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讓人上癮的不是威士忌 而是可以逐漸熟悉的陌生
相比于上個年代的戰(zhàn)地電影,有著清晰的好人壞人、清晰的事件脈絡、清晰的結(jié)局,宛如肥皂劇般的編造故事。當一代又一代的觀影者成長起來后,該類型變得越來越“不受待見”。于是借用本片新聞總裁的話說,這意味著該類型能得到的資源越來越少,尤其本身還特別費錢。
相比于那類傻大粗的類型,本片這種半紀實改編電影顯得更“高級”但也更不討喜,但我不愿意因為紀實不能胡編,線索凌亂、真相乏味,改編困難就理應給一個高的評價。畢竟既然你選擇了“hard”模式開局,你顯然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不是選擇了一個難度系數(shù)10的動作,結(jié)果橫著入水,還指望觀眾歡呼喝彩。
事實上本片沒有我比方的那么糟,但也沒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與其強行靠上那些“為貧窮落后地區(qū)帶來民主和文明”的政治正確主題,還不如說這就是一段披著戰(zhàn)地迷彩服的大齡單身文藝女青年的意外之旅。恰好男主馬丁就很擅長“意外之旅”。從剛來時的主觀臆斷,到熟悉后的野蠻生長,到最后興盡離場。這是真正了解一個自己再也不會去第二次的地方的完整公式。
本片真正讓我欣賞的,這是我觀影那么多里唯三的通過測寫告訴主角(其實就是告訴觀影者),你做著的在吃瓜群眾眼里看起來野性刺激榮耀矚目、名利兼收的事業(yè),其實是種癮。在你完全依賴,無法駕馭之前,及時收手離開。這證明了,本片雖然在線索上混亂,但至少在思想上是清晰的。
演員方面,我個人感覺馬丁非常不適合這個角色,尤其是那種強悍的一拳撂倒陸戰(zhàn)隊員,因此贏得吃瓜女性芳心和過夜權(quán)的橋段太不匹配這個自帶英倫冷幽默風格的演員了。相反的,影片最后一幕反倒是他最擅長的領(lǐng)域。
2 )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短評,女人終究是女人,上帝的寵兒金·貝克
蒂娜·菲在這部影片里把女人獨特的洞察力和感知力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成功地為女性做了代言人,同時也讓男性觀眾感知到了女性的堅強、睿智、短見、迷茫和柔弱。
蒂娜扮演的金的骨子里總有種不安分的因素,如果不把這股子勁使完,她是不會罷休的。上帝眷顧了這個女人,看似坎坷的阿富汗經(jīng)歷,實際上上帝一步一步地因材施教,總是在最恰當?shù)臅r機給予金最恰當?shù)氖录?,讓她使完自己的洪荒之力的同時,真正認識自己。
在報道過程中,車隊遭受反抗不對的襲擊,她毫不猶豫地端著攝像機沖上去拍攝,在危機四伏的坎大哈,男人們都坐在車里,她端著攝像機大膽地去拍攝處決電視機的現(xiàn)場,都顯示出了她的過人力量。于是,當對平庸的幕后報道生活積怨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上帝讓她在例行單車健身的時候,眼看著令她羨慕的戰(zhàn)地記者的報道,并加給了她恰到好處的一擊,就想把一棵樹看到差不多的時候,上帝輕輕地點了金一下,金趕緊決定前往阿富汗去做戰(zhàn)地記者,一股“去他的”的態(tài)度油然而生,完美地呼應了影片題目What The F的用意。
上帝的設計簡直太精妙了,先大張旗鼓的讓金見識見識淫亂瘋狂的戰(zhàn)地記者圈,給她個下馬威,毀她三觀。在她打退堂鼓的時候,中斷和男友的網(wǎng)絡通話,還特意為她的房間窗下的院子里安排了一對經(jīng)常纏綿的狗,逼著金適應這里的生活,好讓她有機會展示自己強大的潛力,否則,如果就這么按原計劃三個月就回去的話,總有一天,金還會因為這次沒盡興而后悔。
金的潛力除了勇敢之外,還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因此她征服了霍蘭內(nèi)克將軍,檢察長阿里,同時也傷害了她的貼身翻譯法希姆。這三者的反饋,很明確地告訴了觀眾,這個非同尋常的女人能上天,她的能力甚至超過很多男人。然而影片中又以隨時出現(xiàn)的小細節(jié)來提醒觀眾金的女人屬性,因為是女人,她更了解故意破壞水井的阿拉伯女人;因為是女人,她還是要讓全是男人的車隊不斷地為她停車讓她解手;因為是女人,她最后不得不承認她永遠不可能像伊恩以及許多戰(zhàn)地記者圈里的人們那樣過一種沒有深度感情,及時行樂的生活。
上帝同是女性的明星戰(zhàn)地記者譚雅這位老司機,帶領(lǐng)她經(jīng)歷淫亂的記者圈,甚至給金灌輸她的那套意識形態(tài)。但卻始終保護著她的道德潔凈。上帝用男友的背叛考驗她的道德程度;送來了伊恩在她事業(yè)困難的時候溫暖她,同時也讓她認清戰(zhàn)地記者圈的感情的真面目。正是在經(jīng)歷了這些之后,金保住了道德底線,她談了場感情,而不是淫亂;她打心眼里覺得譚雅唯利是圖,對他人的生命麻木不仁的態(tài)度惡心;最后,她更加確定地認識到,自己是個女人。
這一切的設計堪稱完美,阿富汗之行并沒有塑造一個全新的金,而是讓金爽了一把,并認識了自己。我們此時想要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最適合自己的,當求問上帝滿足我們愿望的時候,我們這被困在有限的時空里的人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呢。只有萬有的創(chuàng)造者,垂看全部時間的上帝才能知道。不經(jīng)歷這么精心的設計,金又怎么會認識到,原來真正適合她的生活,上帝早就賜給了她。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僅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不管她多小心,多么用道德行事,還是會有人因為她的工作而受傷,她的翻譯法希姆選擇了全身而退,而可憐的士兵嘉福林則沒那么幸運,他被炸飛了雙腿。金雖然做出了重大的決定,放棄所有的前線事業(yè)返回美國,但她終究要準備背著責備度過良心不安的安逸生活。然而,影片里給予觀眾的希望是那么的合理,力量是那么的恰當。上帝竟然賜給了金一個金盆,在金拜訪嘉福林,準備謝罪的時候,嘉福林竟然能夠積極地面對未來,看淡過去,不去計較自己不好的現(xiàn)狀,不用憤怒和怨恨填充自己的生活。嘉福林不僅沒有責備敢來受責罰的金,而且他展現(xiàn)給金的幸福的生活景象,讓金完全沒有了擔憂,讓她能夠如釋重負,真正地重新開始。就像勿入黑社會的千千萬萬的大哥小弟,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
3 ) We move the fuck forward.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看了別人的才知道威士忌代表戰(zhàn)爭的激烈,渲染背景,探戈代表歐美的浪漫,記者群體即使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也可以有自己生活的浪漫,派對、舞蹈、烈酒、曖昧、性愛等等,還有狐步舞,代表激情,這里的激情又是影片里的什么呢,可以是戰(zhàn)爭的激情,軍人的激情,宗教種族沖突的激情,女主想要突破本來循序漸進平庸的激情,還有露水情緣的激情,就是感覺萬事萬物,都可以有激情這種東西存在,可以是代表著美好,也可以代表著矛盾與沖突。影片中確實有很多人物刻畫,里面一個阿富汗人,有很多細節(jié)描寫,比如說他本來是醫(yī)學院畢業(yè)的醫(yī)生,后來迫于戰(zhàn)爭謀生壓力變成了翻譯,以及他跟女主的互動中,一次在搭飛機上女主不小心睡著了靠在他肩上,也許是阿富汗文化男女有別,立刻叫醒,還有臨別時女主說他們的文化其實是可以擁抱的,但是他最后也沒有,怎么說,就是這里面的刻畫既展示了一個男士的紳士,也展示了一個國家一個種族的一種文化和禮儀,給我還是很深的印象,這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因亂境而模糊。這里面也沒有過多的描述戰(zhàn)爭的慘烈,就是戰(zhàn)爭背景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可能這些記者群體都不是本國人,也不參與戰(zhàn)爭本身,所以刻畫也就少了一些,還有很多黑色幽默,一路看著都很詼諧輕松甚至有一點搞笑,但是事實中的戰(zhàn)地記者,真的會像影片那樣的女主那么多次的僥幸生存的機會嗎,其實現(xiàn)實會更殘酷一點吧,確實是一部好片,但是還是期待其他對于戰(zhàn)地記者記錄的更加真實或者豐富經(jīng)歷的好片子,比如說期間的那些挫折、困境、危難、甚至是關(guān)于生死。其實還是缺少了一些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反思,我又想了一想,導演會不會最主要的目的也只是想要寫一個紐約都市白領(lǐng)的那三年,只是放在戰(zhàn)爭這個背景之下,然后順帶借戰(zhàn)爭升華了一下下立意,也不知道,也許是我自己沒有領(lǐng)悟到呢。
最后印象深刻的一句臺詞,you move the fuck forward.
4 ) 我們是否敢于奔赴荒野?
(文/楊時旸)
“直面那些爛事,然后他媽的向前看?!毖b著一雙義肢的士兵坐在自家花園里,對來訪的女記者金姆這樣說道。金姆是來“謝罪”的,幾年前,她在阿富汗報道時引用了這位士兵的一句玩世不恭的話,導致軍方把他調(diào)動到一個更危險的地方值守,最終,他失去了雙腿。金姆偶然知道了這件事,滿懷愧疚和不安來到這里,但最終,那位士兵卻成為了她的心靈導師,讓她得到了釋懷。從某個角度看,這部《威士忌、探戈、狐步舞》是一部治愈系電影,只不過那治愈人心的過程,讓人頓悟的事情,都發(fā)生在極端的戰(zhàn)地。
美國的反恐戰(zhàn)爭,催生了無數(shù)電影和劇集,其中一些有著典型美式幽默的舉重若輕式的寫法??此瞥爸S戲謔的態(tài)度,吊兒郎當?shù)氖勘腿巳?,故事充滿鬧劇、荒誕與搞笑,但最終總能有什么東西撞擊到你的心臟。這部電影總讓人隱約想起那部著名的黑色喜劇劇集《政局邊緣》,但相較于那部以黑政客為主業(yè)的劇集,《威士忌、探戈、狐步舞》的內(nèi)核其實描述的是一個女人重新尋找生活意義的故事。
金姆的日常工作就是給那些花瓶主播寫稿子,無聊又安穩(wěn),她覺得生活或許會一直這樣下去,滿足間雜著不安。一次工作調(diào)整,她被派往阿富汗做戰(zhàn)地記者。毫無經(jīng)驗的她原本計劃只去三個月,但工作一點點深入,結(jié)交的朋友也在增加,在美國的男友卻劈腿……時間一點點過去,她在這里駐扎了數(shù)年。在那里,她惹過麻煩,報道了熱門新聞,遇到一段戀情,最終也讓她明白到底該如何處理“生活”這個難以言說的東西。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用一個喜鬧劇的外殼包裹了一條非常清晰的線索——金姆從一團亂麻、誤打誤撞和惹是生非中,一點點摸索出經(jīng)驗,開始變成了一個內(nèi)心篤定,又能適應當?shù)靥厥馕幕膶I(yè)人士。這是一個由內(nèi)心混亂到成熟的過程。
這是一部用細節(jié)說話的電影。只有真的了解戰(zhàn)地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眾多的殘忍、戲謔或者暖心的細節(jié):極端人士當眾“處決”電視機這種西方娛樂化設備;男女當街牽手時,裹著黑頭巾的正派大媽拼命擊打他們牽在一起的手;美國士兵修建的水井一次次被破壞,他們總歸罪于塔利班,最終,金姆發(fā)現(xiàn),是當?shù)貗D女破壞了水井,因為只有打水時,女性才能有外出的機會,得以閑聊和放松;還有那些有著信仰但也擁抱現(xiàn)代生活的普通人;那些道貌岸的新官員;那些在塵土飛揚,到處可能隱藏著汽車炸彈的環(huán)境中,飲酒作樂的外國人……這一切真切又鮮活,新聞中的阿富汗都是標簽化的,這部電影中為阿富汗還原了魂魄和血肉——險惡的和溫暖的——這才是復雜又真實的生活。
從結(jié)構(gòu)和情感推進上來講,金姆離開熟悉的美國去往戰(zhàn)亂的阿富汗,最初是一種失去,她從舒適區(qū)被迫移植到一塊不適宜自己的土壤中,而她開始努力工作,尋找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過程,是尋找和融合,最終,她得到了朋友以及愛情,意味著收獲。至此,又回到了一個封閉的圓環(huán)。金姆進入了又一個舒適區(qū)。有意思的是,當所有人都覺得,金姆終于適應了這里,在亂糟糟和不確定之中尋歡作樂,從容不迫,但她自己卻選擇了離開。
但不同的是,當時離開美國,是被迫而充滿恐慌的,而這次離開卻是主動又篤定的。在阿富汗的歷練,讓她得到的不只是圈內(nèi)的名聲和工作經(jīng)驗,而是處理生活的能力?!拔议_始覺得現(xiàn)在的這一切才是正常的,這是有問題的?!苯鹉愤@樣說道。當一個人可以主動跳脫舒適區(qū),去探索新世界的時候,說明她已具備了勇氣,能力與自信。阿富汗的幾年,讓金姆脫胎換骨。
某種程度上說,金姆是每一個都市人的寫照,對于安穩(wěn)生活滿意又不安,但對于真的挑戰(zhàn)又充滿恐懼。生活本身就是一塊塊相連的未知大陸,我們要敢于跋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極端化的阿富汗也好,日常化的都市職場也罷,它們彼此成為鏡像,有些人把生活和職場當做戰(zhàn)場,有些人把戰(zhàn)場當做了修行地。金姆說,促使她最初去往阿富汗的是一臺跑步機,她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上面跑了幾千公里,那臺機器卻向后挪動了幾厘米。這太荒誕。而我們每個人是否有勇氣,從那臺機器上走下來,奔赴荒野?
5 ) 定位有些模糊的戰(zhàn)爭喜劇。
作為喜歡Tina fey的能在飛機上看到這片還是挺高興的,而且還有小丑女和華生加盟,這片子怎么說呢,本身非常難拍,題材敏感,戰(zhàn)地記者這種職業(yè)本身又太過嚴肅,整部片子也在紀錄片情感劇喜劇之間搖擺,最后跌跌撞撞的結(jié)束了,不過這也算是本片對美國在中東地區(qū)這十幾年進程的類比吧。這片制作人是龍哥,水準還算不錯,整部片子就像很多類似的歐美尋找自我的片子,一個衣食無憂有著好工作的白人對現(xiàn)狀不滿然后跑到臟亂差地區(qū)折騰幾年之后得到升華又回到原來的生活,這模式真是百拍不厭,不過本片也有升華,把這種追求自我階段描述成了毒品上癮的狀態(tài),的確,在泥潭里翻騰習慣了也容易沉迷,人類本來就是個易沉迷的物種,能走出來并不容易。
片子里對軍事名詞解釋不多,看的稍微辛苦但還好不太多,片名我也是看別人解釋才知道是wtf的代稱,對戰(zhàn)地和當?shù)氐拿鑼懸埠芗?,能看到些一般中東戰(zhàn)爭片看不到的東西,本片按照年代排序來講故事,從tina到阿富汗到離開,當?shù)鼗緵]什么變化,這也算是對美帝那么多年政策的總結(jié)吧,而且片子也稍微說了說電視臺對戰(zhàn)爭報道的政策,畢竟無論是軍隊還是電視臺都是謀利機構(gòu),軍隊會訓斥一個用幾萬美元導彈炸掉幾百美元汽車的士兵,戰(zhàn)地報道收視率不佳也會被砍。
Tina這次的角色感覺有些BJ單身日記的味道,華生這次演個風流藝術(shù)家,居然和tina成了一對兒,小丑女還是個金發(fā)私生活混亂的角色,可惜。感覺本片最神的就是那個翻譯,形象略像Jon snow,是女主角真正的朋友,而且也神通廣大,在那么亂的地方活的還那么滋潤。美國將軍比較死板呆萌,片子里不少笑點也是他提供的,片子里大部分笑點還是文化沖突和當?shù)貙ε院褪浪椎募s束歧視,不過也是點到而止,所以說這片子拍的真心累,又想拍喜劇又不敢像波拉克一樣完全放開。那個大胡子政要也挺萌,章魚博士的長相太有特點,頗有些和美國記者談笑風生的做派,歧視女性也是一流,片尾的軍人真心偉大,這樣的人全世界確實有,這也是為什么人類文明還在進步的原因吧。
最后聊聊snl出來的電影演員,目前混的最好的還是wiig姐,當然一部伴娘也讓瑪麗薩搶了不少風頭,不知道最新的全女性snl陣容的捉鬼隊是否能再造伴娘的奇跡,盡管從預告來看沒啥新意,我個人更希望能發(fā)揮snl的模仿惡搞天賦,讓一些近期去世的名人鬼魂出現(xiàn)在電影里,這個估計不太可能,一方面是版權(quán)問題,另一方面稍微搞不好就成褻瀆死人了。snl出來的男性方面,杰森愛情豐收但是事業(yè)一直一般,畢竟他目前只演愛情或輕喜劇,這些都不容易出彩,forte和hader也還在慢慢熬,forte好歹有個電視劇,這年頭不出演超級英雄或商業(yè)電影的確很難被更多的人熟知啊,也算是其他演員的共同問題。
6 ) 影片中的摘抄
corkscrew landing 螺旋降落 in case a missile is fired at the aircraft
Kabul International Airport KIA(Killed in action)
喀布爾是在高原上 需要多補水?。。?!
在那邊不要穿和背帶特別亮色的包 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尤其去山區(qū)的時候
Afghanis is the currency.
簡易爆炸裝置(英語: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又稱土制炸彈,恐怖分子用的很多
這個詞是"Hooah" (音 /?hu?ɑ?/),美陸軍士兵在戰(zhàn)斗時的口頭語(與之相對應,空軍說“HUA”有時也說Hooah,海軍說“Oorah”,海豹突擊隊說“Hooyah”)。用來表示除了“不”以外的所有意思,大致包括“明白”“干得好”“歡迎”“真高興”“好”“收到”“謝謝”“太酷了”……
MARINES海軍陸戰(zhàn)隊和NAVY海軍不一樣。。。
UNIBROW 一字眉
Kim means "who" in Turkish
在坎哈大要穿BURQA(布卡(伊斯蘭國家婦女穿的蒙面長袍)),電影中說是IN THE BLUE PRISON
原來阿富汗官方語言里面也有FARSI波斯語
Bebakhshid=Excuse me or sorry
the frog in the pot of water, raise the temperature bit by bit, the fog doesn't notice
有些電影中的細節(jié)難忘:士兵遇襲用導彈攻擊汽車,上校發(fā)飆只因?qū)梼r值八萬;警察朝天開幾槍只為令槍管發(fā)熱點煙 ;軍閥士兵AK47彈匣上的卡通貼紙;婦女們屢次炸毀水井只為有機會去遠處取水時可相互交流;人們處決電視機收音機;分別時,女主不能在阿富汗抱那個翻譯,最后只是手指相碰,很溫情。
Whatever happens, you will have me.
inshallah <阿拉伯>但憑天意,聽天由命,聽阿拉的安排吧,印沙安拉;
翻譯成英文應該是If it is God's will
基本在表達一個聽天由命的意思
估計是在無奈或者沒有頭緒的時候會說這個詞(因為是神的旨意,所以常人無法左右)
You embrace the suck, and you move the fuck forward.
You've got to move on.
-----------------------------------------------------------------------------------------------
以下是摘抄別的朋友的影評,覺得寫的很精彩或是很喜歡的部分:
1 這是一部用細節(jié)說話的電影。只有真的了解戰(zhàn)地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眾多的殘忍、戲謔或者暖心的細節(jié):極端人士當眾“處決”電視機這種西方娛樂化設備;男女當街牽手時,裹著黑頭巾的正派大媽拼命擊打他們牽在一起的手;美國士兵修建的水井一次次被破壞,他們總歸罪于塔利班,最終,金姆發(fā)現(xiàn),是當?shù)貗D女破壞了水井,因為只有打水時,女性才能有外出的機會,得以閑聊和放松;還有那些有著信仰但也擁抱現(xiàn)代生活的普通人;那些道貌岸的新官員;那些在塵土飛揚,到處可能隱藏著汽車炸彈的環(huán)境中,飲酒作樂的外國人……這一切真切又鮮活,新聞中的阿富汗都是標簽化的,這部電影中為阿富汗還原了魂魄和血肉——險惡的和溫暖的——這才是復雜又真實的生活。
從結(jié)構(gòu)和情感推進上來講,金姆離開熟悉的美國去往戰(zhàn)亂的阿富汗,最初是一種失去,她從舒適區(qū)被迫移植到一塊不適宜自己的土壤中,而她開始努力工作,尋找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過程,是尋找和融合,最終,她得到了朋友以及愛情,意味著收獲。至此,又回到了一個封閉的圓環(huán)。金姆進入了又一個舒適區(qū)。有意思的是,當所有人都覺得,金姆終于適應了這里,在亂糟糟和不確定之中尋歡作樂,從容不迫,但她自己卻選擇了離開。
但不同的是,當時離開美國,是被迫而充滿恐慌的,而這次離開卻是主動又篤定的。在阿富汗的歷練,讓她得到的不只是圈內(nèi)的名聲和工作經(jīng)驗,而是處理生活的能力?!拔议_始覺得現(xiàn)在的這一切才是正常的,這是有問題的?!苯鹉愤@樣說道。當一個人可以主動跳脫舒適區(qū),去探索新世界的時候,說明她已具備了勇氣,能力與自信。阿富汗的幾年,讓金姆脫胎換骨。
2 片尾女主采訪被路邊爆炸裝置炸斷腿的美國士兵,士兵并沒有破口大罵面前的“ 始作俑者“,也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面對這一切,并告誡女記者面向未來,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對戰(zhàn)爭的反思,體現(xiàn)了影片的深度,這也是本片想通過影片販賣給觀眾的核心觀點:不要責怪看起來合理的外在因素,人只有面對困難,面向未來,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3 全片圍繞著常態(tài)與非常態(tài)這個命題來展開,一開始提到的有趣理論4-10-4,它指的是一個女人在自己國家只有4分,到了其他國家變成了10分,但是她一旦回到自己的國家又會變成4分。乍看起來,像是對女主角的一種嘲笑,想想她并沒有損失,不是還有曾經(jīng)提升到10分的機會么。問題大概會出現(xiàn)在,這個女人到了別的國家意識不到自己已經(jīng)提高到10分的水平,甚至是等她回到自己的國家還以為自己是10分。戰(zhàn)地女記者KIM來回于戰(zhàn)地與和平地之間,游走于兩者之間,切換著這種常態(tài)與非常態(tài)。她雖然奮力營救出蘇格蘭攝影師,這個她在阿富汗的情人,但是在最后她還是選擇了離開,要回到紐約或者華盛頓。Because I think there's plenty of good work to be done in the real world,and the kabubble is well-established.I just have to get out of here before it's too late.I started to feel like this was normal.
4 “我開始感到戰(zhàn)地生活是正常的時候,就該要離開了。因為你我都知道,這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 看著是戰(zhàn)爭片,其實在說一個基本的生活困境——如何不在舒適安逸的生活中麻木自我,又如何不在刺激緊張的生活中自我淪喪。一個另類的“溫水煮青蛙”故事。
那個翻譯官舉得例子很好,吸毒品上癮的人,為了拿醫(yī)院中用來做藥的毒品,把自己孩子手弄斷或是炸掉,然后到醫(yī)院來偷。很多時候,許多人做事也是上癮的,不惜一切手段,這樣是非常態(tài)。
你逃離了過去的生活,找到新的刺激,甚至還做了一些好事,但你永遠都生活在別處,再多的藥片和爛笑話也不會讓它看起來更好。喀布爾的女人們重新戴上了最厚的那款藍頭巾,同行記者作出了最引人矚目的報導,代價只是自己中間人的死亡。人生的絕境之一也許就是這種集荒唐平常真實虛幻一身的模樣吧。
阿富汗女記者的瑣碎八卦生活,“There's the most white woman story I'd ever heard.”片中這句評論很切題
可以說的非常無聊的電影了。沒想到這么有趣的片名底下竟然是一部傳記片,而且是一個我絲毫不感興趣的人物,真是誤入歧途。話說瑪格特·羅比在這片里面就已經(jīng)當了“花樣女王”,哈哈哈。
瑪格特羅比
就個人品味而言,最希望能細細挖一下翻譯小哥那條線。但要是真深入地發(fā)掘小哥背后的故事,恐怕又失了這個故事的主旨:在我們的世界里,絕對的新聞主角只有自己,無論是相戀已久的男友,合拍但注定分離的情人,街頭的小騙子,因為一句話就改變命運的大兵,都是生活的過客,一時相逢,但終究要move on。
3.5,完成度還不錯的戰(zhàn)爭喜劇
too detached to go anywhere
“我開始感到戰(zhàn)地生活是正常的時候,就該要離開了。因為你我都知道,這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看著是戰(zhàn)爭片,其實在說一個基本的生活困境——如何不在舒適安逸的生活中麻木自我,又如何不在刺激緊張的生活中自我淪喪。一個另類的“溫水煮青蛙”故事。
Kim是個“有瑕疵,但沒毛病”的典型都市白女,幻想著通過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調(diào)劑一成不變的生活。她目睹了戰(zhàn)地記者站的瘋狂派對、采訪對象的殷勤曖昧、同行之間赤裸競爭……可拋開殘酷的戰(zhàn)爭背景而言,這些也都是原原本本可以發(fā)生在紐約一座城市里的故事阿,何必特意在阿富汗拍攝這些性冷淡風格的片段呢?
片子里的喀布爾幾乎是個隔絕于世的氣泡,記者們逃離日復一日的都市生活來到這里醉生夢死混日子,但很快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感到窒息,又想再次逃離。摒棄了戰(zhàn)地電影的圣母臉,反而輕松流暢地敘述,也并不吝惜可愛的笑點,結(jié)尾超級溫馨感人!Christopher Abbott小天使?
中規(guī)中矩的傳記片,但kim barker的成長軌跡與感悟依舊感人。
戰(zhàn)爭治愈系。最后好溫暖。
戰(zhàn)爭猶如吸可卡因,也會讓人上癮。即使是戰(zhàn)地記者,亦是如此。那種讓自己腎上腺素不斷上升的無拘無束的生活,能夠讓人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好在女主角及時省悟,抽身而出,也算是戒毒成功。故事后半比前半出色。
一開始挺受不了美國人那種要拯救世界的自大,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還是挺有意味的。
這電影真好,是我喜歡的樣子,戰(zhàn)爭如此殘酷,卻變得即認真又詼諧,放輕松之后,仿佛也沒那么可怕!
傳記、喜劇、戰(zhàn)爭片,哪個都不沾邊。沒看之前真的想不到這會是一部小雞電影。
戰(zhàn)爭跟喜劇的結(jié)合,前半段很有意思,后面就老生常談了,可以說精華都在預告片里。女主角之前是看金球獎頒獎晚會才知道的,她那張臉時時刻刻給人要講笑話的感覺。
喜劇成分其實相對沒那么多,但是不那么沉重的戰(zhàn)爭題材還挺好接受的。看完才發(fā)現(xiàn)原來片名是WTF。
跑到被美國打爛的阿富汗買醉打炮狂噓當?shù)厝说墓适拢瑹o誠意,無亮點。建議與唐師曾對照讀,高下立判
Fey is BACK!這可能是菲姐演電影以來角色最深層,表演最優(yōu)秀的一次。正片絕對沒有trailer剪出來那樣的好笑,感覺導演沒能抓住真實故事,喜劇粗口,劇情還有全明星卡司之間的平衡。看到菲姐吃“40歲以上女人的維生素”,在健身器材小小的露了一下身材,突然覺得她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啊,并不輸Marg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