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
涂鴉.法鯊.麥克白的大臉
讀了這么多年書都忘的差不多了,感覺現(xiàn)在自己就是個文盲啊......
我先給自己補補課.關于<麥克白>的背景知識,有文化的朋友請?zhí)^.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 <奧賽羅> <李爾王> <麥克白>
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
莎士比亞寫這些偉大的戲劇,都是公元1600年左右.那個時候的歐洲正處于文藝復興的末期,文藝復興大家都知道,是人們對于世界,對于自己的一次重新開發(fā).
當時的人們對宗教控制,神話故事已經(jīng)感到厭倦,精神上處于十分空虛和饑渴的狀態(tài).
當時天文學發(fā)布了日心說理論,讓宗教的基石出現(xiàn)了一個大的裂縫.
"宗教并非全知全能的,世界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
于是各個領域都開始質(zhì)疑宗教,開始鉆研挖掘,科學\藝術的方方面面都了煥發(fā)蓬勃的生命力,各種新的理論被發(fā)現(xiàn),各種大師級人物組團出現(xiàn),為現(xiàn)代世界的發(fā)展打下了各種精神基礎.
<圖片2>
當時的詩歌啊,繪畫啊,音樂啊,戲劇啊都開始圍繞著人們自身創(chuàng)作.注重人的價值,挖掘人性成了藝術家樂此不疲的任務.所以人的各種欲望成了關注的焦點.
英國屬于參與到文藝復興比較晚一點的國家,但是一點沒耽誤創(chuàng)造輝煌.
"戲劇之王"莎士比亞就在這個思想潮流中,創(chuàng)作了全人類的文學寶藏.打造了世界知名的文學品牌.
<圖片3>
回到<麥克白>
莎翁四大悲劇都有各自內(nèi)在的深刻含義,人欲和命運交織,然后發(fā)生了不可控的結(jié)局.
<麥克白>主要講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在野心和欲望的控制下,在命運的捉弄里,逐步走向毀滅的故事.
麥克白在戰(zhàn)場上保衛(wèi)國家,立下赫赫戰(zhàn)功,國王也仰仗著他的力量才能穩(wěn)坐王位,身邊的人都在吹捧他的功勞,于是麥克白就想"為什么不推翻你,老子自己當國王?"
他和媳婦一商量,就這么動手了.可是麥克白靠謀殺上位之后,就很擔心別人也會這么把自己干掉,所以整天提心吊膽,失眠多夢,出現(xiàn)幻覺.為了讓自己安寧,他殺掉了自己正直的朋友.朋友都殺了,那對其他有嫌疑的人更是痛下殺手,整個國家都籠罩在恐怖中,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想殺他.最后媳婦也瘋了死了,該發(fā)生的悲劇還是發(fā)生了.
<圖片4>
這個故事里,莎翁巧妙的把命運具象化成三個女巫,增加了很多戲劇化的浪漫成分,感覺像是女巫慫恿麥克白去做這些事,"這都是命"
其實這是麥克白自己的選擇.命運的誘惑只是一個外在因素,真正讓慘劇發(fā)生的,還是內(nèi)心的野心和欲望.
這種經(jīng)典戲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怎么改也改不過"戲劇之王"的劇情設定,所以電影在劇本上注定不會出彩,那不如就在形式上提高再提高.
這也是導演的策略.所以電影的畫面和配音美不勝收,人物造型也非常精致.
最大的特點是場景非常簡單:大霧彌漫的田野和陰冷壓抑的孤城.田野大霧彌漫,就像看不清未來的命運,孤城則象征著麥克白一點點走向孤立,專制,暴戾.
<圖片5>
<圖片6>
突然放慢的鏡頭,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寫.都在強調(diào)這種戲劇化的美感.
被欲望脅迫之后的無助,恐慌.
色調(diào)也是大起大落,每一幀都能截圖當桌面.
通過這種極端的手段,讓故事在現(xiàn)實和夢境里來回穿梭.
<圖片7>
[看片感悟]
電影是用音畫形式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通過演繹故事,通過本身的[美]和創(chuàng)造出的[真實]來給觀眾造夢.把電影之后的思考帶入到觀眾的心里.
<麥克白>本身已經(jīng)是個偉大的故事,但是讓觀眾感知到偉大,需要一個過程:
需要出色的拍攝方法,需要出色的演員來表演,需要音樂光影的配合,需要很多努力和極具巧思設計,來把觀眾帶入到[虛構的真實]里面
通過近距離的體驗人的毀滅或者特殊經(jīng)歷,來感悟到某些生命的信息.
這種感悟是非常私人的.深度和廣度有可能差異相當大.
可能小A感受到法鯊留胡子太顯老了.
可能小B感受到莎翁的劇這么拍是煥發(fā)了新的生命.
可能小C感受到人和命運的抗爭啊,欲望啊,內(nèi)心的掙扎啊^
那些看完電影似懂非懂去找影評的人(比如我),就屬于想確認自我認知的水平.看到更透徹的解讀.
電影是手段,是一種造夢來傳遞信息的方式.
就像藝術作品本身可能是石頭,是金屬,是木頭,(電影是光影音畫),但作品背后蘊藏了一些無可說不能說,只能感知,并且具有廣泛共鳴的東西.
我們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是要去看它能否成功的把"隱藏的內(nèi)容"透過屏幕傳遞給觀眾.深深的觸動到觀眾的心.
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好的配樂,都決定了信息傳遞的順暢程度.
常常有些電影,我們看完了會很久陷入電影里,走不出來.其實就是電影這種藝術,深切的和你的內(nèi)在進行了交流.(演技太爛,導演太菜就會給人單純的"看戲"的感覺)
拍電影有什么意義?看電影有什么意義?
電影就是夢,是一種私人的,廣泛的,神秘的體驗.
我們在活著的過程里,和外部發(fā)生交流,發(fā)生聯(lián)系,然后反向體驗自己的生命.
也許活著的意義.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只有活著,才有機會讓生命在更深\更廣的層面去和世界交流,去聯(lián)系.
<圖片8>
后送大家一句話:你是什么,你就在電影里看到什么.
我們只能創(chuàng)造和我們能力一致的東西
就醬.
還寫了幾篇別的電影挖掘:歡迎來瞅瞅
//www.douban.com/people/seayo/reviews 近日新上映的《麥克白》,無論從演員、畫面還是音效來說,都算得上是一部用心的佳作。從演員來說,法斯賓德的演出無疑是具有巨大張力的。他暴虐、強悍、卻又脆弱,然而并不神經(jīng)質(zhì)。不同于Joseph Millson的演繹,法斯賓德的麥克白看上去似乎充滿了邏輯性,在刺殺鄧肯的時候,甚至不忘捂住鄧肯的嘴巴,不讓鄧肯叫出聲來。影片的色調(diào)華麗卻陰郁,即使是在宮廷,畫面也是由大量的冷色調(diào)構成,只有零星的幾點燭光點亮期間。這和最后戰(zhàn)場使用的色調(diào)形成了鮮明對比:漫天蓋地的橘紅和橘黃,彰顯著《麥克白》這部極盡黑暗血腥的戲劇中獨特的暴力美學。音樂同樣可圈可點,大氣磅礴,襯托出了古蘇格蘭戰(zhàn)場的肅殺氣氛。電影的長度差不多是兩個小時,有些著名場景被剪掉了,比如最著名的敲門人場景,又比如和麥克丟夫有關的、包含更多笑料的幾場戲,似乎都為了電影的緊湊感和氛圍感而犧牲掉了。此外,自認對麥克白的英文文本還算熟悉,然而在下還是敗給了幾乎全程的蘇格蘭口音。除了特別熟的幾個場景和幾段臺詞,其他的幾乎全靠半蒙半猜了。
然而撇開法斯賓德充滿張力的表演、瑰麗厚重的畫面、大氣磅礴的音樂和聽不太懂的蘇格蘭口音,電影最大的問題并不是那些被剪掉的場景(對于刪莎士比亞我向來沒有任何意見,反正都太長),而是從來都難以處理的戲劇獨白。麥克白夫人的獨白因為具有較高的儀式性,所以即使她背對著我們,也基本沒有什么問題。然而,麥克白的獨白究竟應該怎么說,對誰說,看不看鏡頭,是由角色念出、還是配合畫面進行旁白,都是問題。比如最經(jīng)典的“Tomorrow”,可以說,至今在電影熒幕上,我沒有看到最符合我心目中的演繹。無論是BBC的版本,還是Ian的版本,還是Patrick的現(xiàn)代版,都感覺缺了那么些什么,可能是因為沒有觀眾的原因吧。而在這個版本里,法斯賓德抱住已經(jīng)死去的麥克白夫人,一邊像操縱玩偶一樣地將她從床上拖到了床下,一邊說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算是對這段獨白詞較為契合的視覺化呈現(xiàn)。又比如Is this a dagger which I see before me,采用了“旁白+獨白”配合電影畫面閃現(xiàn)的混合模式,然而依然無法完全消除演員在念獨白時隱隱約約的無所適從。我坐在漆黑的電影院里,感到和演員一樣坐立難安。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為了表現(xiàn)《麥克白》是悲劇而把它拍成的悲劇”的不過不失的電影。無論你是為了演員、為了導演、還是為了莎士比亞,它都還是有些你值得一看的東西。然而與此同時,它又不會給你太多驚喜,似乎幾年以后,你想起或者不經(jīng)意提起它來,也僅僅只是“哦前幾年那個改編的麥克白”這樣罷了。
勇武、剛猛、冷酷、高傲……麥克白無疑是莎士比亞悲劇中最具男子氣概的主人公,也是最為經(jīng)典的悲劇英雄。傳統(tǒng)評論常將麥克白歸作“性格悲劇”的典型,認為他的敗亡源自魯莽與權力欲(性欲)。庫澤爾的《麥克白》則另辟蹊徑,借用獨特的電影語言深入挖掘主人公的心理世界。這也使全片的結(jié)構發(fā)生了些許變化,使麥克白之外的其他角色不免有些受限。
此版最大的改動是加入了麥克白的子嗣。開場即是麥克白女兒的葬禮,夫婦倆悲痛萬分。第一幕為全片定下了灰暗陰郁的基調(diào),此后無論是城堡盛宴還是繼位大典都籠罩在一片昏黃之中。原著中只提到麥克白夫人barren,并沒有出現(xiàn)麥克白的子女。本片加入了麥克白幼子戰(zhàn)死沙場的情節(jié)。這不僅鋪墊了麥克白之后對班科父子的嫉妒,更增添了麥克白弒君的理由。當麥克白搖擺不定時,他死去的幼子出現(xiàn)在他眼前,遞給他匕首,仿佛催促父親為自己復仇。另一方面,喪子的悲痛也挫傷了英雄緊繃的神經(jīng),似乎為之后的癲狂行徑埋下伏筆。這一設置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麥克白夫人對此無動于衷,仿佛這兒子并不存在,若仔細推敲,這還是有些疑問的。
影片大量運用閃回切鏡表現(xiàn)麥克白的內(nèi)心世界,輔以漫天大霧,著重渲染了麥克白內(nèi)心的矛盾與掙扎。法斯賓德的表演非常精彩,眼角一滴淚水簡直神來之筆。麥克白夫人的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第一段獨白是全劇里最能體現(xiàn)麥克白夫人果敢堅強的段落,也應當是全片的小高潮。之前觀看1979版時,我對朱迪丹奇的"hold, hold"印象尤為深刻。歌迪亞似乎缺少那種狂放的爆發(fā)力。原文中前半部分麥克白夫人比麥克白更為果敢冷酷。兩人角色在弒君后逐漸反轉(zhuǎn)。歌迪亞之后的部分雖然表現(xiàn)較好,前半段卻似乎沒有那么強勢。麥克白夫人的戲份也有刪減。夢游的段落被刪,無法呼應"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這也降低了麥克白夫人的角色厚度,使她淪為男主人公的附庸。
班科、麥克達夫、馬科姆與鄧肯國王的臺詞遭到大幅刪減,幾乎淪為龍?zhí)?。鄧肯國王?quot;righteous"毫無體現(xiàn),馬科姆被麥克白輕易嚇跑,麥克達夫淪為一介斗士。本來十分期待的"birnam wood come to Dunsinane"大場面被一團火焰替代。最終決戰(zhàn)時,麥克達夫幾乎落敗,僅靠預言牽制了麥克白的注意力。 麥克達夫妻子同兒子的對話更是刪的一句不剩。配角們的形象略顯干癟,成為了主人公的陪襯。
本片的臺詞幾乎全部采用莎翁原著,服飾裝束極為考究,音響配樂大氣磅礴,蘇格蘭高地風光更是美不勝收。相比莎翁原著,編劇加入了很多獨特的詮釋。例如全片結(jié)尾,班科的小兒子、未來國王fleance取走了麥克白的寶劍,是否略微暗示fleance繼承了些許麥克白的勇武?麥克達夫與全軍在結(jié)尾歡呼"hail to the king of Scotland",是否也是對前國王麥克白英勇戰(zhàn)死致敬?
莎士比亞受時代思想局限,在劇本最后對馬爾科姆的正統(tǒng)身份大加褒揚,同時強調(diào)了麥克白的“traitor,tyranny”身份??杀酒@然將麥克白當作第一主角。觀眾大多時候跟隨著主人公的視角體驗整個故事,還時常有幸瞥見主人公紛繁復雜的心象。這也使觀眾視角更為貼近主人公。通過編劇的設置,觀眾也可以做另一重解讀:麥克白為國王忠心死戰(zhàn),甚至犧牲了唯一的兒子,國王卻將王位傳給了才干威望不如麥克白的馬爾科姆。遭受雙重打擊的麥克白這才在妻子的挑唆下走上瘋狂之路,深陷罪與罰的折磨。若從這個角度觀影,那麥克白弒君也許不全是野心的驅(qū)使,也是巨大悲痛與嫉妒影響下的激情犯罪。這無疑是相當大膽的解讀。莎翁若是在世,不知會如何品評呢?
ps:本片似乎將三名女巫化為四人,同時刪除了hecate,也許其中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請了解的朋友賜教。
一端到底的極致講究,簡單卻大氣的精致畫面和構圖,讓全片濕霧流動水氣迷漫的蘇格蘭壯闊自然風光顯現(xiàn)出古典史詩的氣質(zhì)。莎翁原著的長句典雅臺詞,加演員靜中暴發(fā)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狀態(tài)為特寫的細致演繹,使整部影片在格調(diào)上自我孤立。只是用慢鏡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氣氛制造的意識流太風格化。
太意識流了。全片是彌漫在整個畫面上半部分的濕霧,加之結(jié)尾那長達十幾分鐘的血紅的火天,還有那神出鬼沒又喃喃自語的三個女巫,再加男主動輒與自己靈魂對話的神癲狀態(tài),使影片籠罩在一種詭異又神秘的氛圍中。沒看過原著,不知原著的氣氛幾何。但也覺得影片的場景和這種氣氛很協(xié)調(diào),有一種莫名的優(yōu)雅。
就改編的劇本來看,是一個因一個預言成功又因之毀滅的故事。很形象,很深刻。有許多人有做壞事的想法,沖動,和魯莽,但卻因為自身的膽怯和懦弱無法承受做過之后靈魂的譴責。于是終致瘋癲。如果這樣的人叫麥克白,有許多的麥克白呢。
雖然本片過度的風格化,因這種突出的風格化有點曲高和寡,甚至過猶不及。但卻也因此有一個以一貫之的特色。而且是一種優(yōu)雅的特色。雖然風格不等于創(chuàng)新。但風格優(yōu)于庸眾。而在呈現(xiàn)古典英劇的氣質(zhì)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電影更地道。似乎還缺少點什么。似乎是生活的火熱色彩。也說不清楚。
整體像一個奇異而華麗的夢境。
賈斯汀·庫澤爾 Justin Kurzel去文學化的努力是成功的,與其他四位自成一體的知名“麥克白”改編者形成某種呼應。邁克爾·法斯賓德 Michael Fassbender、瑪麗昂·歌迪亞 Marion Cotillard,這個時代最好的男女演員在其中鐫刻下印記。
觀影好心情被尷尬的領導講話和破鑼般的貼片廣告炸裂了。
竟然是如此風格化的片子,極致的美術設計,設色、攝影、剪輯力度強烈,尤其最后十五分鐘,脫去古典外衣,鋒芒畢露地營造出磅礴氛圍。莎翁《麥克白》的文本、主題本就無需更多夸贊。好希望能在大銀幕上看一遍!
攝影牛逼的玩脫了,視覺美學大掃蕩,風格化改編一個人類都知道的故事還是有優(yōu)勢的,也可以彌補旁白的瘋癲,可惜法鯊和馬良都沒特別出彩。幾乎全程古文whisper的口條太考驗英語聽譯水平了,#戛納電影節(jié)#我旁邊一美國孩子一個勁兒的問這尼瑪說的什么,笑死個人。三星半。
英語文言文實在是太催眠了。。風景感覺四川甘孜州
文言文,超難懂的英語。莎翁的語言,極慢的敘事,蒼涼大氣的攝影,最后血紅的天空,逐步描繪了麥克白的悲劇命運。法鯊和馬良兩人表演都很贊,法鯊出演了最性感的一版麥克白,從水里走出來那身材...馬良繼續(xù)控場,英音無壓力。很特別的一部電影,并沒有討好觀眾。
攝影絕贊,云霧氤氳,雪花顆粒,灰塵光束,皆粒粒分明;戶外清冷粗糲,室內(nèi)昏黃陰郁,戰(zhàn)場血色彌漫;心理戲吃重,獨白+閃回,舞臺感濃,考驗演員;貪婪永不熄滅,恐懼無休無止,罪孽須用罪孽掩蓋,生之惡須以死亡結(jié)束,莎翁之永恒魅力正在于此。
423 蘇格蘭口音的文言文式英語,對我來說基本就是一個沒有字幕的法語片,中間一大段都睡過去了。好在很多人提及的點:首尾兩段史詩大戰(zhàn)和馬良的奧斯卡時刻都沒有錯過。可以說就這大概30分鐘就值回了12鎊的高昂票價
我一個中國人聽著蘇格蘭口音的莎士比亞臺詞看著電影院的法語字幕,啊上天,為什么要給我這樣的試煉!
爭取不欠我老公一張電影票系列。(然而真的……雖然畫面夠美但仍然……電影改編的一大原則就是戲劇越純,電影越差,莎士比亞純度太高了,除了多年前一美拍的廚房版麥克白驚艷了一下之外好像都挺難看的= =
其實并不是蘇格蘭的【刺客聶隱娘】,編劇卻是煞費苦心,每一句臺詞都是從莎士比亞的原著里搬出來,力求盡可能的原汁原味。但導演選擇了一個聽上去很現(xiàn)代的切入點,就是麥克白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遺癥,也就是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讓這個角色成為暴君和之后的悲劇命運更加的令人信服,這么講很贊的?!铩铩铩?/p>
3.5 動作戲用了超級慢鏡,第一感覺竟是像300... 主要精力都在視聽的沖擊力上,貧瘠潮濕的蘇格蘭,血紅的戰(zhàn)場,從不停歇的配樂... 但晦澀難懂的英文只能讓我知道劇情的情況下大致聽懂,人物塑造也只能說ok。(尤其在法鯊有大段臺詞時候)莫名其妙的剪輯是為什么?我不覺得他演得有問題
提前做了功課后仍然只能聽懂1/3(還是英語嗎?!)比較驚喜的是導演使用了充滿個人風格的慢鏡和獨白,將莎翁筆下最瘋狂、最具自毀傾向的主人公塑造得像一個悲愴孤獨的詩人。首尾兩段古戰(zhàn)場戲有著史詩的質(zhì)感,最后鋪天蓋地的血紅色震撼人心...
主演完全勝任角色,幾處改編合理且別有韻味,結(jié)局的處理也相當不俗。攝影太強,驚艷色調(diào)與構圖展現(xiàn)蘇格蘭瑰麗景色,佐以從不停歇的大氣配樂,視聽語言完美無缺,首尾兩場戰(zhàn)爭戲更是年度視覺盛宴,格調(diào)之高多年難得一見。(ps.真的聽不太懂
飛機上看無字幕版,腦子里反復想:英國小哥研究非母語在噪音下的識別困難,相當有應用價值啊…雖然研究表明預知語意背景,可幫助識別,然并卵…畫面極美,演員超努力。可更豐富的視聽反倒比戲劇版boring。一切流向平庸。戲劇的還是留給戲劇吧。
此片再次證明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視覺語言其實是不再適宜直接套用莎士比亞的臺詞。影片單個片段抽出來都好像不錯,但總體串起來沒有形成一個連貫而又有說服力的敘事,人物行事邏輯基本靠觀眾對底本的熟悉程度腦補。gif ppt一樣的慢鏡剪輯不顯得特別高明。這個導演應該轉(zhuǎn)行去做3A游戲的視覺總監(jiān)。
穿著睡衣露著兩條大毛腿去見荒原三女巫的麥克白,that's too hot for Shakespeare!
影片出人意料的風格化且舞臺形式感很強,庫澤爾的氣氛營造依然厲害,視覺沖擊力尤其震撼,歌迪亞的表演特別出彩。
OMG 太難看了。。在電影院睡著幾次。。。。
6.8 足夠唬人,但過于強調(diào)悲劇感而忽略了角色本身的設計,需要一些細節(jié)上的惡趣味來調(diào)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