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對歐洲影視作品的翻拍并不陌生,僅在90-00年代,就有著耳熟能詳的時代經典《真實的謊言》《聞香識女人》《香草的天空》《偷天換日》。但在續(xù)集/前傳/翻拍大行其道的今天,美版翻拍卻越來越鮮見,更不用提優(yōu)秀的美版翻拍了——在《致命伴旅》《生人勿進》,以及《蛛網中的女孩》的對比下,大衛(wèi)·芬奇《龍紋身的女孩》儼然成了皇冠明珠一樣的存在。
而在2000年以來的好萊塢翻拍電影的坐標系中,美版的《觸不可及》撐死了也只是在中游徘徊,和《天倫之旅》不先上下。
上映于2011年的原版《觸不可及》,由于在法國本土收獲了巨大的成功,自然也被海外的制片商視作潛力股。但就其本質而言,《觸不可及》和其他廣泛傳播的“洗滌心靈”的法國電影類似,并沒有逃脫“中產階級心靈雞湯”的范疇之外;2011年的世界政治環(huán)境,也要比數年后要簡單得多。
但在聲名狼藉的韋恩斯坦眼中,這一切都不是問題:法文翻成英文,好萊塢大明星補位,似乎就能在這個尋找希望和彌合間隙的雞湯小故事身上,再榨出一筆錢——甚至還想著像《聞香識女人》,再拿幾個提名也說不定。
但這出野心勃勃的大戲,被韋恩斯坦的#METOO絆了個趔趄,順手坑掉了2014年以來好萊塢最熱且多產的喜劇明星,凱文·哈特。
與大多數著急轉型但并沒有什么用的喜劇演員不同,凱文·哈特采取了和肥姐梅麗莎·麥卡西類似的策略,通過頻繁地在同類型題材中的演出,來尋找觀眾的G點,進而嘗試打破同質化的表演慣性。但《觸不可及》溫吞的節(jié)奏,并不適合凱文·哈特話嘮和富有活力的表演風格。而對原始材料的空洞復制,也并未帶來太多新意。
缺乏喜劇經驗的《分歧者》系列導演尼爾·伯格或許是這部電影難以實現突破的重要原因,因為他盡管重置了原作中的特定場景和段子,但在面對像凱文·哈特和“老白”布萊恩·科蘭斯頓這樣富有才華的演員時,從來沒能制造出像原版《觸不可及》那樣的魅力——而他早在2011年執(zhí)導的《永無止境》,同樣采用老少配的卡司陣容(布萊德利·庫珀和羅伯特·德尼羅),也同樣是一次令人惋惜的浪費。
這對于表現并不糟糕的幾位主演來說,無疑是非常不理想的。作為調和劑的妮可·基德曼顯然是最吃虧的那一個,在電影中幾乎沒有什么值得展示的空間和時間,和《超大號美人》中的米歇爾·威廉姆斯一樣,被動地成為了一個類型化的符號,忽視了演員為角色注入的完整性。
而作為主要敘事者的凱文·哈特,也并沒有得到更好的待遇,在大多數時間里只是作為簡單的喜劇形象出現,缺乏作為主角之一的自覺——真正得到了完整的角色弧光的,反而是布萊恩·科蘭斯頓。這就與同類的雙主角電影之間拉開了距離,因為美版《觸不可及》中,繞著“老白”出現的所有角色,都被大量地簡化,似乎僅僅是為了體現出這一角色成長而存在的工具。
曾經在弗朗索瓦·克魯塞和奧馬·希之間出現過的那種化學反應,在美版中消失在了過時而又刻板的種族關系印象,和生搬硬套的角色上。而電影在敘事上也沒有什么挖掘的動力,只有一些標準化和模式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和經濟沖突,其次就是老到掉渣的人生教化大講堂。
這些問題其實也存在于原版電影中,只不過在缺乏靈感和編排生硬的美版電影中,被放得更大了。
與原版《觸不可及》相比,美版更像是過于依賴狗血情節(jié)的精簡版,并不希望在銀幕上表達復雜的情感和有趣的點子,自滿于膚淺的樣子實在是令人失望。
要知道,幾乎在同一檔期,已經有了一部在彌合種族間隙方面,更加深入也更加有力的電影,一部男版的《為黛西小姐開車》:《綠皮書》。但對于美國電影市場而言,為了得到更好的票房,太多電影已經將盡力花在制造/追趕話題,和毫不掩飾的對獎項的野心。
但對于《觸不可及》而言,美版并沒能夠為喜好雞湯的觀眾們,帶來不去看原版的足夠理由。
大多數人第一次看《觸不可及》,都是2011年的法國版本,9.2的豆瓣評分,和近日上映的意大利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并駕齊驅。而我第一次看這個故事,就是前幾天點映的美版《觸不可及》,電影也即將于11月22日公映。其實這樣也算幸運,一來是省去了相互比較的煩惱,更因為不存在先入為主,觀影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從而不必像看過原版的人一樣,還要把腦袋里的記憶統統清空。
客觀說來,美版《觸不可及》是一部完成度不錯的佳作。面對高難度的翻拍挑戰(zhàn),導演尼爾·博格不辱使命。他的幸運一半來自于兩名男主凱文·哈特和布萊恩·科蘭斯頓的精彩表演,以及妮可·基德曼不老的容顏,另一半則來自于設計精巧且邏輯嚴密的好劇本,電影整體劇情一氣呵成,推進的過程十分流暢,所有沖突和升華都合情合理。尼爾·博格借助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事件,將這出集搞笑和感人于一身的大戲,一點一滴地推向高潮。
《觸不可及》的劇情并不復雜,講述兩個被命運遺棄的可憐人,在盲打誤撞中又被命運捉弄到一起的故事。他倆一個是富可敵國、處于金字塔尖的白人,一個是屢次蹲大獄的底層黑人,是生活中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兩類人。這樣的相遇無疑更富有戲劇性,更能創(chuàng)造出超越世俗的一些東西。就人物設定而言,是不是有點《綠皮書》的意思?
但是和《綠皮書》中兩人始終保持的距離感還不一樣,《觸不可及》需要的是一種日常生活都綁定在一起的“共生”狀態(tài)。
這種關系讓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中國故事:一個跛子和一個瞎子被困在了火場,假如他們各自為戰(zhàn),勢必雙雙葬身火海。關鍵時刻,瞎子背起跛子,兩個“廢人”通力協作,最終逃出生天。他們真的是廢人嗎?當然不是。你嘲笑跛子不會走路,卻忘了他的眼神清澈如海;你抱怨瞎子看不清前路,卻忽視了他擁有敏銳的聽覺和健全的四肢。
那么菲利普和戴爾呢?前者在一次滑翔傘運動中受傷,一輩子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后者擁有強健的身體,卻被生活無情地碾壓,遭受前妻和兒子的嫌棄。這是兩個比跛子和瞎子更無藥可救的“廢人”,在狼煙四起的人生旅途中,他們還能走下去嗎?
萬物總有個起始,菲利普和戴爾之間的第一步,當然要從相遇開始。
一次面試開始,戴爾糊里糊涂地跟著其他的面試者走進了菲利普家。此時的菲利普,說老實話和一個活死人沒多大區(qū)別,而戴爾就像撞進他家的一只花蝴蝶那般,引起了他的興趣,這個底層黑人根本不知道他是來干什么的,他只想收集一個面試章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講,看似階級對立的菲利普和戴爾,倒是有了一個共同點:在生活面前,他們都選擇了破罐子破摔。正是這樣的共同點,讓菲利普破天荒地錄取了戴爾。制造意外這個設定,看似荒謬,卻完全合乎情理。
從此戴爾成為了菲利普的私人護理師,然而他們之間需要克服無數的障礙。對雙方來說,彼此都是一個新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兩人逐漸開始建立信任。戴爾拒絕菲利普死氣沉沉的生活方式,而菲利普給戴爾開的高工資,亦讓戴爾重新得到了妻子的尊重。
我們必須要明白,救贖永遠是相互的。菲利普和戴爾,他們共生的時間越久,相互治愈的力量就越強大。戴爾照顧菲利普,給菲利普平靜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帶去活力,而菲利普亦投桃報李,帶戴爾去看歌劇,戴爾也開始欣賞屬于上流人士的高雅藝術。兩個在生活面前失意的人,開始重新燃起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
對于菲利普和戴爾來說,沒有什么比希望更重要的事情了。他們原本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卻在千瘡百孔的生活中殊途同歸。當希望來敲門時,他們終于意識到希望的珍貴。此時的菲利普和戴爾,已經像螺絲和螺母一樣無法分開。菲利普擁有睿智的頭腦,戴爾則天性樂觀向上,他們就是組合在一起的跛子和瞎子,面對生活這場大火,二人不再害怕。
很難說,究竟是戴爾拯救了菲利普,還是菲利普改變了戴爾。又或者可以說,他們互為因果。為佐證這一觀點,導演分別為二人設置了不同的道具,和不同背景的事件,讓情節(jié)充滿張力的同時,更有一些令人捧腹的笑點。這些笑點又包裹在一系列心酸的淚點中,既豐富了電影的內涵,又在境界上得以提升。畢竟一部高級的喜劇電影,總是要讓觀眾笑著流淚的。
然而電影倘若就此走向歡樂結局,那顯然還不夠戲劇性,他們還需要一次斷崖式的下墜,才能迎來終極的救贖。
導演讓菲利普的女筆友扮演了這座懸崖,當她拒絕菲利普的那一刻,后者終于失控了。過去的所有努力,全都付之東流。他甚至炒掉了戴爾,徹底封閉自己。
好在,戴爾已經學會了怎樣與生活和解。于是黑暗之中的最后一縷微光,開始點亮這座萬丈深淵。這一次,戴爾帶著菲利普去坐滑翔傘了,再一次享受翱翔在天空中的快樂。在菲利普的“使壞”下,戴爾也被逼著上了滑翔傘。
先是絕望的大叫,繼而開心的大笑,兩朵滑翔傘在湛藍的天際上飄啊飄,耳畔響起的是激蕩人心的《今夜無人入睡》。在這一刻,他們也許會發(fā)現,自己從未像現在這樣熱愛生命。
如果說他們曾經的生活是一場火災,滑翔傘下的兩個人,就是傳說中的跛子和瞎子。他們迎來了一次終極救贖,并以勇敢者的方式贏得了勝利。至此,即便今后的生活不斷扭曲花樣,試圖刁難這兩個曾經的失意者,他們都不會退縮半步了。
Yvonne又回到了菲利普身邊,戴爾讓前妻和兒子住進了新房子。這樣的結局,恐怕沒人愿意拒絕。對了,結尾還有和《綠皮書》如出一轍的字幕:菲利普和戴爾始終保持著摯友關系,不過我想,戴爾應該再也不需要幫菲利普換導尿管了。
??各種細節(jié)展現,??被美到。 1、法拉利 其實一開始我以為是野馬牌[捂臉]自己都覺得搞笑,仔細看是法拉利。不得不說的是,其實與法版沒有可比性。但是真的喜歡上這輛法拉利。 2、男主家面試等候區(qū)裝修裝飾品 最喜歡的是通往面試區(qū)的那扇玻璃雙開門,深深長草,可以說太愛了。玻璃門上的圖案超愛的。 等候區(qū)的戶型格局,等候區(qū)長沙發(fā),等候區(qū)洗手間,太喜歡這種戶型了。 3、妮可基德曼左手寫字??? 我不知道別的觀眾是否喜歡,反正我喜歡[調皮] 教條性格也演的真好。 ??貧富差距與文明程度對比 地處不同區(qū)域、樓層的住宅對比、你能買下棒球隊嗎?… 推著輪椅去公園買DM… 熱狗店表達禮貌待人的點餐… 畫廊畫作與男主創(chuàng)作畫視覺和銷售價格沖擊… ??殘疾人護理的日常細節(jié)演繹 扣安全帶、刮胡子、喂飯喂飲品、不同場合穿搭、插導尿管…殘疾人車牌號… ??感情線 當低至谷底的人有了可以勝任的工作,賺到錢立刻給老婆家用,換房子,不同膚色且被現實生活打壓極致的無聲張力,離異家庭一天天好轉且溫情無太多言語交流的互動令人感動。 ??你的情緒,我代你抒發(fā)。 生日禮物和長期看不順眼的物品,我替你砸了,情緒抒發(fā)爆破力好強。 各種細節(jié)展現+劇情演繹, 我給五顆星。
《觸不可及》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講述了兩個非常不同的男人之間不可能的友誼。該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富有的四肢癱瘓患者菲利普和他的看護戴爾之間的生活。
兩位主演布萊恩·科蘭斯頓和凱文·哈特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他們?yōu)榻巧珟砹苏鎸嵭院蜕疃龋瑥囊婚_始就讓觀眾為他們加油打氣。菲利普幽默機智、聰明絕頂,與戴爾的幽默和街頭智慧形成了完美的對比。
影片最具有力量的方面之一是它如何處理殘疾。菲利普的殘疾沒有被描繪成悲慘或可憐,而是被認為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同時,戴爾對照顧殘疾人的缺乏經驗也被以既幽默又尊重的方式呈現出來。
影片還涉及種族和階級問題。戴爾來自一個貧窮的移民家庭,面臨著歧視和偏見。然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決心克服了這些障礙。
總體來說,《觸不可及》是一部溫暖人心、振奮人心的電影,它慶祝人類之間的聯系的力量。它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差異如何,我們都有為彼此貢獻的東西。凱文的表演非常出色,電影對殘疾、種族和階級等主題的處理非常敏感和優(yōu)雅。這是任何重視友誼和同情重要性的人必看的電影。
上周六去看《觸不可及》的點映(電影這周五也會公映),去看電影的前一天,我先去了一趟醫(yī)院掛號,周五下午四點多,上海六院全是老叔叔老阿姨排隊。
到了候診室門口,更是鮐背老人的天下,配合著眼前通過窗子鉆進來的夕陽,我還真看到點日薄西山的景象。正像我們經常感慨的那樣:一有病上醫(yī)院,你就知道之前的日子還挺舒服的。
是啊,只要身體康健,似乎生活就不算太壞。
看了《觸不可及》之后我也有同樣的感觸。
菲利普是錢多到數不盡的財主,但他卻永遠的失去了一個正常人能行動的身體,每日依靠由脖子控制的電動輪椅行動,對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他完全失去了自主權,只能依靠護工來幫助完成。
另一邊,應征來的黑人護工戴爾沒有錢、沒有事業(yè),父親從小的錯誤教導讓他走不出可怕的原生家庭陰影,更糟糕的是,現在連妻子也不想讓他們的孩子和他一起生活,看起來戴爾除了繼續(xù)偷竊沒有任何出路。
菲利普和戴爾兩個人一個失去了對身體的控制權,一個失去了對現有生活繼續(xù)下去的信心,看來,不論權位高低,貧富貴賤,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難以下咽的苦楚。
菲利普在電影里是個實實在在的有錢人,錢對他來說只是數字,他還曾經有一個深愛的妻子,這么美好的一切都毀于一次意外——那次本應該是幸福體驗的滑翔傘之旅,讓兩人生死分別,菲利普也永遠的癱瘓在輪椅上。
位高權重的有錢人,他們總是那么的體面,穿著、談吐、品味,似乎即便面對著重疾,優(yōu)雅也應該如影相隨,但這只是表象。
菲利普在電影中有兩次大吼讓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他的管家 Yvonne為他組織的生日派對上,菲利普不愿看到這么多人安慰他、鼓勵他,曾說出自己要“尊嚴死”的他自然是尷尬至極。
就像《麥田守望者》里的那句話:“當有人和你說加油的時候,意味著你要倒霉了”,
是啊,憐憫與同情在菲利普這樣要面子人眼中是種凌辱,于是他勒令戴爾砸掉面前一切看不順眼的家居擺設,終于大吼了出來,得到了喘息。
第二次大的大吼是在電影結尾,他再一次坐上滑翔傘,這次和戴爾一起,在天空中飛著的時候他大吼了出來,這是種自由的生命體驗,同樣也是與過去那個災難中的自己和解。
這兩次大吼自然不是菲利普以往的個人作風,但在戴爾這個樂天派的影響下,他放下了這種優(yōu)雅,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欲望——路邊的食物、刺激的兜風、年輕的女性,還有簡單直接的交流。
一個富翁和一個無業(yè)游民的喜好相同,優(yōu)雅在原始需求面前就顯得多余。
菲利普為什么要戴爾留在身邊?這是我一直好奇的事,好像電影全篇也沒交待出一個理由,是富翁看到貧窮著的憐憫同情嗎?我覺得不是,畢竟菲利普本身就是個討厭“施舍鼓勵”的人,他不會破壞這種體面。
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好奇,那么多的應征護工看起來都優(yōu)秀、努力,有著對這份工作說不完的承諾,
然而只有戴爾是個“最差選擇”:進過監(jiān)獄、偷盜成癮,家庭也是一團糟,甚至不懂護工的基本職責。
菲利普選擇戴爾無疑是看中他這種特別。他想看看這個完全陌生的人,這個和自己能拓展自己認知邊界的人,能給自己已經竭盡衰敗的生活帶來什么。
尤其對于菲利普來說,生活似乎已沒有可以再去興奮的事情了,而戴爾這樣一個為生活奔波,每天活蹦亂跳的人,著實能吸引到菲利普的關注。
戴爾成為護工之后,菲利普生活的改變很明顯,而戴爾也是,他有了更多的錢照顧家庭,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了錢,他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至少,他那幅奇怪的畫就在菲利普的“忽悠”下賣出了個高價錢。雖然這一切是菲利普出于自己的私心,但我想,像戴爾這樣的人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只要他想的話。
畢竟,心存樂觀,身體健康,不論生活有多不如意,翻盤的可能性總是有的。
寫到這又想起了一次關于醫(yī)院的趣事。
我那天在醫(yī)院檢查后,醫(yī)生給我開了一個長長的單子,上面不是病癥和藥物,而是平日的忌口,整整一個菜單的“忌口”。
于是我就和醫(yī)生抱怨:“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的,煩人。為啥人家有人又熬夜又吃這些就不生病呢?”醫(yī)生冷冷的回復了一句:“你沒那命。”
醫(yī)生的說話總是像冬日里的聽診器,伸進衣服里時冷酷又嚴肅,但其實人家只是平靜的說了個事實。
同樣的,菲利普和戴爾的生活遭遇,是苦難,也是一個事實。
生活艱苦是常態(tài),它值得我們感慨、悲傷、懊惱、氣憤,釋放一切屬于它的情緒,但它不值得我們一蹶不振,一直沉淪,拿苦澀當成一種調味,甜蜜才會凸顯。
顯然,《觸不可及》是在冬季治愈我們的一次心靈“馬殺雞”,也許你覺得真實生活可沒那么多主角光環(huán),可我們不能否認好好生活的信念能帶動行動,哽在喉嚨的碎冰消融的能快一點。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后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獨W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底層與上流碰撞的商業(yè)影片,在過去幾十年俯拾皆是?;蛉绲鲜磕峁麟娪?,窮苦女孩被王子傾心,成為上流階層的一員;或以一方的立場去觀察和參與另一方的生活,最終實現從沖突走向和解、從對立走向團結的完美結局。
這樣的模式在《綠皮書》和《觸不可及》這里發(fā)生了例外,盡管它們仍是美滿的喜劇結局,但電影不再滿足于兩個平行的世界的偶然交匯,而是以非常強勢的手段讓一個世界疊加于另一個世界之上,探討兩個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如何互相介入,彼此依賴,實現共生?!毒G皮書》與《觸不可及》的雙主角關系更加復雜,他們在某個層面譬如社會地位,是鮮明的強弱對比,但敘事翻轉到另一層面,強與弱的角色也隨之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換。
美版《觸不可及》非常忠實地再現了法國原版的主線故事,但是人物和臺詞更加美國化。哪怕已經看過法國版本,再看到相同的情節(jié),聽到那些美式幽默。仍會忍俊不禁。
按照戴爾的評價標準,菲利普是比Jay-z還要富有的人。他擁有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高層豪宅,停車場里停放著一排他收藏的豪車,他可以輕輕松松在美術館花費八萬美金購下一幅畫作。在物質世界里,他毫無疑問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
戴爾是黑人,原生家庭殘破不堪。他茍且度日,不愿工作,數次因盜竊入獄。兒子對他失望至極,妻子也因他的不負責任而離開。為了向保釋官有個交代,他必須參加三次工作面試并集齊三個面試官的簽名。在世俗的標準下,他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但在物質以外的世界,菲利普是個束手無策的弱者。他沒有子女,妻子在一場意外中離世,他雖然活了下來卻高位截癱,吃喝拉撒均需他人幫忙,豪宅也成了牢籠。戴爾身處底層,但他擁有健康的體魄,有聰明的兒子和美麗的妻子(盡管已經離婚),數次入獄后仍有行動的自由。他一無所有,除了菲利普失去的東西。
如此角色設定,讓悲慘與幸運、強者與弱者、富裕與貧窮、自由與束縛成為對立統一的概念。這兩個人也像這些反義詞,相互沖撞的同時又相互纏繞。某種程度上,戴爾與菲利普都是社會的棄兒,他們將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面試,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兩個世界發(fā)生關聯的窗口。在一群善于話術的白人應聘者中,玩世不恭的戴爾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他為什么會應聘成功,用伊芳的話說:“因為你是所有人中最差勁的那個。”
強烈的自毀情緒驅使著菲利普選擇了戴爾。他厭倦了周圍人對他如履薄冰的照顧,厭倦了他們的曲意逢迎,厭倦了每天早上睜開眼都是同樣一塊天花板。雇傭戴爾,或許能給死水般的生活注入一點新鮮感,或許更好——這個粗手粗腳的黑人說不定能幫他早點去見上帝。
戴爾只集齊了兩個簽名。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要么回到監(jiān)獄,要么接受這份工作。僅剩的這一個簽名,成為他們二人命運上的一個小小機關。扳動這個機關,命運的列車以絕塵之姿開上了另一條隱藏路線。
于是預料之中的,二人碰撞、磨合,直至發(fā)展出真摯的友情。菲利普不再厭世,對生活重燃期待,戴爾也告別了過去,成為一個充滿責任感的父親。二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救贖了彼此的人生?!队|不可及》并不回避這些套路,編劇欣然接受這種耳熟能詳的發(fā)展路徑,以豐富可信的細節(jié)填充故事框架。于是觀眾在即使熟悉故事發(fā)展的方向的情況下,仍會被那些真實可感的日常細節(jié)所打動。
片名有多義性。對兩位主角來說,觸不可及的,既是對方身處的世界,更是內心的真實情感。菲利普敏感,脆弱,像一只把自己緊鎖在貝殼中的牡蠣。戴爾莽撞,粗魯,卻保留著細膩的情感和樸素的善意——當他感受到菲利普的信任后,三番五次試圖將偷竊的書悄悄歸還。如此交鋒了幾個回合后,兩座孤島之間終于架起了橋梁,菲利普的貝殼也終于被撬開了一條縫隙。
但在達成美滿結局前,主角總要經歷幾次挫折。與原版不同,美版放棄了筆友見面后從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情節(jié),而是將這次見面改寫成菲利普的一次“滑鐵盧”。就在菲利普幻想人生將再度迎來春暖花開時,筆友坦誠了她對菲利普身體狀況的顧慮。愛情的失意將菲利普就此推向深淵,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被瞬間瓦解。他趕走了戴爾,推開了伊芳,切斷與世界的聯系,再次成為了一座孤島。
經歷了最初的相互試探,再到初建淺嘗輒止的友情,直到這次短暫的“絕交”,菲利普與戴爾才真正成為生死之交。只有戴爾知道該如何逗菲利普笑,于是他回到菲利普身邊,帶菲利普踏上了與過去和解的旅程。繼那個深夜為菲利普戴上呼吸機,戴爾第二次救了他。
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引力是影片最迷人的地方。戴爾與菲利普相互吸引的同時,也收獲了伊芳的認同與接納。這個哈佛畢業(yè)、不茍言笑的上流社會精英,終于愿意放下矜持在流行樂中跳起了舞,她從菲利普身上看到了嚴肅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性。
不同于菲利普與戴爾情感變化歷程的纖毫畢現,菲利普與伊芳的關系則存在了大量的留白。影片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很大可能是伊芳始終對菲利普抱有仰慕之情,又因個性內斂而羞于表達情愫。戴爾曾詢問過她的經歷。伊芳說,起初為菲利普工作,又離職,經歷一段短暫的婚姻。后來聽聞菲利普出事了,便又回到了這里。簡短的臺詞,妮可·基德曼通過微表情傳達了人物更復雜的背景的情緒。
影片結束時,字幕打出了這樣一句話:“戴爾與菲利普至今維持著摯友關系。”這句話比“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更具魔力。當你知道那些暖心的故事還在銀幕之外繼續(xù)上演,那些動人的情感持續(xù)的時間比電影敘事的時間跨度更長,仿佛得到了一種莫大的情感安慰。
很有趣的翻拍,雙男主都有戲。有時候改變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歡的事,奇跡就會發(fā)生。
法國原版的細節(jié)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記得一個大致的故事輪廓,很難對比美版與原版之間的差別,不過好萊塢的改編版本比原版還要長14分鐘,故事卻顯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夠流暢也不夠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編,可夸贊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復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壓抑又無法發(fā)泄的時刻代替他釋放壓力(砸東西)等。
我怎么覺得還是imdb的評分中肯一點....原版劇情有點記不清了,但是最后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結局???
生活在底層的人可以簡單直白的告訴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7分。還好吧,街景和家庭風格也還原得比較歐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覺還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轉變還是比較突兀的,家人匆忙幾筆,也顯得比較市儈。
原版過于深入人心,不過我同樣喜歡這一版的演繹。
翻拍的挺有美國味兒的,特別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時空錯亂的感覺。于是乎,有個想法,有沒有需要私人陪護的?我欣賞得來classical也愛聽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鐘愛班克斯這樣的街頭藝術,騎自行車能雙手脫把,開車能放飛自我,什么米其林路邊臟攤都吃得下。最關鍵,我不嫌棄幫別人插導尿管。反正就是靜若處子,動若瘋兔。只要價格合理,包您滿意~
準備去看一下法版。明顯感覺美版這個美術沒騙人啊哈哈哈哈美國街頭就是這個色調…看完心頭一酸的原因是想起來去年我在溜冰場有個老人allen一直找我說話還給我打電話 我后來給他拒接了…也許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說話罷了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樣畫葫蘆,美式電影跟原版的細膩腔調感受是不一樣,多出了好萊塢式的心靈雞湯,或者說陳詞濫調。但這版最大的亮點就是凱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場就有意思,整部電影讓他帶動起來。真不夸張的說,這黑哥是看過原版的觀眾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動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題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劇效果,毫無煽情。黑人朋友矮了點。
凱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樣神經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壞壞的,像是在裝殘疾
在故事情節(jié)上,美版與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劇情和人物表演上沒有明顯的孰好孰壞,尤其是白人富翁這個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個表演模式。但與原版有差距的一點是,美版的故事情節(jié)很滿,這種“滿”導致沒有給觀眾留下沉下心來思考的空間。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法國版的配樂實在太經典!
完全復制了法國原版,好萊塢最愛干的事罷了。純當娛樂片來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銀幕看克蘭斯頓老爺子。
人生的極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認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錢……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再次詮釋了筆友(網友)見光死。7.7
總覺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結識了上層人物然后從小混混無業(yè)游民到白領的飛躍。說明接觸的人很重要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讓故事變得更符合好萊塢的俗套敘事,更多的俏皮話,更多刻意的沖突,沒有原版里細膩的故事留白。當然這部電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覺怎么拍都會顯得照貓畫虎。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動
基本復制了原版,溫馨而逗趣。劇情有點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噠----第一次在劇院看電影好激動~T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