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座摩天大樓,是一個人。 他的名字就叫Highrise。就叫他海懷斯吧。而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象征著海懷斯心里的一個部分、某個情節(jié)、某個人格、某種傾向等等。 于是,這個電影是用象征的手法,記述、表現(xiàn)了海懷斯最終發(fā)瘋的一段經(jīng)歷。 電影開始的時候,海懷斯的腦袋還是比較正常的,也就是說大樓運行的還不錯,沒看出什么毛病。 樓層高的住戶,是些高超的意識,類似于“上層建筑”,整體搞一搞花錢啊、審美啊,還有創(chuàng)造、理想之類的事情,尤其是那個建筑師,就是佛洛伊德所謂的“超我”,是海懷斯心里最“高遠”的一個主意:幸福。 而樓層越低的住戶,就越是基礎(chǔ),更關(guān)心俗事,更加日常,貼近生活。其中有幾個重要的象征角色。 wilder,可以說是海懷斯的心理組成中最優(yōu)勢的一個人格,精力充沛,野性十足,頭腦簡潔,富于直覺。他他正處在“膨脹”的狀態(tài)中,從電影一開始就在追求那個魅力十足的野女人;而這個電影也幾乎就是關(guān)于他的電影。 魅力十足的野女人,是海懷斯對女性魅力的投射的凝聚,是他的阿尼瑪?shù)难葼罨恚ê阉故莻€男人)。wilder已有身孕的妻子,是海懷斯對現(xiàn)實中女人之存在的刻板印象,平淡無趣,已失去了魅力,他在設(shè)法逃脫。 抖森,是懷海斯本該接納的,那一理想的人格,但他卻就是不愿接受。因為wilder對抖森有抵觸,或者說wilder堅持認為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對抖森欣賞但不認同。抖森和wilder究竟有那些不同?抖森接受了男人心中的阿尼瑪,而wilder不接受自己的阿尼瑪。但無論人接受還是不接受,阿尼瑪總要表現(xiàn)著,于是wilder的阿尼瑪就顯現(xiàn)為那個魅力十足的野女人的形象,一種陰暗的方式,危險的狀態(tài),強烈的吸引,對其狂熱地追求,而這也預(yù)示了他終不可達到,因為這形象誕生的出發(fā)點,便是對它的拒斥。抖森則不然,安然承認女性的力量,坦然使用著自己內(nèi)心中阿尼瑪?shù)牧α?,溫婉,柔順,靦腆,細致,憐憫,配合,這些都是wilder極力排距的,因為他以為這樣有損于自己的雄性。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本來大樓挺好的,但上層占用了太多的資源,(海懷斯放縱自己,身體作出病來了,生理的病痛煎熬之中,整個人陷入了抑郁的精神狀態(tài),止不住地胡思亂想,陳芝麻爛谷子的糟心事都捯出來,人基本都是這樣,居安思危;可一旦反思自己,總會更加抑郁),代表海懷斯的主力人格wilder說了:都怪上層的,胡思亂想,虛無縹緲,咱就不能活得自然一點嗎?可是其他的人格因素(鄰居,一些小角色)作為旁觀者都清楚:你其實就是放縱野性。 抖森,作為海懷斯受過文化教育之后得到的比較理想的、有潛力的人格,一開始也是生機勃勃的,他對樓里的每一處角落都好奇,想接觸、了解所有鄰居,到處對他都是敞開的,也充滿了誘惑。最為最高理想的建筑師,也親自召見了他,他們之間是可以通過理性的語言交流的。但上層的某些人格,卻對他不是那么體恤,在那次仿古酒會上著實譏笑了一番。沒辦法,抖森還年輕,資歷尚淺,名不見經(jīng)傳,如何能博得自覺高人一等的“理性”的信賴呢?另一方面,抖森也將wilder的行為和動機看得比較客觀,但抖森自己的顧慮太多了,(智者多思,多思則多慮),覺得對他人不好干預(yù)過多,除了處理極端事件,一般的還是靜觀其變吧,(審慎唯一的壞處)。 抖森只“發(fā)威”了一次,那就用一個陰險而惡毒的“玩笑”,逼死了以取笑他人為樂的同事鄰居。這個插曲如何解釋?我能想到的解答方案是:當(dāng)一個人的幽默感(愛笑話人的同事鄰居)消失了,表明他就已經(jīng)病得不清了。 在與上層的沖突之中,wilder開始撒野,沒完沒了。追那個野女人,得不到手。當(dāng)人受挫時,往往發(fā)生“退化”,于是wilder帶著一群孩子撒野,并在上層的地盤無理取鬧。下層其他人格也在其煽動帶領(lǐng)之下,愈發(fā)無理張狂;上層也逐漸越來越惱。 上層里的管家和貴族姥爺,(佛洛伊德的“自我”,“超我”和“本我”的調(diào)停人、處理矛盾沖突的執(zhí)行角色),出手給了wilder一次嚴厲的教訓(xùn),將他打了個半死,(并拋出了海懷斯的腦外)。抖森則表現(xiàn)出“智慧“最低級的一面,即軟弱的一面,在各種內(nèi)在的沖突中無所適從,徒生焦慮,他選擇置身度外,力求在自身的孤立中尋找新的平衡,于是在海懷斯亂糟糟的內(nèi)心之樓里,變得像個自欺欺人的怪物。上層那些已經(jīng)出擊的家伙找到抖森,想讓他發(fā)揮他作為懷海斯的一個,有潛力發(fā)展壯大的人格,融合多元能量的人格,發(fā)揮“觀察”、“判斷”的智能,好馴服野性的代表wilder,卻沒能談妥。因為抖森并不想“除掉”什么,一個健康的人格,是不會通過“除掉”、“抹去”這種極端的手段對待心理的,他希望做的是——正是榮格看待健康、看待自性成長的唯一道路——整合。 抖森是希望大家相安無事的。于是冷酷的、偏執(zhí)的、狹隘的,即不近人情的上層理性,覺得干脆連抖森也排除吧。不過就在兇案現(xiàn)場,最高理想——建筑師出現(xiàn)了,赦免了抖森。為什么建筑師認同抖森,更愿意他能留下呢?因為建筑師的目的是“幸福”,而雖然也透著最高理性的不近人情,但他從理性上明白(他完全是理性,不近人情;他只能通過定義、概念去推導(dǎo)人情),抖森是個有前途的人格,是唯一可承擔(dān)起懷海斯的“我”的人格。此時抖森的地位也得到了明顯地定位:連接、整合理性與感性。 在這之前,wilder掙扎著多少恢復(fù)了元氣,從死亡的邊緣爬了回來。他的反應(yīng)幾乎是所有人的自然反應(yīng):反思。但他并不代表智慧人格,所以他能想到的反思方法比較表面,“我要拍一部紀錄片”:觀察是反思的第一步,搜集信息。他走回海懷斯的腦袋時,直接撞上了最高理想的建筑師,他將這一切混亂都直覺地歸罪于建筑師的理想實踐;而建筑師狡猾地躲開了;wilder沒有抓到把柄,就毫無察覺地走了。但是即使他抓到了,也沒什么辦法,因為代表放縱野性的wilder,沒有與理性對話的可能,(抖森這個人格是可以的,因為他必然是受過教育才能培養(yǎng)起的人格;而這也是wilder這個人格的低劣之處)。這時難得一見的警察來了,建筑師直接將他攔在了門外,這個插曲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就仿佛懷海斯對身邊來表示關(guān)心、詢問的朋友說:沒事,我挺好,我沒病。 wilder找到了夢寐以求的野女人,但他究竟是否獲得了預(yù)期的快感?看著不像。 wilder繼續(xù)向上,終于找到了建筑師,兩個人毫無實質(zhì)交流,空有焦慮,于是建筑師死在了自己對本能之物由衷的鄙視上。而wilder,既然一個人格殺死了另一個人格,那么等待它的也是崩潰或毀滅。 是誰殺了wilder?女人集團。 就在下層躁動反抗的過程中,在懷海斯精神失衡還沒有表現(xiàn)出嚴重癥狀的時候,上層的人開了一個小會,幾個激進的、傲氣十足的男人商定,用享樂和暴力將下層制服。就在他們一哄而散之后,上層女人們靜靜吸煙的特寫鏡頭出現(xiàn)了,那表示懷海斯的阿尼瑪察覺到了這個精神結(jié)構(gòu)的危險,決定出手接管懷海斯的腦袋。之后,大樓的女人們在骯臟和混亂中安定了下來,維持著日常。而在影片的最后時段,頂層聚集的幾乎全都是女人。就在她們動手殺死完全失控的wilder時,她們之間已經(jīng)不需要言語交流,陰森森的氣氛。榮格說:當(dāng)人完全墮入集體潛意識,他的人格將被吞噬在原始的深淵里,也就是徹底的崩潰和瘋狂。阿尼瑪代表母性,象征大地的原始力量,對立于人之個性的集體潛意識之境。 最高理想和莽撞張揚的“我”都死了;由女性聯(lián)合的集體潛意識掌管著;抖森,這一本來可以將懷海斯的生命帶上健康活力的正軌的人格,也落得個半瘋的狀態(tài),游蕩在靈魂的廢墟里,記錄著見聞和感受,安于這勢如累卵的平衡點上,寬慰自己。 === 榮格的兩座塔樓 ”1923年的塔樓,它是在榮格的母親去世后兩個月破土動工建造的。因此它基本上便體現(xiàn)了一種懷念和祭悼的心理意義。榮格說:’對我而言,它代表著一種母性的溫?zé)帷!? “到了1927年,榮格感到最初的塔樓已經(jīng)不能表達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他又建造了一個塔一樣的附屬物,榮格的精神開始從1923年塔樓形成的母性基地中延伸出來,男性的力量逐漸增強,它表現(xiàn)了一種融合那些看起來不相容的對立面的努力?!? “又過了幾年,我對它不滿意了。我想該建筑樣式還是顯得過于原始了。于是在1931年,我再次擴建了塔形的附屬建筑成為真正的塔樓。在這座塔樓里,我需要有一間可共我單獨使用的房間。” “1935年,我心中有了想要一片封閉場所的愿望。我要有一個更加寬大的空間,一個面向天空、對大自然完全敞開的空間。于是4年之后,我又添加了一個庭院,還在靠近湖邊的地方建了個涼亭,它們構(gòu)成了塔樓的第四部分?!? “妻子于1955年去世后,我在內(nèi)心產(chǎn)生了要成為我自己的想法。用波林根這座房屋的語言來講,即我突然意識到了,該房屋中央的那個低矮的、被遮掩樂得那一小部分就是我自己!我再不能將自己隱藏在‘母性的‘和’精神性的‘塔樓之中了。于是,我馬上為塔樓增添了頂層,以此來突顯我自己,或者說是自我的人格。如果是在以前,我是不可能做出那樣舉動的,因為或許我會將它看作是狂妄的自我表現(xiàn)?,F(xiàn)在,它則意指我年邁時積累下來的自我或意識的延伸。這樣附帶而來的也有這座建筑的日臻完善。” === 假如…… 假如,懷海斯的生命力的急先鋒wilder,能夠不只是欣賞,而是認同抖森(融合的智性),消除迷障,管束原始猛獸,吹散野女人的妖魅幻象,與抖森聯(lián)起手來(真愛),那么懷海斯應(yīng)該就不會把自己的腦袋搞砸了。
我看過了 我沒看懂 我打不出分??
為了第五分鐘抖森那段裸戲,啥都值了。電影前半段節(jié)奏有點像貝爾的《美國精神病人》。
前戲的鋪墊太長,墻上的切格瓦拉海報也時刻暗示著暴亂與革命,后半段又沒收住,用虛假的暴力作為包裝,實則骨子里還是太文藝范了,不夠野,歐洲人終究不會玩這類臟兮兮的題材,只能用性和迷亂作噱頭來彌補故事的種種不足,這一點應(yīng)該跟韓國人多學(xué)學(xué),甚至一些美劇單獨拿出來幾集都能把本片輕秒
反烏托邦題材 對白不太聽得懂。。。我真的很好奇 中國人在中國看中文電影 都有中文字幕 為什么英國人在英國看英文電影不需要英文字幕。。。難道native speaker全部聽得懂?作為一個中文的native speaker我對中文電影也不能全部聽得懂啊。。。等字幕組。。。
導(dǎo)演還真喜歡隱喻。不過沒有雪國列車好看。
年輕有為的生理學(xué)家希德勒斯頓,外表迷人,但有著一段悲傷的過往。演員很有個人魅力。
本片中后期極其的癲狂!畫面沖擊力很強,無盡的廝殺,無休止的啪啪啪。你可以認為它野心勃勃地講到了整個世界,也可以認為它小肚雞腸地構(gòu)建了一個象征性的反烏托邦意向??偟膩碚f,這片子值得一看,我指,即便沒有帥炸的抖森的情況下,哈哈。歸根到底,除了母體的偉大,剩下的都是污漬——影片說。
如果是平庸還可以給三星。結(jié)果是一種“看,我很厲害”的爛。
一棟大樓住進這么多深井冰也算有緣了。以后導(dǎo)演進片場請先尿檢,嗑嗨了就別瞎導(dǎo)...
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lǐng)強~ 我搬進了新房子,爬梯更癲狂~ 掀了房頂又捅墻,狗肉吃的香~ 臥槽最后一罐漆,竟敢跟我搶!
我只是想看抖森的西裝和肉體,導(dǎo)演卻非加給我那么多潛意識層面的隱喻,但是又沒把象征社會的這座摩天大樓里屁大點的小事說明白…………
nope nope nope! 一個完全沒有跳出俗套的utopia gone wild的片子
抖森以后去拍情色片可能會更好
有雪國列車珠玉在前,這部裝腔作勢的電影連存在的意義都沒有。抖森挑電影劇本的能力真的不行,好像有露肉能耍帥他就從了。
Chicago Reader說這個片子里演得最好的是那個樓,我感到有點同意。
被狂低的分數(shù)鎮(zhèn)住了。但其實很有野心,就像是《雪國列車》,在一個不大不小的空間里,模擬抽象出來的社會。不同階級之間的碰撞,充滿冰冷而愚鈍的傲慢與偏見。在資源緊缺的時候,人性轉(zhuǎn)化成獸性,暴力與性欲成為迷失后的閘口。拍得飄,迷幻,也許真是后面沒有意圖交代明晰,所以陡然降落。三星半。
沒看懂 理想社會濃縮到一棟樓 還是分了階級 底層階級反抗 大樓社會崩塌 隱喻很多 拍的莫名其妙 斗森賣肉給一顆星
題材好,節(jié)奏緊湊,演員帥,表演很有張力,值得一看。
呵呵。這也叫反烏托邦。。。除了裝腔作勢,什么都沒有。
全篇最大的失敗就在于野心太大,劇本太差,連基本的敘事都搞不好,營造的反烏托邦太差,沒有一個大環(huán)境的勾勒,細節(jié)交代也遠不夠,影片講一半了,不知所云,矛盾沖突也不明顯,來來回回就是階級對立,這個老梗包裝的也不好,營造的新意是有了,但是明顯流于表面,表意敘事水平太菜,人物行為都沒有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