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是所有舊時光都氤氳著朦朧的美好
有些回憶,就算再模糊了,那片地方泛著的,也只有丑惡的光。
辛苦籌劃兩年,歷經(jīng)苦難終于逃跑成功,跋涉數(shù)千公里回到上海,卻為了不再繼續(xù)連累婉喻和兒女,只在遠處靜靜的隱忍、注視、跟隨,最后自首回西寧的陸焉識變成了只為了見妻子一面沒去想她們安危躲在橋下潦草邋遢的陸焉識。
在電話中用英文勸父親“顧念”家人,又在哥哥對母親發(fā)脾氣逼她同意離婚時對他發(fā)狠不許如此的馮丹玨,變成了對父親沒有一絲感情為了自己能成為主角轉(zhuǎn)身檢舉揭發(fā)的丹丹,雖然是丹玨和子燁的拼接,但像極了那個年代臉譜化的年輕人,只是在多年之后慢慢恢復一絲人情。
記憶逐漸模糊,親愛的人就在身邊卻無所知,所有的一切卻濃縮成了老套的鋼琴曲,布置的極好的背景光,隨之而來的沖突,和之后的相處,直到最后站臺的等待,焉識似乎完全變成了一個負責起她身邊所有事的傭人,失去了婉喻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切曾經(jīng)吸引她的男性氣息,和對過去的回憶;焉識腦子里盲寫的所有情話所有故事,變成了香煙殼上時而清新時而遼遠壯闊的西北風光,仿佛在那里的時光隨著時間流逝也變得美好,讓人忘掉了夾邊溝;市委常委的戴同志,變成了革委會的方師傅,用無比隱喻的方式勾勒出幾絲棱角;早年就參加匪黨解放后風光無限文革中死得其所一生中與焉識齟齬甚多的大衛(wèi)韋,變成了一個簡單的符號:不堪其辱自絕于人民的知識分子。
電影的時間尺度雖不適合去描繪焉識整個被自由困惑最終了悟的一生,卻最終將這一切描繪成一個溫潤感人的黃昏戀,甚至不算是戀,因為她壓根對身邊的這個人沒有了任何感情,甚至沒有將對焉識的思念和回憶投射到身邊的這個男人身上,除了鋼琴前的那一霎那,他已經(jīng)變成了多年之后依然陪伴她等待焉識回來的好心老大爺,沒有感情般忍受著一切。電影努力用一切將那個時代符號化,將那個時代的故事符號化,將那個時代過來過不來的人符號化,對這一切的描述雷池不敢越一步,艱難的抽絲剝繭出一段愛情故事,再用觀眾的偶像,用你一切能想到的橋段去賺取眼淚,三十年了,還只是哭哭啼啼沒有出息,這一點上國師的功力是夠了。
不是所有對那個時代的懷念和艱難的影射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給苦難披上溫情的外套,堵上那些批判者的嘴,撈取最后一點政治資本。中國人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從最壞的事情中也要努力找到一點點美好,就像從糞坑中吮吸蛆的蛋白,來麻痹自己只要是過去的歲月,總是鍍了一層金的。
2 ) 悲喜皆為愛
我本來已經(jīng)躺下了,但好像胸口被誰拍了一記重掌,一口鮮血,不吐不快。又擔心一覺之后會遺忘了哪點微小的感動,也就顧不上困了,起來打字。
生于86年,我大概錯過了張藝謀最藝術(shù)家的那幾年,第一次在電影院看他,已經(jīng)是《英雄》。從這個時候開始看他電影的人,大體對這位“國師”沒什么好感,無非是個開染坊的老流氓,銀幕上揮毫潑墨,銀幕下亂搞超生。
如果不是靠發(fā)達的DL產(chǎn)業(yè),我約摸也會錯過外婆橋紅燈籠活著打官司等種種。上述NB閃閃的作品,一直激勵我持續(xù)不斷地、拿真金白銀捧張先生的場,從黃金甲到十三釵,每次走出電影院都忍不住大罵臟話,而且一年比一年罵得難聽。
大叔們那些年靠看張藝謀裝B,騷年們這些年靠罵張藝謀裝B。如此分析,那么在看《歸來》之前,我還是騷年。
當然,我還錯過了那混沌但“有序”的10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那是課本上的一句帶過,是禁片的必備橋段,是長輩們話到嘴邊又戛然而止的往事不如煙。
如果說“WG”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伏地魔,那這一次,《歸來》的張藝謀大概就是敢直呼其名的哈利·波特,哪怕額頭的疤還會隱隱作痛,他也不甘心只把回憶打包封存。
我印象里,《歸來》應(yīng)該是中國大銀幕歷史上,第一次直面那10年的作品。光憑這一點,就值得幾代人起立鼓掌。
《歸來》的前30分鐘,以一家三口的戲劇沖突為小切口,帶觀眾回到那個神秘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線,含劇透————————————
打成右派發(fā)配遠方的父親,留守持家獨立思考的母親,洗腦長大一心向太陽的女兒。
這是一場在《1984》里就被預(yù)言過的人倫悲劇,女兒為了“GM事業(yè)”舉報父母的密會,一舉瓦解了一家三口僅存的一點點,精神層面的親情紐帶。
———————————第一輪劇透結(jié)束————————————
短短30分鐘,電影大師的功力就可見一斑。張藝謀并沒有像馮小剛在《1942》里那樣,使勁渾身解數(shù)來描繪各種"慘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組細膩的沖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個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種力量可以凌駕于親情之上,這應(yīng)該是100年前100年后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三組矛盾集中爆發(fā),引來了全片第一輪淚點。這時我看了看手機,距離開映整好30分鐘。
這30分鐘里,有兩個人不得不提。
一個是鞏俐,這30分鐘幾乎是她的獨角戲,她用精確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幫子的演技,只幾場戲便醞釀出排山倒海的情緒,絕對是世界級的表演。
一個是張藝謀,僅僅用30分鐘和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與怒傾訴完畢。細膩、隱忍、考究、精確,舉重若輕。
如果在更遠的未來,WG之于中國,可以像二戰(zhàn)之于歐洲一樣,成為一個獨立的電影類型,那么《歸來》的前30分鐘無疑就是這個類型的鼻祖。
有看過原著《陸犯焉識》的朋友說,電影版刪減了太多對WG時代的描繪。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有點小家子氣了。拋開我們國家尚存的電影審查制度不說,這終究不是一部滿足好奇心的紀錄片,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在探討愛情的電影。
前30分鐘澎湃收場,本以為電影會進入淚點一浪接一浪的節(jié)奏——即使這樣也值回票價了。可我萬萬沒想到在《歸來》的后80分鐘里,張藝謀再也沒有用力去濃烈。
——————————第二道分割線,含劇透——————————
WG結(jié)束,父親平反歸來,母親因病失憶,女兒成人有了人性。
這80分鐘里,女兒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轉(zhuǎn)為父母關(guān)系的催化劑,不予討論。
父愛母,母愛父卻不記得父。這個愛情故事簡而化之,就是嚴肅版的《初戀50次》+中年版的《愛》+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愛她,她愛他。她不記得他,他不能擁有她。
她等他,每個月的5號都去車站街他,一接就是幾十年,也沒想過離開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設(shè)法喚起她的記憶,等她認出來他的那一天。
———————————第二輪劇透結(jié)束————————————
相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情電影,這應(yīng)該是冗長而難熬的80分鐘,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小情小調(diào)。
瑣碎綿延的敘事,一輪接一輪,幾度準備好情緒眼淚幾乎打轉(zhuǎn)了,就戛然而止重頭來過。
一層一層剝開洋蔥,卻發(fā)現(xiàn)手里拿的是顆無公害且不催淚的包菜。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觀影感覺。
但回想起來,這實在是太溫柔的80分鐘。我從不記得在任何一部華人電影里,像《歸來》這樣,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過愛情。
之所以強調(diào)“華人電影”,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并沒有給愛情留下太多余地。
在這個尊孝悌、敬權(quán)貴、逐福祿、求康壽的國度,愛情通常是被妥協(xié)的對象。我們有太久沒有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去歌頌愛情。
關(guān)于這一觀點,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論證,就在電影里舉一個我最感動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線,含劇透—————————
片面失憶后的母親,決定再不原諒女兒,把她趕出家門,視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絕對無法理喻的結(jié)局,所謂“虎毒不食子”,母性應(yīng)該是女人與生俱來的美德,無論再愛誰,女兒終歸應(yīng)該是女兒。況且母親并未改嫁,尚在等父親歸來。
分兩個層面來分析母親的這個決定。
1,片面失憶后,母親已經(jīng)不具備理性思維能力,也就是社會屬性相當弱。因此處理問題時極端感性,在她的心里,對人妻身份的自我認知遠遠超過了對人母身份的認知,因此在兩個身份發(fā)生沖突時,她僅憑潛意識就決定遵從作為“人妻”的自己。
2,母親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遺忘“人母”的責任,因此只憑丈夫的簡單幾句建議,便興高采烈地邀請女兒回家住??梢娝龑ε畠旱呢焸洌从谧约翰⒉淮_定丈夫是否能夠原諒女兒的所作所為——其實她自己早就原諒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為人妻的自己“對“身為人母的自己”的責備。
在這個小片段里,愛情成為了高于自己、甚至高于子女第一價值觀。至少在我的認知里,這已經(jīng)是華人曾給予過愛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輪劇透結(jié)束—————————————
在這80分鐘里,鞏俐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現(xiàn)演技的機會不多。這時陳道明挺身而出,越來越有戲,在漸進的劇情中,將表演的層次感拿捏得無比精確,尤其是彈鋼琴那場戲之后,就好像一座隨時準備爆發(fā)的活火山,并一直提著那股勁兒撐到了最后一分鐘。
哦,順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謀女郎張慧雯吧。長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沒演砸。已經(jīng)相當不容易了。
輪番出場的知名龍?zhí)字?,最喜歡的是丁嘉麗的表演,容嬤嬤之后,好像再也沒見過誰把北方潑婦演繹得如此傳神,點個小小的贊。
從單純觀影體驗的角度來看,《歸來》也是相當考究的年代戲。時代感強烈的背景音樂貫穿始終,甚至連每首歌的音質(zhì)、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裝、道具等細節(jié)之處也能感受到張藝謀對那個年代深沉的懷念。
這種懷念,并不是像有些電影那樣給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幾個大大的特寫,而是讓瓷杯、臉盆、鬧鐘、自行車、收音機、大字報、革命標語這些元素,安安靜靜地躺在它們應(yīng)該在的地方,絕不刻意打擾鏡頭。
無數(shù)微小的、不動聲色的懷舊,相反更讓人融入劇情中,而不會一驚一乍地聯(lián)想到“哎呀我家原來也有個跟這一模一樣的床單”。說白了,也是老謀子大師氣度的一種體現(xiàn)。
——————————第四道分割線,含劇透——————————
《歸來》的結(jié)局,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其實看到接近尾聲的時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種結(jié)局。
要么,男女主角中有誰沒熬過時間流逝,先走一步,讓這場偉大的愛情最終以無聲的遺憾落幕。
要么,在男主角經(jīng)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記憶突然被喚醒,皆大歡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點味道。
終于,經(jīng)過一幕突兀的“許多年后”,男女主角化成了有點讓我無力吐槽的老年妝,迎來了最后一個鏡頭。
那是在5號的清晨,還是那個車站。
她還在等,他也還在等。
開放式的結(jié)尾,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
在愛面前,談悲喜,太膚淺。
無論悲喜,皆為愛情。
——————————第四輪劇透結(jié)束—————————————
多年后提起《歸來》,我應(yīng)該送給片中那個特殊年代一句“呵呵”,然后告訴年輕的朋友,這是我28歲那年看到首映的,一部偉大的愛情電影。
————————二刷歸來+對話老謀子—————————————
5月8日老謀子來武漢宣傳,與媒體、學生做了長達2小時的對話,幾乎所有的聊天內(nèi)容,都直接和電影本身相關(guān)。
5月11日母親節(jié),“二刷”《歸來》,作為母親節(jié)的禮物。老母、小姨和老母的閨蜜都有淚灑現(xiàn)場,感慨良多。強烈建議每一個70后、80后、90后,都帶著自己的父母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同樣一張影票,用在他們身上的性價比絕對更高,無論是感動、回憶還是日后吹牛逼,都是很好的選擇。
以下文字是和老謀子聊天之后得到的一些花絮+內(nèi)幕,希望能達到輔助觀影的作用。
(前提是你必須已經(jīng)看過這片兒,因為從下一段開始,滿滿都是劇透了。)
1、鞏俐和陳道明,是張藝謀看完原著后便確定的不二人選男女主角,因為兩位演技大神都是北方人,導演干脆放棄了原著的上海背景,直接把故事搬到了北方某小城。
2,鐵路戲取景唐山火車站,沒有動用一輛道具火車,影片里出現(xiàn)的每一輛火車,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奔跑的存在,它們或許還不知道自己上了大銀幕。
3,30分鐘那場撕心裂肺的告別戲(“焉識,快跑!”那段),確實和全片娓娓道來的氣質(zhì)有所出入,澎湃了一些,也濃烈了一些。按張藝謀的計劃,應(yīng)該也是淡淡的一眼相見,最后呈現(xiàn)的戲碼,是來自鞏俐和陳道明兩位演員的堅持,沒有臺詞,只有兩個人相互喊對方名字。也是張藝謀影片中難得一見的,“演員主導”戲。
4,張慧雯(片中女兒)在雨里停車摔倒,引發(fā)停車棚自行車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的那場戲,是真摔。NG了很多遍之后,女演員體力不支,才有了這神來之筆。
5,陳道明曾經(jīng)要求,自己要和方師傅面對面有一場戲,最后因為無法確定兩人見面后故事該怎么辦,而作罷。丁嘉麗罵街那場戲老謀子本人也很喜歡,發(fā)布會現(xiàn)場繪聲繪色地演繹,他認為那顯然是罵給左鄰右舍聽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很多事情無法界定誰對誰錯。(BTW,原著中是馮琬瑜主動被方師傅潛了,才讓陸焉識免遭槍斃。)
6,結(jié)尾的畫面,是整部電影從最初就確定的部分。
7,在之前的超前點映場,最后一個part里,有張慧雯獨自騎車跟在父母背后去火車站的鏡頭,但有眼尖的影迷在這組畫面里發(fā)現(xiàn)了有穿越年代的道具bug,老謀子也承認了。到我“二刷”時這組鏡頭已經(jīng)完全被剪掉。
8,對于新一任謀女郎張慧雯,老謀子最欣賞她在WG期間那30分鐘戲里的表現(xiàn),有那個年代的精氣神。
9,有個BUG是我老媽發(fā)現(xiàn)的,她說1970年以后,已經(jīng)不流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了。
10,既然有朋友問起,就解釋下為什么給《歸來》打92分。
有3分扣在張慧雯的演技,WG之后的戲用力過猛,很多地方的表現(xiàn)又絲毫不像一個經(jīng)歷過起伏的國企女工;
有3分扣在畫面上,有些地方確實太暗了一些,哪怕質(zhì)樸留白,看張藝謀的片子還是希望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屏保用的;
還有2分扣在第三part時候兩位主演的妝容上,雖然請來了好萊塢的團隊,但顯然在老化陳道明和鞏俐時,還是有手下留情。整個妝容一上來就讓人大出戲,尤其是特寫時,有一種“老奶奶肉毒是不是打太多”的即視感。
————————第三次更新,替自己說兩句——————————
替自己說兩句吧。
1,關(guān)于“大銀幕上的直面10年”,就別拿活著和霸王出來說事兒了吧,我雖不是影癡,這兩部沒上過中國大銀幕,還是可以肯定的。我認為在這個政審嚴格的國度,能把東西拍出來不是最NB的,拍出來還能上映才是。(參見《讓子彈飛》)
2,涉及那10年的電影很多,包括這些年公映的,諸如《我們天上見》《我11》等,但真正對“傷痕”的描述,都不如《歸來》的前30分鐘精準明確。這是我理解的所謂“直面”。
3,至于《芙蓉鎮(zhèn)》、《小街》,都是離文革時期太近的年代片,它們能過審我認為是當時的政治需要。那年代電影依然是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電影才能真正用“產(chǎn)業(yè)”來形容,個人認為,在90年代之后公映的電影里(1990年前一年發(fā)生過什么想必豆瓣網(wǎng)友知識面這么廣就不用我贅述了),《歸來》是最直白的反思文革。當然你會提到《太陽照常升起》,對我而言,這部充斥著隱喻和暗示的電影是稱不上“直白”的。雖然我很喜歡姜文。
4,我不是槍手,也沒有拿片方一毛錢(當然如果片方愿意因為這篇影評打點我一點稿費,那也是多多益善的事情。身為一個平面媒體人,軟文我也寫過,只是報價略高,且不會以“馬人人”的名義自己發(fā)到網(wǎng)上)。超前點映是找院線的朋友帶我進的場,母親節(jié)那場是自己買的票。至于那些上來就揪著一兩句話,扣上“槍文”帽子然后批判我創(chuàng)作動機的朋友,我只能說你們生錯了時代,如果放在40年前,應(yīng)該是很稱職的紅衛(wèi)兵。
5,我給《歸來》92分,確實有一些主觀因素,這種主觀是因為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國產(chǎn)電影,是來自一個普通影迷的主觀。我誠然不是一個崇尚中庸的人,不會刻意為了不把話“說滿”,給一個四星。 這個世界已經(jīng)客觀到連看電影都不能主觀評價了么?
6,昨天開始看《陸犯焉識》原著。確實是本好書。但依然不覺得“原著黨”有什么值得驕傲的。電影和文學,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藝術(shù)形式,保持原著的精神和感動,按自己擅長的方式用鏡頭講一個故事,沒覺得有什么不妥。當然你可以不喜歡,但如果只是因為“和原著這里那里不一樣”,會不會太狹隘了些呢?
3 ) 《逝去兮,歸來兮》——寫在上映前
今年的清明,過得如此漫長。在京進修、忙碌,我錯過了給外公外婆掃墓。
媽媽總說,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我三十來年的成長時光里,總是映射著來自故去的光影與記憶。
外婆來自皖西大別山腳下一個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抗戰(zhàn)時期在六安的師范學校與外公相識相戀。40年代,在上海復旦新聞的前身進修畢業(yè)后,外公留滬選擇加入國民黨。解放前夜,外公熱情響應(yīng)共產(chǎn)黨號召,幫助中共說服大批國民黨左翼人士、積極策反其留在大陸、迎接解放。解放后,他加入安徽日報,之后于合肥四中、九中成為高中語文教師。這樣的背景、這樣的經(jīng)歷,在那個年代是復雜的也是危險的。隨后的一次次運動,外公外婆歷經(jīng)艱辛,他們的家庭也遭受風吹雨打。
從60年代開始,家人逐漸分離:外婆成為地主分子,遠赴定遠農(nóng)村接受改造,外公成為歷史反革命在農(nóng)墾學校接受教育;大姨以優(yōu)異成績在合肥師范畢業(yè)卻被迫在巢湖農(nóng)場下放,比大姨小11歲的我年幼的媽媽跟隨大姨也開始了農(nóng)場生活;舅舅年幼時幫助外公搬磚謀生,之后在肥東開始了下放時光。一個家庭,四分五裂了近20年,在80年代到來的前夕才陸續(xù)團聚。為此,這個韓氏家庭一家五口特地在照相館里照了一張全家福,外公鄭重地給相片取名叫做——“帰來”。
聚散別離,于我的家族而言,是以時間的名義來面對和遭遇的,遠非停留在那些后來的件件作品里。我雖80生人,但是在這個家庭里,從小聽著外公外婆回憶往事,聽著媽媽細述家庭的變遷,所以很早就明白了“團圓”和“歷史背景”這些抽象又特別具有政治含義的詞匯。我很早就看懂了《牧馬人》、《芙蓉鎮(zhèn)》、《小街》這樣的影片,知道了朱時茂、叢珊的愛情是那樣的艱苦而又雋永,劉曉慶、姜文的情緣是那樣的患難與共,郭凱敏、張瑜的依戀與分離是那么的讓人心酸,知道了《人到中年》影片里,潘虹是怎樣的苦悶與無奈。是時代,是時代給予了人們歷經(jīng)磨難后學會了隱忍,懂得了珍惜。在我看來,經(jīng)歷過那些時代考驗并且依舊認真、樂觀、堅強、耿直活著的人,都是偉大而值得尊敬的。外公外婆“們”如是,大姨媽媽舅舅“們”亦然。
外婆去世已經(jīng)24年了,外公也離開我們?nèi)甓嗔?。那個時代早就遠離我們很久很久。逝去的不會再來,也決不能讓它重來;“帰來”的,我們更不該放手,需要好好珍惜。
過不了幾日,張藝謀新片《歸來》即將上映。前兩日張藝謀與李安在美國對話,張藝謀說,《歸來》題材在變成電影劇本的過程里非常艱辛和痛苦,因為現(xiàn)實的原因,很多問題還不能觸碰,只能采取倒敘的方式繞道進行。即便這樣,依舊讓觀看過試片的李安與斯皮爾伯格感動不已,甚至潸然淚下。
不清楚影片上映時,會有多少人去觀看去思考,會有多少人去回憶去反思。時下,我們最匱乏的就是反思。面對過去,面對那些荒唐卻又撕扯著每個家庭的年代,在某種引領(lǐng)下,不少人選擇了遺忘和禁語。從這一點上來說,張藝謀是勇敢的,一部《活著》,讓他在20年前就被貼上了“禁片”導演的標簽,在現(xiàn)在又選擇了相同題材的故事并把它投放在銀幕上。
時代的確改變了不少,但是,歸來的思考卻還遠遠不夠。我不清楚我這一代人,身上流淌著的故去歲月的血液還有多少,成長歲月里媽媽的回憶與講述究竟能換回多少人的思考與敬畏。
至少,我有。
逝去兮,不復還;歸來兮,不放手。
歸來的,也許會越來越多,也可能會越來越少。至少還有曾經(jīng)的謝晉、巴金。
《芙蓉鎮(zhèn)》里,曾經(jīng)打人的人在浩劫之后依舊高坐廟堂,曾經(jīng)卑劣的人發(fā)瘋后依舊以“運動了”的囈語恫嚇百姓;幸好,堅守與向往明天的劉曉慶還是盼來了姜文的歸來。
面對歷史,如果我們選擇性遺忘,就會失去敬畏,就可能再度迎來悲劇的循環(huán);
面對歷史,如果我們放下懲戒,真誠面對, 就可以走向充滿自豪的明天。
4 ) 《歸來》張國師這次玩的是韓范兒
文/馬馬也
影片上映之前,有這樣一條新聞讓人記憶猶新,某國際知名大導看罷《歸來》,緊緊握著張藝謀的手,說:“誒呀,這電影太給勁了,我整整哭了一個小時?!?當時眾人都在猜測,究竟是何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劇情,才能讓見多識廣的好萊塢頂級大導演哭成個淚人兒??赐觌娪拔业贸隽俗约旱拇鸢?,這位大導肯定沒受過韓國電影的熏陶,《歸來》不就是一部兌了水的知名韓國電影嗎?看《歸來》能哭一個小時,那么看《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您肯定能哭上整整144分鐘。
拋開原著《陸犯焉識》不提,《歸來》就是一部老年、文藝、寡淡無味版的《我腦海中的橡皮擦》。
看不明白,只因你沒讀原著
《陸犯焉識》,別開玩笑了,除了人名以及和老年癡呆癥狀差不多的失憶癥,《歸來》基本上脫離原著很遠。
點映過后,曾經(jīng)有觀眾提出這樣的疑問,那就是——這部電影基本上忽略了陸焉識在幾十年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遭遇和過往,幾乎忽略了整部原著小說的鋪陳和交代,觀眾容易看不明白。張藝謀回應(yīng)說:“你們看他在逃亡途中貪婪地吃一只生紅薯,就全明白了,一切都在不言中。”
對待同樣的問題,影評人周黎明的說法是:“該片是陳年佳釀,但不是那種一口把你灌醉的烈酒,你需要慢慢品。批評說它太平淡。那是因為,你看到的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余的部分要靠心去體會。我喜歡該片,就因為它醇而不烈?!?張藝謀和周黎明其實很好的回答了關(guān)于看不到,和看不懂的問題,那就是——你看到的電影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不懂說明你欣賞的水平有待提高。潛臺詞是觀眾們應(yīng)該先讀原著,再看電影,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這電影的濃烈和醇厚,才能參透那顆生紅薯的意義,才能窺視到潛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主體?!稓w來》雖然是改編自《陸犯焉識》,但更是提高和升華。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留白,是因為小說已經(jīng)把一切都鋪陳好了。懂得的人自然會懂。
我同意這樣的說法,觀看《歸來》之前,確實應(yīng)該去讀一讀《陸犯焉識》,只有這樣,影片中陸焉識和馮婉瑜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才會顯得更加深沉動人。但是糾結(jié)之處在于,但凡是看過了原著的人,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再去心平氣和的去欣賞《歸來》這部升華之作的。只因為小說和電影的差距實在太大,電影中的情節(jié)和腦補的前因后果完全斷裂。小說中,動蕩年代所淬煉出的人物性格在電影中全部走樣,時代和環(huán)境對人物的影響基本歸零。《陸犯焉識》中那些鮮活的人物,糾結(jié)的人情世故,欲說還休的情感和牽絆,在《歸來》中被全部碾碎,變成了一灘只為宣泄情感而存在的鼻涕和眼淚。
看了原著,還不如不看
張藝謀的三板斧,第一下砍掉了原著故事中的血雨腥風和人情冷暖、第二下砍掉了復雜而糾結(jié)的人物關(guān)系、第三下砍掉了特殊時代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最終《歸來》這電影唯一剩下的只有張藝謀所說的“盡在不言中”和“留白”,以及周黎明所說的,蒼白的冰山一角。
明明是經(jīng)過蒸餾的白水,有人偏偏稱其為濃而不烈的陳年佳釀。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說法,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是酒喝太多燒壞了味覺,要么就是喝慣了這種忘摻酒的白水,想當然的認為這才是上等佳釀。如果兩種都不是,那么只能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所以,觀看《歸來》的第一條守則是,不要去翻《陸犯焉識》,否則只能在電影院里長吁短嘆或者昏昏欲睡。
就按照導演說的,把《歸來》當成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看吧。遇到影片留白過多的時候,你可以發(fā)發(fā)呆,看看周圍是否有人已然淚流滿面。
這部電影中最最感人的情節(jié)是陸焉識坐在屋子里給失憶的婉瑜念信,一封一封的念,信里面既沒有抱怨也沒有血雨腥風,愛意和思念是無法寫在紙上的,于是只能談?wù)勱柎喊籽?,信的?nèi)容基本上和《舌尖2》的解說詞差不多。
國師,這次玩的是韓范兒
原著中,幾乎所有激烈的情緒和情感都被特殊時代淬煉成了低頭隱忍,在那樣一個時代中,過度的抒發(fā)情感幾乎等同于自掘墳?zāi)?。而張藝謀為《歸來》中的人物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極其舒適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情感可以任意的宣泄和泛濫,于是人物常常淚流滿面,任何情緒都可以直抒胸臆。沒有任何的隱忍、糾結(jié)和拉扯,這一家人那么固執(zhí)和天真的愛著彼此,沒有前因和后果,就是因為愛所以愛,因為愛而不離不棄。所以這故事從頭到尾都透漏著一股單純的,可愛的,傻乎乎的氣質(zhì)。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那位國際知名大導才會豎起大拇指對張藝謀說:“Oh my god,it's like a different you! ”確實如此,這次國師張藝謀走的是“韓范兒”!《歸來》在骨子里就透漏著一股韓劇氣息,單純的愛、流不完的眼淚、得了不治之癥的女主角、不離不棄,愛到天荒地老的男主人公,用愛換來救贖和原諒,為愛犧牲畢生幸?!?
留白和文藝,基本等同于“糊弄”
評價《歸來》可以用文藝、深沉、內(nèi)斂、甚至濃而不烈等詞匯來形容,其實用更直白的說法是,張藝謀用了一種最為經(jīng)濟的方式改編了《陸犯焉識》。
按照我個人的觀點,兩個字足以,那就是——糊弄!大的變成小的、濃的變成淡的、多的變成少的、有爭議的直接刪除,用“幾年以后”幾個字來代替時間對人物的雕刻。怎么簡單、怎么和諧、怎么解釋的通,就怎么拍?;睘楹喗^對是國師張藝謀的拿手好戲,白話的故事加上紅色娘子軍,三下五除二片子弄好了,錢也到手了。真乃是高手、高手、高高手。
PS.在解釋故事的時候,張藝謀導演,一直在用留白和盡在不言中等詞匯來解釋為什么會選擇這樣改編這個故事。其實我真的懷疑,張藝謀導演是否有功夫和時間去認真的讀一讀《陸犯焉識》。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太復雜了,確實不適合現(xiàn)在的張藝謀,就讓國師繼續(xù)留白和盡在不言中吧,總比捏著鼻子拍《三槍》這樣的爛片舒服多了。
再有,總是覺得投資方得多有信心才敢押寶這樣的電影,說明在他們眼里,國師的名字就是賺錢的招牌,電影質(zhì)量只能排在第二位。
1.關(guān)于原著:
先看完原著,電影基本就沒法兒看了,落差太大。解決的辦法是,先去看電影,再去讀原著,然后再去看一遍電影,這樣這電影可能會更有味道。
2.關(guān)于改編:
之所以有上面的建議是因為,有兩個核心問題在電影里被導演留白了,第一,陸焉識為什么要冒著個人和整個家庭都被搞死的危險跑回來。第二,陸焉識為什么愛婉喻,而不是其他的那些個女人。婉喻為什么苦苦等待陸焉識而不是劃清界限,恩斷義絕。只有對這兩個問題的邏輯性沒有異議,這電影才有看下去的意義。
3:關(guān)于愛情:
原著小說基本上就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所以張藝謀也把電影的關(guān)注點放在了愛情上。小說中陸焉識對婉喻的愛,是一個由不愛到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長度幾乎等同于陸焉識整整一生。而婉喻幾乎崇拜了陸焉識一輩子,她到死都不愿意相信眼前這個落泊的的男人真的是她愛著的那個完美的陸焉識。
拋開原著不談,作為一部單純的愛情電影,歸來也是蒼白的。連最基本的起伏都沒有。這世界上不存在毫無原由的愛,所以愛情電影的第一要素是要講明白這愛是怎么來的,他們?yōu)槭裁磹壑舜?,而不是愛著別人。其次,這份愛歷經(jīng)過什么樣的磨難,為什么男女主角愿意堅守這份愛,哪怕付出一切也要廝守在一起。不經(jīng)歷歲月和磨難的洗禮,愛情怎么可能彌足珍貴,更不可能讓人感同身受。張國師講的這點兒事兒,幾乎每個小區(qū)里的大爺大媽都經(jīng)歷過,拿出哪一個都不比這電影差,真犯不上改編陸犯焉識,拿特殊時代當噱頭!
4:關(guān)于和解:
犯罪者都不愿意正視問題,受害者卻自己找上門去說,我原諒你了。這是什么邏輯。任何和解的前題,都應(yīng)該是犯罪者主動低頭謝罪,還原真相,告慰亡魂!
(所有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5 ) 有深度的電影
這是一部需要年紀來看的有深度的電影,簡單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溫暖,文革的背景讓人難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災(zāi)難帶來的傷害無法彌補,片中沒有過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卻最真切的描述了那個年代的痛苦與悲情,淚點從每一個細節(jié)里面滲透出來,不需要刻意描畫,鞏俐、陳道明演技沒話說,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沒有你儂我儂的情意綿綿,感情全在臉上,含在眼里,讓人品味到那份濃烈的愛。
6 ) 既見君子
陸焉識,是君子。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豈止不喜,竟然不識。
馮婉喻,是烈女。
“是烈女,不該出繡房。因何來在大道旁?”
公元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一日,與史燁同看《歸來》。夕死可矣。
去看這片子,是沖著嚴歌苓。史君問,是很沉重的題材吧?
我只知陸焉識是個右派,我和史君講,大致是講陳坤變陳道明的故事,或者金燕西變……。我想不出一個形象是和右派陸焉識相似的?;蛘撸鹧辔饕膊煌耆珜?,金燕西畢竟只會作舊詩,可陸焉識早年是懂法文的,不是一個檔次的。
或者我該想到的是王安憶和陳丹燕筆下花園洋房里面的青年才俊??墒牵娪袄镏挥幸痪浞ㄎ?,一張粗糙的照片來交代當年的陸焉識。電影也沒有告訴我陸焉識是怎么跑出來的。我粗粗翻了小說的開頭,大抵是經(jīng)過了一番肖申克救贖一般的計劃。而被抓回去受到怎樣的待遇,我們也只能想象。
我在看到那樣時代感強烈的畫面時,我是很激動的,雖然比《末代皇帝》、《霸王別姬》那樣的畫面鏡頭,這片子還是寡淡了(我疑心是審查的問題,所以淡化了很多東西。)
史君問這是幾十年代的?我說《紅色娘子軍》都出來了,差不多七十年代吧。
其實那是個怎樣的年代我是不知道的。八九年的時候我都還沒上幼兒園。我只在影像和書本上見過那個年代的片段,文革電影完全不能看,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又太外行,《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zhèn)》、《霸王別姬》是好電影,《血色浪漫》也是好書。只是我已經(jīng)在電影院里很久沒有看到七十年代殘酷的畫面了。
所以我輕輕和史君說,我們的祖國也失憶很久了。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在陰雨的周日,在電影院里安靜地看一個故事。涕泗橫流到跟史君討餐巾紙。
右派敢逃回家,從西寧逃回北京或者上海,家,是他的信仰。
芙蓉鎮(zhèn)上拿著掃把跳華爾茲的人有幾個?但是,回樂烽前沙似雪,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是千古的傳說。
我聽到《漁光曲》,情不自禁地輕唱出來,那樣的曲子是人性的記憶,是民國的記憶,是那一代人的密碼。蔡楚生的電影我沒有看過,但是當年滿街傳唱《漁光曲》我還是有耳聞。我猜那是陸焉識求愛的曲子。衣服還是洋氣筆挺,頭發(fā)卻怎么梳不黑了,陽光中,我都覺得那個背影就是民國的陸焉識,脊梁挺得好直。
馮婉喻的手慢慢地放到陸焉識的肩膀上。鋼琴曲戛然而止,淚下。
似曾相識燕歸來。
人這一輩子能記住多少人呢?
我記得的,你早已忘記,笑問:有過這樣的事呀?我把手比了一下一米多的高度:幼稚園的同期生哦~我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勾起我們的記憶,甚至是用鉛筆寫在你課桌上的那一闕《蝶戀花》,字跡漫滅。
就像陸焉識那一大箱子沒有寄出去的信。我說知識分子就是這樣矯情的。
我似乎沒有給你寫過信。但是十年來確實也寫過一些信給好些人,橫著寫,豎著寫,簡體繁體都寫。只是我還記得多少呢?前幾天有人把一封很久以前我寫的電子信發(fā)還給我,我說居然還留著哪?我這邊早刪了,你也刪掉吧。
人的記憶是最任性的。信可以不寄,但不能不寫,人,可以不見,但不能不想念。
我一直在想,馮婉喻的心里,陸焉識究竟該是怎樣的形象?
思君思君君不見,君會不會在多年后變得只剩一個名字,而不再是具體的一個人?
我們都是陸焉識,努力讓愛的人記起自己。
我們也都是馮婉喻,識得的永遠是自己記憶中的那個人,哪怕那個人已經(jīng)不存在。
我們自我放逐得太久,是不是也該歸來了?
這片子不是差,是俗!既然是要拍老年版【初戀50次】,何必改編這本小說呢。這回片子拍的倒是很嚴謹,問題出在平庸的主題、敘事切入點和價值觀,結(jié)局的處理其實想法不錯,可惜從第二幕開始劇本除了冗長毫無技巧性可言,從頭到尾都是平鋪直敘,敘事的層次感、伏筆反轉(zhuǎn)和角色塑造都做得很差。★★
歲月靜好,一去不返;歸去來兮,唯有不復蹉跎,愛存留,唯詠嘆。
似曾相識焉歸來
鞏俐奉獻了從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場表演,張藝謀在商業(yè)與藝術(shù)中間找到了最平衡的一點。拿這片跟活著比的可以洗洗睡了,這片對應(yīng)的是我的父親母親,它們的背景都是歷史的錯誤改變了愛情的軌跡。我的父親母親講的是漫長的追逐,歸來講的是漫長的守候。很感人,潤物無聲的那種。
點映歸來:看后給人一種平靜,在快節(jié)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腳步一樣。沒有去深入剖析大時代變遷人處境變化的反思,而是以緩緩步入的方式給當下觀眾講述一個動容親情和愛情的故事。場景搭建年代回憶感強,鋼琴伴奏雖然出現(xiàn)不多,每次響起都很好的為劇情服務(wù)
“她什么都記不住,就記住了我的不好” 中年文革版《初戀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讀者》+《再見列寧》+《戀戀筆記本》…沒有《活著》式大氣,卻有《我的父親母親》式細膩深情。那樣純粹而偉大的愛情只存在于那個年代,正因為我們?nèi)笔?,才會如此動人?/p>
如果能將陸焉識在戈壁上逃跑的驚心動魄拍出來,能將勞改營里的人間慘狀拍出來,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足以超越《活著》了。而現(xiàn)在這個家-傳達室-火車站三點一線的版本,則簡直就是一出陳道明版《朗讀者》加《初戀50次》。
最喜歡車站約見一場戲,亂世頻仍,王佳芝一聲“快走”猶未絕于耳,馮婉瑜“快跑”又頻頻響起,哀艷不及,而沉痛過之。除了最后一幕,時代還原度甚高。民族失憶題材能過審,實在意外。
1,老年愛情小清新,廉價,催淚。2,跪著把錢掙了的同時就不要再想把名撈回來了。3,說需要生活積累的,更多是因為本身拍得太表面。4,別說什么平靜,片中唯一平靜的只有陳道明的表演。5,如果說這是營銷賬號的煽情貼改編,我也信。6,這么多年,我們還在談?wù)搹埶囍\,本身就挺泄氣的。
剛看完。。演員的表演已經(jīng)盡力了,可惜的是,活著的張藝謀沒有歸來。
陪伴是最好的愛。
斯皮爾伯格“哭了一小時”沒騙人,整個被勒著脖子看完,出來人跟脫水了一樣。大概是審批尺度的極好呈現(xiàn)了。不疾不徐的中式愛情,被時代裹挾,呈現(xiàn)出兩面。馮陸之情,是面對觀眾的一面,奮不顧身不離不棄都十分直觀。方師傅家女人那句“孤兒寡母”,卻只投下了些許陰影,讓人看得見。好人惡人,沒有多明
把我媽看哭了,暫時轉(zhuǎn)移了她對我找不到對象的擔憂。四星好評!
我覺得挺好啊,比山楂樹正常多了,起碼這倆主演能撐起來,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年代感不必說,光那些個變焦鏡頭就夠傷痕了...小說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簡潔的尾部,文革版初戀50次。兩句漁光曲好過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納重看,采了十幾個老外,無一差評,還有個法國佬當場淚崩!
門一直留著,鎖住的是記憶。與其說是選擇性失憶,不如說是文革創(chuàng)傷后遺癥,用小人物的隱忍去反思大時代。堅守等候、保有歸心的愛是大愛,結(jié)尾鐵柵欄隔斷的定格意味深長。盡管是一套再平淡不過的電視劇拍法,流露的卻是老謀子老來平和的心境。這種片該用膠片拍,追求高清反是背道而馳—因為更像電視劇了
兩顆星給演員,不包含新的謀女郎。一顆星給一個橋段,鞏俐要求陳道明給她念信,按普通編劇寫肯定就是很興奮,接過信說好??!這時陳道明說:方便嗎?三個字一問,一個知識分子的分寸感就出來了。好與壞,高低立判。
唉,張藝謀拼了命做減法,倒頭來還是一股濃濃的做戲感。基本上在看片的過程中一直腦補爾豪幫可云找回憶的橋段。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她生活就只有4號和5號兩天;他自己彈自己的鋼琴,拆自己的信箱,讀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鐘又短又長。推鏡頭的代入感。陳道明的克制隱忍、鞏俐的巔峰表演。歷史的厚重,時代的悲歌。
原著粉表示:陳道明就是陸焉識,很贊。鞏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張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鈺,甚至名字和年齡設(shè)定都不一樣了。所以把《陸犯焉識》改名為《歸來》是很對的。電影更像是張藝謀巧妙的套著陸焉識講了一個他的故事??葱≌f我曾淚流滿面,但電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