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夢奇緣>整體氣氛有著<大魚奇緣>的濃厚影子,本來有點不屑,可中場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逆轉(zhuǎn),做得到一般港片所缺的心思,即時令印象分大增。就算兩片真的相似,中間總算有變奏,<童夢奇緣>仍然值得一看。
老實的,<童夢奇緣>不是新酒也不是新瓶。關於戲中黃日華與劉德華之間的父子情,編劇出乎意料地沒有用上戲劇化的方式去陳述,只是淡淡的,透過簡單的對話去表達。不誇張,不煽情,令人看得舒服。兩男角的表現(xiàn)亦十分稱職。有說劉德華沒有杜琪峰就不行(就算是<無間道>,筆者覺得劉的表現(xiàn)亦只屬一般),但看劉在繃緊的老粧下演出的內(nèi)心戲,他應該在杜琪峰的戲以外找到了出路。黃日華也徹徹底底地放下了電視劇的演出方法,把角色演得內(nèi)斂、自然而有說服力。
說回戲的本身。港片一向以娛民為大任,要好笑要大場面要搞大龍鳳來取悅觀眾,而<童夢奇緣>則在娛民與“有話要說”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如前述的,劇本編得有功架,出色在於其淡而仍有戲味,港片中實屬難得。為一美中不足是所謂的CG場境與畫面處理。香港的CG跟世界級水平仍有一定距離,與其獻醜,不如藏拙。硬繃繃的電腦合成畫面,不能令人眼前一亮,卻會破壞氣氛。再者,陳德森在畫面方面沒有太多考慮,令視覺上未能與劇本完全配合。就算戲軌再平淡,畫面都必需經(jīng)過設計,因為簡陋與簡單只差一線。
以如此龐大投資去拍攝一套小品,誠意可嘉,同時亦顯示出他們對劇本的信心。<童夢奇緣>雖未至無可挑剔,但絕對算得上是本地出色製作作。香港就是需要更多這類型的電影?!?/div>
3 ) 不要說“下次我不敢”
有一個人從小嫉恨父親,眾人甚至母親的苦苦相勸都無法化解他的仇恨。他曾要求母親登報與父親脫離關系,他也揚言這輩子最不想做的就是去參加父親的葬禮。當父親辭世兩個月后,終于獲知的一霎,他的心中掠過一絲暗喜:這個人終于掛了。然而,之后他哭了整整一星期,每天喝得爛醉...... 后來,他拍了一部影片紀念父親,亦藉此作為對父親極盡冷漠的救贖——這部片子就是《童夢奇緣》,而這段并不新奇的“故事”便是陳德森導演的親身經(jīng)歷。
片中的臺詞平實卻耐人尋味。
大雄爸爸憨憨地說:“家里人啊,真是少了哪一個都不行啊?!?br> 王老師體諒地說:“我也不知道行不行,但是如果沒人走這一步,大家會一生不開心的?!?br> mmm~~~最在理的自然是李老師的話:“男人都是這樣,說走就走?!盺&^
......
其實,第一句觸動我的臺詞是:
在游戲機房,爸爸對“大雄的哥哥”(小光)感慨:“不是我不面對現(xiàn)實,是他只看到了一面,沒有看到另一面。”
影片中的點滴無不印證著這句話,而小光對后媽一味地誤解,令他在怨恨中生活,甚至付出了死亡的代價。
當聽到那句臺詞時,我猛然一怔:現(xiàn)實中的我也是這樣吧。當我沉迷于對人生的悲觀,當我固執(zhí)著對別人耿耿于懷時,卻往往是因為自己狹隘地沒有看到另一面。但是,究竟又是什么蒙住了我的雙眼呢?!
第二句是當神醫(yī)告訴小光一切都無可挽回:“生命是一個過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夠重來”,神醫(yī)繼續(xù)抑揚頓挫地說:“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
這前半句是人們不得不接受,甚至許多人已經(jīng)可以坦然接受的事實。
但是,這后半句,生命真的不需要重來嗎?
副校長想重新來過。
影片開始小光爸爸追悔: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
當所有的怨恨都散去,小光更是熱切地期望生命可以重來。
我的生命真的不需要重來嗎?
當有人可以這樣肯定,這樣坦然地說出后半句,比照他的生命,我覺得自己太可悲了,這后半句恰是對我最大的諷刺。有時候,我真的期望對人生作一次小小的弊,趁老天爺打盹兒的時候,摸出塊橡皮擦把人生的不如意悄悄涂改
不過,高人就是高人,在我絕望得想沖上頂樓做自由落體時,神醫(yī)又指了條道:
“現(xiàn)在明白了也不遲。我早就跟你說過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哪怕你的生命還剩下一天,也要好好活。”
Never cry over split milk. Never too late to mend.
是的,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
個人覺得,整部影片,導演的構思很巧妙,對細節(jié)的把握很到位,每一處都經(jīng)得起推敲。所以,在觀看影片的一個半小時中我能夠如此全神貫注,并且絲毫不覺得拖沓,也沒有起一絲拖動進度條的歹念。
影片是從一支燃燒著的香煙的特寫開始的,我無法細致地描摹這幕場景,但是我可以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和吸煙者(小光爸爸)的愁苦。故事就在這樣的基調(diào)下展開了。影片所要述說的故事其實并不輕松,但是導演很巧妙的選擇了一個充滿童趣的小孩子作為載體,并且適時的穿插一些小人物的出場:令人忍俊不止的警察795拍檔(杜汶澤夫妻檔飾),伶俐可愛的促銷小姐,而那個極具八卦素質(zhì)的新聞記者,最是讓人哭笑不得......小人物,不可避免的折射出些許成人的無奈,但是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動飽滿。
對于結尾的處理:誤會呢,一定會毫無懸念的解開,但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當小光終于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追悔時,我開始祈禱這真的只是一場童夢:小光被噩夢驚醒,后媽疼愛地拍拍他:“小光,做噩夢了?”不過如果這樣,小光和屏幕前的我們也許只會咂咂嘴,翻個身子,再次昏睡過去,是不是?所以,當所有的誤會都釋然后,導演并沒有手下留情,而是如魯迅先生所說“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導演想通過這樣一個有些心痛的結局,傳達一個令他一生都痛心不已的信息: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4 ) 童夢奇緣
這片子并不是十分討喜的作品,情節(jié)簡單可以預料,如同曾經(jīng)讀過的寓言:年輕人永遠向往成年后的歲月,認為只有成長才有自由,才有隨心所欲,而只有自己成年之后,才會體會那許許多多的不得已,才會愈加懷念一去不能重回的童真歲月。
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幼年時期做過這樣的夢吧。希望快快長大,可以離開家,可以追求漂亮的班主任老師,可以替天行道,可以堂堂正正的站在所有人面前,用自己的聲音說話。
12歲的陳志光就是這樣的孩子,母親自殺了,他認定是爸爸和新媽媽的錯,他不快樂,希望早日離開家。然后老科學家的催長藥水讓他在一夜之間成了大人,他得償所愿,卻在飛速老去的同時發(fā)現(xiàn)他心里那個結的真實答案。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父親的錯,其實并不如同他想的那樣。他終于后悔了,開始尋找解藥,回歸童年,然而回頭太晚,他最終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和喜歡的人“縱然相見不相識,塵滿面,鬢微霜”。
電影里馮小剛扮演的大叔,他說:生命是一個過程,可悲的是他不能重來,可喜的是他不需要重來。如果三天之間的老去死掉,可以換回與父親的冰釋前嫌,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死之將至而把人生的遺憾錯失都能放開,那種釋然,實在美好不過。其實人都是需要簡單的指示提點,一步步的學習行走,在生活每一個微小的時刻學會反省,學會珍惜,學會放手,已經(jīng)足夠。
5 ) 配音太過標準了吧!
看的是國語版,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禁止港臺腔的原因,這次的配音太標準了吧!感覺香港電影的配音,特別是因為很熟悉幾個主角的聲音,聽起來怪怪的,反正因為配音問題,覺得電影不好,還是去找個粵語配音的看?。?!
6 ) 絕不是部兒童片,太現(xiàn)實~
絕不是部兒童片,不適合兒童觀看。
把人的一生縮短為短短幾天,讓擁有和逝去揪著這么短的時間完成,把人生的短暫用夸張的手法以最大的沖擊力展現(xiàn)給你。
這是一部悲傷的童話,一部充滿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浪漫主義劇。在這種表現(xiàn)方式的沖突影響下,倍增了夸張帶來的震撼。
但是我不喜歡影片的結局,雖然這種悲劇的結局能帶給人更多的刺激,讓人更多反思,更多的珍惜現(xiàn)有的生活。但是生活帶來的困苦太多了,人已如同暴風雨中上下翻騰的孤舟。這時候給予希望是不是會更益。
多希望影片里的一切能解釋為主角的一場夢。
劉福榮瞬間就老了( ̄_ ̄|||)
突然之間,年華老去,好傷感。
老年劉德華和童年劉德華
我怎么覺得化妝特效并不理想呢,可能是我要求高吧。老年妝的華仔并沒有感動到我,我這是怎么了?
莫文蔚那個角色也太慘了吧,老公出軌后不僅選擇了原諒他還得給小三養(yǎng)兒子,熊孩子還一天天鬧得能拆房子,就這么一個故事最后居然能引出“一家人少了哪一個都不行”??你當這老公是何鴻燊??!
很久前在電影頻道的時候看過的,那時候記得還沒有電腦。但不管是那時候還是現(xiàn)在都不怎么認為這部電音是非常的優(yōu)秀,實在是很一般。童話般的夢境敘述方法,完全再是搬抄好萊塢魔幻電影的拍攝手法。電影的兩點不是很足,難以給人深刻印象留下。
我說這片子不是不錯么~怎么有人說沒意思呢~媽媽說:有些人就是不喜歡受教育~
生命是一個過程 可悲的是它不能夠重來 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
很2很奇異。
重看依然感動,父子相認那一刻把我看哭了。嗯,每一天都要當最后一天過好??!
在飛機上看的。
其實生命已成定局的老年人的生活是不是更幸福..還是會有更多的力不能及的不甘?
真別扭
說實話 因為童年的經(jīng)歷可能很相似吧 我看哭了
原來人生真的是一條單行道。
cctv6
不太喜歡光仔這個角色的性格言行設定!
題材未見新意。
哭的亂七八糟的
成人的世界真的有那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