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詩意的法國野生紀錄片,沒有歌頌任何勇敢之人捕捉和控制“自然”的魔力,而是更多地關(guān)注大自然是如何凝視我們。
由法國導(dǎo)演瑪麗·阿米蓋(Marie Amiguet)和極地自然攝影師文森特·穆尼爾(Vincent Munier,1976)共同合作的新紀錄片《雪豹女王》(The Velvet Queen,2021)以西藏的高原為背景,在影片開始的前幾分鐘,他們從遙遠的山頂用極端遠景鏡頭捕捉到了一群狼正撲向一群牦牛。盡管牦牛的數(shù)量眾多且體型大,六只狼還是抓住了其中一只小牛,在牛群散開時將它團團圍住,一頭異類 —— 大概是牛媽媽,在幾碼外的地方一直望著它不肯離去。這是一個多么殘酷而又極其美麗的場景,再配上澳大利亞音樂家沃倫·埃利斯(Warren Ellis,1965)和尼克·凱夫(Nick Cave,1957)的音樂,就更加令人難以忘懷了。
此類描述動物入侵的場景,反映了傳統(tǒng)野生動物紀錄片最擅長的部分:用人類的眼光強加于自然景觀之上,并解釋出一些富有情感價值的東西。而我們獵取和捕捉動物的欲望,更像是為了支撐人性的光輝地位。《白鯨記》(Moby Dick,于1851年發(fā)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長篇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并殺死白鯨,最終與白鯨同歸于盡的故事)的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91,美國小說家)曾反復(fù)說道,“對我來說,遙遠的事物有一種永恒的魅力,我喜歡在禁止的海域上航行,在蠻荒的海岸上登陸?!边@或許便是西方世界關(guān)于人與自然之爭經(jīng)典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中,追求和征服“大白鯨”被視為一種轉(zhuǎn)喻,象征著人類挑戰(zhàn)自然的偉大經(jīng)歷。盡管它經(jīng)常是極其墮落的:西方文明通過掠奪和征服來定義自己。在海外任意的領(lǐng)土上漫游,對自然世界進行認領(lǐng)和重新分類,這些仿佛都是天賦人權(quán)。
毫無疑問,這些態(tài)度塑造了以往自然紀錄片的類型,尤其是那些所謂探索未知土地或地形的電影。典型的示例如:一些異常粗獷的人們勇敢地在荒野中發(fā)現(xiàn)一些內(nèi)在的超然之美。呂克·雅蓋(Luc Jacquet,1967,法國導(dǎo)演)的《帝企鵝日記》(March of the Penguins,2005)和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1941,法國導(dǎo)演)的《遷徙的鳥》(Winged Migration,2001)是其中兩個相對較新且非常深刻的例子。蘭迪·馬拉默德(Randy Malamud,1962,美國作家)在他的文章《電影中的動物:人類凝視的倫理》(Animals on Film:The Ethics of the Human Gaze)中寫道?!霸谝曈X文化中,觀看動物的現(xiàn)象往往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shè),即觀看者是人類,而動物只是被觀看者。動物由此變得十分脆弱,無論人類觀察者選擇何種方式,它們都將被自由取用……這種觀點混淆了生態(tài)倫理意識形態(tài),即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中,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所有成員都應(yīng)當(dāng)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任何一個物種天生具有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的特權(quán)。”
因此,阿米蓋在對文森特·穆尼爾探尋西藏雪豹的過程時有意識地顛覆了這種不對稱性。事實上,或許更準(zhǔn)確的說法是,她的電影描繪了這位廣受贊譽的野生動物攝影師(穆尼爾)反復(fù)試圖尋找“那只豹子”但卻失敗的故事,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1972)參與了整個隨行拍攝過程,并提供了許多哲學(xué)見解。導(dǎo)演的鏡頭沒有贊美無畏的人類捕捉和控制“自然”的魔力,而是更關(guān)注大自然是如何觀察我們,它們通過偽裝隱藏起來,以躲避人類專橫的目光。一個又一個神秘的鏡頭浮現(xiàn)出來 —— 一只被穆尼爾和泰松命名為la bête的動物,它與周圍的環(huán)境如此壯觀地融為一體,以至于看到它的輪廓讓人想起20世紀90年代的“魔眼”(Magic Eye)海報。在追蹤難以捉摸的雪豹過程中,我們可以遇見巖羊、兔猻、藏狐、羚羊、鼠兔和獵隼,在它們接近我們的時候,我們慢慢學(xué)會了享受這些自然奇觀,而不是主動地去靠近它們。
馬拉默德在談到以往其他紀錄片中的動物畫面時寫道,“即使沒有明確的欺騙企圖,他們可能也會誤導(dǎo)觀眾,讓動物看起來太容易接近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便扭曲了一個事實,即大多數(shù)動物都生活在遠離我們的地方,它們時刻保持隱藏自己?!毕啾戎拢堆┍酢吠伙@了動物王國幾乎總是那么遙不可及的這一事實。偽裝的能力可以讓動物遠離我們的視線,并增強它們的視力范圍;人們必須等待,努力尋找,才可能在屏幕上看到一只野生動物。在一次跋山涉水的旅行中,穆尼爾分享道:“眾所周知,我曾在不知不覺中拍攝到過(雪豹),我拍攝時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是在清晨拍攝的,它消失在一個巖石坑里……兩三個月后,當(dāng)我在電腦屏幕上瀏覽其中一張獵鷹圖像時,我震驚了。沿著巖石的輪廓,后面是雪豹的頭,它正在凝視著我。在這張圖像中,當(dāng)我在觀看這只獵鷹的鏡頭時,突然發(fā)現(xiàn)左上角有只綠金色眼睛,瞬間把我驚呆了?!?/p>
泰松抒情和風(fēng)趣的溢美詩詞也貫穿了影片的大部分情節(jié)。他深情地說,“史前時代之哭泣,留下的每一滴眼淚都化作一頭牦牛......兔猻突然出現(xiàn)在一座巖石尖上,它那毛茸茸的頭、針狀般的犬齒和黃色的眼睛,即使閃爍著惡魔般的光芒也難掩天生的可愛,二者融合得如此完美。”而另一些時候,泰松的敘述則會讓人感到沉重,比如他在影片中途所說,“我們不得不接受地球無處不在的散發(fā)著人類氣息這個令人沮喪的事實。”但當(dāng)穆尼爾將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之外時,當(dāng)觀眾看到了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而不是試圖超越它的畫面時,也許就不那么令人沮喪了。
值得慶幸的是,這部影片并沒有以往許多自然紀錄片中伴隨的某種自鳴得意的生存主義氣息。謙遜是阿米蓋、穆尼爾和泰松對這次探險的態(tài)度。在經(jīng)過多次徒勞的嘗試之后,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雪豹女王”!一只雌性雪豹正在享用一具動物尸體,那閃閃發(fā)光的紫紅色內(nèi)臟是整部電影中最引人注目的物體。穆尼爾難以置信地低聲說,“我以前從來沒見過這種動物,太罕見了,它看起來……它看起來一點也不在乎我們?!?
請注意這種反?!澳暋钡闹S刺意味:豹子的確注意到了人類;它敏銳地監(jiān)視過他們,但它最終確認那些留著胡子的人類根本不重要。“它竟然敢在距離我們埋伏地如此之近的洞穴處獵殺獵物。這是一種天賦,一種不知道從何處來的天賦?!蹦履釥柤拥臏I水在他的睫毛間結(jié)晶了。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雪豹慢慢地把它那被積雪覆蓋、年老體衰的身體垂立在巖石之上,眼神盯著鏡頭,皮毛漸漸消失在冰雪的背景之中,茫茫白色逐漸遮蔽住我們的一切視線。然而,我們一定還處于它的視野當(dāng)中,當(dāng)它漫不經(jīng)心的凝視著我們此刻的敬畏之余時 ——那一刻,它變得無比崇高。
《雪豹女王》正是以這種方式懇求我們不要去探尋大自然的神秘壯麗,不要冒險去征服和索取,而是要簡單地(或不那么簡單地)等待高貴而冷漠的大自然來發(fā)現(xiàn)我們。泰松在影片尾聲時說,“我學(xué)到了耐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它是最優(yōu)雅和最被忽視的東西。它幫助我愛上了這個世界?!?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在病毒席卷全球之際,在愛上這個世界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的時候,《雪豹女王》開辟了一條能夠穿越冬雪的道路,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空虛和無聊的時空。溫柔地、有意地放棄控制權(quán),給未來留下更多空間,可能是我們目前能夠爭取到的最高目標(biāo)。正如泰松在電影最后一幕中所說,“敬畏你面前的一切;不要抱任何希望;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感到開心;對詩歌保有信心;對世界心存滿足;為了詩意的存在應(yīng)當(dāng)耐心等待。”
《雪豹女王》(2021,紀錄片)。導(dǎo)演:瑪麗·阿米蓋、文森特·穆尼爾;主演:文森特·穆尼爾、西爾萬·泰松。
歡迎關(guān)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BAGo
一次對西藏高原的探險譜寫出了一首對耐心美德的詩意禮贊。
將《雪豹女王》稱為自然紀錄片是準(zhǔn)確的,但卻過于簡化了。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場帶有禪宗哲學(xué)色彩的視覺盛宴。第一個方面是由法國野生動物攝影師文森特·穆尼爾提供的,由聯(lián)合導(dǎo)演瑪麗·阿敏奎特在西藏高原的一次探險中拍攝。第二個是由作家西爾萬·泰松作為公證人提出的。但兩者都依賴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其中,無論最終是否出現(xiàn),都有提供標(biāo)題的難以捉摸的雪豹。
泰松觀察到,要找到豹子需要身體的耐力,但也需要一種遠離巴黎的心態(tài),而不是僅僅7500公里的地理距離。他說,與“此時此地”的西方生活不同,這個項目擁抱了“很可能從未有過”的美。(泰松自己關(guān)于這次旅行的回憶錄名為《耐心的藝術(shù)》。)
這個練習(xí)發(fā)生在一個由沙丘、峽谷和山峰組成的美麗景色中,在朦朧的黃昏和蒼白的晨曦中被捕捉到。穆尼爾和泰松一邊徒步,一邊躲起來,等待著,等待著,周圍的安靜是如此的純凈,你甚至可以聽到下雪的聲音。(影片還由沃倫·埃利斯(Warren Ellis)為其配樂,尼克·凱夫(Nick Cave)也為其配樂。)在雪豹女王出現(xiàn)之前,其他星星出現(xiàn)了,比風(fēng)景更迷人。有西藏狐貍;帕拉斯的貓長著可愛的玩具臉和能撕破你喉嚨的大嘴;牦牛,其原始重量似乎直接從洞穴壁畫中蹣跚而出。
貫穿整部電影的張力在于,三個人試圖進入并記錄一個因為人類缺席而繁榮的世界。但阿米吉特、穆尼爾和泰松并沒有試圖在這個地方打上自己的印記:他們是來這里致敬的。如果敘述是毫無歉意的詩意,那往往是唯一合適的描述。當(dāng)發(fā)現(xiàn)豹子蹤跡的跡象時,泰松稱這個地方為“圣地”。
無論它在媒體的描述中聽起來多么夸張,你可能會在觀看這部華麗、令人難忘的電影時點頭。
《雪豹》在蘇黎世電影節(jié)的首映上,導(dǎo)演Marie和Vincent參加了觀影,并在其后回答了觀眾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為這部簡單卻值得回味的紀錄片增色不少,我簡單的記錄一下:
1. 兩位拍攝雪豹的主人公,Vincent和Sylvain是如何認識并決定一起進行這次拍攝的?
Vincent:他自2010年起,陸陸續(xù)續(xù)進入到中國西藏拍攝野生動物多次。在他巴黎的一次攝影展覽中,Sylvain和他認識。作為一名著名作家,Sylvain也多次探索西藏,他之前并未對野生動物多加留意,他倆覺得這會是一次有意思的合作。
2. Marie曾多次參與阿爾卑斯山區(qū)野狼的拍攝,這一次的拍攝和之前相比,對她來說有什么不同?
Marie:她的專業(yè)是拍攝影視作品中野生動物,但這一次,她的鏡頭更卻更多的聚焦于Sylvain和Vincent,在等待雪豹出現(xiàn)的漫長過程中,他倆天南地北的閑聊、Sylvain這位作家時不時充滿哲理甚至于詩意的對話,以及他倆一快一慢、一動一靜的合作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她想了解并拍攝出Vincent這個對雪豹這個野生動物的熱忱,他的激情和夢想。她一直想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熱忱,他們接近自己的夢想時的狀態(tài)。
3. 拍攝持續(xù)了多長時間?結(jié)尾那些不同時期雪豹的拍攝都是這一次拍攝的不同時期拍到的嗎?還是他Vincent其他時候遇到雪豹時的拍攝?
Vincent:他從2010年起,已經(jīng)斷斷續(xù)續(xù)進入中國西藏十余次進行拍攝。但這個紀錄片拍攝了兩次,每次進藏一個月左右。結(jié)尾處的其他雪豹的照片來自于他其他拍攝的時候,例如結(jié)尾那段他在放置的攝影機悄悄拍攝下,雪豹自在慵懶的伸展休憩的片段:是來自于他幾年前一個人進藏拍攝,在他放置好攝影機后,他就被追捕盜獵者的工作者拘捕,因為當(dāng)時正有盜獵者流竄,他在局子里待了三天后,回到原處取回攝影機后發(fā)現(xiàn)了這一段珍貴的記錄。
4. Vincent更享受在自然中觀察野生動物,還是更享受能夠把這些對野生動物的觀察分享給社會的作品?
Vincent:他很喜歡這個問題。他說感謝于他父母和身邊的環(huán)境,讓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和野生動物,因此這對她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他自我充電的方式。但他同時很享受他能夠把這些他鏡頭下大自然的力量展現(xiàn)黑社會,特別是給孩子們,因為他覺得現(xiàn)在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有一條巨大的鴻溝,他希望能填補一些認知的空白。
5. 雪豹為什么這么難拍?他們是瀕危物種嗎?
Vincent:主要由于貓科動物,特別是大型貓科動物的捕獵習(xí)性和領(lǐng)地意識。不同于野狼,群居群獵,大型貓科動物習(xí)慣獨來獨往,狩獵時需悄悄靠近,再伺機而上。雪豹在中國地區(qū)并不瀕危,他們在巴基斯坦等地瀕危。但在西藏,由于中國不允許在西藏持刀,甚至匕首,所以雪豹在西藏數(shù)量不少。
6. 拍攝時期的嚴寒和高海拔等殘酷的拍攝條件,對Sylvain這個作家來說是怎么克服的?
Marie:這對他來說并不難,Sylvain常年旅行于中國西藏、喜馬拉雅等地,他在二十歲時就已穿過貫穿喜馬拉雅山的各個角落。對Sylvain來說,這次拍攝難的地方反而是要慢下來。因為他一向獨來獨往、快步向前,而這一次他必須得慢下來,跟隨Vincent的節(jié)奏,聽Vincent關(guān)于各種野生動物的講解。而這也是Sylvain參加這一個拍攝的原因,盡管他已多次穿梭于這個地段,這一次他想從那些一貫被他忽略的野生動物的角度,看西藏。
動物們太可愛了
雖說法盟漲價了,這片子無價
配樂讓人誤以為是在看《神槍手之死》,攝影師在觀察野生動物,也在野生動物觀察,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每個鏡頭,每張照片,都成了找茬兒游戲,“是誰的目光在鎖定我”。
冥想一般的觀影過程。喜歡兔猻、藏狐、熊、和最終出現(xiàn)的雪豹在漫天風(fēng)雪中獨自出現(xiàn)、捕獵、進食、和人類安靜而短暫地對視,又獨自離開,隱沒在風(fēng)雪里的一段段記錄。To love without expectations. 2021.12.28 @Film Forum
蘇黎世電影節(jié)首映,關(guān)于中國西藏的雪豹的法語紀錄片,觀影結(jié)束后導(dǎo)演Marie和Vincent在現(xiàn)場回答了觀眾一些很有趣的問題。我非常喜歡Marie的角度,她專業(yè)于電影中野生動物相關(guān)的拍攝。而這一次,她主要想探索Vincent這種對某種事物有特殊熱忱的人,Sylvain和Vincent在影片中漫無目的的對話,尤為讓人回味。
瘋狂截圖!
在電影院看的法語VF,且沒有字幕,配上洗滌心靈的畫面和音樂,我沒睡著是對該片的最大尊敬??吹脮r候一直在想這個camera man也是厲害,跟他們一路上高原爬雪山,近距離接觸野生動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導(dǎo)演是位女性,深深佩服。
大貓貓出現(xiàn)的每一秒我都在流淚,突然理解了動物神明的含義。大銀幕的體驗太好了,看完仿佛做了一場冥想
感覺自己變干凈了,因為被這些生靈投來了憐憫的一瞥。
偉大的自然、敬畏之心、渺小的人類
【Thessaloniki 2022】
巖后臉龐,洞穴足跡,定格獵捕,迎面遭遇;一場邂逅,一場夢,世界成形于視線的執(zhí)念…… Nick Cave 的曲子配得上如此美好蒼生萬物,歌嘛聽著就有點點尷尬了
#printempsducinema 用怎樣的心情等她來
世界上最孤獨的人莫過于野外攝影師了,陪伴他們的只有山風(fēng)和寒冷的天氣,但是世界上最行度的人也莫過于野外攝影師了,因為他們能看到雪豹和自然的神奇。
這兩位和火山摯戀里的夫婦有很多相似之處。厭人厭世的法國自然攝影師,為了追求某個執(zhí)念(追火山/雪豹)甘愿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險境。荒野中的生靈不斷地提醒我們?nèi)祟惖拿煨『驮缫砚g化的感知。但也要承認用這種意識和設(shè)備也是一種 privilge,所以即便是痛苦也是優(yōu)渥帶來的痛苦。
一次等待也是祈禱,一次堅守也是冥想;在這里選擇駐留,去體察所有生命的種種。激勵人心的,偶爾“嚇人”的,沒有太多戲劇性情節(jié)以及持續(xù)低語,僅交由鏡頭下的“主角”自己去主導(dǎo)——自然,并且是次足夠深入的體驗。大自然在塑造著“我”,“我”也在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震撼的畫面 刻奇的旁白與音樂 太遺憾了。主創(chuàng)確實在法國自然紀錄片基礎(chǔ)上完成了突破 尤其是把偽客觀紀錄-科普轉(zhuǎn)變?yōu)槿祟愄剿骱蛿z影機遭遇動物的行為本身 被觀看的動物不再僅僅是再現(xiàn)的奇觀而必須在與人相遇的關(guān)系中顯現(xiàn)。以三個人(包括未出鏡但入畫的攝影師Marie)尋找雪豹為線索 電影重構(gòu)了影像素材的拍攝關(guān)系與順序 將多個與不同的動物的相遇編織到巡豹活動當(dāng)中。但問題是這個活動又毫無艱險 所有期待的景觀一一呈現(xiàn) 毫無遺憾 變成一種高級旅游(特別是沒有購物環(huán)節(jié))遠離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來西藏高原拜見最神秘的自然之神以洗滌被人類文明侵染的污濁心靈(尤其以藏民淳樸的天然狀態(tài)為西方意象投射)。動物的影像被人類的這點小心思徹底拉回了俗套當(dāng)中 以至于這種對動物的態(tài)度還不如科學(xué)紀錄片的客體化對待
最后雪豹直視鏡頭時攝影師的眼淚凍在了睫毛上,那種感動感同身受。借用探險作家的話:我們?nèi)祟惪梢詫ψ匀蛔龀龈鞣N事情,唯獨無法與自然交流。而當(dāng)攝影師憑借恒心、毅力和原始技能去追蹤雪豹的痕跡時,他終于獲得了交流的資格,雪豹的凝視就是偉大自然的回眸。西藏真的太美太美了!地球最后的凈土...
祖先們會將有些動物當(dāng)作神靈,它出現(xiàn)的那一瞬間,我如此的感同身受,愿和所有對圣靈們出現(xiàn)的每一幀畫面都內(nèi)心洶涌,充滿敬意,贊嘆自然的人做朋友。
#資料館留影.2023法語活動月#一部可以凈化靈魂的紀錄片(如身臨其境),法國攝影師的“尋豹之旅”,這兩位畫畫寫詩照相多才多藝,只身深入藏區(qū)只為擺脫人類喧囂,追求返璞歸真的生活(大寫的佩服),拍攝過程有苦有樂,他們還意外拍到了藏狐巖羊兔猻與三只熊。感嘆于極寒氣候下的“埋伏式拍攝”,為了攝影可以不顧一切日夜守候,耐心是一種美德,所幸一切辛苦等待都是值得的——雪豹現(xiàn)身后凝視著人類,人的眼淚凝結(jié)成冰,仿佛證明了萬物心意相通息息相關(guān)。神秘的雪豹是雪域的精魂,大自然是地球生命的搖籃,人類沒有任何理由破壞毀滅不加珍惜……最后一幕超震撼——雪豹站在雪山的峭壁邊上,天光云影共徘徊,這一刻不禁感嘆造化鐘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