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點實在太多,其中離譜的有: 最初,瑞宣的學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學生說我們亡國……
仲石殺死一車鬼子被實名公告出來,還用得著冠曉荷去舉報?
瑞全和王排長一起以送殯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著個大包袱,難道不怕搜出來惹嫌疑?瑞全就算了,王排長是敗兵,竟然也有行李??
瑞宣教一群洋人學生讀英語單詞……
很多時間線混亂……如果沒看過原著可能覺得很緊湊。
錢默吟的角色定位是本劇最差的,無論從行為表現(xiàn)還是語言,都看不出有鮮明的反日熱情和仇恨。
嚴重削弱了小順兒、妞子、李四奶奶和白巡長等人的影響。
劉棚匠離開北平前,把妻子托付給瑞宣,結(jié)果劉太太淪落到當了日妓兩年,這改編……是陷瑞宣于不義。
日本老太太起初出場時說普通話,結(jié)果最后宣布日本投降卻說起英語,目的是通過瑞宣的口公告這個信息,這里存在嚴重的邏輯弊病。
隨著日本投降的消息到來,錢默吟及其小孫子,還有富善先生獲得釋放,被戴上黑頭套棄置在野外,然后鬼子離開了。目的是為了不讓他們認出監(jiān)禁的地方,這真的有必要嗎?都戰(zhàn)敗了,還做這些多余的功夫。
劇終,北平放煙花慶祝,小羊圈里大排筵席,嗯??不是都窮得叮當響,正鬧饑荒嗎? 一些感情戲處理得比舊版要好,如:胖菊子和藍東陽如何勾搭一起;長順和寡婦如何暗生情愫(原著長順并不情愿);桐芳如何準備炸藥密謀誅殺鬼子;瑞全和高弟同志反日的情感升溫等,都是值得肯定的,這也進一步豐滿了原著省略的部分。
總體評價:7分!
文/鄒近夫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挑剔的眼睛藏在心里頭,遇人便會掏出,見事便會睜開。正因為電視是有聲的,觀眾永遠處于被動的地位,絕大多數(shù)觀眾只能通過演員的外在形象和演技去思考去感受,所以原本感人的情節(jié)往往在這雙眼睛下失去了該有的魅力。
小羊圈胡同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精神堡壘,眾多的靈魂合在一起賦予了那個時代建筑的生命。然而我們翻開書憑借白紙黑字想象的畫面和打開電視觀看失去歷史痕跡的場景,必然存在極大的心里落差,而這落差就是被一開始融入腦海的胡同印象導致的,不過這類人是僅限于看過原著的人,竟然許錯了期待,那么拍得再好的電影也會讓這雙藏在心里頭的眼睛挑出毛病,不分青紅皂白地拒之門外了。
大學那會兒,我看四世同堂的時候,因為冠家人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發(fā)錢家,心如刀絞,這種感覺我相信每個讀這本書的人都有這樣的心情,看到錢默吟被迫下獄,錢家大少爺和錢夫人病死,誰不對大赤包恨之入骨,甚至想將其從書里頭拖出來痛扁一頓,然后大卸八塊;看到祁家二少爺瑞豐茍延殘喘地活在日本人腳下,甘愿做亡國奴時諂媚取寵的樣子,誰不想把胖菊子和他一同給消滅了。我們始終想不透那樣悲苦的時代還有這樣一批人,竟然在一個家里出現(xiàn)價值觀截然相反的兩種人,感慨其可悲的同時想到這批人是真實存在的,不會因為我們恨就不存在??墒?,讓其幡然醒悟的心一刻也不停地在我們的胸腔里跳動。反過來想一想,如今那些翻拍電視劇的導演不是也正懷著這樣的心情,想讓讀原著的人幡然醒悟呢!有時無聲勝有聲,因此電視以0:1的劣勢敗給原著?! o聲的紙質(zhì)全靠讀者在心里頭去模仿人物對話,憑借語氣詞去猜想人物的情緒。電視在這方面就將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了,因為其有聲。而為何搬到了屏幕上,又讓人讓大失所望呢?于是我猜測,聲音是否吻合與感官上的刺激比起來,人們更在意后者。一大批仁人志士開始琢磨為名著畫龍點睛──插畫,這些插畫當然是不可多得,可以幫助讀者去主動想象,有了些零零碎碎的印象,便可大致推想那個場面下人物活動的場景是什么樣子的。書中插畫可以任憑讀者去想象,可是電視就不能任憑觀眾想象了,而且由于某種因素導致的人物形象不吻合而可能“斬獲”一片惡言。就好比這樣一段對冠曉荷描寫的話,“他永遠沒用過他的心,象用他的手勢與眼神那么仔細過。他的心象一罐罐頭牛奶,即使打開,也只是由一個小孔,慢慢的流出一小條牛奶來。在這小罐里永遠沒有象風暴或泉涌的情感。他寧可費兩個鐘頭去修腳,而不肯閉上眼看一會兒他的心??墒牵髟旱目蘼暣_是使他把汗擦在褲子上的原因。他害了怕?!睆募毮伒毓P觸和由內(nèi)而發(fā)的感情可以看到冠曉荷是多么的可恨,而類似于這樣的細節(jié)在大熒幕下頂多是一閃而過,誰會認真仔細地去看這個細節(jié)呢?自然看書就不同了,可以想象他這個人。相比之下,原著的魅力以2:0的優(yōu)勢又略勝一籌。
在《四世同堂》的偷生中,看到錢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獄,在胡同鄰居的幫助下逐漸恢復神智,錢家兒媳產(chǎn)下一子,當然大喜,會聯(lián)想到救國救民后繼有人了。既而胖菊子見勢改嫁給藍東陽,瑞豐被新一波的勢力推下科長之位時失望無助,當然也大喜。大赤包入獄,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蹤,高第與曉荷流落街頭,等等這些大快人心的場面,讓人拍案稱絕??蛇@些驚心動魄的場面一放到熒光屏下,便像凋零的玫瑰一下子失去了生機,就因為這些場面在電視里頭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仇敵愾的情緒是慢慢累積的,快節(jié)奏下的產(chǎn)物會考慮多種因素而對劇情做簡陋的處理,那么觀眾就達不到有感而發(fā)的地步,既然觀眾沒有懷著深仇大恨去看賣國求榮者的下場,那就不會因為大赤包入獄被虐待致死而聯(lián)想其在生時的胡作非為,也不會因為招弟的無知去嘆息一個青春少女供敵人嬉弄落入紅塵的悲哀,更不會因為參加革命的瑞全殺死了自己的前女友而扼腕嘆息。試問,哪來的大快人心的感受呢?而一頓轟隆嘩啦的場面頂多給人一陣視覺沖擊,而后便慢慢地在歲月的腐蝕下逐漸消退了。正因為如此,電影的魅力以0:3的絕對劣勢大敗給原著。
觀眾看頂多是被當時饑荒的畫面感動,被餓死在了母親懷里的小妞子發(fā)出感嘆,被孫七與剛被放出的冠曉荷慘遭活埋而震驚一時??刹粫驗轫嵜吩诳奁斜蝗藗兏嬷箲?zhàn)勝利的那一刻,而驟然爆發(fā)出那種積壓在心底的沉沉的愛國之情。因為揪心的畫面成了過眼云煙,沒有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沉淀,所以談不上什么積壓在心底的焦慮,更不會爆發(fā)出什么沉沉的愛國之情呢!眼下電視劇的那種畫面太多了,難以讓人深有體會地感受到抗戰(zhàn)勝利的來自不易,也因此電視劇違背了最最原始的初衷──將原著深刻的思想意蘊表露出來。只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如《XX的世界》翻拍請上一些明星大腕,二話不說先打開觀眾那扇心門。既然觀眾沒能深刻地感受到大喜,那么“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么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怎么會引起普遍大眾的思考呢?未必能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于其經(jīng)濟的發(fā)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于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不過電影行業(yè)實在是眾口難調(diào),因為要免去大多數(shù)沒來得及看原著的人的煩惱,符合普通群眾的視野;同時又得考慮那些看過原著的人的感受。可兼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舍小取大,忽略了知識分子的感受。然而在商業(yè)化時代,恰恰又是這些讀過原著的人給予評價,挑剔遠遠大于愛好,這時藏在心里頭的眼睛肯定非常敏銳,當然這一份挑剔無可厚非,也許是因為對原著的那一份永不改變的熱枕吧!用上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當前的影視行業(yè),“讀者很惶惑,導演很偷生,群眾很饑荒?!痹菬o聲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閱歷,帶著感情讀白紙黑字,思考而來的感受遠遠比電視觀看來得深刻。這大抵就是電影翻拍總不盡人意的緣故吧!
第一次看這劇的時候應該正好是09年,10年之后的今天把評論補上。
第一次讀四世同堂的原著是在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侵略下的黑暗與壓迫,很難以想象在那種環(huán)境下人們是如何生活的。當年正值抗日神劇流行的時候,那種劇里面一個地下黨每次行動不殺一個班的鬼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在抗日,因此四世同堂給人展現(xiàn)的那種面對亡國時的真實黑暗讓人更加感觸和恐懼。
回到電視劇本身,本版的電視劇可以說基本還原了原著的故事,人設(shè)以及精神面貌,把原著中一些模糊的情節(jié)做了合理的充實,讓劇情更加通順合理。無論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相比85年的老版,本劇更貼近原著,情節(jié)邏輯更加合理,也更符合“影視”這個概念。老板的作品更貼近所謂“話劇”,很多的情節(jié)缺少前因后果,比如冠家失勢,冠招弟前腳還在找藍東陽,后面直接到了特務營,中間漏了一大段劇情;而且在演繹方式上,臺詞情感過于強烈,和日常生活的交談方式并不貼近,當然這些都是話劇的特色。
因為我在原著中最感觸的角色就是冠招弟,所以對于本版將這個悲慘角色通過劇情完美還原是非常的感謝,也因此喜歡上了當時飾演招弟的年輕演員路晨。當然,本劇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員舒硯扮演的冠高弟,原著特意強調(diào)高第和招弟相比的“不美麗”,但是不得不說,本版的高第的容貌過于美麗了,和招弟完全不相上下甚至可能還略勝一籌。
坦白講,其實也非常惋惜,這么有深度的一部原著,還原度這么高的一部作品,并沒有吸引太多的人來欣賞,算是一點遺憾。
不能說勝過舊版,但是有亮點。
趙寶剛竟然是位如此優(yōu)秀的演員?。?!
那些人怎么這么可笑啊。。。前面的拉貝南京還沒看,倒是在C1把這部劇看得差不多了,最近算是把對小日本鬼子的仇恨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了。。。有時間再把原著翻來看看。。。
趙導的冠曉荷,和85版祈家老二都是反面形象呀。85年趙導真瘦啊。唯一不變的就是嘿嘿嘿的社會笑。哈哈哈
小文就是霸王別姬的小豆子!
拍成這樣很難得了
不管自以為夠?qū)I(yè)的人兒怎么損 我還是給四星
演員選的都不錯,挺懷舊的片子,可以細細品。
正在看,細細品!中國人本性的中庸和忍耐,被描寫得淋漓盡致。我們謙虛低調(diào),但更需要堅強勇敢。國難當頭,一群爺們兒諂媚逢迎,小妾和戲子倒成就了英雄傳奇??蓱z可悲!古往今來,多少紅顏巾幗在國破家亡之際表現(xiàn)出比九尺男兒更忠貞不屈的氣概,果真真羞煞我等凡夫俗子??删纯蓢@!
跟現(xiàn)在的劇相比也還可以了,但遠遠不如老版。優(yōu)點是化妝、打光、畫質(zhì)都提高了,這也是應該的。缺點太多,比如莫名其妙的攝影和配樂,讓整部劇非常輕浮;比如全體演技大跳水,爺爺只剩木訥,老三癡呆又迷糊,冠先生不再風流,招娣。。。這演員連個嫵媚又使小性的綠茶都不會演么?臉譜化的問題一點兒沒改。幾乎全員臺詞功底差,聽起來就是背臺詞,而且完全沒有京味兒。老舍對北京懷有的深情完全沒有體現(xiàn),比如老版以很長一段北京街頭場景做開頭,新版換成了打仗,還拍的亂七八糟,基調(diào)就錯了。另外改編全都好奇怪啊。
蔣勤勤已經(jīng)從實力派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這個韻梅從裝扮到氣質(zhì)我都要給滿分。最精彩的一出戲莫過于女兒餓死的時候,她爆發(fā)出來自于一個母親身上歇斯底里的悲痛。有了孩子的蔣勤勤對表演的領(lǐng)悟又更深一層了。只是,粗布麻衣依然遮不住她的天生麗質(zhì),很多人說這個韻梅過于漂亮了一些,可人演技過硬啊。
大赤包一家的遭遇讓人又憤怒,又哀傷。
看看當年電視劇的質(zhì)感。。。。黃老師當年真的是盛世美顏,有顏值有演技,寶鋼導演也是個好演員,里面每個人物刻畫的都活靈活現(xiàn),劇情緊湊臺詞演技過硬,沒有一段多余的戲也沒有一句多余的詞,沒有亂七八糟的閃回,更沒有廣告植入,純粹的劇,現(xiàn)在的劇真的應該好好學學。。。。那八年真的是太難熬了。。。
臺詞念的跟演話劇似的...但抗戰(zhàn)勝利還是賺足眼淚的...
補標 小時候看的非常經(jīng)典的一版電視劇大赤包和他老公演的入木三分趙寶剛導演真的不要導戲了 來做演員也很好那時候還也特意買了老舍先生的書 讀了好幾遍 文辭優(yōu)美 頗有幾分黑色幽默 故事深刻 對戰(zhàn)爭下的人生百態(tài)刻畫得非常到位 中國人關(guān)于家的主題表達一直都是時代的縮影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黃磊的原因,我分不清楚瑞宣和覺新。
黃磊形象不錯,勤勤漂亮,把這么一個個性不鮮明的韻梅演出了神韻,趙寶剛是個好導演,沒想到演技如此出神入化
改編自《家》---巴金
原來是汪俊的作品啊,能讓皇帝爬丹壁石的導演能拍出什么鳥作品,一堆人連舌頭都捋不直,還拍什么北京戲!
這部劇,別跟我說什么翻版,不愛聽……最后一集,給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