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大聰?shù)娜硕贾?,我最愛的類型,就是科幻片?0月6日,這部片一上映,立即奔赴零點場首映!如饑似渴的觀賞了這部今年最期待的科幻片《銀翼殺手2049》!
---以下無劇透影評,絕不影響觀影---
早前,影片在美國點映評論解封后,《2049》的口碑就井噴爆表,史上最難拍的續(xù)集,出人意料的獲得影評人的一致好評,實屬難得。
大聰看完后,覺得影片不負眾望,雖然不是“科幻片教父”斯科特執(zhí)導,但在他的監(jiān)制,以及新崛起的美學科幻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操刀下,《2049》還是帶來了新的一次視覺和思想的沖撞。
整部影片看上去很沉穩(wěn),不急不躁,劇情娓娓道來。影片視角從高司令主演的K身上展開,一步步帶觀眾進入2049年洛杉磯以及美國西海岸發(fā)生的一切。
《2049》在《銀翼殺手》之前打造的世界中,繼續(xù)擴充銀翼殺手的背景和故事,讓整個故事背景更豐滿和立體。
而且,《2049》在斯科特的監(jiān)制下,依然在很多情節(jié)上挖坑和留白(斯科特風格),同時也有很多隱喻和映射的地方。
影片在多處情節(jié)上,也致敬了前作《銀翼殺手》,其中就有著名的放大再放大橋段。
在光影視覺上,影片醞釀的影調(diào)和氛圍依然黑暗和頹廢,導演丹尼斯之前的《降臨》,就很好的給我們展示了他對電影科幻美學的功力。
如今丹尼斯執(zhí)導的《2049》,他在《銀翼殺手》賽博朋克美學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很多他自己獨愛的極簡美學,給觀眾展現(xiàn)了全新的,更科幻,更現(xiàn)代的賽博朋克世界。
比如預告片華萊士的總部,極簡主義金字塔結(jié)構(gòu)。
但到了城市街道,回歸賽博朋克,但科技感更豐滿。
不光是場景設(shè)計,在鏡頭的運用和構(gòu)圖上,影片的每一幀都讓人想截圖當桌面。影片的配色通過場景的轉(zhuǎn)換,變換著冷暖色調(diào),讓人著迷。
在電影原聲上,《2049》找來了神級配樂大師,同時也是大聰最愛的電影原聲大師之一漢斯季默!另外還有漢斯季默的愛徒本杰明.瓦爾菲斯。
這一次漢斯季默已經(jīng)到了走火入神的地步,不得不個人主義的說,大聰愛死這種哥特式電子管風樂了。
漢斯季默運用了自己最拿手的Shepard tone(錯聽風格),再利用電子哥特管風樂詮釋,再依附著C大調(diào)旋律,已達到最大程度高亢。
電影原聲再配上影片呈現(xiàn)未來黑暗城市的全景,瞬間提升了影片的史詩程度。制造出一種如夢如幻,酒醉絕望的世界。
聊到這,不難看出,這已經(jīng)是2017年最不能錯過的一部科幻片了,影片在海外定級為R級,國內(nèi)11月10日上映,定會有刪減。
大聰觀影后認為,刪減部分應該在露點部分,不會影響劇情,在打斗場面上,并沒有很血腥,因此大家會看到完整的爆炸戲和打斗戲。但到底刪減多少時長,還不得而知。
既然是1982年《銀翼殺手》的續(xù)集,那《2049》就不得不和前作作比較。
出于《銀翼殺手》經(jīng)過了時間的淬煉和打磨,影片早已功成名就。而《2049》現(xiàn)在口碑雖然很好,但相較于前作,還需要時間的沉淀。
一般殿堂級的電影續(xù)集,是很難和前作抗衡的,更何況,《2049》是《銀翼殺手》的續(xù)集,能拍好并保有高品質(zhì),已經(jīng)實屬不易。想要比前作更好,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但不得不說,《2049》在劇情的敘事上,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觀影口味?!?049》更通俗易懂,沒有《銀翼殺手》這么晦澀和哲理。而在視覺效果上,自然會比前作更勝一籌。
不夸張的說,《2049》這個故事,貌似要重新拿起《銀翼殺手》構(gòu)架的科幻宇宙,力纜狂瀾,重新打造一個史詩級宏大的科幻篇章,如果說《銀翼殺手》是序曲,那么《2049》就是前奏,在《2049》之后,銀翼殺手的故事一定還會繼續(xù)。
那么問題來了,很多人會問,1982年的《銀翼殺手》離我太遙遠了,沒看過這部電影,那么《2049》還能看懂嗎。
答案是,能看懂,但一定會看的不爽,就是那種“我去密室解謎,只玩了主線,但密室的很多支線故事和小秘密,依然沒有解讀到”的那種不爽。
因此如果有時間,最好能補課科幻電影界的神級作品《銀翼殺手》。
而沒時間補課,接下來《2049》終極指南會能讓你受益良多。
想當年《銀翼殺手》,其實并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大家封為神作,影片剛上映的時候,由于太過隱晦,以及緩慢的節(jié)奏,在評分和票房上都沒有很高。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漸漸意識到,這是科幻電影的啟蒙。
無獨有偶,另一部起初不被看好的神作,是著名導演是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
而今天,《銀翼殺手》和《2001太空漫游》,不分你我的坐上了電影界科幻類型一哥位置。被眾多影評人定位“有史以來最佳科幻電影之一”。
《銀翼殺手》開創(chuàng)了很多先河,包括反烏托邦的主題,以及被后人津津樂道的賽博朋克風格。
《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他同時也是賽博朋克風格的倡導者之一
不難看出,《2049》中高司令飾演的主角名字叫K,也是致敬這位菲利普.K.迪克。
《銀翼殺手》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2019年的洛杉磯,在影片中那時的洛杉磯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在今天看來,2019我們還做不到電影中那樣子。
在影片中,2019人類已經(jīng)發(fā)展到外太空,而地球作為母星,已被人類吸取殆盡,整個環(huán)境臟亂差。
而在那時,人類已經(jīng)成功研制出了復制人(人造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工智能研發(fā)成功,投入到復制人中大量產(chǎn)出,并被派去遙遠的星球執(zhí)行高危任務。
但由于復制人屬于非人類,有著常人不能比擬的力氣,因此復制人只是拿來服務人類出任務,而不是伺候人類,于是地球被禁止大規(guī)模使用復制人,并且,他們的壽命只有4年,四年一過,他們就停止運作。
這些復制人,由泰瑞公司出品,型號是NEXUS6,他們擁有和人類一樣的思考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們一些中的一些人,同樣也有違法犯罪,甚至從殖民星球逃回地球,躲避出任務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興的職業(yè)誕生,他們叫“銀翼殺手”,專門追捕那些違反逃逸的復制人。
我們的主人公德克,就是已經(jīng)退休不久的銀翼殺手,但他的上級布萊恩收到通知,有復制人從外星逃回地球,只能逼德克再次復出,追捕這些復制人。
在德克的追捕過程中,拜訪了出產(chǎn)復制人的泰瑞公司,并認識了泰瑞老板的女助理瑞秋。
而瑞秋也是復制人,但當下她并不知情。德克和瑞秋這么一來二去,兩人相愛了,瑞秋同時也開始知道自己是復制人,于是私自逃出泰瑞公司去找德克,遭到被警方通緝。
這些逃亡的復制人,以羅伊為代表,通過各種方法,最終找到了創(chuàng)造復制人的創(chuàng)始人,也就是泰瑞公司老總泰瑞。
復制人羅伊眼看四年壽命就要到期,所以請求自己的“父親”泰瑞延長壽命,但泰瑞卻拒絕了,羅伊一怒之下殺死了泰瑞。
之后羅伊以及其他復制人,和德克展開了正面的交鋒,展開了激烈的打斗。
整個銀翼殺手的故事主線,就是在說銀翼殺手德克,如何追捕這幾名逃回地球的復制人,并且同時也幫助瑞秋躲避追捕。
而故事的支線,就是從復制人的角度展開,他們之所以逃回地球,是因為他們不滿四年的壽命,想要獲得更長的時間。甚至他們想要自己被公平對待,和人類一樣,被視作人類。
整個影片的劇情,其實和現(xiàn)在科幻電影的故事沒啥太大區(qū)別,無非都是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對抗。
《銀翼殺手》這部電影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從頭到尾想要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哲學概念,這個概念是關(guān)于生命的解放,人性的壓抑。
而影片詭異的悲傷氛圍,如果觀眾能懂導演的意思,就很容易沉浸在當中。
影片中其實沒有闡述誰到底是正派,誰是反派,不管是主角德克,還是瑞秋,還是復制人羅伊,造物者泰瑞。他們都在當下的背景飾演著不同角度的悲情角色。
《銀翼殺手》的魅力就在于此,脫掉科幻特效的外衣,闡述一個關(guān)于人性假想設(shè)定的延伸。
到底人工智能覺醒后是否可以和人類一樣擁有靈魂?
人類是否能掌控自己制造出來的,比人類自身更高級的“物種”?
造物者人類之于上帝,難道就不會犯錯嗎?
生命與價值,生命與消亡的定義是什么?
這些哲學議題,都在影片中被拿出來討論,而導演斯科特玩得最高級的是,對這些哲學議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讓觀眾進入自我的思考和回望,對整個生命的意義,給出自己的答案,畢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最后德克和復制人羅伊的最終大戰(zhàn),羅伊的心理情緒變化一波三折。
一開始,羅伊的情緒是憤怒的,他想要用盡一切力氣殺掉德克,之后他又轉(zhuǎn)變情緒,像折磨動物一樣折磨德克,虐待他并不直接殺死他。
到最后德克在建筑的邊緣,馬上要墜落的時候,羅伊反而出手相救。
羅伊這一系列的心里變化,原因正是因為他四年壽命馬上就要結(jié)束,他在生命最后的一刻,心理變化由憤怒生命,變?yōu)槊暌暸按?,最后變?yōu)橄硎苌?,憐憫生命。
而他最后在雨中懷抱鴿子,念出最后對生命的對白詩,堪稱是影史上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被大家稱作《雨中淚目》詩。
“我曾見過人類無想想象的美,我曾見太空戰(zhàn)艦在獵戶星座旁熊熊燃燒,注視C射線在天國之門的黑暗里閃耀,而所有過往都將消失于時間,如同淚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到了。”
諸如類似的經(jīng)典橋段,還有很多,而被眾人探討了十多年的,則是影片中的結(jié)尾,就是德克到底是不是復制人。
在最初的1982年上映版本中,結(jié)尾是德克和瑞秋開著汽車逃亡的鏡頭,而且有些航拍鏡頭,還是斯坦李庫布里克《閃靈》開頭拍剩下的畫面....
在這個快樂逃亡結(jié)尾中,制片方覺得還不過癮,還在不同上映的地區(qū),加入了不同的字幕,以加強結(jié)尾happy ending的效果。
其中最狗血的字幕就是“ 復制人瑞秋的壽命不止四年,她和德克從此過上美好生活” 。
當然這些在1992年的導演剪輯版中,導演斯科特當然不滿意這種圓滿結(jié)局,于是把瑞秋和德克開心逃亡的開心結(jié)尾去除,瑞秋也不存在超過四年的壽命說法。
之后制片方覺得1992年的導演剪輯版太倉促,加上科技修復技術(shù)的提升,又在2000年的時候增加了一個特別導演剪輯版。
這還沒完,或許由于粉絲觀眾的抗議和討論,同時斯科特這十多年的人生經(jīng)歷,讓斯科特和制片方?jīng)Q定,要給出觀眾一個最終剪輯版。
于是,目前在市面上,大家能找到的資源,大部分都是2007年的導演最終剪輯版。
從1992年版本開始,剪輯版中就加入了獨角獸的畫面,也就是德克在家里做的一個白日夢。
這個夢境德克沒有告訴任何人,但最后被他的同事蓋夫在他家的的樓梯留下了獨角獸的折紙。
蓋夫在剪輯版本中,也被說明是警方的臥底,來監(jiān)視復制人的夢境,蓋夫的折紙,對應了當時復制人的夢境,會把相應的折紙放置在現(xiàn)場,說明那個人是復制人。
而德克最后結(jié)尾拿著復制人若有所思,然后點點頭,說明自己領(lǐng)悟到,自己也是復制人,于是更絕然而然的帶著瑞秋遠走高飛,遠離塵囂。
我們今天聊的《2049》,就是在《銀翼殺手》2019年的背景之下的30年以后,劇情也和德克,瑞秋30年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或許制片方和導演丹尼斯,都意識都《銀翼殺手》離現(xiàn)在太遙遠,畢竟已經(jīng)有35年的時間。
于是在《2049》上映之前,制片方另請導演和團隊,制作了三支短片,用來銜接《銀翼殺手》和《2049》影片里面30年所發(fā)生的事情。
這三支短片,墻裂建議都去看看,時間不長,但作用很大。
不僅有三支短片,官網(wǎng)還爆出“Road to 2049 "編年史資料,從2018-2049大事件,一網(wǎng)打盡!
接下來,我們按照Road to 2049 "編年史資料結(jié)合這三支短片,大聰給大家梳理了《銀翼殺手》故事背景從2018-2049發(fā)生了的重大事件。
2018年11月,有幾個NEXUS-6復制人叛變逃回地球。
2019年11月,銀翼殺手德克負責清理掉這些復制人。
2020年初,泰瑞公司創(chuàng)始人泰瑞被自己的復制人殺掉。
之后德克結(jié)束了這幾名叛逃的復制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而后德克和復制人瑞秋逃亡。這些都是《銀翼殺手》的劇情。
2022年,時間來到第一部短片《銀翼殺手:2022黑暗浩劫》。
短片為了緊密聯(lián)系經(jīng)典前作《銀翼殺手》,《2022》可謂誠意十足,在許多細節(jié)上致敬滿滿。
比如短片場景的風格緊跟前作,依然賽博朋克風,甚至在鏡頭語言上,都十分相似。
短片中也同樣出現(xiàn)了鴿子,和《銀翼殺手》羅伊死時懷抱的鴿子一樣,象征了鴿子帶著羅伊(復制人)的靈魂一起飛向自由。
短片一開始,就引進了新角色:N8型復制人,相較于前作《銀翼殺手》的N6型復制人,N8型復制人擁有了人類一樣的自然壽命,只不過每個N8型復制人,右眼都被標記了序列號,從這個角度上來說,N8型復制人更像一款人造產(chǎn)品,奴役性寓意更強。
通過短片,我們可以看到在2019-2022三年間,復制人如何韜光養(yǎng)晦,密謀一場復制人的反叛革命,讓人類走向一場未知的黑暗浩劫。
復制人革命的誘因,是由于他們在外殖民星的卡蘭沙戰(zhàn)場上發(fā)現(xiàn),雙方軍隊均為復制人,這樣“游戲人生”般的命運,復制人不服。
而直接導致復制人革命的導火索,是由于人類至上主義運動浪潮興起,人類通過搜尋復制人的電子檔案,以此來辨別復制人,并不斷虐殺他們。
這樣雙重窒息環(huán)境下,復制人開始聯(lián)合起來,絕地反擊,制造了2022大停電事件,目的是摧毀人類檔案館的所有的磁軌備份,包括復制人的檔案資料,以此來隱藏自己,不讓自己是復制人的身份被輕易暴露,防止遭到趕盡殺絕。
但是復制人制造大停電的目的是消滅人類嗎,不是,他們只是想通過大停電,更好的隱藏自己,重新找到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換句話說,復制人要的是自由。
正如片中復制人頭目伊基說的:“我們可能比老版復制人壽命更長,但是壽命,絕非生命,我要的是生命,我們就是為此而戰(zhàn)”
大停電計劃的成功實施,導致了人類進入了長達數(shù)周的黑暗浩劫,同時摧毀的人類多處檔案館里復制人的資料,再也無法修復。人類由此進入大停電前后的時代劃分。
短片最后,復制人頭目伊基,挖下自己帶有序列號的右眼,意味著在他身上最后一處是復制人的證明,也得到剔除,復制人就此取得階段性勝利。
人類經(jīng)過了這次大停電的黑暗浩劫,頒布復制人生產(chǎn)禁令,泰瑞公司也因此破產(chǎn)。
這時候解決了人類食物短缺危機的華萊士公司迅速崛起,收購了泰瑞公司。
這就要說到另一部短片《銀翼殺手:2036復制人黎明》。
在短片里,華萊士在2036年某日,召集司法部門的幾個大佬,談判廢除禁止復制人生產(chǎn)的禁令。
為何華萊士有如此大的號召力?
根據(jù)官網(wǎng)“Road to 2049”的資料顯示,在大停電事件后,2025年前后人類多個全球危機爆發(fā),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食物短缺問題。
有著理想主義的尼亞德.華萊士科學家,也就是華萊士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雖然他眼睛失明,但憑著他的智慧,公司在他的領(lǐng)導下,通過對轉(zhuǎn)基因食物的革命性研發(fā),成功解決了食物短缺危機。這使得華萊士個人的影響力迅速提升,公司的業(yè)務也開始向外殖民星擴張。
在2028年,泰瑞公司正式宣告破產(chǎn),華萊士公司收購了泰瑞公司,雖然法律禁止生產(chǎn)復制人,但華萊士公司并沒有停下研究新型復制人的腳步。
在2030年,華萊士通過基因技術(shù)和新記憶植入技術(shù),初步得到一個更順從于人類的新型復制人模型。
終于在2036年,華萊士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九代復制人,華萊士決心說服司法部門廢除生產(chǎn)復制人禁令,讓新型復制人得到重新量產(chǎn)。
第二支短片視頻:《銀翼殺手2036:復制人黎明》。
《2036》短片一開始,華萊士姍姍來遲,反而讓司法部門的人等他,足以可見他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
起初,司法部門始終不愿意解除禁令,不管華萊士從人類生命發(fā)展角度,還是從外殖民星產(chǎn)業(yè)需求角度,都沒辦法讓司法部門松口,因為最讓他們擔心的,是2022年大停電事件造成人類大量傷亡,他們不愿意看到悲劇重演。
其實正常談判的話語權(quán),一直在華萊士的控制之下,說到復制人造成傷亡,他借著這個切入口,正式介紹他的第九代復制人。
這些新型的復制人,可以根據(jù)客戶定制存活時間,永遠不會反抗,也不會逃跑,只會絕對服從。
絕對服從到什么地步,華萊士就此讓跟隨他的復制人,上演了一次自我割臉,嚇得司法部門連連喊停。
但華萊士并沒有過癮,他直接命令復制人在大家面前自殺,上演了一次極端的“產(chǎn)品”演示。
短片最后可以看到,司法部門的表情,從開始的質(zhì)疑到驚恐,再到面由心生的喜悅,說明他們認可了第九代復制人。為此,華萊士拿到了量產(chǎn)新型復制人的許可,華萊士公司也因此更加壯大。
另外發(fā)生在2048年的《銀翼殺手:2048無處可逃》,是專門為《2022》里的通緝犯薩柏制作的一部短片。
短片里出現(xiàn)了一個叫LAPD洛杉磯警局下屬的一個新部門,是洛杉磯警局和華萊士資助的,在2040年投入的部門,支持現(xiàn)有的銀翼殺手分隊,用來追捕非法犯罪的復制人,包括正在逃逸的第八代復制人。
薩柏在大停電事件之后,雖然能隱藏起自己是復制人的身份,但必須小心翼翼的活著,不然就很容易被LAPD“掃眼驗證”。
他靠著自己養(yǎng)殖的一些蛋白蟲,販賣給黑市,艱難維持著自己的生活。
雖然薩柏在哪都覺得處處都低人一等,但好在還算有自己的生活,交上了自己的朋友,而且還是以書會友,經(jīng)常介紹好看的書給自己的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薩柏介紹的這本《權(quán)力與榮耀》,是英國大師級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書中說到的“惡”無處不在,但最重要的卻是個人內(nèi)心道德和精神的斗爭,在污泥中綻放出人性光彩的部分。
這也借此說明,這本書是薩柏的精神支柱,書中說到關(guān)注靈魂的掙扎和救贖,都和他現(xiàn)在生活的環(huán)境和處境息息相關(guān)。
或許正是因為這本書讓他找到人生價值,當他看到一群流氓欺負他的朋友時,他選擇不再躲躲藏藏,而是以牙還牙打退了那群流氓。
為了解救一對母女,展示了自己非人類的力氣,暴露了身份。
《2049》的電影開始,完全緊密連接著《2048:無處可逃》這支短片,應該這么說,這支短片放在《2049》做開頭,一樣合情合理。
至此,從《銀翼殺手》到三部短片再到《2049》,從2019年到2049年的銀翼殺手編年史大事件,我們就有了清晰的藍圖。
為了找到最佳觀影狀態(tài),直到現(xiàn)在才在影院外重溫《銀翼殺手2049》。
好感升了一檔,因為對整個故事又有了新的理解。
對于K的身份反轉(zhuǎn),最盛行、最具接受度的慨嘆莫過于:“你以為你很特別,其實你不是?!薄蝗缥覀冞@些后知后覺的普通人。
這個時代不被善待的理想主義者太多了,我們會對這樣一個故事進行這般主流化的思緒提純,太正常。
不過我一直認為,觀眾之所感,雖無高下之分,但若議論趨于同一,往往易于封鎖新知,與對更多隱藏焦點的聚焦與挖掘,阻塞更徹底的思考,這對佳作,未免可惜。
第一次在影院看本片,我對反轉(zhuǎn)本身就已感到無比震撼和信服,卻在這之后遺留了一個由此引申的未解問題:K為何不去殺德卡?僅僅因為編劇知道這不是觀眾想看到的嗎?
回顧當時復制人頭領(lǐng)對K說的話,大意是:如果你想要自由,加入我們,德卡、薩珀、你、我,我們的命跟即將來到的暴風相比不算什么,為了正確的原因而死,是我們可做的最有人性的事。你把華萊士引到德卡那里,你不能再讓德卡帶華萊士到我們這里,你一定要殺了德卡。
很有說服力不是嗎?無論是對于復制人尋求“人性”的渠道,還是最基本的、為何有殺德卡的必要(危及復制人革命軍的存亡),邏輯清晰,表達也有力。K作為一個渴望靈魂、渴望人性的復制人,無論對真相有多絕望,也無礙他在接受現(xiàn)實后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人性與存在意義啊,為什么不呢?
在給出我的解讀前,先一起重溫反轉(zhuǎn)之后的四場戲。
這場戲之后,本片正式進入高潮。
按場景先后順序可分為:
一,德卡與華萊士的對峙。假瑞秋在此出現(xiàn)。
二,與此同時,沮喪的K來到一座天橋,看著眼前的Joi大型產(chǎn)品廣告,隨后決定營救德卡。
三,K營救德卡。
四,K帶德卡見女兒。K在外淋雪,《Tears In Rain》響起,德卡見到了正在造假雪的女兒,最后,以德卡把手放在玻璃罩上的畫面收尾。
除了營救行動本身,前后這幾場戲都以不同方式強調(diào)了相似的東西。
而這些都可以由一個為《銀翼殺手》設(shè)定奠基的問題說起——
如何判斷記憶真實性?記憶的本質(zhì)是什么?
雖然再看仍會覺得過于通俗直白,但這段對話確實就是本片的題眼:真實記憶的本質(zhì)是感覺。記憶的真實無關(guān)所憶內(nèi)容的真實,而是情感的真實。
我們都知道,那個以假亂真的新瑞秋顯然無法替代德卡心中的瑞秋。為什么?重新造雙綠眼是不是就得了?顯然不是。這一切都源于戴克和死去瑞秋之間的感情是真實存在過的,而這樣的情感絕非通過一個外形無異的對象就得以重新聯(lián)結(jié)。這就是人性所在。要知道,無論德卡是不是復制人(2049有意避開的問題,避得極好),瑞秋都是一個復制人。她曾經(jīng)的記憶再詳細、再私密也不免被移植的真相殘忍戳破,可他們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卻有著不容置疑的真實,更被觀眾所見證。因為感覺的存在,記憶無可移植,無可動搖。
同理,我對K面對Joi廣告這場重頭戲也抱有相似的解讀:眼前袒胸露乳的大型Joi廣告是如此虛假,一個產(chǎn)品式的Joi跟他所知、甚至所愛的Joi太不一樣了。就像華萊士極力復原也無法替代的,戴克心中的瑞秋一樣。對于此時的K,放大數(shù)倍的虛假對象和曾經(jīng)存在過的真實情感形成了再強烈不過的對比。無論Joi作為一個為取悅而生的產(chǎn)品對K所言說、所表現(xiàn)的東西包含著多少真實,K都無疑只對那樣一個消失的Joi懷抱真實的情感。在我的理解里,這種對情感真實的懷念與求而不得,促進K以更感性的角度關(guān)注當下事件的相似部分——德卡和他女兒的情感聯(lián)結(jié)。
復制人大軍要通過殺德卡去完成尋求自由與相對人性化的使命,華萊士那樣的高智人類想通過對德卡女兒的研究尋求更大勞動力與造物的更大快感,除此之外的人類社會,則畏懼于為人特征的喪失,唯有鏟除與此相關(guān)的一切才能換來文明的鞏固與和平...不同群體、整個世界都在關(guān)注更遠大的“意義”,卻沒什么人懂得去感受、去珍惜所感。成全一個他也曾極力尋求彼此情感聯(lián)結(jié)的對象,修補他所見證的、被動相隔的人情,成為了K更想去做的事。
作為電影的主角,K的選擇已然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針對“人性、靈魂何在”這一議題的思考與解答。
當初K第一次停下來感受雪花,正是在同樣的地點,而且并非巧合地,那正是發(fā)生在他得知記憶真實性、正式確信自己是復制人之子之后。從那里開始,他的情緒測試出現(xiàn)了極大偏差,他開始沒有顧忌地袒露喜怒哀樂...可見所謂靈魂,并非為自然人所獨有,也不是唯心地、認為自己非人造就會有——我更愿意相信K本來就有,他只是被“我不真實”的物理定義所蒙蔽,等待著被“感覺”喚醒。
結(jié)尾處,躺著的K再次接觸雪花。而此時之所以要強調(diào)室外真雪與室內(nèi)假雪的對比(自然人反而有著唯假雪可觸碰的不幸,而作為復制人的K卻正在感受真實的雪)——正是因為這些細節(jié)會帶領(lǐng)我們通向本片對于如何辨別是否真實、有無人性與靈魂的答案:不因繁衍,無關(guān)Made or Born,甚至不需要在“正確原因”里尋得任何意義,能夠“感受”,收獲“感覺”,就是對存在最好的證明。
這么說來,如若再次回望最初的感慨——所謂特別與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或者說,真正的“特別”取決于什么?
相對不知所感的麻木眾生,憑什么說K不特別?又憑什么說自己不特別?
而這樣一個關(guān)于“以感覺驗證真實經(jīng)驗(進而成為真實記憶)”的母題,維倫紐瓦和羅杰·迪金斯從一開始就讓它完美地融入了所有非敘事性場景中,并不斷用視聽細節(jié)作出強調(diào)——
也是從《Tears In The Rain》旋律響起的那一刻起,雪中的K便與雨中的Roy正式打通了跨越時空的串聯(lián)。
在銀翼殺手的世界里,早在30年前就開始有復制人發(fā)動革命了,《銀翼殺手》故事的發(fā)生就是以一場殖民地叛變?yōu)閷Щ鹚鞯?。顯然,復制人群體的自我意識并非直到“奇跡”出現(xiàn)才被喚醒,只是相比曾經(jīng)每一次革命,這一次,他們終于在“奇跡”的眷顧下收獲了最好的理論武器:“繁衍非自然人所獨有,復制人也可,我們都是上帝子民了。”
可革命成功又能取得什么?或許是平等的實現(xiàn),又莫不過人類文明的墜落。本質(zhì)上,都是讓復制人取得人類既有的社會地位、自然地位,讓復制人得以成為新的“人類”而已——而人類又有多好呢?
可以推測的是,Roy口中“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黑暗中閃耀”就與當年發(fā)生在殖民地的復制人革命有關(guān),但他所言的重心是革命本身嗎?顯然不是,那是“你們?nèi)祟愲y以置信的美”。在他的言語中想象他所見證的一切,感受到所有瞬間的珍貴和流逝的哀傷,才是那段獨白那么吸引我的原因。當年雨中的Roy與德卡、30年后雪中的K與德卡女兒,是一個本質(zhì)上傳達著相同表意的對位。
1982年的《銀翼殺手》在我看來,并沒有把任何方面的探討或思辨放在創(chuàng)作的第一位,雷德利·斯科特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而電影本身只是我們窺探那個世界的窗口,這讓我們得以在局限的所見中感受到未見一切無與倫比的遼闊,這正是它最迷人之處——那是一部真正稀罕的、在“廣度”上登峰造極的杰作。而《銀翼殺手2049》 是一部追逐深度的佳作,論深度,我甚至認為它超越了第一部,這種追逐不僅踏實且大有成效,但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丟失了那些屬于混亂、錯位與復雜的美感, 論時代開創(chuàng)性,它距離前作太遠太遠,至多只是一種極致的發(fā)展而已,在美學與世界觀上并無太多建樹。這些都是本片“不夠銀翼”之處。我作為維倫紐瓦與前作的雙重粉絲,第一次看完甚至生出了“兩者互相制約”的矛盾觀感。但之所以最終仍然認為它擔當?shù)闷稹躲y翼殺手》的續(xù)集之名——不在IP,不因人物,不為美學的延續(xù)(其實大有所不續(xù)),無關(guān)廣度與深度的差異,而在于它對人性與靈魂所在的解答,乃至對那些議題的關(guān)注,足夠一脈相承。
歷經(jīng)35年,《銀翼殺手2049》最后完成的,仍不過是對那場雨的注解。這個注解是如此美而極致,如此宏大而簡單。而對“何為真實”“何為人性”“何為靈魂”這些至高議題的重申,永遠不會過時。因為無論時代或我們,都遠未完成對問題、對其答案的消化。
感謝閱讀。
三十五年前,科幻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銀翼殺手》上映。三十五年后,該片的續(xù)作《銀翼殺手2049》登陸全球院線,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這三十五年間,電影技術(shù)不斷革新,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幾天之前,“阿法狗元”甚至通過單純的自我學習擊敗了讓人類棋手成為手下敗將的“阿法狗”,沙特甚至為機器人索菲亞授予了公民身份……看似科幻的場景,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不爭的現(xiàn)實。
《銀翼殺手》預言的那個世界,正離我們越來越近。而《銀翼殺手2049》所描繪的,是人類未來的未來。
作為一部續(xù)作,《銀翼殺手2049》的首要任務在于它和前作《銀翼殺手》之間或多或少需要產(chǎn)生一點聯(lián)系,無論是視覺風格還是劇情人物,都不能為所欲為。這基本是一個常識:假設(shè)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和他的團隊跳脫了雷德利·斯科特在幾十年前給出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始設(shè)定,那么它就必然不能是一部合格的續(xù)作。在這個基礎(chǔ)上,續(xù)作或許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創(chuàng)造或更深入的思考,而這全靠導演和他的整個劇組對原作架構(gòu)的世界觀甚至“科幻”這一類型和題材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上看,《銀翼殺手2049》無疑是夠格的——豈止是夠格,簡直就是神一般的作品。
影片的成功之處,首先在于它充分還原了前作創(chuàng)造的賽博朋克(Cyberpunk)世界,而且還進一步深化了對賽博朋克概念的理解,這不僅體現(xiàn)在視覺層面,更集中體現(xiàn)在投影人喬伊(Joi)的設(shè)定上。
這里,我們必須先理解“賽博朋克”及其背后隱含的意義。所謂“賽博朋克”,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將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和都市擴張造就的貧民窟并置于一處,從而形成一種高度斷裂的反烏托邦效果。在賽博朋克類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銀翼殺手》中,導演和他的編劇其實并沒有對這種風格之下的社會進行動力學層面的闡釋和描繪;我們只是能隱約從它的設(shè)定里感覺到,幾個連鎖6型復制人逃離殖民地來到地球,對人類形成了某種潛在的威脅。由于該作略去了原著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中世界性核爆這一背景,整個社會的成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抹殺;受到輻射塵影響的特障人(又分為“雞頭”、“螞蟻頭”等等)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類—復制人構(gòu)成的近似于黑奴制度的雙層結(jié)構(gòu)。
《銀翼殺手2049》的想象則演繹了前作的社會構(gòu)成。隨著大停電之后華萊士公司的崛起和新型復制人的出現(xiàn),人類開始面臨兩種東西的考驗:一種是大型企業(yè)的資本控制,另一種則是作為智能商品的復制人的大量出現(xiàn)對人類活動領(lǐng)域的侵占和擠壓。這里,賽博朋克社會不僅分層,而且進化出了一種類似猶太民族之于歐洲其他民族的奇觀:人類可能是一無所有的,他們散居在骯臟的街道深處,但卻有著先天的地位,他們可以沖著比自己強大的復制人吐口水,甚至可以在復制人警官的房門上寫些污言穢語而不受懲罰;復制人可能憑借其生理優(yōu)勢得到不錯的物質(zhì)生活,可以手握某些群體的生殺大權(quán),卻必須服從人類指揮,毫無地位可言。
正如《銀翼殺手2049》中的警長所言,“世界存在的基石,就是人與復制人的隔離?!?兩種“階層”的相互盤繞、扭結(jié),形成了賽博朋克風格及其所描繪的社會的特有現(xiàn)象。而二者的相互依附、寄生,也是前作和續(xù)作存在的共同基礎(chǔ)。在續(xù)作中,這樣的結(jié)構(gòu)除了發(fā)生相互滲透之外,還出現(xiàn)了質(zhì)的變化:幾位編劇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了擁有自主思考能力、甚至擁有共情能力的“投影人”。投影人的地位之卑微在劇中有著明確地展現(xiàn):他們沒有一個實在的形體,如果想要離開一個場域,就需要顯形裝置的幫助;他們雖然存在愛恨的能力,能夠參與人際互動與社會生活,卻只能為主人服務;一旦將存儲器當中的存檔刪除,投影人的生命也就此消亡了。
實體消退表征著賽博科技的發(fā)展,但科技的發(fā)展同樣帶來造物的悖謬。影片不厭其煩地通過各種情節(jié)申明這一點,尤其是在主角K與他的投影人女友喬伊同時出現(xiàn)的幾個場景,同時也是最需要情感帶入的地方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強烈的間離效果,比如喬伊在雨中和K接吻時被“定身”,比如飛車迫降后喬伊陷入長時間的重復卡頓,比如“虛擬性愛”時喬伊與復制人女郎讓人脊梁發(fā)冷的“貌離神離”,比如K在雨中接受霓虹廣告的交互調(diào)情……所有這些,為的都是讓觀眾能在必要時刻脫離人形機器墜入愛河的陳詞濫調(diào),去思考人之為人的真正原因。
在影片后半部分,華萊士的復制人手下露芙(諷刺的是,露芙的英文名為“Luv”正是英文中“Love”愛的諧音)竟然一腳就把喬伊必需的顯形器(兼存儲器)踩成了碎片,這一頗富象征意味的舉動,可以說直接宣告了全新的階層序列,也就是“人類—復制人—投影人”的誕生。它的出現(xiàn),不僅進一步細化了社會結(jié)構(gòu),還以近乎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飛向太空》的方式暗喻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在2049年這個科幻歷史節(jié)點上,不管是人這個物種的實體存在,還是人作為一種概念,都變得越來越模糊和虛無——而這也恰恰是《銀翼殺手2049》甚至前作想要探討的核心命題。
當然,反復肯定前作的設(shè)定顯然不能滿足《銀翼殺手2049》的野心。影片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于其有能力在細化賽博朋克概念的基礎(chǔ)之上,進一步向視覺和空間的縫隙中加入全新的后啟示錄(或末日與廢土)風格,甚至將至少一半的情節(jié)設(shè)置在荒蕪的廢土環(huán)境中——巨型垃圾堆中的孤兒院、充滿核輻射的廢棄城市、寸草不生的荒原農(nóng)場……人類居住的城市和遭到人類破壞的地方交替出現(xiàn),形成一種景觀上的“復調(diào)”——這樣的設(shè)定,當然不是東一腳西一腳想一出是一出的,而是與賽博朋克一樣精心設(shè)計、巧妙編排和構(gòu)思的。尤其是在強烈的色彩沖擊和單音節(jié)銅管的雙重渲染和加持之下,整部影片呈現(xiàn)出一種完全不同于前作宿命感的、但又恰如其分的遼遠宏大的史詩樣貌。
可以說,廢土環(huán)境的出現(xiàn),不僅使得整個世界的構(gòu)成和格局更加完整,使情節(jié)發(fā)生的主要場景更符合美國的地理景觀,因此有了更明確的現(xiàn)實指涉,最重要的是它也為賽博朋克社會指明了去向,那就是無盡的沖突之后留存下來的破敗,是高科技為地球帶來的充滿戲劇性和荒誕感的毀滅,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未來的未來。并且,廢土風格的加入也絕非異想天開:輻射塵、垃圾場等等元素都不是從前作處得來,而是直接源于原著小說,這表明小說和兩部電影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繼承,而是存在著某種異于常規(guī)的“三角關(guān)系”。
這里必須指出,本作的三位編劇中有兩位直接來自前作,另外一個還參與了《異形:契約》的編劇工作,這就意味著整個編劇團隊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原班人馬,甚至是“御用”人馬。所以,從劇作角度看,無論是指責《銀翼殺手2049》缺乏想象力,還是認為該作背離了前作或者原著的精神,可以說都是毋庸置疑的無稽之談。
討論《銀翼殺手》和它的續(xù)作,不得不提到它們所探討的終極命題——其實也是科幻電影、甚至人類哲學的母題之一——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原作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可以說是震古爍今的,《銀翼殺手2049》則延續(xù)了前作驚人的反轉(zhuǎn)式結(jié)構(gòu),但無疑更進一步:影片持續(xù)不斷地提供著主觀的、碎片化的信息,觀眾會在角色視點的驅(qū)使下不斷構(gòu)建他的身世和前史,拼湊出一個看似無懈可擊,實則漏洞百出的結(jié)果。
在這個過程之中,人與復制人的區(qū)別被反復提及,又被反復打破:最開始是壽命,然后是記憶,接著是情感,最后是保護欲;生殖在本作中作為最重要的判定標準出現(xiàn),它標示著高等種族的生理特權(quán)(此時動物和植物都已經(jīng)消失殆盡),標示著人類特有的倫理維度——但最終也被無情打破了。結(jié)尾,影片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K并不是那個被生殖出來的復制人,更不是觀眾所期待的人類;觀眾收獲了巨大的虛無,建立了幾乎兩個小時的認同被打碎,這種震驚絕不亞于我們在觀看原作時得知戴克竟然是個復制人的震撼。
這也恰好提供了一個追問的契機:人類和復制人之間,到底還有什么區(qū)別?對此,影片給出了一個答案:靈魂。事實上,片中對這個概念是有所展現(xiàn)的,比如露芙分別在華萊士殺死新型號復制人和在她自己殺死警長時留下了淚水,但你無法感受到她的眼中存在任何一種與人有關(guān)的感情,這表明事件雖然對她的肉體造成了應激反應,卻沒有造成心靈的震顫;主角K則在影片展開的過程中逐漸從面無表情的戰(zhàn)斗機器變成了一個像人類一般有血有肉、充滿悲劇宿命的生命。這意味著從生理上說,他確實還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復制人,但什么東西改變了他——恰如原作的中戴克一樣。只不過這次,決定他是否是復制人的權(quán)利交到了觀眾的手上。我們或許可以說:無論是原作還是《銀翼殺手2049》,其意義都不在于給出一個確然的生理學答案;它們只是想向我們表明,如果不去思索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哪怕是生于人類的子宮,也與冰冷塑料袋中掉落的火腿般的復制品沒有半點區(qū)別。
很多觀眾都認為《銀翼殺手2049》無比拖沓,明明一個半小時可以說清的事情,干嘛非要拉拉雜雜說將近三個小時?但于我而言,這部電影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恰恰就是在臺詞之外充斥著數(shù)量龐大、意涵豐富的視覺信息。這種解碼方式對于看慣了完全依靠臺詞推動的好萊塢影片的觀眾而言確實有一點難度,但絕不意味著影片本身的華而不實。
拿全片最開頭的部分來說,影片第一個鏡頭便是一只眼睛(雖然無法確知這只眼睛到底是不是人類的眼睛,只知道它一定是人形生物的眼睛),第二個鏡頭是一組圓形排列的太陽能板,在透視下同樣呈現(xiàn)出一種人眼的形狀。維倫紐瓦只用了開頭兩個鏡頭就已經(jīng)暗示了全片的主題——人與科技的關(guān)系,其氣勢雖然跟《2001:太空漫游》中骨頭到飛船的蒙太奇相比還是差了那么一點,但依舊蒼涼而雄渾。
除此以外,影片各處散落著不計其數(shù)的模仿物:復制人投影人,木馬木狗木獅子、全息投影、折紙、華萊士的瑞秋,甚至投影人也被廣告模仿了,所有這些元素的出現(xiàn)不僅凸顯了模仿對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意義,更是在探討何為真實,并且極大的豐富了影片的視覺內(nèi)涵。如果我們細看這部電影還會發(fā)現(xiàn),片中線條的硬朗與柔和指示了自然物與人造物的分界;華萊士與戴克對話時后景的水紋起到了重要的情感外化作用;投影人首次在雨中顯形時,K的眉腳留下一滴喻示宿命的血水;雪作為一種凈化的象征出現(xiàn)在結(jié)尾,表明主角完成了一場事關(guān)復制人命運的救贖與自我救贖……
所有類似的細節(jié)都在表明,《銀翼殺手2049》雖慢,但慢得正確,慢得有理,慢得豐滿。我們越是用我們的心靈之眼、靈魂之眼,而非以空洞之眼去觀看,越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深意。一如遭到八十年代大眾惡評的前作《銀翼殺手》,妄言科幻電影史是不負責任的,我們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體味。誠然,《銀翼殺手2049》還存在缺點——完美于我們這個時代是何等奢侈——當維倫紐瓦和他的編劇試圖完善一個世界觀時,必然要提供更多信息,必然要制造種種矛盾,因此就會出現(xiàn)部分人物扁平的問題。但這些都不能讓我們否定影片作為一部年度佳片的水平和它作為《銀翼殺手》續(xù)作的重要意義。
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躲y翼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的區(qū)別,就好像《黃土地》與《霸王別姬》一樣,前者試圖進行純粹的視覺構(gòu)建,后者則淬煉出醇厚的文本信息。孰優(yōu)孰劣?可比,但也完全不可比。我愛那個雨水中如英雄般死去的羅伊·貝迪,也愛那個在漫天飛雪中完成使命的警官K;我深深震撼于戴克的逃跑,也無盡感動于戴克的團聚。作為一名觀眾,我只是簡單地想進入那個世界,哪怕它無比蠻荒充滿輻射人畜不生。這,就是《銀翼殺手2049》之于我的全部意義。
再沒有什么場景比一個未建成的烏托邦建筑更適合一個反烏托邦類型電影了。
在Noah Kadner 對該片制作設(shè)計師 Dennis Gassner的采訪中,后者提到除了一小部分場景是在布達佩斯取景以外,其余大部分場景均為人工搭建或電腦渲染制作。本文考據(jù)了一些銀翼殺手2049的場景設(shè)計,以下是一些穿鑿附會的出處考證:
像任何科幻電影一樣,反派公司必須有一個酷出人類極限水平的未來感大樓。強烈的秩序感,厚重的材質(zhì),與不斷在其空間中流動的水紋光。在2049中,大反派Wallace的復制人公司大樓的設(shè)計無比貼合這樣的電影類型。
第一個印象是,這部片子的場景設(shè)計應該受到安藤極大的影響,有好幾個畫面出處都非常具有安藤的氣質(zhì)。
這樣的想法并不是空穴來風。在上文提及的采訪中,Gassner也提及了他的一次日本之旅。雖然他稱Wallace的辦公室是受日本傳統(tǒng)城堡的啟發(fā),但我們確實能看到更多現(xiàn)代建筑對于該片場景的影響。
一個形式類似的Chichu博物館,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作品
benesse house park hotel,安藤忠雄
李禹煥美術(shù)館售票處,安藤忠雄
豆友@ 小凌小凌 在評論中提到:“ 那個Wallace的接待臺長得跟直島上李禹煥美術(shù)館的售票處一毛一樣?。ó敃r買票的時候就體會到了那種讓人不大舒服的蜜汁尷尬,不過還好我只有160,但也需要稍微彎點腰,感覺像是在求著里面的人賣票給我……) ”
在網(wǎng)上搜索了一下這個安藤設(shè)計的李禹煥美術(shù)館,和Chichu博物館結(jié)合一下就是2049的問訊處了。這倆博物館都在日本直島上。
日本堡壘那種關(guān)于“安全”理念給Gassner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了體現(xiàn)大反派Wallance喜歡掌控一切的性格,場景設(shè)計中以水來象征一種對于安全感的界定。
*日本綜藝節(jié)目《矛盾大對決》中還有一期名為“能做出超乎人類動作的男人 vs 只要人走上去就一定會出聲的走廊”,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走廊上的對決。(看得我既尷尬又開心)
豆友@ psycho 表示:“夜鶯走廊的靈感據(jù)說是來自于清水寺?!?/p>
(這邊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室內(nèi)照片)
豆友@ 神威 提出:“ 我看到電影中的條形窗走廊第一反應是二條城德川家的夜鶯走廊(鶯啼廊,鶯張りの廊下)在將軍辦公的處所里 因為木板會熱脹冷縮加上時間的流逝產(chǎn)生質(zhì)變 走上去就會發(fā)出嚶嚶嚶類似于夜鶯的叫聲 然后也有這樣的條形窗 窗外種了當時日本罕見的鐵樹 走廊的寬窄也和這張劇照里的走廊特別相似 ”
不過,Gassner提及的這兩個點我在電影場景中沒怎么看出來。在Wallace那種“像神一樣把控一切”的人設(shè)上,倒是能找到一些影子。
以水圍繞平臺的做法在現(xiàn)代建筑中還是比較多的。這樣的空間品質(zhì)往往極簡、寧靜,是一種行之有效,但維護成本較高的設(shè)計手段。
場照水的質(zhì)感更加明顯
導演一開始對于環(huán)境設(shè)計的初始風格設(shè)定即為“粗野主義”。
粗野主義,一個多適合反烏托邦電影的風格定位!
還有一個經(jīng)過官方確認的空間,由西班牙建筑事務所 Estudio Barozzi Veiga 2010年未建成的西班牙皮洛尼亞的尼安德特博物館設(shè)計方案。從上次威尼斯雙年展我就挺喜歡這個事務所的。
“行走中的建筑學”編輯表示:“ 電影中2049年的洛杉磯警察局總部,讓人想起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家圖書館,一個經(jīng)典的粗野主義建筑作品。 ”
圖為“阿根廷國家圖書館 。
除了電腦渲染及布景搭建外,本片還是有一部分實景拍攝的畫面的。電影中崩壞的拉斯維加斯是在布達佩斯拍攝的。主要場景發(fā)生在前布達佩斯證券交易所。
關(guān)于色調(diào)還有一丟丟考據(jù)。劇情推進到廢棄的拉斯維加斯處,開始出現(xiàn)這種黃黃的色調(diào):
據(jù)該片的攝影指導Roger Deakins稱,是受2009年紅風暴襲擊悉尼的系列照片影響。
豆友@ 。 認為:“ 橘色部分反而比較像當年泰特美術(shù)館那個太陽啊 可以搜看看圖片! ”
豆友@ 三月 提出:“ 為什么沙城暴的場景我想到的是美國一年一度的 ‘火人節(jié)’。。。 ”
豆友 @〇〇〇〇 熱情地指出,這種廢土概念在Mad Max 4里屢見不鮮。
還有幾個在紅風暴中的巨型雕塑,打眼一看,特別眼熟。
殘破的頭部與廢墟感,與Igor Mitoraj在意大利龐貝遺址的系列雕塑非常相似
去年在龐貝拍的照片
雕塑+遺址氣質(zhì)拔群
豆友@ 默 提到:“倒在地上的頭部塑像極像西西里島阿格里真托古希臘遺址里的塑像 ”
豆友 @大貓 認為“殘破的頭部”,和Brancusi 1909年的 “睡著的繆斯”有相似之處;
“ 關(guān)于巨型的石刻,特別是頭部,Colossus of Constantine,現(xiàn)藏在羅馬Capitolini/朱庇特大廟博物館,//en.wikipedia.org/wiki/Colossus_of_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塑,原本在羅馬的馬克森提烏斯的巴西利卡。當然,佛教里面的巨佛也是不少,巴米揚,樂山,敦煌,云岡,山西太原蒙山大佛,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內(nèi)的觀音,等等。。。 ”——豆友大貓
另外片頭的太陽能微型航拍圖,很可能是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太陽能站。
另外,豆友@ 烤 提到:“ 關(guān)于加州郊區(qū)的太陽能田野,想到一個視頻裝置,2014年John Gerrard做的Solar Reserve (Tonopah, Nevada) ,貼一個視頻為證://vimeo.com/112528680 ”
前幾天翻照片,找到了幾個工業(yè)遺跡,先放在這里:
第一,位于孟加拉國的 port Chittagong 的廢棄船舶回收港口。
第二,世界最大的船舶廢棄點——位于印度Gujarat的 Alang Ship Breaking Yard
Alang Ship Breaking Yard
注意Luv的眼鏡特寫
拍攝于Alang Ship Breaking Yard的照片。
另,還有一個片頭男主出任務的太陽能田,應該取材于西班牙Almeria的衛(wèi)星航拍圖
豆友@ noiseinside 指出:“ 金字塔造型的大樓造型我認為已經(jīng)是向經(jīng)典科幻片《大都會》場景致敬,包括原版《銀翼殺手》里的也是?!?/p>
電影《大都會》的相似場景
豆友@慕明 比較好奇最后上岸的大壩到底是哪里。對此我也毫無頭緒。
大都會的劇照中也有一堵巨墻
豆友@ 文刀仙僧 指出:“ 第一部里面男主的公寓我一直覺得很像賴特后來做的砌塊住宅。 ”
這個取景地的確是經(jīng)過官方確認的。Ennis House 是美國著名建筑師 Frank Lloyd Wright 的作品。感謝豆友@ godard 指正,經(jīng)查驗,第一部中只有室外場景是在Ennis House實景拍攝的,剩余室內(nèi)部分都是“ 按照那個房子的墻面砌塊專門制作的布景。而且斯科特后來拍《黑雨》時又用了一次,作為日本黑幫老大住處的墻面。賴特這個房子被很多電影拍過(也許因為它就在洛杉磯),被稱為‘明星房’?!?
有很多針對該種砌塊的泡沫模型。
2009年這棟房子被賣了,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基金會一開始開價1500萬美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沒人買,最后在2011年以45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中一部分賣給了投資人 Ronald Wayne Burkle
暫時先找到這么多,想起來的時候繼續(xù)添加。
豆友里真是藏龍臥虎,感謝你們的分享。我會定期整理將評論中的內(nèi)容添加到正文,爭做最全場景討論帖。
更新日志:
[2017.10.29 更新。陸續(xù)添加了豆友@ 慕明 @ 三月 @ 。@〇〇〇〇@ noiseinside @ 烤 在評論中陳述的觀點。添加了關(guān)于柳京飯店的推測及大壩出處的疑問]
[2017.10.30 更新。陸續(xù)添加了豆友@ 大貓 @ 老金子 @ 文刀仙僧 在評論中陳述的觀點。添加了一把椅子的設(shè)計師考證,2017SDCC場景照片,Ennis House ]
[2017.10.31更新。陸續(xù)添加了豆友@ 小凌小凌 @ 老金子 @ 神威 @godard在評論中陳述的觀點。添加了SANNA金沢21世紀美術(shù)館,Jame Turrel的作品,銀山溫泉,長城腳下的公社,路易斯康的胡瓦猶太教堂猜測,巴拉甘的吉拉迪之家-室外庭院,保加利亞布茲盧賈山劇場頂視圖,山梨縣惠仁寺的鶯啼走廊,棚內(nèi)拍攝及水紋場照,增加了眾所周知的北京氣候影響;改了病句]
[2017.11.09 更新。添加了豆友@大貓 @ psycho @ 默 及“行走中的建筑學”編輯觀點。添加了 benesse house park hotel,孟加拉國的 port Chittagong 的廢棄船舶回收港口,印度Gujarat的 Alang Ship Breaking Yard,西班牙Almeria的衛(wèi)星航拍圖]
[2018.03.05] 恭喜2049贏得2018年奧斯卡最佳視效!感謝各位豆友的貢獻,我的更新也告一段落[鞠躬]。
看完電影后去吃了碗拉面,因為我從下午四點到晚上十點,看了兩場電影,在這漫長的觀影過程中,我的判斷有些失衡,在《全球風暴》這部偽科幻爆米花商業(yè)片的陪襯下,這部《銀翼殺手2049》的優(yōu)點被進一步放大了。
在給這部《銀翼殺手2049》打分之前,我想先給這段評論文字設(shè)下四個前提,如果您讀完并不認同,那不用接著看下去了,我后面的評論您肯定不會喜歡,沒必要浪費時間找別扭。
1、影評是影評作者的客觀側(cè)寫。
觀影其實對觀影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有直接的要求,其次要求知識儲備和審美修養(yǎng)。對一部電影喜歡與否從表面上看是很個性化很主觀化的表達,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不同的人對一部電影的不同看法,就是上述那幾個觀影要件的不同層次和不同組合方式的結(jié)果,是一種客觀的側(cè)寫結(jié)論,影評可以鑒人。
2、影評局限于個人經(jīng)驗。
每一部電影都不是單獨的存在,前人的人文智慧經(jīng)驗知識都在各種電影音畫細節(jié)中千絲萬縷地體現(xiàn)著。所謂爛片也是人文的聚合,只是某些電影工作者組合人類智慧結(jié)晶的方式可能不容易讓大眾理解。我們觀影,會套用各自不同的經(jīng)驗公式去判斷這電影的邏輯是否合理,情節(jié)是否精彩。經(jīng)驗會幫助我們,也會局限我們。
3、影評有關(guān)于私人情懷。
時間是最大的變量,時光流逝,回憶留存,人生歲月中各種因緣聚合引發(fā)情緒波動,最后化作一種名為情懷的東西,在人們的生活中若隱若現(xiàn)。觀影時帶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其中的情懷,和完全沒有關(guān)聯(lián)認知和積累去看電影,感受會截然不同。對于有前傳的電影續(xù)作,最好先看前作,再來評價后篇,這樣判斷會相對客觀。至少容易理解那些自己沒有的“情懷”在別人身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影評其實也是有層次的。
觀看電影,欣賞電影,研究電影,這原本是一體的,但做出評價后,在別人眼中,那語句措辭也許就涇渭分明,層次高低一目了然。我不想給喜歡電影的朋友劃分三六九等,我們也不是敵人,但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不喜歡就說不喜歡,別開口閉口垃圾爛片跪舔裝逼之類關(guān)聯(lián)人身的發(fā)泄,你看不懂也好看不爽也好,只是個人修為認知,別降低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