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勝遺作《怒火·重案》終于在他逝世周年之前上映了。
這部遺作不管是里子還是面子都非常老港式——確切地說是九十年代前后的悲情浪漫港式犯罪片,不管是二十五年后仍自指伙計的警察,還是片尾《喋血雙雄》式教堂對決戲份的迷影情結,或從開場就可見一斑的“片頭紅”……隨處可見復刻的陳式細節(jié)。
中國人的婚禮喜歡用紅,博個彩頭——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樣的考慮,但總感覺以“悲情收場”的暗示也是足夠明顯:最后流的血是可以開場先借來用的。
之前看過一種說法,說“未來一直在改變過去”,我想,這可能是在說,后浪會持續(xù)涌起前浪沉淀下來的泥沙,還以真相。雖然我們一開始身在局中,會看不太真切,但回過頭來,像這樣的“片頭紅”不就是一種來自未來的征兆嗎。
西方人的婚禮黑白分明,如果你想象這是一個紅綠色盲的新郎新娘,那么一場中國式的婚禮,你看到的(紅)實際就是一個灰色地帶。這也是《怒火·重案》最后幸存者甄子丹的感悟了。
《怒火·重案》只見新郎(謝霆鋒)不見新娘(從頭到尾),《天若有情》則是最后不見新郎只見新娘?!短烊粲星椤分?,劉德華對吳倩蓮說,“JOJO,如果你希望我們將來會怎樣,你就求上帝賜給我們?!?/p>
而在《怒火·重案》中,謝霆鋒則說了類似“復仇這件事、就算是上帝犯錯也不會給面子”(我這里是直譯了、雖然加了引號)。
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可能就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但天道實際上還是需要人的意志去執(zhí)行的,所以常常就變成“不是不報,時間沒到?!弊兂闪艘粋€等待(別人去執(zhí)行)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缺乏主動性的過程。
所以復仇這件事是否正義就生成了這樣的常識,就是主動就是不對的,就是這款意志的主體是否并非局限于當事人、而應該廣泛共情于第三者,再者,就是這款意志是否獲得了自由意志,讓它不止能選擇只身赴仇、還可以選擇從容放下。
老子說,“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保河鍪轮t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但老子說的其實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人際關系,現(xiàn)實世界中則并不一定都能施以這個準則,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它的客觀性,不像物理法則,是個矢量疊加的過程,它是眾多主觀所構建而成的,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樣的人際關系,它并非都是一個主動接近的過程,多數(shù)時候反而是一個被動的接觸過程,就跟吸二手煙類似,就像你不想結婚,但你被安排了很多相親,然后相著相著,就結了,是一個無意識的順從過程。
在港式犯罪片中具象化化后的表達,就是,你陷入多種關系之中,然后你不得不去背負一些道義,通過犧牲自己去解開其中最深那個層面的羈絆,以尋求自身的解脫。
但這過程中,會讓更多的人陷于不幸,這就是復仇的悖論所在,仇恨只能激起更多的仇恨、永無止境,所以但凡是復仇主題的影片,它們著眼的一個常規(guī)的作結會是,如何去合情合理的撲滅怒火:火是怎么燃起來的,它又將以何種方式撲滅。
當然,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去繼承仇恨……這其實也并非總是一個糟糕的選擇,客觀的的仇恨可能會帶來一些變革,促使建立更完整的對抗體系,特別是港片中在中國人情理的義薄云天堆疊上為客觀性加碼的審問環(huán)節(jié)、庭審戲等戲份的西方元素(這是現(xiàn)實舞臺帶來的production value),會混搭出更有意思更復雜的價值取向。讓火持續(xù)受控的燒下去,添加不同的燃料,特異的正義就在火中浮現(xiàn)了。
退一步說,放到《怒火·重案》里——把它單純看作一個產品來看,如果還有續(xù)集,讓甄子丹意識到(親身歷行)灰色地帶,也許可以讓他在續(xù)集中立一個亦正亦邪(黑化、但并非全然的黑化)的人設,畢竟是演過跛豪的男人,這樣,在這個“怒火”宇宙中,因為這非同一般的前傳式鋪墊,他的形象就會變得更為立體、富于深度。
在陳木勝的影片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意象,就是頻繁出現(xiàn)的騎摩托的個體與開小轎車群體的碰撞……先不論好壞,騎摩托的通常都是(看似配角的)主角,而開小車的,是主流價值觀,多數(shù)時候可能還是名義上的主角(故事里的大佬)——當然,陳導并不是非常外顯地將這種設定定義為個人對傳統(tǒng)或體制的對抗,首先多數(shù)時候,語境不對,也許陳導只是喜歡摩托的機動性,也許陳導只是喜歡炸小車……但對于觀眾來說,這仍是個非常值得玩味的陳式元素。
摩托和小車,然后將復仇與正義灌裝進去,一通電話或一個call機,就能得到讓人覺得非常熱血的陳式動作場景。雖然《雪山飛狐》的時候車馬郵件慢,但那無疑是陳導的復仇與正義相互選擇的開場,當謝霆鋒最后提出人性拷問的終場, 如果接了那通電話后選擇追蹤的是不同的人,那這一切還會不會發(fā)生(同樣是意譯)……這時候,我覺得陳木勝在這個創(chuàng)作主題上做了一個挺完滿的閉環(huán)。
當復仇和正義步入教堂,正義總是能全身而退,但復仇就只有毅然赴死一途。因為正義噸位比較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復仇雖然機動,但耗不起。
如果說,復仇是非法正義,正義何嘗又不是合理的復仇。它們不就是一對一起步入教堂的新郎新娘嗎?
當我們說“一起步入教堂的新郎和新娘”的時候,強調的是一種結果,一種未來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新郎總是先于新娘在教堂等候。復仇同樣如此。
但“一起步入教堂的復仇與正義”,就只能用“與”,而不能用“和”,因為它強調的是一種起始狀態(tài),因為最開始的正義便是復仇。
只有一點是肯定的,新郎和新娘會一起步出教堂,復仇和正義也會一起步出教堂,無論生死,從形單影只到如影隨行。
現(xiàn)在,復仇和正義可以一起步出教堂了。
本片講述了一群警隊失意者復仇的故事,同樣的主題,近年在港片中并非孤例,有去年12月上映的《拆彈專家2》珠玉在前。而片名中的怒火二字,不知是否有意致敬同一位導演的前作,即上映于1996年的《沖鋒隊之怒火街頭》,那正是陳木勝的成名作。與本片中謝霆鋒帶領的反派小分隊類似,《沖鋒隊》中主角劉青云身后,是追隨著他打擊匪徒的四個沖鋒隊員。
一旦以《拆彈2》和《沖鋒隊》為參照,我不得不失望地說,本片無疑是一部退步之作。作為陳木勝導演的遺作,延續(xù)了他一貫的風格,大場面、快節(jié)奏、毀天滅地的大規(guī)模槍戰(zhàn),以及用打斗解決問題的收尾方式。而它的遺憾之處,則是盡管講了一個復仇故事,卻在袍澤義氣中陷入了90年代電影的老套。同時,群戲之中的人物的模糊混沌,又遠不如初作《沖鋒隊》個性分明那么出彩。
以復仇的起因而論,《拆彈2》的故事,肇始于官僚體制程序合理之下的麻木不仁。潘乘風被逐出拆彈部隊,退居文職,這個不被當事人所接受的結果,其中不論是上司、同儕或是潘的女友,警隊中沒有任何一人有明顯的過失,無非是照章辦事,而結果卻無疑是對潘一腔熱血的辜負。潘乘風有苦說不出,郁郁退出警隊并萌生復仇之念,這種悲憤,指向了千千萬萬人組成的毫無生命的體制。而《怒火·重案》中,邱剛敖等人行事錯誤在前,警隊上司和富商們自私在后,這里的復仇就顯得既直白又曖昧。直白之處在于施害人顯而易見,曖昧之處在于邱等人的復仇動機并不充分,憑袍澤之義宣泄為報復社會,其悲劇意味則顯然不如《拆彈2》深刻。
復仇的過程,《怒火》固然延續(xù)陳木勝一貫的風格,但不論是綁架、街頭槍戰(zhàn)還是最后的肉搏,固然場面激烈,也并沒有超出港片常規(guī)的范疇。而《拆彈2》則不然,以潘乘風的孤勇,引出了無政府主義者馬世軍們的革命豪情,最后完結于以核彈在青馬大橋炸毀香港機場的宏大構想,氣魄之大構想之奇,顯然超出了一般警匪片的范疇。是立意之外,構思完勝。
回到《怒火》,全片的故事,打光都集中在謝霆鋒和甄子丹,兩人苦大仇深地演完全片,身后一群小弟們明顯戲份不足,雙雄模式的結果是群像黯淡。而這些毛病,在陳木勝的《沖鋒隊》里卻是看不到的?!稕_鋒隊》的一大特長,是小隊中五個人各具特點,飯焦的死板、麥兜的懦弱,大丹的滑頭,apple的可愛,各具特色,其中飯焦對朱標從敵視到認同,更使全片保持著緊張感。至于反派人物,黃秋生的飛揚不羈,于榮光的彪悍玩世,都是讓人過目不忘的角色。以一部90分鐘的電影,誕生如此之多令人記得住的角色,《沖鋒隊》才稱得上陳木勝電影的高峰。相形之下,《怒火》的人物就遜色太多了,謝霆鋒和甄子丹各自身后的十余個小弟,都是千篇一律地重情重義的兄弟,兩個小時看下來,觀眾到底能記住幾個呢?
陳木勝是一位優(yōu)點和缺點同樣突出的導演,我曾戲稱他是警匪片的臥龍生,一樣喜歡大場面,一樣喜歡虎頭蛇尾。這部遺作如同大部分精良港片一樣,導演用心,演員用力,但再也不復有流暢自然的靈氣,大概真到了結束的時候。
“文弱武強”的說法經(jīng)常被用在許多商業(yè)動作片身上,包括這一部《怒火·重案》。盡管它的劇本的確有顯著缺陷(后面我會詳述),但這樣的評價我其實是不太同意的,因為它往往是在部分觀眾對出色的“文戲”與“故事”過于歪曲的理解下所得出的結論,并總認為文和武是可以隨意分割來看待的。
什么是故事,什么算好的故事?故事之所以是故事,是因為它表現(xiàn)出了必要的矛盾與沖突,讓觀眾理解并期望事件的發(fā)展與變化。對于漫威、速激、怒火、戰(zhàn)狼這類中外商業(yè)大片而言,它們能吸引廣大觀眾并得到認可,即是因為讓大家看到了正邪雙方爆發(fā)矛盾的必要性,期待二者進行輪番較量。舉例說,《速7》從一開場由杰森·斯坦森飾演的肖的驚艷亮相后就很明確:這是一個為家而戰(zhàn)的故事。我們相信肖有足夠的理由(弟弟受傷)而追擊特雷多與布萊恩一行人,我們也期望主角在好友們受到傷害后能采取必要的行動。當觀眾充分理解兩方各自的動機與目的、看清潛在沖突后,影片后續(xù)幾乎不需要增添大量的人物對話,或是刻意制造各種各樣觀眾想不到的【神反轉】來增強“文戲”,只需要不斷展示正邪雙方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較量的“武戲”,就可以讓電影的觀賞性始終保持在線。觀眾不會因為“文戲”不夠曲折而感到空洞乏味,會認為“武戲”很精彩也不單單只是因為打的好看。關鍵在于,影片清晰地展示了人物在做什么、觀眾在看什么,牢牢地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讓人沉浸它的每時每刻,并不斷保持對下一秒的期待。而這樣的故事即是成功過關的。
而近期的《速9》則是一個徹底的反面案例。它從一開場只是在交代:有一幫要毀滅世界的惡人出沒了,需要你們主角出來拯救世界。這就導致觀眾認為人物只是在做一些無理取鬧、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不理解為何而戰(zhàn),看不到必要的矛盾沖突,逐漸不知道自己看的還是“速度與激情”嗎。哪怕這部影片把“武戲”拍得那么夸張,堆砌了那么多大場面,觀眾也不覺得它是部“武強”電影,只是覺得“文戲尷尬、武戲也不痛快”,因為影片已經(jīng)淪為了為打而打,為family而強調family。
所以回到《怒火》身上,我并不認為它的故事是差勁或敷衍的。甄子丹飾演的邦與謝霆鋒飾演的敖都是被官僚玩弄的打工人,都有充分理由與體制進行對抗??砂竭x擇做一名匪,為自己討回公道;邦選擇繼續(xù)繼續(xù)留在體制內,哪怕被虐千萬遍也不放棄維護正義的職責。題材上的優(yōu)勢讓這兩個人物都迅速得到觀眾的理解與共鳴;而創(chuàng)作者只要在此基礎上發(fā)揮自己在動作層面上的優(yōu)勢,即可以讓整個故事既充分合理,又極具觀賞性,給觀眾一遍又一遍地提出拷問:這樣的世界,應該嗎,值得嗎?
這里我需要特別列舉《拆彈專家2》。我和絕大部分觀眾在這部電影上的看法不同,在這列舉它倒不是為了將它貶得一文不值,而是繼續(xù)說明我為何認為這個大家眼中的出色故事并不算好。《拆彈2》和《怒火》在題材上的非常相似的,但是前者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并不專注于給觀眾展現(xiàn)矛盾沖突,而是拋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以制造大家期望的“懸念感”、“反轉”。比如,影片在開篇交代由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是位經(jīng)歷受傷的拆彈專家,但忽然間把時間點往后跳了好一段時間,通過犧牲故事的連續(xù)性來制造懸念;而為了展現(xiàn)真臥底與假臥底的“反轉”,影片毫無征兆地給觀眾添加了一個“修改記憶”的玄幻操作。在我看來,這種非常倉促草率的解答方式使得故事淪為了為反轉而反轉,并沒有讓它變得更好,而是事倍功半;但在絕大多數(shù)觀眾看來,這即是一個好的故事,有著很精彩的“文戲”(類似的分歧還有如《無名之輩》的多線敘事,在我看來也是為多線而生,最終的收尾非常潦草;但大眾眼中,這即是一個有笑有淚的好故事)。
《怒火》并沒有《拆彈2》那樣的曲折,但是在我看來才是比較認真端正地去講述一個故事。雖然“簡潔單薄”,但影片并沒有因此變得了無生趣,也沒有丟到觀眾的注意力。近年像《阿麗塔》、《星際特工》等一系列打著“阿凡達”旗號的電影都沒有達到《阿凡達》的高度甚至慘敗,難道是因為技術不如人嗎?這或許是一個影響因素,但在我看來更核心的原因來自故事。詹姆斯·卡梅隆非常清楚,故事簡單并不意味著薄弱,也并不代表比復雜的故事更容易講述。雖然近來有那么多影視作品煞費苦心去剖析人性的復雜與多樣,卻并不比《泰坦尼克號》這個專注于災難下的杰克與羅絲以及乘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情與反應要更深刻;有那么多創(chuàng)作者試著去描繪黑白善惡之外的灰色地帶,卻也不比《阿凡達》所呈現(xiàn)出的主人公在文明與野蠻之間來回搖擺的矛盾要更尖銳;《異形2》簡簡單單地演繹失去女兒的蕾普利如何用自己的母性保護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帶她一起沖出殖民區(qū),比當今絕大多數(shù)絞盡腦汁去探究女權平權的復雜故事要更有力。觀眾不應該把對“簡單故事”的欣賞看做是可恥的事情,而創(chuàng)作者更應該警惕對簡單故事的不屑這種心態(tài)。
再回到《怒火》身上,這部片的故事有缺陷嗎?當然有。而這些缺陷老實說不太難預見,因為陳木勝導演以往的作品里多多少少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時候可以被優(yōu)勢掩蓋,有的時候則暴露地過于明顯而影響觀感。雖然《怒火》在我看來更接近陳導里好的那一梯隊,但我還是認為它存在一些“可惜”的地方。
我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敖一行人潛伏在自己當年的上司家中把他抓走實施報復的那場戲。這場戲我印象中就只有一個鏡頭,大概是上司開冰箱和關冰箱,忽然發(fā)現(xiàn)身后有人冒出把自己帶走。它非常簡單利落,告訴觀眾這件事情發(fā)生了,讓人很快意識到接下來的沖突會非常尖銳。但同時它其實也非?!按直保粫ピ敿毥淮@些匪是如何不讓人察覺就闖到他人家中、如何避免留下讓警方可以逮捕自己的線索等等。它更像是讓觀眾被動接受一種設定:這幫反派就是這么膽大妄為、一手遮天,做啥啥都成。因為在這場戲之前,觀眾已經(jīng)看了敖與邦之間的數(shù)次較量,相信他是一個有實力的反派,所以這樣粗暴的交代并未讓觀眾感到變扭:畢竟連你們警隊最能打的都被我玩弄,抓你還有什么難的?但若是這場戲是被編排到影片開場等更早的位置,這種處理可能就會讓還不了解邦的觀眾(至少我本人)覺得很不合理,不相信反派能這么為所欲為。
另一個在我看來是陳導作品一貫缺陷較好體現(xiàn)的橋段,是敖一行人來到警視廳報案的橋場景。突出法律局限性與無奈的構思本身很好:我作為一名匪,行兇作惡那么多,卻仍可以大搖大擺走到你們警察面前,讓你們眼睜睜地看著我再如何大搖大擺走出去。但這是非常冒險的做法,因為它幾乎相當于為了幫角色耍次酷而放棄情節(jié)推動,使得整場戲觀賞性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員的表演功底。我并不想輸出“動作影星和廚師沒資格演太多文戲”這類觀點,我鼓勵演員追求突破和挑戰(zhàn)自我,更何況甄子丹和謝霆鋒都是行業(yè)中比較敬業(yè)的演員,但讓兩位并非常年專注于傳統(tǒng)表演層面的演員來完成這場張力全來自于對話和肢體語言的拷問戲,在我看來是很冒進的做法。
陳木勝歷來不怎么細究這些細節(jié),而是專注于給觀眾帶來簡單粗暴的刺激與體驗。這種做法有的時候很奏效,有的時候則暴露很多問題。在我看來,《怒火》做得非常好,雖說不上突破,但卻讓人從中找到了大片與香港制作久違的娛樂性。尤其是在這一年里國內外那么多商業(yè)大片集體拉胯的情況下,《怒火》 出現(xiàn)在了一個最適合不過的時機,重新燃起我對銀幕體驗的熱情。
#電影怒火重案# 看到片尾字幕,太感動,無限唏噓。。。
再也看不到陳木勝導演這樣的香港本地氣質的動作槍戰(zhàn)片了。。。
這部電影果然就像一部陳木勝電影生涯的總回顧一樣,從當年《沖鋒隊怒火街頭》的剛猛,到暗黑風格的《三岔口》,到跟剛和甄子丹里對手《龍虎門》的謝霆鋒,合作拍的《男兒本色》。。。
電影前半部分,一直貫穿著陳木勝獨有的警匪動作片氣質。。。
后半段基本屬于甄子丹的,他用幾場動作戲給自己也像在做總結,像李小龍截拳道和詠春致敬,讓《殺破狼》的吳京的單刀換成了謝霆鋒的雙匕首,最后依然是靠《導火線》里的巴柔制勝(貌似很多動作已不如當年跟鄒兆龍那場過癮和準確)。。。
真是無限唏噓,以后銀都的“豁免廠標”還能用在哪位香港導演的作品上,還能拍出這樣基本不考慮暴力尺度的“純港警匪動作片”呢?
其實,幾乎已經(jīng)沒有了。。。
銀都給你標,可能都沒導演能拍這種電影了啊。。。
總不能指望甄子丹自己導演吧,成龍基本打不動了呀。。。
真是無限唏噓。。。
港片影迷在影院就像跟陳木勝代表的一個港片風格說再見。。。??????
——————
某財經(jīng)類媒體的采訪,我簡單的回答:
1. 您認為陳木勝是一位怎樣的導演?他和他的作品對于香港電影有怎樣的影響?如何評價他的電影生涯?
陳木勝是杰出的香港電影導演代表性人物
他貢獻了太多經(jīng)典香港電影作品,無論是香港金像獎的獲獎履歷還是跟明星合作的票房冠軍電影,陳木勝可以說是過去30年的香港主流娛樂電影中流砥柱的導演人物之一。
作品多,感情真摯,在多個類型上不斷自我突破,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明星導演
2. 陳木勝導演的電影中,您比較欣賞的有哪些?怎樣評價最近的這部《怒火·重案》?
喜歡他早期非常直接的《沖鋒隊之怒火街頭》,還有風格化強烈的《三岔口》,當然還有大家都最愛的早期代表作《天若有情》
《怒火·重案》是陳木勝過去十年里整體最好的一部作品,也代表了陳木勝自身的導演水準,雖然并不是陳木勝整個導演生涯最優(yōu)秀的代表作,但因為在他去世之后,特別是在過去十年大環(huán)境里,這部電影都凸顯了特別不一樣的意義——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部對他個人有一定總結性的代表作,同時也讓最近幾年其他的“港片”相形失色。
3. 您認為什么是好的動作片?
動作里有情
情是動作的因
“動”“情”結合是動作片這個類型最佳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純粹的動作的堆疊,很容易就讓觀眾疲憊了
所以好的動作片,一定是動作場面是某種程度人物情感的放大與夸張,但又恰到好處或者驚喜不斷。
4. 看到您在豆瓣對《怒火·重案》的影評里寫到“再也看不到陳木勝導演這樣的香港本地氣質的動作槍戰(zhàn)片了”,想請您展開聊下這種“香港本地氣質”“香港風格”是指什么?
香港電影歷史上一直有強烈的孤島氣質,同時又可以通行整個亞洲地區(qū),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香港電影,特別是警匪動作片,是香港電影最有優(yōu)勢的創(chuàng)作類型,特別對于大陸電影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而言。
香港風格最經(jīng)典的評價就是學者大衛(wèi)·波德威爾提出的“皆近癲狂,皆近過火”,這種氣質是香港電影獨有的。
5. 近年來有很多對于港片黃金時代落幕的感慨,也看到您在影評中寫到和香港警匪動作片告別的內容,想請您聊下近年來香港動作片衰落的原因,以及您怎樣看待這類電影的未來?
并不是香港動作片的衰落,而是香港電影隨著香港這個城市和娛樂文化中心,自然地在歷史的演變中,自身地位都在發(fā)生變化,具體到香港動作電影,就是一種隨波逐流的“常態(tài)”,作為一種電影類型,如果缺少了土壤和根基,很難完整移植和存活下去
所以,香港警匪動作片還會一直存在下去,只是數(shù)量和規(guī)模逐漸萎縮,也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電影的未來,一定是和香港的未來基本同步的,至于香港的未來,這個問題過于復雜,已經(jīng)超出了電影的范疇,很難幾句話回答。
去年8月,陳木勝導演因鼻咽癌而離世,時年58歲,而《怒火·重案》則成了他最后謝幕的遺作。
對于喜歡港片的觀眾而言,陳木勝和他的電影作品絕對是深入人心的存在。比如1990年,當時29歲的陳木勝首次獨立執(zhí)導、劉德華主演的《天若有情》,其中的多個片段都已成為影史經(jīng)典。又如《沖鋒隊之怒火街頭》、《新警察故事》、《男兒本色》、《掃毒》等一系列警匪動作片,展現(xiàn)出了陳木勝對于硬碰硬的槍戰(zhàn)、街頭追逐、爆破場面的超強把控力。
有人說,“陳木勝是吳宇森后動作場面做得最好的香港導演?!贝_實,放眼整個華語地區(qū),陳木勝在動作片領域絕對算得上處在“第一梯隊”。
《怒火·重案》作為陳木勝的遺作,同時也仍舊保持了他巔峰時期動作片的高水準。如果是吃港式動作片這個類型的影迷,想必都能給予這部電影很高的評價:火爆的槍戰(zhàn)、追車場面,配合干脆凌厲的打斗、跑酷戲,那些拳拳到肉的近身戰(zhàn),將港式時裝動作片的正統(tǒng)再次發(fā)揚光大。尤其是考慮到,如今這樣的電影在院線里越來越稀少,幾乎到了“有一部、算一部”的田地。
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但里面不乏有創(chuàng)新之處。我們仍能看到陳木勝力求在主流商業(yè)電影上有所成就和突破。
與去年的《拆彈專家2》相似,《怒火·重案》也不滿足于只是簡單地設置正邪警匪的二元對立。以往的港式動作片,大多會把正、反派直接明了地擺在臺面上,再做出“雙雄對決”的樣板,它們往往會忽略對人物(尤其是反派人物)形象的塑造。
但在職業(yè)生涯前期常拍攝劇集、情感電影的陳木勝,則是恰恰能在這塊塑造出他的特色,構筑他心中的“情義世界”。總結起來,大致有兩點:人物情感發(fā)展和人物個性塑造。情感的真切——《天若有情》里跨越階層的戀情,《沖鋒隊之怒火街頭》里舍生取義的隊員情;反派角色的突出、復雜化,而非“工具人”式塑造——《新警察故事》里吳彥祖飾演的、性格極端的反派關祖,《男兒本色》里吳京飾演的冷血狷狂的反派天養(yǎng)生。
此次謝霆鋒飾演的反派角色阿敖,身上同樣包含著復雜性,令人印象深刻。他與幾個手下,都是被警局上司“用完即棄”的前任刑警。曾經(jīng)熱血、天真,卻因一場意外而誤入歧途。在多年前的一次綁架案中,他們?yōu)榱藦慕俜说目谥械弥壖艿攸c,在上司的逼壓下,采取了虐待式的非法審訊手段,導致對方被活活打死。出事之后,他們非旦沒有獲得支持,反而集體入獄,成員之一標哥更是自殺身亡。
與之相對,甄子丹飾演的刑警阿邦,多年前放棄了他追蹤的那條線索,仍舊留在警局。但他卻因為過于正直、不圓滑的性格,無法在職業(yè)上平步青云。在追查一宗屠殺警察的惡劣案件中,他逐步發(fā)現(xiàn)幕后主謀,就是曾經(jīng)的兄弟阿敖和其他前任刑警。他在法庭上誠實的證言,曾改變了他們這群人的一生。
這種身份的錯位與反轉,涉及的便是影片的核心沖突與主要人物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阿敖的行惡,是帶著復仇的怒火,為了死去的邦哥,為了名譽與前程被毀;而阿邦的追緝,同樣是帶著復仇的怒火,為了無辜者的性命,為了自己的家人。
一切的根源,看似來自于命運的偶然與體制的問題,如阿敖在教堂里對阿邦說的那句“我認輸,但我不認命。如果那天我們的任務反過來,我們倆的命運會不會反過來?”但實際上,又早已生根在命運的必然中,阿邦在開篇當場給領導們難堪的“鴻門宴”場面中,就已經(jīng)昭示他不屑于前程發(fā)展如何,也要堅守自己的信條與底線,與體制內的惡保持距離。
當然,就演繹而言,謝霆鋒又狠又帥,阿敖確實是這些年最適合他形象的一個角色。從造型、表演風格、人物前史的經(jīng)歷再到具體的動作場面,都完成地一氣呵成。印象尤其深刻的幾段,包括他對手下“公子”的殺戮,之前還在平靜地與眾人商討,下一秒就突然用蝴蝶刀封喉;審訊時突然的發(fā)笑;法庭上對阿邦使的眼神,隱忍、揪心、直至絕望……這些“不成大場面”的小場面,反而更能突顯人物的性格與他背后的遭遇。
曾經(jīng)看到陳木勝的一則專訪,他認為,只有實打實的近身搏擊,才最能代表港式動作片的特色?!皹寫?zhàn)和爆炸始終只是助興的點綴,真正擅長、并能像好萊塢叫板的,還是拳腳打斗戲。”正因此,近身的搏擊、械斗,始終都是陳木勝電影中最為重要的動作部分。
《怒火·重案》同樣有諸多的重要篇幅符合陳木勝的動作片觀念:開篇阿敖一伙在廢舊商城里的“黑吃黑”、重傷警方,就給全片定下了調性。之后的茶果嶺巷戰(zhàn)、街道摩托飆車追逐、尖沙咀槍戰(zhàn)與教堂對決,都在大場面槍戰(zhàn)和爆炸戲之下,見縫插針地插入復雜動作設計的近身戰(zhàn)。
影片結束時,出現(xiàn)了紀念陳木勝導演的字幕,以及他在片場拍攝的畫面,不免令人感慨。陳木勝此次把自己很大的野心注入到了《怒火·重案》,這甚至可能是他新世紀以來最為出色的電影之一,但他卻沒能等到上映便離世。而像陳木勝這樣,極其正統(tǒng)化、深耕于港式動作片的導演,我們也難以看到其繼承者。火爆到最后,這部港式動作片還是以情感予人一擊。
院線電影,差評。編劇應該滿腦子舊香港警匪片,卻半點沒研究過犯罪心理學??吹梦腋羰昼娋拖腚x場。別說屋破夜雨下的多處漏洞了,主角復仇的大前提就不該存在。歷史上所有的戰(zhàn)爭,士兵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其實根本不是為了什么主義,而是為了那些年歲里陪伴多時出生入死的兄弟們,見不得他們犧牲,定要以牙還牙。
警察在維護治安的過程中無論是誤殺,逼供或意外導致多少罪犯死亡?同伴們都早有共識了,那六個警察打死的匪徒就是綁架案的兇徒,即便真死了,真實情況大可每人用刀刮自己幾刀,然后把刀握在那兇徒手上,說他襲警。何來要勞苦功高弄到上法庭???既然甄子丹的角色那樣愛護手足,起碼可以做出十種以上的息事寧人的辦法。簡直荒謬,脫離人性。
還有另一個匪徒拋尸的,別說在行李箱里的尸體根本不可能那么快被水警知道,但凡有點犯案經(jīng)驗,在行李箱里放多個大石頭沉底,十年不被發(fā)現(xiàn)也妥妥的。匪徒還要把一百多萬的手表一同陪葬導致成為證據(jù)?嫌錢腥??
再說最后搶劫霍氏銀行的舉動,你大可選一個風平浪靜的好日子去干,他們非得在警方重點關注的黑社會尸體上放一個usb去誤導警方,智商超過90的都想得到你在當天會對你的死對頭霍氏銀行有行動啦?!
最匪夷所思的是,普通打劫銀行的都知道套絲襪了,他們幾個已經(jīng)上了重點黑名單人人得以誅之的匪徒,大喇喇搶了錢后開跑車吹海風耍帥?
搶了那么多錢,之前不安排好各自逃跑線路,起碼應該每人隱秘的往市區(qū)密集多人的地方分散走去,但劇情卻全部金錢全部人員都在一車上,一鍋熟??!
另,安置那么多甄子丹對妻子深情溫柔片段有何用?不第一時間打掉手銬讓妻子先脫身,而是寧愿三人一起死去冒著風險剪保險絲,老實說,這角色跟隨時沒命的黑社會一樣,本應就不該娶妻生子禍害人間。
無力吐槽,差勁就是差勁,總不能因為情懷而虛高評分。要是這電影是在家里下載的,真完全坐立不安,刪除為上策。
既不怒火也不重案,等到要打的時候已經(jīng)累了困了不行了,也就看看霆鋒耍帥了,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發(fā)現(xiàn)挺多眼熟的老男港星還是選擇了拉皮,繃得一個緊,何必呢,還是化妝師的禍?2D良心粵語版遺作加一星吧。
近年最猛港片,陳木勝導演最后一部電影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最后二十分鐘的大戰(zhàn)沒有一絲拖泥帶水,看的很爽,許久沒在大銀幕出現(xiàn)的謝霆鋒也為港片帶來難得的演員新鮮感,電影也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是我們自己去捉可樂,你是會聽從上級命令,還是會堅持自己呢?力薦本片
雙雄、追車、槍戰(zhàn),老匠人仍在一板一眼地召喚港產動作片的傳統(tǒng)榮光,看到最后特意設置在教堂的肉搏戲,雙方都拿出久違的相互撕咬的狠勁來了。但硬件的合格映照出的是軟件的薄弱:敘事結構的飄忽提前把懸念揭曉,文本的空洞也人物的瘋癲感站不住腳;尤其在和《拆彈專家2》核心創(chuàng)意相撞的情況下,襯出邱禮濤才是懂得隱秘捕捉時代情緒的大師。看的時候腦海里不斷回旋著那個提給杜琪峰的問題:“19年以后,警匪片何去何從?”無論如何,陳木勝的突然離開,也讓謝霆鋒的倒下,意外染上了時代落幕的意味。
謝霆鋒真不愧是廚師,最后動手前還換了一身飯店的衣服
節(jié)奏很緊湊,初看可到四星,熱血褪卻頓減一星。主角道德標榜圣人,面對前兩次選擇,拒絕上司安排的和解以及當庭的指正都選擇了道德清正(但若是我,大概都會睜只眼閉只眼,一則就算不和解堅持原則依然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還連累了隊友,而且一個人的決策大概率會影響結局;二則雖然阿鋒確實觸碰了底線,但事出有因畢竟可以選擇性的看不見),第三次面對自家老婆卻放棄了原則,面對責問卻說你們也會做這樣的選擇??梢娝男袨橐彩欠钟H疏的,那之前兩次的圣人行為就變的自相矛盾,所以為了成就圣人而正義,又為了體現(xiàn)真情而突破原則,過于臉譜的人物行為本身標準就是混亂,何談其他。每個人的行為也都缺乏后手和延續(xù),仿佛都是一時意氣,觀影時節(jié)奏緊張尚不覺得,看完后就索然起來。不得不感慨無間道果然是警匪片無法超越的巔峰。
陳木勝導演遺作。陳木勝于2020年8月23日因鼻咽癌逝世,終年58歲。警匪動作片是香港電影的“主旋律”,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的主要類型,可以說是香港獨有的。動作很精彩,看著爽就對了。
其實,這只是一次標準陳木勝動作片的正常發(fā)揮。不過,即便是這樣程度的港式時裝動作片,在當下,可能也越來越少了,倒讓人有些傷感了。
最后謝霆鋒站在鋼琴上很難不聯(lián)想到joker,然后往后一倒,瘋批死在了圣母懷里,太絕了
雖說和《拆彈2》撞梗有些尷尬,但比起爆破大場面還是硬打硬的肉搏戲來的更爽。
有情緒,有表達。但還是能感受到甄子丹老了,有些打不動了。
你說你幹嘛咬人家,不咬不就沒事了
《怒火》很可能是硬橋硬馬的香 港動作大片的落幕之作。陳木勝在動作場面的構建上的確有一手,并吸收了甄子丹的動作設計風格。追車戲很亮眼,尤其是跳車救娃,是對《寶貝計劃》的升級。更喜歡那些拳拳到肉的打斗戲,終極對決仿效《殺破狼》;甄子丹勇闖賊窩對標《導火線》,豎直式的場面調度非常過癮。最后街頭混戰(zhàn)有些貪大,所以有些雜亂。人物和人物關系非常豐富,有很大的解讀空間。謝霆鋒的瘋魔悍匪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陰邪、憤怒、癲狂、爆裂、悲壯感,全都有了。他就像一把刀子,重重插進了腐敗的官 僚主義之中。
我就琢磨這片怎么過審的,這劇情渲染的我一直站壞人這一邊。
全程腎上腺素狂飆的標準雙雄片,同時又有著類似拆彈專家2的反思。謝霆鋒的表演真的太驚艷了,從回憶中的開朗帥氣,到被背叛時的委屈疑惑,再到當悍匪時的心狠手辣,完美塑造了一個邪魅狷狂堪比新警察故事中的吳彥祖的角色。這就是不僅人帥老天爺還賞飯吃嗎?
以前看甄子丹打架好爽,現(xiàn)在看甄子丹打架好疼;以前看謝霆鋒好帥,現(xiàn)在看謝霆鋒好狠~
說實話,敖哥有仇必報的性格還是令人稱道的。邦主有點雙標了,面對聆訊大談感情和理想,就是不談自己是違規(guī);面對上司和土豪拉攏,說他們腐敗要被查,那么法庭作證時那個警察高官難道就不是人渣,你那個時候就要講事實了?
俗套的港產動作片,且看且珍惜。尬點多到要掘出維多利亞港。但是,謝霆鋒不懼歲月的少年氣質真是港男的典型。他最后身上紛飛的激光瞄點如童年的流螢,伴隨對邦主的詰問,胸前鐵樹綻放血花,這個殞命方式可以記載最美死亡top3行列。謝霆鋒,千萬不要變油膩?。?/p>
看得很累,到最后一度失去耐心,最重要的在于,感覺謝霆鋒那個角色完全立不住,也很難與他產生聯(lián)結,這和《拆彈2》里劉德華的形象不一樣,另外謝的浮夸表演也吃不下。本來應該互相制衡的兩個人,到最后感覺甄子丹沒有托住謝,然后謝自己也演飄了。記憶里的香港電影是“盡皆過火,盡皆癲狂”,不是“盡皆神經(jīng)”……看完了感覺很難留下啥記憶點,也不想去考慮什么隱喻的部分了,就連痛感到最后都麻了。陳導rip,片子兩星半。
我不行了,謝霆鋒太帥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謝霆鋒鐵血瘋批這不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