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占領(lǐng)越南的最后年代里,法國貴婦艾麗亞娜(凱瑟琳·德納芙 Catherine Deneuve 飾)在越南南部經(jīng)營橡膠園,她收養(yǎng)了父母雙亡的越南公主卡米爾(范林丹 Linh Dan Pham 飾),兩人相依生活。艾麗亞娜愛上年輕的越南殖民軍海軍軍官詹·巴普蒂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飾),但后來詹卻與卡米爾陷入愛河??谞柺乃酪抻谡玻㈦x家出走追隨詹去越南北方的龍島。路途中,卡米爾因誤殺一名法國軍官遭到追殺,兩人開始逃亡。途中,他們生下了兒子艾蒂安納,最終兩人被捕,兒子交予外祖母艾麗亞娜撫養(yǎng)。詹拒絕回國受審,憤慨自盡;卡米爾因大赦出獄,當艾麗亞娜前去接她回家時,卡米爾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這個家,成為一名堅定的越南民族獨立共產(chǎn)黨人。數(shù)年后,當艾蒂安納再次見到作為越南代表團成員參加日內(nèi)瓦談判的母親時,兩人已然淡漠生分。
本片獲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前幾天看了199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獲獎影片《印度支那》,越南和法國之間殖民與斗爭的關(guān)系往往成為人們解讀這部影評時的重點關(guān)注對象,我對這方面的歷史不太了解就不妄加評論了,這部電影中母女兩人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看來,母女兩人分別代表成熟女人和青春少女對待愛情最典型的態(tài)度。 養(yǎng)母艾麗婭娜出身上流社會,是橡膠園的經(jīng)營人,獨立堅韌聰慧決斷。在片中,她的愛人詹曾憤怒地評價她是“像橡膠一樣無情的女人”,而看似無情的橡膠,其價值卻不用過多言語,這種矛盾正如艾麗婭娜本人一樣,看似無情的表象下,其實也有充沛的情感。 艾麗婭娜獨白:她有過滿不在乎的愛情,并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這證明“打發(fā)寂寞”式情感游戲不會對她的生活產(chǎn)生任何影響。她也十分明白地方長官吸引女人的把戲,營造神秘的氣氛,奉上奢侈的美酒,即便地方長官告訴她民族運動轟轟烈烈局勢緊張,因而她需要保護的時候,艾麗婭娜也絲毫不為所動。愛情就是愛情,艾麗婭娜需要的愛情是實實在在的激情碰撞,無需摻雜任何其它因素。 男主人公詹第一次和艾麗婭娜示好的時候,她十分理智的拒絕了,艾麗婭娜也曾在公共場合向詹表示“我不能像你這般坦率,我不會在眾人面前表露情感,況且我愈感動就愈說不出口”,她的情感是隱忍克制的。這種隱忍克制是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智的產(chǎn)物,她十分清楚什么是愛情,什么不是,然而當她一旦確定愛情真的來臨的時候,和她的愛人詹的相處模式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詹的感情熾熱激烈真誠,她選擇西貢的別墅作為兩人愛情的棲息地,這里是艾麗婭娜遠離世俗的避風港,而她從未帶其他男人到過這里,這也是艾麗婭娜的父親忌憚?wù)驳囊粋€重要原因。 其次,這份感情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艾麗婭娜的改變,她甚至在公共場合向詹展現(xiàn)出自己的軟弱,她向詹訴求“我四處找你……和我說話……保護我吧……你是我的一部分了”,詹回應(yīng)到“這個懇求的女人不是你”,詹的拒絕也很快把迷失在感情里的艾麗婭娜拉回到理智的狀態(tài)下,她決絕的離開了詹。當情感遇上阻礙時,艾麗婭娜一度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艾麗婭娜就不是詹愛上的艾麗婭娜了,重回理智之時就是感情受到約束之時,理智狀態(tài)下的艾麗婭娜,除了愛情,還承擔了諸多責任,比如對父親的照顧,對養(yǎng)女的養(yǎng)育,及在橡膠園里擔當,艾麗婭娜的父親在和詹談話時,不惜一切代價趕走詹可能也是因為如此,詹不能占據(jù)艾麗婭娜生活的全部。 然而詹則明確表示“我想要追尋整個世界”,在艾麗婭娜的世界里,愛情再真摯,也只是生活諸多方面的一部分,艾麗婭娜承擔了生活中更多更大的責任,即便她已經(jīng)把全部的愛情都給了詹,在詹看來,也只是“墳?zāi)拱愕囊恍〗恰薄?更可悲的是,這“墳?zāi)沟囊恍〗恰币彩强梢员粻奚?,這一點從艾麗婭娜維護養(yǎng)女,要求詹和她在一起時也可以看出,因此這一行為引起了詹激烈的不滿,他憤而指責艾麗婭娜的行為是對卡米爾的情感壓迫,并說這種壓迫和艾麗婭娜被自己的父親壓迫是一樣的,詹所指責的“壓迫”實際上是艾麗婭娜無法卸下的責任,正因為這份責任,艾麗婭娜才無法給予詹他所渴望的純粹的愛情,“追尋全世界”般的愛情。 詹愛真實的艾麗婭娜,然而真實的艾麗婭娜不僅有激烈的情感,也有令人敬畏的理智,這樣的艾麗婭娜不能給詹他渴望的全部情感。情感既然受到了理智的約束,也就不再如相愛的時候那般純粹自然了,愛情的結(jié)束也就不可避免,這是詹和艾麗婭娜愛情中的矛盾點,也最終決定兩人無法走到一起。 車里纏綿過后,即便十分傷心,艾麗婭娜也沒有進行第二次挽留,日常生活也很快恢復(fù)原狀。愛情來臨時,情感像洪水放閘般一瀉而下;愛情走了,也能最大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情感,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同時仍然保持自己獨立隱忍堅韌決斷的姿態(tài),同時也就保持住了自己最真實的形象,也就是詹深愛的那個形象。而這個形象則注定不會和詹再有任何交集。 養(yǎng)女卡米爾的情感和養(yǎng)母艾麗婭娜一樣,真誠激烈熾熱;在情感遇到阻礙時,和艾麗婭娜的反應(yīng)不同,卡米爾并未因世俗的規(guī)矩和責任所累,而是更加徹底地釋放了自己熾熱激烈真誠的愛,這種釋放反而推動她活出了更真實的她自己,這點和艾麗婭娜釋放情感之后一度失去自我也不相同。即便皇室大操大辦了自己的婚禮,這位少女仍然決定要去尋找自己心中的愛人,這份對初戀的執(zhí)著,恰好完美的體現(xiàn)了青春少女初戀時的莽撞幼稚和初戀時為了追求愛情不顧一切的勇氣。青春少女卡米爾獨自踏上危險的旅途,機智的避開可能出現(xiàn)的追蹤,一路追到越南邊陲尋找自己的愛人。 詹的第一個愛人艾麗婭娜難以調(diào)節(jié)自身理智和情感的矛盾,因而在愛人詹和自己面前劃了一條界限;詹的第二個愛人卡米爾充分的情感釋放則讓詹得到了他所渴望的情感,那種 “我想要追尋整個世界”的情感??谞枮榱苏?,毫不猶豫的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拋棄了公主的身份,克服了行進路上的種種障礙,來到了詹的身邊。這帶來了對詹的第一次觸動。詹無畏戰(zhàn)友的反對目光,在人群中擁抱并輕吻了卡米爾。 遠離上流社會和法式生活背景,也讓越南公主卡米爾看到了自己家園的真實的面貌——人民的苦難,殖民者的壓迫,以及一觸即燃的革&命。這些情景在卡米爾看到自己的伙伴,平民蘇被殖民者處死的時候徹底地觸動了她的成長——卡米爾毫不猶豫的為被壓迫的同胞發(fā)聲,毫無畏懼的開槍打死了殖民長官。這也帶來了對詹的第二次觸動。因此詹毅然決然地站在卡米爾一邊,帶她亡命天涯。 逃亡成功的卡米爾對平靜地對詹說:“若你現(xiàn)在投降,他們會原諒你,這不是你的錯,明天起身時我不見你,也能理解?!卑悑I娜的理智讓她不得不在取舍中舍棄掉詹以及對他的愛情;而卡米爾對詹理智的放棄,則是對他更深沉的愛。卡米爾不為世俗的責任和規(guī)矩所累,為了自己的理想愛情拼盡全力,詹因此得到了他夢想中“追尋整個世界”的情感??谞栆惨虼顺蔀榱烁幼杂?,更加真實的自己,這也是為什么最終兩人能夠走到一起的原因。 詹所愛的卡米爾自此之后也再未曾放棄做最真實的自己,她隔斷了和過去生活的種種聯(lián)系,奮力追求自身的自由,追求越南的自由。為了踐行自己的理想,甚至放棄了對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這也是卡米爾為了追求自由的自己,自由的越南,勇于放下和舍棄部分責任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本片中另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角色是卡米爾在印度支那社會背景下的合法丈夫,青梅竹馬的迪。在迪得知了卡米爾對詹的愛之后,犧牲自己的婚姻為卡米爾打掩護,并且支持卡米爾去尋找愛情,他這么做,是為了告訴大家“她(卡米爾)是自由的”。雖然卡米爾的愛人是越南的敵國,法國的公民,也并不影響迪支持卡米爾的追求,自由就是自由,此刻的自由是純粹的。
全片都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故事發(fā)生在越南獨立之前的數(shù)年。女主作為殖民地中的富貴階層,坐擁數(shù)6000公頃的橡膠園和無數(shù)勞工,且于當?shù)鼗首尻P(guān)系密切。本應(yīng)富足浪漫,但日常生活更多感受到的卻是頹廢,無奈,連與男主的愛與女兒的關(guān)系,都像是某種救贖一般。宛若法國即將日薄西山的殖民統(tǒng)治,暮氣沉沉
有關(guān)殖民時代的敘事話語,最為極端的可能就是《魯濱遜飄流記》和薩伊德的后殖民理論。前者下意識地選取了魯濱遜視角和魯濱遜語言,后者不無搞笑地跟進,取星期五視角,操魯濱遜言語。薩伊德攪出的這種理論據(jù)說已然成為中美學府的流行話語,而要厘清這團混亂,似可例舉兩部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影片,《走出非洲》,《印度支那》。
《走》片選取殖民時代作背景,與其說是為了突出愛情主題的歷史深度,不如說是為了配上一種異國情調(diào)。然而,女主角為了當?shù)赝林臋?quán)益向殖民當局跪求的一幕,卻無意間把背景推到了前臺。此時此刻,被愛所照亮的不是兩極對立導(dǎo)致的憤怒和仇恨,而是在失落、無奈之際呈現(xiàn)的悲憫。人們可以從那一跪的謙卑里體味出眾生平等的高貴。而這樣的高貴,又迅即被一位貴夫人讀懂了。這一幕使《魯濱遜飄流記》里那種無知的傲慢和粗鄙的自信,相形失色。由于文明是物性的,因此文明的征服多少帶有《槍炮、病菌與鋼鐵》里所描述的野蠻。
但這不等于說,薩伊德的后殖民理論因此顯得理直氣壯。比如《印度支那》一片展示的圖景,就絕對無法用薩伊德理論來講說。文明與野蠻、西方與東方、白種人和黃種人,諸多被自以為是的學者們津津樂道的概念在影片描繪的殖民時代圖景里,全都顯得非常蒼白。經(jīng)由領(lǐng)養(yǎng)締結(jié)的母女關(guān)系,其情感的深廣度不似血緣卻勝血緣。而那個仿佛從夏多布里昂小說里走出來的法國少年,則與這對母女上演了一場東方式的卡門悲劇。
同樣的愛情主題,殖民時代在《印度支那》不再只是用作點綴的背景,而是具有悲劇本身的意蘊。魯濱遜和星期五的角色,在這部影片里被愛情、教育、人性、生存的掙扎和自尊和尊嚴等等更為屬人的因素而粉碎,從而完全消解了。倘若將后殖民后東方理論植入這部電影的審美過程中,那么除了搞笑,了無任何價值可言。因為正如恨是哪個時代都可能會存在的一樣,愛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文明背景底下隨時滋生。母女之愛、男女之愛,朋友之愛,族群之愛,就像大自然的花草一般,乃是野生野長從而無法被訴諸概念演繹或者講說的
倘若說要從這部影片敘說的一幕幕悲劇里尋找什么動因,那么也許只能歸結(jié)為命運。女兒愛上異國少年是命運,愛上了母親的少年被女兒愛上也是命運,因為愛情雙雙走向不歸之路是命運,被族群塑造成女神般的公主無法選擇親情只能成為革命偶像更是命運。種族的差異,文明的高低,在命運面前全都顯得微不足道。一個堂堂軍官,轉(zhuǎn)眼間便成了亡命天涯的逃亡者。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富家女,剎那間便成了血濺衣袖的女豪杰。
無論從歷史景深還是從人性開掘上說,《印度支那》都遠比《走出非洲》更為震憾。更不用說,卡門式的悲劇,被訴諸了東方女性的凄美和撲朔。那位越南少女在槍擊殖民者的那一刻,既擊斃了那個法國魯濱遜,又結(jié)束了作為少女的本真自身。從此,除了亡命天涯的愛情,她無法繼續(xù)作為女兒存在,也難以在將來承擔母親的責任和義務(wù)。女人天然具有的為女為母的環(huán)節(jié),在她那里被命運所中斷了。
同樣的中斷也發(fā)生在男主角身上。因為愛情致使他的角色完全錯亂,成了一個反抗法國殖民者的法國軍官,同時又是一個藉演戲謀生的革命黨人,根本弄不清演戲是革命抑或革命是演戲;更不用說,是一個以無家可歸的流亡為生存方式的丈夫和父親。這樣的處境之荒謬,以致最后的結(jié)局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都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除了以死了結(jié),別無選擇。比起《走出非洲》里的意外事故,這部影片里的男主角之死,顯然更加令人唏噓。
順便提一下,同樣兩位出類拔萃的女主角,梅姨的精彩尚且可以用演技高超形容,而作為影片敘事各種糾結(jié)的樞紐人物的德納芙,其舉重若輕風采的天然無飾,行云流水,已然超越了僅止于用演技來談?wù)摰木辰纭?/p>
原來印度支那是指被分裂的越南??!有關(guān)殖民者到殖民地生活把那里變作故鄉(xiāng),然后又面臨必須離開的主題,被祖國和土地孤立為離魂異客。大概因為某偶像組合,對越南人的臉沒有任何好感,而且相濡以沫這種事演出來真的好惡心。德納芙在車里那段欲拒還迎的戲還真是不賴,好吧我就關(guān)心這個。。。
tu fais partie de ma vie, maintenant...j'ai besoin de ta voix, de ta douceur, de tes mains.
在濃重的熱帶樹叢中,電影的氛圍和空氣幾度讓我瀕近窒息。緩慢的節(jié)奏和有些晦澀的字幕,堅持下來我最終也沒能如釋重負。一張閃著光亮漂亮的亞洲臉龐,一個國家內(nèi)韌卻不屈的抵抗,成長和蛻變,不顧一切的愛情到心如刀割的女斗士,歷史的沉重無以言表,可橡膠樹上留出乳白的淚水,足以讓人無法喘息。
卡蜜兒裸著上身醒來見到一個男人一點不驚訝還跟他擁抱?"我一向弄不懂法國人的羅曼史,盡是些瘋狂憤怒痛苦,倒跟我們的戰(zhàn)爭史相似" “法國人教會我們自由平等”這部片可以看看殖民者咋樣抽打工人嘴上還說你是我的孩子 把一大一小的船燒了 遇到危險還強迫人工作 把人關(guān)在籠子里用水刑 殺死小孩 還有評論說有殖民地情節(jié)的 真被殖民了你就是那個被打的奴隸 而不是卡蜜兒這樣的公主遺孤 卡蜜兒后半程幾乎都在睡覺 感情描寫太粗糙 把殖民史拍的這樣柔情似水也是厲害 用法國母親和越南孩子作為隱喻 高啊 一下子顯得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親近了 不再是壓迫者與反抗者 而是成長的子女對父母的反叛 法國不再是面目可憎的剝削者 而是帶來平等自由的啟蒙之母 總體感覺就是法國失去印度支那后的自憐自嘆 沒法殖民了 就拍個電影或美化或感嘆曾經(jīng)
站在東方視角來看西方殖民者的溫情泛濫,才更能體會到什么叫惺惺作態(tài)。以父母身份自居,蠻橫植入的價值觀念,拒絕平等和談判,這樣的昔日“榮光”散發(fā)著腐爛的味道。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那句,your Indonesia is gone.
莫名很喜歡越南背景的電影,意外地很喜歡這個故事。一直都知道這部片子,但現(xiàn)在才知道是女神男神一起演的,氣勢恢宏,情感細膩,攝影和場面調(diào)度極佳。
發(fā)達資本主義的羅曼蒂克送來的自由觀塑形了被殖民地的個體觀念,然自由主義式的保守派或宗教觀仍舊將異族丟到了低等的秩序中,故被殖民地便需把個體的自由觀嵌入到共產(chǎn)主義的利器以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國家建立,此即為何共產(chǎn)主義只在初端充滿希望(包括法共)。法越之親姻糾葛實與歷史螺旋無異。大愛民俗。
想和你到越南去 呼吸潮濕氤氳的空氣 赤腳穿過擁擠狹窄骯臟的街道 看后殖民時代奢華頹敗的建筑在傍晚投下陰影 霧氣籠罩西貢河內(nèi) 我們在低矮的熱帶植物下更加悶熱 湄公河邊或許有悲涼老舊的竹椅 在咿咿呀呀中嗅到越南咖啡香氣旖旎 杜拉斯的情人死于法式抑郁 我們沉默地一起淪陷在旱季雨季...
江蘇文化D5,俗稱碟圣,靠了,那時候碟片真貴。
法國和越南之間剪不斷理還亂啊…邊看邊想著要去越南= =現(xiàn)實會讓一些東西屈服的,因為不服也不行,既定事實已經(jīng)在那裡…
占有我養(yǎng)育我塑造我的是高貴的母親,法蘭西;但教我愛的啟蒙我的讓我懂得民主自由反壓迫要獨立的是性感的情人,另一個法蘭西。越南小公主何去何從?她自然是毫不猶豫選擇反帝反殖民,再崇拜母親也沒有情人吸引力大。
"我不能像你這般坦率 我不會在眾人面前表露情感 況且我愈感動就愈說不出口"
以曾經(jīng)殖民者的身份來拍一部關(guān)于曾經(jīng)的殖民地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視角很值得玩味,流露出抑制不住惋惜舊日榮光的酸楚,讓人想要竊笑.凱瑟玲德納芙的美貌無需多言,但畢竟是年歲不饒人,有了疲態(tài),越南女孩是那種典型的西方人認定的東方美人,但跳探戈那場戲讓我改觀,她實在美麗非凡
出門前租不到這片子,剛卻在第四臺看到這片子,去過越南之後,覺得當初法國是以"永世經(jīng)營"的角度在經(jīng)營越南的,這還包括所有的人口買賣呀.昔日以"殖民"之名,而此世"觀光"的巨人正以一種無色無味的方式在啃食那一塊備受苦難的土地.在片子裡看見了20年前的下龍灣,橘色帆舟真是美極,上個禮拜我還在那兒.
讓我想起《畢業(yè)生》《紅河谷》《走出非洲》,有一處仿佛世外桃源,德納福的堅強寬厚讓我感動,非常蕩氣回腸的電影PS印度支那一般指印度支那半島即中南半島或中印半島。中南半島在亞洲東南部。位于中國和印巴次大陸之間。包括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西部和新加坡
The shame of the history cannot be covered with the epic of romance, not even the most twisted French one.
薩義德東方學佐證,西方視域下自作多情的劇情(尤其最后那句我是你的孩子),對殖民時代的留戀。唯演員和越南風物值得稱道。“橡膠樹般的無情女人。”
1993第65屆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越南,愛情。
爆脾氣的年輕法國軍官,攤上一個無法無天小公主的初戀,參與推動越南獨×立×革×命的故事。配角們顯得那樣莫名其妙,也許因為法國失去越南的過程,本身就是沒有秩序的。值得敬佩的是德納芙的角色,就算半輩子走過的路證明是錯和無用,也能淡定如初。
我21歲的時候看24歲的凱瑟琳德納芙,驚為天人;41歲再看49歲的她,依舊眼波流轉(zhuǎn)、風情明媚。文森特佩雷斯和凱瑟琳德納芙、蘇菲瑪索、伊莎貝爾阿佳妮三個法國國寶級女人合作過,也可以稱得上法國國寶級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