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些想到的諷刺信息化時代的現(xiàn)狀
零點定理基本上把當今信息化時代的當紅炸子雞公司都諷刺了個遍。下面是我看完后零零碎碎想到的。
1. Google
里面的公司幾乎就是大家擔心的Google的未來,一個嚴格監(jiān)控所有人隱私的公司。而里面工作的流程化(電話和大公司的Bug追蹤系統(tǒng)), 公司的福利(公司提供住宿,吃喝,心理醫(yī)生,甚至應(yīng)召女郎)美名其曰員工福利,其實是為了更大程度的剝削員工,甚至讓員工產(chǎn)生對系統(tǒng)的強大依賴性。而高度細分的工作流水合作也讓個體根本無法看到自己勞動的價值。
無處不在的廣告= 諷刺這些以廣告收入為主的公司,廣告只會誤導人們的消費而本身沒有創(chuàng)造價值。
工作場所(家)無處不在的攝像頭。
2. Apple
舞會上人人都沉迷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有帶著耳機Ipod標準青年樣板。
3. Facebook
舞會中人人都沉迷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里的自己。 舞會本來應(yīng)該是大家社交的場所,但是卻變成每個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Facebook,或者其它Social network本來應(yīng)該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地方,現(xiàn)在卻成為很多人自戀的場所。天天發(fā)自拍或者自言自語,失去了溝通的本意。
4. Minecraft
主角的任務(wù)插方塊和Minecraft游戲雷同, 里面對這類虛擬世界的創(chuàng)作一針見血,就是為了讓大家以為從沒有意義的工作中得到意義,但這本質(zhì)還是沒有意義。
5. Oculous
虛擬約會。VR現(xiàn)在一個需求量最大的一個應(yīng)用就是虛擬色情活動。
2 ) 吃藥丸之前先吃個粽子墊底
當這個世界什么都不缺的時候我們其實更加在乎得失,因為得失之間就會讓我們陷入天差地別。一如既往的這個世界我們來的時候赤條條,走的時候一樣帶不走任何東西。可是今天的我們比歷史上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得失。難道是因為我們的科技已經(jīng)發(fā)達到我們可以,以為死的時候帶走點啥;疑惑是我們的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的切換玩多了,自以為是的覺得永生不過如此;反正不管是哪種情況我們都在苛求完美和極盡所能的挑刺自己,影片中的男主就是期待著用完美的工作抵達完美的境界,進而保留住一切,就像從未失去過一樣,當然最后能讓他掌握的就是一把錘子。正如教堂已經(jīng)成為了機房,每個圣像的腦殼都被攝像頭替換了,每個神龕下面也都藏著攝像頭,無所不在的透析著生活在現(xiàn)實中男主??墒?,人生就如同一顆藥丸,有病沒病都來一顆實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們到底要的是什么,似乎一時間又把人類拉回到了兩千年前,當古圣先賢們在世界各地都用不同語言發(fā)問的時候,啟迪了人類的智慧??涩F(xiàn)在面對屏幕的地球人再也沒有了初始化的機會,人類已經(jīng)到了可以沒有智慧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機器的時代,就算是這個時候來一把尼采的錘子也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如果沒有文學沒有電影沒有了這些質(zhì)問,好像也不符合人類的那點本性,不管得失與否,有了問題好過沒有吧,就像吃個藥丸那事,不管是吃了藍藥丸還是紅藥丸,都是要吃的,不過今天就先吃個粽子先。
3 ) 視覺出色的反烏托邦科幻
特里·吉列姆“奧威爾三部曲”的前兩部《妙想天開》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個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著稱,在敘述上把握住了大眾的興趣,不會太通俗,也不至手太艱澀,剛剛好叩動心扉。到了收官篇《零點定理》,他卻一反常態(tài)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說自話,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幾遍也無法豁然開朗或若有所悟,更辜負了大批影迷對吉列姆的期盼。
在認真欣賞了一遍《零點定理》后,幾乎放棄了追索其涵義的努力。在對量子力學、哲學和混沌理論一竅不通的前提下,試圖進入主創(chuàng)的思維層次只能是一種不自量力。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一些評論已經(jīng)基本涵蓋了影片的表達企圖,足夠令人獲益匪淺。這并不意味著作為門外漢,觀看本片就是浪費時間,至少吉列姆招牌美學沒有令人失望。他以一種嶄新的風格呈現(xiàn)了他歷來熱衷描寫的反烏托邦世界?!读泓c定理》不是注重視覺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無疑問是一部適合用來“看”的電影。如果人人都抱著這樣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沒頭沒腦的情節(jié)、云遮霧罩的對白所困擾,這部影片在口碑一定會有提高。曾經(jīng)有影評人將吉列姆電影歸為“臟科幻”,個人覺得更合適的稱呼應(yīng)該是“廉價科幻”。就是說:不管花了多少錢,片中那些場景、道具、衣著服飾,總透著一股子地攤貨的味道,當然,這正是吉列姆想達到的效果。不像《妙想天開》《12猴子》的暗色調(diào),《零點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營造的庸俗廉價的品味仍閃爍在每一個場景。游戲廳一樣的工作房凌亂而閉塞,主角居住的舊教堂仿佛隨時會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樣迷幻,天空藍的不真實,街道像是舞臺搭景,走到哪里都會被廣告和涂鴉包圍;到了虛擬實境越發(fā)顯出人工痕跡,水底景觀猶如巨大水族箱,遠景像是古舊的科幻片采用的風景畫,海浪幾近CGl,陽光燦爛到無法直視(后來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畫家的手筆;男人披著材質(zhì)反光的風衣,套著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著丑陋的裙子,頭頂艷俗的假發(fā),打扮的像三流座召女郎。一切都顯得那么廉價,而這種廉價與繽紛斑斕的色彩并置,顯得越加突出。
另一對被并置的是來自工業(yè)時代和信息時代的科技產(chǎn)物,互相雜拌制造出一種強烈的不協(xié)調(diào)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賽博朋克的美學特征。片中處處充滿了跨時代的對比,老舊破財?shù)慕烫?,無處不暗藏攝像頭;電腦機箱外觀簡陋臃腫但工作起來又挺炫酷;電話的提醒功能前衛(wèi),但沒有來電顯示,連鈴聲都那么傳統(tǒng),還需要撥動古老的操作桿;最顯著的莫過于虛擬實境功能,不亞于 《黑客帝國》和《盜夢空間》的逼真夢境,但進入時卻必須穿著一什可笑的戲服,一下了格調(diào)滑坡,制造不人發(fā)噱的效果。通過種種比對,吉列姆手法輕靈地揭開反烏托邦世界的面紗,在美學上的造詣,比早年更鮮明純熟。反烏托邦電影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資不菲,《零點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場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轉(zhuǎn)),因而能把每一處細節(jié)都打造得精益求精。讀過的幾篇影評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點題的臺詞,“理論上說我們都是孤獨的,就算是在充滿人的環(huán)境里〞,這句臺詞讓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懸疑片《地鐵迷宮》“我們生活在一個無人肯聆聽的時代”,兩部非主流的高智商電影,分享了同一個“擺脫紅塵,遁入虛無”的主題,甚至結(jié)尾也不無相似,作為一個偽影迷,能見證這樣從主題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難得而幸福的體驗。
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DBD藍光補標
4 ) 人間樂園/冥界景象
這部電影如果除卻散布在電影里紛紛擾擾的藝術(shù)的象征和宗教預(yù)示,完全就是個很無聊的電影,如果再除去看似睿智的對白和零點原則的悖論探討,基本可以淪為一個三流肥皂劇。
先說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一個未設(shè)定時間線的某個未知時空里,一個每天等著某個神秘電話的程序員(其實我更愿意稱他為數(shù)學家),在屢次要求見老大后。最終在部門主管的趴上得償所愿,與此同時也認識了女主。光頭男主屢遭女主調(diào)戲,漸生情愫,甚至想與女主發(fā)生關(guān)系。而另一邊,大Boss派了他的兒子去幫助男主在程序工作上的進展。而在和女主,Boss的兒子之間的雙線發(fā)展下,男主開始了改變,不論是飲食或是信仰上。并最終在破除對大Boss的崇拜下,砸爛了系統(tǒng),跳入黑洞,達到了彼岸。
先說電影里的藝術(shù)意象和宗教元素。人間樂園和冥界景象是兩幅Bosch的代表作,即Le Jardin des délices 和 Visions de l’au-delà(有興趣的可以去谷歌下兩幅畫)。Bosch是Flamande畫派的開山鼻祖,他的作品的粗看極具裝飾觀察性,細察下,他的畫作往往人物繁雜,有一個自成一系的宇宙觀,而主題則總是圍繞宗教展開,特別是末日審判這個主題。
電影里的設(shè)定可以分為兩部分,宇宙黑洞和人類社會。相對應(yīng)冥界景象和人間樂園。電影里,縈繞在男主人公腦海里的黑洞畫面,Bainsley和他一起暢游在他腦里的時候,兩人在黑洞邊游走,最后被黑洞吸入,幾乎是借鑒了冥界景象里的構(gòu)圖。而最后的場景男主打破一切,跳入黑洞,是敢于面對死亡,進入冥界。這個場景又加入了些混沌哲學理念,黑洞收縮,宇宙爆炸,又是一個新輪回。宗教意味明顯。人間樂園的意義,就好像電影里的人類社會設(shè)定。在一個未知的時空里,科技非常發(fā)達,人們的生活極其依賴網(wǎng)絡(luò),與此同時,一切也都在大Boss的監(jiān)控下,所謂的Mancom公司。Big Brother的設(shè)定,是直接出自奧威爾的那本著名的1984,而間接的形象,早就在幾千年前刻在歷史里。即上帝的設(shè)定。Big Brother即上帝。什么樣的人,可以讓你心甘情愿地相信且甚至覺得被他關(guān)注是種榮耀,也只有上帝這個設(shè)定。而Mancom公司的標注,除了在中間的馬特達蒙的形象外,還有上帝之眼,也就是那顆監(jiān)視人類的法眼。而在Big Brother里是無處不在的電視機和廣播,在電影里,是遍布全教堂的微型監(jiān)控,隨時隨地督促工作的電話和即時被服務(wù)器掃描的電腦。
有趣的是,電影選擇在一個哥特風格早期的小教堂取景,且內(nèi)部裝修,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風格壁畫或者雕塑。仔細注意了下,電影場景里那個紅色躺床是和畫家David的Portrait de madame Récamier里同款(幾乎,一般來說可能是路易十六風格或者帝國時期風格。),不過畫里家具是藍。而紅色躺床后面是面破敗的壁畫,一副是羅曼時期風格,另一幅是哥特時期風格。教堂里圣母像則是巴洛克風格,最奇葩的是教堂的彩色玻璃居然是新藝術(shù)風格,進門的黑白相間地磚則是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裝飾風格。整個教堂場景可以說是,一種折中主義的嘗試,通俗點,混搭?;蛘?,可以理解為大雜燴。一個住在教堂里的宅男,床搭在管風琴的音管上,床頭掛著一副哥特晚期風格的Pieta, 圣母哀子像,把教堂的受洗池做洗碗池用,將禮拜堂處理成工作室。
宅男幾乎足不出門,這么多年在家中,不是玩Dota,而僅僅是為了等待一個電話,來自未知的招呼,那個他等待多年的聲音將會告訴他的人生使命。這個形象設(shè)定,讓人很難不把他和修道院的僧侶所聯(lián)系起來,特別主角造型還是個光頭。女主的設(shè)定,就頗帶Marie-Madeleine的味道,援交女對應(yīng)妓女的職業(yè)背景設(shè)定,與男主的糾纏情節(jié),原來居然還是大Boss付錢來考驗他。
Bob,電影里大Boss的唯一的兒子。雖然是個小屁孩,但身兼巨任,負責說出導演交待的各種對白用以點醒Qohen。作為一個對自己名字非常執(zhí)著的程序員,電影里說的最頻繁的臺詞就是名字的拼寫,但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小屁孩送給他的代號,Q。而后,男主拒絕Bainsley的示愛,Bob與其在公園里的對話,引起Q的思考,完成使命。當晚回家,Bob突然生病發(fā)燒,被男主放到浴缸里降溫。Q發(fā)現(xiàn)Bob昏睡在浴缸中,并把Bob從浴缸里拖出,這個突然的情節(jié)可謂是宗教寓意明顯(可以對照耶穌復(fù)活的繪畫作品或者Bill Violad的藝術(shù)視頻Emergence.) Q用盡一切力量將門擋住,但是Bob還是被那兩個白衣保鏢帶走,鑒于保鏢長的奇葩,還是不要聯(lián)系成天使的好。
回到電影情節(jié)里,Q的程序員的工作內(nèi)容,更像是數(shù)學家,不停地計算,如果一個參數(shù)錯誤,之前的成果可能就會被推翻,在電影里即做好的電子模型也會瞬間傾塌。大Boss在聽到Q的抱怨后,委派給Q的工作任務(wù)是探索一個被稱為Zero Theorem,即零點準則。需要Q沒日沒夜的忙活。Zero Theorem,一個百分之百和零接近的東西,即是沒有。什么都沒有,才是完完全全準確的零。幾乎可以說,Q摒棄正常人的生活,去追求一個無限接近零的東西,即是追尋“空”,即一個悖論。在數(shù)字模型上,是完全可以綜其一身的追尋,可以拋棄愛情,專一工作,去接近一個虛無的概念。而之后,Bob在告訴Q,根本不會有電話打來,告訴他的人生使命,Q開始懷疑人生,小屁孩再告訴Q,Zero Theorem的答案就是”無“的時候,他只是抵觸的,并且不接受。而最后經(jīng)由大Boss之口,再復(fù)述這句話時,他不信到信,再到信仰的蹦塌。就像后面的片段里,他把系統(tǒng)電腦砸了,巨型處理器的管子拔了,可系統(tǒng)還是能自動恢復(fù)。一個看似無法摧毀的東西,用小鐵錘一砸,整個系統(tǒng)即分崩離析。(暗喻蘇聯(lián)解體或柏林墻的倒塌?)大Boss臨消失前,告知Q,選他只是因為他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給予他這個工作任務(wù),他會一直努力完成。一個人在追尋一個無意義的事物時,他的人生就附有了意義。
看完片子,會發(fā)現(xiàn),導演廢了好大力氣,原來就是討論混沌哲學,且還讓Waltz親自示范跳進黑洞。其實,20世紀末出現(xiàn)的混沌哲學,東方一句話搞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和無,就僅僅在一念間,退一步海闊天空。于是乎,Q找到了他的彼岸。
N.B :如果硬要給這部電影定性,我個人的見解,必須劃到裝逼片一類。馬特達蒙的造型是按Karl Lagerfeld設(shè)計么?老佛爺如果掛了以后,達蒙一定是演老佛爺最佳人選。連Mancom上大Boss的Poss也是學老佛爺學得有模有樣。還有Tlida再次丑角演出,齙牙,光頭唱Rap都出來,請女神慎重犧牲自己。
5 ) 零點定理:有些賽博顏色的“油漬車庫”未來中的混沌哲學思考
特瑞·吉列姆的“奧威爾三部曲”最后一部,繼“妙想天開”“12猴子”之后的最終章就是零點定理。它延續(xù)了“妙想天開”的反烏托邦世界:受監(jiān)控的 生活,機械的工作,無處不在的人群意識控制。主角Qohen就是那么一個小棋子式的人物,等著一個電話,追求無法追求的真理。在這個世界里有遙不可及卻四處潛伏的“管理”,用電光纖就能做情色生意的女郎,虛無又反叛的電子神童。雖然依舊延續(xù)著反烏托邦世界的老生常談,但卻不乏一些播撒在片中的各種新哲學思考,并由一種依舊充滿吉列姆情調(diào)但卻嶄新的美學嘗試
--吉列姆式美學新的火花
雖然繼承了“妙想天開”的精神,但零點定理中描寫的世界已經(jīng)從妙想天開描繪的20世紀近未來移步到了21世紀的近未來。霓虹色彩的狹窄雜亂街頭,奇異的工作裝置和主人公所住的古舊卻又未來的廢棄教堂。比起刻意做出未來感的新異建筑和太空感的服飾與電子用品,零點定理的世界更像是染上賽博未來色的“油漬+車庫”搖滾。近未來的世界混合著被拋棄的上世紀過去和頗有信服力的未來預(yù)想。那些破舊涂鴉的墻上裝滿的顯示屏廣告版,流動著股市情報跟垃圾廣告,那異樣的好似游戲廳但充滿閉塞感的工作空間和派對上老舊被拋售的舊房子。人們用ipad一般的電子用具照耀著自己的臉,公園的巨幅贊助商及繁多的禁止事項提示板。反烏托邦的概念非常的明顯,卻使用了嶄新的美學方式來進行表達。也許是電影受限的成本和短暫的37天拍攝時間,反而造就出了這么一個特別的未來空間。零點定理雖然在資金上遠不如12猴子,但在視覺空間跟科幻新概念上都絲毫不遜色,誰說科幻美學只能存在于大片的前提呢?就像吉列姆自己提到過的,現(xiàn)在的電影跟真實的社會一樣,貧富差距懸殊,只有商業(yè)市場和極度低成本的草根電影。對于打破這種現(xiàn)有狀況來說,零點定理也邁出了相當?shù)囊徊健?br>
--奧威爾、人生的意義,愛是否能勝過一切
零點定理像一只半熟的雞蛋,混沌不確定的內(nèi)核散播滿了各種不同的思考,就如電影中嘗試證明的混沌世界一樣。其中作為奧威爾三部曲最后一部,反烏托邦的題材自然是 片中不可缺的元素,然而比起主題,反烏托邦只是以自然的生活背景中體現(xiàn),或有時似有似無的從主人公Qohen的嘴中吐露出。
“理論上說我們都是孤獨的,就算是在充滿人的環(huán)境里”
片中也討論著人類思考的永久話題:我們?yōu)槭裁创嬖冢课覀儚哪睦飦碛秩サ侥睦??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讓人不禁想起吉列姆的巨蟒時代,“布萊恩的一生”“人生七部曲”,尤其在片子的前半,詼諧幽默的對話種摻雜的人生探討有著巨蟒曾經(jīng)的影子,而整部片子主角不停嘗試證明的“零點定理”就是為了證明一切皆無意義,但電影本身并不全是虛無主義的論調(diào)。
還有就是描繪社會中人只痛苦的電影經(jīng)常會討論的主題“雖然人生像屎,但有了愛就能活著”。不無例外的,主角Qohen的苦悶生活中的一絲光明就是與金發(fā)女郎的虛擬約會,甚至讓他想放棄對一切的執(zhí)著和憂慮。愛是否能戰(zhàn)勝生活,片中也并沒有答案,只是相比"妙想天開"的徹底絕望,零點定理的結(jié)局給了個模糊的希望而已,好比宇宙和生命只是黑暗和虛無的一個小錯誤所產(chǎn)生的一樣,愛仿佛也只是規(guī)條世界中的一個小誤差。
--規(guī)列混沌產(chǎn)生利益/混沌的代價
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幾句引人思考的話之中,最記憶尤深的就是馬特達蒙飾演的“管理層”所說的話。Qohen一直在做得程序并非為了證明“一切皆無”,而恰恰相反,是“無中生有”。就像管理層說的,將無序排列出有序有很大的利益。在人人追求“多余價值的利益”“事實結(jié)果”的世界里,將“無”變成“有”是最大效益方式。而一直在用系統(tǒng)性的方法去證明混沌的東西本來自身就產(chǎn)生了悖論。事實上“0”與“1”就是對混沌規(guī)列的最大例子。無法用定理描述的宇宙,才能達到真正的混沌。最相似的哲學理論恐怕就是道家的“陰陽”,陰與陽就像無和有,有中帶無,無而生有,循環(huán)相合就是混沌的世界。雖則喜歡明確答案的人會無法接受“零點定理”不深挖也不下定論的半熟狀態(tài),將電影看成一種半成品也不為過,然而這種半成品狀態(tài)又反而是零點定理的特色,這種無法自理的發(fā)散性思考又何嘗不像混沌世界的實態(tài)。
“人們總顧著追求人生的意義,死后的世界,卻忘了過現(xiàn)在的人生”
--雖則沒有明確的聲音,但這句話恐怕是整部片子最意圖性的提醒,就如同結(jié)尾一樣,Qohen毀滅了規(guī)律機器,不論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他“靈魂”內(nèi)部的,在茫茫黑洞中,尋找“愛”這個小失誤,也許才能找到當下的快樂。
6 ) 影評簡介都太不靠譜了,關(guān)于打方塊,黑洞漩渦,零跟100%,結(jié)局
先說說打方塊:
首先,男主角基本上是個數(shù)學家,他的工作領(lǐng)域是純數(shù)學領(lǐng)域的理論證明。一個一個方塊就好比一個一個定理,等式。一坨一坨的方塊就好比一系列的方程式,只不過用計算機圖形化的方式顯示出來,就好比你用matlab一樣,這是完全可行的。
今年就有一個數(shù)學家Vladimir Voevodsky提出了Homotopy Type Theory (HoTT),把數(shù)學證明轉(zhuǎn)換成計算機語言描述,這樣每個數(shù)學證明都可以用計算機來驗證是否正確,跟電影里說的一個意思,大家可以google一下相關(guān)背景。
所以打方塊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工作(不是黑鏡子里面那個騎自行車),可以看做是用計算機方法研究數(shù)學理論。
再說一下黑洞漩渦的意義。
大家都看過生活大爆炸吧,現(xiàn)在大家認知比較多的宇宙起源的說法是,我們的宇宙是從一個奇點爆炸開始,產(chǎn)生了宇宙物質(zhì)空間時間,而在爆炸之前,所有“物質(zhì)”(也就是能量)是混沌在一起的,溫度無窮高,能量無窮大(也有學說認為宇宙總能量不是無窮大,這里不討論)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斷膨脹,能力不斷降低,物質(zhì)開始形成,物質(zhì)之間相互作用形成星系萬物,萬物不斷吸引產(chǎn)生黑洞,黑洞不斷膨脹又將萬物能量吸回奇點。 宇宙就好像巨大的彈簧一樣,彈道最大尺度然后后收縮回去,如此往復(fù)。影片里管理人兒子講得就是讓男主角去證明這個過程,假設(shè)證明成立,管理人公司相當于掌握了宇宙的奧秘,可以利用這個技術(shù)去牟利,比如改進那個戲服一樣的虛擬現(xiàn)實套裝。
還有很多評論說是證明0=100% 這是不靠譜的。原話是說要證明方程式(也就是那一坨坨方塊代表的)等于0的概率是100% 。男主把這個概率證明從93%提高到了97%, 似乎影片最后結(jié)局也沒說是不是達到了100%。
另外結(jié)局似乎是講管理人兒子給男主造的衣服故障了,男主接入了公司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以后出不來了(類似黑客帝國、源代碼等電影的橋段) ,最后男主放棄探索“意義的意義”這樣的命題,淡然享受虛擬現(xiàn)實了?
自“巴西”之后,再次的滿分神作,開頭的幾秒就很喜歡了,男主拒絕妹子那段之后還以為他會追上去卻沒有這段還是很意外的。
簡介完全不對。。故事又是各種符號元素雜燴劇情太晦澀自己太low沒懂就不打星了。。倒是映后老爺子出來交流時精氣神好的不得了還一個勁地調(diào)戲觀眾,大概再神棍十幾年不是問題??吹綐撕灷锒际潜矩埦拖胝f他其實只打了半場醬油戲。另外就Tilda女王形象太毀了有幾次出場觀眾都笑瘋了。。
真正的天才不需要靠字幕反復(fù)出名字來自我標榜,片子就是一張智商分數(shù)表,看到地球上高智慧的作品,好服氣好膜拜好欣慰?。?!
直面牛逼,恒星閃耀。。。
段位太低看不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沒太看明白 光顧著欣賞Lucas Hedges的臉了 出落得這么帥!!小伙子前途大大滴好啊!!(速速搬磚砌墻頭)卡司強大到Rupert Friend和Lily Cole只在廣告牌里打了醬油 Tilda女神的齙牙牙套我看也是拿不下來了 另外貫穿全片的唯一一首歌是Creep 你們感受一下
假晦澀,真裝逼。不是把一個程式設(shè)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不是抓了幾個監(jiān)視隱私的情節(jié),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瘋子拍給傻子看,正常人最好靠邊站。
神叨片,風格替代邏輯,看完也混沌莫名,想不起來扯了啥
對科幻無感,且俺智商低。。嚴重懷疑俺不是少數(shù)~~
這個電影告訴我們沒有來電顯示多可怕。
維修工人,情趣護士,編程少年,披薩,侏儒,心理。美術(shù)設(shè)計炫目,宅男在解方程,生物遙測鏈接,大量室內(nèi)對話,你仍是個工具,照片黑洞壯觀。
我都很佩服自己看完了竟然,簡直浪費生命,又是存在主義理論辯駁,不知道外國人多愛糾結(jié)這個,存在本身到底有沒有意義這么深奧的話題不能好好拍么,用了一堆自以為是的隱喻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讓人完全摸不到頭腦,最后兩話完事,這才不叫燒腦,這就是導演矯情,反正沒什么天賦就對了。
所謂“文學氣質(zhì)”就是男主從頭至尾都在質(zhì)問tell me what's meaning of my life...這讓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片子瞬間變得清晰單純。一直在等待別人打電話告訴你生活意義,在這等待中,卻一直過著無意義的生活,卻沒想到往生卻是另一番桃花源。還是在說個人在國家機器里的位置和存在感啊
構(gòu)建了一個嚴肅的世界觀,故事轉(zhuǎn)而將重點放在了一個中年男人的孤獨上,即使有著一些天空行空的城市細節(jié)和想象力,也依舊很難讓人感覺到深刻,因為它的框架已經(jīng)死在了狹隘的兩性關(guān)系里,而不是男人和極權(quán)組織的對抗。它有一個很玄的理論,一個第一眼很高逼格的世界,可惜不耐看?!铩?/p>
試圖否認自身平庸的中年男子,獨自一人對抗著世界的虛無,最后發(fā)現(xiàn)戈多是假的,愛情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砸爛一切之后徹底墮入混沌幻象。雖說監(jiān)控私隱這種事情很有現(xiàn)實背景,但處理得這么裝X的也是好久沒見過了。這是一個悖論,需要別人告訴你生命的意義這件事本身就證明了你生命的無意義,而追求探索的目的是希望證明生命的無意義這件事又有什么意義??順便求一雙沒有看過Christoph Waltz的肉體的眼睛。
類似《巴西》,但是更加晦澀,更加偏執(zhí),也更貼近《1984》。
Jazz版的Creep還蠻妖~其余真無聊
一部能看出批判和吐槽的作品,但是設(shè)定和化妝實在是對我的三觀打擊有點大。碼農(nóng)式的發(fā)展完全失去人性,原本以為能接受日復(fù)一日的生活節(jié)奏的人,到最后也忍不住爆發(fā)了一波。這個悖論真心讓人心塞??吹胶芏嗍煜っ婵?,TerryGilliam的號召力還是很不錯的,讓我想起泰倫斯馬利克。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