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在9月15日全國上映的電影《追光》的結尾段落里,因為肺炎和傷寒而面臨死神召喚的繆伯英,以略帶遺憾的語氣自責,說自己應該聽丈夫何孟雄的勸告,平時多愛惜一下身體這個“革命的本錢”。
此時,通過影片看盡繆伯英一生的觀眾,會真切地體會到她為了心中信仰、為了追求光明,確實已經(jīng)傾盡所有。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已經(jīng)All in了。然而,她真的后悔了嗎?顯然不是,她遺憾的絕不是自己All in的態(tài)度。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要講“態(tài)度”。可他們所謂的“態(tài)度”,很多時候都只是不想聽長輩勸誡的幌子。一旦他們因為態(tài)度吃了虧,反而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著訴苦和悔恨。
《追光》這部電影,通過講述中國第一位女共產(chǎn)黨員繆伯英和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革命家何孟雄夫妻二人短暫而壯麗的一生,生動地塑造出中國第一代紅色基因,讓人們看到了擁有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青年們,當年拿出的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
人都有All in的沖動,只是看是否走到了那個門檻前?!杜G斬棘的哥哥》第一季里因為All in火力值而吃過虧的張晉,給第二季的哥哥們的建議就是“不要輕易All in”??蛇@個建議并未起到警示作用,第二季第一場“下注”,還是有不少新哥哥要All in。由此可見,All in是一種很極致化的,帶有推動力的態(tài)度。當一個人對一件事堅信不疑,并愿意為其承受所有反饋的時候,就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姴饷鞯淖非?,就是堅定不移的,面對任何反饋,無論好壞都不會皺一絲眉頭。
電影沒有講繆伯英的童年,但是在開篇繆伯英初到北京的段落里,借楊開慧之口,介紹她的外號叫“桃哥”。經(jīng)過一番簡短的解釋,觀眾和片中人一樣,瞬間了解了這樣一位干脆利落、有思想、有主見的女孩。隨后主創(chuàng)選取了一個“剪長發(fā)抗校規(guī)”的小故事,讓這份抽象了解落到了具體的行動上。原來繆伯英可不僅僅是閱讀進步思想、宣揚進步思想,而且敢于第一個踐行進步思想。她那一剪刀下去,穩(wěn)準狠地將舊思想撕開了一個巨大的裂口。
曾榮獲“全國十佳女導演”稱號的斗琪導演很擅長運用打光和升格,來延長一個人物動作的視覺存續(xù)。觀眾會在這個被延長的視覺存續(xù)期里,聯(lián)想到該動作發(fā)生的背景年代,體會到這個動作完成后意味著什么,從而讓該動作在氛圍的烘托下,散發(fā)出極強的象征意味。除了上述的剪頭發(fā)之外,類似的能品出象征意味的動作,片中還有四五個。
當一個人為了信仰傾盡所有的時候,他/她的人生會被填滿,會被拉長。雖然繆伯英因病逝世的時候年僅30歲,但她人生里值得被電影取材和呈現(xiàn)的內容非常之多?!蹲饭狻窞榱四軌蚋懈娴刂v述她的事跡,采用了獄中何孟雄的回憶視角。這樣可以在有限的時長里,提高敘事節(jié)奏,涵蓋更多戲劇內容。北京、湖南、上海,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你恍惚會覺得繆伯英一個人能干三人份的工作,一個人活過了三個人的人生。當一個人的人生能夠如此充實,如此堅定地奔向自己選擇的目標,還有什么需要后悔的呢?
如果我們總看群像型的歷史片,很可能會對早期共產(chǎn)黨人群體形成都是男人的錯誤印象。《追光》是影史上罕見以女性共產(chǎn)黨人為傳記主體的影片。看過本片觀眾會發(fā)現(xiàn),原來女性共產(chǎn)黨人有其不可或缺的歷史價值,因為是她們引導著、推動著中國女性思想解放的潮流。她們的言行示范,對其他女性有著更直接的沖擊力。尤其是像繆伯英這樣擁有強大個人魅力的女黨員,對同時代女性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
9月15日,“英雄夫妻”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All in進偉大事業(yè)的精神血脈,將隨著《追光》在大銀幕上點燃青春的態(tài)度,傳承給每一位觀眾。
提起1921,每個人都會回想起那一段難忘的歲月,彼時內憂外患、家國危亡,黑暗籠罩著神州大地,南陳北李引領一批先行者挺身而出,用鮮血和生命照亮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
不能忽視的是,在這些先行者之中,不都是鐵骨錚錚的剛武男兒,還有在困境中覺醒的第一代知識女性,由斗琪導演,劉夢柯、丁溪鶴領銜主演,郭濤、王勁松、金巧巧、果靜林等戲骨加盟的紅色電影《追光》,就是從女性視角出發(fā),帶觀眾重溫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以身許黨的追光人生,影片定于9月15日全國公映。
從女性視角出發(fā),讓影片與同題材作品相比具有了鮮明的唯一性,隨著長沙女狀元繆伯英前往北京女師求學的腳步,映入眼簾的是一幕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軍閥割據(jù),列強環(huán)伺,五四運動點燃的星火正在悄然蔓延,每個人都在漆黑中期待著光明。
以地域和時間為坐標的話,《追光》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繆伯英追隨精神導師李大釗確立人生理想,與師何孟雄在斗爭中相愛,婚后回到湖南迅速投入到工人和婦女運動第一線,再到上海投入到地下工作與敵人斗智斗勇,整體情節(jié)一氣呵成,曲折而又驚險,既有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也不乏詩書與寶劍的共鳴、理想與愛情的交織。
影片對于繆伯英的塑造飽滿且立體,不僅是外在形象生動鮮活,人生經(jīng)歷大開大合,更是通過細膩且富有層次的情感描寫,深入而又透徹地展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她既是意志艱定的革命者,同時也是內心向往詩情畫意的女學生,她和何孟雄的愛情故事,作為劇情的主線被講述得格外精彩,當浪漫的愛情遇上革命,他們既是相濡以沫的愛人,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學,更是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他們會一起高聲誦讀“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一起在街頭與軍閥的爪牙作戰(zhàn),一起在隨時都有可能犧牲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分別,各大自投入工作,而每一次經(jīng)歷千難萬險之后宛如重生般的相聚,讓這份愛情具有了讓人潸然淚下的能量。
在《追光》中的繆伯英,始終沒有脫離于情感的依托,歷史更多記載了她在黨成立初期做出的貢獻,為促進婦女覺醒立下的汗馬功勞,電影則亦以富有生活質感的場景,細膩動人的情節(jié),讓觀眾看到了她在婚姻家庭中對愛人的眷戀,身為人母后對兒女的深情,作為女兒對父母的愧疚,以及身為共產(chǎn)黨人,敢為人先舍生忘死的決絕。而這樣有表有里、內外兼修的敘事手法,讓觀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心路歷程,時而為之澎湃,時而為之扼腕。
特別是聯(lián)想到當下和平時期,每一個女生都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陽光下,更要感懷繆伯英在一百多年前在何等艱難的處境下打破舊枷鎖開拓新世界,在影片中,有繆伯英從地主手中救下農婦,并把她帶到學堂里讀書寫字,也有昔日女同學在上海放下成見幫助繆伯英逃過抓捕,這些女性之間的互助、互救,從覺醒到抗爭的情節(jié),大概就是對女性視角最好的詮釋。她們用這樣的行動,彰顯了東方女性從來不是弱者,和男人相比,她們有一樣的熱血和不一樣的芳華。
除了繆伯英這枝紅花,年輕的劉夢柯憑著扎實且富有靈性的表演,把人物詮釋得入木三分,《追光》的群像表演也值得細細欣賞,郭濤、王勁松、果靖林等戲骨演員交出了極為漂亮的答卷。
郭濤版李大釗盡顯長者風范,王勁松飾演的繆父則在樹立了上一代讀書人的風骨,他們同樣在質樸無華之中綻放出強烈的人格魅力,共同成為近兩年來大銀幕上紅色浪潮里面一道奪目的風景,令人看過之后,內心的家國情懷久久不能平息。
1899年,擺在湖南妹子繆伯英眼前的路有很多條,按著老法子,她可以梳妝裹腳,以嫁個好人家為人生最高目標;按著新法子,她可以隨便讀個書,用學歷裝點自己,過上流社會名媛的生活。
當時誰能想到,她最終在新舊兩條路之間拋下了自己,毅然決然投身到滾滾革命浪潮中,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共產(chǎn)黨員彪炳千秋,而現(xiàn)在這部講述繆伯英的電影卻起了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名字——《追光》。
要知道,在那個動蕩年歲,絕大部分國人還過著相對蒙昧的日子;另一方面,從晚清開始推行的新政延續(xù)到民國,已經(jīng)促使大量新事物新思想像雨后春筍般誕生,雖然暫時還不成氣候,但它們是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星星之火。
所以,在《追光》里,我們看不到一般紅色題材電影里的熱血殺敵,勝利凱旋——時間還太早了,新文化運動剛剛開始,靠馬克思主義救亡圖存的愿景還僅僅停留于一小撮北大學子的口中,毛潤之的名字還只在臺詞里出現(xiàn)。電影呈現(xiàn)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也叫我們明白了,后來的偉人并非是橫空出世的,他是踩著無數(shù)前人鋪就的道路乘風而來的,并不是某一個人救了中國,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智慧與力量凝結為一種使命感,被先行者們肩負在身,一齊救了中國。
就像當下女性議題熱火朝天的時代,網(wǎng)友們大談近幾年女性覺醒多么難得,殊不知在百年前,以繆伯英為代表的革命先驅已經(jīng)對女性問題作出了廣泛深入的探討,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關注婦女解放,沒有婦女解放就沒有全人類解放,繆伯英組織婦女運動,尤其牽掛中下層婦女的命運,她們才是中國女性的大多數(shù)。
她教女生讀書明理,接受最先進的知識,還動員女性擺脫裹腳的陋習,親自解救下來一個被婆家逼著生兒子的女子,女子感謝繆伯英給了她新生,繆伯英卻說,是你自己救了自己,如果不是你拼死逃出來,又怎么會遇見我呢?自助者天助。
看到這個情節(jié),一下子就覺得紅色題材離我們沒那么遠了,百年前的話語放到現(xiàn)在也依然不過時??姴⒚髅魈幱诋敃r開風氣之先的精英階層,是個女狀元,還拜于李大釗門下,卻絲毫不自矜于其優(yōu)越身份,從不以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自居。
相應的,《追光》也并不刻意弘揚繆伯英的偉大,它首先是呈現(xiàn)出一百年前的時代面貌,女人連身體發(fā)膚都不屬于自己,在這個背景下冒出來的繆伯英當然是極不平凡的,可是《追光》與很多革命偉人故事區(qū)別的點就在于,繆伯英費盡一生苦苦要追尋的,恰恰是我們當代人習以為常的平凡。
就算是在最新式的女校里,那整齊劃一的發(fā)型也叫繆伯英窒息,只見電影里她怒剪一頭秀發(fā),說假如人活在世連自己的頭發(fā)都不能做主,那還有什么自由可言?
這一瞬間,我明白了“追光”的含義。假如每個人都按照主流社會給我們設定好的道路,按部就班地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除此以外別無所求,那么人類又和流水線上的產(chǎn)品有什么區(qū)別?
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就在于靈魂深處躍動的那一抹火花。
繆伯英并不拘泥于哪條人生道路,她的身份變化萬千,時而是學校教員,時而是地下工作者;時而是溫柔的妻子,時而是鐵骨錚錚女戰(zhàn)士,原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書記李維漢曾稱贊繆伯英能靈活地用公開與秘密、非法與合法相結合的策略。
這一切都只因她不理會外界紛紛擾擾,始終受到靈魂火花的引領——也就是“追光”。
魯迅說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那束光就藏在我們體內,在脊髓深處閃爍著,只是有人選擇無視,有人選擇追尋——是夸父追日般永遠追不到的一個最近又最遠的所在,也因此給人生注滿無窮無盡的熱力,燃燒生命。
《追光》講述了繆伯英的短短30年人生。早期革命先驅的探索過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然而這部電影更具現(xiàn)代性藝術價值的部分是在于,影片在描繪一個燃燒自己到極致的靈魂,向我們展示了當一個人把自己完全精神化,完全舍掉血肉之身去追光,能夠爆發(fā)出怎樣蓬勃的生命力,叫人驚嘆。
電影《追光》是一部傳記電影,講述中國第一位女共產(chǎn)黨人繆伯英的生平。但從電影本體來說,該片模式更像一部青春愛情電影,以女主角為視角,與丈夫何孟雄相遇相知,到一同為了理想努力奮斗。
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細膩的情感刻畫,將女性的覺醒與為理想和事業(yè)奮斗終生的情懷進行了聯(lián)系,讓青春愛情的清新風格與厚重的歷史觀氛圍進行了無縫連接,不失為同類電影一個非常好的模板,在如何拍好主旋律這一話題上有了更多時間思考。
說起來簡單,但這樣的電影,執(zhí)行起來非常難,尤其是如何權衡青春愛情與主旋律風格這樣相對沖突的關系。說白了,對于主旋律電影而言,導演能力是重中之重,做好本職工作后需要思考更多的東西,所以小編認為,《追光》的導演,曾拍攝過《天網(wǎng)》《人到中年》等名作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斗琪居功至偉。
首先電影的年代氛圍和服化道非常棒,這是華語電影技術手段的進步的呈現(xiàn)。有了技術保障之后,相比從《1921》利用恢弘的大場面調度激起觀眾家國情懷的技巧,《追光》嘗試往“小”拍,重點是人與人最質樸的情感,也是更具有普世價值的一面。
比如電影中繆伯英與何孟雄的愛情戲份刻畫。電影開場對他們偶遇和關系進行了點綴,對愛情火花的迸發(fā)進行了些許筆墨呈現(xiàn),當二人關系升溫之際,電影并沒有繼續(xù)展示他們的甜膩,反而畫鋒一轉,巧妙的過渡到了事業(yè)之上,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命運,將個人情感轉移到了共性情懷之上,無疑為電影一大妙招。
在隨后的故事中,無論是繆伯英用父母送給的手鐲贖回了被捕的何孟雄,還是1931年何孟雄在獄中回憶妻子,手繪繆伯英畫像的細節(jié),穿插在故事中,無疑如“契科夫之槍”一般再次激活觀眾對兩位主角愛情關系的回憶,從而反襯出他們在極端環(huán)境下,如此堅定的信仰。
這得益于導演斗琪在同類題材長時間的磨礪,過于偉光正的主旋律難以俘獲觀眾的心,只有真正從人物出發(fā)才能激起關注,作為背景的現(xiàn)實自然而然便留在了觀眾心里,《追光》正是如此,在有了沉浸感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角色關系牽引之后,電影的歷史氛圍和主題思想才更加顯得深入人心。
憑著這樣的特色,電影《追光》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講述歷史,而是一次對歷史從故事到人物、從外觀到內涵的全方位還原和重現(xiàn),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影片就是歷史本身穿越百年歲月投射在2022年的大銀幕上。
以女主角繆伯英為例,從她拒絕讓對方稱自己為女孩,而選擇“桃哥”這個外號,到打破校規(guī)剪掉長辮子,在到收留地主家被迫害的弱女子,大量細節(jié)和臺詞象征女性角色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百年前少年覺醒,“百姓”從此為“人民”,在那個覺醒年代,女性覺醒也成重要的推手。這群默默奉獻自己力量的人,都是組成歷史畫卷的重要一筆,以渺小身軀,筑就偉大勝利。
回到電影本身,其實無論是高中歷史、還是大學的近現(xiàn)代史綱要,都講過這段歷史,但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這些都導致這段歷史的面目很模糊。那么現(xiàn)在說《追光》,它的目的在把這段歷史聚焦在個體角色之上,通過人物情感來強化認知。
因為電影《追光》采用生動的細節(jié),和嚴謹歷史觀邏輯相結合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充滿了煙火氣息與生活味道,又有著強烈少年氣和青春之氣的愛情元素,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電影——讓當代年輕人更好的理解歷史,理解革命先烈為什么會有如此堅定的信仰,把這段歷史講得一氣呵成,不但讓人有一種掌握知識點的爽感,更會為先輩為信仰犧牲的精神與勇氣來源而動容。
家喻戶曉的歌劇《黨的女兒》中有這樣一段唱:“你看那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星,關山飛越一路撒下光明,咱們就跟著他的腳步走啊,哪管他道路平不平,走過黑夜是黎明!”,這部作品所歌頌的便是大無畏的共產(chǎn)黨人,不懼艱難險阻,不懼流血犧牲,一路追隨革命理想的赤誠與偉大。每每聽到這段激昂的旋律,腦海便會浮現(xiàn)出許多的革命先輩們。
9月15日公映的電影《追光》,便為我們講述了一位質樸又英勇的女共產(chǎn)黨人,在黑暗的舊社會一路追尋理想之光的故事,她就是由李大釗親自介紹入黨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
有關繆伯英的事跡,在電影《1921》中也有展現(xiàn),作為中國革命特別是婦女革命運動的先驅,她是不折不扣的“追光者”,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同眾多的革命前輩們一起,開啟了未來新中國的“覺醒年代”。
電影《追光》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是有關繆伯英和她的丈夫何孟雄二人的革命與愛情故事。他們都在李大釗的影響下,雙雙投身革命,因為二人名字中各有一"英”、一"雄”,同志們稱他們是"英雄夫妻”。
他們在革命之路的相攜前行,也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夫妻”的平凡與“英雄”的偉大,那是斗爭現(xiàn)場的奮不顧身,生活日常的相濡以沫,還有訣別之時的痛徹心扉。這是一部真實而走心的電影,所帶來的,是一段短暫卻永恒的人生。
觀影《追光》之后,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影片中的幾個場景。比如開篇,繆伯英在女校就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為追尋光明而來,這里卻依然封閉落后,為了對抗陳舊禮教,她率先剪掉了長發(fā)辮子以明志。這段劇情雖然篇幅不長,卻將一個果敢又先鋒的女性形象相當鮮明的刻畫了出來。
她身為“湘妹子”的這種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豪爽性格,在后來也有過多次的體現(xiàn),比如一把甩開封建地主的拐杖,保護前來尋求救助的可憐女人“三姨太”,比如身先士卒帶領同學們工友們?yōu)闋幦嗬辖钟涡?,比如在無數(shù)的反動軍警面前發(fā)表抗議演講……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追光》中繆伯英的那句呼喊:“我們想要活出自己,怎么就這么難!”,也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一位急于帶領兄弟姐妹們突破舊社會枷鎖、爭取更獨立自主生存的先行者的緊迫與焦慮,而那句“我不是疼,是恨,是急!”的吶喊,則更見她為新中國而奔走呼號的拳拳熱心。從北京到上海再到湖南,由《追光》中的這些劇情,再比照她短暫又光輝的生命,既讓人覺得振奮,也令人無比惋惜。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位女黨員百折不撓的壯麗青春。
影片最讓人淚目的,則是她的告別時刻。當時,為了躲避軍警的追捕,她藏身冰冷的水中,雖然躲過一劫,卻身患重病,自知生命無多的她,同樣是憤恨交加:“既以身許黨,應為黨的事業(yè)犧牲,奈何我因病行將逝世,未能戰(zhàn)死沙場,真是恨事!”
這樣的豪言壯語,哪里像一個外表柔弱的女子所言,即便是許多的七尺男兒,也沒有這樣的胸襟與氣魄。而她最后所囑咐丈夫“孟雄,你要堅決斗爭,直到勝利。”,更是讓人感動不已,這是拼盡全力的未來守望。但更讓我們感到遺憾的,則是何孟雄也在不久之后,被敵人殺害。
《追光》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在于,呈現(xiàn)了一段真實又走心的革命先烈的戰(zhàn)斗歷程與生活細節(jié),雖然如今距離他們生活和革命的時代,已經(jīng)有將近百年之遙,但卻能通過影像,讓我們于更近的距離,感受到他們的追求,他們的奮斗,他們的犧牲。
時至今日,雖然新中國已經(jīng)走向了強國之路,但是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歷史不能忘,他們對理想與信念的追求不能丟,我們也必將鼓起百倍的信心,繼續(xù)建設這來之不易的新中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光”之旅,我們必將在電影《追光》的感召之下,百年薪火相傳,不負熱血青春,繼續(xù)追夢前行!
我作為一名女性觀眾,被電影《追光》深深觸動。
影片中我們看到,百余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位女性,為了革命理想,為了女性平等而奮斗。她不畏艱辛,將生死置之度外,用她鋼鐵般的意志,走出了光輝的人生之路。
她就是中國第一位女共產(chǎn)黨員繆伯英。
電影《追光》于9月15日公映。影片揮灑著青春的氣息、熱血的氛圍,如實呈現(xiàn)了這位革命先烈的傳奇人生。這部作品是傳記片,也是青春片。
電影以1919年開場,當時繆伯英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學習。作為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繆伯英看到的是國家被海外列強欺凌,民眾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具有進步思想的繆伯英,渴望著有一股力量能牽引著她奔向光明,讓她能夠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
影片的動人之處在于一個“真”字。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歷史、充滿真情實感的表演。
影片中的人物和歷史背景,皆有真實出處。
繆伯英奮斗成長的歲月,正好也是進步書刊《新青年》蓬勃發(fā)展之時。她結識了李大釗,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這段成長軌跡,與電視劇《覺醒年代》、電影《1921》正好形成互文的關系。
通過《追光》,讓觀眾看到繆伯英如何從個人覺醒發(fā)展到喚醒他人。她終生都在為黨的事業(yè)而奔走,她用自己的人生踐行著對黨的承諾。
全片的核心人物就是劉夢珂飾演的繆伯英,她把握住了角色向陽而生的精神內核。繆伯英就好像是一株向日葵,在她的生命中,始終堅定地跟著黨向前走。
在劉夢珂的表演中,能感受到演員對角色注入的真情實感。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繆伯英的眼神里始終帶著美好與光亮,即使她身處逆境、險境,繆伯英也從未表現(xiàn)出絕望。她看得很遠,有了信仰的指引,她看到的是百年后的中國,那是一個盛世。
劉夢珂飾演繆伯英,從少年飾演到中年。人物從精神、氣質、外貌上都在一點點變化。少女的朝氣、婦女的知性,都被劉夢珂精準表現(xiàn)出來。演員只有接近角色、成為角色,才能用表演打動觀眾。顯然,劉夢珂做到了。她遇見了繆伯英這個角色,成就了她的銀幕代表作。
影片的導演斗琪也是一位女性,講述以女性為核心的故事,斗琪顯得得心應手。作為傳記片,要想在有限的時長中,表現(xiàn)出主人公波瀾壯闊的人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斗琪選取的繆伯英人生片段就很精彩,通過展現(xiàn)人物重大的人生節(jié)點,串聯(lián)起人物的一生。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年少的繆伯英勇敢地剪掉了辮子,象征著當時的女性覺醒;她真誠地接受了何孟雄的求婚,自由戀愛走入婚姻殿堂;她堅定地保護著受欺壓的婦女,為那時的弱勢群體點亮了希望。
導演用精煉的敘述,凝聚了繆伯英的人生高光時刻。讓我們能夠走近繆伯英,了解繆伯英。
通過《追光》這部電影,讓我們與百年前的繆伯英實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交流。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像繆伯英這樣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繼的無私付出。因此,《追光》這樣的作品在今天喧囂的電影市場中,不僅顯得珍貴,而且不可或缺。
叮鈴鈴/文
就拍得很教條主義吧。
拍的不好
可惜最想看的繆爸逗孫那場戲剪沒了……開場詞:青春是什么~繆爸:去吧去吧,干大事去吧!繆媽:嗚嗚嗚心疼閨女~英雄夫婦:干大事同時談個甜甜的戀愛~
相比起來,這部拍的效果,是真的不行。
好題材,好思想,差電影
相比起來,這部拍的效果,是真的不行。
還行,就是節(jié)奏太快了,有點亂
雖然我沒看,但是一直拍些j8洗腦的玩意兒,越洗說明自己越不干凈
學校又來任務,惡心
拍給他看的嗎??
好好拍點兒東西不行嗎
甚至不如 我和我的系列 刻意至極
精神內核是值得贊揚的 但是影片整體的敘事不行 節(jié)奏混亂
一眼頂針
打分是為了真實存在過的先烈
陪崽看的,學習任務
主旋律的倒是好好拍呀,啥呀這是!
莫名其妙,學校強制觀影這種電影意義在哪?還要我?guī)兔Ξ嬘^后感主題繪畫??????
精神內核是值得贊揚的 但是影片整體的敘事不行 節(jié)奏混亂
兩星是因為歷史中那些真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