攝手法擺明跟《青春電幻物語》致敬,以及運用暢銷作《告白》的行銷手法,結果尚可,可惜劇情終究不夠大器,主題始終繞著兩位學生的「寂寞」打轉,但看在在國片大膽嘗試實驗性題材下,依舊值得鼓勵!另,巫建和(飾演黃立淮)是個值得期待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