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暴龍哥是真低俗——低俗喜劇
有的人,離了婚,講粗口,凡事還有度;
有的人,講粗口,和驢交往,過了火,更過火的是還要逼別人與驢交往。
暴龍哥是真低俗,欺負人是真低俗,有時候人是荒唐透頂。展現(xiàn)人的低俗和荒唐,即是喜劇,低俗和荒唐的喜劇有笑,沒有淚。黑暗,陰郁,下賤,愚蠢,這類題材都可以成為低俗喜劇的題材。
彭浩翔的片尾是非常精彩的,2001太空漫游的配樂配上杜汶澤同椅子的“互動”,充滿了喜劇效果,很好笑。
2 ) 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chǎn)片的焦慮 ( 轉(zhuǎn)帖 )
《低俗喜劇》的成功毋庸置疑,僅800萬港元製作費卻賺回了3000萬港元票房,更掀起了追捧港產(chǎn)片中「本土性」的熱潮。但在這套電影靠「低俗」大獲全勝的同時,倘若我們不只滿足於從電影中獲得低層次的視聽刺激,便會為該片的成功所折射出的今時今日之港產(chǎn)片形象備感沉重——或許這部如此「低俗」的影片能做到「口碑不俗」、被香港普羅大眾認受獲得廣泛共鳴,只是「港產(chǎn)片」的誤入歧途。
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
作為香港中生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彭浩翔近年來被許多擁躉視為讓港片「枯木逢春」。然而,他摸準的這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港式小品路數(shù),看似在為被合拍片潮流不斷蠶食的「港片身份」正名,實際上卻和這座城市生產(chǎn)的許多其他不負責任的文化產(chǎn)品一樣,鼓勵著港人愈加反智、愈加不介意低俗甚至以低俗為榮。
從《志明與春嬌》開始,彭浩翔電影的賣座法寶,就是毫不掩飾地販售和消費低俗。廣東粗口支撐起的大量對白,讓本土觀眾「爽」進內(nèi)心身處—— 創(chuàng)作者狡猾地用「低俗性」偷換了「本土性」,使得人們不必對壞品味有任何羞愧,因為這是「道地港味」。而《低俗喜劇》作為一部文藝作品的惡劣之處,正在於它把對觀眾「求爽」心態(tài)的縱容,上升為一種變本加厲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打正旗號「沒有最低俗,只有更低俗」。
低俗得義無反顧的《低俗喜劇》——它連英文名也要叫“Vulgaria”——卻連「彭浩翔電影」一貫為觀眾提供的敘事樂趣也付欠奉,它甚至不是個有結(jié)構(gòu)的故事。即使忠實粉絲,也難以講明除了串聯(lián)起一個個黃色段子,該片意義何在,於是他們說,至少還有本土創(chuàng)作者願打造一部「只」取悅本土觀眾、「只」瞄準本土市場的電影。
但這恰恰是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臨時起意即興拍攝,交出一個東拼西湊的故事,因為「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夠爛夠俗夠低級,就能令他們high至極;因為要滿足港人,所以要盡情釋放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內(nèi)部人們壓抑心底的粗俗低劣,將guilty pleasure 變成guilt-free pleasure。
《低俗喜劇》的賣座,證明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也印證港產(chǎn)片及本土文化產(chǎn)品中的「潛規(guī)則」:「低俗性」才是叫好叫座的「本土性」之主流。
男主角杜汶澤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低俗是港產(chǎn)片的一個核心價值?!贡就羷?chuàng)作者與受眾早已視「低俗」為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地將其美化為「香港特色」,這種文化消費上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huán),才真正讓人感到悲哀。
對於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者而言,比創(chuàng)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怎樣用作品詮釋人性、關懷現(xiàn)實。但《低俗喜劇》卻無疑作出了一個畸形的示範。影片擺出「電影良心」的姿態(tài),看似通片都在講電影人為本土電影的「犧牲」,但實際上是以一種毫無承擔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去傷害電影?!讣冋燮沟母拍畋煌祿Q成「三級片」,港式幽默被偷換成重口味、賤格與刻薄,而「電影夢」更偷樑換柱成「開工大過天」的急功近利。創(chuàng)作者嘲弄整個行業(yè)的玩世不恭中,並未提出思考與反省,反而以極傲慢的態(tài)度調(diào)侃業(yè)界,將電影生產(chǎn)的複雜狀況簡化為「資本」與「性」的交換——拍電影和「賣身」無異,而電影根本就是滿足人慾望的工具。
整套《低俗喜劇》中,創(chuàng)作者自認「娼妓」。他們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充分賣弄小聰明侮辱大眾的智商。戲中角色唯「搵食」至上、全無底線,而這套戲也爲迎合觀眾的惡趣味而不設下限——搞獸交噱頭、物化貶低女性、簡單粗暴地消費慾望卻不探究慾望的形成機制。一切都以最粗俗直接的方式呈現(xiàn),反正人們只滿足於看過、笑過、低俗過,不必對電影本身心懷任何敬意。
《低俗喜劇》宣稱「不喜勿看」,但這種將「低俗」的選擇權直接交給觀眾的態(tài)度,也正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的不負責任。文化藝術有引導大眾審美的作用,因而生產(chǎn)一部提供低俗快感的作品,本身就是助長大眾的惰性。在香港這座根本不拒絕「低俗」、甚至刻意追捧「低俗」的城市,創(chuàng)作者更能利用人們跟風追逐本土文化身份的心態(tài),將「壞品味」與「港味」劃上等號,讓人錯覺「三級片」才是港片救星。
港產(chǎn)片的魅力,源於通俗卻不該止於低俗,無的放矢地消費粗口與性,只會令當下港片缺失底蘊、缺乏對社會矛盾深入解讀能力的形象進一步惡化。故而,拒絕「低俗」是我們面對「港片」時應有的態(tài)度。
「反大陸化」背後的狹隘與恐懼
《低俗喜劇》的面目很「本土」,但它真正的戲劇衝突卻是「合拍」,是杜汶澤怎樣從大陸人身上拿到投資。正是利益的現(xiàn)實原因,導致香港在大陸面前愈趨被動、主體性日益模糊。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低俗喜劇》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fā)洩,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廣西黑老大竟野蠻、荒淫到喜歡獸交,香港觀眾則在盡情嘲笑大陸人的愚昧和不開化中享受到快感。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力圖表明儘管港人自認「低俗」,也絕不及大陸人的荒唐乃至變態(tài),而香港的「文明」,卻正在遭受大陸「不文明」的玷污。正如 Facebook上,自由行遊客子女隨地大小便的新聞被瘋傳,完全符合片中傳達的主旨:大陸人是「蝗蟲」、是荒蠻之輩,任何令人髮指的低俗行為他們都做得出。
港人的「低俗」,最多是爆粗,而大陸人的低俗,根本與動物無異——《低俗喜劇》中這樣的設定,反映香港人面對大陸的焦慮,早已變得扭曲。大陸可以做香港的恩主,卻無法收服港人的心,港人臣服於大陸在經(jīng)濟層面的強盛,卻又決計不肯放棄精神層面殘存的優(yōu)越感,這種一邊依賴、一邊排斥的矛盾關係,令港人對大陸的心態(tài)正像片中杜汶澤那樣掙扎:表面曲意賣笑,內(nèi)心卻感到在「被強姦」;既不能認同大陸人的「低質(zhì)素」,又在被不斷同化與浸淫。當香港在大陸這個「他者」面前,感到尊嚴流失、底線崩塌又偏偏無力還擊時,病態(tài)的中港關係便愈演愈烈。
因而,對大陸人的形象極盡醜化之能事,成為《低俗喜劇》迎合港人心理的一種投機。彭浩翔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承擔,他很清楚貶低大陸人在本土有「政治正確」的效果,能讓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卻也無形中展示出香港社會最狹隘、最投機與最虛偽的一面。杜汶澤之於大陸「阿燦」,不但沒表現(xiàn)出道德優(yōu)越,且兩人的唯一區(qū)別只是「阿燦」手中掌控更多資本、話語權、和主見。
片中的大陸老闆完全按自身口味,去打造港產(chǎn)三級片——這個設定的吊詭在於,整套電影看似消費、戲謔、意淫了大陸人形象,但實際上就劇情而言,消費、戲謔、意淫的主導權根本就掌握在大陸人手上。香港認為大陸缺乏文明,而在大陸心目中,香港是怎樣的形象?——彭浩翔回答你,是「三級」。
當一個土大款想來港投資拍港產(chǎn)片,他腦海中只能想到拍「三級片」。彭浩翔用這種設定,為香港的文化形象作出令人心寒的註腳:「香港製造」等於「低俗」、港片等於「三級」、不是大陸在香港心目中地位低下,而是香港在大陸心目中太過廉價。當我們冷靜反思香港今時今日的語境時,便會發(fā)現(xiàn)整個環(huán)境的確如此。大陸人來港炒樓、買名牌、進戲院看三級片,香港只能滿足他們膚淺的、物質(zhì)的、消費的需求,但本土文化的輸出上卻很蒼白。大陸人想看港片,當然不是因為珍重其人文價值,因為如今港片能引以為傲的,只剩下戲院分級、粵語粗口、和享受「低俗」的自由。
《低俗喜劇》中杜汶澤屈於淫威向黑老大妥協(xié),不單是為「利」,更是出於恐懼。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當下中港矛盾中的焦慮癥候——無論是「反大陸化」的熱烈,還是反國民教育的堅定,港人作出判斷的基礎都是「恐懼」。人們恐懼「被整合」、「被洗腦」,就像片中杜汶澤恐懼被迫去和騾仔交媾,并堅信一旦「被大陸化」,隨之而來的會是天誅地滅的恐怖災難,而港府面對中央壓力,則一如杜汶澤的逢迎、怯懦、與妥協(xié)?;蛟S這樣一則寓言,反而能令人懂得,狹隘而毫無反思精神的「恐懼」,只會令香港在中港關係中更被動不安、失卻理智、並無益於建構(gòu)新主體性。
香港也好,香港電影也好,都需要以智慧去探索積極、進取的生存空間,重塑符合當今語境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港產(chǎn)片作為本土文化產(chǎn)品中的核心資本,更應為觀眾提供健康的審美和省思現(xiàn)實的人文關懷。唯有如此,港產(chǎn)片才會再度煥發(fā)出它的生命力。
轉(zhuǎn)自作者:賈選凝
3 ) 彭浩翔:其實我真的是放棄唔到三級片
純粹因為喜愛彭浩翔,在這寫下期待,因為彭浩翔電影里的三俗就是我們的三俗
看到有些已經(jīng)看片的人覺得片子只是純粹賣弄低俗,失去電影本質(zhì),吐槽這只是段子電影。我想說生活不皆是段子嗎?每天我們都是看著各種微博段子過來的。彭浩翔從來沒想過講什么大道理,只是要讓大家感受到純粹的低俗,讓大家在影院里開懷大笑,希望這種文化不被現(xiàn)實和諧,如果你想看大道理請忘掉彭浩翔
在《低俗喜劇》的第一款制作特輯里,彭浩翔說:“有人說我的電影就是在賣弄小聰明,但是電影不就是一些小點子發(fā)展來的嗎?如果真的想用電影來講大道理,那還不如直接去推動香港的民主發(fā)展嘍?!贝_實這11年來,彭浩翔的作品無一不透漏著黑色幽默,而這些幽默就是來自他對身邊無數(shù)低俗段子的挖掘,他電影里好多的三俗段子我都是深有體會,才喜歡他的電影
他的第一部作品應該是短片《暑期作業(yè)》,一個男孩因為沒完成暑期作業(yè)而決定去殺自己的老師,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卻是我小時候一直的想法,每每在作業(yè)補到通宵的時候這個念頭總是在我心頭環(huán)繞。
《買兇拍人》第一部長片,劇情大家都知道,里面有一段是美智子給阿全講自己是AV劇組里的勃起輔導員,講到以自己的身材長相還不能成為幕上的女優(yōu),希望將來能像飯島愛一樣。這一段我第一次改變了對AV女優(yōu)這個職業(yè)的看法,當然我也是第一知道有勃起輔導員這個東西
《AV》不用說啦,誰看毛片的時候沒感嘆過這種美女倒在猥瑣大叔胯下的無奈,誰沒說過想拍一部這樣的想法。。。
《破事兒》里做節(jié)里因為口交噎死,我自己以前也想過,深喉久了會不會窒息,陳冠希喜歡用尿把馬桶沖干凈,這他媽可是我從小干到大的習慣
《公主復仇記》里拍艷照想必大家都有吧,存在手機里有空欣賞欣賞:
《出埃及記》女人一起結(jié)伴去廁所商量殺人,我曾經(jīng)就做在去廁所的時候把耳朵放在墻上偷聽隔壁女廁所,因為好奇心。。。。
我堅信無論是誰都對這些三俗有共鳴,什么黃色笑話,粗口講到飛起啦。當彭浩翔要拍《低俗喜劇》時我就很興奮,有人說這是拍給香港文化的,我覺得文化大同小異,這種三俗文化絕對能讓所有人都high翻天。在第一款制作特輯里彭浩翔最后一句話是:“其實我真的放棄不了三級片?!毕M@樣的三俗永遠不會被和諧
4 ) 低俗喜劇
雖然電影是用一種荒誕的手法來諷刺電影行業(yè)的積弊,但也確實讓人了解到監(jiān)制這一職業(yè)的不容易和重要性。
除了電影里說到的三種職責,有時候監(jiān)制還需要找劇本,所以有人就把監(jiān)制的工作概括為挑本子、找款子、組班子和賣片子。
就是說一個好的監(jiān)制需要有挑選好劇本的眼光、拉投資能力、協(xié)調(diào)拍攝矛盾的情商以及宣傳造勢的頭腦,總的來說就像是監(jiān)制大人說的起一個“緩沖”的作用。
監(jiān)制其實是香港本土化的一個稱呼,臺灣也是這么叫的,是從好萊塢的制片人引申而來。
國外更普遍的叫法是制片人,我們目前由于電影市場的工業(yè)化不充分,監(jiān)制、制片的概念比較混亂,甚至有時候?qū)а菀矔⑴c制片。
除了工作性質(zhì)比較鬧心之外,一般這個職業(yè)家里人也不是很理解。電影里的監(jiān)制就是因為拍電影老賠錢但還是堅持拍,而鬧得跟老婆離婚。后來資金不夠了,又跑去跟老婆借錢。
所以說真正能在電影行業(yè)堅持下去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但北野武導演也說過藝術就像毒品,只要沾了就放不下,吸毒的人一般也就只顧自己快活,而不管身邊人的死活。
正因為如此,我們作為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更要感謝他們的堅持和堅守。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最后的勝者一般都不是能力最強的那個,而是能夠堅持到最后的那個。
5 ) 香港本土的作品表達,這是個時事片
聽說最近微博在討論文學是否應該和政治完全脫鉤,這點大可自己觀察:
藝術作品,當然也包括文學了,最重要不過是言之有物。作品是否優(yōu)秀就看所言之物能引起多少人共鳴。而最能引起共鳴者,就是時事政治。所以不管是文豪沙翁劍士魯迅的作品,都是拿時事政治來做的箭靶。
該片也是如此。所以稱之為本土市場作品,這點和片中語言不是很大關系的,即使里面的粗口完全翻譯給其他地方的人懂,也難以聯(lián)想到香港人這年來在經(jīng)歷點什么。
大致看了下一些“資深影評人”所寫,基本都需要對里面的政治立場做下批判以“保持中立”,免得被砍;接著還得表示對這樣的表達手法不敢恭維,國內(nèi)做媒體,政治正確太重要了是不。
香港是個壓抑文化的社會吧,所以這部片子賣的好,也不是人家喜歡看粗口,粗口很常見,很多香港人想說,只是還沒能完全說的出口。
微薄twitter此前很多這個段子的改版流傳吧,大致可以和本片一起理解:
記者在廣東某街頭采訪市民,記者:請問你對新浪微博評論關閉有何想法?
市民:那能說溫廣州話嗎?
記者:可以呀。
市民:叼距老母個臭hi,感hi多野唔搞專搞無謂野,唔知邊個感七多夠魚,感得閒封殺言論唔該反思下自己做hi左d咩嘫野。
記者:能否用普通話解釋一下?
市民: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請從你我他做起!
6 ) 不低俗的喜劇,從電影結(jié)構(gòu)講起
這個片子的結(jié)構(gòu)很獨特,我想從頭捋捋順。
首先,彭浩翔這次是想講一個監(jiān)制的故事,闡述一個監(jiān)制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最簡單的就是從頭到尾講述監(jiān)制拍一套電影的前前后后,從找投資到最后上映。同時還要貫穿這個監(jiān)制的私人生活,所以中間穿插了他的前妻、女兒、新任女友,包括那個助理。所有這些事情串聯(lián)起來,便可以輕松一窺一名香港電影監(jiān)制的生活狀態(tài)的全部。
但是就這么平鋪直敘的講一個人的故事太沒趣,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行每業(yè)都有自己的故事,用怎樣的形式把普通的故事故事講得有趣而引人入勝就是彭導發(fā)揮才華的地方。
他用了cult應有的伎倆:黑色,懸疑,幽默。
可能是去浸會大學給電影學院的學生做過類似的講座,用監(jiān)制本人自己講故事給觀眾聽,一邊口頭講(實際上起到評論時事件、賣關子、轉(zhuǎn)場、推進劇情的作用),一邊用影像做插敘。
讓影片主角站出來親自充當講故事的人,吸引觀眾,與講座的觀眾對話就是在與電影觀眾對話。這種串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線索的這種做法,我不知道西方哪部片子有過異曲同工的做法,但起碼對我來講頗具新鮮感。
這樣的影片結(jié)構(gòu)把一個普通的故事講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充滿鋪墊、懸疑和驚喜,我在這里先給彭導一記掌聲。
同時,作為一部電影cult片,片中很多小的橋段也很出彩。
印象蠻深的是拍驢屁處,兩人抽完煙后“趕赴刑場”的悲壯場面,鏡頭慢放,配悲壯音樂,男主角再夸張的轉(zhuǎn)身、甩甩下衣擺、大跨步······多么一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場面。
事實上,這種用法很多導演都用過,但依舊屢試不爽,效果不錯。印象最深的就是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一幫小孩兒要去找敵方小孩兒干架,大半夜的,一行男仔從大院城墻一個個慢動作走出,國際歌響起,把男孩兒青少年時期那英雄情結(jié)懷了一把大大的舊啊。
但事實上,cult片是很容易被爛導演拍成低俗非喜劇的,但這部低俗喜劇顯然超出了它片名的期望。
攢出來的段子,最大的問題在于完全不好笑,尤其驢那個,
再怎么樣,三俗電影還是好過裝逼電影。
各種無下限刷三觀?。。。?!@zz峰zz 這一定是你喜歡的片子??!神馬肉蒲團 金瓶梅 蜜桃33D 都是樂事?。∫欢ㄒ椿浾Z版啊。ps:粵語字幕組不給力啊。
電影都取名叫低俗喜劇咯!既然是低俗的,請抱著看喜劇的心態(tài)就好了!那來這麼多要求!
如果這是彭浩翔“電影人”三部曲的終曲的話,那么實在是太失敗了。沒有《買兇拍人》的憤世嫉俗,沒有《AV》的年少輕狂,唯有充斥著各種比邵音音還過氣的笑料。我可以忍受無節(jié)制且毫不自然的爆粗,下流且無趣的情節(jié),但這部片最大的問題是笑點真系 好 西 少。我對喜劇的打分是有五分之幾的笑點就打幾分
很有意思。
確實低俗,俗得滿地打滾,不把電影和觀眾當回事,彭胖子越來越投機,抖小聰明抖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一種懶惰和奸猾的極致,這種一拍腦袋湊出來的段子都算電影,就讓港片死了算了。不是撒嬌說不想再拍電影么,好事兒,今年兩部片子都不及格,先去涼快涼快吧。以后必須要大大的降低期待值了。
我愛這電影,總得分過低可以接受,但短評中一些印象還不錯的影評人也為此片打出一兩星的分數(shù)真叫人大失所望,當然,木衛(wèi)二的品位和智商一如既往保持水準。
作為彭浩翔粉絲看到很多差評心有戚戚。沒想到看得特別爽。非常喜歡。比矯情的《春嬌與志明》好百倍!除了粗口賣肉與無厘頭,更是對香港電影圈的諷刺。無數(shù)的惡搞與致敬:電影斷片、三級片,還有結(jié)尾讓人噴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想起了才華橫溢的《買兇拍人》《AV》,彭浩翔再玩有腦低俗讓我欣慰
07/15(日)臺北電影節(jié)/多少人會偷試跳跳糖呢?/手麻打飛機/WTF騾子XD/鄭中基超搶戲/片尾超煩,都是杜的聲音XD/官人我要;官人我又要;官人我再要;官人我仲要/What happened in Vegas stayed in Vegas. XD
俗的不徹底嘛,可能這就是國人的底線,凱文·史密斯早就操過驢了;彭浩翔有強烈的黃片女主角情節(jié)~
彭胖子的電影,并不藝術,只是好玩。倒是他的為人,蠻真實的,下流就下流,不裝不下流。
炒雜碎
只見低俗不夠喜劇,彭浩翔也不過是香港馮小剛,被重復自己給爆出翔來;照這姿勢發(fā)展下去,杜汶澤成不了葛優(yōu)周星馳,先成波拉特了。大奶妹除了奶一無所有,導演年輕時一定經(jīng)常打飛機和被口爆——藝術來源于生活啊。。。
「當一個城市成為文化沙漠不可怕,但卻把低俗與粗口變成一種文化,變成一種"純本土製作"的驕傲的時候,那就可怕了!哪個地方?jīng)]有一些獨特的粗口?。繑[上檯面來說就太過了。且堂而皇之的稱之為"文化保育"或"集體回憶"就更可恥了?!?/p>
為什么每個片子都有杜汶澤?總覺得《志明與春嬌》之后,彭浩翔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我回粵后,提及這電影的人已有不少。今天跟老友看了,笑得很是痛快,感覺這種風味絕跡已久,卻又從未有過。粗口文化與邊緣角色摩擦出的刻薄、辛辣與落寞,滲透在紅綠場與名利場的光耀與齷齪間。大犧牲與大執(zhí)著,大惡搞與大溫情,這部電影真不該被低估。但沒粵語背景的話會食之無味。
放肆,低級,不正經(jīng),離曬大譜。彭浩翔回歸之作,港味十足,充斥大量粗口,口淫。不推薦非粵語群體觀眾觀看,否則味道全無。作為一部純粹放縱娛樂的小成本制作港片,節(jié)奏、表演基本無問題。千萬別深入,這純粹是彭浩翔放的一個大響屁而已。
再一次, 所謂「本土」特色只淪為轉(zhuǎn)喻的呈現(xiàn)。這種低俗為香港人帶來什麼?如果說是影片訴說香港電影人北上合拍有著「屌騾仔」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 那麼他也忘記了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而且影片衍生太多旁枝。
屌D竹升妹真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