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雪山白鳳凰之殤 (文:火神紀(jì))
“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痹谖铱磥?,這部電影唯一美中不足的也許就是編劇在寫這部電影的時候過于傾向于自身的情感導(dǎo)向,以至于這部電影在某些方面顯得有些拖泥帶水了;當(dāng)然我沒有辦法去苛責(zé)什么,畢竟這樣的題材是很難駕馭自如,當(dāng)面對這樣的題材的時候,我想,沒有多少人可以不帶情感色彩來描繪這一切。
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 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
江中雪 淚眼兩朦朧
辜負(fù)伯牙琴
知音再復(fù)尋 俗世才未眾——火神紀(jì)。題記。
1.題外,有關(guān)南海十三郎的史實資料;選自《佛山故事》。
南海十三郎是佛山張槎人,而且是兩個人。晚清期間,張槎朗邊村出了一位翰林,名叫江孔殷,膝下一子一女,頗具才情。女兒江畹征20年代為薛覺生寫了多個劇本,獲得成功。由于當(dāng)時封建禮教觀念仍然嚴(yán)重,女子不宜拋頭露面,只好署名“南海十三郎”,并托胞弟江楓轉(zhuǎn)交。江楓在反復(fù)抄寫、傳送劇本過程中,也不知不覺愛上了粵劇。不幸畹征英年早逝,江楓便接過“南海十三郎”的筆名,繼續(xù)充當(dāng)薛覺生、白駒榮等粵劇名伶的開戲師爺。類似《花落春歸去》就是同名粵劇的一個唱段,在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廣東分會編印的《粵曲集成》中占有一席之地。 抗戰(zhàn)勝利后,江楓得了精神病,到香港定居,生活相當(dāng)貧苦。1956年薛覺生逝世,更加劇了他的病情,被送往香港青山精神病院,80年代初離開了人間。
2.寫在前面的話。
我不記得曾經(jīng)在什么時候看過這部電影;總之已經(jīng)很久了,時間久得已經(jīng)忘記了所謂何夕。然而我依舊記得的是這部電影曾經(jīng)帶給我的那種感嘆和悲涼的死寂味道,以及我曾經(jīng)為這部電影流過的那些已經(jīng)蒸騰無跡的淚水。 那些曾經(jīng)最奢狂的年華,已經(jīng)逝去。至少在某個時候我曾經(jīng)把自己定義為天才,然后帶著一種盲目自戀的自以為是天才的悲戚來看這部電影,怎么可能不為此而落淚呢。 同病相憐。我想。
重看這部電影以及撰寫這篇文章,紀(jì)念一下曾經(jīng)那個最奢狂的時候,那些年少輕狂的已經(jīng)逝去的歲月以及那個已經(jīng)支離破碎的少年天才夢。 很多時候,殘酷的現(xiàn)實不停地輾碎的那些夢想的碎片開始閃光,告訴我,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平凡無奇的人們,而非天才。于是久而久之也就逐漸地習(xí)慣并且接受。
3.認(rèn)識南海十三郎或者認(rèn)識謝君豪。
1997年的六項金馬獎提名以及那些努力的人們足以將這部電影推到一個經(jīng)典的位置。突然被喚醒的記憶讓我開始懷念起很多年前的這部電影,那是一封不長不短的信,信里,滿紙的憂怨。 當(dāng)然無法否認(rèn)更多的因素是 謝 君豪的個人魅力,或者是十三郎這個被成功塑造出來的人格魅力。也許,其實這些也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 可以說,是這部電影讓我認(rèn)識了 謝 君豪并且從此喜歡 謝 君豪。很多時候在我腦海里直接被映射出來的天才形象是 謝 君豪俊俏而略帶瘦俏的臉龐而非他所塑造的十三郎。 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金馬影帝似乎已經(jīng)毋庸置疑了。畢竟可以把一個角色詮釋得如此深入人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4.杜國威的自戀類比。
拋開了電影所塑造的十三郎,拋開謝君豪,拋開我的個人喜好,其實這部電影總有些東西讓我無法被它完全折服。電影里的十三郎曾經(jīng)在他的劇本被拍成電影的時候發(fā)現(xiàn)劇本被篡改過,于是大發(fā)雷霆地對導(dǎo)演說:什么狗屁垃圾導(dǎo)演,你根本就不重視劇本,編劇導(dǎo)演……什么時候都是編劇在前,劇本是一劇之本,你不懂就別裝懂,小子。 無疑,這時候的十三郎已經(jīng)潦倒落魄得三餐不飽了,可是似乎葆有他那種傲骨式不肯妥協(xié)的狷狂,而且有點像是編劇借十三郎之口而呼喊出來的那種對導(dǎo)演篡改劇本的不滿和悲憤。只是,杜國威不是十三郎,很多時候他只能接受而沒有辦法像十三郎一樣高聲呼喊。這樣的呼喊顯得有氣無力,縱然在十三郎身上看起來非常悲壯可是在杜國威身上看起來就不那么回事,甚至有點自打耳光的味道。 說了這么多總算把話題扯到杜國威的身上了。
5.劇本上的硬傷。
其實這部電影的最大硬傷就是在劇本上。我想。 電影的開場是一場街頭賣藝和說書??梢赃@么看,說書人就是杜國威,或者說那個說書人是杜國威的咽喉,于是所有的故事都用說書人的角度來描繪。 用的是一種倒敘的敘述方式,然后開始順序講述,可以說,這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表述手法,甚至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名人記傳電影。畢竟是香港電影,KUSO的味道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很多時候用一種KUSO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看起來就顯得非常過分了。 比如少年的十三郎對父親的戲謔,看起來就讓我徹底搖頭晃耳地郁悶了。雖說太史大人有十七個子女,可是怎么可能會不認(rèn)得自己的兒子甚至忘了自己一共生了多少兒子呢。這樣的安排無非是想塑造出十三郎從小就是如此卓越而且口齒伶俐的特征,可是這樣的玩笑開得有點太過分了。 因為這是一部港片,所以我們可以寬容它。的確很多時候KUSO的確是港片繁華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是有些時候,那種過于泛濫的KUSO因素也成了港片無法避免尷尬。很難說清楚是KUSO成就了港片或者禍害了港片。
還有像當(dāng)說書人被抓到警察局之后繼續(xù)說書,于是全警察局上上下下男女老少所有人都一起跟著起哄,甚至有人給一被拘留的說書人斟茶遞水。 人性化是夠了,可是香港警察的所謂紀(jì)律部隊的形象倒是看起來頗有點岌岌可危的感覺了。當(dāng)警察和犯人打成一片的時候,香港市民估計要比現(xiàn)在的我更郁悶了。
平平無奇循規(guī)蹈矩的描繪和塑造手法和泛濫的KUSO味道,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沖突點了。當(dāng)然我們看的時候笑則笑過,可是笑完了之后反思一下電影的劇本,的確,我們很難有那種被徹底征服的感覺。 當(dāng)然,我們不能把這部電影當(dāng)成歷史,而應(yīng)該把這部電影僅僅當(dāng)成是杜國威講述的一個故事,一個有著所有港片因素的故事,也許,我們會坦然得多。
6.何不姑妄聽之任之而后信之呢。
無需去翻看任何資料我們也許也應(yīng)該知道,電影藝術(shù)對于人物塑造總會有一些出于技術(shù)性的修改。 所以,不去置疑電影本身的真實性對我們來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看過一篇署名為“西區(qū)老二”的論述性文章,從十三郎和唐滌生劇本上的風(fēng)格、詞藻的詞匯上的華麗和平直等等以及他自己本身對于粵劇的人際了解推翻了唐滌生師從十三郎的謬論。分析的結(jié)果為唐滌生的名頭比十三郎更大,這樣的劇情編排只是為了票房和市場。而最后行文至同類型的電影推斷出這部電影成功的最大因素十三郎其人其事所載甚少而產(chǎn)生出極大的塑造性。 作者旁征博引,看起來對粵劇頗為了解。而且對戲劇劇本也頗有研究。 這樣的思辨思想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我想說的是,電影終究只是電影。既然是電影畢竟總會有些虛構(gòu),而虛構(gòu)的度是一分或者三四分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電影很多時候像是一種無稽之談,然而我們既然愿意聽取某種無稽的說法,我們何不選擇相信呢。畢竟我們也是無稽之人。 姑妄聽之,姑妄任之。也許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對這些所謂的無稽之談津津樂道。
7.完美的角色塑造。
這部電影最閃光的地方無疑就是 謝 君豪所塑造出來的十三郎的角色了。因為這個角色的跨度實在太大了。 從只愛梨園的紈绔子弟到滿腔熱血愛國愛民的青年大學(xué)生;從滿嘴庸脂俗粉到對愛沉溺而不能自拔的逐愛者;從恃才自負(fù)不可一世的天才劇作家到落魄潦倒的街頭流浪漢;從滿口英文打電話報案的瘋子到徹底崩潰的痛失愛徒的劇作老師;從寺院里的雜役導(dǎo)游到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頭子……末了,凍死街頭。這樣一個跨度的角色,豐滿而感人,在我所看過的電影里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地被壓縮在短短的一百一十分鐘里,不得不嘆服杜國威對故事情節(jié)編排的駕馭 和謝 君豪對角色演繹詮釋的駕馭以及高志森對電影鏡頭語言的駕馭。 可以這么說,杜國威編排劇情的想象力 和謝 君豪對角色的包容力,一切被高志森的鏡頭語言和諧地統(tǒng)一進(jìn)了這部電影。大有那種1+1+1≥3的效果。
電影總不能如劇集那樣的隨意和任性發(fā)揮,所以在短的篇幅里那些簡單的膠片被賦予的意義永遠(yuǎn)大于膠片本身。這部電影里這三者的集成后所釋放出來的那種和諧是所有電影里罕見的。 拋開前面所說的硬傷和泛濫的KUSO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或者從角色塑造這方面來看,這部電影里的和諧及默契堪稱完美。
8.關(guān)于南海十三郎的角色賞析。
從這部電影里 謝 君豪對南海十三郎這個角色的詮釋以及對這個角色的駕馭來看, 謝 君豪的金馬影帝實至名歸。雖說有些時候如阿發(fā)的外父得獎時對阿發(fā)的評語所說的那種略嫌浮夸??墒沁@個形象依舊是我最喜歡的銀幕形象之一。 或許可以這么說,這是一個張狂而又悲情的角色。在我看來這個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還有一個更重的原因,那就是這個形象曾經(jīng)在某些程度上如此貼近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某些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而不愿承認(rèn)的模糊意識。 很多時候我們曾經(jīng)幻想過我們是天才;然而我們長大了之后沒有多少人會承認(rèn),因為那無異于自括耳光。很多時候我們曾經(jīng)有過沖那些讓我們憤怒過的人或事有過破口大罵的沖動;可是我們沒有辦法像十三郎一樣指著面前這個可能將給自己帶來最后翻身機(jī)會的所謂導(dǎo)演高聲大罵:狗屁垃圾導(dǎo)演…… 我們想過,我們想做,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做不到或者不敢去做的。十三郎都做到了。帶著一點潛意識里英雄主義的盲目崇拜,很多人都會喜歡這個角色。
失落的愛情被轉(zhuǎn)換成戲??;得意且狷狂,失意莫悲涼。 癡人正是十三郎,傳說中他一輩子只寫過的一首七律看起來的確悲切。 電影里很多看似畫蛇添足的描繪很讓人郁悶??墒俏覍嵲谙矚g這個角色。 為愛瘋狂,為愛癡癲。 恃才傲物,尖酸刻薄。 電影后半段十三郎對惡俗文化的抵制和寶蓮燈禽獸版的不完全妥協(xié),那時候的十三郎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當(dāng)那些猩猩被帶著一起去打狒狒的時候,愛國的側(cè)面描繪讓人很容易接受。 寺院里偶遇老家丁之后顫顫悠悠地下山,無盡落魄。
偷我左腳鞋的是漢奸,偷我右腳鞋的是走狗,我的鞋全都被他們偷光了。政治隱喻?寸步難行? 我不喜歡杜國威的這種敘述方式,可是我會喜歡這個十三郎。也許,是十三郎的滿是傳奇色彩的一生造就了這部電影。 人們總是對那些未知的虛妄充滿著虔誠。
十三郎的劇本滿紙的華麗雍容。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奢華的東西。于是十三郎的電影比利時唐滌生會更讓人喜歡。而且瘋了的那些歲月有著一種不肯妥協(xié)不肯庸俗的避世的悲情。 悲憫,以及不肯言的羨慕和潛意識的那些被喚醒的記憶。這是這個角色所能調(diào)動起來的最大的戲劇張力。
9.關(guān)于雪山白鳳凰的意象。
所謂的雪山白鳳凰,只是一張白紙。上面就寫著“雪山白鳳凰”五個大字其它什么都沒有。展翅欲飛;站在雪山的頂峰;雪很厚;白鳳凰不停地抖著自己身上的羽毛;旁邊還有一顆三千年下一次的鳳凰蛋。 這就是十三郎和小時候的說書人一起給我們描繪的雪山白鳳凰。
白紙;黑字。其它一無所有。我們當(dāng)然可以這么說??墒窃囅胂笠幌?,白紙,還有白雪,以及白色的鳳凰。其實也許那一切都一直存在著,而只是因為都是白色,所以用我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到罷了。 小說書人其實并不是真的看見,更多的只是為了有一個過夜的地方。或者甚至只是為了逗一下瘋癲的十三郎??墒遣还芩遣皇钦娴目吹绞傻哪侵话坐P凰,電影安排的這個意象很讓我迷戀。
首先,這是存在的或者不存在的呢。這是個無法辯證的問題。你說沒有,我可以說有。白鳳凰的存在與否,只是在于我們愿不愿意去相信罷了。 其次,這是十三郎非常珍重的東西,他曾經(jīng)為了這張白紙差點和人打架,在屋頂上自稱是雪山白鳳凰,當(dāng)這張紙被墻壁上滲透過來的水浸濕的時候他曾經(jīng)心急如焚……在電影的最后那一段,這張紙和他幾乎寸步不離,直到他死去的時候還蓋在他的臉上。
在我看來,這個意象也許并不是僅僅只是無心之作。里面包含著一種很隱晦的諷刺。 對于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那只是一張空空蕩蕩的白紙罷了。這是不是在嘲諷我們這樣的凡眼肉胎根本就沒有辦法去理解十三郎。而對于十三郎,這似乎更多的是一種悲憤,一種至死也不肯妥協(xié)的悲憤,在我們看來空無一物的無味,在他看來已經(jīng)是他的一切了。 十三郎的瘋,是我們的悲哀、時代的悲哀或者僅僅只是十三郎的悲哀呢。沒有人知道,只有杜國威明白。
世俗容不下十三郎,于是他只能選瘋癲。時代容不下十三郎,于是他只是癡狂。我們在飛逝了的年代之后是不是可以容得下十三郎呢。 雪白,是否真的有白鳳凰。在十三郎的世界里,這個世界的彼端也許更安靜而美好。
空白,或者滿載,只是一貪之差罷了。妖艷的白鳳凰最后蛻退成了白色,站在雪山上。白色代表虛無,那么白鳳凰是虛無,高高在上的雪山是虛無,十三郎是虛無,我們是虛無。 轉(zhuǎn)眼幾十年,也就是人生了。雪山白鳳凰,其實也只是一場空泛的夢。十三郎是夢,我們是夢,榮華富貴是夢,一無所有是夢,天才是夢,瘋癲依舊只是夢。 雪山白鳳凰成了我所見過最美的一個禪的意象。
上帝曾經(jīng)告誡世人,信者得救。雪山白鳳凰何嘗不是一樣。信則有不信則只是虛幻。禪或者上帝,末了也是殊途同歸罷了。
10.末。殤。
雪山白鳳凰死了。因為沒有辦法飛,身邊那個碩大的鳳凰蛋是希望,或者是累贅。 十三郎死了。臉上蓋著他的雪山白鳳凰,有點風(fēng),欲飛,飛起來。
警察給十三郎穿上的鞋,是不是被漢奸和走狗偷走的那雙,沒有人知道。 末了。殤。依舊是殤。只能是殤。
電影的最后給了我們一個虛無的希望,也許,我們已經(jīng)不再需要這種虛幻的期盼了。在我看來,十三郎死寂的時候,時代消逝的時候,我們還活著,只是作為平庸的人而活著,這已經(jīng)是莫大的幸福了。
2006-8-4;丙戌年七月十一。
附注:電影資料擴(kuò)展鏈接。 ■片名:《南海十三郎》(《Legend of Mad Phoenix》) ■粵劇顧問:梁漢威 ■導(dǎo)演:高志森 ■編劇:杜國威 ■攝影:李嘉高 ■演員:謝君豪 ■時間:1997年 ■片長:110 min ■地區(qū):香港 ■對白:粵語 ■色彩:彩色 ■級別:Hong Kong:IIA ■出品:高志森電影工作室/北京電影制片廠
電影后半段止不住地淚糊雙眼??赐昙仁呛〞沉芾?,又是內(nèi)心百感。
前半生瀟灑快意,才華橫世;后半生半瘋半癲,出世入世難分;其實十三郎身邊大多是好人,他很幸運,只是時代變遷已匹配不上他的才華,更容不下這樣傲骨的天才。正如片中所講,天才大多兩種結(jié)局:或英年早逝,或瘋癲度余生。不過奇怪的是,我竟不覺得十三郎的結(jié)局悲涼,倒認(rèn)為這是天才最好的結(jié)局;選擇與俗世妥協(xié)的天才,對我來說反倒不那么迷人了。
我這想法很不中庸,很不適于現(xiàn)實,也解釋了我為什么喜歡哥哥。
最喜歡片中這段對話,摘錄于此:
薛老五重見十三郎,昔日知音如今渾身破爛,滿口囈語,早不復(fù)當(dāng)年風(fēng)發(fā)之意氣,亦不記當(dāng)年事;薛老五也乃重情重義之人,令十三郎聽當(dāng)年曲,十三郎方記起。老五見十三郎鼻梁上的眼鏡,一側(cè)無鏡片,一側(cè)鏡片破碎,遂說:“我給你配一副眼鏡,這個眼鏡沒有鏡片?!笔纱穑骸捌鋵嵶鋈擞貌恢吹媚敲辞宄?,過得去就行了,你想看清的時候用這邊看,不想看清的時候用這邊看,什么都看得清楚很痛苦的?!?/p>
看到這里,我就知道我要打五星了。
至于一眼便赴一生的女子,因為十三郎從小沒有母親,導(dǎo)致他和女性關(guān)系有礙,也解釋得通吧。傾付一生深情,在他最風(fēng)光時了無音訊,卻在他最潦倒時草草相遇,我想這是十三郎悲的地方。這部電影刻畫了幾個男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我想這是之一。十三郎不是個風(fēng)流的天才,他為人太正了。
十三郎何等幸運,出身富貴,天賦異稟,一生覓得三知音:薛老五、唐滌生、小乞丐。當(dāng)初十三郎問唐滌生,為何一定要成名,做個名編劇,滌生答:“我要證明 文章有價。再過三五十年,沒有人會記得那些股票,股票黃金、世界大事 都只是過眼煙云,可是一個好的劇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賞,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戲,沒有人會忘記。這就叫做文章有價!”十三郎道:“自大狂!整天想著成名是寫不出好劇本的,志大才疏?!弊旖菂s浮出一抹遮不住的笑意。 這劇本也好!結(jié)尾的那句“這只是一個潦倒編劇寫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罷了”,說得好啊!
能獲得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十三郎是何等幸運?。∵@是這種幸運可是千年一遇,我們這幫生于太平盛世的人,也有稱得上普通人的幸運的吧。
整部電影悲喜摻雜,鏡頭演員配樂俱佳,不愧是香港回歸前最后一部大作品。謝君豪演技實在沒得說,憑此片奪得金馬獎實至名歸。順便插一嘴他也是仙劍一中的酒劍仙哈哈哈,御劍乘風(fēng)來,除魔天地間。
看哭了好多次,那個說書人應(yīng)該是當(dāng)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鏡頭讓人好生生憐。天才的兩種下場,早死晚瘋。天才不會跟世俗妥協(xié)。倒也佩服他父親,十二個女人一個個用情過來,每個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難怪到死都拿著一張白鳳凰。一個編劇講另一個編劇,共勉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愛是男人四十,但是看過這個片兒之后,我想不會有任何一部香港電影在心中能夠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編劇,好演員,好題材。真的難以想象謝君豪演的時候不過三十出頭,居然能把這個人物的一身才氣、傲骨、滑稽癡頑、嬉笑怒罵、滄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愛煞。
“不管怎么樣,總之他是個天才。不過,千萬別以為自己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只有兩個結(jié)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滌生那樣;二是瘋了,悲劇收場。因為天才是永遠(yuǎn)不會跟世俗妥協(xié)的。”多好的港片。
碼字很多,難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靜…索性刪掉淺薄的文字。和霸王別姬相比,拋開對張國榮的喜歡。這部電影完全在其之上。
百老匯影城香港影展大銀幕觀影,畫質(zhì)修復(fù)幀幀賞心悅目,原版粵語聲聲觸動心潮,多年來一直不看渣畫質(zhì)是對的,好久沒有淚牛滿面的感覺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電影該是什么樣子,應(yīng)該就是《南海十三郎》這種樣子,但基本沒人拍得出吧!香港電影、電影人97回歸前最后的體面謝幕,悲涼與榮光,焦愁與桀驁,都給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香港電影了!
神作,我以前還說美國有《阿甘正傳》,韓國有《國際市場》,中國怎么沒有呢?原來,中國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杜國威的當(dāng)年一定也很苦
1997年的金像獎,哥哥的《色情男女》輸給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為哥哥難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顆星,只是因為配音。
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
后半段我?guī)缀跻詼I洗面,特別是十三與唐滌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蔥花,在廚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仿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辜負(fù)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fù)尋,(俗世才未眾)。天下碼字的人都該一哭。
秋意濃,落雨飄,最是觀影好時光。十三郎,艷香江,爭傳唱佳句佳章。世難料,天弄人,墨筆難敵刀與槍。本是文人又傲骨,豈肯屈膝世俗眼光。師徒重逢,不免淚兩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愴。潦倒客死黯神傷,人間難留白鳳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觀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
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zhí)?。紅綃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
好一個與全港編劇共勉
十三與唐滌生那一段也算蕩氣回腸,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滿面正氣欲討個文章有價,預(yù)料“黃金蚊紙、世界大事全部都系過眼云煙”,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詞的綺麗多致就好了....
話說要不是后來知道那么多人因為這部片子愛上了謝君豪,我還以為自己有病。
謝生最好的片~~~所謂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淺?。?/p>
癡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員都丑,不過“寶蓮燈禽獸版”又笑死我??吹胶笃谟挚?,又差點抖,最后的結(jié)曲爽過旋律死金
謝君豪是個戲骨。
已下 傳記性質(zhì),卻有了個說書人作引子討巧。人物強烈的個性極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時代背景聯(lián)系不是特緊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讓人感覺舒服?;洃虻奈幕灤┦冀K,非常有趣也開眼。謝君豪是個能人,編劇也很強大。幾次盈眶,又再笑出來。全港編劇共勉的口號激動人心。看得給力盛贊佳片
我再見恩師,心中百般痛,彷似寶劍泥絮塵半封,昔日壯志與才氣全告終,江中雪,淚影兩朦朧,辜負(fù)伯牙琴,你莫個難自控。知音再復(fù)尋,淚盈兩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