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終于把《使女的故事》第四季追完了。劇情進行到第四季,看點和亮點已不如第一季來得震撼人心,很多情節(jié)走向都能被觀眾預(yù)測中,但這一季我認為仍然值得打五星。
因為前三季鏡頭一直聚焦在男性極權(quán)宗教社會的基列國,如June一樣的女性們在這里被當作生育工具,由主教的妻子們親自領(lǐng)著她們與主教進行受精儀式。
曾經(jīng)是教授、是白領(lǐng)、是老師的女性,在基列國唯一的用途就是生兒育女。
如果反抗,要么是像Jennie一樣被挖去一只眼,要么是像Emily一樣被割掉陰蒂,要么就是像June 一樣被各種酷刑毒打。
與之對應(yīng)的是,男性主教可以任意挑選使女,甚至前往紅燈區(qū)尋歡作樂。
這樣的環(huán)境有多沉重黑暗,June 覺醒并反抗的身影就有多光芒萬丈。
而到了第四季她成功出逃到加拿大,在這里所做的抗爭,我覺得比前三季都要意義深刻。
因為對比基列國,加拿大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人們在這里可以自由購物、自由享受燭光晚餐、自由選擇伴侶。不少共同出逃的使女們也選擇了忘掉傷痛,努力融入這個“正?!钡氖澜纭5挥蠮une ,沒有放下。
她憤怒激烈的言行雖然讓她在這里顯得格格不入,但是正因為她的不妥協(xié)、不將就,才揭穿了基列國的殘酷真相,讓妄圖脫身的弗雷德主教得到懲罰。
所以我覺得在這一季里的June 比前三季都了不起,她展現(xiàn)了一個普通人在溫水煮青蛙的平凡生活里,認清現(xiàn)實,奮力反抗的勇氣。
而這樣的清醒和膽量不是誰都有。
另一個我要打五星的原因是,這一季的鏡頭從另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社會政治的荒誕——臭名昭著的基列國在加拿大還有狂熱的支持者聲援。
對于這些人來說,統(tǒng)治者構(gòu)造的關(guān)于經(jīng)濟、生存等的偉大愿景,更美好、更有誘惑力,也更是因為事不關(guān)己。
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對于這一點,豆瓣網(wǎng)友@瘋藍 的解釋很精妙。
而當這些偉大愿景牽扯上宗教、生育,對于普通人來說就是地獄,尤其是女性。
比如伊朗在上個世紀30年代,女性還可以穿小短裙,自信露出曼妙的曲線。然而僅僅過了40年,她們就只能黑袍加身。女性私有化、宗教警察、石刑、禁網(wǎng)……這些都發(fā)生在政教合一的伊朗。
又比如美國,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推動了美國墮胎合法化。但是僅僅過去48年,得州又再次生效了「反墮胎法案」。無論是被強迫還是意外懷孕的女性,只要墮胎就是謀殺。而所有參與墮胎的醫(yī)生護士、司機等都會被控告違法。
這和《使女的故事》里“Jennie意外懷孕到醫(yī)院墮胎,醫(yī)院卻試圖用宗教感化她留下孩子,于是Jennie 不得已到小診所去進行手術(shù),結(jié)果醫(yī)生被判處絞刑”有什么不一樣?
雖然我們可以很慶幸地說自己不在美國/日本,但是我們的環(huán)境也并不輕松?。?/p>
前有“三孩生育”“ 離婚冷靜期”“離婚搖號”;
后有 “代孕合法化”“減少對‘獨立女性’報道,優(yōu)生優(yōu)育是責任”;
同時還有“女人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兒女”之類的道德審判。
所有的聲音都在講人口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未來、婚姻和孩子的重要性,卻唯獨沒有問過女性的意愿,也沒有告訴過女性——
成為母親,要面對哪些遭遇?
《親愛的小孩》女主角方一諾應(yīng)該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從精致的都市麗人,變成挺著恐怖孕肚的媽媽。
不僅要眼睜睜看著自己長出孕期黃褐斑,紫紅色的妊娠紋,還要忍受孕期尿頻,更別提生產(chǎn)造成的恥骨分裂和宮頸糜爛。
而當她懷孕需要人伺候時,老公連蘋果都不會削;當她半夜喂奶需要幫助時,老公不管不問在旁邊睡得像死豬一樣;當她生完孩子后,還要面對「母職懲罰」。
而生育還僅僅是女性生存中的冰山一角。
家暴、產(chǎn)后抑郁、職場歧視等這些名詞近年在各大媒體的大肆宣傳下,男同胞們應(yīng)該也并不陌生,但他們大部分人應(yīng)該也都無法感同身受地去發(fā)聲。就像我身邊也有男生能寫出「女性被催婚」這類的話題,但也僅僅止步于此了。對于女性真實的困境,很多人沒有真正了解過,也不理解,更多的是在批判女性矯情、販賣焦慮。
我想大概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吧。
戴錦華老師說,我們也曾號召婦女解放,那個時候婦女地位空前高。然而,勞動力一旦開始過剩,女性就成為了被“淘汰”的人。 正如1930年代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歐美各國一邊選擇雇傭女職員刺激消費,一邊又大力鼓吹女性家庭主婦形象,并獎勵婚姻與生育。
而為了讓女性能心甘情愿地接受這個的命運,還專門有人負責教化。在《使女的故事》中她們是年長的女性嬤嬤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們是七大姑八大姨,還有網(wǎng)上素未謀面的女性。
父權(quán)規(guī)訓至此,讓女人和女人之間互相爭斗。把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的情誼簡單粗暴塑造成情敵;把閨蜜一詞改頭換面成雌競;把古代女性生活通通寫成只有宮斗的劇情。讓我們覺得只有依附于男人、只有生育,才是價值。
不可否認婚姻、小孩對一些人的意義,但重要的是我們對此是否有自主選擇權(quán)。
如果生育變成任務(wù),那我們與HANDMAID有何區(qū)別?
我們當然可以說家暴這些事件都是個例,但我覺得幸存者偏差并不能抹殺整個女性群體的生存困境。我們能看到的是個例,看不到的還有千千萬萬個個例。
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我國女性的地位比隔壁東亞國好太多了,而且美國日本的事跟我們無關(guān)。但是我們的地位較高并不代表我們的困境就消失了,沒有發(fā)生我們身上并不代表不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身上。
時代的一粒風沙,落到個人身上就是泥沙俱下的風暴。我想這才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去警惕性別剝削并發(fā)聲的原因。而且,不僅僅是女性需要關(guān)注,男人們也一樣。
《使女的故事》告訴我們,女性是紅袍的使女,男性是被奴役的牲畜,滔滔浪潮之下沒有人是幸存者。
而現(xiàn)實中的男性不也正被“男人要壓抑情感““男人事業(yè)一定要成功““男人要承擔更多經(jīng)濟責任“等社會性別規(guī)范的觀念“奴役”著嗎?
人類是命運共同體,誰也逃不掉。
我在豆瓣關(guān)注的一位網(wǎng)友@梁圈圈很久以前就說過“女權(quán)并不是以女性的名義去推翻男性的統(tǒng)治,建立新的統(tǒng)治,而是通過對父權(quán)/男權(quán)結(jié)構(gòu)的徹底顛覆,重新分配社會資源,使女性擺脫性別結(jié)構(gòu)的壓迫,得以自由展示她先天具有的力量,也可使男性從性別結(jié)構(gòu)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獲得更多的自由。” 所以,我們一直在爭取的女權(quán)其實就是人權(quán),作為人應(yīng)當平等享受的權(quán)利。而這個權(quán)利現(xiàn)在還需要我們都去努力實現(xiàn)。
雖然會有很多困難阻撓,很多反對聲音,但是不爭取就一無所有。
在《傲骨之戰(zhàn)》那篇文章我寫過,歷史并不是由那些既得利益者改寫,而是每一個人手拿火炬,不斷接力推動的。
我們可以去工作、去對性別歧視說不、去積極參與每一次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修訂、去積極援助每一個婦女兒童、去轉(zhuǎn)發(fā)、去表態(tài)、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像「June」一樣,以一燈傳諸燈,至萬燈皆明。
不知道編劇組是怎么寫的,把第四集寫的很像
June第三集那個行為沒什么大問題,作為媽媽看見女兒被囚禁在玻璃房里,作為母親,賣隊友也……emm…如果你孩子被威脅了你會怎么樣…
至于牛奶里吵架那番話,可以代入一下June…在賣隊友以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信任問題…
Rita: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和Martha,對Serena并沒有那么對立,見Serena那面很猶豫的態(tài)度很證明,最后的壽司+陽光算好結(jié)果
有關(guān)Janine的去醫(yī)院看護士/醫(yī)生部分,臺詞基本上都和《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高度一致,那個Black Woman和電影里面的診所老太太一模一樣…現(xiàn)實社會中至少美國非大城市就是這樣…就不提阿拉巴馬的法律了
醫(yī)生的臺詞和電影也很一樣,#很好奇為什么沒有做人流而是藥流,可能那樣太殘忍了#
有關(guān)最后…June肯定不會做的,母親就是女權(quán)分子,不《我唾棄你的墳?zāi)埂肪秃懿诲e了,當然這不是B級片;
極端社會下,普通人的基本權(quán)利被剝奪后,客體化稀松平常,歷史書中的案例不要太多,不僅對女性,男性也一樣…Gilead的核廢料殖民地里,男性/女性干活就是等死…
Janine的悲劇人生從Gilead前就決定了…底層家庭+未婚生子后的生活決定了她的性格,最后的對話也沒有很可以,人善被人欺……#在使女時的就一直在被Lydia和大主教欺負#……
另外,June并沒有想去吃土匪的東西,只是換了衣服跑…并沒有非要Janine去…只是…
這集要的是觀眾感同身受的效果,Gilead成立就是當年溫水煮青蛙煮出來的,從女性不能墮胎,女性不能工作,不能有獨立賬戶開始…
按照證言主線,
June在Janine死以后跑出來后(板上釘釘),最后兩集控告的震撼力會更大…
編劇大路線不會錯,Atwood老奶奶還在當劇集編劇,還有續(xù)集書在,不會爛尾的
反抗的美學。如果說古典主義被定義為對激情的控制,古典時代就是一個藝術(shù)將當代人的激情作為形式和程式來表達的時代。今天集體的激情超過個人的激情,藝術(shù)不需要控制愛,而是在其最純粹的意義上的政治。人被一種對其處境的希望或絕望的激情所控制。 然而,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任務(wù)——1)因為要體驗一種激情先要表達它,集體的激情吞噬了藝術(shù)家所有的時間;2)因為死亡的機會更多——甚至這是真正地體驗集體激情的唯一機會,即愿意為它而死。因此,真實性最大的機會同時也是藝術(shù)最大的失敗的機會??磥砉诺渲髁x也許是不可能的。如果它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人類反抗的歷史就有了一種意義,這種意義是導致這種局限性。黑格爾可能有道理,歷史的終結(jié)是不可想象的,它只能存在于一種失敗之中。黑格爾這里可能錯了。但是,如我們似乎相信的,如果這種古典主義是可能的,至少人們可以看到它只能由一代人創(chuàng)造出來——而非一個人。換句話說,我所說的失敗的機會只能由數(shù)量加以平衡,就是說,十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有一個存活下來,能夠在他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激情的時間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藝術(shù)家不能再是一個孤獨者了?;蛘撸绻且粋€孤獨者,那是得益于整整一代人的勝利。 ***1945年10月 反抗的美學。 人不可能完全絕望。結(jié)論:所有的絕望的文學都只是一個有局限性的個案,并非最具象征性。在人身上最值得注意的并非他是絕望的,而是他克服或忘記絕望?!^望的文學永遠不是普世的。——普世的文學不可能止步于絕望(也不會止步于樂觀主義——倒過來推理就足夠了),它只需考慮這一點。需要補充:文學是普世的或不是之理由。 ***反抗的美學。宏偉的風格和美麗的形式,是最高級的反抗的表達。
以上摘自《加繆筆記》
這段太太太契合《使女的故事》了
為什么看了第四季第一集感覺跟我之前第3季最后的劇情連不起來,記得之前是把他兩個孩子送出基列國,然后帶其他使女逃出去,然后有人追殺他們,好像還有跟大boss逃出去,那對夫妻被加拿大zf抓走了,第四季開始怎么換了個女主人在管他們了,難道是2年沒看忘記劇情了嗎,求解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是看閃亮女孩之后才來看使女的故事的,主要是為了女主,她的作品里面有種力量,讓我明白很多東西,比如第一季里嬤嬤讓侍女們指著珍妮說是“你的錯”讓我聯(lián)想到社會中很多性暴力,最后大家都在議論是受害者比如他的打扮和穿著,而施暴者卻打著馬賽克,還有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挑剔女性長相身材,說什么長這樣不會被騷擾,然而會說這些話的人不是他腦子壞掉而是源于大環(huán)境,影視作品,和女性力量的薄弱,比如女孩到適婚年齡就會被逼婚,說有孩子才完整,怎么完整了?生孩子對女人有什么好處?她會承擔失業(yè)風險,生命風險,毀掉身材,同時老公還會出軌,如果只是為了結(jié)婚而結(jié)婚我覺得不值,如果真的有愛情那是另一回事。所以逼你的人也解釋不了,只能說每個人都如此所以你也要這么做,就像故事里的王國,他制定規(guī)則告訴女性她宿命只是生育,并告訴你每個人都是這樣,是不是在幾十年以后大家都會習以為常,只要稍微給你按甜頭就覺得國家實在偉大,甚至感恩戴德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就該如此!所以在有點點苗頭的時候就開始反抗,才不會導致有一天使女的故事不是科幻而是現(xiàn)實。
前三季里,每次June在基列國里回憶起Luke,孩子和之前的世界,我都會想,一個人在絕境里反復(fù)咀嚼并當作希望的幸福,真的會如愿嗎。
第四季里June被國際組織救出基列國,來到加拿大。再次見到Luke的時候,June明顯有種恍若隔世的陌生感。對從空襲中得救并失去所有伙伴的June來說,在高檔酒店里為自己布置晚餐的Luke和超市里自由購物的女性顯得如此不真實。
在加拿大的日子里,我們看到June仿佛是罹患戰(zhàn)后創(chuàng)傷的士兵一樣。Luke所做的努力是那樣徒勞。我看的時候也在想,如果June愿意把遭遇說出來,那Luke就一定會理解。但是聽完June在法庭上的陳述,我覺得這想法太天真了??蓱z的Luke,他出現(xiàn)在法庭上,期盼聽到June的經(jīng)歷以后能夠獲得了解。但其實跟著June經(jīng)歷過前三季的我們也到這時候才明白,對比我們之前看到的那些慘烈場面來說,June的陳述是多么的輕描淡寫。從她的陳述里,我想Luke完全無法體會到她每個清晨的絕望和每個夜晚的害怕。那種時時刻刻對自己性命的擔憂,Luke恐怕永遠也無法理解。有些痛苦太深,深到無法用語言傳達。所以即使June想,她也無法傳達給Luke。經(jīng)歷了這些的June已經(jīng)成長到了Luke無法企及的高度,所以比起和Luke在一起,June寧愿和從基列國逃出來的其他女人在一起。多像戰(zhàn)后老兵,因為經(jīng)歷過的東西無法為外人道,所以不如抱團取暖。
對于June在加拿大的種種激烈言行和她對于是否應(yīng)該放棄激烈抵抗的心理刻畫也是如此真實。June沒有選擇和使女們相互舔舐傷口,她選擇繼續(xù)抗爭。因為那個曾經(jīng)傷害她的,作惡的東西還在繼續(xù)傷害別人,她怎么能就此偏安一隅,無所作為。更為本能的原因,應(yīng)該是仇恨,被基列國澆灌出來的扭曲的仇恨。
再說加拿大出現(xiàn)大主教夫婦支持者。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會支持他們。我想那是因為身在加拿大的人不曾親眼見過或身處基列國,所以即使那是地獄,那也是事不關(guān)己的地獄。你以為聽到別人說基列國有多殘酷就能讓遠在加拿大的人們對此深惡痛絕嗎。也太高看人的同理心了。對他們而言,選擇聽到大主教夫婦的美好承諾,選擇看到因為遵守基列國的法律,大主教夫婦有了自己的孩子這個事情對他們更有誘惑力。這些人歷史上一直都有,他們真的就只是普通人而已。
再來說Nick。他的人物設(shè)定太單薄了,完全就是基列國的果郡王。他應(yīng)該更復(fù)雜的,在那樣一個地方,做到大主教的位置,他怎么可能是個“為了嬛嬛,我什么都愿意”的人呢。他要有私心,他必須有私心才真實。
而Serena成為真正的母親后,本應(yīng)該看到她對于June的理解,對于自己過往的內(nèi)省,同時還有無論如何都要保護自己孩子的決心。那本應(yīng)該是無比精彩的一個女人的覺醒。但這些通通都沒有,或者說被粗暴的變成了“我要依靠大主教“。實在是敗筆。
最后一集正義通過暴力得到實現(xiàn)。作為永遠被greater good當成借口犧牲掉的女人們,殺戮是她們唯一剩下的方法。這些貌似純良的greater good細想起來真是討厭啊,為了誕育下一代,你就被我們強奸吧。為了救出更多女人,你就放過那個強奸犯吧。
這一季完結(jié)吧 求求了
好愛尼克,死磕尼克,尼克什么時候能控制基烈啊
讀了《證言》我現(xiàn)在看到aunt lydia都恨不起來了,每次她一出場我就:嬤嬤,妳是我們的人吧,別裝了,什么時候從內(nèi)部搗毀基列啊,快點的。
地獄即現(xiàn)實 地獄正在靠近
我累了...
不要再拖了!讓我看到加拿大的鐵蹄踏碎基列國的大地吧?。?! April 28, 2021 Let the show begin!!!好愛第一集開頭的音樂?
姐妹們團結(jié)起來,燒光這個骯臟的世界。
看了兩三集就看不下去了,June干了那么多事,居然還沒有被除掉,真是無敵鐵金剛 不死女俠啊,劇情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了
追《使女》的動力在于,希望看到它開墾更多的女性議題,提供女權(quán)討論的思考角度、觀念的交鋒時刻,但脫離阿特伍德原著后,這方面呈枯涸之勢,編劇好像沒什么可挖了,一路往爽劇方向疾走,只顧經(jīng)營沖突,在一個固定套路里再三重復(fù),為賦抓馬強說愁,每集大量空洞冗余的慢鏡頭除了拖時長,早已沒有情緒張力和抒情功能,更談不上意境。明明敘事語焉不詳,潦草了事,反而給人一種節(jié)奏奇慢的感覺。【憤怒是一種能量工具,也是通往治愈的必經(jīng)之路,非常理解 June 的“不原諒”。因為最恐怖的或許并不是強弩之末的基列國,而是自由國度里,出庭前面對歡呼的支持者人群,重新牽起手來的Fred夫婦。那,可是真正的現(xiàn)實,一點都不虛構(gòu)。作惡者不需要你的原諒,他們會自己原諒自己。
請在這一季完結(jié)!Praised be。來更新:節(jié)奏也太慢了吧??!
之前我也有過疑惑,為什么要這么反反復(fù)復(fù)不早點結(jié)束。可是也許這就是revolution的真實面目,每一步都是一小步,挫折與倒退是必經(jīng)之路。本季成功吸引到我的注意的是:E5最后的fix you;E9與Nick一家三口的重逢。這一季色調(diào)貌似更為陰暗了,然而攝影與調(diào)度還是一如既往地風格化,幾乎成了它的名片。
前兩集還熱血 第三集又操蛋了 這么多你慢鏡頭 瑪?shù)?這季還不結(jié)扎嗎
珍妮……第五集fix you也太犯規(guī)了……煙塵里看到老朋友我真的不行了,這下總算逃出來了是嗎,珍妮還在嗎……最后結(jié)尾大家打死fred我竟然沒有感覺到爽,還一直在擔心會不會真讓他跑掉……
今天看了頭三集 還是好拖 唉
革命尚未成功,權(quán)利秩序已經(jīng)開始混亂了……視覺美學未變,劇情更雜糅??粗?4歲的小姑娘躺在June身邊互說我愛你,我只想說好嗑。和Nick終于再相見,也是我愛你,果然是真愛。一樣的好磕。誰說女主瑪麗蘇大豬蹄子,我跟誰急。Moss依然是我心中美劇表演top級。
第一季分類里標注的“科幻”才最諷刺
真的還有必要拍下去嗎 一遍一遍又一遍…抓了跑跑了抓 心累…
我真的很不忍心給你打低分。但她好像陷入了一個輪回怪圈,在邊境瘋狂試探,“我逃出來了,我又沒逃出來,我死了,但又沒完全死?!蔽乙詾樾》蛉藭惺裁粗匾聞∏槟兀孟褚矝]有。美劇最大的通病就是做一個爆款就會瘋狂榨干他的剩余價值,直到爛尾,永遠不會見好就收。
結(jié)合three children政策 可以打上現(xiàn)實主義題材標簽了
I want to see bloody venge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