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追隨》:從處女作看諾蘭
電影史上有太多牛逼的處女作了,從《美國麗人》、《肖申克的救贖》、《落水狗》、《性、謊言、錄像帶》到《陽光燦爛的日子》、《紅高粱》、《買兇拍人》,似乎每一個導演在掌鏡之前都是卯足了勁,恨不得把肚子里的貨一股腦地到出來。諾蘭的處女作《追隨》名氣雖然不及上述影片,可細究起來也是一個傳奇。它的全部成本只有區(qū)區(qū)6000美金,諾蘭一人擔綱導演、編劇、攝影、剪輯多個角色。如此有限的條件擋不住諾蘭無限的才華,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看完此片后,它帶給我的震撼幾乎不輸給3D-Imax的阿凡達。
有人說,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諾蘭一開始就把他標志性的非線性敘述展露無遺。從來沒有一個導演敢像他那樣把一部電影剪得如此凌亂,可他不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為了復雜而復雜。他每一次打亂故事的時間順序都是為了使電影更加完美,而每一次的效果又不盡相同。在《致命魔術》里,他用布滿全片的插敘和倒敘,制造出層層疊疊的懸念與反轉。在《記憶碎片》里,他用極端的倒敘把令人震驚的謎底留到最后,同時讓觀眾們和男主角一起體驗失憶的痛苦。而在這部《追隨》中,情況又不一樣了。
《追隨》的大致敘述方式是:把一個順序發(fā)生的故事截成幾個段落,然后平行敘述這幾個段落。例如:故事原本的順序是,前一個段落主要講述男主角和柯布,后一個段落主要講述男主角和金發(fā)女郎,結果在電影里,柯布的場景和金發(fā)女郎的場景交替出現(xiàn)。在《追隨》中,非線性敘述不只是為了制造更大的懸念。事實上,如果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結尾帶來的沖擊力并不會減少太多,諾蘭打亂順序只是多抖了一個包袱而已。更重要的是,諾蘭的非線性敘述完美地彌補了影片結構的先天不足。這部電影的成本只有6000美金,諾蘭是能省則省,所以這部影片“節(jié)省”得可憐。片長不到70分鐘,主要角色只有3個,其余都是沒什么臺詞的龍?zhí)捉巧?。如果仔細分析這部電影,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場景都是故事發(fā)展的主干線索,每場戲之間都有大段的留白,人物角色分布不均,故事的時間跨度也比較大。平鋪直敘下來,劇情恐怕會顯得單薄而且脫節(jié)。諾蘭把故事場景交錯平行排列后,無形中加大了故事的橫向厚度,幾個段落的互相填補又巧妙地消除了大量留白造成的脫節(jié)感。總而言之,諾蘭用最節(jié)省的材料制造了一個復雜而精妙的故事,而不像某些好萊塢大導,只能用細枝末節(jié)撐起一個簡單的故事。在擁有了足夠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后,諾蘭依然能用傳統(tǒng)的順敘,打造出波瀾起伏、千回百轉的《黑暗騎士》,足以讓同行們刮目相看。
喜歡諾蘭的人,總能在他的影片中找到邏輯的快感。不用說《記憶碎片》里那尋遍蛛絲馬跡才能理解的結局,不用說《致命魔術》里密密麻麻的伏筆、暗示與雙關,更不用說《黑暗騎士》里榨不干的趣味細節(jié),但是《追隨》里柯布的精妙臺詞就足以讓我們暗爽。
柯布帶主人公熟悉業(yè)務,一邊進行邏輯推理,一邊大談心理和哲理:“這些盒子里的東西,就像青春期少年的日記,被精心藏匿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但在潛意識里,藏的人也想讓別人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是這樣做,參觀他們的展覽,做他們忠實的知音?!蔽覀冞@些喜歡問為什么的小朋友好的就是這口。
柯布勸主人公改頭換面:“雖然你行的是雞鳴狗盜之事,但也不用擺出一副雞鳴狗盜之相?!钡湫偷闹Z蘭式幽默,即使是調節(jié)一下氣氛,諾蘭也不會插科打諢、嬉皮笑臉,角色們總是維持著一種紳士的姿態(tài),偶爾擠出幾句悶騷的從句??梢钥吹贸?,諾蘭是個嚴肅的人,對待電影是如此,對待人生,對待世界,也是如此。
扯了這么多,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些跟電影藝術沒有一毛錢關系。是的,我也覺得諾蘭的某些驚人天賦確實是非藝術性的。所以要當一名合格的文藝青年,最好多談談昆汀,而不是諾蘭。也正是這個原因,諾蘭要獲得一座小金人恐怕比較困難,至于歐洲電影節(jié)什么的就更不用談了。在這一點上,諾蘭和他的前輩希區(qū)柯克倒是非常相似。
并不是所有人聽了莫扎特都會覺得莫扎特有多牛逼,也有人學了牛頓公式不知道牛頓牛逼在哪??傊l也別不服誰。
2 ) 《追隨》——誰在尾隨誰?
劇透,慎入。
《追隨》是最近看的一部很棒的電影。從一堆相對冗長拖沓的電影中脫穎而出,眼前一亮。當然要謝謝小軾同學。
影片的一開始,安靜的電影氛圍下,一把男聲獨白在靜靜地敘述。向另一個敘述。對話畫面和被敘述的故事畫面相互交錯交替出現(xiàn)。敘述故事的主角正是電影的主角比爾。比爾講他喜歡尾隨別人、窺視別人生活的癖好。這時就引入了另一個主角,比爾任意尾隨的一個對象——柯布。這可以視為尾隨的第一層含義的表現(xiàn)。比爾追蹤柯布幾天了,跟蹤他去每一個地方,好奇想象著他的生活。直到柯布走到比爾面前說,你是誰,為什么跟蹤我。第一層尾隨關系隨即被捅破以后,比爾發(fā)現(xiàn)原來柯布是一名入室盜賊,柯布看中了比爾身上強烈的窺私欲后邀請他一起作案,教會他盜竊的方式。故事到這里,僅僅只是開始。
電影的進行過程中,會時不時出現(xiàn)除柯布、比爾故事進展以外的另一條故事線,另一張男人的臉??此苾蓷l主線同時進行,沒有任何交代的,另一條故事線出現(xiàn)的時候頓感突兀,摸不著頭腦。兩個場景交替進行,短發(fā)西裝男在酒吧搭訕一金發(fā)女人,對她有好感,帶她回家。男人的家第一次呈現(xiàn)在熒幕面前。這是一個細節(jié)。而接下來的場景中,比爾帶著柯布去偷之前出現(xiàn)過的男人的家。女人說她家被盜。這兩條同時進行的故事線,由于并不是按照平行的時間順序來進行的,所以在交替的過程中,就會讓人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這女人跟故事有什么關系?那個男人又是誰?……而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兩條看似不相干的平行的主線漸漸匯合在一起,第二層尾隨關系隨即揭示。
柯布帶著比爾偷了上面那個女人的家。由于第一次偷竊的失敗,比爾做賊心虛擔驚受怕,柯布就建議比爾改變形象。這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上面出現(xiàn)的那個短發(fā)西裝男就是改頭換面后的比爾。完全改變的比爾。此時比爾已愛上了那個女人。女人暗示自己和黑幫老大有瓜葛并有照片在黑幫老大手里,比爾自告奮勇去幫女人偷回來,用柯布叫的偷竊技術。比爾用女人給的保險柜密碼偷回了照片順便偷了錢還打傷了人,卻才發(fā)現(xiàn)照片根本就不是什么把柄。比爾受騙了。到這里電影才向我們揭露第二層意義上的尾隨:女人其實是柯布的女人,柯布在比爾跟蹤他之前就發(fā)現(xiàn)了他,跟蹤他,并讓自己的女人去誘惑他,讓比爾成為第二個與柯布盜竊手法相同的人,為的是擺脫柯布之前涉及的一件案子的嫌疑。換句話說,柯布協(xié)同女人讓比爾成為柯布的替罪羔羊。
但是,電影遠遠沒有結束。畫面繼續(xù)回到開頭的對話場景。比爾知道了柯布和女人的陰謀之后向警方自首以求自保。對話正是比爾和警察之間的對話??虏疾闊o此人,比爾向警方提到的那個女人也被發(fā)現(xiàn)殺死在她的屋中。比爾成了警方眼中為了向女人套取黑幫老大保險柜密碼而殺死女人的兇手。到這里,我們才得以窺視這場陰謀的終極目的。根本就沒有柯布口中的案子,這只是騙女人的一個幌子。為什么要騙女人?因為要靠男人的幫助把比爾拉到殺死女人這一陰謀中來做替罪羔羊。為什么要殺女人?因為女人手里握有黑幫老大的證據(jù)并脅迫黑幫老大,老大派柯布殺之。這就是電影的第三層意義上的尾隨關系。女人幫柯布嫁禍比爾,以為可以幫柯布脫罪。沒有想到自己只是柯布的一只棋子。目的是除掉她。
到這里,你已經不得不佩服導演巧妙而精密的構思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層層推進,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下一個情節(jié)推進的伏筆鋪墊。誰才是最終的操縱者?柯布?黑幫老大?或許都不是。電影里的每人看似都在做自己,都是按照自己的選擇在過活,并沒有誰強迫誰一定要做什么。為什么不同的人看似自由的選擇加起來最終卻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陰謀的最終得逞?誰是誰的棋子,誰被誰利用?操縱這一切的是什么?是人的私心還是窺私欲?我想這是電影最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一個地方。
于是我們知道,即使黑白,只有簡單的場景變換,講好一個故事永遠是電影最重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開了個公眾號,名字叫紫菀的影畫志,只寫影評和關于電影的碎碎念,歡迎來做客
3 ) 28歲的諾蘭,站在希區(qū)柯克的肩膀上
在圣經的世界里。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編制道德關系和社會秩序。
在精分片的影迷眼中。諾蘭就是上帝。
所有關于諾蘭的電影評論,似乎總也繞不開,觀眾對劇情本質內容的反復爭論(蝙蝠俠系列除外)。這種讓人久久回味,堪稱頂級的娛樂感受,在如今這個滿世界掛著3D招牌的電影環(huán)境之下,顯得是那樣的異常珍貴。而恰好,諾蘭本身也是一個抗拒3D拍攝的導演。這種對劇情類電影的原創(chuàng)精神堅持的態(tài)度,還贏得了不少偏執(zhí)的文藝青年的好感。
和偉大的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一樣。諾蘭也是一個編劇高手。而似乎每一部接近完美的電影,臺詞往往也是精煉到字字如金。諾蘭的個人電影總這樣一次次地向觀眾證明,演員們在電影里說的沒有一句是廢話。畫面里出現(xiàn)的每一個物件都是隱藏的角色。
除了有魔鬼一樣的編劇靈感。諾蘭還擁有魔鬼一般的剪輯風格。當然你也可以說,這種拆分組合的技巧。對于許多強勢風格化的導演來說并不算別致。比如昆丁、比如阿莫多瓦。他們都是循規(guī)蹈矩的反面,他們都是驕傲的思維暴徒,他們的身上都貼著牛逼的標簽。但和那兩位相比,諾蘭似乎更像是一個精神狀況持續(xù)穩(wěn)定的,高智商精品青年(這或許是蝙蝠俠這種塑料題材,美國的制片會找諾蘭拍的原因)。在富含的各種點題趣味的表情、動作、人景、物景以及情節(jié)牽引之下,銀幕上跳過的每一幀。都好像是在向你炫耀著作者嚴謹?shù)闹腔邸_@種覓尋的感覺,仿佛是在興奮地等待著,傾聽某個偉大的預言出現(xiàn)。盡管,它僅僅只是為了娛樂你而存在的一部電影而已。這或許就是王小波所說的有趣吧。在這樣的玩轉趣味的手段面前,國師張藝謀,就像個羞答答的電影愛好者(特指《三槍》)。
我有點激動。我得承認自己對這種小場景電影,有偏執(zhí)的喜愛。即便是有如徐靜蕾當年那種《夢想照進現(xiàn)實》大號裝逼片,我也會覺得頗有意思。和諾蘭后續(xù)的大制作大場景相比,我是覺得這樣的小篇幅,反而是更加刺激了諾蘭把故事本身做到極致的力量。這就像是蓋房子,蓋一座100層的摩天高樓,看到里面的裝潢和設計哪哪都是紋絲有禮。你在感嘆蓋樓的精細同時,或許心里會隱隱地覺得,這樣的大得手筆本身就該出這樣的高端的產品。但是如果換做是蓋一間廁所,你發(fā)現(xiàn)打開前門是一陣驚喜,打開馬桶又是一陣驚喜,掏出便紙的時候還是驚喜,洗池邊拉開水閘的時候居然他媽的最后再送一個驚喜。原諒我過渡吹捧了,我的確是在,只看了10分鐘就覺得這電影太對味了。我相信這種娛樂化的神秘主義,是許多導演心中的終極。但是諾蘭的處女手筆就做到了。
此刻詞窮的時候,我想起了溫格評價法布雷加斯的一句話“莫扎特在6歲時就能彈非常好的鋼琴了,而我永遠也彈不了那么好。而一些球員17歲的水平,也是我踢球時從來不曾達到過的。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是特殊的天才?!敝Z蘭就是這樣的天才。
4 ) 追隨:極具野心的處女作
(寫于2010-04-17)
一個無所事事僅靠社會救濟過活的作家比爾,為了尋找寫作靈感整天漫無目的的跟蹤別人,無意間比爾跟上了一個名叫柯布的神秘男子,隨后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靠入室偷竊為生的小偷,在柯布的勸說下比爾開始與他一切偷竊,不料在偷竊的過程中比爾迷戀上了屋主,不惜為她赴湯蹈火,最后卻引火上身,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替死鬼,而這一切的背后黑手就是化身為小偷的柯布。諾蘭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很過癮的感覺,這種癮就在于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慢慢地抽絲剝繭后的意想不到,以及恍然大悟后的感嘆,給人一種像坐過山車般的刺激感。
比爾起初只是一個懷揣著夢想的普通公民,為了成為一名作家開始有些神經質的跟蹤別人尋找靈感,不料卻成了別人的替罪羔羊。有時候夢想與現(xiàn)實就像兩個背道而馳的獨立個體,面對現(xiàn)實時夢想就是個被完全理想化的奢侈品,以至于當現(xiàn)實的無限誘惑向比爾拋出橄欖枝時他會義無反顧的沉迷其中,最后卻像個傻瓜一樣摔了個粉身碎骨。從一個堅持自身夢想的守法公民,到一個任人擺布被人玩弄于鼓掌中的玩偶。是偷竊的樂趣?是美色引誘?是金錢誘惑?還是夢想與現(xiàn)實間難以跨越的距離造就了他富有悲劇性的人生結局呢?
從一個看似擁有自身一套偷竊理念的行竊者,到一個用謊言欺騙情人博得信賴的陰謀家,用詭計引誘比爾入局進入圈套的犯罪天才,再到一個害人到竊喜殺人到不眨眼的冷血罪犯,柯布可以說是本片最具戲劇性的角色,也是本片的主軸,帶動劇情的發(fā)展,他就像一個擁有無限邪惡力量的魔鬼,不會吹灰之力就將蒙在鼓里的“蝙蝠俠”耍成了一個不堪一擊馬戲團小丑。然而從他的身上也讓人見識到了被金錢與利益吞噬心智后人性的丑陋面。導演把最后一個鏡頭留給了消失在人群中的柯布,隨之又再次為影片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這部電影堪稱一絕的是在劇情的敘事結構上,與諾蘭的后作《記憶碎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將劇情如同一面鏡子般打得粉碎后,經過精細而巧妙的拼接,改頭換面成一部別具一格極具個人風格的電影。剛開始看的時候可能會一頭霧水,不過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設定其實非常的精辟,一正一倒巧妙的銜接,使得只有短短不到七十分鐘的電影顯得異常的漫長,但節(jié)奏卻又顯得異常的緊湊,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絕不遜色于帶著3D眼鏡看電影時的震懾力。這種設置不但打破了以往常規(guī)呆板的敘事結構,還給人帶來了奇特的觀影效果,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單從這部處女作的敘事結構就能看到諾蘭對電影的極大野心,但這份野心不但沒有讓他走彎路,反而讓他一影成名,并成為他日后雄霸影壇的強大動力。
5 ) Alex Haw后續(xù)報道
Christopher Nolan,處女作,28歲,6000美元的成本,全職工作者星期六拼湊拍攝,整整一年,看似難舍難離的插敘倒序,看看Nolan到目前所拍過的電影幾乎是清一色的導演和編劇,這也是牛逼的基礎,幾乎把性格融入了每一部電影里,看看Christopher Nolan的十多部電影里,似乎都有著相同的氣質,又有著各自的不同,Nolan乃真大師也。
此處省去贊美Nolan的文字, 很可惜一直把《following》排在豆瓣想看里面,到今天才看完,真是可惜,《following》給我?guī)淼挠|動是深刻的,我真正知道了這好的導演沒那么容易的。
有意思的是,《following》一共才只有四個演員,男主演的名字cobb,也是諾蘭《盜夢空間》里面男主演的名字,《following》里飾演cobb的演員是Alex Haw,個人覺得這哥們在71分鐘里演的很酷,非常精彩,通常到這里,就想知道這哥們還演過其他的作品么,google上也找不到第二部,豆瓣的評論里,大家似乎都Alex Haw也不太感冒,沒有什么討論,更多的是在議論影片的本身,在IMDB.COM上Alex Haw也只顯示這一部《following》作品,看來不假,這哥們當時就是一票友,或者說兼職的,業(yè)余的。
不過google總會給人帶來驚喜,很簡單的就發(fā)現(xiàn)在倫敦現(xiàn)在確實有個名叫Alex Haw的藝術家、建筑師,仔細對比了一下照片,地點是倫敦,應該沒問題,沒錯,就是他。
Alex Haw現(xiàn)在橫跨藝術、設計、建筑多個領域,有著自己的工作室Atmos,
http://www.atmosstudio.com/,而且還多次來過中國,在廣州等地辦過設計展覽。
這是一段關于Alex Haw的介紹:Alex Haw is an architect and artist operat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esign, research, art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He runs atmos, a collaborative, exploratory, design-led practice creating architecture and events with an emphasis on content and connectivity, real-time respons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atial sensuality and heightened articulation. Projects range from private houses to public landscapes, installations to eco-cities. Atmos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turning real-time body-scans into performative spaces, a digitally-fabricated house, an inhabitable cloud, a self-learning office and an eco-city for the Middle East. Alex studied at the Bartlett and Princeton on a Fulbright, worked for Grimshaws, Rogers and Diller+Scofidio, and has run design studios at the AA, Cambridge and TU Vienna. He writes & lectures widely, is contributing editor at WIRED UK and runs Latitudinal Cuisine.
《following》里那個cobb多么灑脫自信,現(xiàn)在的 Alex Haw一臉的老態(tài),不過藝術家的范有了,不禁感慨:歲月催人老啊,可以拿來他的兩段視頻看看。
http://www.dolectures.com/speakers/speakers-2010/alex-hawhttp://vimeo.com/user418245。
Alex Haw為什么不在演員上繼續(xù)發(fā)展呢,是沒有機會,還是演員并不是他最喜歡的呢,有機會問他吧,:)
6 ) 非線性非在哪兒
編制奇特情節(jié),一直是年輕導演處女作的普遍追求,諾蘭也不例外。非線性敘事聽起來名頭唬人,實際拆解后,自有其規(guī)律,也就是說,可以效仿之法。略過非線性處理時間和故事主題的文學性吻合(在該片中男主角第一次不合時間邏輯的鏡頭插入,是他換了一身形象,走向地下酒吧大門,弦樂響起------彷佛另一個角色登場),單就打破時間邏輯敘事來說,可以舉這么個例子。
假設故事的事件序列由A、B、C、D組成,現(xiàn)在我們把原來在后面的C挪到前面來,故事就變成了A、C、B、D。
問題來了,這樣抽走一塊,觀眾看不懂怎么辦?
所以實際操作時,是將C切分C1、C2,C1挪前,而C2不動。
故事變成了這樣:A、C1、B、C2、D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觀眾看到C2時候,想起C1,腦補還原出整個情節(jié)序列,又可以制造出非線性的時空迷離效果。更加有意思的是,一些過于奇特甚至不真實的情節(jié),可以通過這種自問自答式的設置,讓觀眾認同。比如:在電影“心迷宮”里,開始路邊有個人手拿石塊,要行兇險之事-------這激起了懸念和觀眾好奇心(聽起來和電視劇預告片的噱頭差不多)-------他是誰,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砸下去了嗎,他砸的是誰?在電影后半段,給出這個場景的再現(xiàn),給出答案。
需要說明:1,這種情節(jié)剪輯的花招多用于懸疑氣氛的片子。觀眾得有偵探心態(tài)。
2,C事件切成C1、C2的切點所在,必須是一個能夠形成因果鏈條的完整場景,即能夠讓觀眾由C2聯(lián)想起C1。比如:C1是一男一女相識,C2就是這兩人熱戀中,或打算分手。
3,C也可以切割成更多塊,C1、C2、C3、C4,如果是故事核心情節(jié)點,就牽扯到另一個懸疑片愛用的招------“拆分情節(jié)點”------例如日本電影“告白”,婁燁的“浮城謎事”,使得最終真相的包裹可以被層層揭開,造成反轉。當然,這是另一種情節(jié)套路了,和主線是當下現(xiàn)實、副線是主人公回憶,兩線平行剪輯一樣,一般都不放在所謂非線性話題下討論。
4,選擇的C的碎片,必須是在畫面上,給觀眾視覺上留下深刻刺激印象的,這樣有便于觀眾組織記憶。
5,音樂的配合,碎片鏡頭的長短。是必須考究的。
6,既然C的碎片可以前置,那么也可以試試后置。重點是,編劇要抱著冒險心態(tài),敢玩。因為在日常生活語境中,人們還是習慣于按時間敘述和聆聽前因后果。
7,針對市場來說,吃飽了的中國人民,也會有一小撮,以“我看懂了情節(jié)復雜的需要智商的高級電影”為自傲和尊嚴的(難道不是有一些二貨偽知識分子發(fā)明過高智商電影這個詞嗎?)。所以別拿藝術片勾他們,得拿情節(jié)編織繞他們,然后讓他們獲得解謎的滿足。
隨性而記,不嚴謹,望有助于對電影敘事游戲有興趣的人。順便說,在上世紀初開端的現(xiàn)代派文學實驗中,這些花招不算什么新鮮事。有很多文學作品早在時間處理問題上,走到了極端--------舉一個近些的例子,馬丁艾米斯的“時間箭”。
69分鐘的厲害之處就是,揭露和反轉都能如此自圓其說、行云流水,震呆下巴。
打亂時間線,前半小時有點昏昏欲睡,后面局中局的線索露出來精神一振。畫面剪輯的格局和人物塑造過于單薄,背景故事太小,不夠成熟,這樣的整體來承載一個費勁心思的騙局略有不對稱。理解為諾蘭的試水作品
敘事大師諾蘭的處女作,“里面埋藏著政治寓言,還包括我作為一個英國人對于國家這個概念的一丁點想法”?!半m然你行的是雞鳴狗盜之事,但也不用擺出一副雞鳴狗盜之相?!薄懊總€人都有個小盒子,里面裝著大秘密?!薄鞍岩粯訓|西從你身邊拿走后,你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過什么?!?/p>
雖然你行的是雞鳴狗盜之事,但也不用擺出一副雞鳴狗盜之相
這片居然不是雙重人格!太脫俗了
諾蘭的牛逼來源于內心散發(fā)出的恐懼。
關掉聲音你會以為這是新浪潮。
牛B導演都是從年輕時候就牛B起來的。
處女作總是驚人的。
重溫。這次首先注意到的是業(yè)余演員無可挑剔的表演,相比被調教速成的可能性,更愿意相信是諾蘭的幸運。人設、敘事模式、迷影致敬與自我預告(Cobb和Batman Logo真是有趣)都是未來的雛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繼承、升級和翻新。唯獨最后一個鏡頭的余韻,在往后的諾蘭作品里再沒有出現(xiàn)過。
“雖然你行的是雞鳴狗盜之事,但也不用擺出一副雞鳴狗盜之相?!眳^(qū)區(qū)6000美元的成本,克里斯托弗·諾蘭一人負責導演、編劇、攝影、剪輯,雖不及《美國麗人》、《肖申克的救贖》那樣的經典處女作,但也絕對可稱之為傳奇,短小精干,非線性敘事的佳作。★★★★★
我曾經跟蹤過一對陌生情侶,因為他們走的太快了,完全不符合正常情侶的步速,這讓我好奇。當他們拐進路邊的快捷酒店時,一切疑云煙消云散。
男主濃濃的一美既視感
除了6000美元的成本,跟斷斷續(xù)續(xù)一年的拍攝期,剩下全是諾蘭大神的才華了。
有些追隨只是因為寂寞 有些追隨卻是恐怖的 世界上是真的有壞人的
希區(qū)柯克遺風。 突然覺得彩色侵襲以后,我們失去了一種多么美好的電影風格。
工于心計的諾蘭用這樣的處女作奠定了以后一貫的精巧敘事、緊張節(jié)奏、燒腦游戲。如同一個電影魔術師將觀眾玩弄于股掌之間。追隨的人不知道反追隨,生活一個巨大的迷局,比爾卻越陷越深。相較給諾蘭其他打了滿分的作品,這部片子格局太小,野心的施展空間不大,但一顆冉冉的希望之星在黑白影調里誕生了。
諾蘭導演的廉價而構思精巧的處女作品。只是我實在覺得導演已經在太多的電影里自戀地依靠時間剪輯,難道用正常的方式就無法講述好故事么?
我已經幾乎可以榮封諾蘭為我最喜歡的導演了。這不僅因為同樣是環(huán)狀敘事他的片比昆丁少了許多矯情,更因為他太好的掌握了觀眾的智力和口味,光憑剪輯和講故事就能在imdb250里占據(jù)那么多席。更因為他那么清楚文青的心理——就是喜歡默默躲在小角落里偷偷觀察人,猜測每個人背后的故事。
諾大神的處女作就這么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