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視角的意義何在?他們一不存在遞進關系,其次也沒有互補的內(nèi)容。在美國人的那個視角我仿佛看到了我們抗日神劇的身影,非常的懸浮,讓我看得十分尷尬。 其次這部電影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抗美援朝這場戰(zhàn)役始于三八線,終于三八線。這場戰(zhàn)役帶來的唯一的變化就是參戰(zhàn)犧牲的無數(shù)士兵。這么好的反戰(zhàn)題材被你們拍成了英雄題材,兩門炮打掉這么多飛機?血肉模糊的片段完全不是在告訴觀眾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為后面一個人架炮臺的熱血片段做鋪墊。彈幕說看哭了,我看吐了。什么時候戰(zhàn)爭片才能從褲襠藏雷之類的東西走出來。
2020年9月20日 《金剛川》丹東攝制組正式殺青!7月14進組,全程參與,難忘的68天。記得最后一場戲是在落日余暉下拍的,大家一起用身體扛著橋讓部隊過河,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熱血,什么叫做感動,就像那句話“十年飲冰 難涼熱血”。和兄弟們一起在水里聲嘶力竭的喊著戰(zhàn)士們沖阿!那一刻完全感覺不到水的冰冷。當導演說過了的時候,那一刻還沒緩過神,二個多月就這么匆匆的過了,和兄弟們朝夕相處的二個月,回味是滿滿的感動與歡樂。我的生命里,無疑會有很多個夏天,但沒有哪一個,會如今夏。我始終相信,該相見的人,總有一天會相見。
三個月拍一個6.5分的戰(zhàn)爭片!可以了!
金剛川拍得非常重復且啰嗦 毫無疑義的是在污蔑當年那群勇敢的志愿軍
避免了所有紀錄片最珍貴的部分,比如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討論。可笑的是田雨生也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作為二組頂上,和羅攀討論怎么拍更有藝術性,就……沒有下文了。
一個套拍的紀錄片竟然也拿了龍標上院線了。質量還行吧,拿掉各種資料填充還是能看到團隊幕后的一些屏除了智慧的辛勞。只是,這吃相太難看了。
852
趕時間真的是很糟糕。還什么“火神山精神“,這已經(jīng)不是藝術,也不是文娛行業(yè)了。幕后工作人員太慘了。道具組愣是用一個月造出了一個大炮啊??!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還有殘疾人演員們、臺風天被逼停工只得在酒店宴會廳排練鏡頭、女性執(zhí)行導演、扛橋的武行弟兄、為了方便給群演補妝自己也得下河泡水的女化妝師。然后,據(jù)說特效用了5000多人……///幕后特輯比電影好看。
看完實在太心疼道具組了。羅攀可能是最懂美學和理論的匠人之一。中鐵建15天造出一座橋這種事兒,不是電影工業(yè),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
從美軍角度考據(jù),海軍陸戰(zhàn)隊航空隊早就不用F-4U了,要炸簡易橋也不需要kamakazi。從中國人民志願軍角度考據(jù),當時工程兵和防空兵種的技術水平已經(jīng)很高了,《猴子河》拍成那幅爛樣子屬於自黑。綜上所述,這部片子絕對屬於自吹自擂。
講真的,比電影本身可能還好看點。里面道具問題實際上如果糅合在電影里面,老帶新如果糅合進電影里面,會好看很多。
郭帆談虛擬拍攝和動態(tài)剪輯的運用 張譯客串執(zhí)行導演傳承幫帶復盤 吳京鼓舞士氣帶動群演狀態(tài)炮兵小隊實訓 身體有缺失的特殊演員參演 煙火師制造戰(zhàn)爭爆炸感靠近真實 武行班底重現(xiàn)人橋;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全長幕后紀錄片 作為任務拿龍標公映也是沒誰了 聯(lián)合執(zhí)導作為拼盤獻禮片的形式看來會成主流標配 也算制片方共同分攤發(fā)行風險了
且不評說三個月拍一部獻禮電影這種極端規(guī)劃的合理性,整個《金剛川》劇組的努力是絕不容否定,幕后故事可比成片都跌宕起伏得多。當然最了不起的是,他們不但以空前的方法和效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而成片也算是可圈可點,比如羅攀設計的那個運動長鏡頭——超大規(guī)模室外照明的成果——就叫我難以忘懷。
三個月從構思到拍完上映也算是有點不容易啊
拍攝這樣的電影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一部有血有肉的電影!
給一部電影打分太容易了,動動手指就搞定,《金剛川》當然是有瑕疵的,但看了這部幕后紀錄片,才真的體會到拍攝過程有多么艱難。三個月能拍出這樣一部電影,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奇跡了。
還是挺夸張的
絕了,我竟然真的會專門來看這個,看完就感覺管虎是個大資本家,各部門都被他996剝削,甚至發(fā)現(xiàn)張欣除了能當主演之外,還能當表演指導和執(zhí)行導演,于是就充分榨取剩余價值,不僅《金剛川》本川是任務,紀錄片還是支線任務。
比電影好看
就是很喜歡這種講如何拍電影的電影,電影是造夢的藝術。
作為計劃在院線上映的紀錄片,缺失了一部分電影幕後的母體探討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不是做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資料的補充片已經(jīng)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