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一位年輕的丹麥牧師跋山涉水,不遠萬里的來到冰島的一個偏遠地區(qū),建造了一座教堂并打算拍攝當地居民。但他越是深入這不堪一擊的風景里,就越是偏離他的目標、使命和道德。
#靈感來源 冰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木箱,裡面裝著7張濕版相片,它們都由一位丹麥牧師拍攝,是最早的西南海岸圖像,因為這七張相片,誕生了此片。 #冰島風光大片 冰島是一個位於北大西洋的島國,擁有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 冰川:擁有眾多壯觀的冰川,其中最著名的是瓦特納冰川,他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之一。 瀑布:冰島有許多壯觀的瀑布,包括史克福斯瀑布,高峽平湖瀑布,德莫瓦特瀑布等。 溫泉:地熱活動頻繁,這裡許多美麗的溫泉,例如著名的藍湖溫泉,赫維達沃伊溫泉。 火山:大量火山,最著名的是,埃菲特亞特拉火山,他在2010年噴發(fā)過,全球關注。 極光:欣賞極光的絕佳地點之一,在冬季,可以看到美麗的極光,一種令人難忘體驗。 #冰島&丹麥矛盾 冰島曾是丹麥的殖民地。 在二十世紀初,冰島逐漸獲得了自治權。 1944年,冰島宣佈獨立,結束了與丹麥的關係。 冰島和丹麥之間,曾經發(fā)生過關於捕魚權的爭端。 丹麥曾試圖,干預冰島的漁業(yè)政策,而冰島則試圖通過,加強對漁業(yè)資源控制。 冰島和丹麥之間,存在文化差異。 冰島具有獨特的文化和語言,而丹麥更多受到歐洲大陸影響。 種種這些,造成了兩國之間的一些誤解和分歧。
冰島導演希尼爾·保爾馬松無愧為一名出色的視覺藝術家,他的新片完全應該進入2022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而不是一種關注單元?!秳?chuàng)造之地》是我2022電影十佳之一,它把我完全扔入了伯格曼離去之后的空缺中,一種北歐人才會有的神一樣的凝視,以及對于人類內心罪惡的冷冽剖析。 這部電影里也有如《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一樣的對立,保爾馬松是冰島人,在丹麥念的書。而在《創(chuàng)造之地》里,也有丹麥和冰島歷史上的對立。 保爾馬松在上一部電影《白色白色的一天》里就顯示出他冰島“新浪潮”的冷靜,這部電影緣于發(fā)現(xiàn)了100多年前的一個盒子,里面藏著7張一位牧師拍攝的照片。導演根據這7張照片發(fā)展出了這樣一部用16毫米膠片拍攝的宗教之旅,精彩的是還要還原那7張照片的場景。那位丹麥牧師說,他艱難跨過大半個冰島,來到這里,是想深入感受這片土地。
一個背著相機和暗房的神父,要去冰島造教堂,為了踐行“了解當地文化和氣候才能更好的布道”的宗旨,他選擇了騎馬進入這片荒蕪的地區(qū)。一路坎坷,失去了翻譯的他終于還是到了有人的地方。丟了馬,談戀愛,蓋教堂,在按部就班中他逐漸迷失,憤怒和惶恐最終讓他離開了這片他即將創(chuàng)造的權利的“創(chuàng)造之地”。
開始看電影之前我們先看了導演的一個短片《窩》,22min的小片子非常有趣也生動,從而得以窺見一些導演偏好的講故事的方法:喜歡一些固定的機位,盡量的平視的角度給人一種記錄感和觀察感,對于自然的美麗毫不吝嗇的記錄,對故事的講述是通過切斷的鏡頭連接的,需要觀眾在欣賞美景之外去思考劇情而不是直接講述。
以這樣的講述方式去展現(xiàn)一個關于宗教,權利爭斗,人性等略顯沉悶深沉的話題的時候,就很難避免讓人覺得片子冗長沉悶。這時視覺刺激又會占了上風,所以很容易沉溺在導演所展示的美麗風景和像照片一樣一個又一個定格的鏡頭里,而忽略了藏在對白中和故事中的關于權利紛爭的殘酷和深意。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對這個片子感到有些遺憾的原因。
我超愛它的畫面,4:3畫幅陪弧角加上絕美冰島風光和各種對稱的居中的鏡頭,不僅像展示了靈感來源的舊照片似的美麗,也同時增添了片子的趣味感。幾乎就是可以一直截圖的程度,不管是風景還是鏡頭語言都非常美麗!后期女性角色的畫面都像油畫一樣。
但也是因為這樣,劇作層面的弱點就展示出來了,這個部分其實是有點遺憾的。
如果我推薦,我更推薦想要提高審美的朋友看一看,學習一些畫面和構圖。但如果更關注劇情和故事講述的朋友就不太建議大家看了,可能會睡著哦!
希尼爾·保爾馬松(Hlynur Pálmason)的電影講述了一位19世紀的丹麥牧師帶著十字架和相機來到島上的故事
目前,電影業(yè)的大量資金都花在了沉浸式技術上:尋找能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的技術。也許行業(yè)領袖們應該看看《創(chuàng)造之地》,這是一部令人眼花繚亂的冰島藝術電影,沒有使用任何電腦特效。然而,荒涼的國家景觀和惡劣的氣候表現(xiàn)得如此生動,你可以發(fā)誓你就在島上的東南海岸,渾身濕透,瑟瑟發(fā)抖。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世紀一位稚嫩的丹麥牧師盧卡斯(艾略特·克羅塞特·霍夫飾)被派去在古老的挪威殖民前哨建造一座教堂的故事。他至少事先得到了警告。小心那些不可思議的河流、臭氣熏天的火山和午夜的太陽。(如果這篇文章有點克勞斯·金斯基(Klaus Kinski)的風格,他在菲茨卡拉多(Fitzcarraldo)拖著一艘蒸汽船穿過亞馬遜河,至少他能分辨出白天和黑夜。)
但盧卡斯不僅帶著十字架,還帶著相機下來,用濕底片拍下了這個無情國家的照片。片名卡上聲稱影片是根據一位來訪的牧師拍攝的真實先驅快照拍攝的,對此要謹慎對待。一個令人不安的民間故事場景就證明了這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冰島故事都是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如果盧卡斯發(fā)現(xiàn)他們是引人入勝的主題,他也會開始厭惡沉默寡言的當地人。不信任是雙向的。他們同樣懷疑他們中間的“丹麥魔鬼”,自以為是,對馬太苛刻。語言是一個障礙。死亡率莖。在時間里,愛情也開花了,但天氣仍然無法形容。
導演Hlynur Pálmason對他的角色和國家都沒有評價?!疤懒耍 北R卡斯說。“可怕又美麗!”一個當地人回答。如果一部充滿了不可磨滅影像的電影需要一個使命宣言,那就是:事物永恒的雙面性。在霍夫身上,它有一個偉大的主角,一個永遠帶著震驚表情的演員,以及一個出色的不太可能的鬧劇的天賦。只是時不時地,他和Pálmason會與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鬼魂聯(lián)系起來。基頓是一個喜劇演員,他的標志性笑話是冷漠的世界把人們逗笑。
《創(chuàng)造之地》給這個世界起了個名字:冰島。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献?/p>
毫無遮擋,沒有建筑,就意味著沒有常駐的人,也沒有活動的生物,對于長期生活在都市,高樓簇擁的觀眾,冰島的風景是美的。但是,對于想在上面建立一座教堂的一個外國教士,冷冽的寒風,冒水的草地,湍急的河流,炙熱的火山,白色的浪花,冰島注定是凄冷的地方。困住教士的究竟是這方土地還是上面的人。
隨同教士一起從丹麥遷徙到冰島的本地人始終面無表情,常年的低溫鑄造了冷酷的居民性格。
接丹麥教士的冰島本地人Ragnar讓教士試騎一匹馬,教士上馬還沒走幾步,Ragnar看不過,嫌他技術不好,一把上前就把教士從馬上拉下來,他自己騎上去,說看我這樣應該這樣騎馬才對。
過河的時候,翻譯不慎掉入水中,也就是剛沒過馬膝蓋的河水,冰島隨行人的冷漠,竟然讓這位翻譯就這樣淹死在河流中。
到了冰島當地人家,在宴席上男主人說明天你必須離開,家里有兩個女孩要養(yǎng)。傳教士無法接受到更多善意和理解,冰島人是世界遺珠,小國寡民的心態(tài)筑起了與外界高高的冰墻。
來自丹麥的傳教士也不是天選之子,或者說他的神性在巨大的阻力面前不堪一擊,他選擇走最困難的路線上島,身體無法承受冷風饑寒,他在帳篷里祈禱,祈禱詞還沒有說完,蠟燭就被一陣大風吹滅。從馬上栽下來,失魂落魄,被困在孤島的傳教士郁郁寡歡,也不善交際。
對于傳教他并不上心,當地人的婚禮也不主持,也不愿學習當地語言,他拒絕Ragnar的入教和懺悔。但是他喜歡攝影,比起傳教他更熱衷于拍攝人物,他鏡頭里最美的人物是借住的當地男主人的大女兒,愛情是冰冷的氛圍里唯一的火苗,可惜燒的太微弱,燒不過他的仇恨,他在扭打中解決了Ragnar,又葬身于當地家庭男主人之手,丹麥冰島不過一丘之貉,四季輪回,唯留下小女兒的淚滴。
天空里落下的雨,到底是春雨,還是惆雨?
神父Lucas覺得惆悵,而俗人Ragnar講起了鰻魚的故事。
冰島語里的水或者雨,到底是無法理喻,還是細膩的區(qū)分?
神父Lucas說“夠了”,真是令他受不了,但當地人Ragnar,他在雨中勞動、行走,在水里也是。
水漲了,俗人的情欲跟著漲,而神父的心跟著腐敗。
情欲未必是高尚的,但它卻是生命的、活的;神父的心高尚,但腐敗了的心也不過是發(fā)臭的肉。
這可不是顯然的、淺薄的對比,對天上的雨、河里的水的體會,在《創(chuàng)》中象征著根源性的沖突。
但一致的是,人們都畢竟還是要睡到帳篷里、屋子里,因為沒人能一直呆在濕漉漉的地方過活,鰻魚在水里、泥塘里滑溜溜地獲得了好處,但日子終歸要到天晴的、“風能勝濕”的地方去過。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到底這些人穿著的衣服是什么材料的,18、19世紀的紡織技術,能織造的大概也就是羊尼一類的東西,這東西不知道能否阻擋細雨的浸潤,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很容易干燥,否則身子時常陰冷著,大概也好不了。
神父最終濕漉漉地走回來,連同他的心,一切水——除了跟翻譯去采風、戲水的那次——從來就沒有讓Lucas好過,但也正是那一次,Ragnar正在講水里的鰻魚的故事。于是,水作為情欲的象征,正確地開始工作,神父先是濕潤了他的嘴唇,后面大概還有眼眶。
于是有了水,腳下的土地開始變得泥濘、稀爛,Lucas終于摔倒在其中,那天他盛裝、正準備傳講上帝的福音,但黑乎乎的如糞便一般的爛泥糊在了他嘴上。
Lucas逃走了。
最終,他倒下,身下的那塊土地,我從電影里現(xiàn)象地看到,它是干濕輪轉的,是異常清潔、沒有污穢、惡臭與詛咒的美好之地。
冰島這種地方,外人基本上進不去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為沒有學夠關于水和雨的詞匯,是語言的問題,但語言正是存在者賴以存在并且自我理解的根源。我們時??吹揭泼窕蛘叽蛩阋泼竦娜藗冊诩ち业赜懻摰降鬃罱K是否能融入當地文化的問題,其實都是語言的問題,人只有一種母語,因此也只有一處家園。人的這種有限性,決定了神的多樣性。
真正的使徒,也是在地文化的有緣人。
也許是符號性過強,而造成了敘事的斷裂。前半段人們有序進入生命與群體的旅途,后半段的面臨關系、信仰、生存空間的瓦解總感覺節(jié)奏變了。景觀和人物,總覺得是人物在服務于景觀,于是,真的很想去冰島了…
一個人的罪行,往往是他人所難以容忍的,并極可能因此遭到毀滅性的懲罰。而這些罪行在大自然眼中,不過是一片殘云、一縷冷風,自然總能包容世間的一切罪責。尤其是在這個以牧師為主角的故事中,言說得格外寫實。希尼爾·保爾馬松用絕對的影像之美,撫平著浮躁與傷痕,也記述著丹麥與冰島之于他的羈絆。
與《第一頭牛》天壤之別,為了區(qū)別起見,我給兩顆星。那些風光悠揚綿長,神性似乎慢慢繾綣,然而當人性來襲,它似乎毫無還擊之力。整部影片,也就那四季變換下的人/馬景觀,將人性的痕跡慢慢抹去時,觀眾會被導演裝逼到。其他部分,它僅僅是一部風光片。
#靈感來源冰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木箱,裡面裝著7張濕版相片,它們都由一位丹麥牧師拍攝,是最早的西南海岸圖像,因為這七張相片,誕生了此片。#冰島風光大片冰島是一個位於北大西洋的島國,擁有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冰川:擁有眾多壯觀的冰川,其中最著名的是瓦特納冰川,他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之一。瀑布:冰島有許多壯觀的瀑布,包括史克福斯瀑布,高峽平湖瀑布,德莫瓦特瀑布等。溫泉:地熱活動頻繁,這裡許多美麗的溫泉,例如著名的藍湖溫泉,赫維達沃伊溫泉?;鹕?大量火山,最著名的是,埃菲特亞特拉火山,他在2010年噴發(fā)過,全球關注。極光:欣賞極光的絕佳地點之一,在冬季,可以看到美麗的極光,一種令人難忘體驗。#冰島&丹麥矛盾冰島曾是丹麥的殖民地。在二十世紀初,冰島逐漸獲得了自治權。
#ffmuc 殘酷而壯美的冰島自然景觀,從苔原到草甸,從沙漠到冰川,從沙灘到火山。四比三圓角畫面頗有老照片質感。一邊是熟悉河流山川的本地向導,飼養(yǎng)馬匹,獲取食物,既能建造房屋,又可演奏風琴;另一邊則是從殖民宗主國遠道而來的傳教者,虔誠卻也傲慢,對待生命充滿偽善。善也好,惡也罷,最后都消失在大地四季的變遷里。
秩序更迭失效,他者與父權崩潰,但可以更簡潔一點。
狗子是最佳主角。
2022戛納一種關注入圍。片子不是很好共情,但確實非常厲害,其實是可以放進主競賽的(包括《joyland》其實也是,今年主競賽有幾部簡直無力吐槽)。攝影實在是好,冰島新浪潮的“風景”不愧是最顯著的標簽(即便是個古裝片)。前一半的艱難旅程和后一半的艱難建造教堂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對比和互文關系,以宗教和作為媒介的攝影術來寫殖民歷史(丹麥和冰島關系,用語言來區(qū)分),既是“黑暗之心”,又讓人想起《白上加白》。中間有幾場延時攝影式的蒙太奇很作者簽名。
3.5 想不到是這樣幾組關系毫無推進之后的乏力坍縮,沒有彈性、變化、豐富和一丁點神秘?!懊馈币彩且环N巨大的負擔。好在還有一層銀鹽攝影,但也并沒有幫助導演“放大”(與擺動比也很懸殊)。主競賽給八座山也可以,半斤八兩。
#4thHIIFF# 由兩種宗教信仰的沖突,切入到對自然壓迫力的詮釋上。用了很多影像花招去刻畫冰島的絕美和肅殺感,以“攝影”丈量人物距離、鋪陳男主情感波動的設計也可稱獨到。但敘事上明顯的斷層,讓后半段兩場命案(轉折)發(fā)生得相當倉促,而無法有效作用于主題的豐滿。
用韻味抵消表達的空洞,以攝影拉拽內容之缺失。將殖民統(tǒng)治與文化信仰的沖突融入冰島美景,傳道同愛意的界限也肆意蔓延愈發(fā)模糊。4:3圓角畫幅靈動誘人,沉寂的長敘事卻時刻撕扯情感短線難以消化共情。最終的記憶點亦僅剩北境的維京美景,深邃的格陵蘭海、木制的教堂、飄散的炊煙與荒野中的點點悲歌。
冷峻清冽,導演穩(wěn)到我害怕…
拉開漫長的序幕,在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是幕間曲、裝飾品、排泄物,被不動聲色地輕視、碾壓、埋葬。當后段轉向世俗化敘事,人物的正常行為與對話也如同荒誕喜劇。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只能一比一還原煎熬苦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電影。
4.5 以冰島語開始,以丹麥語結束。冷峻肅殺中的上帝頌歌卻是死亡序曲。神性與人性的無法調和,或許這里本就不是應許之地。(唯一讓人難受的點是后半段的敘事視角開始丟失。但終歸到底攝影實在太好了。
膠片攝影很美,但也只有美去驅動這些鏡頭。當然看到之后,對那些拉長的鏡頭(包括搖鏡長鏡頭和季節(jié)切換的montage)不自覺地產生老塔式的凝視和思考??晒适碌霓D折讓人無法信服。很矛盾的體驗。(LFF2022,Soho Mayfair)
"第一頭牛"
想起很多年前被老師說過“有質感,沒密度”,這才是真的是咧。
丹麥和冰島,殖民主義與基督教的冷淡。前半部慢得磨人,后半段冷冽殘酷舉重若輕。Too Nordic for me to fully appreciate 但是延續(xù)了我這段時間發(fā)掘的對“野蠻文化”的喜愛與對基督教的厭惡
傳遞信仰的神父開始懷疑上帝,明明可以坐船抵達卻要靠雙足跋涉。故事里因為一個綠帽夢殺死了所有鰻魚,故事外因為憤怒殺戮與被殺戮。母親只在周日說的丹麥語,就像卡在喉頭的語言。在這荒蠻之地,沒有律法也沒有信仰,只有退化成動物一樣的原始性,任自然侵蝕掉馬的尸體,只有照片拼湊曾經發(fā)生的痕跡。
一百多年前,一個丹麥傳教士到冰島建教堂,順便拍了7張老照片;一百多年后,導演拍了一部風光民俗片,把7張老照片串在一起。方形畫幅已經不稀奇,稀奇的是這片居然是圓角的!讓我不得不懷疑是冰島旅游局和Instagram聯(lián)手搞的新花樣。不過故事無趣畫面整成六邊形都沒用,建議導演去看老馬的“沉默”,學學怎么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