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實驗的得失與生命的絕對
無法想象,在信奉分數至上、教學按部就班的我朝會出現如此有想法的老師,會產生并實施如此有創(chuàng)意、有新鮮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對此片做評價之前,我必須抒發(fā)一下這樣的感慨,但這并不代表我認同或贊同這樣的做法。
誠然,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對教育充滿熱忱和激情的老師,他對現在的孩子們浪費食物嚴重、連“我開動了”也不說的情況很憂心,認為有違日本傳統(tǒng)美德,同時,他也對泛泛而談的空話虛話和例行公事的形式主義有所不滿。于是,他為了使教學獲得顯著的實際效果,即讓孩子們真正從心底里感恩食物、敬畏生命并身體力行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便別出心裁的提出了“小豬教育”。這個方法是極個人化和理想化的,前無古人也毫無類似案例和經驗可循,因而這堂思想品德教育課帶有鮮明、強烈的實驗性質。然而,好的出發(fā)點未必就能達到理想的目的,顯然,過于自信的星是欠周全考慮的,他對于實驗的進程、可能產生的影響及后果完全沒有預判,自然就不存在什么補救措施,因而也可以說這個實驗先天不足。
事實上,星從一開始就犯了錯,這個實驗本身就有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如果孩子們沒有親力親為,沒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不會有收獲的喜悅,不會對這個實驗有深切的感受和體會,但要做到這些,一時的熱情或好奇是不夠的,感情的積累和沉淀是必然的,因為這些孩子本性純良。另一方面,他在對實驗制定方案的時候僅從自身出發(fā),一切都是想當然的,根本就忽略了孩子對實驗的感知和情感反饋,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如果他不那么理想主義,多從孩子的角度做些考慮,或許他就會想到更有可行性而無害的方法。這個實驗給了星一個深刻而寶貴的教訓,老師不是一個僅憑一腔熱血就能做好的職業(yè),必須時刻把“謹慎”二字銘記于心,若只因為初衷良好就恣意嘗試,那么嘗試的結果就很可能不只是碰壁這么簡單,因為他所面對的不是一道化學題、一個數學模型,而是一群正處于思想成長發(fā)育階段的孩子。
教導主任的擔心果然不是多余的,事態(tài)的發(fā)展?jié)u漸偏離了星的預定軌道,當他發(fā)覺這一點時已經為時過晚,令其措手不及,除了走一步算一步別無他法。此時已然無法回頭,擺在星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履行原定計劃殺死小P,這無疑會令已對小P產生深厚感情的孩子們傷心;要么給小P一條合適的生路,但這與實驗初衷背道而馳,也就失去了實驗的意義。于是,他把這個難題留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辯論再表決,然而趨于白熱化的辯論再次令他陷入了局促窘迫的境地。這里我們看到了這個年輕老師的不成熟,一方面,體現了他自我懷疑到猶豫掙扎再到懦弱逃避的心理歷程,另一方面,也有推諉責任之嫌。
從孩子們的角度,辯論的核心分歧在于小P的身份,它究竟是寵物還是食物。人是感情的動物,看到孩子們邊辯論邊哭的場景,我們會心疼不已,那么孩子們又怎會對殺死自己養(yǎng)大的小P無動于衷?充滿矛盾抉擇的內心本已痛苦,而辯論無異于將矛盾的外皮層層剝開,令腥紅的血肉暴露于眾,這又豈是未成年的孩子該承受的?星最殘忍也最失敗的決定正在于此。其實回到原點,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就是實驗的先決條件嗎?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問題,想通了這點,星最后一錘定音,將小P送到屠宰場,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之所以作出這個決定,不是為了盡快結束整件事,也并非出于大人或老師的權威和尊嚴,怕出爾反爾無法讓學生信服,而是因為承認小P的寵物身份也就意味著宣告實驗不僅徹底失敗,還得不償失。
從最終結果來看實驗是成功的,通過小P,孩子們明白和謹記了這個道理并付諸行動,他們無論處于辯論哪一方,都不再浪費食物,而是讓食物物盡其用,比如那個變得肯吃魚的小胖子,這達到了實驗的原始目標。但與此同時,我們無法忽略一個事實,這個實驗給幼小的心靈帶來的沖擊強烈、深遠到大大超出老師和家長的想象?;蛟S經過這個實驗,孩子們一夜長大,但過早的成熟對他們來說是否是好事,無人能輕言定論。如此看來,三年級的孩子們是幸運的,他們不能理解六年級送走小P,也只是一時的失望,而就算他們克服困難飼養(yǎng)小P到畢業(yè),也不會像六年級那樣面臨如此痛苦的抉擇,因為他們包括他們的班主任本來就準備把小P當做寵物,而不去賦予其他意義,初衷越純粹,結局越簡單,就是這么回事。
從電影的角度,大量的辯論橋段占據了過多的片長,重復、雜亂、無序、缺乏高潮和亮點,但敗也蕭何,成也蕭何,仔細聽每個孩子所說的話,你會發(fā)覺雖然有時論述反復缺乏理據,有時語言組織混亂表達不清,但他們并不是聲嘶力竭的比誰嗓門大,揣摩那些看似天真幼稚的言論,竟然閃耀著明亮的哲學色彩,其中不乏邏輯性強的思維辯證,也不乏對生命意義之類的深沉、宏大的課題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討(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孩子們的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算是這個實驗額外的收獲)。由此,也引發(fā)觀眾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正如星所說,辯論的目的不是要辯出誰對誰錯,孩子們的想法也沒有對與錯之分,之所以產生差異僅在于價值觀的不同,正是對價值的不同理解和考量決定了不同的觀點和立場。因而,我們必須理解,那些主張送小P去屠宰場的孩子不是冷漠、麻木,他們對小P也產生了濃厚感情,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更成熟、更冷靜、更理智、更現實,事實上三年級的確不具備照顧小P的條件,更可能引發(fā)安全事件,造成無可估量的后果。因而,對這些孩子進行情感綁架和道德譴責是不合適也不應當的。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影片對于孩子立場的安排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故意為之。比如轉校生,這個孤單、靦腆的小女孩不能融入新環(huán)境,但自她將小P視作精神寄托和依靠后笑容多了,與同學們的相處也緊密了,因而小P對她來說絕不是一只豬這么簡單,它是包涵情感意義的象征物,從她的角度自然不可能送小P去死,也不可能理解其他同學為什么要送小P去死。都說生命是平等的,但我們很難對所有生命都一視同仁,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一旦對生命傾注了主觀感情、賦予了主觀價值,生命就不再僅僅是生命。
這讓我想到了有關狗肉的事情。有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吃狗肉,覺得吃狗肉的人很殘忍,我卻覺得這種想法很可笑。試問,他們不吃狗肉的原因是因為養(yǎng)了狗做寵物而不吃其同類,亦或是因為狗可愛、美麗、聰明?那么,難道長得丑、不討人喜歡就該死?任何生命都有各自生存的原則和價值,即便是螞蟻、蝸牛、蒼蠅、蟑螂,它們在努力維系著纖弱生命的同時,卻擁有甚至比人類還頑強的生存意志,為了無法改變的絕對而散盡生命的色彩,就憑此心此力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而我們如此輕易的結果它們,何嘗不是一種殘忍?再問,在他們眼里,吃什么肉才是不殘忍的?豬牛羊、魚蝦蟹、雞鴨鵝?難道狗比他們高貴不成?顯然不是。別說動物了,植物亦是如此,正如三年級班的女老師所說,番茄也是有生命的,但難道因為這樣就不吃瓜菜蔬果、不砍伐樹木?
如果將不殺生作為信仰,認為不殺生就是慈悲,那么這是對慈悲最虛偽的曲解,如果因為走路踩死螞蟻都要愧疚糾結,就未免太惺惺作態(tài)了。我們需要選擇性保護生命,但不是選擇的依據絕對不是主觀的審美和情緒。所以我們就別裝了,既然沒法普渡眾生,就該干什么就干什么,該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偽善反而招人反感。只是,一旦開吃就要好好吃,像雄馬爸爸說的,浪費就是犯罪,我們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所以更要感謝食物所給予我們的一切,這也是宗教中我十分認可的信條之一。這不禁令我想起了《阿凡達》中的場景,納美人每次殺生之后都會禱告一番,這不是作秀,不是假仁假義、道貌岸然,這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對人類文明的升華。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就算對因為生來渺小、命不長久或一生都得汲汲營營的現實耿耿于懷,也只能感嘆大自然的不公,要責怪的也只是大自然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沒有不殺生的義務,但有責任維護食物鏈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保護生態(tài)平衡,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就是這個意思。
或許讓生命生逢其時、死得其所就是對生命最公平、最慈悲的對待。生逢其時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但我們可以盡量做到讓生命死得其所。然而,怎樣的死才是“死得其所”?誰比誰更有權威確定其他生命的價值,誰又比誰更有權力決定別人的生死?也許會疑惑,人類賦予其他生命的使命,食物也好、寵物也好、裝飾也好、試驗品也好,是否是一廂情愿,是否是自私虛偽的表現,是否是出于為自己的物種延續(xù)生命的本能,但即便是本能,也是大自然所賦予、作為一項使命而傳承至今的,就應該得到認同和理解。
生命是偉大的,也是脆弱的,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以來,我們世世代代都在思考有關生命的種種論題,它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意義,我們該如何使用生殺大權,該怎么讓生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等等。本片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針對非人類的生命,也未涉及倫理道德和政治宗教,已經是不那么復雜的了。試想,一個在孕期發(fā)現胎兒有智障殘疾等先天不足的母親該做何抉擇,她該秉著優(yōu)生原則墮胎么?自殺對父母子女配偶不負責任的表現?對于這些,可能僅僅從價值觀的角度已不足以分析和解決,我們更是無從下定論,爭議在所難免,但終將成為人類的智慧與文明發(fā)展的結晶。
再扯就遠了去了。最后花癡一下,對妻夫木聰無感,倒是那些小演員中不乏長相清秀帥氣的小正太、小蘿莉,雖然有些只是一閃而過,也很賞心悅目,說不定他們中有人會在若干年后成為超級人氣偶像,拭目以待吧。
2 ) 愛你就要吃掉你
2008年東京電影節(jié)開幕,一部本土電影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它就是妻夫木聰主演的《小豬闖教室》。首映禮上妻夫木聰真的抱著一頭小豬笑瞇瞇的面對鏡頭。
P醬真的是超級超級萌?。。?!一扭一扭的小屁股,見什么都要啃一啃的憨樣,吭哧吭哧爬樓梯……啊啊啊啊啊啊~~~~我對小動物最沒抵抗力了~~~~MUAMUAMUA~~~~~~~~
看得出來小盆友們都很愛P醬??墒俏覠o法理解那群贊成吃掉P醬的孩子們的理由:養(yǎng)它就是為了吃的;與其因為其他人養(yǎng)不了把它送到肉食中心,還不如我們自己送過去;吃掉P醬,它就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這也是它生命的延續(xù);它們頑強的活下去,變成食物,我們應該懷有感恩的心;……總之,愛它就要吃掉它。
有時候,日本人的心態(tài)真的非常匪夷所思。這部電影又加深了我這個觀點。家長教育孩子不要浪費食物,中國人強調做這些食物的人的辛勤勞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倍毡救藙t強調事物的原料,也就是豬牛羊雞鴨魚,“魚兒們頑強的活下去,變成食物擺上餐桌,我們就要懷著感恩的心把它們吃干凈?!边@種觀點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我覺得還是怪異得很。
因為你們?yōu)榱俗屓祟惓缘舳邦B強的活著”,所以我們人類一邊感謝你們,一邊把你們吃得一干二凈。
“我們有權決定其他生命的長短嗎?”“豬生下來就是為了被我們吃掉的嗎?”
腦海中浮現出在日本“科學”捕鯨船上被開膛破肚的鯨魚;被趕到海灣里遭集體屠殺的海豚,他們的慘叫聲和鮮血染紅的海水,深深的刺激到了我。日本人說:“謝謝你們啊,為了變成食物頑強的活著,我們會吃得一干二凈的?!备魑豢垂?,你們不覺得很不舒服嗎?
影片最后,孩子們邊哭邊追趕肉食中心卡車的樣子頗為心酸。愛你就要吃掉你。CLAMP《圣傳》里深愛阿修羅的帝釋天在戰(zhàn)場上把愛人吃掉了。我還記得當時看到這段情節(jié)心中的惡寒。天哪!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思維?
反正我和爸媽說死也不會吃掉我家狗笨的。
3 ) 夕陽山丘小學卒業(yè)歌
夕陽山丘小學卒業(yè)歌
“溫柔的話語 有時候也會失去作用/一個人去戰(zhàn)斗 有時候也會無能為力/有些東西 要越過困難 才看得到/那時候 你一定會比今天更加優(yōu)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開始整裝待發(fā) 重新出發(fā)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頭喪氣/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樣的你 大家都會喜歡的……”
4 ) 各個國家的卒業(yè)歌
今天看school dayz with a pig
末尾有夕陽山丘小學同學唱卒業(yè)歌
發(fā)現 歌詞還是比較關注個人的奮斗 個體的成長
我在中國 越南 奧地利
三個地方上過學
中國和越南比較像
卒業(yè)歌都在說比較大層面的事情
出校園要如何“報效祖國” “為人民奉獻” 以后“學校會以你為榮”
小時候不懂 現在覺得真有些違背人本 甚至是在糟蹋個人
奧地利和日本比較像
只是多出一些“我很自豪出生在這里”“奧匈帝國必勝”的東西
但是內容還是比較關注個人成長 和個人精神的健康 鼓勵
很鮮明的對比噢
以夕陽山丘小學卒業(yè)歌為結尾:
“溫柔的話語 有時候也會失去作用/一個人去戰(zhàn)斗 有時候也會無能為力/有些東西 要越過困難 才看得到/那時候 你一定會比 今天更加優(yōu)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開始整裝待發(fā) 重新出發(fā)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頭喪氣/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樣的你 大家都會喜歡的……”
5 ) 孩子該直面殘忍嗎?
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養(yǎng)過一只大公雞
但是這只大公雞買來就是要被吃掉的
他在我家的那一周都是我喂米喂水
它真的是極好看的大公雞
脖頸兒的羽毛五光十色 雞冠通紅高昂著頭
周末的時候 毫無回轉余地的 它被吃掉了
我留下了一點它的羽毛 最后也弄丟了
那時候奶奶教我殺魚 剪開魚的肚子
如何把魚清理干凈 如何去魚鱗
我很快就可以單獨殺魚了 常幫助奶奶
但是有一次爸爸釣魚回來 上我處理
我像往常那樣去處理魚 但是失敗了
剪刀刺進魚腹腔的時候 它大力彈跳
我嚇的魂飛破散 丟下剪刀逃走了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 死亡是很可怕的
從那以后 我再也不殺魚了 恐懼死亡
奶奶和媽媽時常處理魚和雞 活的那種
雖然我依舊很愛奶奶和媽媽 但是
對于她們殺伐決斷的這方面 很是畏懼
她們對我的態(tài)度嗤之以鼻
漸漸的我也成了媽媽 和小朋友一起成長
各種各樣的體驗課也去了七七八八
整體感受是基本上沒有什么特別感受
套路化的內容 不涉及敏感問題的走過場
也不是一味否認當下的親子課堂
只是 作為大人也在回避和逃避棘手的問題
何為死亡 何為告別 何為責任 何謂抉擇
星老師真的承受很大壓力 面對孩子和家長
整個電影下來還是夢幻多過現實
孩子們和小豬一起成長 一起畢業(yè)
孩子們最后下了決心送小豬去肉食加工廠
其中的掙扎恐怕遠遠不止哭鼻子而已
最后大家每個人帶著西紅柿和小豬告別
我一個要40歲的老阿姨哭的脊梁骨都要斷了
大哥在一旁暴力拭淚 摟著貓狂吸不止
大哥像當年的我一樣 選擇留下小豬
我自己的心態(tài)很復雜 我覺得孩子應該嘗試面對
但是我腦公不但拒絕送走小豬 而且全程抗拒
“這種生命課程在我們這里分分鐘就是教學事故吧”
“讓孩子每天參與臨終關懷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既然要吃掉它為什么還要養(yǎng)這么久培養(yǎng)感情?”
“找個可以養(yǎng)豬的鄉(xiāng)下家庭收養(yǎng)不行嗎?”
但是不再是孩子的我明白 有些事情是該直面的
當然我還是有點害怕這種手握生殺大權的問題
會有很多人說 不該讓孩子直面這種問題
不吃豬肉不養(yǎng)豬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我不這樣認為
也許我也沒有更好的答案
但是我愿意給這部電影五星 手動贊
希望當代教育也有類似(在溫和一點)的課程
讓孩子不再只悶頭學習課本知識
而是真的感受到一些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6 ) 從小學教育看到了點日本武士道精神
片子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所散發(fā)出來的令人思考的地方也很多.
先說說老師的教育目的,雖然不知道真人事件中那位老師是要同學們珍惜食物為目的,從養(yǎng)育它所付出的辛勞中體會生命的不容易與神奇;還是如片中的老師是本著想給同學們體驗一堂生命課程,目的是讓他們不在大人的影響下,親自體驗,自己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影片雖有些模棱兩可,但其實并不重要,就像那位老師自己說的:學生們在這一年中獲得的東西已經夠多的了,早就超過了他當初的目的,讓他也從中看到和感悟到很多東西.
我想學生們最后的一場辯論是最最精彩的部分.不像大學生辯論賽有理有據,妙語連珠,但勇敢而激動的他們可能是重復著別人的話也要將自己的真實心情表達出來,我覺得很可愛.
我們來看看他們有意思的想法:
1 我們把它給3年級的同學養(yǎng),與其到時候3年級的同學把它送到屠宰場去,還不如我們親手把它送去,這才是負責任呢.
2 你們把它推給3年級的同學才是逃避問題,把它養(yǎng)大然后做成豬肉來吃才是負責任的行為.
3把它養(yǎng)到死才是對它負責吧.
4 那我們就親自把它殺掉,做成豬肉吃下去,這樣不才是負責嗎?不要將責任推給屠宰場.
5.我雖然也很想讓小p活得長一點,但是我們將它交給3年級,只不過是把這個問題拖到后面解決,一開始就是我們要養(yǎng)的,我們自己來結束才使負責.
6.與其具體有形的實物,吃掉它,讓美好的回憶留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7.小p四月來的時候只有那么小,一年過去了,小p長大了,7月的時候我們還一起放焰火,運動會的時候它也跟我們一起參加,這一年我們有了美好的回憶,現在我們將它交給3年級,如果小p能再活一年,這樣也能給3年級一起有美好的回憶.我想讓他們了解豬的習性,知道小p是怎么樣一頭豬.
8.殺掉他與吃掉他是不一樣的,吃掉它不是讓他消失,而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xù).
9.老師,生命的長度誰來決定?
10.老師,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11.我們不要當作是吃掉它,就當作是和它一起畢業(yè)吧.
大概是這樣的言論,我把他們中分為保守現實派,理想感性派,超脫派三類.
保守現實派中的大抵觀點就讓我聯想到了,戰(zhàn)爭中的軍人當落入敵軍之手前,不再做任何反抗,但也絕不將自己的生命讓敵人處置,自己將自己解決掉,才死得有尊嚴.
那些抱著與其別人照顧不好,送去殺掉,還不如我們自己去殺掉它,這樣才對得起小p.和武士道精神里面的那種死也要親手殺死自己而不能讓別人來處置自己的生命是一樣的道理.而那些哭著說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讓我想起了送自己的丈夫兒子去戰(zhàn)場的日本婦女.除了默默地流淚,心里有一百個一萬個不原意,卻還是屈從了.
理想感性派就是那些將小p井然當成家人,寵物的幾位極力反對的小朋友們,他們除了質疑保守派陣營人是否同樣愛過小p,和表達自己在感情上無論如何不能接受親自殺死小p的決定外,卻沒有想別的法子來說服同學們,只是一味地表達著情感.
最后一派比較語出驚人的那幾位,在兩方的陣營中都有,他們已經游離到這件事情之上,將生與死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是幾次讓老師愣住的幾位.
正方的那位轉校生,開始思考,生命長度的決定權?她覺得既然沒有人可以決定其他生命的長度?我們在這里討論這個是不是有意義呢?她覺得每個生物都有活著的權利,哪怕多活一天多活一秒也好.
這孩子的思想層次絕對在其他孩子之上,估計以后是個人類學家或者動物權利保護者.
反方那個屠夫的兒子也是一神人,我覺得他應該屬于唯心主義還是什么.殺死與吃掉是不一樣的?天,我驚嘆.小學生就已經開始理解這些的背后啦.他或許心里雖有不舍,但他找到了一種方法讓自己吃的毫無罪惡感,那就是吃掉了它的肉,它并沒有死掉,而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xù).雖然他沒有展開來講,但我想,他的意思是,動物犧牲了自己的肉體,被我們人類吃掉了,他們的靈魂依附在我們的血液中,器官中,于是我們才有了更多活下去的力量和理由.當然這里我自由發(fā)揮了一下.雖然他也屬于吃掉,但他的吃掉與保守派的吃掉完全不同.他是一種積極的,有一種靠近宗教的方式來對待問題的. 不過這孩子雖有靈性,但還是要注意,因為不好好引導,以后容易出現精神問題,一旦無法面對這個世界,就會出現如果自己的親人過世后,不拿去火化,煮來自己吃掉這樣的恐怖事件.
不過我覺得保守派與理想派是日本社會比較典型的兩類人,無論各種年齡段,你都會看到截然相反的東西,而且并存.雖然這不是解釋日本很多讓我這樣的中國人看不懂的理由,但我想,似乎看出了什么.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國家.不是天真理想的不可思議,就是殘酷冷血到難以置信.
--------------------------------------------------------------------------------------
然后呢,我覺得這樣的問題自己也曾經遇到過,但我們想到超脫派那一層,讓我當時非常迷惑的是: 動物也是有不同的.人們對待寵物與家禽就完全不是一個層面的事情,那對待野生動物就是另一個極端了.
所以人是很卑鄙很自私的,自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隨心所欲地決定著其他生物的生命,為什么卑鄙呢?這不是自然法則嗎?是啊,動物之間也有弱肉強食,但他們有獵物的同時,自己也有天敵,自然法則平衡著自然界的一切,但人類卻可以不遵守這個法則,肆意掠奪,為了滿足金錢欲望,美味的欲望.這是人類的野蠻.卑鄙在哪里呢?卑鄙就在,他不向動物都一視同仁,人類還是有選擇的,當發(fā)現了有些動物可以用作工具\用過精神安慰的好處后,便將這些動物與其它食物分開來了.
于是這就引發(fā)了問題,形成了不公平,但是試問,人對人都不公平,對動物會公平嗎?人類不是一直這樣嗎?無論是愛一個東西,恨一個東西都能找到讓自己逃脫罪惡感的理由.
但每個人明明都知道,人類不吃別的生物是會死去的.但是依然出現了所謂的素食主義者,所謂的不殺生,所謂的寵物救助站.
但也有人可以這樣說,作為人類是事實.但是我可以選擇我的態(tài)度,我的觀念,我的價值觀來面對其他的生物.素食主義者說,動物有大腦,有思想,有靈魂,我們不可以吃的,這是一種殘忍.愛狗的人士一直反對狗肉店,吃狗肉行為和撲殺流浪狗行為,但自己的最愛可能是哪家高級餐廳的四分帶血的牛排呢.有人能真正做到不殺生嗎?我想只有極少數的極端虔誠的信徒才能像神一樣活著然后超脫吧.
有句話還是記得: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我覺得在吃不吃這個問題上的思考,本來就有點可笑,雖然不否認它的哲學思考,以及認真對待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但是站在靠食物而生存的人類在這一點上也沒有別的方法高級于動物,除非有一天,人類發(fā)明出另外的東西,能延續(xù)生命,讓人類擺脫這條食物鏈,再來談憐憫生命的話題似乎更加客觀可信.
溫情十足回味無窮的小學校園生活。
如果結局是將小P留下來,一直照顧到終老就俗套了。喜歡現在的這個結局
只要里面有動物,阿居就要看哭。
日本的教育要比我們牛逼多少啊
有愛的妻夫木聰~~~那些不起眼的生命,有時只能通過離別,昭示他的存在。
溫馨感人,老師好帥!只是片中蘊含的日式生活哲學,我還是沒法認同。
非常好的實驗性教育課題
相伴的意義并不僅是記憶而已,它以各種形式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有些東西,越過困難,才能看得更明白。孩童真切的演繹讓影片變得非常真實。感恩很好很好。妻夫木聰越來越喜歡喜歡。
小朋友幾好,為什么要弄成偽紀錄片形式?
覺得養(yǎng)一個動物在要吃掉它的基礎上~本生這個提議提出的本身就有些莫名....電影總歸理想化了點~~~
為了這個結局,為了那么真的小演員們,我很感動。片子和墻壁之間和浪潮不能比,不一樣。帶給人一定的思考。
藍色力也。
窮哭了
豬生下來就是被食用的——狗屁!
風評不錯,但不合我的胃口。
還真是個難辦的事情.......
有些問題是需要狠心下結論的
教育實驗:通過班級飼養(yǎng)然后殺食來體會食物的重要性和食用存活個體的意義。教師監(jiān)控從起名時的反對無效開始出現偏離,食物和寵物的概念在兒童心理中發(fā)生了混淆,最后還是教師做了決定性選擇。校長面對家長抗議時,以學生親身體驗和師生信任關系切入,高明公關。@銀之匙
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生命的抉擇時,會怎樣呢?影片幾度讓我感動到流淚,可愛的P醬和那些善良的同學超脫了原本計劃飼養(yǎng)員的身份,而是成為了朋友,那種根深地步的情感使得孩子們將P醬看做是他們集體的一員。P醬命運最后的決定讓那些善良的孩子們苦惱了,傾注了真感情的他們,又怎會舍得P醬的離去呢?或許小豬愿意執(zhí)行它的使命,而我們人類的使命就是更頑強的生存下去……
看完小豬教室我也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