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言
單一的場景搭配十余人的對話,很容易形成混亂的局面?!妒瓭h》的影片時間和敘事時間基本相同,但在將近兩小時的激烈爭論中,敘事思路清晰,故事扣人心弦。這和鏡頭與軸線的巧妙運用分不開關系。
2 鏡頭
2.1 景別和劇情節(jié)奏
《十二怒漢》的景別和劇情內(nèi)容和節(jié)奏相輔相成,根據(jù)爭辯的激烈程度靈活地選用適當?shù)木皠e。
眾人初入房間時,被審判的男孩與房間疊化轉(zhuǎn)場,暗示他的命運將由房間里的人決定。房間畫面是作為定場鏡頭的中遠景廣角(圖1),空間開闊,觀眾的心情和陪審員一樣輕松。一輪討論,每個人在中特寫里闡述觀點(圖2)。此時,人物間的矛盾還未顯現(xiàn),交談時比較友好,劇情的節(jié)奏較平緩。與此對應,畫面中有不少的環(huán)境元素,留有“呼吸的空間”。
雙方陣營的爭論趨于白熱化時,大批特寫鏡頭連續(xù)出現(xiàn)(圖3),鏡頭中的沖突感越來越強烈。一方面,和鏡頭的距離變近,表現(xiàn)人物的激動情緒;另一方面,空間被壓迫,表現(xiàn)人物的困境感。
每次爭論后的緩和期,景別立刻從特寫變回中景(圖4),空間突然舒展,觀眾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臨近結(jié)束時,面對最無理取鬧的3號和最理性的4號,說服的難度達到最大,大特寫(圖5)將激烈的沖突推向頂峰,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鏡頭語言為情節(jié)服務,鏡頭中的情緒能傳達給觀眾,并牽引著觀眾的感受。
2.2 構(gòu)圖和人物關系
《十二怒漢》的分鏡頭經(jīng)過精心設計,能夠鮮明地反映人物關系。這是多人對話中理清敘事的重要方法。
影片最初,8號陪審員孤軍奮戰(zhàn),只有9號在心里向著他。構(gòu)成軸線的對話雙方分別是“8號和9號”以及其他陪審員。
之后,8號陪審員通過發(fā)現(xiàn)證詞中的邏輯漏洞,獲得其他陪審員的支持。在他們和3號對峙的正反打鏡頭里,8號和其他陪審員處于同一陣營,且他站在畫面中間,符合“無罪”陣營領導者的身份。相比起來,3號顯得孤掌難鳴。
影片快結(jié)束時,交替出現(xiàn)的正反打鏡頭中都有兩個人物:3號和4號,8號和9號。他們恰恰是兩個陣營的領頭人物。《十二怒漢》屬于本格推理,人物眾多,動機復雜。畫面構(gòu)圖不斷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強調(diào)人物關系的變化,讓觀眾在略顯燒腦的劇情中也能跟上思路。
2.3 角度和人物心理
鏡頭的角度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在《十二怒漢》的結(jié)尾部分,9號發(fā)現(xiàn)“證人戴眼鏡”這一關鍵性證據(jù)后,攝影機仍平視4號,但轉(zhuǎn)而用仰視的角度拍攝“無罪”陣營的角色,使他們的形象變得高大,體現(xiàn)他們發(fā)現(xiàn)關鍵邏輯漏洞后的篤定和強大的壓迫力。后續(xù)劇情和仰視鏡頭的效果相符,4號最終被他們的邏輯說服,支持“無罪”。
3 軸線
《十二怒漢》的故事發(fā)生在封閉的小房間內(nèi)。為了充分展示環(huán)境和人物關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越軸現(xiàn)象。但是,越軸并沒有產(chǎn)生很大的出戲感,因為影片通過大量技巧來避免和弱化越軸問題。
3.1 明確的空間關系
越軸之所以會產(chǎn)生“出戲感”,是因為觀眾無法判斷劇中人物的位置,從而造成空間的混亂?!妒瓭h》在布景和鏡頭上設置眾多小巧思,讓觀眾能夠迅速明確空間關系。
1號統(tǒng)計陪審員立場時,將1號看作個體,其余人看作整體,軸線沿著桌子的長邊。為了看清每位陪審員的面部表情,鏡頭發(fā)生多次越軸,但不會顯得跳躍,原因有二。
第一,越軸前后的畫面都是中遠景,而進入房間長達六分鐘的長鏡頭已充分交代室內(nèi)布局。第二,畫面有兩個參考點,即站立的1號和戴帽子的7號,他們恰好位于長桌的兩端,即軸線上,觀眾可以通過他們的位置而適應新的空間關系。
3.2 運動鏡頭越軸
運動鏡頭越軸指在拍攝過程中借助攝影機的運動跨越軸線,使視點在自然流暢的動態(tài)過程中改變?!妒瓭h》中場面調(diào)度復雜,人物多次運動;同時,影片有許多長鏡頭。這決定影片多次通過運動鏡頭,來弱化越軸帶來的問題。
在8號給陪審員們分析證人房間的平面圖中,軸線沿長桌方向。之后,8號繞著長桌行走,攝影機跟隨著他行U型運動,完整地呈現(xiàn)越軸的全過程。
3.3 人物視線構(gòu)建新軸線
多人對話的自由性決定軸線不止一條。在已經(jīng)確立的軸線關系中,通過人物視線的改變,能夠改變建立軸線的兩個關系主體,從而確定新的軸線。
在《十二怒漢》中,7號為看球賽而改變自己的立場,這引起3號的不滿,兩人引起爭執(zhí),形成軸線。爭執(zhí)過程中,11號的畫外音引起7號的注意,7號轉(zhuǎn)頭看向11號,構(gòu)成一條新的軸線。鏡頭為敘事服務,《十二怒漢》的故事就是在不斷構(gòu)建新軸線的過程中發(fā)展。
學術(shù)垃圾搬運完畢
感謝看到這里的您 (T▽T)
倪梁康今年六月在我們?nèi)A東師大做了一次講演,用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和悉尼·盧曼特導演的《十二怒漢》兩個電影作引子談政治哲學中的政治-哲學關系。(1) 講演不長,但內(nèi)容豐富。下面我嘗試對講演中的真理本性問題做一點兒詮釋。我引用海德格爾來詮釋梁康,不是意在調(diào)侃,只是嘗試在適當?shù)纳舷挛闹欣斫馇百t的見解。下面的詮釋若有過度詮釋之處,望梁康及讀者指正。
一般的真理問題而外,倪文中還有多種重要的提示。此文題為“政治哲學中的政治-哲學關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提示,在我看,是堅持人性中有對真理的渴求,因而不可能單用契約論來理解社會關系。可惜,學力不逮,無法就這多種提示多談了。
真理之為前提
十二怒漢走進審議室的時候,每個人都自以為他握有真理。通過爭論,有些人認識到,他剛才錯了,他剛才并不握有真理。我們會說,有些人錯了,有些人剛才是對的,一些人的意見戰(zhàn)勝了另一些人。這說法當然不錯,但容易把我們誤引向一種錯誤的真理論。我愿說:在誠懇的交流中,參與者都向真理敞開,真理臨現(xiàn)。人所能做的,不是掌握真理,而是敞開心扉,讓真理來掌握自己。只要我們是在誠懇地交流,即使一開始每一個人都是錯的,真理也可能來臨。真理贏得我們所有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戰(zhàn)勝了另一些人??匆谎劭茖W發(fā)展史,有誰一開始是對的?哥白尼體系戰(zhàn)勝了托勒密體系,這個說法并不妥貼,在后世哥白尼主義者那里,哥白尼體系中的論斷被拋棄的遠多于被接受的。
真理之能贏得我們,是因為真理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承認它。這是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倪梁康說:“在相互說理中包含著對需要得到的論證的‘理’的前設”。若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我們以真理的存在為前提,(2) 以真理的存在為前提,并不是說我一開始就認識了真理,而是說,盡管我自以為我是對的,但我承認我可能是錯的或需要修正的。其實,“我是對的”這一提法已經(jīng)包含了對真理的從屬,已經(jīng)以真理為標準,當我錯時我準備認錯。在這句話里,“對”是核心,“我”是從屬的。除非你把那當作一個分析命題來說:我永遠是對的,我無須敕令。
人之本性在于以真理為前提,真理是我們的本性、自然、天性。自以為是和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F(xiàn)代人提倡個體,仿佛與真理隔離的自我是一切的前提。然而,人之為人在于,人能區(qū)分小我和道理,區(qū)分所謂小我和大我。
我只是聲稱,人能區(qū)分什么是我的訴求,什么是道理,而不是聲稱人人隨時準備順從道理。也許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更愿意順從小我;我愿說,即使他順從小我,不順從真理,他也知道他現(xiàn)在不順從真理,他仍然知道小我和大我的區(qū)分。
人們真會虛席以俟真理嗎?在真理和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難道人們不是更經(jīng)常選擇了利益嗎?也許利益斗爭占去了實際生存的大一半。我只想說,利益斗爭不是生存的全部。人們爭奪利益,并不奇怪,讓人驚奇的是:人們有時竟會為真理放棄利益。
真理需要成見
為什么我們不說大某而說大“我”?真理,或普遍真理,不是某種與我無關的漂浮在那里什么地方的東西。普遍真理是我的規(guī)定性。海德格爾把人叫作 Dasein,想要提示個人和Sein〔普遍存在〕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必須有凡人的參與,真理才能臨現(xiàn)。從我的看法和體驗開始,才有超越我的看法和體驗的真理來臨。
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們這些抱有成見的凡人。真理需要人。還用海德格爾的話說,“惟當此在存在,才有真理”(3)。 以真理的存在為前提,并非一開始不抱成見。倪梁康說:“每個人都有偏見,或多或少而已,這是在探索真相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边@么說雖不錯,但口氣不太適當,我是想說,只對那些抱有先見或成見的人,真理才會彰顯。人們把此在解釋學中的Vorhabe理解為消極的東西,理解為人人都難免有偏見,這就錯失了要點:成見對真理具有積極的構(gòu)成作用。真理是一種克服,是對我們的成見的克服。海德格爾說,真理須爭而后得。不是像寶藏那樣藏在金銀島,我們互相爭斗以奪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見做斗爭,真理在克服我們的成見之際展現(xiàn)自身。沒有我們的看法,真理就無從顯現(xiàn)。我在這個意義上理解維特根斯坦的話:“人們一定是從錯誤開始,然后由此轉(zhuǎn)向真理?!屇橙讼嘈耪胬?,僅僅說出真理是不夠的,人們還必須找到從錯誤到真理的道路。” (4)
真理和謬誤同根而生,兩者都植根于關切。我們具有誠實的看法,已經(jīng)是對真理的吁請;我若對所涉之事無所謂,真理就無從展現(xiàn)。奧古斯丁說,愛而后有真知,這竟被啟蒙學者視作蒙昧。在你漠不關心的事情上,你連犯錯誤的機會都沒有。若真有人對萬事都無所謂,對什么都不持成見,他就與真理絕緣了。人家告訴我,火星上沒有水,那英是中國最好的歌手,于是我相信,火星上沒有水,那英是中國最好的歌手;人家明天告訴我,火星上有水,王菲是中國最好的歌手,于是我相信,火星上有水,王菲是中國最好的歌手。我一開始沒錯,現(xiàn)在也沒對,在這些事情上,我或?qū)蝈e都無所謂。無所謂的事情無所謂對錯。在這些事情上,我和真理無緣,因為我一開始就和錯誤無緣。實際上,說我相信火星上有水或相信沒有水,原有用語不當之嫌:在這些事情上,我談不上相信不相信,我沒有信念,沒有什么要堅持的東西,也沒有什么要克服的東西。我只是在兩種聽說之間擺來擺去而已。(5) 可惜人們已經(jīng)習慣在無根的浮面上談論belief和truth。
這要求我們重新理解寬容。人們現(xiàn)在往往這樣理解寬容:不堅持自己的主張,甚至不形成自己的主張,或有個主張卻不提出來,對什么都模棱兩可,聲稱哪種看法都同樣有道理。然而,寬容卻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把自己的見解放到更寬的天地之中,聆聽他人,準備修正自己。由于關切而具有主張,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堅持自己的主張,這不是不寬容,這恰是寬容的主要條件。惟確有主張的人才能寬容。
不預知真理的內(nèi)容
人以真理的存在為前提,并不是說,真理已經(jīng)現(xiàn)成擺在那里,像放在保險柜里的項鏈那樣只等我們打開鎖把它取出來。(6) 關鍵始終是:真理存在的方式。海德格爾堅持把真理首要地理解為aletheia,理解為一個始終和展示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的展示者。真理雖然是前提,但真理的內(nèi)容卻不是預知的。陪審員們拿出自己的看法以前,我們不知道真理會怎樣顯現(xiàn),不知道真理要取何種形態(tài)。當然,我們要的是事實、真相,但真相有一千幅面孔,從一件事情上可以截取無數(shù)的事實。(7)
但若我們不預知真理的內(nèi)容,又怎么分辯我的doxa和超越于看法之上的episteme呢?按照恩披里柯的說法:如果我們一開始只識得看法,那么,即使真理來臨,我們又怎么認得它?的確,真理作為一種現(xiàn)成的東西,與看法沒有什么不同,我們無法通過外貌把它與doxa區(qū)分開來。就此而言,doxa是我所具有的全部。Episteme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東西有別于doxa,就像出了跑道,冠軍和亞軍看上去沒有什么不同。真理與doxa的區(qū)別須在探索活動中尋找 ――“神并沒有從一起頭就把一切秘密指點給凡人,而是人們探索著逐漸找到更好的東西的”(8); 一如善良并不寫在臉上,我們須從行動中尋找。就此而言,我們最好不把真理視作簡單的名詞,而把它視作成就動詞〔achievement term〕。它是我們現(xiàn)在的最高成就,然而卻不是一旦發(fā)現(xiàn)了就永恒不變的東西。
“真理”這個詞聚訟紛紜。海德格爾表示,若把aletheia譯作揭示、去蔽、無蔽一類,既更合乎這個希臘詞的字義,又有助于更正當?shù)乩斫狻罢胬韱栴}” (9)。 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堅持用“真理”這個詞呢?我承認,由于人們對真理概念的普遍誤解,采用真理這個詞會讓這里的有些闡述變得較難接受。的確,在別的場合,我們不一定非要用真理這樣的大詞,但在這里情況不同,因為我們面對的恰恰是聚集在“真理問題”名下的成見,如果我們單單選用了去蔽而不用“真理”,就仿佛除了去蔽意義的真理,“真理”還可以去指與我們的探索過程無關的、永久不變的東西。沒有這樣的東西,所謂自然科學真理也并不是這樣的東西。(10)
終極真理
如果真理竟只是我們凡胎肉眼所見的最好的東西,如果真理竟只是眼下不可歸謬的東西,如果真理竟是明天就可能改變的東西,那么,真理只是相對的,我們還該叫它真理嗎?我們不是在貶抑“真理”這個崇高的名號嗎?
至少海德格爾不這么看。在上文所引的“惟當此在存在才有真理”之后,海德格爾說:“這種‘限制’并不意味著減少‘真理’的真在”,而“永恒真理”這樣的提法,只是一種空幻的主張,應視作“哲學中尚未肅清的基督教神學殘余?!? 真理是可變的(11),今天是真理的,明天可能不是真理。也許反過來說更好:今天是真理的,即使明天可能被否定,今天仍然是真理。這聽起來似乎難解,就是說,在這里,對真理的初級反省形成了頑固的成見。
沒有絕對真理, (12)你今天就你心智所及贊成火化,贊成婦女可以自決墮胎。我們不會因此責怪孔孟時代的人反對火化,我們也不能保證,三百年后,我們?nèi)匀毁澇蛇@些。任何思考都不可能提供終極結(jié)論,論證可能由于新的知識而不再有效,或由于信念的改變而不再充分。
三百年后,我們可能擁有新的知識,抱持不同的態(tài)度,但我們今天應當據(jù)此反對女性有墮胎的自決權(quán)嗎?真理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顯現(xiàn)的。就現(xiàn)在給定的條件來說,它是真的。你要證明它不是真的,現(xiàn)在就要提出相反論據(jù),而不是聲稱總可能有這樣的論據(jù)。你當然可以反對婦女墮胎自決,但你不能這樣論證:即使我不知道錯在哪里,但它總有可能是錯的。
我當然不是說,我說不過你就必須服你。我感到你是錯的,但我說不清楚你錯在哪里。不信從某個聽起來頭頭是道的道理,不一定就是不講道理(13)。 我向道理敞開,只不過我沒有在你的說辭中體認出道理。我們甚至可以說,講道理包含著一種危險,即今人所謂“話語權(quán)力”:弱者往往沒受過系統(tǒng)教育,講理的本事不如強者,強者就用講道理作幌子來欺壓弱者。對講道理取抵制的態(tài)度有時不無道理,但我還是愿意補充幾點。一,強者用講道理作幌子來欺壓弱者,往往優(yōu)于不講道理赤裸裸欺壓人。相對而言,講道理還是多給了弱者一個機會,乃至魯迅說,只有弱者才要求講道理。二,在有些看似沒道理可講的地方,其實是我們把道理限制得太窄了。我們要訓練講道理的能力。三,我們要訓練對道理的敏感,學會識別什么是真講道理,什么是宣稱、欺騙、話語霸權(quán)。
我感到你是錯的,但我說不清楚你錯在哪里,這時候,我不服的是某個具體的結(jié)論。我們須得仔細,這不同于一般地聲稱:錯誤總是可能的,我不知道它錯在哪里,但在上帝眼中,它一定是錯的。這種態(tài)度不涉及具體的爭點,它涉及的是真理理論。你暗中轉(zhuǎn)移了爭點。我們原本是在討論這個結(jié)論是否真實可靠,現(xiàn)在你離開了 “這是不是真的”這個提問,不動聲色地轉(zhuǎn)向了關于真理是什么的定義。你已經(jīng)把“不可改變”作為真理的定義。所以你說,這不是真理,因為它可能出錯,可能改變。我現(xiàn)在要表明的正是這種真理理論不足持信。在求真的路上,我們問:它在哪里錯了?就我們所掌握的一切材料、就我們所具有的一切思想能力和形式要求來說,它哪里錯了?這里是羅陀斯,就在這里跳吧。
誠然,無論我多么有把握,我終究是個凡人,我總可能是弄錯了。知其不知,知之至也,這是求真者的永恒有效的警告。但這不是說,從無確定之事(14), 這不是說,我不可以有把握,或我必須作出沒有把握的高姿態(tài)。事不關己,我們可以永遠不拿出一個確定的看法,始終停留在海德格爾所說的 Zweideutigkeit之中。我在這里不是在談論事不關己侃山閑聊的看法,我是在談論“看待”意義上的看法,談論我們在待人接物之際所體現(xiàn)出來的看法。確定的看法是一個決斷,甚至會是冒險。我們時時警惕我必然正確我永遠正確這種理性的驕狂,然而,拿出確定的看法并仍然敞開心扉,這并不是理性的驕狂。
“我們不知道,上帝知道”,據(jù)說這是用對上帝的虔誠來反對理性的驕狂。我從不相信只要提到上帝就是謙卑。信從真理才是謙卑,信從上帝作為真理臨現(xiàn)于這個世界才是謙卑。上帝知道那一定是錯的,我通過對上帝的信仰知道那一定是錯的,現(xiàn)在出場的不是上帝,是你和我,而我由于是上帝的信徒占據(jù)了優(yōu)勢,不管我在上帝面前多么謙卑,我在你面前卻是上帝的代言人。
謙卑的信仰,多少驕狂假汝之名而行!
對話
倪梁康說:“通過對話和論爭,更確切地說,通過相互說理,各種意見最終可以指向?qū)φ胬淼恼J知?!闭胬砣舨皇菬o關我們凡人的絕對自在者而是對成見的克服,那么,真理就只能在交流和爭論中顯現(xiàn)(15)。 真理是一場對話?!鞍乩瓐D使辯論〔辯證法、對話〕這一術(shù)語獲得了一種更深刻的含義――亦即探索和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 (16)夏特萊則稱對話為“新生哲學的標準形式”,從柏拉圖以來廣為人知的辯證法,就是對話的藝術(shù)。(17)
今人說到對話,經(jīng)常是指談判、協(xié)商。真理在對話中臨現(xiàn),但對話不都是協(xié)商。真理不是協(xié)商的結(jié)果,不是對話者相互妥協(xié)達到的一種協(xié)議。我是這樣理解倪梁康這段話的:“各種雜多的觀點可以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和論證達到共識,這種共識不僅具有主體間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切中主體以外的對象,即客觀的真相?!?(18)
談判牽涉到利益對道理的構(gòu)成作用,這里不談,我們這里說到對話,說的是誠懇的對話。對話、交流的語義中包含誠懇,我有時說誠懇的對話,只是把隱含在對話概念中的一個內(nèi)容明說了而已(19)。 如果十二怒漢里有一個心懷鬼胎,決意要給那個男孩定罪,別人無論怎樣有道理他也不聽,那么他根本沒有參與對話,對話只是一種伎倆。
在誠懇的對話中,對話者向真理敞開,虛席以俟真理臨現(xiàn),誰更有理,對話者就順從誰。就此而言,對話者是平等的。平等不是說,任何人可以就任何話題對話。對特定話題的知識準備等等(20) 且不說,你要就某件事情對話,首先你要有關切,海德格爾在Gerede題下入木三分地描述了沒有關切的浮泛議論。
虛席以俟真理不是說:真理必定顯現(xiàn)。誠而已矣,真理的臨現(xiàn)是一種命運?!爸劣诖嬖谡呤欠瘳F(xiàn)象以及如何現(xiàn)象,上帝與諸神、歷史與自然是否進入以及如何進入存在的疏朗中……這些都不是人決定得了的?!?(21)誠如倪梁康所說,在羅生門中,人們雖然沒有找到真相,但還是承認有一個真相。但這個真相永遠失去了。
就真理之為真相而言,確實如此;但我們凡人,誠而已矣,我們?yōu)檎胬淼呐R現(xiàn)做好了準備,這就是我們的至高真理了。經(jīng)上說,只要有兩個人在場,我就在你們中間了。
〔本文承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政治理論的一般結(jié)構(gòu)》資助,特表感謝。〕
(1) 這篇講演的稿子后來以為題發(fā)表在2004年7月8日南方周末的閱讀版上。
(2) “我們必須把真理設為前提”〔wir muessen die Wahrheit voraussetzen〕。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三聯(lián)書店,1999,262頁。
(3)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三聯(lián)書店,1999,260頁。我不妨再多引幾句:“真理當然不因此是主觀的,因為就揭示活動的最本己的意義而言,它是把道出命題這回事從‘主觀’的任意那里取走,而把進行揭示的此在帶到存在者本身面前來?!?br>(4) 維特根斯坦,《評弗雷澤的〈金枝〉》,見涂紀亮主編,《維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陳啟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頁。
(5) 但你只是在對你真或不真呀。――我不是在談論對我是否為真。我是在談論真理對我顯現(xiàn)、對你顯現(xiàn)、對人顯現(xiàn)。我的確不在談論與什么人都不相干的真理。 “數(shù)學真理可不依賴于人是否認識到它!――在某種意義上,數(shù)學當然是一門學理,——但它也是人的作為。”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陳嘉映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355頁。
(6) 因此,在描述真理概念的時候,須警惕“發(fā)現(xiàn)真理”這一類說法。
(7) 參見拙文事物,事實,論證,收入陳嘉映,《泠風集》,東方出版社,2001。
(8) 克塞諾芬尼殘篇,引自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82,46頁。
(9) 海德格爾,《真理的本質(zhì)》,參見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223頁。
(10) 倪文是把真理問題和少數(shù)/多數(shù)問題結(jié)合在一起討論的。他的結(jié)論似乎是,在自然科學領域,真理和多數(shù)沒有關系,但在政治領域,真理最后應能贏得多數(shù)。這是個復雜的問題,我不敢問津。但我愿提到兩點。一,科學知識好像是建構(gòu)起來的正面的東西,不是從否定方面得到的看法。我們且不說科學也是在爭論中生長的,我們只須注意到,科學知識通過擺脫經(jīng)驗看法才變成某種建構(gòu)式的東西,而這一過程是否定性的,這一點從科學對常識進行否定的開端處看得最清楚。在眼下的論題里,自然真理和社會真理并無原則之分,關于真相的探索與關于價值的探索一樣,都要求我們克服自己的成見,向超出我們自己的真理敞開。我們爭論同性戀是否正當,爭論我們是否應當引進磁懸浮列車,和爭論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并沒有什么兩樣。二,我不大相信我們應該從少數(shù)/多數(shù)這個角度來區(qū)分科學真理和政治真理,要硬說,畢竟是科學真理最后為大家所接受〔無論懂不懂〕,而政治上卻很難出現(xiàn)共同接受的情形。盡管《十二怒漢》的實際結(jié)局是十二個陪審員都接受了真理,但這只是說:自由討論為真理贏得我們大家創(chuàng)造了條件,還不是說:真理必然贏得多數(shù)。泛泛而言,我不認為真理和大多數(shù)人的贊同直接相干。
可以順便提到,倪梁康說,蘇格拉底曾諷刺希臘人想通過多數(shù)票來決定真理,而黑澤明用他的電影再次傳達了這個嘲諷。我覺得《羅生門》涉及的是真相是否可知,和多數(shù)少數(shù)沒什么關系。
(11)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三聯(lián)書店,1999,260頁、261頁、264頁。
(12) “沒有絕對真理”被說成是悖論。我們另找機會討論悖論問題。
(13) 或曰:講道理預設了共同的立場,如果根本預設不同,那就無法交鋒。我認為事情可說完全相反,講道理總是在立場有所差異的人之間進行,否則豈不成了preaching to the converted?當然,立場相去越遠,道理就越難講通。
(14) 如維特根斯坦所指出,那只是對確定性做了錯誤的解釋,見維特根斯坦《論確定性》全書。
(15) 不是說,真理不能在默默的交流中臨現(xiàn);只是說,言說規(guī)定人之為人,對人來說,其他方式的交流,即使一語不發(fā),也滲透著言說。
(16) F.I.芬利主編,《希臘的遺產(chǎn)》,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3頁。該章為《教育與修辭》,H.I.馬魯撰。
(17) 弗朗索瓦·夏特萊,《理性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3-24頁。
(18) 我相信梁康指出“不僅具有主體間的有效性”是極其敏銳的。固然,我們可以把主體間性理解為:真理只發(fā)生在眾人之間〔這是二十世紀語言哲學最深一層的意義〕,但主體間性太容易導向約定論、妥協(xié)論,而常見的情況是:人們一旦放棄符合論,似乎就只能落入約定論。不過,基于同樣的理由,我對“共識”這個詞也有保留。此外,“主體以外的對象”、“客觀真相”這些用語似乎更需要商榷。
(19) 這可說是格賴斯所稱的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參見格賴斯,邏輯與會話,載于馬蒂尼奇編,《語言哲學》,牟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
(20) 這些知識來自前人的經(jīng)驗和探索,如今卻不是真理的顯現(xiàn),不是aletheia意義上的真理,而是真理顯現(xiàn)的條件。
(21) 海德格爾,《關于人道主義的信》,參見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374頁。
來自:
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archiver/?tid-845.html第一次看《十二怒漢》,還是剛上大一的時候,當時感覺非常非常震撼。因為以前雖然聽說過陪審團制度,但多數(shù)是從嘻嘻TV等媒體上接觸到的,自然是批判性的??僧敃r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以前自己以前的想法錯了,這個制度雖然不完美,但實在是一個“最不壞”的選擇。
多數(shù)80后的人最早接觸陪審團制度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轟動世界的辛普森案,記得當時國內(nèi)媒體把此案炒的紅里發(fā)紫,作為美國司法制度失敗和無能的典范大加宣揚,而我當時亦深以為然,感覺美國的法制在老辛的“夢之隊”律師團這個金錢堆起來怪物面前不堪一擊,甚至覺得美國的司法就是保護有錢人的,所以才會使辛普林這樣“罪大惡極”的人逃脫制裁。記得當時批判的主要是陪審團黑箱操作,陪審員容易帶有感情色彩,審完就解散,不用負任何責任等等??戳恕妒瓭h》之后,我突然興起,想詳細了解一下辛普森案的審理經(jīng)過特別是其陪審團的構(gòu)成,于是第二天就開始在圖書館和網(wǎng)絡上查相關資料。
翻閱了很多資料之后,不得不感嘆于信息不透明的強大,可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弱智。簡單的分析一下此案吧,談一談當時想法上的錯誤。
首先,現(xiàn)在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檢方絕對是拼盡全力想把辛普森送進大牢的,派出了本地區(qū)最好的未嘗一敗的西方不敗檢察官、洛杉磯的總檢察長親自坐鎮(zhèn),前后調(diào)動了數(shù)百名刑警和刑事偵察專家,花了幾百萬美元,可謂是盡心竭力,當時國內(nèi)媒體影射檢方想放辛普森一馬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陪審團的構(gòu)成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個陪審團對辛普森其實很不利。雖然在夢幻律師團和所謂“種族問題”的壓力下把此案放在了洛杉磯黑人較多的區(qū)法院來審理,在隨機抽取的12人陪審團中有9個是黑人,直覺上陪審團容易因膚色問題偏向辛普森。但仔細看陪審團的構(gòu)成后會發(fā)現(xiàn)9個黑人中有8個是女性,這一點對辛普森其實是很不利的。因為美國有一項黑人女性討厭哪種黑人男性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最討厭的是兩種,一是賺錢或成名后馬上娶個漂亮白人老婆的,二是喜歡家庭暴力常對老婆拳打腳踢的。眾所周知,辛普森同學這兩樣占全了。根據(jù)多數(shù)女人的性格,在這樣一個人身上估計很難喚起同膚色的“認同感”。
最后辛普森被判無罪并不是很意外,美國的司法系統(tǒng)對程序正義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本案沒有直接證據(jù),而主要的間接證據(jù)又因采證程序上的問題未被采納,在美國這個一切重證據(jù),“寧可放過一千,不可冤枉一個”的國家,陪審團最后只能做出無罪判決。當然,如果辛普森是一個窮光蛋,請不了那么好的能言善辯的律師,估計他是要坐牢的。但這種假設意義也不大,因為在一場審判中,誰都無法保證所有人的起點公平,能保證的只能是過程公平、程序正義,這一點這個案子上完全做到了。
美國司法首要的目標并不是把罪犯繩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quán)利不受政府的侵犯。如果只是要查明真相,打擊犯罪,那么就不應該有米蘭達警告,就不應該有對程序正義的極端強調(diào)。因為沒有程序上的正義,最終必將損害實體正義。因為在國家專政機器面前個人很弱小,不強調(diào)程序上的正義,也許一段時期內(nèi)能很好的打擊犯罪,但從長遠來看,對社會正義的損害更大?!鞍嗵臁笔强坎蛔〉?,對法律制度的嚴格的近于機械的執(zhí)行,rule of law才是靠得住的。這一點中國人最懂也最不懂,冤假錯案面前,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能夠上達天聽,批示遠比證據(jù)重要,關系遠比程序重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佘祥林含冤入獄11年卻能被當成司法公正的典型就不奇怪了。
昨晚又重新看了一遍這部電影,沒有了當初的那種激動,但看后更感覺這是一部好電影。雖然絕多數(shù)情節(jié)都是發(fā)生在一間封閉、陰暗的小屋子里,只能靠人物對白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但巧妙的安排不會讓人覺得絲毫厭倦??赐旰蠹毤毣匚恫虐l(fā)現(xiàn),導演竟然在短短的一部電影中講述了十二個人的主要生活經(jīng)歷、生活觀、價值觀等等,人物的對白、動作沒有一點浪費!僅此一項,就足以讓這部電影成為經(jīng)典!
如果一開始12人都投有罪票那還有啥進行下去的意義!
大概了解了陪審團的意義。說白了就是民主!就算有罪,只要有一個陪審團的人員反對,就算最后得不出結(jié)果也會被判懸案,那接下來是不是要重新找證據(jù)?
從開始的一票無罪到12票全通過,也是捏了一把汗!陪審團的人員都應該理性多于感性!可是一開始除了投無票的好像都不在乎,只想早點結(jié)束!貌似這人就是罪大惡極,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人要忙著看球賽,有人直接在陪審桌上推銷,有人對平民窟出來的孩子本身就有偏見,還有人把和自己兒子的相處直接嫁接到這件事上!
當細節(jié)慢慢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時,有些人懷疑了,有人還是認為無關緊要,甚至有些可笑!而這些人又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在看這件事呢!如果只是一味相信了證人的證詞,那陪審團的討論又有啥意義!
除了那個要忙著看球賽的,其他的都是重新審視了這個殺人案!就算是那個嗓門特別大的!他最后撕碎了偏見!
看到很多評論,必須補充一句,我本人是不贊成過分強調(diào)這些技巧的,而且也不擅長,不過,為什么我們不能折中一點,學習一些人際技巧呢?起碼可以潤滑同事、家人、朋友關系,武器在有的人手里是兇器,在有的人手里是圣器,一念成佛,一念成魔。2010年3月
——《十二怒漢》觀后感
蘇格拉底以死證明,“多數(shù)人民主”也可能是“多數(shù)人專制”,尤其面對一個似乎證據(jù)確鑿的殺人案和十二個例行公事的陪審員時,就如同企業(yè)里準備不足、例行公事的決策會議,很容易變成領導或是“權(quán)威”的一言堂。
除非碰到一個清醒執(zhí)著的反對者,而且,還要有理有據(jù)有技巧,才能戰(zhàn)勝十一對一的強大群體壓力,《十二怒漢》就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人和質(zhì)疑與引導技巧。
太極之剛?cè)岵?br>說服十一個陪審員,8號(在一群沒有姓名的男人中間,只能如此稱呼)運用了不同的策略,你柔我剛,你剛我柔,借力打力。對沉默寡言認真思考的或是表面邏輯清楚,實際并沒有認真思考的,充分抓住思考成熟的邏輯論述,一句不讓,直接說服,或是利用機會凸顯自己的邏輯正確,爭取信任,比如,面對12號,一直追問到他說出“沒有人可以確認那一點(指證人不會犯錯),我們又不是在做科學論證”;對被情緒控制的,制造沉默,避其鋒芒,利用群體壓力,凸現(xiàn)其無理性,比如很多時候?qū)?號和10號的態(tài)度;對其相互之間意見的不一致,充分放大和利用,引起內(nèi)部爭議,靜觀其變而得到更多有利于自己的論據(jù)和支持者,分化論敵,比如當出身于貧民窟的5號與其他人關于出身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時,還有很多情況下,都是任憑大家互相討論,而沒有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雖然有時候他其實已經(jīng)有成熟的意見(這點堪為部分企業(yè)一把手的楷模)。
當然,有的情況下也要以剛對剛,但要擊其關節(jié),令其避無可避、轉(zhuǎn)無可轉(zhuǎn)。手中有駁倒對方邏輯基礎或者基礎證據(jù)的殺手锏時,有目的的把對手逼到最后一步,再準確出擊,從根本上擊倒對手的邏輯信心,面對3號提出的兇器證據(jù),8號就拿出了最有信心和最出其不意的論據(jù),一把和兇器完全相同的摺刀,而且是把大家的指證從泛泛的“出身”、“前科”逼到兇器上才拿出來。
兵法之知己知彼:
十一個反對者,組成一個反對群體,實際上分成兩部分,核心反對人員和助力人員,而體現(xiàn)在個體身上,群體的作用則體現(xiàn)為兩種——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抑制作用,前者指在群體活動中,個體的活動效率因為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而出現(xiàn)提高的現(xiàn)象,后者相反,個體活動的效率因為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而受到減弱。說通俗一點,就是有的人見到人多就激動,有的人見到人多就發(fā)蔫。分化、瓦解、說服這個群體,要利用爭論充分暴露和了解反對群體的組成結(jié)構(gòu)和成員性格,針對性的組合語言、情緒和邏輯。
在面對助力人員時,社會助長型性格的,可以激發(fā)其英雄式的責任感,比如當6號很認真的詢問9號老人意見時,就促發(fā)其充分發(fā)表了獨特的意見;社會抑制型性格的,可以減輕其身上的責任壓力,給以重視,通過贊揚和提供容易發(fā)揮專長的表現(xiàn)機會來提高自信和參與熱情,比如對戴眼鏡的2號和出身在貧民窟的5號,在討論電車通過時間時,8號專門詢問他們的意見,給注意語法的11號創(chuàng)造投無罪票和充分得到重視并發(fā)表意見的機會。還有一種群體懶惰者,只想隨大流的人,對他們則要給予并利用壓力,兩種壓力——負責和思考的壓力,急于結(jié)束的壓力,在討論刀子刺入部位的時候,8號就專門向12號和7號提問,直接導致7號輕易的改投“無罪”票。
對核心反對人員,社會助長型性格的,可以離開、擱置他,降低激情和動力,避免可能造成的盲目偏執(zhí),比如,在討論孩子為什么回去取刀時,10號非常激動的四處指責,8號并沒有與其爭論,而是提出再投票一次的建議,緩解其偏執(zhí)的情緒;社會抑制型性格的,可以通過關注、理解以及主動的了解來拉近心理距離或是進行說服,這使得很多認真思考、意見堅定的反方在同意“無罪”之后成為“無罪”方很重要的力量,提出很多新的質(zhì)疑。
同時善用群體壓力,當自己處于弱勢時,回避群體壓力,比如第二次采用秘密書面投票,就避免贊同者因為迫于群體壓力而不敢贊成無罪,而且借機憑借“善解人意”贏得了更多支持。
當己方占據(jù)優(yōu)勢時,可以充分發(fā)揮群體壓力的作用:強調(diào)優(yōu)勢地位事實,并且可以利用沉默強化壓力,寂靜(寂寞)狀態(tài)下,往往情感壓力更大。在最后只有三票有罪時,面對情緒激動10號,大家都置之不理,反而使得這個社會助長型性格的老人變得懦弱無力。
情感之三十六計:
遠交近攻
尊重人的感情和情緒,利用一切細節(jié)感染他人,關心、安撫是最佳的突破心理隔膜的機會,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觀點,尋求一部分共性的內(nèi)容或看待角度,縮小差距,建立信任,尋求支持者,既是對爭論對手的分化瓦解,也是對本方人員的支持鼓勵。重視1號作為主持人盡職盡責的特點,充分尊重他的組織權(quán),并且在關窗戶的時候認真聽這個橄欖球教練講故事;重視2號希望做一點事情的想法,當2號善解人意的為9號老人解圍,詢問誰要喉糖時,8號立即表示了支持,并且模擬開門場景時請他記錄時間;重視7號對球賽時間的要求,并沒有說他的要求無理;對很多人的部分質(zhì)疑,都及時的給予支持。很多這種細節(jié)上的行為,反而更突出其他受情緒控制或者簡單認為有罪的陪審員的無理。
暗渡陳倉
敵對方試圖拉近距離的時候,可以接受其建立關系的努力,這種影響其實是雙向的,在其主觀接近的同時,不知不覺也會收到己方的影響,可以避免克服敵意單向接近,最終哪一方能影響和改變另外一方,取決于信念、理念、邏輯和策略。比如在衛(wèi)生間里對6號和7號的態(tài)度。
欲擒故縱
說話要抓住要點和關鍵環(huán)境,不必爭的不用爭,聽或者讓其情緒激動,多說多暴露可能更有利于尋找問題點。
“我們可以花一小時來討論,球賽八點才開始”;“他過了悲慘的十八年,我覺得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機會”;“我想要提出一些問題,或許他們毫無意義”……在面對大家反對的弱勢情況下,8號說話不多,而且總是保持一種收斂的情緒,沒有走動,沒有慷慨激昂,而且對一些容易激動的人,更多是引導和避讓,并不針鋒相對。
前期對3號的態(tài)度則通常是針鋒相對,激怒他,制造他與其他陪審員的矛盾,積累其情緒沖動和其他陪審員對他的斥力與群體壓力,而且,3號在激動情緒下說出的話和做的事,事實上也多次為他提供了證據(jù),拿錯了折刀(不是案件的兇器,而是8號買到的一模一樣的刀),“他(作證人的老人)怎么能肯定他看到的都是真的”,“我要殺了他”……
反客為主:
當最后只剩下3號堅持有罪的時候,8號開始反過來挨個的詢問反對方,并且最后站立著凝視和質(zhì)疑3號,給予其最大的群體壓力和情感壓力,“我們想聽聽你的說法”。而3號作為面臨情感壓力者,往往會用行動掩飾自己的脆弱和痛苦,可能會暴露出真正的痛苦或意見來源,以及背后的一切真相。正是這種反客為主的壓力,大家的凝視和無語,促使3號暴露了情感原因的偏執(zhí),當情緒宣泄一空后,只能承認“無罪”。
看完全片,探討微觀組織行為學和溝通技巧的同時,不妨也宏觀上反思一下我們的企業(yè),是不是在減少倉促決策的同時,能夠培養(yǎng)幾個這種了解企業(yè)戰(zhàn)略、積極思考、堅持質(zhì)疑的不同聲音,而不是象征性的請示各位領導,最后無所適從。記得,不要讓我們的員工在會議室里沉默的仰視領導,離去時低頭默默無語,走進企業(yè)時仰視領軍者個人魅力,離開時看輕企業(yè)的整體決策能力,就象整個影片為我們展示的,開篇時仰視著法院莊嚴肅穆的大門,結(jié)尾只有從內(nèi)部俯視的臺階和匆匆離去、稀疏的人影……
轉(zhuǎn)自在下blog——三真閣
http://www.justlaugh.com.cn/更多讀書記錄——100多篇書摘及20多篇詳細讀書筆記,請訪問三真閣“讀萬卷書”——
http://www.justlaugh.com.cn/books
這就叫典型的劇情片
羅生門,只有闡釋,沒有真相
抽絲剝繭,各個擊破,非常牛逼……感到非常非常大的壓迫感。氣氛竟然還跟一場雨融合得那么好。
人類電影精華。天氣隨著討論的進行由悶熱、大雨到平靜。Lumet的調(diào)度和運鏡是殿堂級的,或者是攝影機被技巧高超的劇本和表演所帶領,編和導的完美配合,給出這部緊張感從頭保持到尾的神作。一個懸念,多個波瀾,故事的設置和表達都已入化境。你黑澤明拍7個人,我Lumet就拍12個!哈哈。
精湛的表演,恰到好處的對話與矛盾設計。
知道這是一部牛片,只是沒想到居然這么牛。
偏見,合理的懷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懷疑的能力。最后,當意見終于統(tǒng)一,每個人默默地穿上外套,離開,桌子上是剛剛一個半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巨大震蕩留下的痕跡,煙灰缸,紙團,凌亂的紙張,筆,還有那把刀。經(jīng)過這些震蕩后的十二個男人,不管之前是多么的抱著偏見不放,此刻都閃著光。這是人類進步的光芒。
民主、人性、理智、原則。合理懷疑。
法學狗看了真的深有體會,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正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你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
情節(jié)展開的不錯,但是戴維斯主張的部分都只是模棱兩可的推測,實際上挨個求證這些東西之后,孩子有可能是兇手,也有可能不是。只是控方的初期工作沒有做好,辯方的交叉質(zhì)詢沒有做好,案子應該重新調(diào)查,而不是簡單的判決無罪??吹接腥私仄烈眠@個十一年前短評做庸俗群眾代表我很榮幸?,F(xiàn)在我要補充的話,會說,權(quán)利機關的失職是一回事,合理質(zhì)疑沒有毛病,但結(jié)局判決無罪是有毛病的。因為不管群眾是盲從機構(gòu)推測,還是盲從男主推測,都只是被碾壓。文藝青年批評我追求真相庸俗,那么只要和機構(gòu)觀點相反就行,接受無罪結(jié)局才是公平和正義嗎。
除開日出日落外,又一部以對話為主的電影。有張力,也有法律的基礎常識、以及如何說服人和群體決策等要素。
人是說謊者,人是連自己也會欺騙的說謊者。因為冷漠,成見,因為麻木,可笑的自尊,或者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去堅持一個謊言。一個沒有理智的社會,往往同時也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社會。強烈推薦,精采絕倫。
西德尼·呂美特的長片處女作。隨著劇情發(fā)展,焦距逐漸加長,而長焦鏡頭使空間顯得愈加狹窄,似乎身后的墻壁都在不斷收緊對角色們的包圍圈;影片前1/3的鏡頭高度在視平線以上,中間1/3與人眼視線相同,而后1/3則在低于視平線的高度取景,角色的重要性、統(tǒng)治力和熱情愈加增進,而觀眾愈加臣服于角色。
投票不管用,意見領袖也沒用,你得讓每個人都說個夠。然后明智的共識才會產(chǎn)生。
意見領袖在電影中的上佳詮釋
美國之所以能夠標榜民主,正是因為這種陪審團制度所映射出來的傾聽每一個聲音,尊重每一個個體。提出你的“合理懷疑”,大家來討論,來表決,來投票。但是,并不是每一個陪審團里都有這樣一個8號陪審員,而偏見永遠存在
“我們會來這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肩負著重責大任。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優(yōu)點。我們收到信,被通知要來這里,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么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么強大的原因?!本桑”?、導演、演員個個出色★★★★★
房子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大。使它顯得大的是陰影、對稱、鏡子、漫長的歲月、我的不熟悉、孤寂。
看著五十年代的飲水機電風扇和豪華廁所只想感嘆“萬惡的資本主義”!
一個人在與11個人持對立觀點的情況下如何一一說服眾人并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