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Marine Richard “Mac” McKinney had planned to return home to Muncie, Indiana as a hero – in an American flag-draped coffin. But that didn’t happen. Instead, after 25 years of service, he returns alive and filled with an all-consuming rage. Still fueled by his desire to die for his country, he plans to bomb the local mosque. But when he comes face to face with the community of Afghan refugees and others of Muslim faith that he seeks to kill, his plan takes an unexpected turn.
像看了個電視欄目。
好正能量的素材,讓我感覺理想化到不真實的一個紀錄短片,難怪會被奧斯卡提名。講的是一個深仇大恨的紅脖子怎么被少數(shù)族裔社區(qū)感染,消解仇恨,與人和睦相處到故事。主創(chuàng)請到了這么多當事人剖析自己的心路也是厲害。但是我覺得主人公的轉變依舊講得蒼白,以至于這個片子看著就是個美國白左的政治宣傳片。
一波三折,講故事手法在短片里有點意思
真誠、善意和愛有可能在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拯救了你自己
這素材選擇太主觀了,都成某教宣傳片了,雖然可能幾乎穩(wěn)拿最佳紀錄短片了,畢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在美國站臺好久了。
結局沒想到,但有點刻意為了營造這種反轉而剪輯,故事本身太平平無奇了
反思
極度政治正確,非常經典的religion as identity/offer community視角。30min捋了一遍阿富汗難民-911-伊斯蘭世界,可謂是純純小地方大論題了??上У氖枪适卤旧碚fdrama也不太夠,因此反轉剪輯顯得有些刻意(特稿之匠氣)。
一個殺人事件,最終轉變成相互理解,是人性的善良還是穆斯林的魔力?
#??觀影#再次證明信仰能改變人性,但得看朝哪邊改~
枉殺一人,如殺眾人。若救一人,如救眾人
劇情走向倒是沒想到,但也就是個正常的紀錄短片。
話鋒一轉皆大歡喜我是沒想到的。那其他千千萬萬沒有如此機緣的被仇恨傷害的人們難道是該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為什么不值得皆大歡喜么?
https://weibo.com/5585898541/4873841752673703
過多的宣教感和特殊化讓這部紀錄片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主題宣傳片,來自穆斯林世界對美國大眾的“袒露心聲”。????看到《家門口的陌生人》和女孩對于繼父形象和事件開始時的描述,很多觀眾大概都會覺得這是一件發(fā)生在美國某小城市的針對穆斯林社區(qū)的恐怖襲擊了。沒有想到的是,最后它轉變成了一個像世界呼喚愛,渴望世界大同的“主旋律”之作。??????故事講述得有些脫節(jié),退役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隊員的角色轉換也來得太過突然(“連環(huán)殺手”的標簽不知不覺就被撕掉了)。與同樣入圍了第9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其他作品相比,這部作品顯然處于不利的位置,觀賞性和藝術性都弱了不少。????????
很美式正確,從影視拍攝上來說沒什么意思,但是即便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正確,也是有意義,因為在從前考慮的太少,太不正確了。
一個簡簡單單的紅脖轉綠、懸崖勒馬故事,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媒體采訪,被剪輯成懸疑片。有的短紀錄實在沒必要變著法子玩出花。不過,剪輯可以補故事的,采訪(表演)補不了,看主人公興高采烈的樣子,就知道了結果。
我緩緩打出一個:?。這什么東西???知乎紅人狂喜?分享一個你剛編的故事然后就可以全國巡回演講還有紀錄片追著來拍?
30:15
好歹有一部英語紀錄短片了,30分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