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nèi)我們總是很少關(guān)注到我們的物理公共空間,紐約公共圖書館出色的解釋了優(yōu)秀的公共空間的樣子,這離不開出色的管理層,當他們在討論中「如果問我們想生活在一個可以利用 所有這些偉大科技機遇的社會,我們就有責任幫助那些因為現(xiàn)代科技變革而處于困境中的人」這段時,非常讓人感動,一個圖書館并非只為人提供書籍,提供坐著看書辦公學習的地方,同樣是關(guān)心個體,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懷的地方,這也體現(xiàn)在為無業(yè)人群提供就業(yè)培訓(xùn)和就業(yè)機會上。
同時,他們也非常關(guān)注并試圖解決不同顧客的需求和之間的矛盾,我們?nèi)ス部臻g總會因為孩子或者某些顧客的吵鬧而煩惱,因為部分人的衛(wèi)生習慣低下而郁悶,怎么彌合不同群體之間需求的矛盾和沖突,看到他們在關(guān)心這樣的問題,我感到很開心。
最后還有一點是紐約公共圖書館與國內(nèi)圖書館的經(jīng)濟來源的差異,他們需要說服政府和社會來提供運營資金,而國內(nèi)全來自于政府直接撥款,所以紐圖需要不停的通過行動來證明自己對社會對政府的價值,誰為自己提供錢自己就對誰負責,明顯紐圖在改善自身服務(wù)上的動力是要比國內(nèi)的圖書館強的,所以國內(nèi)的圖書館價值一直就蜷縮在空間和書籍里,也從來不需要像紐圖一樣的管理人才。
就內(nèi)容而言,不錯;純紀實,容易看得犯困。
美國的圖書館承擔了更多的功能,個性化書籍推薦、檔案整理查詢、藝術(shù)館、音樂會、閱讀分享、作者見面會、社區(qū)居民服務(wù)、幼教、青少年教育、盲人閱讀、戲劇字幕手語翻譯、職業(yè)教育、黑人中心(沒有歧視,一方凈土)。形式多樣的活動和公共資源會讓愛學習的人愛上這樣的圖書館。資金來源于公共籌款和政府補貼,用途更公開透明,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錢用在刀刃上,圖書館的管理者更多地站在如何為社區(qū)居民服務(wù)的角度策劃項目,以圖書館的功能職責考慮如何滿足現(xiàn)在與未來的圖書采購需求。
值得國內(nèi)的圖書館借鑒,不過估計操作難度大。反正我已經(jīng)很久不去圖書館。國內(nèi)的圖書館大多就借書,講座,吸引人走進圖書館的地方不多,功能單一。
沒到過紐約,更沒去過紐約公共圖書館。不過這片看著看著,突然想起來原來就是災(zāi)難片《后天》里的那座圖書館——末日降臨,氣溫低至零下幾十度,被困的人們燒書取暖,而其館藏取之不盡,燒之不竭,可謂避難天堂了。
出現(xiàn)在《后天》里的是紐約公共圖書館的總館,Stephen A. Schwarzman building,古典建筑的外形很有辨識度,面朝第五大道,橫跨W 40、41、42街。
一位朋友說這片拍得像“寫論文”一樣。當圖書館中的非裔、華裔先后被呈現(xiàn),接下來的片段拍殘疾人時,感覺一點也不意外且順理成章,仿佛看見導(dǎo)演在寫“受惠于圖書館的弱勢群體”之類的二級標題。
看了這片,我感覺好像自己也可以依葫蘆畫瓢拍紀錄片了。因為感覺懷斯曼拍得很規(guī)整:空間上是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比如地點(路牌、建筑名、活動海報)——里面人在干嘛,環(huán)境,特寫——建筑物外的大環(huán)境(紐約的消防車真是多啊)。比如三次在某大廳(Celeste Bartos Forum)舉行的作家對談,都以大廳圓形穹頂?shù)漠嬅骈_始,這仿佛就是一個分節(jié)符式的標記。
因為這種規(guī)整性,看的時候就忍不住記下來每個片段的地點和主題。在發(fā)達的網(wǎng)絡(luò)時代,片中幾乎所有的公開活動都能搜到信息:時間、地點、人物,我也在下面的梳理中寫上了這些信息。不過也因此意識到,雖然懷斯曼常常給出地點信息的特寫,但卻從不標記片中的人名。雖然我作為觀眾能意識到有一張反復(fù)出現(xiàn)的帶眼鏡的微胖面孔是圖書館的大boss,也會好奇那些演講的作家、學者的名字,但也只有自己去搜才能知曉。這也是導(dǎo)演有意為之的吧。
片子拍攝于2015年9月初至12月初。剪輯完成于2016年11月10日——特朗普當選總統(tǒng)的兩天后。懷斯曼說他在制作期間沒有想過特朗普,但片中的圖書館在各種意義上都是反特朗普的,特朗普的種種舉措完全與圖書館體現(xiàn)出的精神背道而馳。在這個意義上,這部片子是具有政治性的。
片名Ex Libris是拉丁語,意為“藏書票”。就是一張印有圖畫和書的所有者名字的小紙片,貼/夾在首頁,提醒借書人書的主人是誰。但與紀錄片更相關(guān)的是,Ex Libris的字面義為 from the books,即 from the library。懷斯曼在采訪中解釋說,這個取名思路跟的At Berkeley和 In Jackson Heights是一樣的,表示片子并沒有展示發(fā)生在這些地方的所有事情。
但是從觀眾的角度看,3個多小時的片子已經(jīng)非常包羅萬象和面面俱到了。(還有什么是他沒拍到的嗎?)雖然能看出是有幾個線索和板塊的,但還是不明白內(nèi)部的各個片段是如何結(jié)構(gòu)的,為什么內(nèi)部順序安排是這樣的?
之前我已經(jīng)知道他在拍攝時不預(yù)設(shè)結(jié)構(gòu)和觀點,片子的結(jié)構(gòu)是在剪輯過程中浮現(xiàn)(emerge)出來的。但并不知道原來他會先一個個地把每段素材都剪個遍,然后再考慮結(jié)構(gòu)。
How do you figure out how to structure the film?
The structure makes it or breaks it. I don't begin to think about structure until I've edited all the sequences I think I might use.
You edit the sequences one by one and then try to fit them into a structure?
One by one, yeah. Then the structure emerges from the process, because I don't have the structure in my head over here and the editing of the sequences over there.
The structure emerges from where I think I'll try to start the film. I started Ex Libris in four different ways. Then I thought, I’ll try Dawkins. As soon as I saw the Dawkins sequence, I thought, “Okay, that works for me.” It’s trial and error.
感覺他這種完全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和不想辜負被拍攝對象提供的任何信息的態(tài)度。(我覺得自己也是這樣的 > < )但這也正是一些人對他的批評所在吧?不知道批評者們的意思是不是:如果素材不經(jīng)篩選,那這何以成為電影/紀錄片,而不是一張體驗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門票、一本素材錦集?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不過首先懷斯曼肯定是做出了篩選的,他肯定有放棄了的素材、以及選中的素材中被剪掉的部分。(我猜測他對素材的篩選主要是擇優(yōu)和去重吧?)其次至于電影/紀錄片是否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作干預(yù)以及如何干預(yù),我也不知道。
不過電影一定要充滿創(chuàng)作的巧思嗎?是不是“電影”或“紀錄片”有那么重要嗎?
就我看這部片子而言,懷斯曼的鼎鼎大名和周圍人對他的欣賞,是這種虛榮的東西讓我有耐心去仔仔細細看完(其實也是撿起來又中途放下,第3遍才終于看完)。而看的時候吸引我的是圖書館本身的豐富性:你看到有人在讀那些奇奇怪怪的書(紐約的地質(zhì)、獨角獸),可以查到祖先的家譜。還有其中積累的歷史:在這里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報紙和圖片。人們手頭在干各種事情。那一張張的面孔,外貌、表情和衣著各異,他們來自哪里,他們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們的專注或走神,都有種吸引人的魔力,讓我有好奇心。最重要的是,看完后我覺得自己可以從中獲得實際的好處,片中展現(xiàn)了圖書館提供的各種資源,有的是身在國外也能享有的,比如那些講座對談的視頻音頻,可以按圖索驥、順藤摸瓜在網(wǎng)上找到。這部電影成為我的NYPL入門索引,給我打開了一扇資源大門,以后我可以繼續(xù)挖掘、利用它。這種好處,對我來說也非常有意義,不亞于看了一個“藝術(shù)性”很高的電影。
當然,片子這么長,也有不少走神的時候。所以另一個問題是,一定要這么長嗎?
懷斯曼說,他不想受制于電影工業(yè)制定的時長規(guī)則,這種規(guī)定是偶然而隨意的。
My films have the length I think necessary for the subject. I feel a greater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who have given me permission to film them than I do to a television network. The final film needs to be a fair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erience I had in spending 6 to 12 weeks at a place and then studying the rushes during the year of editing. Some subjects are more complex than others and I try not to simplify the film in the service of meeting the arbitrary needs of the television industry.……The film is completed when I think I have done the best I can with the material I have.
他不想為壓縮時長,而去簡化復(fù)雜性和犧牲豐富性。他在那么長的拍攝、剪輯期間所觀察、體會到的,他都想呈現(xiàn)出來,否則覺得對不起拍攝對象。(這么說真的感覺像是做研究和寫論文了…)
可能在懷斯曼看來,重復(fù)和冗長并不是一個問題。長的地方,可能恰恰是他覺得好的地方,要給你看?而重復(f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復(fù)制,每次的重復(fù)在角度上會有所不同,形成更細致豐富的層次?也許看他的東西就是得沉得下心,慢慢看吧。
老實、不花哨、有誠意,這不是非常好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的品質(zhì)嗎?至于判斷和喜惡,可以交給觀者。
懷斯曼這種做片子的方式,很多人將其形容為“墻上的蒼蠅”、真實電影 (Cinéma vérité)。但懷斯曼卻說他很反感這種形容。他曾經(jīng)造過一個詞“reality fiction”,因為這個詞是由兩個完全矛盾的部分組成的:真實和虛構(gòu)。
所以,他既似乎秉持著一種非??陀^和全面的方式,又反對“墻上的蒼蠅”這種定義,為什么,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因為他不過是截取了河流在一小段時間里的一個斷面而不是全體?)他到底怎么看待自己的片子?
對于每段素材,他考慮三件事:
When I'm editing, I have to think—whether it's true or not is another matter—that I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in a sequence in order to decide, one, whether I want to use it; two, how I want to cut it down, because inevitably it has to be shortened; and three, where it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structure.
關(guān)于畫面與聲音的關(guān)系:
Sometimes the images lead the words and sometimes it’s the words that lead the image. In the film At Berkeley, there are many meetings and sequences where words lead the images, but the contrary can also happen, as in 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圖書館的關(guān)鍵詞:教育、機會、開放、包容、社區(qū)、數(shù)字化。
看了這片子,確實被種草了NYPL,也驚嘆于它提供的活動內(nèi)容之豐富,以及分享之慷慨。它的一些線上公開資源,遠在異國的人們也可以享受到,比如Library Talks Podcast //www.nypl.org/voices/blogs/blog-channels/podcast。感覺如果生活在紐約,就算是城市貧民,只要好好利用圖書館,也完全能成為精神和文化上的富翁。
????Books at Noon. 20151014. 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作者)介紹自己成立的理性與科學基金會在做什么。關(guān)于science is the poetry of reality。Astor hall里站滿了聽眾,他們的面部特寫。
??? 電話咨詢。兩個圖書館接線員的交叉平行剪輯,形成有趣的節(jié)奏。同時,隨著交叉剪切的進行,鏡頭越拉越近,讓觀影者無形中更加注意聽他們說話的內(nèi)容。
非裔女接線員:“古騰堡圣經(jīng)暫時無法借閱。”
瘦瘦的白人男接線員:“我看到你有一本書未還,叫《與喪親之人相處》?!?/p>
報出讀者借的各種書名?!安?,我不會說西班牙語,你需要說西班牙語的人嗎?稍等?!薄?/p>
獨角獸?!拔业墓庞⒄Z不太好,不過大概的意思是……”
??? 一個女人想要查出一個姓赫爾佐格的猶太人是從奧地利哪里移民來的,館員告訴她可以怎么查移民資料。
??? 圖書館贊助人的會議。圖書館館長(President)Tony Marx(2011上任至今,他在這部紀錄片里還會反復(fù)出現(xiàn))講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這是Andrew Carnegie帶給圖書館的理念。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資金一半來自公家,一半來自私人。私人慈善基金帶動政府的資金投入,反之亦然,形成良性循環(huán)。300萬紐約人家里沒網(wǎng)。
????? The Lionel Pincus and Princess Firyal Map Division. 主館的地圖部,但片子里沒人在看這里收藏的古老地圖。讀者們的特寫,他們在電腦上看什么:谷歌地圖、肺癌論文、關(guān)于搶劫的新聞剪報、顧客詐騙投訴、玩游戲。
?? Jerome Park Branch。非裔女老師(?)們指導(dǎo)小孩們做作業(yè)。
????Conversations from the Cullman Center. 20151008. 歷史學家Christopher L. Brown 和 Rudolph Ware 對談,主題是European Powers, Islamic Movements, and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 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Bruno Walter Auditorium,20151029。女鋼琴家Carolyn Enger演奏Ned Rorem(1923-) 的 Piano Album I。片子截取了長達100多秒的演奏片段,鏡頭固定不動地拍鋼琴家的上半身,你只能靜靜地聽音樂,而這段也確實很好聽,以至于鏡頭切掉時我甚至有點意猶未盡舍不得。
???♀???Bronx Library Center所在的街道景象:路邊坐在長椅上打電話的黑人、水果攤、飛舞的垃圾。
?? Bronx Library Center. 5th Annual Job Expo. 20150916. 各種機構(gòu)的招聘宣講會:消防隊、建筑工地招女工、邊境巡邏隊、NYPL技術(shù)連接部、軍隊、健康中心。
??? 圖書館管理團隊開會。怎么拉錢做項目,應(yīng)該怎么花錢。
??? 報刊閱覽,里面收藏著19世紀以來的報紙,可以看舊報紙電子版。
??? 圖片館藏(Picture Collection)。館員告訴藝術(shù)家們?nèi)绾卫眠@里收藏和分類的圖片進行創(chuàng)作。
??? 網(wǎng)絡(luò)服務(wù)(Internet Services)。形形色色的上網(wǎng)的人們。
????20151014,猶太學者Ted Merwin 談新書Pastrami on Rye: An Overstuffed History of the Jewish Deli in America。講猶太人開的熟食店(Delicatessen,簡稱Deli)所起到的文化作用。
????Live from NYPL,20151016,曾獲格萊美獎的音樂家Elvis Costello談新書Unfaithful Music & Disappearing Ink。完整視頻://www.nypl.org/audiovideo/elvis-costello-paul-holdengr?ber
中部
??? 圖書館開會。digital inclusion。
????Books at Noon. Astor hall, 20151021。非裔詩人Yusef Komunyakaa回答是否自認為是政治詩人?
?? Chatham Square Library(位于曼哈頓華人街,1911年起開始提供中文館藏借閱)。附近的街景:繁體中文招牌。教中老年華裔學電腦,有人說粵語。(館藏:如何得到綠卡,中文dvd,免費英文課)
?? Andrew Heiskell Braille and Talking Book Library(有聲書圖書館)。一位女性教盲人用手指識讀盲文,她熟練地給予各種指導(dǎo),想當然地認為她是“正常人”,直到導(dǎo)演給出她的面部特寫,看到她閉著眼睛,才發(fā)現(xiàn)她也是盲人。還有別的盲人在學打字,導(dǎo)盲犬在一旁靜靜等待主人。一位殘疾人向其他殘疾人們講如何申請福利住房
??? Mid Manhattan Library。員工會議。一位工作人員說:Libraries are not about books, that’s a lot of people think: it’s a storage place for books. No. Libraries are about people who wants to get knowledge to them, and that can be done by books and by many other ways. It’s very much about learning, long-life learning, a whole generation. ……A library reflects what is necessary in the city.
?? Bronx Library Center。Music@NYPL presents. 20151107. 室內(nèi)音樂組合Double Entendre Music Ensemble的雙簧管、巴松管四重奏。聽眾中有黑人、殘疾人,看起來都是不富裕的人。
??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 非洲未來主義藝術(shù)展unveiling visions: the alchemy of black imagination,October 1st, 2015 - January 16th, 2016。
???? 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20151119. 口頭藝術(shù)家(spoken word artist)Miles Hodges朗誦詩歌What's in a man:“The only thing she hates more than me are mirrors/ The only thing I hate more than love is not being in it”
??? 員工開會。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會,幾位中老年讀者發(fā)言。
??? 員工開會。digital inclusive city.
???♀???Bryant Park(主館背后的公園),坐在椅子上的和躺在草坪上的人們。
???? 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給聾人做戲劇手語翻譯的人Candace Broecker Penn。兩位觀眾分別用憤怒和懇求的
NYPL Library Services Center Bookops. 圖書掃描電子化。老照片分類。歸還的圖書被送到流水線上自動分揀歸類。
??Parkchester Branch. 館員開小會。課外數(shù)學老師討論與孩子相處的經(jīng)驗。數(shù)學改革后家長們都很頭痛,少兒圖書中數(shù)學書和數(shù)學教師用書的借閱量增加。
??George Bruce Branch. 位于Harlem區(qū),很多讀者都是非裔。一個非裔小姑娘要借書,但是她沒有任何證件。外借熱點設(shè)備,一個月有6G的流量。老年人們在跳舞。
下部
??Westchester square branch。6-8年級學生免費課后項目,創(chuàng)新實驗室。機器人編程。
Schomburg center 成立90周年慶典。中心主任KHALIL GIBRAN MUHAMMAD的發(fā)言。
???♀???主館外的人們。
母親們帶著幼兒一起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 Berg Collec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查閱原始文獻的人們。
??? 員工開會。討論如何對待光顧圖書館的流浪漢們。館長boss說:“I am not an expert of this topic but I’ve been a New Yorker my whole life and one of the things that you notice is the way in which we who are not homeless keep our distance from the homeless. The library is a place where we don’t keep our distance.”
????? Rare Book Division。古騰堡圣經(jīng)。版畫、照片、歐洲手稿的導(dǎo)覽介紹。中世紀德國畫家Albrecht Dürer的作品The Rhinoceros(1515),葡萄牙國王收到一頭犀牛,準備進獻給羅馬教皇,船在地中海遭遇風暴沉沒,Dürer在紐倫堡聽到這消息,畫成了版畫來當新聞報紙賣。倫勃朗在妻子去世后畫的自畫像,不同于之前的自畫像中開心的形象,這幅畫中的畫家形象比較內(nèi)省。
??? 員工培訓(xùn)。讓每個分館各個部門的員工們看到圖書館的big picture,明白工作的意義。
?? Andrew Heiskell Braille and Talking Book Library(有聲書圖書館),為有視力障礙的人提供免費的有聲書。錄音室里,一個男人在朗讀納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聲》,監(jiān)制的女人讓他重讀了一個句子。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中年男子在給裝在藍色盒子里的有聲書磁帶(?)貼標簽(?)。
??Jefferson Market Branch。閱覽室的人們。一位非裔(?)女性在給聽眾講19世紀美國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矛盾以及各方的不同解決方案。馬克思是一種,George Fitzhugh是另一種,中間是林肯。南方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批判,比如,George Fitzhugh認為奴隸制社會比自由社會更好,slaves without masters 北方工人就像沒有主人的奴隸,沒人照顧他們,給他們吃穿,而南方已經(jīng)找到了解決勞資矛盾的辦法,即奴隸制。約翰·C·卡爾霍恩也持同樣的看法。Richard Hofstadt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1948)。比起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謊言的南方奴隸主,自由主義者和激進的社會主義者之間有更多的共同點。
???♀???萬圣節(jié)(?)游行。這段是看片時唯一感覺突兀的地方,不明白為啥放這個片段。
???? Live from NYPL,20151006。Patti Smith談為什么她喜歡法國詩人、小說家Jean Genet(1910-1986) 的 The Thief’s Journal (1949)。完整版視頻://www.nypl.org/node/319935
???♀???主館外的街景,包括擦鞋匠。
??? 同樣是在舉行Live from NYPL的大廳,只不過是在白天,格里·奧利瓦,圖書館設(shè)備總監(jiān)(director of facilities),介紹fix it now項目,講2015、2016年已經(jīng)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設(shè)施維修工作。
??? 開會。討論有限的預(yù)算下,如何分配用于購買電子書、紙質(zhì)書、研究用書的資金比重,以及購書種類,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A:電子書借閱等待期長達四五個月,尤其是流行小說。電子書借閱量增長了300%??筛鶕?jù)借閱需求針對性地購入電子書。B:紙質(zhì)書和學術(shù)研究書咋辦?A:紙質(zhì)書中會加大對幼兒教育類圖書的投入。研究用書比市民用書更加容易籌集到資金。B:我們可以買暢銷書,而且借閱量也會很高,但那樣就沒錢去買我們想要推薦的書,還有十年后會絕版的書(積累庫存書是我們的社會責任),而暢銷書在圖書館之外的地方還是容易找到——雖然這對沒錢買最新的暢銷書的人不太公平。
布置宴會場地。
??? 2015年11月圖書館董事會會議(board of trustees meeting)。介紹Schomburg中心所藏的Phillis Wheatley (約1753-1784)詩歌,Wheatley是美國第一位得到出版的非裔女詩人。她出生于西非,7歲時被販賣到美國波士頓為奴。董事會照集體照。
???♀???Stephen A. Schwarzman building外,在賣藝男子的薩克斯旋律中,坐在階梯上的、拍照的行人們。
???? Live from NYPL,20151013。非裔作家Ta-Nehisi Coates談他的新書,非裔社區(qū)中鄰里間的暴力。完整版視頻://www.nypl.org/audiovideo/ta-nehisi-coates-khalil-gibran-muhammad
Public eye 展覽??凑沟娜藗兒退麄兯吹恼掌?。
??? 員工會議。如何與政府打交道,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傳遞信息,尋找雙方一致的交叉點。
??Macomb’s bridge分館(位于黑人社區(qū)Harlem,距Schomburg中心步行20分鐘)。鏡頭里出現(xiàn)了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的廣告born in the Philippines - proud American。非裔社區(qū)居民們聚在一起討論。一位館員希望年輕人能走進圖書館,但不能強迫他們。一位在學校工作的非裔女性談到自己和丈夫都是成長在單親家庭,父親缺席,現(xiàn)在他們努力不讓自己的孩子走老路,如果父母整天工作12小時,孩子就沒人陪伴,現(xiàn)在很多孩子6點就在學校外徘徊,因為父母早早去工作了,晚上8點多才回。一個頭發(fā)發(fā)白點男子說自己在圖書館里自學電影和劇作。一個中年男子講自己點祖母開點商店是如何倒閉的:她的供貨商給她的供貨價格比其他人高;他們愛吃的雞翅價格很高。女教師批評McGraw Hill出版社的歷史、地理書中對奴隸制的輕描淡寫,形容黑奴以immigrant workers的身份來到美國。
???? Live from NYPL,20151116。Edmund de Waal 談新書The White Road(中譯本《白瓷之路》)。完整版視頻://www.nypl.org/audiovideo/edmund-de-waal-paul-holdengr?ber
這是《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的導(dǎo)演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針對讓人有點卻步的片長所做出的回應(yīng)。
當然,197分鐘的長度與動輒七、八小時長的王兵這類導(dǎo)演比,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基于紐約公共圖書館有多達九十幾個大小分館,如此來看,這個長度也算不上什麼。事實上,這部可以說是“隱性政治電影”的作品,節(jié)奏一點都不慢,每一場戲都適切地在導(dǎo)出論述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論點后便嘎然而止,緊接著再以后續(xù)相鄰的段落,一場一場接下去,建構(gòu)出這個公共空間潛在的角色。
這也是為何拍到環(huán)繞著圖書館的街道(作為某種場與場之間的過渡)時,經(jīng)常有消防車的經(jīng)過,彷彿將圖書館與救援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隱喻。更別說片中篩選過的片段,似乎也形成某種內(nèi)在的連結(jié)。
比如,影片開始于一場關(guān)于無神論的演講,似乎強調(diào)出對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讚賞以及呼吁聽眾們重視這一個演化脈絡(luò)。于是,這個序幕像是某種宣示:圖書館中裝載的知識,似有可能為讀者帶來另一種智性上的啟發(fā),起碼能在宗教神秘主義的范疇之外另尋真理的出路。
無標題
觀眾很可能循著這個線索,去理解隨后出現(xiàn)在片中的各種段落:像有學者澄清伊斯蘭教與蓄奴長久掛鉤的刻板印象(認定這個印象帶有強烈的政治需求);也有黑人詩人探討詩的本質(zhì)(打破過去人們總是從白人詩人那裡理解詩藝的樣貌),片中有一段動人的表演,恰是由一位黑人演出詩歌朗誦;也有研究影視藝術(shù)中猶太人的形象,特別是他們最常出現(xiàn)的場景,是怎麼隨時代轉(zhuǎn)變(尤其二戰(zhàn))而從集中型社區(qū)熟食店轉(zhuǎn)移到購物中心(光是把猶太人與熟食畫上難分難解的等號就足以令人深思反?。N種智性的開發(fā),有助于人們一點一點打破迷思。
但,考慮到留給其他知識份子的演講也不在少數(shù),像是流行樂手皇帝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或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前者分享一本由別人為他撰述的傳記,后者則是談?wù)撍约簞?chuàng)作的著作?;蛘哌€有其他藝文活動,比如老人們聚在一起學跳舞,讀者組成的讀書會,討論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愛在瘟疫蔓延時》(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也有悅耳的鋼琴獨奏會,有手語翻譯者現(xiàn)場示范如何將講者的情緒融入到手語翻譯的有趣橋段,就連凝視錄音室內(nèi)的有聲書朗讀者,謹慎地讀出每一個字時,無疑也帶有某種療癒的效果。上述段落又不見得予人強烈的政治訴求,這也確實是懷斯曼的紀錄片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溫和的控訴。
因此,當場景不斷回到內(nèi)部高層的會議時,相較于那些由單一發(fā)言主體主導(dǎo)的知識份子演講,會議上的你一言我一語,似乎更帶有某種民主精神,且基于討論主題的不同,主導(dǎo)會議的成員也不同。于是,在旁人看來這些冗長的會議,就算撇開內(nèi)容面的意涵(透過這些討論讓觀眾理解,經(jīng)營者是如何定位圖書館的功能與角色、面對新科技的研發(fā)和結(jié)合上應(yīng)該投入的重心,乃至于整體資源分配上如何做到有效和公平等等),在美學上也有如此穿插的必要,讓我們單從語言的表述和使用的方式,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變化。
因此,我們驚訝于片中幾乎所有發(fā)表言論的人,都有極強的表達能力,在招聘會上、在空間修繕說明會上、在尚柏格中心90週年紀念晚會的致詞臺上,甚至在書籍流通的柜臺上館員向讀者解釋關(guān)于“奧茲國”(Oz,也就是《綠野仙蹤》的那個奇幻王國)相關(guān)書籍的各種版本與流變,或者圖畫資料室的負責人向一群學舞臺設(shè)計的學生解釋這個資料室的使用方式與可能性,每每令人驚訝。再一次,序幕建立起的宣告,指向“語言”這個高度智慧的材料。凡此種種,都得在觀眾接受影片召喚,付出閱讀主體性之辛勞的前提下,才得以感受材料在時間下的緩緩轉(zhuǎn)變。
片中還有觀影前沒預(yù)期到的驚喜:那些學生們在圖片資料室挑選的參考圖片,鏡頭對著這些圖片,光讓人遐想到底這位、那位學生是以什麼概念來挑這些圖片,都已經(jīng)算有趣了;何況像客服人員複述借閱者網(wǎng)路預(yù)定的書目,無疑也給人一種強烈的獵奇甚至窺視感,好奇到底這是個怎麼樣的讀者,或者這一家人是什麼樣的成員組成情況,讓他們借閱這風馬牛不相及的書目。
只是,我自己還有兩個謎團沒有解開:一是,影片最后收在一位陶瓷藝術(shù)家的演說(感覺起來他更像是在念自己的書)與座談,座談的段落只給我們看到主持人問到他的創(chuàng)作是否與音樂有關(guān),接著,主持人表示希望藝術(shù)家對一段音樂發(fā)表見解,這時,巴哈的《郭登堡變奏曲》響起,影片結(jié)束,為何?二是,原片名用上“Ex Libris”(藏書票)一詞,又跟全片有何關(guān)係呢?衷心期待有讀者看完影片之后上來交流一下。
有一種書的形式叫做索引,索引本身不傳遞任何內(nèi)容,索引提供一個場所讓人們找到自己想要找尋的內(nèi)容。懷斯曼的紀錄片就是一種索引,他不加引導(dǎo)地呈現(xiàn)了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影像片段,僅僅是把觀眾和NYPL連接起來。難怪觀眾會覺得這部紀錄片枯燥乏味,的確,誰會評價一本索引是引人入勝的呢?
拋開形式來說,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人們稱圖書館為“圖書”館,但除了書,圖書館還應(yīng)該有什么?圖書館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
紀錄片鏡頭捕捉了圖書館里承載的各種。圖書館傳播文字、圖片、聲音,是知識的傳播載體。圖書館面向兒童、青少年、成人、老人,是人們終身學習的場所。圖書館為移民和社會底層人民提供技能培訓(xùn)和就業(yè)幫助,為聽障視障人士提供特別的關(guān)照,為黑人族群提供展示文化自信的空間,為社區(qū)里的參與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臺……
就當我快要說服自己“圖書館是人類文化傳承之場所”時,鏡頭掃過NYPL里的一條走廊,走廊的墻上掛著幾幅油畫。我突然想到,對啊,除了圖書館,還有博物館在傳承文化呢。但,等等,為什么大多數(shù)國家的文化機構(gòu)會不約而同地演變成這兩種形態(tài)呢?
腦海中再次閃回紀錄片捕捉到的圖書館眾生相。在閱讀室里,在借閱處,在讀書會上,在各處的大眾如此平實、不加修飾。甚至圖書館本身就帶著一種簡樸又包容的氣息,沒有一點點張揚的氣氛,也沒有一切跟華麗有關(guān)的東西。圖書館最盛大的活動不過是柏拉圖學院式的演講活動,僅僅多了一支話筒和一束光罷了。這樣來想,現(xiàn)代文明也許就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糾纏不清幾千年的結(jié)果吧。
謝謝懷斯曼的索引。
對公共議題產(chǎn)生興趣大概最早來自自己對社會非常膚淺的理解,一方面對公眾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覺得對實際很不滿,不滿于公眾的狹隘和短淺?,F(xiàn)在我覺得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態(tài)度,輕視別人的視域、見識說到底和種族歧視沒有區(qū)別。前段時間還和L老師談到一種開放平臺建立的可能性,這個想法最近也有變化,搭建平臺當然重要,擴大視域當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識和見識的建立其實非常難,就連學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國社會要回去看宗族社會、看鄉(xiāng)村社會,看它的邏輯,也許我們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變,哪怕是一點點,也絕非一兩代人能夠完成,它需要一個社會的力量,公眾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職是什么?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想沒有必要把終極的希望寄托在公眾上,必須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標之上建立自己對公眾議題的態(tài)度。
公共機構(gòu)如何搞錢、如何用錢。基于社區(qū)分布,自然而然側(cè)重黑人議題。剪輯表達出Patti Smith也好哈萊姆黑人大爺也好同樣是公共舞臺上的一員。圖片館以前沒聽說過!題材所限開會談話過多觀感有些疲憊仿佛我也參加了一年份的領(lǐng)導(dǎo)例會(人家開會都不玩手機呢)機械工作類場面的調(diào)劑再多點就好了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談話會議和圖書館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組成,印象最深的是開頭的richard dawkins闡述無神論, 紐約猶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對自由勞力的詭辯,和最后結(jié)尾處Harlem區(qū)的黑人們討論德克薩斯對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傊ゼ~約又有一個點要踩了。love NYPL.
早八點半滿場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齊扭腰市。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幾個點1公私合營的運營方式,基金會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營利潤.2.手語表演者的互動,小孩編程體驗,盲人看書4.是否該接納睡覺的人5.黑人社區(qū)問題6.《霍》讀書會7.紐約文化活力與上海階級固化
晨早的好時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歡的,人們其實越來越需要圖書館,不僅為了書。
這里收藏全部期號的紐約時報,有各種動態(tài)狗狗的圖片,分布龐雜的圖書館分館,但這里的核心不是書,而是人。圖書館工作人員開會討論運營的各類事宜,尚博格中心在這里慶祝成立的周年慶典,手語翻譯用不同語氣翻譯獨立宣言。每場講座臺下專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謂精神才是這里的君王。
僅是拍攝,而非紀錄
懷斯曼近200分鐘的紀錄片巨作無比精彩。時而深入某場具體的討論/演出/會議之中,毫不吝惜時間般,讓一段段精彩的現(xiàn)場呈現(xiàn);時而退出一步,帶著meta的視角,討論關(guān)于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懷斯曼的電影會透過仿佛互不相關(guān)的事件和聊天來傳達人文關(guān)懷,這點就足夠讓人喜歡并且一直看下去了?!皥D書館不僅僅是一個存儲書本的地方”,看到最后還有些許感動,哈林區(qū)的圖書館里人們在抨擊課本傳達的錯誤信息的同時,也說“生活在這個街區(qū)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可以來這里了解一切”
一句旁白都沒有。作為一個借書、參加新書沙龍愛好者和去過上海圖書館20個以上分館的讀者,我對片子里展示的各種圖書館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說的“圖書館除了藏書還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開會片段展示的“他們怎樣討論把圖書館辦好這件事”。
#Venice2017# 百科全書式的紀錄片作品,事無巨細地觀察與展示紐約公立圖書館的各種方面的社會功能,并討論圖書館的未來形態(tài);同時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館。雖說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記憶」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與今年戛納的博物館電影「廣場」形成一個有趣的對仗。
顯然是一部比《國家美術(shù)館》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鏡頭對準圖書館,少了展示各種名畫作為看點,會讓很多觀眾覺得更無聊。但恰恰是少了這種額外的看點,它作為一個紀錄片才更加純粹,導(dǎo)演的意圖也顯得更清晰。
懷斯曼近幾年作品,但凡看過,沒有一部喜歡。作為一只蒼蠅,聚焦于老百姓接觸的到體制和接觸不到的體制是完全兩回事。顯然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統(tǒng),除了接受媒體和影迷終生成就獎式頌詞和情懷,就只剩下一張形式的空皮和了無趣味素材堆砌。
圖書館超越了借書功能,成為了市民思想交流溝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參與社區(qū)建設(shè)、曝露社會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市民廣場。豆瓣簡介寫的很好。
D / 三流紀錄片,二流宣傳廣告,一流英語聽力練習材料。
用直接電影的紀錄片方式,來為紐約公共服務(wù)與紐約城樹碑立傳,更像一種包藏預(yù)設(shè)政治立場的宣傳,在圖書館場景中出現(xiàn)的領(lǐng)導(dǎo)、館員、主講者與讀者,更是精致的演員,懷斯曼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會用目見的「真相」來洗腦的紀錄片導(dǎo)演。
20181006@廣州圖書館報告二廳197分鐘版
到最后疲態(tài)盡露,轉(zhuǎn)場都變成了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復(fù)。差不多是四條線:1)知識分子的演講;2)對于紐約社區(qū)的關(guān)懷;3)關(guān)于得到資金贊助的討論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線)傳統(tǒng)意義上對于圖書館工作的想象,分揀書籍和處理借書請求。1最好,其他都有節(jié)奏控制的問題
看懷斯曼的作品總能感受紀錄片的尊嚴和創(chuàng)作者所肩負的責任感,無論是激烈的社會議題,還是對公共機構(gòu)的拍攝,鏡頭間充滿著平靜的力量。用三個小時展現(xiàn)“世界上最美好的場所”臺前的迷人和背后的運作機制,巨大的信息量緩慢流露,知識分子、民眾、機構(gòu)負責人,讓這里成為一座偉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上海電影節(jié)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紐約公共圖書館與分館為大眾提供的廣泛資源:招聘講座、免費技能培訓(xùn)、歷史照片報紙搜尋、小語種服務(wù)、殘障服務(wù)、兒童機器人培訓(xùn)、數(shù)字化努力…讓人大開眼界,重新理解圖書館功能,深刻領(lǐng)會到資本主義的“水深火熱”。充斥大量枯燥冗長會議與講座,無數(shù)次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