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的法國塞文山脈中,富有的馬商米夏埃爾·科爾哈斯(麥德斯·米科爾森 Mads Mikkelsen 飾)過著富足幸福的生活。遭人陷害后,這位正直不阿的人組織了一支軍隊,占領了許多城市,尋求公平。
正義從來就是強者的權益
顯然,電影《馬販子科爾哈斯》(Michael Kohlhaas 2013)是在探討“正義”這個主題的,如果你是奔著它的劇情去看的,你一定會非常失望。有位學者說過,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言下之意是我們很難給“正義”下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定義,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看法。雖然如此,“正義”的概念也并非毫無界定的可能。一般來說,正義是要涉及“分配”的,即我們通常說的“分配正義”,這不僅涉及到“利益”的分配,也涉及到“權利”和“義務”以及“責任”的分擔,分配方案的標準如果大家都能接受就是正義的,如果大家覺得不公平,那基本上就是非正義的。問題是這個“標準”是由誰來說了算?站在今人的角度來評判前人,以當今的標準來衡量過去的事,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標準”賴以為基的法律、倫理甚或習俗也是不斷在變的。然而,無論怎樣變,基本的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正義從來就是強者的權益,無視強者的權益,任何分配方案都不可能通過,即便是現在,所謂的“正義”的分配方案也只是弱者獲得了更多的權益而已,但比例永遠不可能達到五五開。
本片中的科爾哈斯是個馬販子,是小男爵領地內的商人。雖然他每次見到小男爵這個貴族,他都低頭致意表示尊敬,在他看來,他的尊敬就應當換來領主的恰當作為,比如保護屬地內的下層人民,這是當時合理的責任分配,但小男爵對自己的胡作非為并不當回事,他不僅拒絕這種當時通行的義務承擔,反而故意刁難科爾哈斯,這引來這位富商的不滿,于是,科爾哈斯向更高領主求援,雖然他獲得小男爵上層領主也就是國王的妹妹公主的支持,但也就是換來一紙否認小男爵亂收費的文書而已。在科爾哈斯上訪公主期間小男爵并未善待科爾哈斯的財產,虐待他的馬匹,傷害他的仆役,這讓科爾哈斯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訴諸法律,訴訟要求也就是賠償損失,被扣壓的馬匹完好返還。這在現在看來是合理的要求,他的律師也支持他的請求,但法官的徇私,不僅讓科爾哈斯成了纏訟的刁民,甚至律師都不敢再介入此案了,而且律師在送達判決意見書時,就要科爾哈斯放棄他的訴訟請求,顯然律師已經感到小男爵是個惹不起的對象??茽柟顾坪跻惨庾R到了這點,為了家人,他打算忍氣吞聲,甚至想變賣家產,遠離是非之地。
但科爾哈斯的妻子并不愿意接受這種判決結果:馬匹雖可返還,但不可能原封不動,仆役已傷,但不需要小男爵及其奴仆承擔任何責任,賠償金更是只字未提,這就是當時法律對此案所給出的正義分配方案。于是她向公主請愿,結果遭到了小男爵的暗算。妻子的死亡激起了科爾哈斯的怒火,他拿起了武器,拉起一支隊伍,向小男爵宣戰(zhàn)。然而,男子漢雖可“沖冠一怒”,但他們真正的目的似乎從來不會是“為紅顏”,或者說,那個時代像科爾哈斯這樣的人還需要為自己的沖撞行為尋找更合理的理由,那就是他自始至終需要的“正義”。血債血償這是原初的正義,他攻打小男爵的城堡,雖殺死了惡奴,但小男爵跑了。大家別忘了,小男爵的逃跑是獲得了修女的幫助的,這從一側面可以看出,教士集團是偏向貴族一方的,在他們看來,誰是正義誰是非正義的,一目明了吧!
雖然,科爾哈斯的舉動得到了下層人民的支持,在他們看來,這當然是義舉,甚至公主也采取了安撫政策,同意以既往不咎來換取科爾哈斯義軍放下武器,但最后,在維護秩序上的責任分擔上,公主的安撫協議決不可能就這樣被貴族集團認可,即便科爾哈斯在牧師的勸說下不再堅持讓小男爵親自飼養(yǎng)馬匹,但他的這點讓步也決不能換來貴族集團的寬恕。在放下武器換遣散費時,那位自稱自己無處可去的部下,科爾哈斯卻給出讓他去找另一個部下的建議,這兩個部下有沒有真正交出武器,我們不得而知,甚至,這個部下是貴族集團的眼線也并非沒有可能,但科爾哈斯犯了一個無論如何都會犯的錯誤,他的部下當中仍有人會趨機打劫,于是,他曾經的部下的行為仍被認為是對安撫協議的破壞,他申辯無門,只能逃亡。但結果仍被捕歸案。
挑起戰(zhàn)爭科爾哈斯的理由的為了正義,同樣,逮捕他,貴族也需要正義。在押解他上斷頭臺的時刻,那個總督所依據的正義就是“秩序”,在破壞法律秩序上,他們讓小男爵作出了賠償,也讓小男爵戴上了枷鎖,他們還告訴科爾哈斯,小男爵在破壞社會安全的秩序上需要承擔兩年徒刑的懲罰,但科爾哈斯需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誰是誰非當然后人自有公斷,但正義到底是站在哪一邊,它到底是為了誰的利益,到底是誰之正義,其實是不言自明的。(文/石板栽花 2017年3月9日星期四)
父女兩人午時陽光正好,正在樹林遛馬 當看到一輛馬車從未如此飛快正趕回家時 科爾哈斯跟小女兒其實已經在心里意識到了發(fā)生了什么 但雙方表現不同的是,科爾哈斯冷靜的先去追 交代小女兒,隨已身后把杜馬帶回家 可小女兒的緊張,顫抖,牽不住的馬,急促的喘息 倉皇的腳步,就已經暗示了,這是她自家的馬車。 回到自家后院,女孩看到車里留下的人狀的血跡,還很新鮮 車前家中的仆役杰瑞米低身埋著頭,眼神里說不出的怨氣和死寂 (你會揣測究竟是在公主的宮殿中被害的, 或是與公主祈求公正出來后被男爵等人所害 這也正是這場電影美妙之處) 妻子具體怎么被害的,鏡頭中沒有交代 只留下陰暗的房間,和兩人沾滿衣裳的血 這不是爾康紫薇式的哭喊“你不要死,啊!” 亦不是鷹眼手握寶石的獨自哭泣 格外的真實,令人痛苦 科爾哈斯抱著被血浸透的愛人的頭顱親吻 湖南的房間中我們看不到他哭泣,但卻看到了一個男人內心的痛苦,他的掙扎,他的驚蟄 他那瀕死的原則和信仰。 當女兒從門外出現,父親擋在了女兒的面前, 為了守護這幼小的心靈,誰能忍心看著自己半死的母親,甚至都不能聽到母親的呻吟 所有的一切化為烏有,在科爾哈斯的心中燃起了怒火,突破了枷鎖,他的內心現在只有兩個字“復仇” 他要殺光那些為非作歹的上層階級,殺光那群仗著貴權勒索刁難的攔路賊 當屠戮完男爵的城堡,他們并未能找到這些該死的禍根的源頭 但這一“壯舉”早已響徹千里 修女們包庇貴權,律師不敢惹法庭,在這個毫無公正的世界里 底層人們被奴役,被虐凌,被欺壓已久的恨,帶著他們的恐懼,都向著科爾哈斯聚集 復仇上升到了革命的趨勢,但科爾哈斯心中卻始終含著善意,他只想取得自己贏得的,這也正為他的毀滅埋下了禍根。 但究竟,什么又是公正呢? 電影中唯一出現的一段打斗鏡頭讓我尋思很久 沒有暢快淋漓的殺戮或是多么華麗的格斗 鏡頭只在上帝的視角中,詮釋人類如螻蟻般渺小 被戰(zhàn)馬撞擊骨頭粉碎的聲響在曠野中回蕩,只剩下刀劍聲,慘叫聲 倘若不幸經歷戰(zhàn)爭,這恐怕將會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所曾看到的,最接近的景象 一切結束后,追隨科爾哈市多年的仆役凱撒騎著馬爬上山坡在科爾哈斯面前樹立了3秒,隨聲倒下,他死了,他忍著巨痛,用最后一絲力氣傳達:我們勝利了 “戰(zhàn)爭并不光榮,殺戮亦不英勇” 埋葬凱撒及他們死去的兩名戰(zhàn)士時,這一切杰瑞米都看在眼里,不聲不響 軍隊越來越壯大 但終在一紙赦免書前被終止了 在科爾哈斯的命令下,所有人放下了武器 (曾在夜里科爾哈斯與杰瑞米分享書籍,當中有提到,模糊,指那些看得見,但無法判斷的事物,杰瑞米想的是,比如“敵人”? 而科爾哈斯指出,不,是“自己”) 但這次杰瑞米拋出的問題,科爾哈斯卻久久沒有回答 “如果我們解甲歸田,那么那些已死之人呢?比如凱撒?” 起義軍解散后,科爾哈斯問高個子,是否確認已經上繳武器,高個子老實的說,是的 并且告知面前的BOSS,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科爾哈斯問他,你知道杰瑞米要去哪嗎?高個子沒有回答,離開 在這里顯然可以看出,科爾哈斯對杰瑞米是否會“再度尋仇”而有所擔憂。 歸田后的一天里,公主親自造訪,帶了衛(wèi)隊,將正在洗澡的科爾哈斯團團圍住 這里有段非常經典的對白 “在你投降前,準備襲擊的鎮(zhèn)子,我當時就在那兒 其實,沒你那么多人馬。” “要是你當時攻來,定能得到更多,所以為何投降” “我不想要更多,我只想取回我應得的(公正)” “你是個盲目的信徒” “這是原則” “你很像我,以愛為生,亦以你激起的恐懼為生 如果你只激發(fā)人們的恐懼,大家都會唾罵你,但要是只有愛,那就只是軟弱的象征” 隨之公主也造訪了科爾哈斯死去妻子的墳墓,表示敬意 但終于在某一天科爾哈市要去集市時,一名衛(wèi)隊來到他面前告訴他這個噩耗 “你的一名部下沒有上繳武器,殺了兩名貴族,偷了他們的錢財,并分發(fā)給了農民” “但我已沒有部下,公主向我保證過赦免的” “公主把這視為對赦免的破壞。” 但在監(jiān)獄中,他和一名牧師有提到,自己不用受到殘酷的刑罰,被扒皮,被凌虐,在公主的干涉下,宗教法庭將給他痛快的死法。 此處我們不難想象,要科爾哈斯死,未必真是公主的意愿,也許是宗教法庭的施壓,也許是貴權之間不同派系的爭斗,各自為了維護貴族階層的權益,他們打算拿科爾哈斯殺雞儆猴。 至于那名部下,我想,可能正是杰瑞米。他受夠了欺壓,有著年輕熱血的心,他打抱不平,劫富濟貧,而無論他做與不做,在這個沒有公正的世界里,科爾哈斯終也難逃一死。 最終,他得到了他所謂的“公正” 男爵被枷鎖銬住,將在滿是親信的監(jiān)獄中享受兩年“牢獄之災” 被虐待的馬匹如數歸還 被不公對待的賠償金雙雙奉上 這些對法庭來說只不過是皮毛之癢罷了 而科爾哈斯所付出沉重的代價是生命 還將留下父母雙亡尚未懂事的女兒在世間獨自生活。 看過麥叔的電影都知道,瓦哈拉,獵人等,都是以這種死寂的氛圍去渲染,細細的敘述著這些如此真實的故事。 當然,也不一意外,這樣的電影不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他沒有好萊塢如此扣人心弦的起伏跌宕節(jié)奏,也沒有國產喜劇的爆笑鏡頭,注定小眾 我想借用馬東在某期訪談節(jié)目中的對話來闡述一些觀點 “在1949年之前,人的識字率沒有超過過5%,從文明整個進程來說,都沒有,所以今天,所有我們所說的文化,和傳承,透過千年歷史煙霧的,都是那5%的人留下的;如果一個社會一直只有5%的識字率,你當然看到的都是精致的,雖然今天我們的識字率是90%以上,但人并沒有變化,人們內心的趣味,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因為那是他們對娛樂本能的靠近。 娛樂是人的先天本能,文化是沉淀的結果” 所以終究,什么是好的東西,什么又是不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電影只會為你詮釋鏡頭,就像一面明鏡,最終你能看到的想到的是什么,也要看你個人的修為和理解 多思考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好與不好,一切都是相對罷了。
過于平緩,應該有一兩場大一點的場面就好了
拍得太乏味...
en
攝影很美,演員也頗有氣勢,配樂抓人,但剪輯不到位,造成敘事不清,流水帳一樣匆匆而就。種種情緒均點到為止,不明晰,不過癮。
這樣一個有著強烈政治意味與個人魅力的故事被拍成磨磨唧唧的流水賬也是太倒胃?!竞孟胗袀€Mads這樣的帥爹ORZ
看簡介大概就是法國瓦盧瓦王朝時期的事,宗教庇護著王權,富人縱有財產,但為了身份的平等,展開的血淋淋的犧牲與反抗,氣質上非常正統的法國英雄主義片。攝影風格蠻像《日出英烈祠》,劇情講得太教科書,一點都不起伏,要不是麥叔,徹底就成教材隨帶的視頻了。
鏡頭在舔麥叔...
two wrong can never equal ,本來想說丹麥人真不把膠片當糧食這么簡單的劇情愣是拖了兩個多小時結果一看居然是法語片啊我靠我說怎么丹麥語的謝謝跟法語那么像!逼格太low不適合無準備觀影,摳鼻。我瘋叔玉樹臨風全片就靠他一雙眼睛講故事了旁邊的路人甲乙丙完全可以用充氣娃娃代替嘛~【好像哪里不對.
影片中極力避免調動觀眾的情緒,力爭用最理性的態(tài)度展現基于正義的權利與責任的關系。但是片中并不是沒有情緒,所有的情緒波動都隱藏在極為豐富與立體的音效中了,放松時豐富的自然,緊張時單調的風聲與腳步聲,興奮時紛亂的裝備與馬蹄聲,恐懼時安靜的空白,每一個細節(jié)都沉浸在包裹著全身的音效中。
看豆友的評論估摸書不是寫成這樣的,導演刻意弱化了戲劇沖突,代之以非常平靜安詳的鏡頭感.如果不是Mikkelsen這片子是不會碰的.
導演是想拍成《勇敢的心》的么,但也太絮絮叨叨的了,力度明顯不夠,容易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中間幾段尤為明顯。也難為麥德斯了,足足撐了兩個小時,可以說只有他出現在鏡頭里,這電影才有戲,也才有范兒。最后那一段很喜歡,配樂很傷感,悲壯,麥德斯在特寫鏡頭下也能用眼睛演戲。
一個信仰者的起義與贖罪,寫實派中世紀農民運動,壓抑得很,雖然拍得很不錯但看著真不舒服
我看了兩小時就為了看麥子又一次被砍頭么?看到招降那里我的心拔涼拔涼的,還愣是一點驚喜都不給地走到了憋屈的結尾,不過也能理解,麥子只是個強悍但思想仍然保守、禁錮在那個時代的商人(這事擱現在其實也是一樣結局,很可能還不如他),他復仇是出于一時激憤求取公平,他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與反叛者,沒有推翻舊制度的意識和覺悟,所以當神父來勸降王室許諾赦免并答應重理訴訟后他也就接受了。麥子帶女兒逃亡那段,全然杰洛特與希里既視感啊。
幾只馬兒跑在中世紀的荒野,劇情剪輯空洞無感,除了裸體的女人電影最后兩分鐘比較動人以外,看得混混欲睡,看下手機,我操還有一個小時。最后導演也來了廢話巨無聊的2個半小時,我操5個小時啊,現場有人看了六次電影坐火車來看導演,天啊我們是一個星球的人嗎。我操!
短評里有些人逼格太高了 電影僅僅在畫面表現上讓人眼前一亮 扇了所謂史詩所謂勇敢的心一個大耳光 情節(jié)上沒啥可說的 太過寫實太過追求導演自己的審美還有他那種你們愛看不看的態(tài)度 相比原著和史實 這片子就是渣
5星,有米克爾森就夠了
一個遼闊版的《磨坊與十字架》,音樂很美,劇情幾乎沒有,老漢風中的臉分分鐘奧丁上身。
有意思,權益換了回來,同時遭受懲罰,可是不用這些手段,權益根本沒法回來不是么?為什么還要受到懲罰呢?造成這樣的局面應該統治者被考核才對吧,一切不是管理責任么?那個公主還挺裝B的,你妹的老子不殺人你怎么知道我受委屈了,找你去說么?
2013/11/08 除了景美攝影佳,故事講得好乏味,尤其是中間一段又宗教又哲學的說教,莫名其妙就把起義頭頭給說動心了。米克爾森繼皇家風流史之后再次祭出一副矢志不渝大義凜然的就義范,第二次看就有點膩了。
沉寂而空曠的16世紀法國山區(qū)。一個農民革命軍的成長歷程。關于馬的戲都表現得很迷人。關于反抗、寬恕與救贖的故事。麥德斯叔的表現依舊空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