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個劇本會有不少好萊塢導演感興趣,諾蘭和阿倫諾夫斯基一馬當先,甚至是近年來投身技術革新的李安也說不定,只因故事線索中有李安最擅長挖掘的父子情。不過,現(xiàn)在看來在這位匈牙利導演喬治·巴勒菲(Gy?rgy Pálfi)的手上,這個科幻題材憑借創(chuàng)意十足的視聽手法讓人墜入到眼花繚亂的拼貼影像里,卻無法讓觀眾抓到敘事重點。這位導演的成名作《人體雕像》具有怪異和魔幻色彩的風格,以及影射東歐社會主義時期劇變過程的尖銳觀點,這些全都在這部新作中延續(xù)下來。
電影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史坦尼斯勞萊姆的同名作品,劇本的起點相當高,從人類未知的外星文明,到美蘇冷戰(zhàn)時期瘋狂的武器實驗,有著穿越時空和歷史的宏大架構。而表現(xiàn)手法更層出不窮,電腦合成的宏觀宇宙和微觀細胞畫面、迅速倒放的照片蒙太奇、利用時興的界面技術形成無縫連接的人物對話,以及最出色的偽檔案記錄影像片段,很像當年風靡一時的《X檔案》,真假難辨的程度令人拍案叫絕,由此加深了情節(jié)中陰謀論的色彩。
前半段情節(jié)中兩條重要線索互相糾纏,男主角一心前往美國尋找失蹤多年的父親,以及在歷史檔案里意外獲知反人類和道德的武器試驗,批判矛頭似乎指向美蘇冷戰(zhàn)之下,科學家犯下人性道德淪喪的罪行。可惜的是,父親出場后的情節(jié)明顯弱下去,沒有往這個沉重的方向繼續(xù)深挖,反而轉向俗不可耐的家庭倫理和父子情探討。前后兩幕的銜接用一段向阿莫多瓦《對她有話兒》致敬的超現(xiàn)實情節(jié)(赤身裸體的老巨人吃掉男主角),之后父子二人在摩托艇上歡聚的場景切換到男主角回憶與母親弟弟的畫面。這類視覺小花招只能給人短暫的沖擊,卻無法給人物的心理分析和關系增添厚實的意義。自然,連帶最后的結尾也是無疾而終,父子情與冷戰(zhàn)陰謀論兩條線索都沒能敘述透徹就草草結束了。視覺影像的拼貼感遠遠超出影片的深層內(nèi)涵,歐洲作者電影拍這種類型片還是稍顯稚嫩生澀,依然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兒子找爸爸加上冷戰(zhàn)加上致命武器研究的主軸。 沙漠中巨人吃掉__的畫面,還有突然原生全家同在遊艇上和樂融融的畫面都挺有趣。不過不同場景之間的關聯(lián)性似乎沒有建立起來,比較像是想法的集結。
萊姆《其主之聲》的一種改編
這是一部基於冷戰(zhàn)的關於已經(jīng)過去式的時代的科幻電影,東歐電影美學尤其是匈牙利上世紀七八十年那種很飛很自由的東西,非常難得,特別好看??上|京電影節(jié)居然沒有拿獎。 導演06年《人體雕像》一直是我最愛電影的top10之一。
一本正經(jīng)的虛構科幻故事,融合偽檔案記錄影像的手段很像當年風靡一時的《X檔案》。劇本的起點相當高,從人類未知的上帝,到美蘇冷戰(zhàn)時期的武器實驗對人性的摧毀。可惜后面父親出場的情節(jié)就編不下去了,沒有往虛無主義/神秘主義上繼續(xù)深挖,反而轉向俗不可耐的家庭倫理劇。歐洲作者電影拍起這種類型片還是稍顯稚嫩生澀,類似的情況似乎也出現(xiàn)前兩年入圍戛納的《木星之月》。
感覺像在看低配且不燒腦版的《南方傳奇》。導演倒是野心不小,但是把一個找爹的故事糅進去外星人、冷戰(zhàn)等等元素是不是有點玩太大了。而且太空的情節(jié)和莫名其妙的床戲是個什么意思……
既想探討造物主/人類和父親/兒子關係,同時又講到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祕密武器實驗的過往,但兩個部分都沒有清楚的收尾,有點可惜。
#47th FEST# 東京→各種歐洲幻想節(jié)→FEST。依然是個神棍片,不過這次用(偽)found-footage用得好棒。開發(fā)了某種借用桌面電影調度的正反打和轉場方式,也有運動鏡頭不同材質(卡片機高清+數(shù)字)的極好的匹配剪輯。故事主要建立在陰謀論上面(有點像[休斯頓我們有一個問題]),不過展開的還不錯。平行插進來的夢和空間站場景是什么鬼……“美國爸爸”太癥候了。金句:“-你沒聽說過冷戰(zhàn),蘇聯(lián),柏林墻之類的嗎?”“-那些都是真的嗎,我一直以為是科幻……”
4主要選擇了其主之聲項目中美國人對其的軍事化“誤讀”的實驗成果進行了改編。小說中所陳述的通通真實地發(fā)生在了那個冷戰(zhàn)年代的前提下,影片講了一個現(xiàn)代的與匈牙利相關的尋找赴美參與其主之聲項目的科學家父親的故事,很絕的改編思路。大量的卡頓互聯(lián)網(wǎng)視頻連線,超現(xiàn)實橋段,莫名其妙的科幻星際探索片段分別在表征故事的時代性,影片男主心理的中心性和尋父主題與尋找造物主的相關性。以家庭倫理化場景為主的大膽改編,造成很多迷惑,但個人認為是在嘗試對宏大的主題做出人性化的比喻。結局有點牛逼,肯定了其主之聲包含著造物的奧秘對此提出幾點改動建議:1.大幅度延后父親出場時間點,甚至不出現(xiàn),讓父親更有主的意味2.科幻部分主角接收到其主之聲3.主角和弟弟兩人對父親編制的編碼布明確進行不同意義的解讀
G?os Pana - His Master's Voice 2018 [720p.WEB-DL.Xvid-NoNaNo][Lektor PL]
難看。真的對觀眾太不友好。不管導演多會玩,鏡頭表現(xiàn)野心多大,我反正就給兩星你看著辦。
正確的打開方式其實是看完預告自己腦補一個電影
從文本上解讀充滿著可能性,需要結合文本背后所探討的東西整部電影的可看性才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冷戰(zhàn)時期美國與匈牙利相隔,“去美國的父親”和“留守的家人”構成了某種悲愴的絕對隔離,血脈之別與家庭之別,但是與此相反的卻是父親在美國實驗室內(nèi)聽到“造主之聲”,從宇宙層面上構建起了某種人類血脈本身的共同性,這構成了電影劇情上最大的背反(社會的割裂與終極的相通);同時多媒介的運用,包括男主總是使用攝像功能,背后也體現(xiàn)著一種記憶的不可靠性(“我以為冷戰(zhàn)是科幻小說”),這是一個時代的后遺癥和孤單。陰謀論與真相本質上是一體兩面,因為人無法建立真正的有關真相的知識,于是真相本身也不過只是一場試圖無限接近的幻夢??苹玫膱鼍暗慕⒁彩侨绱?,被巨大之物吞噬,以及毀滅另一種文明,人類渺小而又不斷地“拒絕”,是永恒悲劇
尋爹/坑爹記
改編自斯塔尼斯瓦夫·萊姆小說。從新聞片段、揭秘紀錄、尋父之旅、星球探索、美蘇冷戰(zhàn)五個層次來刻畫死亡/熵(指一個系統(tǒng)內(nèi)在的混亂程度),帶有諾斯替(Gnostic)反宇宙思辨的一個主題,就像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宇宙一元論》(1931)中提及想象一個活著的、有知覺的宇宙,在此尺度上,當整個宇宙變得有智慧、統(tǒng)一、有思維和情感的能力時,它將和上帝一樣。然而,將這種對生命的態(tài)度放置在冷戰(zhàn)的陰氳下呢?“所謂冷戰(zhàn),本質上便是確保能夠摧毀對方的威懾之下的溝通之不可能。”影片用兩個維度來拓寫這一視點:父親與孩子,星球與探索者。用一段仿若戈雅《吞噬其子的農(nóng)神》(1823)的劇情來暗示,影片最后蠻諾斯替觀念的呈現(xiàn):對肉體的蔑視、以及世界的解放,“內(nèi)在的人”(inner man)變成了由無數(shù)個迷宮重復著的一個回聲。
拍太亂了,和原著可以說是毫無關系,科幻變家庭倫理。不過《其主之聲》里最好看的部分是萊姆瘋狂的觀點輸出,也難以影視化。
找了大半年資源,最后不知道看了個啥
哈哈一針見血,人類就是這么拉垮。
東歐拍出來的科幻果然很清奇。尋父和繁殖的欲望,是對于血緣、族群的追溯印記,這是生的部分。將一個“無法溝通必然導致暴力毀滅”的道理,同時映射到人際關系和美蘇、地外問題上,這是死亡的部分。前者是對歸屬于某個社會群體的迫切需求,后者是為了保護所在社群,而對外來者產(chǎn)生的攻擊性本能。當然溝通這種東西,不光只是語言,畢竟就算是生在同樣的環(huán)境,對方也可以“掛電話”,完全可以適用到個人、國家、種族、宗教的任何方面,所以嘲諷地說,就算真的出現(xiàn)“上帝之聲”,因為聽不懂,我們也可能直接把上帝給干掉(能不能干掉不在討論范圍內(nèi))。至于表現(xiàn)形式上,幾處夢境用得有趣,什么馬賽克人、巨人,尤其游艇上的吐槽有一種很荒誕的幽默感。中間也用了很多桌面電影的套路,還有穿物的特效來代替剪輯。
正確的打開方式其實是看完預告自己腦補一個電影
典型東歐科幻。尋父與繁殖,現(xiàn)實與虛幻,多維與宇宙,陰謀與冷戰(zhàn)…視覺效果和剪輯手法加分。故事信息量過大,看完原著才能透徹(據(jù)說快出中文版)#波蘭大使館V4之夏:四國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