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劇照

十誡 劇照 NO.1十誡 劇照 NO.2十誡 劇照 NO.3十誡 劇照 NO.4十誡 劇照 NO.5十誡 劇照 NO.6十誡 劇照 NO.13十誡 劇照 NO.14十誡 劇照 NO.15十誡 劇照 NO.16十誡 劇照 NO.17十誡 劇照 NO.18十誡 劇照 NO.19十誡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5-18 16:20

詳細劇情

 長篇影評

 1 ) 十誡之九:何以維系我們的婚姻

患病的丈夫和外遇的妻子,使《十誡》的第九個故事在人物的設(shè)置和第二個故事有了某種相似性,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將視點聚焦于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上,并通過外遇作為切入口,來探討了那些維系夫妻關(guān)系的種種因素。 羅曼是一個醫(yī)生,但是他對自己的病卻無能為力,他的朋友米克拉耶直言不諱地對他的病情做了宣判,羅曼將不再有能力和女人上床,今天、明天、未來都毫無機會,并且作為他的朋友,米克拉耶中肯地提出了他的建議:離婚。 在此,作為這段婚姻的局外人,同時也是一個醫(yī)生的米克拉耶,他所提出的建議是直觀而毫不遮掩的,他拋開了其他一切因素,而單獨強調(diào)了“性”在一段婚姻中的作用,在他看來,無性的婚姻是無法維持的,這點事實上羅曼也同意,他也在回家向妻子坦陳了一切之后主動提出了要分開,但是此時的羅曼在說出這些話之后,他想要的答案肯定不是妻子痛快接受他的建議,然后馬上離婚,甚至于如果漢卡說要考慮考慮對羅曼都會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因為在性之外,羅曼還寄希望于感情。 自然,漢卡拒絕了羅曼的離婚建議,她問羅曼愛不愛她?羅曼避而不答,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是愛你的,但我沒權(quán)利要求你忍受無性的婚姻。所以羅曼將決定權(quán)交給了漢卡,而漢卡也沒有令他失望。離開還是留下,表面上看漢卡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動權(quán),但事實上她的主動是“被動”的,而使主動轉(zhuǎn)向被動的主要因素就是我們所固有的道德標準,道德像一條繩索將愛情和性牢牢綁在一起,我們大張旗鼓地宣傳沒有愛情的性是不道德的,那么同理可證,因為沒有性而拋棄愛情,同樣是不道德的。所以擁有優(yōu)先選擇權(quán)的漢卡,在唯一答案面前,這民主的權(quán)力不過是堂皇的遮羞布,索性就一起再為它加一層華麗的裝飾,那就是愛情。愛不是每周在床上呻吟五分鐘,真愛是深植于人心中的,而不是兩腿之間。這些本該令人動容的愛情宣言,在此刻聽起來并沒有情真意切的感動,相反卻產(chǎn)生了一種令人隱約不安的張力,讓人隱隱感覺到這脆弱表層掩蓋下的巖漿的涌動。 除此之外,基耶斯洛夫斯基也用鏡頭語言在之前為我們做了某種暗示,當羅曼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回到家,他和妻子一起乘電梯上樓,電梯里忽明忽暗的燈光交替打在兩個人的身上,鏡頭在二人之間搖移,使夫妻雖同處一室卻不能共同面對同樣的明暗變化,這樣的間隙在那一刻就根植于他們的心中了。 雖然最終決定他們以愛情之名嘗試,但是此時的羅曼和漢卡都沒有信心,他們不知道這條路將會走多久,也不知道會走向何處。他們假裝忽略性的重要性,但是內(nèi)心里都很清楚這只是掩耳盜鈴之舉,所以那一夜羅曼近乎自言自語地和漢卡說,我們一直沒有要一個孩子,不然事情就簡單多了。 這段話暴露了羅曼遠遠高于漢卡的焦慮,所以在這段維持表面和平的婚姻中,他率先出手了,他竊聽漢卡的電話,并對她進行跟蹤,這樣的套路在別的影片中并不鮮見,但是嫉妒和猜忌并不是本片要表現(xiàn)的主題,羅曼沒有被塑造成因為自卑而導(dǎo)致瘋狂的變態(tài)者,漢卡真的有了外遇被他抓到。 在捅破窗戶紙的那場戲中,劇本和影片有了點小小的改動,導(dǎo)演將劇本里的客觀視角變成了羅曼的主觀視角,他躲在衣柜的后面,看著妻子和情人告別,他始終沒有發(fā)聲,直到漢卡發(fā)現(xiàn)了他。在這一刻,所有關(guān)于愛情的虛飾都被剝落,每個人所面對的都是赤裸的道德條規(guī),羅曼因為自知其劣勢而選擇了隱忍,相反,被當面抓到與情夫幽會的漢卡卻顯得相當激動和憤怒,因為他們彼此清楚,她才是被道德綁架的最直接受害者。 性,愛情和道德,這些維系夫妻關(guān)系的各種紐帶悉數(shù)登場,但是誰也不能在掙扎中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漢卡雖然在道德上占據(jù)了優(yōu)勢,卻并沒有乘勝追擊解除她與羅曼的婚姻關(guān)系,而是選擇了領(lǐng)養(yǎng)一個孩子,繼續(xù)嘗試,而促成這一決定的,應(yīng)該是愛情,或者是夫妻相守多年的親情。 電影到了這里有一個呼應(yīng),在羅曼家的樓下出現(xiàn)了第七集里的小安妮,這個孩子的出現(xiàn)可謂是意味深遠,因為羅曼和漢卡本意是要借助孩子來重修和圓滿他們的家庭,但是安妮在第七集里,卻是一個令家庭失和和分裂的動因,所以,小安妮的出現(xiàn)再次否定了孩子可以維系婚姻的可能性。 在領(lǐng)養(yǎng)孩子的間隙,羅曼建議漢卡去度個假,漢卡就選擇了去滑雪,在離開之前二人有幾句關(guān)于信任的對話,羅曼表示了自己對妻子的信任,但是當他在商場看到漢卡的情夫同樣買了滑雪用具時,他的信任動搖了,他打電話到情夫家里,他的母親幫助確認了他和漢卡去了同一個地方,此刻羅曼信心全無,萬念俱灰,他留下一封短信,騎著車子從大橋上沖了下去(劇本里是汽車)。 漢卡在滑雪場見到尾隨她而來的情夫,頓時意識到丈夫可能會因此想不開,于是連夜趕回,當她看到羅曼留在電話上的信,她在心里已經(jīng)絕望了,所以電話響起來,她遲遲不敢接起,不敢驗證那個她猜測的結(jié)局,但是當她最終接起來,電話里傳來的卻是丈夫的聲音?;蛘咴诹_曼看來,這是他最后的一次信任,但是正是這多出來的一次信任,在最終時刻挽救了他們搖搖欲墜的關(guān)系。 影片到此結(jié)束,使這個結(jié)局看上去相對圓滿,但是關(guān)于如何維系我們的婚姻,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沒有給一個明確的答案,性?愛情?道德?孩子?還是信任?

 2 ) 我的十誡系列:十誡之六

不知不覺,十誡已經(jīng)寫過半了,一陣揪心,不過想到可以重復(fù)觀看,又稍微寬心一點了。這也將是我最近寫的最后一篇了,明天回南京,碟放在家里不帶過去了,休息幾天也好。
回到正題,這一集就是“情誡”,名氣不亞于上一集“殺誡”,后來也專門拍了加長的愛情短片。這一集的開頭都有點不同,字幕是正片畫面出現(xiàn)后才打出來的。我也干脆模仿一下,等正文出現(xiàn)之后再標出主題吧:
DECALOGUE 6
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誡條六 你不可奸淫
愛情是電影的永恒主題,但愛情也分種類,也許愛情的本意更多像古典時代的好萊塢電影,永遠的俊男靚女,操著即使不是英倫腔也是典雅幽默的語言,永遠衣冠楚楚——想想,蓋博只不過襯衫里沒穿背心,肯拉塞爾只不過用活動胸罩,就引起那么大的轟動,然后經(jīng)過一點點曲折,在電影的結(jié)尾吻一下——一下可長可短,即使你長如“美人計”,也千萬別來濕漉漉的法式香吻。但是,當做愛變成比去電影院看電影方便得多的事情后,古典時代所有的虛偽也好矜持也罷,全部被掃到了無人知曉的角落,老基雖然不是道學(xué)家,但老基的嗅覺還是很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于是,這就是——情誡。
一個在郵局工作的男孩,一直在偷窺對面樓上一個比他大的女人,那女人——用男孩的話說,就是“漂亮而且喜歡做愛”,他不僅偷窺她,而且撥她的電話,但是不說話,每天早上給她送牛奶,給她送去偽造的匯票,以便能在郵局的柜臺見到女人,他甚至私藏女人的信件偷看,雖然很過分,但是可以很明顯看出來,他愛上了她。這里不知道你想沒想起“對她說”里的男護士貝尼諾,男孩有點那樣的氣質(zhì),靦腆,但是當他為了這個女人做起一些并不光彩的事情時,他絲毫沒有罪惡感——因為他的心本來就是明凈的。順便說一句,他偷窺的望遠鏡也是偷來的。
一次,女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收到男孩的假匯票,去郵局又被郵局的人奚落為騙子,女人氣憤地走了,男孩大著膽子追上去,告訴她真相,并且羞澀地說:我愛你。女人只是輕蔑地一笑。當天晚上,女人故意在男孩的偷窺下和情人親熱,然后告訴憤怒的情人有人偷窺,結(jié)果男孩被憤怒的情人揍了一頓。
次日送牛奶時,女人又調(diào)戲著男孩問他想要什么,吻?做愛?男孩想了很久:我可以請你在咖啡館吃一客冰淇淋嗎?得到肯定答復(fù)地男孩推著牛奶車興奮地在樓下的花園里飛奔,一不小心濺起水花到旁邊的人身上——對,還是那位上帝一樣的男人,看見男孩的開心,他在系列中第一次微笑,但很快,收起的笑容變成了一貫的悲憫,告訴我們,尚有下文。
在咖啡館,男孩被女人要求撫摩她的手,他生硬極了,依舊困窘的樣子。到了女人的家里,女人穿得很暴露,想撩撥男孩。“你偷窺我的時候,自慰過嗎?”“曾經(jīng)有過,后來就沒有了?!薄肮?,你也有罪惡感?!薄?.....”“你說你愛我?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愛?!迸擞貌蝗葜绵沟卣Z氣說著,同時將男孩的手引下自己的下體。男孩手顫抖著,但臉上痛苦不已,他仿佛在和自我掙扎。
他失敗了,當他疲勞地低下頭,臉上依舊痛苦的樣子,女人冷漠地甩下一句話:這——就是愛。你可以去洗手間弄干凈。 男孩痛苦地向自己的住處跑去,頭也不回。經(jīng)過樓下時的遠景鏡頭中,與他擦肩而過的,好象又是那個神秘男人。
等女人冷靜下來,才隱隱覺得有點殘忍,過了一會,樓下出現(xiàn)了一輛救護車,女人這下著急了。她急忙翻出望遠鏡,向男孩的窗口望去——一片漆黑。女人跑到他的住處,房子的女主人——一個老太太平靜地告訴他,男孩在醫(yī)院,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下抓狂的是女人了,她每天反偷窺起男孩的窗口來了,但一切還是平靜的,她接到了和從前一樣的無聲電話,興奮不已但電話那頭還是沒有聲音,她追問代男孩送牛奶的老太太,但得不到任何消息。這時候,那個頗有魅力的女人一下子蒼老很多。終于,她看見對面窗口燈光照射下的窗簾上,又有了男孩的身影,她興奮不已,次日,她來到男孩的郵局,告訴男孩:你是對的。男孩只是很平靜地說:我沒有再偷窺你了。

如果要找關(guān)鍵詞的話,偷窺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大關(guān)鍵詞。而且很對稱地形成一個角色轉(zhuǎn)換,前面是男孩偷窺女人,后面是女人偷窺男孩。影片的鏡頭設(shè)置也完全是根據(jù)這個關(guān)鍵詞來進行的,前半部多是男孩的視角,而隨著偷窺者的轉(zhuǎn)換,后半部變成了女人的視角。其實想著都有些寒,人與人之間稍微真誠點的交流,在床第這樣親密的場合不能實現(xiàn),反倒要隔著兩片玻璃,加上電話才能維持。
男孩也許本來只是看個好奇,也許還有點本能的欲望,這些是自然的,在男孩身上表現(xiàn)出來也是單純的,因為他自己都未曾意識到。而當愛降臨到他的視角,他就好象吃了智慧果的亞當一樣,為自己行為感到羞恥了,這還是說明了男孩的單純——無論是行為帶有點鹵莽的單純,還是對愛的理解的單純。而女人,則顯然是千帆閱盡的老手了,影片以她并不快樂的感情生活來透露著她可能有個同樣單純的過去,她雖然不能說是放蕩,但至少也是開放了,對此,導(dǎo)演并沒有持譴責的態(tài)度。導(dǎo)演所不能認同的,只是一點,在她的眼里,有做愛,但沒有愛。
這就是我為什么說基氏并非道學(xué)家,他,只是對抽去了精神內(nèi)核的性行為擔憂,但當愛來到了,人又脆弱得不堪一擊,只能保持著距離,沒有懷中抱著的人,只有高高在上的愛。當女人完成了對自我愛的缺失的救贖,男孩反倒是像結(jié)束了一個任務(wù)一樣,難道愛也只能前后相繼?基氏的眼中依舊閃爍著慈祥的光,但更多無奈。

 3 ) 作為一個整體的《十誡》

我所注意到的十部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方:

1.第三誡的父親扮作圣誕老人進樓門時,剛好碰到出門的第一誡中的父親,并由后者-一個失去了家庭的人-的眼光引出正在過圣誕節(jié)的其樂融融的一家。

2.第二誡的女人打開答錄機時,第一條留言來自安卡--第四誡里的女兒。這一個細節(jié)比較隱蔽哈~

3.第四誡的父女在電梯里擁抱時,進來的老人是第二誡里的醫(yī)生。

4.第五誡的司機洗車時前來要求搭車的夫婦是第二誡里的。

5.第六誡里的男孩推著牛奶車進樓門時,與扛著自行車出門第九誡的丈夫擦肩而過。

6.第八誡里,那個給教授展示齊柏林郵票的正是第十誡開頭去世的父親。

7.第八誡里教授課上女學(xué)生講的故事是第二誡里所發(fā)生的事。

8.第十誡最后哥哥去郵局買新郵票,為他服務(wù)的是第六誡中的男孩。


最后附送一處穿幫,嘿嘿基導(dǎo)應(yīng)該不會怪我的吧~
第一誡中父親在洗手間里洗掉手上的墨水,聽到救護車聲抬頭凝神,這時畫面右方下部微露出了一個人的頭頂。。應(yīng)該是工作人員吧。。在北影的大屏幕上看得格外清楚。。

 4 ) 孝敬父母,父女情迷

  第四誡中,安卡是個行將畢業(yè)的戲劇系學(xué)生,從小跟父親米高相依為命,感情特別親昵,她從沒見過母親。一日,米高出外遠行前提醒安卡別忘付抽屜里的房租和電話費賬單。安卡獨自回家后,卻在抽屜里發(fā)現(xiàn)一封給自己的信,字跡陌生。信封上寫著:"我死后才可以打開。"好奇心驅(qū)使下,安卡決定打開信封,不料信中有信,那是死去的母親的筆跡:"給我的女兒安卡。"手執(zhí)信封,安卡內(nèi)心忐忑,連日來考慮是否要打開母親的信,及后,她決定撒謊,告訴米高自己看了母親留給她的遺書,上面說米高不是她的父親。
  那天晚上,他們相談一夜。原來,二人早早存在一種超越父女的感情意向,彼此對對方有欲念,存幻想,會妒忌。安卡想改變二人的關(guān)系,由父女關(guān)系轉(zhuǎn)為情侶關(guān)系。米高承認看到安卡同男朋友在一起很難受。年輕的安卡是如此熱切,說話毫不掩飾,她說,她一直希望昔日小男友撫摸她的手其實是屬于米高的,想和米高在一起,說此話時,米高慌忙用手掩著她的嘴巴。當安卡選擇把心里的渴望欲求一一道出時,米高卻選擇繼續(xù)把感情壓抑,等待安卡一日出嫁,他可以全身引退。于是,當安卡在米高面前脫去內(nèi)衣,欲把自己的身體呈獻給米高時,他并沒有抱她,而是走近她的身旁,為她再次穿上內(nèi)衣。一個行為,米高的立場,再清晰不過。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開門聲驚醒,她從床上跳起,發(fā)現(xiàn)米高已走。安卡從窗口大聲呼喊米高,說信的內(nèi)容是她自己虛構(gòu)的,她根本沒有拆開母親的遺書。回家后,他們把那封信燒了,只留下一角:“親愛的女兒,我要告訴你,米高……”。其余皆被燒了。
   一封信,似解開安卡的身世,卻帶出另一個叫他們背負上道德倫理枷鎖,他們迷惑著:他們,會轉(zhuǎn)化成亂倫的"父女"么?
    秘密之外,尚有身份,身份之外,尚有倫常。如果說身份是他們與周圍世界的糾纏的話,那么倫常就是他們與傳統(tǒng)的糾纏、與歷史的糾纏。亂倫不止關(guān)涉到人種,其所亂者實際上是所謂倫常。齊景公問政于孔子的時候,孔子為什么要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因為這是一種人人各職其位的太平景象,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中,等級高下一旦判定,權(quán)力機制就可以自如運作了。所以我們回想一下那個口中給塞上大糞的焦大,令他焦慮的,也許并不是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這件事情本身,而是從這引出來的準廢、等級不彰的混亂局面。亂倫這樁事情的本質(zhì)卻是所謂劫火燒之不失者,正堪千古。   
  如劉小楓所說:"米高不愿意進入安卡的身體,不是他不欲進入,而是不愿劃破現(xiàn)有狀態(tài)的幸福光暈。至今的父女關(guān)系是幸福的條件,盡管這種父女關(guān)系可能是虛構(gòu)的,但他不敢拆除這種虛構(gòu)。他知道欲望的限制,欲求太多,失去的可能愈多。"這里,米高選擇對抗現(xiàn)世吊詭的人性,情愿拒絕安卡的示愛,放棄忠于自己的欲求,個體欲望這里被迫屈居理性之下,這也對應(yīng)著導(dǎo)演的一貫信念:每個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要自由地做一個純粹誠實的人,可不容易?! 』孤宸蛩够f:"我們永遠不能十分篤定地說:'我很誠實'或'我不誠實'。我們所有行為和曾經(jīng)面臨的狀況,都是我們沒有其他出路的結(jié)果。"  
  《圣經(jīng)》中與之對應(yīng)的戒律是“要孝敬父母”,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一誡中似帶反諷地展現(xiàn)出這個故事。顯然,這位波蘭導(dǎo)演的《十誡》并不是對“摩西十誡”的復(fù)刻或重新詮釋,而是在后工業(yè)時代信仰危機背景下對傳統(tǒng)做出的一種挑戰(zhàn)。但提出問題的導(dǎo)演本人卻不能像上帝一樣給這個問題予以明確的答案,只能默默的從旁注視。他是西西弗斯式的悲劇英雄,不斷的把巨石推向山頂,然后又無望的看著他們落回原地。這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將電影的主人公放置在極端的境遇中,面臨兩難局面,再一次對人性進行拷問,看似不符邏輯、不易存在的處境,卻又真實地在電影里呈現(xiàn)發(fā)生。安卡容許自己愛上自己的父親,卻不能投入于課堂戲劇排演時男女的調(diào)情場景,她問教授,不明白自己為何會愛上對方,教授沒好氣地回答她說:"人自然有其瘋狂、愚蠢一面,你自己想想。"這也解答了千千萬萬不能解釋的愛情迷思。

 5 ) 十誡之六:愛是兩個人的負隅頑抗




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時間以來,多米克都在用望遠鏡偷窺對面樓上的女人瑪格達,他把鬧鐘定在每天晚上的八點半鐘,那是瑪格達外出回家的時間,多米克關(guān)了燈,在黑暗中靜靜看著這個女人脫掉外套,露出飽滿的胸部,在房間里走來走去。

瑪格達和幾個不同男人交往,她在他們面前展露自己的欲望,每當他們糾纏在一起,多米克就會轉(zhuǎn)過頭去,或者干脆放棄繼續(xù)窺伺,他對這個女人沒有肉體的欲望,甚至其他的任何形式欲望他都沒有,他只是想那么看看她,有時候他會打電話過去,然后什么也不說,如果瑪格達生氣掛了,他就再打一個說聲對不起。

多米克在郵局上班,負責處理匯款之類的業(yè)務(wù),他往瑪格達的郵箱里投領(lǐng)款通知,為的是在她來郵局時能多看她幾眼并和她有幾句簡單的交流。但是當瑪格達第二次來領(lǐng)取匯款而沒有時,和郵局的工作人員起了爭執(zhí),被誣陷“欺詐”的瑪格達氣憤地離開了,多米克難辭愧疚,追出去和瑪格達說明了原委,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愛。

那時候多米克快要20歲了,瑪格達33歲,13年的差距橫亙在他們之間,讓他們對愛情的定義別之天壤,多米克在送牛奶時(他為了接近瑪格達特意申請了這個工作)曾和瑪格達有一場這樣的對話。
為什么你要觀察我?
因為……因為我愛您。真的。我愛您。
那……你想要什么?
我不知道。
你想吻我嗎?

你想和我……想和我做愛嗎?

也許你想,我和你去什么地方?海濱或者布達佩斯?
多米克搖搖頭。
那你想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不干啥。

盡管在原著劇本基礎(chǔ)上,影片刪除了一些刻意凸顯多米克幼稚的細節(jié),但是這場對話無疑將他的單純和懵懂暴露無遺,瑪格達眼里的多米克是可愛又可笑的,他幾乎處于真空環(huán)境的愛情觀與這個世界、與瑪格達的價值觀都格格不入,雖然瑪格達出于一種復(fù)雜的感情選擇了接近多米克,而不是責備他的魯莽,但是內(nèi)心里瑪格達一直堅信自己對愛情的認知是優(yōu)于多米克的,所以她一直不遺余力地想要改變多米克對于愛情的看法。

瑪格達把多米克帶到了自己的公寓,洗澡之后,瑪格達在他面前蹲了下來,告訴他自己下面什么也沒穿,她讓多米克的手撫摸在她的大腿上,高度緊張的多米克在片刻之后就射了,瑪格達若無其事地跟她他:“這就是一切,全部的愛。到浴室去,洗一洗。”

這一刻的瑪格達是以勝利者自居的,她覺得成功地向多米克宣講了愛的“真意”,所有愛情到最后,不過是滿足于肉體帶來的歡愉。但是很明顯她在多米克面前所流露出的自信是一種掩飾,她對真愛喪失信心,不過是求之不得后應(yīng)激性自我保護,她自己遭受過同樣幻滅的疼痛,因此在多米克離開之后她感到了巨大的不安,她預(yù)感到自己的傷害,可能會帶來某種嚴重的后果。

果然,回到家之后的多米克在浴室割腕自殺,瑪格達對于多米克行為的預(yù)感,再一次驗證了她們在某些愛情觀念上的趨同,只是經(jīng)歷拉開了二者之間的距離,讓更多經(jīng)歷的瑪格達對愛情充滿了警惕,它所帶來的啟示是,愛情不屬于菜鳥,但是經(jīng)歷豐富者同樣是越走越遠。這一悖論是愛情多不如意的根源所在。

“我們一直透過受折磨人的眼睛來看這份愛,這份愛也一直是與磨難和不可企及緊緊相連”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一種凌厲的視角來看待這份無望的愛情,只是一種倫理觀察所不可或缺的冷峻視角,所以在“偷窺”這一行為本身上,他也同樣選擇了中立。

區(qū)別于希區(qū)柯克式對“偷窺者”的懲罰,或者“肢解電影”中對女主角的身體傷害,“偷窺”這一行為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故事里,則代表了一種當事人對愛情的或者對打破孤獨的一種渴望,影片中多米克對瑪格達的窺看,事實上就是因為他自身的孤獨所致,他沒有任何欲望地“渴望”,只能解釋為一種純粹精神上的“相伴”,而這種渴望并不是只局限于多米克這樣成長中的年輕人,在《愛情短片》里,結(jié)尾處馬格達來到多米克的房間,從他的望遠鏡里觀察自己的房間,這暗示了一種角色互換(房東也曾用同一個望遠鏡偷窺瑪格達和多米克的約會),誰都有可能成為那個孤獨者?,敻襁_看到了自己伏案哭泣的那一幕,然后多米克走過來輕輕將她抱住,這一刻的瑪格達大概不再執(zhí)著于“愛情的全部不過是肉體之歡”,但是此刻的多米克那種無欲無求的純愛信念,也經(jīng)歷了心碎和幻滅,所以看似朝著希望邁了一步的兩個人,事實上只是各自為營的一步,他們依然不能匹配上彼此的節(jié)奏,所以盡管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個故事中傾注了許多抒情,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失卻自己的冷靜,將我們帶入又一個困境,事實上愛情的悲劇并不在于瑪格達堅持的“肉體之歡”,也不在于多米克的“無欲無求”,而是在于這所持這兩種觀念的人,從來都沒有主動去改變。當傷害所帶來的被動改變到來時,改變的則是身處其中的每個人,而雙方的同時改變則成就了另一種形式的對抗。

 6 ) (ZZ)劉小楓點評十誡及中譯本序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7274.html

當今時代,寫作愈來愈大眾化,令人興奮、讓人著迷的作家,層出不窮,作品幾乎成了消費品。

  令人崇敬的作家,一如既往地少。

  十年前,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在日本國家電視臺播放時,劇本就出版了日文譯本——十六開,銅版紙,每折戲除了劇照的精當配置,還附有并非由一個評論家寫的扼要評論。從版式設(shè)計之講究,到用紙之精良,這個譯本處處滿溢著編制者對作者的崇敬。

  大約四年前,臺北一家影視公司出版了《十誡》影牒。文藝片影牒通常裝在塑料盒里,精致些的,至多再套個硬紙殼;這套《十誡》影牒不同,是裝在特制的淡黃色小木盒子中的,封面設(shè)色雅致,有一幅基斯洛夫斯基歪著頭抽煙的照片;盒內(nèi)附有簡介劇情的小冊子,排印疏朗,間或插入經(jīng)悉心挑選出來的基斯洛夫斯基談《十誡》創(chuàng)作體會的片言只語。拿起這小小的木盒子,你就會掂量到制作者們的崇敬有多深。

  從前,我對朋友或熟人提起《十誡》,對方馬上說:“哦,我看過,就是那個講摩西的古裝片”。我只得不好意思地笑,直到對方明白自己搞錯了。名叫《十誡》的電影和電視片的確有好些,講的確實都是《舊約》中那位頒布“不可……”誡命的先知摩西。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不是古裝片,也沒有先知摩西在傳上帝的誡命?!妒]》講述的是波蘭的日常生活——同我們從前和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差不多,人物都是普通的當今男女。

  既然如此,何以要題為“十誡”?

  當看到康德把天上的星空與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對舉時,我們的心情曾激動不已??档碌脑挓o異于公布了這樣的啟蒙理想:從前的道德律令是外在給予(或強加)的,如今,道德律令被宣稱是人心自立的。上百年來,我們熱望、追求“人心自己給自己立法”的道德理想,不大回過頭來想一想:作為個體的人,誰會自愿主動給自己立上幾條“不可……”的誡令?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并非“故事新編”,而是在講述十個現(xiàn)代——或者說后現(xiàn)代——活生生的故事。故事都是編出來,無非某個(些)人的生命經(jīng)歷或者這經(jīng)歷中的某段難以釋懷的片斷——重要的是如果“講述”、為何“講述”。我曾經(jīng)老想,基斯洛夫斯基編這些故事干什么?

  人生性脆弱,以至于人心中難以豎起“那桿【道德律令的】秤”,遑論用它來裁量自己生命中的善善惡惡。基斯洛夫斯基以“十誡”為題編故事,幸許是要詢問我們現(xiàn)代人是否有能力自己給自己立法,我們“心中的那桿秤”——康德所謂“心中的道德律令”,是否能稱量(遑論裁量)自己的偶在生命的重負。

  我說基斯洛夫斯基是“作家”,有人一定會感到奇怪:他不是電影導(dǎo)演嗎?

  “作家”是相當古老的行業(yè)——通過編故事講給人聽,履行寓教于樂的教養(yǎng)教育,而非如今的“消費性寫作和閱讀”。至于用什么語言及其技巧來講故事,是另一回事情——從前的作家有用詩行的,有用戲劇體的,也有用敘述體的;而今的電動聲像語言,不過是技術(shù)時代的衍生品,并沒有改變作家“創(chuàng)作”的本來含義。誰要用這電動聲像語言來講故事,首先得是原本意義上的“作家”——真正的電影大師,仍然置身古老的“作家”行當——自己編故事來講(編?。?,然后才是執(zhí)導(dǎo)的事情。運用聲像語言講故事,需要懂些特別技術(shù),僅僅懂這些【導(dǎo)演】技術(shù),卻不一定是“作家”。與伯格曼、塔科夫斯基、費里尼、黑澤明等電影大師一樣,基斯洛夫斯基總是自己編?。ǘ墙栌脛e人的小說),其作品首先是文字的。曾有朋友對我說,要是《十誡》寫成小說,也會是精品。如今讀到《十誡》劇本,真覺得此言不虛。

  《十誡》中“愛情”一誡有電視版和電影版,我一直好奇兩個版本有什么不同。電影版中文影牒上市后,我才知道,電視版少了二十來分鐘。

  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講什么呢?

  電視片的收尾定格在欲望的平衡上:故事以多米克欲望地偷看瑪格達開始,以瑪格達欲望地看著多米克結(jié)束,多米克不再有欲望,瑪格達卻充滿了欲望——欲望的此起彼伏,有如生活的逝者如斯。電視版收尾干凈俐落,但故事完結(jié)得很冷。

  電影版的收尾頗長,多的二十分鐘講的幾乎都是多米克從醫(yī)院回來后的事。

  多米克割腕入院后,瑪格達魂不守舍,迫不及待想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多米克從醫(yī)院回家那天傍晚,瑪格達走進他房間,當時,多米克因失血過多仍在昏睡?,敻襁_看到桌上多米克用來偷看她的欲望的望遠鏡,想起多米克曾問自己:“我看見你一個人在哭……為什么你在獨自面對自己時哭?”

  瑪格達坐到桌前,像多米克那樣從望遠鏡捕捉自己的窗戶……瑪格達眼前出現(xiàn)了在哭的瑪格達,哭得那么傷心,身子趴在桌子上不停地抖……多米克突然出現(xiàn)了,伸出手臂抱住她……故事就在這番場景中結(jié)束。

  就這么一點點事情是多出來的,卻用了近二十分鐘;基斯洛夫斯基用了何等細膩的筆觸來敘述生活中很難遇到的——溫馨抱慰。

  基斯洛夫斯基曾說,電影版的收尾雖然溫馨,但電視版冷淡的收尾更接近生活實際。如今,他寧愿讓人們更接近生命的真實,所以,自己更喜歡電視版的這個收尾。

  基斯洛夫斯基是原本意義上的作家,只不過他碰巧在運用電影語言方面極有天賦。

  聲像作品有其長處:活靈活現(xiàn),令觀者身臨其境;但也有短處——不方便隨手翻閱,或者在某個細節(jié)處停下來,讓心緒隨意徘徊良久——你得不停跟著放映機的轉(zhuǎn)動走。電影藝術(shù)誕生之初,就有電影大師交待得很清楚:看電影其實是最不自由的閱讀方式。 即便看過《十誡》影牒,讀劇本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享受——更引人思索……自己心中的是否有“那桿秤”……文字的世界也許更讓人回味再三。

  于中山大學(xué)哲學(xué)系

《十誡》之一

巴伯家門前有一個小湖,冬天他喜歡在上面滑冰。但冰的厚度是偶然的、不確定的,隨季候而變化。八歲的巴伯經(jīng)常問自己:“誰可以告訴我什么時候冰厚到我可以在上面玩?”     個體人的欲望想象的實現(xiàn)需要靠某種信念來支撐。“除我以外,你不可敬拜別的神明?!蹦ξ鞯纳系郛敵踹@樣說,是要以色列人的垂危生命不要信靠別的神。誡命中的“我”必定是全能的,才有資格要求一個人不可信別的神。只要某個存在者能顯示自己有無限的全能,   就可以成為誡命中的“我”。     現(xiàn)代的自由倫理同樣有“除我以外,你不可敬拜別的神明”的誡命,這個“我”就是理性的良知和感覺的良知。巴伯的父親信奉理性良知的神明,因為理性被證明是全能者。他精通計算機,又是一個數(shù)學(xué)家,相信一切都可以在計算機中用方程式計算出來,比如,門前那個小湖上的冰的厚度就可以用計算機計算出來。他以技術(shù)理性的新神——計算機這個計算精確的神取代了擬人化的舊神:計算機就像他的神明,是他的“除我以外”的那個“我”。     人生是可計算的,這就是自由決斷賴以作出的信靠者。     需要全能者的個體也是一個“我”,這個“我”需要“全能者”,因為自己是無能者,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如果某個人信靠了一位全能者,他自己也就差不多成了一個有全能感覺的人了——比如巴伯的父親。如果一個人根本就不相信有這樣的全能神——無論是機械神還是擬人化的神,這人對生命就會有如履薄冰感,戰(zhàn)戰(zhàn)兢兢,擔心隨時會冰破沉陷。擔心是對生命沒有把握的感覺,這種感覺過于私人化,很難傳達和分享。     如履薄冰的擔心是偶在個體的心性質(zhì)素,它隨機地在某個人身上出現(xiàn)。也許,從不曾有過如履薄冰感的生存擔心的人是幸福的,人們也可以追求沒有這種擔心的人生,這都是個體性情的事。有或沒有如履薄冰感的生存感覺的人是不同性情的人,一方不可能說服另一方相信自己的感覺。生存感覺只是個體性情隨機性地稟有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不可能習(xí)得。     巴伯父親的妹妹——     巴伯姑姑就是有如履薄冰感的生存擔心的人,她怎么也同自己的哥哥說不到一起去。     有一天小巴伯問他姑姑:“上帝是什么?”     姑姑把他摟在懷里問:“有什么感覺?”     “感覺到你的溫暖?!?     “上帝就在其中?!惫霉谜f。     這個上帝同巴伯的父親信奉的新神以及他所對抗的舊神都不同,巴伯姑姑心中的“除我以外”的那位“我”不是擔保之神,不是理性之神,而是在愛的自我犧牲中顯身的基督。信靠他,并不會讓巴伯姑姑有能力知道冰的厚度。巴伯父親的新神(理性)與舊神(全知、全能的擔保之神)沒有實質(zhì)的差別,為生存提供擔保,只不過,提供擔保的能力和方式不同。     新神靠計算,舊神靠人不知的法力。     圣誕節(jié)前一天,小巴伯想要滑冰,他按照父親的教導(dǎo)打開計算機詢問計算結(jié)果。計算機說:“I am ready?!?     巴伯穿上父親給他的圣誕禮物——冰鞋,上了冰湖。正當巴伯歡快的時刻,湖上的冰破了,巴伯葬身湖底。     巴伯的父親走進教堂,看到圣母的眼淚。     基斯洛夫斯基要表明的不僅是一場理性與直觀的決斗,而且是理性信仰的欠缺:“太過相信理性,當今的世界欠缺某種東西。”     偶在既是生存的可能性,也是生存的裂縫。在偶在的生存中,倫理自抉有各種可能性,就是沒有可能有一個保障個體人生命完整的依托。基斯洛夫斯基覺得,偶在中的選擇往往是個體人沒有出路的結(jié)果,所以他說自己是“專業(yè)的悲觀主義者”。     在海德格爾或薩特的自由決斷倫理中,有一種強力意志,盡管它被看作有欠缺的。無神論實存主義倫理學(xué)并不否認、反而強調(diào)個體人的有限性。不過,作為個體欲望的主體性意志自由的有限性代替了作為人的罪性,人自身的欠然就變成了人的自由的一種肯定性能力,有限性不再是無限性的反面,而是自由的無限性的形式,人身的有限性就成了人的一種命定的自由。對于薩特來說,這命定的自由就是“你自由決斷,你就存在”;對于海德格爾來說,這命定的自由不像薩特的自由決斷論那么主體主義,它被說成是所謂存在的命運。正因為如此,海德格爾的自由決斷論有比薩特的自由決斷論更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對于這兩種自由決斷論來說,是人身讓自己成為有欠缺的,而不是上帝讓人身成為有欠缺的,這樣,人自身的有限性就成了人的一種自由的命運。個人在倫理困境中的欠缺不過是早已知道自己有缺陷的人自身的本質(zhì)特性,如此內(nèi)在自由是從罪的有限性中轉(zhuǎn)移出來的無所依憑,因而也是無所承負的自由。     如果說基督信仰理解的罪的有限性是非自然的、精神性的,自由決斷論的有限性就是自然性的、非精神性的,惡也因此成為自然性的、與善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甚至成為人的自由的本質(zhì)了。惡與自由都是人自身的一種自然的本性,這是被放逐的本性,無所謂完美與欠缺的本性。如此倫理感覺是一種自在的生存感情、對偶在的生存裂傷沒有感覺能力的感情,作為自如感覺的這種自由是既自足又不自足的,其有限性的自由本身既是其不幸又是其幸福。用肯定性的語言說,其生命感覺超越了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如此內(nèi)在自由不再像基督教的罪的自由那樣背靠著一個完滿的上帝的假定,把自身的本性上的欠缺變成了對自身完滿的肯定。     昆德拉的自由倫理是這種自由決斷倫理學(xué)的一個變種,它承認人自身的欠缺,承認人自身只是一個肉身的偶然存在,但樂于在自身的欠缺中沉醉,在既不知生又不知死的生存迷霧中找尋和選擇興奮的瞬間。在這種沉醉中由于并沒有真正的生存選擇,到頭來人只有讓自身沉入緩慢的興奮,而這興奮又恰恰是其唯一的選擇。     在基斯洛夫斯基那里,選擇的自由只是人性脆弱的結(jié)果:人性的脆弱無法為自己的倫理抉擇提供自足的道德支撐,自由倫理不僅是艱難的,而且是欠然的自由。即便具有這既艱難又欠然的選擇自由的人,也無從推開自己的自由選擇的道德承負。     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仍然像基督教的罪的自由那樣背靠著一個完滿的上帝的假定:     罪惡的觀念和我們常稱之為上帝的這種抽象、絕對的權(quán)威密不可分。不過,對我而言,還有一種自覺的罪惡和前者的意義相同。通常,它源于我們的懦弱。我們不能抵抗誘惑:貪求更多的錢、逸樂,想擁有某個女人或某個男人,或想掌握更大權(quán)勢?!硪粋€問題是:我們是否應(yīng)該活在對罪惡的恐懼之中?這又是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它源于基督教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和猶太教的傳統(tǒng)不盡相同。這也是我為什么提出舊約及新約的上帝。我認為這樣的權(quán)威的確存在。有人說過:如果上帝不存在,人類也會創(chuàng)造一個上帝。但我不認為這個世上有絕對的正義這回事,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它。唯一的正義存在于我們心中的那桿秤上,而我們的秤非常微小。我們既卑微又不完美。     基斯洛夫斯基的上帝不像那個古老的猶太——基督教的上帝,他不提供擔保,既不能阻止薄冰不破裂,也不能預(yù)知薄冰在什么時候破裂,他只是摟抱著如履薄冰的生存者。如履薄冰的生存者依靠的不是理性良知和擬人化的神去承負薄冰,而是在如履薄冰的生存中緊緊拉著上帝在與人同苦時向人伸出的手。新神(理性)與舊神(全知、全能的擔保之神)都是“人的規(guī)例和教訓(xùn)的產(chǎn)物”,這些規(guī)例和教訓(xùn)是人想解答生存根據(jù)的結(jié)果。新神只是對舊神的替代,想要解決生存的穩(wěn)靠根據(jù)。人對生存根據(jù)的詢問應(yīng)該取消,不問“我從何處來”、“去往何處”、“我為何在此”一類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可回答,而且是無意義的。     但是,基斯洛夫斯基的上帝并不只是摟抱脆弱的個體人,他也用一雙道德的眼睛盯著脆弱的個體人。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倫理是信念式的,相信有一個絕對的道德標準——他稱為舊約的上帝。     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基斯洛夫斯基所謂“艱難的倫理時代”的又一含意: difficile liberte(艱難的自由——列維納用這語詞作為一本書的書名)不僅因為偶在中的自由選擇是脆弱的,而且因為這即便是脆弱的自由選擇也是有道德承負的。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倫理是神義論的自由主義倫理學(xué):他深信有一位舊約式的道德上帝、唯一的正義者,個人必須面對這樣的絕對仲裁者,個人在倫理抉擇時,會感到“唯一的正義存在于我們心中的那桿秤上”。由于人的天性的軟弱,信靠自己心中的“那桿秤”是艱難的,人站在絕對的仲裁者上帝面前稱義是艱難的。     《十誡》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不說話的年輕人,只是用一雙充滿疑慮的眼睛凝視著故     事中的主角?;孤宸蛩够O(shè)計這個空白人物象征或激發(fā)對自由選擇的道德承負:     當他出現(xiàn)時,會引導(dǎo)劇中人去思考他們正在做的事,他是一個思考的源頭。他注視劇中的角色人物,讓他們對自己提出問題。     在倫理自覺的思考中,個人才能找回自己心中的那桿秤。     在這里,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倫理就與昆德拉的自由倫理區(qū)別開來。對于昆德拉來說,自由倫理意味著超逾善惡的區(qū)分,拒絕道德的歸罪,在道德的相對世界中自己如爾。     基斯洛夫斯基不僅相信善惡之分,而且是絕對的——有如舊約中的上帝。     我認為能夠提供絕對仲裁的標準的確存在。不過當我說我想到的是上帝時,我指的是舊約,而非新約里的上帝。舊約里的上帝是一位要求很多、很殘酷的神。他毫不寬貸,殘忍地要求子民服從他定下的一切規(guī)矩;而新約里的上帝卻是一位蓄著白髯、寬容而善良的老頭子,任何事都得到他的原諒。舊約的上帝賦予我們極大的自由與責任,他觀察我們的反應(yīng),然后加以賞罰,想求得他的寬恕是不可能的事。他是永恒、明確、絕對(而非相對)的仲裁。一個仲裁的標準理當如此,尤其是對像我這樣不斷在尋覓、懵懂無知的人而言,更應(yīng)如此。     基斯洛夫斯基這里說的其實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舊約的上帝”,因為他指的不是一種某個群體與上帝的關(guān)系,而是單獨個人與上帝的關(guān)系。他自己說:“我并不上教堂,但我相信有類似上帝的東西存在,我與他的關(guān)系是個人化的,不須依靠別的憑借?!?     再有,基斯洛夫斯基根本不接受律法道德觀。誰可以來評定一個人的行為是道德的?評定道德者自身必須是義人,但人是有欠負的,沒有誰是義人,也就沒有人可以充當?shù)赖碌脑u判者。只有上帝才是義,人沒有能力作出道德評判。基斯洛夫斯基的上帝更像新約的上帝,只不過加重了道德色彩。     基督信仰本質(zhì)上與宗法倫理相抵觸。保羅自從認信了基督,就不再認為嚴守猶太教的宗法倫理那么重要了。上帝唯一的兒子基督的個體生命改變了信奉他的個體人的生命感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帶來的全新生活倫理不是“人的規(guī)例和教訓(xùn)的產(chǎn)物”,新的生命感覺的經(jīng)脈是基督身體的負罪、受死、復(fù)活對人的脆弱的在世生命的承負。     既然你們跟基督同死,擺脫了那些星宿之靈,為什么仍然跟世俗一樣去服從“不可動這個,不可嘗那個,不可摸這個”這一類的禁忌呢?這類東西一經(jīng)使用就完了,因為它們無非是人的規(guī)例和教訓(xùn)的產(chǎn)物。從表面看,崇拜天使、故作謙虛、苦待自己的身體等等,似乎是明智之舉,究其實,對于抑制肉體的情欲是毫無價值的。(保羅:《歌羅西書》2:20—23)     不能把基督信仰與基督教道德搞混了,前者是支托著個體不堪摧殘的身體的信靠,后者是歷史社會中民俗宗法的基督教化?;降纳系坌叛鐾黄屏俗诜ㄊ降牡赖陆?,這種突破及其倫理后果與現(xiàn)代啟蒙主義的人義論的自由倫理觀對宗法式道德禁忌的突破不同,它并沒有提出理性良知的主體化道德神。     在基督信仰看來,任何道德規(guī)例都是不自足的,在身體與倫理的牽纏中,受傷的身體最終只能在信仰中得到補救?;叫叛鰣猿植环胚^個體人的罪性,人義論自由倫理則把人的罪性轉(zhuǎn)移成自足的有限性。作為人的罪性的欠然指的是這樣一回事情:人自身不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才是人自身的創(chuàng)造者。這并不是在自然在性的意義上說的,好像上帝是人的欠然在性的造作者,相反,人的欠然在性倒是由人自身的自然在性造成的。我在身體的欠然既不是我選擇的,也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身的意思是,人自身的生命意義被上帝從自然在性的生命挪到非自然在性的生命 ——恩典——之中。     上帝的創(chuàng)造確定了人身的生命與不受自然在性的偶在性傷害的庇護的關(guān)系。罪作為人身的在體性欠然,不過說的是,從人與上帝的這種庇護關(guān)系來看,人自身的在體性欠然一旦離棄了上帝的手,就再又成為自然而然的欠然、心安理得的自由,而不是終究意難平的欠然的自由。欲望自由聲稱對人身的有限性負責,這意味著人身的有限性不是一種局限性,而是普羅米修斯式的自足性。     作為人的罪性的欠然與作為個體欲望的主體的有限性因此根本不同,罪性的欠然是相對于人作為上帝的子女具有的自由(freedom)而言的,個體欲望的主體的有限性是相對于自己作為自己的上帝(人的主體)具有的自由而言的。在這種有限的個體自由的自足性中,惡被推諉給了人自身有限的認識能力和條件,成了人的自由的善。

誰可以替我選擇?(《十誡》之二)

據(jù)中國最老的智者老子說,生存中的偶然相當平均。就拿死來說,順自然生息享盡天年而亡的人,大約有三分之一;先天不足,體質(zhì)較差或生病傷殘而未盡天年夭折的人,大約有三分之一;恣情縱欲、貪生過厚、死于暴病的人,大約也有三分之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道德經(jīng)》,五十章)。就算這種劃分是智能的,對于一個人的自我生命的理解也毫無意義,因為我并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類,從而決定自己選擇什么樣的幸福。     瓦伊達是自然姿質(zhì)優(yōu)越的那類女人:金發(fā)大眼、身材修長、體質(zhì)豐盈,在市立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     紅顏薄命不一定是條規(guī)律,但瓦伊達的確遇到了不幸。她丈夫不屬于恣情縱欲、貪生過厚一類人,但才三十出頭就患了癌癥。好些天來,瓦伊達時常在自己樓下的鄰居——一位老醫(yī)生門前徘徊,他是瓦伊達丈夫的主治醫(yī)生。     這天,老醫(yī)生下班回家,見到瓦伊達站在自己家門前,不停地吸煙,修長的、夾著香煙的手指在顫抖,叼煙的嘴唇慌張地蠕動著。     “你病了?”     “……我想問我丈夫是不是活不過來了?”     “我不知道?!?     “我們是老鄰居,有些事就不瞞你了。你知道我丈夫有不育癥,我們一直沒有孩子。他患癌癥后,我以為他活不久了,就與別人有了一個孩子。現(xiàn)在看來,我丈夫好像還能活過來。如果丈夫能活過來,我寧可墮胎,不想讓他知道我同別人有了一個孩子。不過,我的醫(yī)生告訴我,如果我墮胎,可能再不能懷孕。我自己很清楚,并沒有對兩個男人產(chǎn)生同樣的一份感情。我對垂死的丈夫有生命相依的感情,要是他能活過來,我愿意陪伴他;至于對那個男人,我只是因為渴望一個孩子才……要是你能告訴我實情,我丈夫是不是活不過來了,如果真是那樣,我就不墮胎。也許孩子出生前,他已經(jīng)死了……     “你會說我不該犯這個錯誤,丈夫未死之前,就懷了別人的孩子,我應(yīng)該耐心等待??墒?,生活不就是在過錯中過來的嗎?偶然凌駕人的感情、思慮和計算,有的事情是無法挽回的……況且,我自己的年齡也不堪拖延了……”     “你想把自己的艱難抉擇轉(zhuǎn)交給我?從職業(yè)的角度講,我?guī)筒涣四愕拿?。我能診斷病人的病理狀況,但不能診斷病人的意志狀況。生靠意志,死也靠意志;意志可以推延死亡。你丈夫肯定活不過來了,但我無法知道他是不是明天就死,也許他還會活上好幾年,這樣的病例不是沒有過。你得自己決定:為了丈夫垂死的平靜,還是為了自己的另一個生命?!?     “選擇哪一個生命才是道德的?垂死的生命,還是新生的生命?”     “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分為善和惡,善是完滿的,惡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善的,人的生命總有欠缺。這樣看來,你如今的兩種選擇都會是惡的。不過,你用什么尺度來衡量一件事是完滿的還是有欠缺的?給事物的自在目的排上等級秩序,某物的存在目的高于另一物??窟@樣的等級秩序,你才可以知道善的選擇——更高的(等于更完滿的)存在目的,譬如說新生命的存在權(quán)利高于垂死生命的存在權(quán)利??墒?,這樣的目的等級秩序在如今的生活中很難建立起來。你沒有看到現(xiàn)在的報紙和雜志上經(jīng)常在問:誰來給善的等級秩序建立正當性?如今人們相信每一事物的價值都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指的不是自然質(zhì)料的平等,垂死的生命與新生的生命在自然機體上絕不平等。平等指價值上的平等,并不因自然機體上隨機的差異而有價值上的分別。當你面臨兩個看起來同樣有價值并且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存在目的時,選擇任何一個目的就成了對另一個目的的傷害,你就無法避免選擇帶來的惡。你的麻煩在于,不同的、相互沖突的欲望想象的可能性是平等的,一種可能性——比如新生命的生或死 ——沒有比另一種可能性——比如垂死的丈夫可能活過來——更強的理由,在感情上無法考量(現(xiàn)在這個詞正時髦,請原諒,我就順便用)。人的愿望不是單一的,一個人會有多種不同的愿望,每一種愿望有自己的完滿。實現(xiàn)這一愿望是一種善,對另一愿望就可能     是惡,反之亦然。選擇這一事物的善(幸福),也就選擇了另一事物的惡(不幸)。誰可以告訴你,在為了丈夫與為了孩子之間,哪一個選擇更道德?我嗎?我不是上帝。即便上帝恐怕也沒有能力知道。至少耶穌基督?jīng)]有能力做這樣的判定,告訴你哪個選擇是道德的,不然他的天父也沒有必要讓他在十字架上與人一同受苦,陪伴世人在不可避免的惡(欠缺)的處境中的苦楚。     “用道德來判定人生的復(fù)雜性和可能性不僅是徒勞的,我覺得這恰恰才是不道德的。重要的也許是,知道什么樣的選擇是真實的。真實的選擇未見得是善的,真實并不會顧及道德。‘十誡’中‘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的神的名’的意思是說,不能隨意以道德神的名義為自己的選擇提供理由。耶和華是善惡之神,那些自稱按耶和華的旨意選擇生活中的可能性的人,不過在自己給自己的選擇提供正當?shù)摹⑸频睦碛?,其實是逃避自己的選擇必得要承負的負擔。你也許可能找到一個善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的選擇,好讓自己心安理得,其實只是在自己欺騙自己。我們沒有辦法逃避自己生命中的掙扎處境。掙扎就是在兩種都有欠缺的愿望中必須自己做出選擇,你選擇任何一種決斷——墮胎還是不墮胎,都不會心安理得?!?     兩個月后,老醫(yī)生在樓道里撞見瓦伊達。她朝老醫(yī)生苦笑了一下,對他說,“墮胎的限期馬上就要過了,丈夫的生命意志好像一天天強起來??磥砗⒆映鍪乐埃赡懿粫?,我不想讓他帶著感情的受傷離開人世。我明天去墮胎……”     這天夜里老醫(yī)生一夜沒有睡好。他想,與其對瓦伊達講關(guān)于選擇的重負,不如自己做出一個沉重的選擇。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醫(yī)院婦產(chǎn)科門口攔住瓦伊達,對她說了謊:“你丈夫馬上就要死了?!?     只要做出一個倫理選擇,就會出現(xiàn)惡的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說,自由倫理與惡(欠缺)分不開,自由倫理之艱難讓人的身體傷痕累累。     倫理困境是生存性的。作為倫理思想家,基斯洛夫斯基想要搞清楚這些生存性要素是怎樣的。在他看來,構(gòu)成倫理困境的生存性要素主要是欲望和偶然:     偶然是非常重要的,命運也是一樣。偶然總叫我驚嘆不已,我們的行為總是與偶然相聯(lián)系。     盧克萊修說,所有的被造物都是虛空和物體這兩種東西的特質(zhì)所產(chǎn)生的偶然事件。     對于基斯洛夫斯基來說,虛空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復(fù)雜織體,其中的物體就是欲望的個體,兩者的交織就孵出偶然。用倫理學(xué)的語言講,偶然是生活中各種可能性的相逢,或者由生活中兩個或者更多本來不會相交的可能性意外地碰到一起構(gòu)成的可能性。任何一個可能性之所以是可能性,就在于它被否定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個體生活是可能如此或可能不如此的生活,可能的生活的可能性作為偶然因素碰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運程。     基斯洛夫斯基如此理解的“偶然”很像亞里士多德所謂的         ?。ㄅ荚?,這個詞后來被拉丁語思想家譯成 contingenz)。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xué),偶在的生活世界不是可能性與必然性的對比,而是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的對比:偶在不是在必然性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中出現(xiàn)的,而是在現(xiàn)實性的生成中出現(xiàn)的。     從生存論上說,偶在就是個體生命潛在的、尚未實現(xiàn)的可能性;身體欲望的實現(xiàn)可能是這樣,也可能是那樣。偶在的個體生命是正在成為自己的現(xiàn)實性的欲望生命,而這現(xiàn)實性是始終可以選擇其他(always—possible—otherwise)可能性的現(xiàn)實性。個體欲望是偶在的基本動力因素,或者說,其他可能性的現(xiàn)實性都是由個人關(guān)于自己身體的幸福的自由想象引出來的。     正因為個體人的欲望的實現(xiàn)具有含混性,個體生命才是自由的生命、會毀滅的在者。亞里士多德說,所有永在的在者都不是潛在,因為它沒有"可能是"什么的可能或不可能(參見《形而上學(xué)》,1050 b)??赡苄灾械倪x擇是生命的冒險,從倫理學(xué)的角度看,就是個人化的道德兩可狀態(tài)中的可能犯惡(作出有欠缺的選擇),而如此犯惡本身在這種可能性中卻是一種善。自由主義倫理觀承認不同的善在生活中的沖突——承認這種沖突不可解決,道理就在這里。這與道德相對論不相干,倒可以說是一種道德牽纏論:對個體人的選擇來說,善與惡是相互牽纏在一起的。在道德牽纏中,個體人必須作出自己的選擇,它不可推卸或轉(zhuǎn)讓。     自由主義倫理觀要求個人對自己的倫理選擇必須自己承擔責任,不可推給道德規(guī)戒?;孤宸蛩够f:“我想要表達的是,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會面臨抉擇,并對其負責?!痹诳赡苄灾凶鞒鼍駬?,才是自由的人。自由倫理不是干脆等于個體欲望的實現(xiàn),而是個體欲望在從自身的潛在向可能如此在的實現(xiàn)過程中的能夠選擇。在道德可能性的選擇中,個人的自由倫理就出現(xiàn)了。所謂自由倫理不是自如,而是個人承負自己的倫理抉擇。     囚徒?jīng)]有自由,因為他們沒有做道德或情感選擇的可能。他們的選擇少之又少,不必面臨每天都會落在我們肩上的日常問題。他們沒有愛的機會,只擁有對愛的渴望。他們沒有滿足自己的愛情的可能。     即便在人民民主的倫理秩序中,道德理解仍然是私人性的,倫理抉擇仍然是個人自己的決斷。《十誡》的敘事講的都是社會主義倫理國家中的個人故事,但這些故事好像與這個倫理國家的制度因素沒有一丁點瓜葛?;孤宸蛩够@樣做的意思很可能是說,即便是在倫理國家中生活的個人,也沒有理由把自己的道德選擇推諉給倫理國家,聲稱是政治制度讓我這樣選擇的,我沒有別的辦法。     這樣看來,基斯洛夫斯基的倫理觀不是與海德格爾或薩特的自由決斷的倫理觀差不多?     當然不是。     為什么當然不是?     根本區(qū)別在于: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倫理觀關(guān)注和強調(diào)的不是自由決斷本身——似乎無論如何只要作出一個抉擇就可成為自由的個體,而是自由決斷背后的道德承負。這道德承負牽涉到兩個問題:自由決斷的依據(jù)究竟是什么以及決斷之后的道德處境。     偶在個體是一個從無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又注定要衰亡的生命,但這不是個體人的道德抉擇可以無所依憑和無需承負其倫理結(jié)果的理由。相當簡厄地講,個體人在自身的偶在中做出選擇時,可以依據(jù)的信靠者有三種:擬人化的神,理性化(包括智能型如佛教、道教)的生命原則,自如的欲望?;孤宸蛩够趴磕囊环N?     哪一種都不信靠。

平安夜我該與誰在一起?(《十誡》之三)

圣誕節(jié)快來了。被冰雪封存的大街顯出人為的暖和氣氛,燭火和長青藤把因寒冷而獨自蜷縮的人們重新聚在一起。雅努什是個出租車司機,他提前收工,準備和妻子、孩子還有年邁的雙親過一個暖和的平安夜。     雅努什的妻子性情溫和、質(zhì)樸,對夫妻生活沒有詩意化的想象和奢求。她感覺到雅努什并非像小說或電影中描寫的那樣戲劇化地愛她,但她清楚,雅努什是個責任感很強的男人,   她并不對這種更多基于責任而非愛情的婚姻提出異議。     不必問為什么他們要結(jié)婚,偶然的情感差錯也會導(dǎo)致一個婚姻。他們已經(jīng)一起生活多年,相互體貼,從這種生活中滋育出的兩個人的共同感情,可能比戲劇化的愛情更為幸福。     天快黑時,雅努什同妻子去教堂做平安夜彌撒。     教堂里擠滿了人。     在昏黃的燭光相伴著的平安夜輕緩而溫厚的歌聲中,雅努什感到一雙懇求的目光穿過人群和燭光,像垂死者伸出的手臂緊緊地纏抱著他。順著這目光雅努什看到了艾娃溫澀、含情而又憂郁的眼睛,這些還只是那目光的含意中的一小部分。那目光有平安夜的祝福,更有在這平安夜傷心的哀求,甚至還帶有幾分思想死亡的含意。     雅努什同艾娃分手已經(jīng)好幾年,各自結(jié)了婚,再沒有見過面。艾娃的丈夫很愛她,對她體貼得無微不至,艾娃卻沒有非要同他一起生活的愿望。她無法忍耐沒有令身心顫然的愛情但不乏溫暖的婚姻生活,同丈夫分居了。     艾娃對孤單特別敏感,總想有一個可以向他訴說的男人。對艾娃來說,兩個人的生活中訴說的時間是主要的,示愛的時間總被夸張,其實占據(jù)的生活時間很少,重要的是訴說的陪伴,這才叫做有一個所愛的男人睡在身邊。她的丈夫一大弱點就是沒有耐性聽她的傾訴,所以,艾娃不時打電話同雅努什聊天,向他傾訴有來由和沒有來由的不安。     節(jié)日是人們共在的時間,對于敏感的艾娃,這樣的時間是特別不幸的時間,孤單就像教堂外面的冰雪一樣寒冷地剜割她的心。那投向雅努什的目光蕩滌了眼前的彌撒氣氛,其中分明有絕望的悲情在不容推開地懇求:要同雅努什一起過這個平安夜。     雅努什把目光從艾娃臉上移開,想逃避或者說推開艾娃的懇求。雅努什不是沒有讀出艾娃目光中孤單的痛苦,而是為了婚姻的責任,不得不對自己過去曾經(jīng)愛過的人的懇求視而不見。     回到家里,平安夜的家庭歡聚就要開始:夫妻之間,父子、母子之間會有種種游戲和溫情時光。擔心艾娃會打電話來,雅努什截斷了電話線。     門鈴響了。     雅努什下樓打開大門。     艾娃站在寒雪紛飛的門外,說她丈夫今早突然失蹤了,問雅努什可不可以開車帶她去找尋。     答應(yīng)還是不答應(yīng)?為什么雅努什得離開家庭的平安夜,去幫過去的戀人?     艾娃的丈夫失蹤了,她可以向警察局求助。雅努什不是警察局,不管公共事務(wù)。艾娃的請求只是一個私人的請求,雅努什有什么理由答應(yīng)艾娃?     雅努什猶豫片刻,答應(yīng)了艾娃的請求。     他覺得自己是出于對過去的感情的責任答應(yīng)艾娃的。     可是,有這樣的責任嗎?     責任在這里既沒有道德依據(jù),也沒有法理依據(jù),也許只是一個使某種情感合法化的理由。況且,盡到對艾娃的責任,又如何可能盡到對妻子的責任?     雅努什怎么對自己的妻子說?說以前的戀人向他求助找尋失蹤的丈夫?妻子會不會認為雅努什還愛著艾娃?     雅努什當然不覺得是。     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有一大片曖昧的領(lǐng)域,很難明確說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雅努什同艾娃有過一段情,這段情過去后,留下一種曖昧的感情,像稀釋了的血。雅努什清楚記得與艾娃分手的原因——無法忍受她沒完沒了的抱怨。艾娃對生活品質(zhì)要求很苛刻,她既覺得只有雅努什才能給她帶來幸福,又覺得他在生活細節(jié)上不能符合她對美好生活的想象。沒完沒了的抱怨磨損了愛情。     也許,雅努什看到艾娃站在寒夜的雪地里產(chǎn)生了同情,這種同情推開了自己作為丈夫的責任,甚至對妻子的感情。     在這平安夜,責任與同情哪一個更重要?或者哪一個責任更重要?     他回到樓上對妻子說,鄰居看見有人偷了他的車子,得去警察局找。雅努什依從同情,對責任撒了謊,或者說因這一責任對另一責任撒了謊。無論因為什么,他撒謊對嗎?     雅努什載艾娃上路,去警察局、醫(yī)院。一路上艾娃不停地說話,分析丈夫的可能去處,想方設(shè)法把丈夫的失蹤弄成一宗懸案,與雅努什一起追究。平安夜的街市,人車兩空,只有雅努什與艾娃驅(qū)車尋找一個虛構(gòu)的失蹤者。雅努什其實心里明白,艾娃的丈夫不是失蹤了,而是早與她分居了。雅努什沒有戳破艾娃的謊話,那會傷害她在寒冬的節(jié)日里的孤單。有好幾次,雅努什覺得不耐煩了,覺得不能為了陪伴艾娃,讓妻子在孤單中度過平安夜。對艾娃的同情成了雅努什對妻子的無情。艾娃也清楚,雅努什與她驅(qū)車尋找丈夫是出于同情。     并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忍受同情。有的女人把同情視為侮辱,把責任視為傷害。艾娃不是這種女人,她只需要自己所愛的男人能陪伴自己。     這兩個人在一個虛構(gòu)的理由中一起度過了平安夜,他們尋找到的,對艾娃來說,是同雅努什在一起的時光。天快亮?xí)r,艾娃對雅努什說:“一個人過平安夜很難,我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一個人過平安夜了。今年實在不行了。我跟自己打賭,如果把你留在身邊直到早上七點,就可以活過來?!?     時間正好七點,艾娃從衣袋里摸出兩粒毒藥,扔在地上,用腳踩碎。雅努什在教堂中看到的思想死亡的目光是真的。     雅努什回到家。為平安夜的歡聚準備的一切原封未動,妻子蜷縮在沙發(fā)上睡著了。雅努什把頭靠在妻子的肩上,妻子驚醒過來,什么也沒有問,只是把他抱住,仿佛需要安慰的不是她,而是雅努什,需要道歉的不是雅努什,而是她。她諒解他。     妻子的諒解并不讓雅努什釋然,他覺得對不起她。其實,雅努什答應(yīng)艾娃陪她找尋謊稱失蹤的丈夫,也不是同情,而是諒解,知道她撒謊而諒解她的處境。在這個平安夜,如果雅努什不能諒解艾娃的撒謊,她一定吞了那兩粒毒藥。諒解是對人性的脆弱的體諒,諒解比同情、責任都難,諒解才能解開情感的纏結(jié)。     如果雅努什不答應(yīng)艾娃,艾娃會諒解嗎?如果她能諒解,就不會敲雅努什家的門了。諒解是一種明智的心性,這種心性是性情的結(jié)果,不是可以習(xí)得的。     也許有人會認為,類似的倫理困境過于偶然,純屬例外,根本就不必在意。然而,倫理困境被看做例外,是由于道德規(guī)則的存在。道德規(guī)范安排了一個抽象的生活秩序,具體的生活自身就顯得是不斷產(chǎn)生的例外。生活中的倫理困境其實才是真實的道德生活本身,不是道德規(guī)范在活著,而是具體的個人在活著。正如有了法律規(guī)范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規(guī)范就有了道德困境。     人在具體生活中往往難以盡到道德責任,即便人盡力想要盡到。自由主義倫理學(xué)承認生活中充滿倫理困境,就是不承認生活織體本身是按道德戒律編織起來的。對于律法論或決疑論的倫理學(xué)來說,不存在兩難倫理處境。關(guān)注、正視生活中細微的兩難倫理處境 ——像雅努什遇到的那樣,是自由主義道德意識的首要品質(zhì)。在一個倫理國家中,個體的人并不需要獨自面臨倫理困境,有各級黨組織可以依靠,如果你不愿意依靠,各級黨組織也會非要你依靠。如果撇開倫理國家的道德秩序,只是設(shè)想個人的道德處境,那么,倫理問題就是個體人與一個復(fù)雜、具體的生活世界的性情關(guān)系問題?!妒]》中的人物大都是自由職業(yè)者:建筑師、教師、醫(yī)生、歌手、律師。基斯洛夫斯基覺得,這樣可以避開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讓人們的目光聚集在個體倫理情感的困境中。

虛構(gòu)的親情?(《十誡》之四)

 麥克今天早上離開安卡走了,好像不打算再回來。要是安卡還把他當作父親,他是不會離開安卡的。     安卡叫麥克父親,從小就這么叫。但麥克是否真是安卡的親生父親,安卡不知道。她生下來時,并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與麥克的父女關(guān)系是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他們一直以父女關(guān)系相處。但人倫關(guān)系還有別的形式,比如兩個性情契合的朋友、兩性之間的情侶。安   卡與麥克盡管是父女關(guān)系,卻好像是兩個性情契合的朋友,甚至兩性之間的情侶。     安卡在藝術(shù)學(xué)院表演系學(xué)藝,念三年級。上小品課時,老師對安卡在愛情場景中的做戲總不滿意,說她搞不清親情與愛情的差異,掌握不好自己的感情意向。     從表演理論上講,親情之親有三種可能的基礎(chǔ):血緣的、兩性的和隨機的共同經(jīng)歷。但這些都只是機緣性的基礎(chǔ),并不牢靠。真正牢靠的親情基礎(chǔ)是個人的性情。性情的契合并不需要用前世因緣之類的理由來解釋,由此產(chǎn)生的親情也不是一種自然的血緣親情或兩性自然聯(lián)姻的親情。自然之情其實脆弱得很,自然的本質(zhì)上是隨機的,并非親情的必要條件。惡劣的母子、母女、父子、父女關(guān)系或令人厭惡透頂?shù)姆蚱揸P(guān)系,任何時候都不少見。兩個性情相契的人的相逢產(chǎn)生的親情,不是由既有的人倫關(guān)系構(gòu)成的,相反,性情相契的相逢產(chǎn)生的親情在構(gòu)成關(guān)系。但由此構(gòu)成的關(guān)系又是隨機的,可能是血緣親情式的(父女、兄妹),可能是情愛式的,可能是朋友式的。     世界上相契的個人性情可能不少,但絕少的是相契性情的相逢。     安卡覺得自己與麥克就是這種難逢的相契,但她對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xí)慣的父女關(guān)系感到不滿足,她想、她要、她渴望成為……     麥克以前告訴過安卡,她出生五天,母親出了事。具體什么事,麥克沒有講,不是車禍、船難,就是空難。小時候安卡愛哭,也許因為沒有母親抱,她想有溫暖的手臂抱。安卡哭的時候,麥克總是輕輕撫摸她的背,給她唱歌。     麥克的歌聲有些混濁,嗓音不好,但溫暖極了。安卡喜歡他的撫摸、他的抱、他唱的歌。為了讓麥克多撫摸、抱、唱歌,有的時候安卡假裝哭。有一天,麥克突然發(fā)覺安卡的乳房長大了,就不再抱她。     兩年前安卡開始有男朋友。     當時,安卡有一種背叛誰的感覺,與男朋友有過肉體之歡有一種負疚感。她問自己,是誰讓她有這種背叛感,她感到對誰負疚?     安卡得出的結(jié)論是麥克。每當男朋友撫摸安卡,她感到幸福,是因為覺得這被撫摸的感覺就是麥克的手在撫摸;安卡與男朋友親近,有重復(fù)與麥克在一起的感覺。     “他有相同的感覺嗎?為什么他有一次撞見我與男朋友在床上,好些天悶悶不樂?為什么他一直沒有再婚?他還不到五十歲,他在等待,等待誰?等待我長大?”安卡想。     麥克上周出差時提醒安卡別忘了付放在抽屜里的房租和電話費賬單。第二天安卡卻在抽屜里發(fā)現(xiàn)一個桔黃色信封,上面寫著“給安卡,請在我死后拆開”,字跡完全陌生。     安卡帶著信來到河邊的樹林里,用剪刀剪開信封。里面裝著一個小小的白色信封,上面寫著:“若我出事,請把它交給我女兒安卡?!?     為什么寫的不是“我們的女兒”?安卡一陣子激動,跑回家去翻麥克的舊物。這些舊物放在閣樓的皮箱里,安卡一直沒有碰過,那是麥克的私隱。安卡忍不住要侵入這些私隱,打開了皮箱。里面有一些女人的什物:女式皮包、手飾、小藝術(shù)品之類。還有一張發(fā)黃的照片,是兩個女人和三個男人在一起的照片。 “其中一個是母親,”安卡想,“麥克跟她是好朋友,也許還戀過她,但她已經(jīng)另有所屬。我的父母肯定出了什么事,把我托付給麥克?!?     麥克出差回來,安卡對他說拆開了那封信,信的內(nèi)容是母親的遺言:     “親愛的女兒,你長大了,不知你是什么樣子,是黑頭發(fā)?我要告訴你一件重要的事:麥克不是你的父親。誰是你的生父,已經(jīng)不再重要。錯誤已經(jīng)鑄成,請不要責備我,這是無法挽回的。麥克會把你當親生女兒看待,你們在一起會幸福。幸福,你知道嗎?那是在一起神怡的感覺?!?     背誦完母親的遺言,安卡對麥克說:“幸福?我知道什么是幸福,可是幸福就在我身邊,我抓不住它。為什么你要騙我,要讓我失去幸福?我說要馬上結(jié)婚,與隨便哪一位男朋友,有許多男同學(xué)追求我。我這樣說是要刺激你,我害怕你說,這是你自己的事,你結(jié)婚吧。難道你真的不懂一個女人對你說要與別人結(jié)婚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把我抱緊點。我想要你而不是別人抱緊我,我只要你的撫摸……”     麥克承認見到安卡與男朋友在一起心里難受,而且他也不知道安卡的母親在信中寫了些什么。他指著那張發(fā)黃的照片上的一個女人對安卡說:“這是你母親,她身后的兩個男人中的一個是你父親。哪一個是,我也不知道。我有時甚至嫉妒你的生父,有時懷疑你母親是否弄錯了,但她畢竟把你托付給我,我只能把你當女兒來愛?!?     “我害怕你再婚,你也害怕我與別的男人結(jié)婚,我們都害怕失去屬于我們兩個人的幸福。你知道,去年我與男朋友有了一個孩子后把孩子打掉了,因為這不是你的孩子……我不是你的女兒,我想給你生孩子。我要你撫摸我的感覺,只有你的撫摸才讓我興奮。我不能與別人有孩子,不能做不可挽回的事……”     那天晚上,安卡和麥克點著蠟燭談了很久。     安卡想改變同麥克的關(guān)系的性質(zhì):不再是父女關(guān)系,而是情侶關(guān)系。她脫去內(nèi)衫,把自己的身體呈露給麥克。     安卡的身體很美,她自己清楚這一點。安卡渴望自己的身體屬于麥克,他最熟悉自己的身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熟悉,而是一種相屬的親熟,為之而興奮的親熟,激活生命感覺的親熟。安卡的身體呈現(xiàn)在麥克面前,她感到向上翹起的變得堅硬、熾熱的乳頭對麥克的撫摸的渴望:     “我不是你的女兒,我已長成成熟的女人。你想不想抱我?”     麥克走到安卡身邊,沒有抱她,拿起內(nèi)衫披在安卡身上。     麥克不愿意進入安卡的身體,不是他不欲進入,而是不愿劃破現(xiàn)有狀態(tài)的幸福光暈。     至今的父女關(guān)系是幸福的條件,盡管這種父女關(guān)系可能是虛構(gòu)的,但他不敢拆除這種虛構(gòu)。他知道欲望的限制,欲求太多,失去的可能更多。安卡欲望更深、更徹底的幸福,對更美好的生活的欲望促使她要改變與麥克的關(guān)系;她感覺到欲望抵擋不過時間,如果作為女兒,自己總有一天會嫁出去。     那天夜里,安卡整夜在做惡夢。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出門聲驚醒了。     她從床上跳起來,發(fā)現(xiàn)麥克走了。她在窗口呼喊他,對他說,那封信是虛構(gòu)的,她沒有拆開母親的信。她只是騙他,就像小時候假裝哭,為了求得他的撫摸和歌聲。     “我不再要求別的,我仍然叫你父親,我還是你的女兒,只求你別離開我。我已經(jīng)把信燒掉了,不讓它再妨礙我們的幸福。”     真有那封信嗎?     基斯洛夫斯基覺得,這并不重要。     這信只是一個生命線團,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機緣碰巧纏結(jié)在一起的線團。要清楚地認識、理清這個線團,人的知性力不能及。重要的是安卡對幸福的欲望,這欲望要求更多真實的親情。     什么是親情的真實,什么是幸福的真實?——兩個人切身感受到的心怡的性情狀態(tài)。     無論父女,還是夫妻,只是一種倫理規(guī)序,不一定會產(chǎn)生幸福,沒有那種神怡的性情狀態(tài),縱有父女、夫妻之名,也不算幸福。     問題是,欲望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現(xiàn)代倫理意識在肯定個體欲望的自然權(quán)利時,是否同時夸大了個體欲望的自由?     自由倫理的根基是依自不依它的自如欲望,所謂的自律倫理是道德上自我立法的倫理,自我立法的正當性根據(jù)就是個體對自身幸福的欲望。出埃及時,摩西召聚心色惶惶的以色列人到自己身邊,對他們頒布“十誡”。摩西說自己是傳達上主的話,所以“十誡”盡管出自摩西之口,經(jīng)上記的卻是上主的“我說” 語式?!笆]” 因這種語式具有了神性權(quán)威,摩西的道德從形式上看是神定的,就好像儒教道德從形式上看是天—生的。無論神定的還是天—生的倫理規(guī)定,都是他律倫理,以觀念的和社會宗法秩序的形式規(guī)范人倫行為的道德準則,限制個體人的自如欲望。     現(xiàn)代人看破了種種傳統(tǒng)上宣稱神定或天—生的倫理規(guī)例和教訓(xùn)不過是人的產(chǎn)物,把道德準則的立法權(quán)交給每一個體人的性情的自然權(quán)利——所謂依據(jù)個人的良心,傳統(tǒng)的倫理禁忌就被打破了。按康德極度抽象的大腦的概括,自由倫理意味著個人遵從自己理性的道德良知去生活?,F(xiàn)代之后,理性的道德良知演變成了感覺的道德良知。從理性的良知到感覺的良知的轉(zhuǎn)變,就是從自由意志到自由欲望的轉(zhuǎn)變——意志的向善成了感覺的自適。情感在康德的學(xué)問分類中被歸入審美學(xué)的范疇,意志的心性屬于倫理學(xué)領(lǐng)域。在現(xiàn)代之后,情感成了倫理學(xué)中的惟一要素?!皞惱韺W(xué)與科學(xué)的不同在于,它的基本材料不是知覺,而是情感和激情?!?(羅素)     用現(xiàn)代人類學(xué)的說法,宗法道德準則是社會生活內(nèi)在地形成的生活網(wǎng)絡(luò),一個人的身體進入這樣的網(wǎng)絡(luò),就從自然狀態(tài)進入社會機體,成為一個社會的人。道德準則規(guī)范個體的生存感覺的食色性欲,個體的生存感覺通過道德準則認識自我、塑造自我?,F(xiàn)代倫理的基本訴求是,要人成為自在自為的人,這就慫恿個體欲望的自由想象突破傳統(tǒng)的宗法道德的規(guī)約,神定或天—生的道德秩序沒有了社會法權(quán)的力量,其人倫關(guān)系的規(guī)定也飄浮在不確定之中。     法國電影藝術(shù)家Olivier Assayas拍過一部叫"Paris s'eveille"(巴黎睡醒了)的電影,講一個現(xiàn)代的亂倫故事。     Adrien十七歲那年上大學(xué)去了里昂。幾年后的夏天,他回到巴黎,才知道父親Climent與母親離了婚,眼下正與年方二十的Louise生活在一起。Louise是現(xiàn)代社會中那種獨立性強、明智、幽默而又不乏質(zhì)撲、天真的女孩子。     Climent工作很忙,在家的時候不多。Adrien與Louise一起經(jīng)常呆在家里,相處融洽。有一天,Adrien禁不住摟著Louise的肩,想吻她的脖子。     Louise正色說:“我是你母親!”     Louise與Climent常常因各種原因吵架,很傷和氣。Adrien看著自己的繼母與父親吵架,有些悻悻然。Louise心情愈來愈惡劣,她需要抱慰。     有一天,Climent與Louise大吵一場,怒氣沖沖地走了。Louise走到Adrien的房間,摟著Adrien的雙臂,把頭靠在了Adrien的肩上,想紓解吵架后的不快。     Adrien正色說:“你是我母親!”     后來,Louise還是帶著自己的細軟和象征生命情趣的小仙人掌,與Adrien在火車站抱吻,搭火車一同去往他方。     這是不是亂倫?     道德規(guī)范是纏繞在個體人身體上的價值觀念,由此形成的生存感覺成為人倫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如果生存感覺中的價值觀念變了,人倫關(guān)系隨之而變,身體感覺跟著也變。在個體自由至上的社會,價值觀念不過就是個體自身的感覺?,F(xiàn)代人的無所禁忌就是出于個體感覺的道德自由,這種個體欲望的自由仍是人的生存感覺中的價值觀念,塑造著個人的生存感覺的價值偏好——個人對于善與惡、幸福與不幸乃至人倫關(guān)系的分辨。     Louise和Adrien依自己的自如感覺改變了倆人的關(guān)系,按自如的感覺倫理來看,他們不是亂倫。生命感覺的經(jīng)脈私人化、個人肉身化后,既然生命感覺的價值經(jīng)脈是遵從自己的欲望感覺去生活,而每一個體人的身體感覺是有差異的,依我在的身體感覺的自然權(quán)利為自己訂立道德準則,社會的人倫秩序就感覺化了?,F(xiàn)代的生活倫理中,神性權(quán)威不是沒有了,而是生活倫理的立法者更換了。新的立法者是身體有差異的個人的自我感覺,每個人都是給自己頒布 “十誡”的“我”。遵從欲望感覺去生活,會不會使人成了自己的身體感覺的奴隸,而不是獲得了想象的自由?基斯洛夫斯基對于欲望自由的倫理同樣十分沮喪:     我不相信我們是自由的,我們總在為爭取自由而奮斗,也果真爭得了某種程度的自由——尤其是外在的自由……即便如此,我仍相信我們是自己激情、生理狀況與生物現(xiàn)象的囚徒。這和幾千年前的情況沒有兩樣。同時,我們也是所有復(fù)雜且經(jīng)常是相對的分界的囚徒……我們不斷地想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但又永遠為自己的激情與感覺所禁錮。你沒有辦法拋開它們。     所謂“外在的自由”是liberty ,內(nèi)在的自由是freedom,限制liberty的是社會化的各種條件,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社會制度安排、政治行動改變這些條件;限制freedom 的是人自身,而人的自身是無法按人的欲望或意志來改變的。這就是自由主義倫理學(xué)認為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改變的個體人的道德處境。     “我們自己的激情、生理狀況與生物現(xiàn)象”就是保羅所說的“罪的法則”,就是我在身體的欠然,用哲學(xué)理論的說法,就是人身的有限性?,F(xiàn)代倫理意識中,我在身體的欠然、人身的有限性成了具有自然權(quán)利的個體欲望的無限性。內(nèi)在的自由是從個體的欲望意志的無限性開始的,人身的有限性已經(jīng)是自由的事,它開放了個人的生活想象看似無限的維度。然而,欲望自由的想象世界飄浮在純粹屬于人身的、對人來說不可解釋、無可把握的偶然性之中。     個體幸福的自由想象不可能是隨心所愿的,而是易碎的激情。如果安卡成熟了,她就會懂得,人實際上也是“所有復(fù)雜且經(jīng)常是相對的分界的囚徒”,就會像麥克那樣,守住相對的分界。

無法追究的個人性情?(《十誡》之五)

波蘭實行軍管后,基斯洛夫斯基拍了兩部電影(《盲目的機遇》和《永無休止》),都被軍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門禁映。     一天,基斯洛夫斯基心情沮喪,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天色也顯得沮喪,下著雨。在一個拐角處,基斯洛夫斯基迎面撞上好久不見的政治訴訟律師皮斯維茨(Krzysztof Piesiewicz)。     幾年前,基斯洛夫斯基在法庭拍一部審判“反革命分子”的紀錄片,認識了當時為“反革命分子”擔任辯護律師的皮斯維茨,倆人成了好朋友?!队罒o休止》的電影腳本就是他們倆合作的結(jié)果。     那天,皮斯維茨的心情碰巧也不好。倆人閑聊了幾句,皮斯維茨沒頭沒腦地對基斯洛夫斯基說:“該有人拍一部關(guān)于十誡的電影,那就是你?!?     電視系列作品《十誡》 的創(chuàng)意就是從這兩個人在大街上邂逅產(chǎn)生出來的,相當偶然?;孤宸蛩够f,要不是那天他在路上撞見皮斯維茨,就不會有《十誡》;要不是那天他們倆心情都不好,也不會有《十誡》。     這部在東歐共產(chǎn)黨文化制度中產(chǎn)生的作品問世后,西歐影視文化界稱為十余年來的大事(其中第五和第六誡的電影版獲第一屆歐洲影展首獎)。我以為,這部作品也應(yīng)該算是當代倫理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十誡》出自兩個人在一個下雨天的沮喪心緒。為了什么沮喪?因為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被禁?因為皮斯維茨老是為人民民主社會中的“自由化不法分子”出庭辯護而惹得一身麻煩?顯然不是。作品被禁或因為“自由化不法分子”出庭辯護而惹得一身麻煩,這兩個人老早就習(xí)慣了,要說沮喪,也早就沮喪過了。     這兩個人的沮喪是因為人民民主社會中人的道德意識狀況,基斯洛夫斯基說得很清楚:     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甚至沒有人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钕氯?,或許我們應(yīng)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dǎo)人們?nèi)绾紊?,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則。     人民民主社會是一個道德一體化的社會,有社群主義者向往的那種共同一致的道德,按理說,人人都是有道德意識的。這兩個人在這道德一體化的社會中感到道德意識的冷漠,是什么意思?我們經(jīng)常聽說:“連死都不怕,還怕活?”也許這話正表明人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     不“怕”死的活是什么樣的活?     就讓我們從這個問題說起,了解一下死的倫理意識是如何變得冷漠的。     雅澤克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一雙混濁的目光四處張望,打量著街上的各色行人,顯得有些煩躁。     本來,雅澤克今天上街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要殺死一個人。他走到街上才發(fā)覺自己漫無目的,因為他并沒有要殺哪一個人或哪一類人的明確意念,只是要殺一個人,好像要完成一樁形而上的殺人。如果他清楚自己要殺一個商人或者軍人或者書生,就不會有眼下的煩躁。     要把殺一個人的一般意念變成具體的殺某一個人的行動,需要一個實際的理由。雅澤克拿著妹妹的相片走進路邊一家照相館沖洗,故意提些刁鉆的要求,如果相館老板發(fā)脾氣,他就有個理由把她殺了。     相館老板沒有發(fā)脾氣,雅澤克只得轉(zhuǎn)出來,瞧見路邊一個值勤的警察。這是一個好對象,警察平日總無事找他麻煩。雅澤克走進旁邊一家餐館吃快餐,順便盤算如何下手,一輛警車偏偏在這時開來把值勤的警察接走——他下班了。     雅澤克在街上轉(zhuǎn)久了,覺得尿急,進了公廁。     有個少年在里面,雅澤克把他掀倒在便槽,要是這少年生了氣,雅澤克就可以有一個理由實現(xiàn)今天要殺一個人的意念了。這個少年偏偏沒有生氣,只是木呆呆地看著雅澤克,令他下不了手。     雅澤克無意中來到的士站,身邊有兩個喝醉了酒的男人叫車,的士司機拒載,雅澤克覺得正好送來了一個殺人理由,他跳上的士,說要去兩個酒鬼要去的地方。車到郊外,雅澤克取出準備好的繩子勒司機的脖子,再用榔頭擊打。司機掙扎,想喊叫,雅澤克越勒越緊,令他喊不出來,只發(fā)出“咯、咯、咯”的怪聲。過一會沒有聲了,雅澤克以為已經(jīng)死了,拖他到河邊,又聽見他發(fā)出咕咕嚕嚕的求饒聲。     雅澤克搬起一塊石頭猛砸這個人的頭,才沒有聲了。     雅澤克覺得殺一個人真累。     雅澤克的辯護律師是剛從法學(xué)院畢業(yè)的見習(xí)律師,人民法庭安排他為雅澤克辯護。自從走進法院那天起,他就覺得,律師是相當尷尬的職業(yè),好像站在一把巨大的剪刀中間,一邊刀刃是法理的抽象性,另一邊刀刃是個人性情的具體性。     他學(xué)法律本來是為了逃避孤單。好些人以為,生活在人民民主社會不會有孤單,其實不然。許多人都很孤單。人們生活得不誠實,是因為不愿意承認報紙上經(jīng)常說 “親如一家”

 短評

十集看完,最喜歡十誡之二:勿妄稱主名,然后是愛情短片和殺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還是那句話:這世界本來是如此的崩落,無一樣不面目猙獰的活著。

2分鐘前
  • 小藝
  • 力薦

第一誡 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第二誡 毋呼天主圣名以發(fā)虛誓。第三誡 守瞻禮主日。第四誡 孝敬父母。第五誡 毋殺人。第六誡 毋行邪淫。第七誡 毋偷盜。第八誡 毋妄證。第九誡 毋愿他人妻。第十誡 毋貪他人財物。

4分鐘前
  • 糖罐子.
  • 推薦

所謂經(jīng)典,文青必看

5分鐘前
  • 任曉雯
  • 還行

十年間每回看《十誡》,最喜歡的短片都會不斷變幻——猶如第一誡中的藍色墨汁,緩緩流淌成了一塊隱秘而幽微的成長切片。然而從「十誡」「九誡」到「八誡」,這些年大家又經(jīng)歷了什么呢?或許,就在每個「十字」之間。大銀幕@SIFF2016 @BJIFF2021 # 今日「八戒」聯(lián)想補標

6分鐘前
  • 油尖旺任贏贏
  • 力薦

至少有8部,編劇是一流的

11分鐘前
  • SydneyCarton
  • 力薦

誠如齊澤克所言,隨處可見入侵的實在界污點和無主體的視點鏡頭(比如第九誡,首先通過丈夫的視角看到了有燈光的窗戶,然后給到妻子偷情的畫面時,妻子側(cè)身看向鏡頭,盡管丈夫此時正在門外樓梯上,卻也的確如親眼所見一般了),故事模型也非常復(fù)雜,并非簡單勾勒的矛盾,而是涉及許多細節(jié)之處的感覺。但私以為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表達如此嚴肅的主題,能舉重若輕是最上乘的(第十誡除了割腎以外算得上如此),有失輕盈靈動,且常有造作之嫌。

14分鐘前
  • Alain
  • 推薦

小男孩非常好看,表演也極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純?nèi)坏拿\捉弄,將如此的美好毀滅、如此的偶然與不合理。那個在湖上烤火的軍裝男人到底象征著什么?

17分鐘前
  • xīn
  • 力薦

如果我沒理解錯,那醫(yī)生不就是說了個善意的謊言,希望留下胎兒,用得著弄得這么沉重么?好吧,宗教問題總是沉重的。

19分鐘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薦

殺人短片,被殺的鏡頭與殺人的鏡頭一樣冷酷隔離,基氏電影的最大特點就是疏離感,很難與主人公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倒是會因為對行動的好奇而有意追問故事發(fā)生的年代,那時候的波蘭,或者說基氏電影中的波蘭,一樣在經(jīng)歷蛻變,這些所謂的道德焦慮體現(xiàn)在人的方方面面,所以十誡是在某些層面上緩和焦慮。

22分鐘前
  • 炯之
  • 力薦

摩西十誡實例化的電影詮釋..貌為宗教,實為倫理..違背十誡之罪所帶來的人間苦難,感情和法律、義理上無解的難題,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演繹法傾述給了觀眾..故事都不長,但又都具有極強的代入感.編劇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節(jié)設(shè)置,技術(shù)上又能調(diào)和冷峻的東歐風味,觀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薦

25分鐘前
  • 文澤爾
  • 力薦

非常震撼的觀影體驗(追了六個月才在三個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誡和東歐劇變前夕的波蘭結(jié)合起來,基氏帶著觀眾用上帝視角察看人間百態(tài)-這的確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斷善惡,好幾個故事都是無解...

28分鐘前
  • 米粒
  • 力薦

面對這部巨作,還能說什么

31分鐘前
  • CARSON
  • 力薦

基老很擅長把握細節(jié),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總是歪了的畫,車子里老合不上的蓋子,這些都成了觸動我的那一個點。配樂很美,節(jié)奏把握精準,故事雖然簡單但包含著不可名狀的深淵。關(guān)于那個“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與我們擦肩而過,向我們投去一瞥。但他不改變?nèi)魏?。(最后部風格大變啊不是一個導(dǎo)演?

34分鐘前
  • 白繩
  • 推薦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關(guān)于愛情與婚姻、科學(xué)與宗教、法律與倫理、正義與人性,每一集都牽涉到進退兩難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聯(lián)系,如片中冷眼旁觀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調(diào)也總是冷峻無比。個人最愛的五集是第一誡(藍墨水瓶)、第四誡、殺人短片、愛情短片和第十誡(郵票與狗)。(9.0/10)

35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力薦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視角。在影像上最喜歡圣誕節(jié)的故事,在敘事上最喜歡偷窺的故事,最強烈的敘事是殺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郵票的故事,結(jié)局最震撼的是女兒的故事。千千萬萬個故事都匯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這般。(8th)

36分鐘前
  • ??Psyche
  • 力薦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觀感更深;極其完整的概念系列電影,每集之間信息勾連豐富,本片與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釋、指涉,構(gòu)成完美的、自成一體的基耶式“宇宙”,有極為廣闊的解讀空間;無休止的焦灼現(xiàn)實,永無結(jié)局的道德困境,命運天使的神諭指示,生命中無法言說的神秘傷痕。

39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力薦

#SIFF# 今晚看了一二。驚訝于1988年拍攝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當時互聯(lián)網(wǎng)還很初級且根本還沒有物聯(lián)網(wǎng)這個概念)?!妒]》里充滿各種艱難的選擇,無論是理性vs.信仰,還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選擇。(修復(fù)版畫質(zhì)極好,顏色也超正)

42分鐘前
  • btr
  • 力薦

  如果十誡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為了規(guī)誡人類,而是為了讓后者知道自己多么無力,注定無從避免犯這些罪過。

46分鐘前
  • icancu
  • 力薦

【上海電影節(jié)展映】2K修復(fù)版。第1集《生命無?!罚何逍牵坏?集《進退維谷》: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殺人》:三星;第6集《愛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盜》:五星;第8集《心靈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鎖》:兩星;第10集《遺產(chǎn)風波》:五星

51分鐘前
  • 汪金衛(wèi)
  • 推薦

陸陸續(xù)續(xù)看完了《十誡》,我想說,這哪里是一個導(dǎo)演在拍電影,這分明就是一個哲學(xué)家(這個標簽并不貼切)在拍攝他的疑問,內(nèi)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學(xué)、倫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種種,我們經(jīng)常會被導(dǎo)演帶入一個進退維谷的兩難處境,留下的是無盡的思考。

55分鐘前
  • 蘆哲峰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