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為在b站看到王小七up的推薦而去看的,一搜索,發(fā)現這部紀錄片的排片簡直是emmmm,周五周六周日就沒什么場次了,于是為了不錯過,就決定在這個工作日的晚上去看。晚上18:55開場,全場只有四個人。
紀錄片中展示了國家付出很多人力物力來開展脫貧工作,還有扶貧工作人員因此付諸生命。最后《奉獻》那首歌一出來,配上畫面和文字,真的很容易很容易淚目。
我算是參與過一點扶貧工作的,2019年的時候,有和村里的秘書、扶貧工作人員去過貧困戶家里看望,過年之前,每個貧困戶家里會發(fā)幾百塊錢慰問金,和植物油之類的。每年鎮(zhèn)醫(yī)院都會給貧困戶安排一次統一體檢,我曾經給排著隊的他們做過心電圖,而我的同事,有負責量血壓測血糖的、有負責抽血的、有負責做腹部b超的。我們每次都是出發(fā)的很早,六點出發(fā)前往某個村子,開車要開一兩個小時,那種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也不太好開,村里會提前就通知好村民這一天要做體檢,各家各戶都陸續(xù)趕來,一整天做完檢查,基本上是下午五六點了。
紀錄片里的紅色小馬甲我也很眼熟,以前我和同事們都穿過。
每個季度要給慢病人群做一次面訪,給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村民測量血壓、血糖,督促服藥等。
這些服務對村民的健康而言是有作用的,提醒他們注意身體健康,但同時,背后也有一套繁雜的資料系統。
比如每年的體檢,村醫(yī)除了需要把村民的體檢數據錄入電腦系統外,還需要填寫一份紙質檔的檔案,把村民的一些心電圖報告、b超報告、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報告也一并放在這個紙質檔檔案里,每年年底交鎮(zhèn)醫(yī)院,由上級審查。但比起做繁瑣的資料來說,與村民講清楚他檢查報告情況如何,并把報告交到他手上,會更方便他去上級醫(yī)院就醫(yī)。
還記得年底的時候,要交檔案了,而有些村民常年定居外地,沒有參加統一體檢,為了完成任務,村醫(yī)們會來鎮(zhèn)醫(yī)院拿一些打印出來的假的正常的檢查報告出來,拿回去做一份假檔案以應付檢查。
扶貧有很多很好的地方,但同時,我也見過很多亂像。
但無論如何,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噠~
今天,很幸運地參加了一場特別的觀影會,和一群盲人觀眾們一起聽了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他們有父親陪伴而來的女兒,兒子攙扶過來的父親,還有好多志愿者在寸步不離的引導。整個電影是由專業(yè)為盲人講述電影的老師,聲情并茂地講完。觀影前作為電影制作團隊成員上臺和大家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我竟然一時語噎,身后沒有海報,面前卻是輕歪著頭,側著耳朵仔細傾聽的觀眾,生怕落下一個字,我也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極力地表達想把更多的感恩和溫暖放到面前的這群可愛的人心坎里。 整個過程一半我也沒有看電影屏幕,只是聽著電影原聲和講述人的聲音,也許是因為前期審片和點映活動看過很多遍的原因,整個電影場景一幀幀浮現在腦中,但這次不同的是,我注意到了電影中清澈的河流嘩啦嘩啦的流水聲,羊群爭先恐后地探頭到食物槽里吃飼料的聲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講述人講到四川故事篇:“孩子們一起在吃雞蛋,雞蛋很燙,孩子們用小黑手把雞蛋捧在手里不停地吹,哦,小黑手上還有小黑泥呢!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剝開蛋殼,將白白的雞蛋放入小嘴中,開心地笑了。”講到這里,我身后傳來了好多爺爺奶奶們的笑聲,這笑聲充滿了慈祥和欣慰,甚至帶了長輩對小孩子們的寵愛。這時我回頭發(fā)現每個觀眾臉上時而緊張,時而歡喜,隨著電影情節(jié)變化的表情,我知道這是他們在享受電影,感受愛與感動,但是我卻眼睛濕潤了一下。講到電影的銘記篇,聽著講述人哽咽地講出黃文秀,文偉紅,曾紅梅犧牲的場景,有的觀眾在擦拭眼淚,有的觀眾們都在搖頭,是不愿相信亦或是不舍吧。感動聲中電影結束,講述人泣不成聲但又充滿力量的說:“這是我講的最感動的一部電影!”電影結束后,一位觀眾激動地說:“我們感受到了電影的真實與感動,我們心里其實是充滿了光明的,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人間有愛?!?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明天是國際志愿人員日,今天的《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影成為了中間溫暖的一部分,看著觀眾們走出電影院的背影,我知道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變得份量更重了。
致敬最可愛的人 紀錄片里講了為脫貧攻堅奮斗在第一線的第一書記。 藏區(qū)海拔高地廣,沒有產業(yè),沒有收入。第一書記發(fā)展畜牧業(yè)帶動村民發(fā)展。讓人難忘的是為了小羊仔能生存下來,書記直接住在羊棚,嘴對嘴的救羊仔的故事。對他們來說羊仔意味著希望。當看到羊群賣出去,村民拿到鈔票后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還有第一書記樂觀積極的笑容很治愈。 要想脫貧要發(fā)展教育,很難想象現如今一個村鎮(zhèn)里竟然最高文化是只有兩個初中生,不重視教育,小朋友因為聽不懂普通話而輟學。教育是帶來的收益是很慢的,十年二十年,對于連基本生活條件都難以保證的地區(qū)來說,發(fā)展教育這項工作是很難做的。能讓小朋友講衛(wèi)生、主動學習、有理想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 易地扶貧這項工作是難的,在我們看來從山區(qū)破舊房屋里搬到樓房是件便宜的事,但是對于祖祖輩輩生在山里,長在山里的人來說很難,他們不知道出去之后可以做什么,他們失去了土地就像魚兒失去了水。他們擔心的是搬出去之后的生活有障礙、沒保障。讓我想起了19年有幸參加過中國人民大學易地扶貧搬遷調研工作。記得當時的確是翻過一座山還是一座山。村民從家里到村委會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只能走,不能使用交通工具,他們的房屋里什么都沒有只有桌椅和一些撿來柴火和滿屋跑的雞,生活就是眼前的這些,就是吃飽飯不餓肚子。更不要替一年的收入了。 厚德載物,兼濟天下的人之所以偉大,在于耐得住貧困,認真在做平凡的事。
這是今年最真實的影片,沒有華麗的拍攝手法、精致的服裝道具,甚至沒有任何一個專業(yè)的演員出鏡。它的故事卻又是如此扣人心弦,真實感人。
影片的開始,由“無法忘記”引出了一張張來自中國百姓的臉龐,他們飽經滄桑、眼含淚花,在談及貧窮和未來時,淚珠才會因承受不住無望而滑落。影片的第一幕場景是位于西藏定日縣的宗措村,這里海拔極高,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后,家庭月均收入不過幾百元。村民們不是安于貧窮,而是被迫帶上了現實的鐐銬。當第一駐村書記旺青羅布踏上這片貧瘠的土地時,高原之上才點燃了希望的太陽。敲定了創(chuàng)辦崗巴羊養(yǎng)殖合作社后,年輕的黨員干部自發(fā)搬入羊圈,不分晝夜地守護村民財產。
《我們是第一書記》真實記錄了全國各地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搞產業(yè)、興教育、抗臺風、保豐收、易地搬遷等扶貧事跡,講述了他們?yōu)槔习傩辙k實事的生動經歷,展現年輕共產黨員在脫貧一線奉獻青春甚至犧牲的感人故事,譜寫了一曲中國新時代黨的贊歌。我是貴州的孩子,于我而言感觸最深的就是貴州篇劉恭利書記的故事。
“爬完這個坡,又是一個坡;走完這座山,又到另外一座山。”這就是坐落在貴州黔西南州大山深處坡頭村的真實寫照。2019年,32歲的劉恭利剪去長發(fā),將8歲的女兒送進寄宿學校,正式扎根在坡頭村扛起駐村第一書記的重任。劉恭利明白,只有走進村民心里才能取得村民信任,只有站在百姓角度想事才能贏得百姓信任。
脫貧攻堅百日戰(zhàn),劉恭利和同事們日夜不歇,200多戶村民挨家挨戶走訪。其中有一戶人家老人年邁,頂梁柱父親意外眼盲,只有兩個還在念書的女兒。天塌下來了還有共產黨員頂著,指揮部成員積極謀劃,把眼盲的男人送去學校培訓,學了按摩作為一技之長傍身。后來男人又在組織的幫助下開了家公益盲人按摩店,兩個女兒也順利轉入縣城上學。
“易地搬遷是幫助大家過上好日子的手段”,在劉恭利書記的努力和帶領下,坡頭村的村民們順利搬出大山,住上了新家。每個村民拿到鑰匙時都會興高采烈地邀請書記去新房子看看,分享自己搬家的喜悅。劉恭利很自豪她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劉恭利書記把諾言留在大山,卻把思戀留給家人。她年幼的女兒沒有母親照顧,每次短暫地見面后只能哭著聽媽媽一遍遍道歉。大年三十,劉恭利連母親親自操辦的年夜飯都沒來得及吃,又匆匆忙忙地趕回村里處理急事。2020年,劉恭利的母親左手關節(jié)骨折,她也只來得及在門口看一眼就走。
“總有人為你而來”,這是影片宣傳時的文案。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也是一場必須真槍實彈、攻堅不止的硬仗。通過觀影,我看到了無數黨員干部為百姓而來、為人民的幸福而來、為全國脫貧攻堅而來,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們!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術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我們這一代青年身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生逢其時,必有重任,我們現階段的任務是根植家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學好文化知識。初心彌堅,爭做祖國棟梁!
雖然題材“又紅又?!?但卻如此感人 我們生活在城市看到很多溫暖 璀璨的人間 而這些艱苦卻從未被看見 能看見這些真好
看到城市來的年輕人 敢做敢干 不辭辛苦 臟活累活齊手 一些殉職的書記還那么年輕 對比當下吃喝嫖賭的領導不要好上多少倍 都拿著同樣的工資同樣的名望 一些人踏踏實實做事 造福一方百姓 一些人卻豬狗不如
也對比現在的我們 我們總說全國都脫貧了 自己還沒脫貧 雖是一句玩笑話 但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 什么叫真正的貧困 我們如果在那個場景里是否能生存?
看到偉大的書記們舍小家為大家 自己的孩子沒法照顧 是一種怎樣的“分離焦慮” 我就是在父母百忙中長大的孩子 現在仍然有不安全感 甚至有了戀人后 得知戀人出門也還是會分離焦慮 這影響會跟著成長 國家如果看到這么多領導在前線盡心盡力 是否可以出臺什么政策或福利 也能讓他們的孩子得到很好的心理成長?
最好的電影就是讓觀眾看見自己認知以外的事物 周圍不常見的事物 去共情 去感受 明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看見 很重要
“去了才知道什么叫萬水千山,干了才知道什么叫道阻且長?!?映后本片第一位書記旺青羅布坦言,本來只是想剪成一個類似于某抖音的片子,幫助提高銷量,想不到就被搬上了大熒幕。而導演也在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問能不能在融媒體的時代,把我們的新聞搬到大熒幕,能不能去真的為我們的父老鄉(xiāng)親做一些實事。雖然片中穿插了很多音樂,但是片尾卻沒有音樂,讓看完這些感人事跡的我們得意調整下自己的心態(tài),思索自己能做些什么。 其實比較打動我的是本片將更多的鏡頭給了當地的脫貧攻堅的農民,而背景音是我們的一位位可親可敬的第一書記。在他們眼里,羊的事比天大、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這些沒有停留在口號上,而是真實得做出了實績。第三個故事里的第一書記說完“農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這都不是錢的事兒”之后,俯身拿了糧食。正是他們的舍小家為大家,牢記自己的初心使命,才能有我們更廣大人民群眾的好日子?!叭绻幸惶旌⒆訂栁覀冞@些美好從何而來,我會給他講這些奉獻的故事。”值得再刷一遍。
你能想象一個村干部在-20度的夜里,為守護村民的小羊是什么樣的的情景嗎?你用心做事,百姓自然信任你,這部電影的立意點實在是高!真是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夠了解到我們脫貧攻堅的不容易,這是一場硬仗??!
你能想象一個村干部在-20度的夜里,為守護村民的小羊是什么樣的的情景嗎?你用心做事,百姓自然信任你,這部電影的立意點實在是高!真是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夠了解到我們脫貧攻堅的不容易,這是一場硬仗?。?/p>
想起之前去廣西采訪脫貧攻堅 真的就像片中一位書記所說 “你想像過那種貧窮 但你親眼看到它的時候你還是被震撼” 雖然是主旋律但不影響里面每一位偉大的平凡人的每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
拍得有些淺,有些淡。不過要是就照著這個深度,但提高頻率,把各種在新聞上報道的優(yōu)秀事跡,全都搬到電影院里,那這個模式是非常好的,非常真實。
就是一部宣傳片必須要給最低分兒。我理解不了你們?yōu)槭裁磳λ脑u分那么高。如果說對這個事情有什么感動的話,只能說這個事兒是個人都會這么干,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一般人都會這么做。
搶救一下,撈一撈良心電影
前三個故事的臨場感、真實感、記錄感非常強,尤其喜歡養(yǎng)羊的第一書記和村民們發(fā)自真心的笑容,特別有感染力。第四個關于異地搬遷的故事后期補拍、擺拍的痕跡過重,不免讓人出戲。全片最震撼的還是演員表里那一排帶著方框的已經犧牲在前線的第一書記們的名字,感謝有這樣一部影片能記錄下他們的事跡。人民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
脫貧攻堅工作永遠不是一句空話,不是靠說努力啊奮斗啊實現的,而且用深度思考、身心參與、長期關注,用心智能力和責任感以及所有人所有資源共同努力的結果,不容易,真不容易!向第一書記們致敬!他們是新時代的英雄楷模!
從內容說,還是很值得看看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再了解一下有一些人放棄了這樣的生活只是為了同胞們都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從形式說,新華社出品的紀錄片,風格上還是偏電視新聞了一些——這是高情商說法,低情商說法就是糙。同樣是幾個人的故事,《舌尖》知道把他們穿插起來從而提煉共性,并在結尾一并達到高潮;但本片就是一個故事接下一個,缺乏主動性。導演說跟書記們同吃同住,但影片對書記們的工作理解還是略淺。比如養(yǎng)羊招狼,書記就給大家開會“多小心”——怎么小心?不知道。再就是安慰村民有保險。沒了。如果缺乏細節(jié),那就跟新聞播報沒有區(qū)別。
新華社出品,超出預期。黑白攝影不僅區(qū)隔出今昔,也增加了鏡頭的感染力。神奇的土地,前現代地區(qū)在趕著搭乘現代化列車,誰曾想車上已經坐著的卻是一群不高興的現代人。
給導演任杰五顆星,最佳紀錄片的攝影!戲里戲外都是偉大。
#2021.132#CBD萬達#北京#本來有機會做一名基層干部為家鄉(xiāng)做貢獻,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期許來到了北京為資本家干活兒,不知道自己的意義在哪里,尤其看完這部電影后真他媽看不上自個兒,原來有這么多干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恢褂悬S文秀……
一直忍不住感動哭泣,特別受震撼!從藏區(qū)到四川,從東北到貴州。從男書記到女書記,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做好鄉(xiāng)村振興,紀錄片的力量讓偉大的人在偉大的時代展現偉大的工作。要好好工作,為更好的生活努力奮斗,大時代大使命,小人物,小故事。支持國產紀錄片,支持第一書記!
貴州的那位女書記,讓我想起來以前有人說一些人她生來就不僅僅是屬于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她是屬于為大家去奉獻的存在。她想帶著村民走出去,要搬遷到別的地方,自己一個人搬家都很難何況讓村民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是她必須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去工作??吹剿肱畠旱策€是堅持工作的樣子,太好哭了,這才是我們女性學習的楷模啊。向她致敬,向她學習。
反復被戳淚點。國家隊(新華通訊社)出品,看就完了!真正的鄉(xiāng)村不是李子柒的田園牧歌,而是片子里的風霜雨雪。這是沒有劇本的紀錄片,卻比任何一部有劇本有演員的電影都有意義。
做書記真不是件容易事
死在這條路上可比為浪漫至死不渝浪漫多了。
就是有人有著廣闊的胸懷,就是有人心懷大愛,就是有人無私奉獻。你沒見過,不代表沒有。我始終相信那些靈魂高潔者,我努力向他們靠近。
不想談片子質量如何,只想問問你們看到影片結尾那一張張照片和一個個名字被圈在方框里的時候是什么感覺?
電影樸實無華、影像真實動人,影片娓娓道來講訴著西藏、四川、東北、貴州等全國各地扶貧攻堅的感人故事;展現了扶貧干部的付出和犧牲,看到了貧困地區(qū)發(fā)展變化的苦與樂,心酸和無奈,在黨和國家的戰(zhàn)略部署下,“第一書記”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實現了全國的脫貧摘帽,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節(jié)奏快、亮點多、配樂好、視覺豐富、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紀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