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簡要地描述了奧斯曼從一個游牧部落到統(tǒng)一土耳其、占領君堡逐漸成長為橫跨亞歐非的伊斯蘭帝國的過程(有點像建立大清的建州女真,都是取代古老政權進而開疆拓土的游牧民族)。到蘇萊曼一世是奧斯曼的全盛時期,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zhàn)以后奧斯曼就由盛轉(zhuǎn)衰。隨著工業(yè)化和革命的展開歐洲占據(jù)上風,奧斯曼也只能變成靠著緩慢的改革和站隊獲得援助續(xù)命的病夫,領地也逐漸失去:北非的殖民地的淪陷、中東什葉派的叛亂禍起蕭墻、巴爾干半島成了民族主義的盛行的火藥桶,再加上毛子對君堡和黑海的覬覦,奧斯曼被卷入一戰(zhàn)加入同盟國陣營(竟然和哈布斯堡家一伙)。戰(zhàn)敗元氣大傷,奧斯曼人的認同感因為宗教和民族的分歧消逝,政權瓦解順勢誕生了土耳其。
畢竟是BBC視角還是受限,比如為什么凡城的庫爾德和亞美尼亞人的遷徙成了有組織的屠殺,之前自己也說過西方夸大了奧斯曼鎮(zhèn)壓塞爾維亞的死亡人數(shù),到了近代就不提了嗎。
第一集:
※ 奧斯曼人是13世紀末發(fā)源于小城Sogut的游牧民族,常年為信仰穆斯林的羅姆王朝充當雇傭軍,1299年Osman一世建立奧斯曼王朝
※ 1301年至1453年,Osman一世、Orhan一世、Mehmet二世征戰(zhàn)基督教鄰國(今保加利亞、希臘等),最終消滅拜占庭帝國,定都伊斯坦布爾
※ 圣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波黑的薩拉熱窩保存著當年的清真寺與東正教教堂
※ 禁衛(wèi)軍強征基督教家庭的男孩服兵役(血稅)
※ Mehmet二世修建托普卡帕宮,強征基督教女奴為蘇丹生育后代,最出名一位是其寵妃Hurrem
※ Mehmet二世批準弒兄令,以避免爭奪王位引發(fā)的內(nèi)戰(zhàn)
※ 1513年信仰什葉派的薩非王朝(今伊朗)慫恿紅頭Kizilbash人起義,Selim一世平息叛亂,宣布什葉派為異教徒,并加強遜尼派的身份認同,這為當今中東沖突埋下禍根
※ 1516年Selim一世征服馬穆魯克帝國(今敘利亞和埃及),占據(jù)了耶路撒冷、麥加、麥地那等圣地
第二集:
※ Suleiman大帝加強了奧斯曼帝國在伊斯蘭世界的統(tǒng)治(自封“哈里發(fā)”&朝覲圣品)
※ 蘇萊曼法典融合神法“沙利亞”和人法“卡農(nóng)”等,國家事務和宗教事務分別由大維齊爾和大穆夫提掌管
※ 著名建筑家南希設計了塞利米耶清真寺等350多座建筑
※ Suleiman大帝征服今伊拉克、匈牙利、羅德島
※ 伊麗莎白時期,信奉新教的英國與奧斯曼建立貿(mào)易關系,以挾制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
※ 1683年奧斯曼大軍攻打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被基督教聯(lián)軍打敗
※ 十八世紀下葉歐洲各國進行工業(yè)革命&政治改革,而奧斯曼保持原狀,被稱為“歐洲病夫”
※ 1798年拿破侖入侵奧斯曼附屬國埃及
※ 1805年位于今沙特沙漠地區(qū)的瓦哈比派教徒叛亂,短暫占領麥加和麥地那
※ 19世紀中葉奧斯曼的統(tǒng)治階層進行坦齊馬特改革
※ 1876年Abdul Hamid二世登基,俄國慫恿巴爾干地區(qū)基督徒叛亂,奧斯曼的暴力鎮(zhèn)壓事件促使英國與其決裂,俄國1877年乘勢挑起戰(zhàn)爭,最終俾斯麥帶領的歐洲列強斡旋停戰(zhàn),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相繼獨立
第三集:
※ 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要求國家進行現(xiàn)代化改革
※ 1914年奧地利費迪南大公夫婦被刺殺,一戰(zhàn)爆發(fā),奧斯曼加入同盟國參戰(zhàn)
※ 1915年軍官凱末爾在加里波利之戰(zhàn)擊退協(xié)約國軍隊
※ 亞美尼亞軍屠殺凡城的穆斯林居民,奧斯曼進行種族滅絕予以報復
※ 1919年巴黎和會,協(xié)約國拆解奧斯曼帝國,導致日后的地區(qū)沖突不斷
※ 1919年英國鼓動希臘入侵土耳其,凱末爾發(fā)起抵抗運動,1922年火燒希臘所占領的伊茲密爾城,戰(zhàn)后大量希臘人遷離土耳其,土耳其人也遷離希臘
※ 同年蘇丹制和哈里發(fā)制被廢除,末代蘇丹Mehmed六世流亡海外
※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建都安卡拉,凱末爾總統(tǒng)進行“世俗化”社會改革,1926年伊斯蘭學者安迪?!ず握芤蚍磳雇炼錃置倍惶幩?/p>
※ 市場經(jīng)濟改革下“安納托利亞之虎”得到商業(yè)紅利,支持保守的正義與發(fā)展黨在2002年建立首任伊斯蘭政府,埃爾多安就任土耳其總理
1
很奇怪,看到這部紀錄片的封面就感興趣。妙妙特別感興趣這個洋蔥頭,16世紀的蘇萊曼大帝。里面的主持人講述了一個關鍵的世界時刻。他長得有點黑。
小黑講述了阿拉伯半島劃分疆界毫無理由。這是阿拉伯世界的基礎,但他們想象不到奧斯曼的崛起是怎么回事。也許是一個人的覺醒。
Sogut原來就是個武裝游牧 幫巴格達打天下的,但是他們汲取了伊斯蘭教。13世紀末奧斯曼的一個夢,發(fā)展成為了整個奧斯曼帝國的大夢。第2代他們就開始攫取了歐洲 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土地,他們搶掠一空,然后就奔向下一個目標。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開始在這里修建浴室,取代羅馬文化。1204年因為十字軍東征的關系,他們無法再向前。但是默罕默德二世又把這個金蘋果摘回來了,沃爾班Urban把大炮技術賣給了他,因為拜占庭帝國付不起錢,他們只花54天就奪回了原來的領土。然后用各種政策把居民吸引來,運用各種威脅大工匠吸引過去,這里開始了工商業(yè)大繁榮。
巴爾基等專家說,其實他們也沒有什么平等,只不過是不迫害人而已。但是光是這一點不迫害,不運動,這就太了不起了。特別是奧斯曼他們都是武夫出身,能夠做到這一點,那絕對是一種覺悟。 2
什么亞洲和歐洲,什么奧斯曼什么諾曼底,什么伊斯蘭什么耶穌基督。這些根本都是假象,就像片中說的,他們都是勾連在一起的,連血緣都是這樣。
反而是孜孜不倦的歷史學家當真了,并沒有識破這種假。什么鹵米,什么洋蔥頭,什么旋轉(zhuǎn)舞,什么索菲亞大教堂,這一切也都是一種假象。甚至是兩大陣營的對抗。 15世紀初,奧特曼帝國差點毀滅。因為不設長子繼承制,故所有的兒子都會激烈的競爭,直到一路廝殺至頂峰。年僅19歲的默罕默德,批準了弒兄令!真是恐怖啊,為了防止王位競爭,殺人變成了合法的事情。但教授說,這也有好處,因為避免了內(nèi)戰(zhàn)。還說如果對比當時的歐洲,當時的玫瑰戰(zhàn)爭是通過下毒來完成的,還沒有伊斯蘭的制度完成的好。
賽利姆一世登臺了,他要徹底解決薩菲帝國的什葉派問題。他是不斷的加強自己的遜尼派身份,然后宣布對方為異教徒。這樣他就可以宣戰(zhàn)了,并且于1514年解決了戰(zhàn)斗。這一決定,影響深遠,甚至是一個伊斯蘭歷史的轉(zhuǎn)折點。
而以開羅為中心的馬穆魯克帝國,卻擁有了所有的圣地。但是他們是遜尼派??墒菉W特曼帝國早已經(jīng)把帝國的野望當成第一要義了,他宣布對方曾經(jīng)與薩菲帝國聯(lián)盟,所以也是異教徒。他們拿步槍,對著對方的冷兵器。所以他們統(tǒng)治了開羅,也因此就統(tǒng)治了麥加和麥地那。
3
第2集是說洋蔥頭蘇萊曼大帝的。
那些腦中只有“洗白”、“吹”和“黑”的無腦人士還是趕緊閉嘴吧
頭上包的都是什麼呀。。。// ME is so fucked up..//Hew Strachan !!
論腳本文采故事講述方式制作拍攝風景展示不如Simon那部,它更加厚重更側(cè)重于歷史觀的構建。不得不說,奧斯曼真的像大清啊!這部拍于2013年,結(jié)尾對于土耳其抱有極大期待,希望他能成為魔法棒,點亮整個中東地區(qū),少些宗教的牽絆,現(xiàn)在三四年過去再看埃爾多安在土耳其做的事情,真是令人唏噓。
1299年Osman一世建立奧斯曼王朝,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并定都, 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嫁給了莫斯科大公,所以以后俄羅斯的皇帝從伊凡雷帝開始才能稱凱撒。蘇萊曼大帝時期,奧斯曼國土擴大到更大的歐洲和亞洲地區(qū)。詳細讀書筆記轉(zhuǎn)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02883/
觀看的日子里巴以再次沖突,窗外槍聲不斷。片子里有位學者說,如果世界會發(fā)生第三次大戰(zhàn),最大可能就是在這里。短評有人吐槽英法當初的領導人不夠英明才扔下這么個爛攤子,又有沒有想過也許就是人家太精明了。紀錄片或多或少都會有主觀傾向,更何況涉及到復雜的宗教、民族等,這部比耶路撒冷那部好點在受訪者的立場和角度非常廣,可以同時看到不同的故事版本跟觀點。以史為鑒是句真理,由整個奧斯曼的興衰到近現(xiàn)代有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干地區(qū)和沖突不斷的中東都在告誡我們:警惕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以及別被西方忽悠瘸了。P.s.雖然主持人各有傾向,但bbc這個時時刻刻都要聲明下英國是攪屎棍的作法很會了。
第三集
輪廓清晰,細節(jié)不足。
難免有歐美希望美化土耳其式民主以期宣揚歐美式文明的中東橋頭堡形象之痕跡,但其縱貫奧斯曼與土耳其史今分析中東與巴爾干現(xiàn)狀的思路還是穩(wěn)、準、到位的。不得不佩服BBC御用史家的筆桿子,能夠把多元駁雜的史料與思考維度融匯在一個非常準確的切入視角上展開敘述,棒棒噠。
繼先知和安達魯西亞之后,Rageh Omaar再次主持伊斯蘭相關紀錄片。The Ottomans: Europe's Muslim Emperors講述奧斯曼帝國,一個令人著迷的主題。不了解奧斯曼,就不會明白今天近東中東北非和東歐巴爾干國家的各種邏輯。三集的份量對于這樣一個主題來說實在是太短了。希望BBC的多元化可以更加發(fā)揚光大。
看到最后才是最唏噓的,凱末爾強制摘掉頭巾和帽子,強制實行投票民主,最終人民拿著他給的民主,又把頭巾給投了回來。這算是幸事,還是不幸?
原來中東和巴爾干地區(qū)的各種事都是奧特曼惹的禍…想到現(xiàn)在的中東和歐洲局勢,只想說真的什么叫風水輪流轉(zhuǎn),一報還一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話說海的庇護真是大英大美耍起賴皮來不考慮后果也不承擔后果得天獨厚的條件啊…
加里波利的慘敗一帶而過,亞美尼亞大屠殺倒是講得多些;不過看英國人自己談英國人給阿拉伯人的空頭許諾,對一周后奧斯曼的瓜分,然后在雄偉壯闊的配樂下推出了阿圖卡,嗯,帝國主義都是大話精,救國還靠國父,還蠻有意思的....
當動蕩的中東讓人頭疼不已時,穩(wěn)定繁榮的土耳其自然會被西方人塑造成穆斯林國家的榜樣,諷刺的是,當初插手中東埋下禍根的不也是你們么。
還是比較中肯的。A站英字三集全。
按時間講歷史,框架清晰,凱末爾將奧斯曼帝國碎片世俗化那段最有趣?,F(xiàn)代土耳其建國剛好百年,埃爾多安所在右翼政黨在持續(xù)高通脹貨幣瘋狂貶值下還能連續(xù)執(zhí)政,剛好印證了李光耀多年前對選舉的看法,“只要你搞這種一人一票的模式,那么最容易煽動民眾的事情就是做出一些簡單的、煽情的呼吁,而不是承諾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與增長或承諾其他民眾不甚了解的事情,只需在一些簡單的事情上做出承諾,比如種族自豪感、語言、宗教和文化?!?/p>
六百年土雞興衰
補課中~
補課。世俗與宗教,宗教與宗教,民族主義等等。在歷史里,我們往往看到當今世界的鏡像。
雖然是BBC出品,但是對英國在一戰(zhàn)前后對中東格局的消極影響做了挺深刻的檢討。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對于多宗教多民族的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令人想到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王朝以及當朝。補了一個知識大盲點是,原來當今的中東地區(qū)全部隸屬于奧斯曼王朝
這片的資源可真夠難找的,好像被掃蕩過一遍似的,這兒一集,那兒一集,字幕東拼西湊找不齊,活下來就是幸存……實際上做的是真好!臉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