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美劇新聞網站TVLine.com主席兼編輯部主任Michael Ausiello的傳記書,被描述為“一個關于愛和失去的故事,讓人心碎的悲喜劇”:Ausiello的男友Kit Cowan被診斷為晚期癌癥,最終去世。兩人最后11個月中的生活描述中交織著此前相遇相知的片段,和他們一起走過14年的點點滴滴。克服了諸多障礙才找到真愛的他們,又要一起面對人生中最大的挑戰(zhàn)。
故事講述了一對男同,從熱戀到相看兩厭,最終一個確診癌癥,BE的故事。
僅看這個故事,如果是發(fā)生在正常夫妻之間,是否還會有如此的效果呢?
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花心的男孩,兩人同居十三年,最終男孩確診癌癥離世。
似乎如果是這樣,這個故事將變得平平無味。
看影片之前并不知道這是一部改編作品,看到很多短評都提到,兩人歷經千辛萬苦才在一起,然后這份千辛萬苦在影片中并未表現,只是有人物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解釋來展現。
但如果影片真的把那段千辛萬苦表現出來
是不是會讓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變成狗血倫理呢?
昨晚有幸買到票去看電影點映。
起初只是因為想現場看謝耳朵,并沒有對電影本身做任何研究或者期待,結果就是哭的一塌糊涂毛衣都打濕了。全場的氛圍都很好,時時爆笑或暴哭。隔壁妹子的紙巾都被借沒了。我一度克制自己不要哭出聲音打擾別人,真的憋死了要。也因此后坐力極強,晚上回到家哭爆到2點。
愛和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主題,也因此常常都能在各種影視作品看到,可能一提起你會覺得陳腔濫調,可生命本就無常。這就是導演自己的故事,謝耳朵扮演的就是導演。如何去表達愛和死亡也正是我欣賞這部電影和導演的原因。
關于死亡:
qa導演全程沒有任何煽情,雖然電影里充滿了極致的快樂和痛苦。
主持問導演如果有一個takeaway給今天的觀眾,你希望什么。michael導演說 'Kit(導演老公,ben扮演的角色)is not a victom. He had a good life.'
主持問導演在制作的過程中會不會腦海里有閃回,會不會有非常情緒化的時候。 michael說偶爾會有當場景過于相似(片尾會有真人kit的一點影相,真的幾乎是一模一樣),但是整個過程他都清醒的知道,這是一部作品。
主持問導演你現在過的還好嗎。michael說他很好,有心理咨商師一直在。這個醫(yī)生也在現場。
劇透來了就一點點這里:我最哭爆的場景是kit死的時候,忽然場景切換,所有人變成了演員,這似乎全都只是一場戲而已。死亡的戲份結束了,大家都要迅速轉場了。kit從床上爬起來,跟工作人員交接,走到走廊去喝水休息。michael跟了過去,一如往常采訪其他的名人一樣去采訪michael (職業(yè)記者)。但是工作人員一直在催促kit說需要他馬上過去,說著說著忽然他們就哭了,kit說要馬上走了,michael說我會沒事的,你放心走吧。呼應了michael從小到大的短暫逃避方式,他從小熱愛電視節(jié)目也因此做了相關行業(yè),小時候他媽媽因為癌癥過世了,在他腦海里也是家庭劇里的情景。一種暫時逃離過度悲傷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或許kit治愈了他,他可以跟他們真正告別了。
后來看完電影等車的時候遇到了導演,因為旁邊有些他的朋友,我也臉皮薄的沒有去搭話。很后悔,很想告訴他我很喜歡這部作品。但是后來想想,看他開心的和人交談,也是蠻開心的事情。
關于愛:
本身就不是什么圣潔而高不可攀的存在。導演也沒有因為死亡去粉飾感情中存在的問題。
劇透預警:兩人一起13年,各種的生活習慣的矛盾,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需要情感咨詢,會吵架,會分居,甚至會出軌和欺騙。一切都明明白白,真真實實。
michael一直懷疑kit和工作同事seb的關系,kit一直是否認的。癌癥后期忽然有一天,michael你倆睡過嗎。kit說對不起我騙了你。michael并沒有任何驚訝反而開玩笑說對不起我一直沒告訴你,你穿褲子漏出臀部線條的時候很性感,我怕告訴你后,你會因為美而自知拋棄我。然后兩人哈哈大笑。
我一直覺得,只要經歷過就足夠美好,無論長短,一起走一段路。
2023的第一部電影 我算是淚點偏高的人 但看完哭了好久
是一個關于愛情和病魔的故事 男主兩人從相識到相愛 再到發(fā)現癌癥 最后結婚 婚后相守到對方離去 13年 14個圣誕節(jié)
我知道你即將離去 我知道我們能相守的時間不多了 我也知道 曾經我們都犯下錯誤 可是此時此刻我只想和你一起面對
故事題材雖然常見 但是導演很用心 美式笑話 美式喜劇的穿插讓這個以悲傷結尾的電影不那么僵硬 情緒的渲染也十分到位 時間線拉的很快 但是在最后得知絕癥后一起面對生活時又慢了下來 也暗示了時間的難熬 看到你開始脫發(fā) 痛倒在浴室 不斷嘔吐 面對這些 我需要堅強 所以在醫(yī)院化療 我對護士大吼:“我的丈夫需要一張床?!?母親的話也暗示了結局 她說跑道就在你面前 你的比賽就發(fā)生在眼前的路上 不能作弊 不能抄近道 只有走完全程
令我難過的是這是導演的真實故事 另我更難過的是看到最后 護士告訴男主自己的丈夫還剩幾個小時時的那種無奈 男主只能在身邊陪著 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的丈夫 說我愛你 因為這時的他只剩下聽覺 最后看著你慢慢離開 甚至還在幻想這或許只是在拍劇 那一刻我整個人淚崩
本以為會有40棵圣誕樹 但其實只有14棵 我躺在圣誕樹下 幻想著有了白發(fā)的你 向上看去 閃亮溫馨的圣誕樹充滿希望 最后我搭上出租車 去往機場 飛向洛杉磯 我想 I’m ready
本片確實在主題立意,人生思考,異性戀單偶制模式和價值傳遞等方面都是非常大眾意識形態(tài)主流和基本的,但并不妨礙它確實也是一部關注于角色塑造和演員表演演繹,易于共情的感人之作。
首先對于說謝耳朵演啥都是謝耳朵的盲人觀眾,聽力也不好想必生活不易。Parsons對Michael的演繹從語氣語調上就是更克制的,反倒是謝耳朵更gay voice的偏離雄性與成熟的童音感。他在很多場景中表現出的對身份和氣質表達的掩飾和切換,到真情流露下意識的變柔,是我還有演員本身這種直男偏0只做p生活中最真實的社會角色身份的持續(xù)對抗。Michael同時是一個飽含壓抑情欲的角色,他有專業(yè)領域熱情和nerdy的一面,但決非對專業(yè)領域的執(zhí)著掩蓋欲望與情感的。作為一個亞文化審美與性感形象等級制中的云云平民,他處在同志場景中的自我意識,欲望爆發(fā)一秒又被理智澆醒尷尬掩飾身體的姿態(tài),逃避的眼神,也絕對是很多時候我性愛經歷中的標準程序。
本片呈現了多段高度凝視極度親密的情欲描寫,如果是換作隨便一部揉雜奇情與大買直人演員獻身通稿的頒獎季年代劇,估計好歹能有個演員獎入圍,而本片從宣發(fā)別說進focus今年頒獎季配額,就是網大宣發(fā)配額都沒幾個子兒。這也是今年事實上非常豐富的好萊塢多元題材探索和商業(yè)嘗試作品都面臨的困境。在所謂矯枉過正的平均下,卻是少數族群角色為主依然要作為一個特殊類別競爭年度少有的幾個平權多元配額,而只要異性戀角色為主體,就可以表達相似的也是廣泛的情感和主題,并參與廣泛的競爭。
Aldrige飾演的Kit在以單一講述者為主的視角敘事中確實更接近傳統(tǒng)浪漫喜劇中的eye candy。他老天賞飯吃完全不用硬去,站那壞笑這部分就完美達標。不過編導同樣用了一種直面與特寫的方式,給了這個角色表現脆弱恐懼與痛苦的空間,最后的傳遞很真切可感。其他的配角,從導演被關注處女作就御用的Sally Field,聽到兒子患病后大罵作弊競爭對手壓抑移花的爆發(fā),粉雄Antoni客串大秀肌肉bitch face斜眼的mean girl精華盡顯,在表演和編導層面都是很精妙的安排。
我很欣賞本片的結構,本就國民劇飛黃又作為制片人的Parsons,制作一部電視人虛實結合的劇情傳記,已是一種戲里戲外邊界模糊的意趣。本片及改編自的傳記作品,標題開篇就揭開故事悲劇結局的一刻,之后男主以自己喜愛的上世紀情景喜劇形式反映的童年回憶,在兩人情感生活的線索中每一次的人生節(jié)點處插入交融。劇情節(jié)奏和剪輯風格上,場景片段內緩慢飽滿,瑣碎的閑談,確是真實生活的雞毛一地又沉重如山,段落間又是高速跳躍如追不回的時間的編年史。沒有明顯導演先前作品典型的經典三幕式,日常式的場景還側面反映出從一對普通伴侶生活下并非聚焦斗爭的北美平權歷程的變遷。最后當情景喜劇與現實以幕前幕后交匯,真實的死亡與想象的童話結局虛實顛倒呈現,哪怕先直面慘痛,卻也隨著劇中人走過兩小時觀花的愛與扶持,真的很難輕易道別不落淚。
這是一部美國式的純愛電影。
與東亞式純愛電影相比,美國純愛電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對性的坦率和對人性微妙復雜的誠實。
所以在這部“緬懷逝去戀人”的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像普通情侶一樣經歷了所有可能的故事:邂逅、熱戀、背叛、挽回、婚姻與告別。
電視行業(yè)工作者邁克在夜店認識了基特,迅速墜入愛河,他們約會、互送禮物、見父母、同居,十多年過去,兩人的生活進入瓶頸期,互相有很多不滿,基特甚至已經出軌,兩人分居,但他們沒有完全放棄這段關系。此時基特突然確診癌癥晚期,邁克開始照料基特的飲食起居,協(xié)調醫(yī)療,和基特一家一起出游,并且兩人正式辦了婚禮,陪伴基特度過了最后一段溫暖的時光。
在一部開頭便劇透結局的愛情電影里,劇情注定不會有太多驚喜,前一半的故事整體平淡,由熱戀到“七年之癢”的推進工整而迅速,確診癌癥之后的一半顯然是電影的重點,也許這是原書作者創(chuàng)作的最初動機——好好告別,徐徐向前。但是對于一般觀眾來說,前期簡略的劇情還沒來得及對角色建立更深的認同,結局來得有些匆忙。
“謝耳朵”吉姆·帕森斯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之后,在大銀幕擔當主角并不多,他在繼續(x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LGBT群體發(fā)聲。他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幾處細節(jié),第一次和基特去醫(yī)院檢查等待結果時的緊張焦慮、被醫(yī)院告知床位緊缺怒吼要床位的憤怒堅決、確定基特還有大概六周生存時間的驚訝失落,都很準確得傳遞了角色的狀態(tài)。
電影改編自美劇新聞網站TVLine.com主席兼編輯部主任Michael Ausiello的自傳《劇透預警:英雄之死》(Spoiler Alert: the Hero Dies)。很自然的,電影從邁克的角度回顧了這段往事,所以我們更能看到邁克的心路歷程——這段戀情于他不只是愛人的逝去,也是愛與被愛的失去。
電影最特別的技巧是加入了一些閃回鏡頭,邁克以情景喜劇的方式回憶童年。邁克父親早逝,小時候很胖,讓他常常成為被欺負的對象,不自信甚至自卑成為他的性格底色。
邁克和基特約會前期一直拒絕去自己的公寓,因為他的房間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藍精靈”周邊,包括他喜歡躺在圣誕樹下的小習慣,都是走不出、舍不得的童年影響,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一去不復返的大家庭尤其是母親的愛與支持,給了他勇氣和安全感。對于家庭和安全感的渴望,也許能解釋為什么邁克能和基特的父母相處地很好,電影中有很多邁克與基特母親交談的場景。
邁克的不自信在這段感情里其實也是貫穿始終的,他的危機感始終存在。比如,邁克第一次去基特家里約會時,一段情景喜劇閃回,邁克想起了小時候母親鼓勵他“做自己”,然后才鼓起勇氣面對基特。比如,邁克對基特與同事的親密關系的警覺。比如,基特生病后承認了自己曾出軌,邁克也坦誠了自己一直不敢表達基特在自己眼中的出色,害怕基特“覺醒”后離他而去。
因此,某種角度說,基特生病是邁克的一次“機會”,邁克的全力照顧不僅在表達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不計回報的愛,也是在確認這份愛的存在與彼此的唯一。
現實有一些傷感,基特似乎并不懂邁克的小心翼翼。當基特看到滿屋藍精靈的時候,當邁克給基特講他對圣誕樹的熱情的時候,基特的反應像是僅僅知道了但并不考慮深入理解,確診后的共同生活才讓他們真正深入彼此的內心。臨別時光,才是他們面對真實自己的時刻。
最后的病床告別是催淚高潮,基特突然以演員的身份起身,身邊穿梭各種工作人員,驚訝的邁克發(fā)現原來是身處拍攝現場,只有他自己是真實的。邁克又回到以前做記者的時刻,采訪基特,他問基特即將離開的感受,問基特自己怎么辦?;卣f,你會知道的,你會很好的。邁克點點頭,感謝這十三年的陪伴,感謝你給了我一個家庭,感謝你愛著我。
現實直接變成電視節(jié)目拍攝現場。真實成為“虛構”。在最后時刻,邁克的自我保護機制也使用了最極致的方式。
在最后時刻,邁克感謝的,是陪伴,是家庭,是愛。
邁克讓基特安心地離開,其實是邁克可以安心地放手了,邁克在這段感情里用陪伴和付出完成了心靈成長。愛,讓一個不自信的男孩學會了勇敢,懂得了珍惜,收獲了改變。
就像電影最后的旁白:“一部好的電視劇可以做到回歸真實生活,一個好的結局可以讓結束成為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純愛故事的外殼,個人成長的內核,未完成的劇透。
2023開年第一哭獻給這部影片,完全忘記上次看電影看哭是什么時候了,可能只是被導演牽動了情緒,被絕癥、愛人告別這些關鍵詞拿捏住了淚腺,所以可以暫時拋卻一些理性的分析思維,就這么哭一哭也無傷大雅。 毋庸置疑商業(yè)化水準很高,流水線工業(yè)產品,不論是視聽呈現還是劇本打磨都給人以非常不錯的觀感。有兩處情節(jié)設計很喜歡:
1、Michael和Kit兩人在得知病情結果后到餐廳吃飯,Kit像往常一樣拿起相機??為坐在對面的Michael照相,快門定格下愛人清晰的影像,幾張之后慢慢放下了相機,這時M又拿起相機,反過來為Kit拍照,經由取景器望向愛人的眼睛,光圈幾次閉合,快門響過幾聲之后,他也放下了相機,眼睛里盈滿了淚水,兩個人在對視中哭了出來。 2、病床上和愛人最后的告別,在即將把情緒推到一個高點的時候,幻想了一個戲中戲的結構,作為一名資深的電視節(jié)目從業(yè)者,原著作者想到了如果這只是一出電視節(jié)目,做了一個身為這場Show主角的愛人,他只是戲份結束了的設想,自己走上前去向他拋出了三個問題: ①"Your character on the show has been very popular, and everyone hates to see you go, so what is next for you? " "I don't know. Um, there is a lot of possibilities out there, so… I don't know what is next for me, honestly. It's strange, everyone will still be here, and I'll be gone." ②"And how do you feel right now? " "I guess I feel like I'll… miss this. I'll miss this a lot." ③"One more second, please. Just one question. What about me, Kit? What should I do next? " "You'll know.… So have you got every thing you need? You're gonna be okay. " 用這樣戲劇化的方式來安放和愛人道別的場景,擁抱著無法言說的肉體,在幻想中營造出來的無比熟悉的工作場景中被“愛人的靈魂”勸慰,完成最后的告別。 其實通篇的設定也沒有那么別出心裁,放在韓劇里都是一些用濫的橋段,也不是加一個同性的tag就能給這些元素賦予全新的生命力??赡苤皇且驗橐恢倍紱]有認真地學會死亡和告別這個課題,所以才能一直被打動。就比如,可能當死亡這個命題真的擺到一對相愛的人面前,那些曾經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再是問題,因為那一刻他們想要緊緊抓住的都是飛速流逝的時間,感受到的只有愛??墒亲鳛樯形粗泵孢^死亡與告別的一個觀眾、旁觀者,我依然還是會糾結Kit的出軌,震驚于Michael讓三兒過來跟Kit告別的離譜操作。依然還是帶著道德的眼光去審視他們的愛,那就又回歸到了那個本體論的問題,當愛轉化為一種道德要求,那還是愛嗎?當對愛的探討加入“永恒”和“未來”的限定,似乎也就只有悲劇才足夠承托起這要命的倫理問題。 很喜歡四叔為《窄門》寫的推薦語“如果愛情不那么驕傲,就輕易多了?!睙o論如何,他們相伴走過的那十三年,依舊是令人羨慕。
愛情、疾病、相守……還是很感人的,病床收工的段落很巧妙,我理解是普通的告別太殘忍了,他只能用這種抽離開現實的方式,短暫逃離到熟悉的電視行業(yè)里,用這種方式來想愛人告別。Kit媽媽說的那段話也很好,跑道就在你面前,你的比賽就發(fā)生在眼前的路上,不能作弊,沒有抄近路,只有走完全程。
愛情,不就是絕癥嗎?一旦罹患,無法根治,只能等待。
戲如人生如戲,對童年原生家庭作為情景喜劇呈現,對愛人過世超現實假想為是在拍劇,超虐的樹下二人白頭偕老的平行宇宙,這些虛擬式的敘事最貼近心理真實,充滿詩意,也是資深影視工作者的思維了。Fleabag里的屌絲帥男讓人看得很出戲,不過電影還是挺好哭??
算是今年看過最催淚的愛情片了,雖然顯得流水賬,謝耳朵跟迷人的Ben都演的很棒,相愛容易相處難,相守到老更難,哪有什么羨煞旁人的美滿愛情,再持久的感情,也會有需要克服的危機與謊言。可心動的瞬間是真,每個擁抱每個親吻,一起相守走過14年的光景,都是相愛的證明,在生死離別,相知相守面前感情里的瑕疵都顯得微不足道了,愛人已逝,愛意雋永,很難不讓人共情,哭死
真人真事改編,愛情與絕癥主題。所有人都想要幸福結局,但有時候明知會BE,也無法阻止全情投入的去愛,被劇透的是目的地,而不是沿路的風景??赡苁悄昙o大了,就喜歡看一些零零碎碎的戀愛流水賬??上щ娪皼]能拍出13年愛情長跑的綿長感,而且個人感覺謝耳朵和本·奧德里基的角色應該對調。
本來想看一個簡簡單單的喜劇,結果點開就發(fā)現我錯了…拍攝手法和創(chuàng)意都很好,在商業(yè)電影里算很牛的了。倆主演也真的很不錯。4.5所有劇情里最討厭最討厭就是生死離別,尤其是那種可以計時的離別。前半部分人設和劇情都和《bros》很像,但是過了大概前25分鐘就發(fā)現劇情走向完全不一樣,前者更像是純愛瑪麗蘇,而這個是一生,和異性戀們一樣的一生。至少他們也算是幸運的,可以陪伴彼此十四年??粗粗屛蚁氲健稑O品基老伴》了,當然那個要好得多。我們都是在被劇透中生活啊,分別就是最終目的地,管你是主動分別還是被動接受??墒前?,依然在奮不顧身地愛,用力地愛每一個人。
這是一部明知the hero dies的電影,其對情緒的渲染大于對情節(jié)/結構的把握??赐晗氲搅瞬炭涤勒f的,我們要練習面對告別。
我是自己抱著自己看完這部電影的??????。
有一點明白這種明知道會是分離的結局,還是想享受相伴每一天的感覺??吹某鯦im對這個故事的投入,我想他本人跟Todd十多年的感情中也許也有過這樣的瞬間,痛恨彼此,但有因為太相愛而無法分開。如果沒有癌癥,Kit和Mike是不是還會在一起呢。
我在雨中等你如果有四星的話。耳朵是好演員,奈何形象濾鏡實在影響力太大,醫(yī)院拍桌的戲值得今年所有的掌聲!很可惜的一點是,薩莉菲爾德發(fā)揮余地太小,她配得上更高的舞臺。ps:讓我看著ben在鏡頭下一點點死去,是今年最殘忍的事
M有些習慣可以說正中“不受歡迎的同性戀”死穴,他自己也知道:FFK,小時候是個小胖子,內心的陰影一直帶到成年;以及滿屋子都是藍精靈的fetish;還話嘮,你們不知道話嘮的同性戀有多不受人待見。但是K喜歡。我們似乎總覺得K這種男神是不會看上M的,連M本人都覺得“要是讓你知道你那對被卡奇褲子包裹的屁股有多好看,我擔心你會很快離開我”,所以他忍氣吞聲,父母來看望K叫他de-gay一下房間也只是悉聽尊便,任對方跟S上床也不敢提出抗議。似乎一方得絕癥是所有同性戀情侶最好的結局,可以保持togetherness的體面,也可以在最后的eulogy中讓所有resentment煙消云散,“只要失去的恐懼不是基于背叛”就好。真實的愛情不都這樣嗎,只要架上急救室時身份是“丈夫”便是“媳婦熬成婆”,一切都值得了。
從各方面來評價都不怎么樣,劇情無聊,服化塑料,拍攝差勁。真人經歷為什么拍出來都會這么無聊,前段時間網飛的限定劇From Scratch也是,都是片段拼湊的流水賬,劇情性很差。很不喜歡Michael幻想的情景喜劇part和Kit告別時假裝換到戲外的設置,完全沒法入戲,作為一個很容易看哭的人,居然完全哭不出來。另外Michael開頭就把Rory列為Gilmore Girls里最討厭的角色,瞬間反感。Jim Parsons演技好差,臉特別僵,嘴巴以上都動不了的感覺,而且長得很像蔡明,導致一直出戲。Ben Aldridge非常帥,尤其是戴眼鏡超級sexy,演得也很好。QE的Antoni Porowski客串一個配角。PS.片尾和滾動字幕之間有一段真人吹泡泡的錄像,電影里倒是完全復刻了,別漏看了。
配樂相當不錯,導演好品味。缺乏出挑的橋段,難免只能歸入可供消遣的愛情電影。過了一晚上,不斷回想謝耳朵告別的表演,覺得還是得加顆星,謝耳朵真是很好的演員。
不錯的同性愛情片,美國觀眾淚點實在太低了,抽泣聲此起彼伏,后面大哥估計哭得快虛脫了,我在前面聽得只能憋笑。
即便是過度用力與僵化生硬的對比,也依然被最后四十分鐘的點滴擊潰——愛各式的Rosé,卻始終放不下的Diet Coke,戲如人生,但人生若真如生活情景劇般再次響起不安的鈴,靜謐乏味般的死水漣漪。猛然間,驚覺非是石子而似炸彈,激起的不只紋,更有淚。I'm scared. I'm sorry. And I'm ready.
忽然覺得李安可以把白先勇的故事拍出來。。。
和世上無數愛侶一樣 這段看似模范的關系也會遭遇瓶頸和危機 也會有謊言和秘密 也許要不是突如其來的噩耗 他們沒走進婚禮的殿堂便會分道揚鑣 但每年一起躺在圣誕樹下望著對方的幸福是真的 夜半三更能抱著枕邊人而眠的依靠是真的 相伴十余年心如刀割的不舍是真的 像片中最后所說的 這不是一個完美浪漫的love story 但卻是真實的love story
哭得我鼻炎都犯了
耳朵演什么都像是謝耳朵
這是一部懷舊的影片,其中穿插的美國肥皂劇的片段可以看作男主對童年的一種“懷念”,時不時的念稿自白也是對電視節(jié)目的一種呼應,電影前面一直在鋪墊著TV這一元素,果不其然在最后將劇情推向高潮——直接化用電視節(jié)目的形式,將角色從中抽離,看似是將觀眾也從中抽離開來,但卻是更深的陷入,我也因為這一段落選擇五星吧。還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相機,“u r looking at me,and I take pic of u",相機作為Kit注視Michael的媒介,同樣也作為其記錄回憶的工具,證實了this ride is so perfect。在這樣一個圣誕夜里觀看這樣一部感受愛與生命的影片,挺好。(配樂選得真好,KIt真tm是我的type,就喜歡這種hopeless gay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