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剛看《像素入侵》短片還是很驚艷的。如今擴成電影再上,有點為時過晚,無論大金剛還是吃豆人,這些經典角色已經在迪士尼的《無敵破壞王》被緬懷過一次了。而且在那片里,像素人物是真正的主角,你可以說《像素》中的游戲角色豐富得多,但一來故事還是人類視角,二來它們大都是毫無性格搞破壞甚至只露個面就碎成渣渣的反角,本來被寄予厚望的情懷凋零一地。
截止今天,《像素》在爛番茄只有18%的新鮮度,imdb拿到5.5分,在豆瓣雖然堪堪過了6分,考慮到最低分是2分,其實也是不及格。雖說電影這東西眾口難調,但一般來講,對于這樣毫無深度的爆米花電影,大眾的評分基本上能敲定電影的品質。遇冷也不難理解,20歲左右的年輕人是當今觀影主群體,他們大多沒有玩過那些老游戲,同時又是最能在互聯網散播口碑,要想討好他們,就要從懷舊的土壤開出新花來,而不是一味迎合中年人的YY英雄夢。何況中年人也不見得對此片滿意,親切的像素角色淪為了外星侵略者掃蕩地球的雇傭兵,就像片中說的“吃豆人竟然成了大壞蛋”,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當然,設定什么的其實還算小節(jié),真正毀掉這部電影是它的冗長不堪。臃腫的前戲讓人沮喪,很長時間里,故事在懷念童年,中年危機,科幻災難,政治諷刺,小人物陰謀論,各種盧瑟撕逼、出糗和自欺欺人中來回跳躍。平心而論,有幾場戲的點子還不錯,但主創(chuàng)似乎不懂見好就收,硬要無限拉長,堆斥自以為很好笑的段子,而那些笑話都透著一股不自信,有一種“看,這可是個笑料喲”的味道,讓人只能干笑。游戲宅訓練美國大兵玩游戲,多有潛力的創(chuàng)意呢,卻用嚼之無味的方式草草帶過了,一點激情也沒有。
此片的鋪墊環(huán)節(jié),即便作為《獨立日》那樣接近兩個半小時的作品都偏長,何況它的有效片長也就一個半小時出頭。前40分鐘完全可以跳過,你只要知道“外星人以像素模式向地球宣戰(zhàn),而幾個主角都是游戲高手”這個設定,絲毫不影響之后的觀賞。甚至前80分鐘里也僅有兩場游戲和一些插科打諢值得一看,高潮的大規(guī)模入侵也僅持續(xù)了十分鐘,除此之外,隨便瞥一眼都很有可能撞一個尿點。人被像素化的場面出現了多次,竟然連機位都一樣,他們憑什么認為一模一樣的特效第二次還會讓人興奮。此外所有演員都不在狀態(tài),這群諧星們就像聚會時即興表演一樣,一副想趕緊拿了片酬閃人的倦態(tài)。
短片靠一個點子支撐起,填充成大電影自然難以為繼,本質成了一部注滿了水的更長一些的短片。真正夠得上“真人玩像素游戲”的也就打蜈蚣、吃豆人和大金剛三場,其余不過是千篇一律的射擊,一槍轟掉藍精靈的腦袋真有那么爽嗎。劇本用了超額的篇幅分配給搭檔情誼、冤家和解、中年戀愛、盧瑟兄弟互損、高官出丑、死宅性幻想等等,他們當然可以拿這些東西做調劑,從《木乃伊》到《絕地戰(zhàn)警》到爛仔幫的任何一部電影都這么干過,但當這些佐料加的太猛,我們只會認為這是一部以打像素游戲為職業(yè)者的私生活劇情片。
值得一贊的亮點不多,片中的暴力場面安全無害,把一切化作亮閃閃的方塊,比《創(chuàng)戰(zhàn)紀》的液化更清新脫俗,叫人覺得像素化的死法,也是一種不錯的人生歸宿。高潮的前奏,我們可以看到80年代經典賽博朋克美劇《瘋狂麥克斯》化成了外星人的代言人。一兩年前,忘了在油管還是哪里,我看過另一個真人版的《吃豆人》短片,科學家以吃豆人為基礎研制出了一種秘密武器,現在想想,以那個短片為藍本拍個電影,潛力比本片強得多。(文/方聿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紅岸基地工作的葉文潔閑來無事將當時國內最流行的幾段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等廣播到了宇宙中,被三體人接收到。三體人認為這是地球人在對他們宣戰(zhàn),于是派出艦隊前往地球。三體人的戰(zhàn)士全部都偽裝成座山雕、刁德一、鳩山等樣板戲中的角色,而地球人要戰(zhàn)勝三體人,必須組建一支最會表演樣板戲的軍隊……
僅靠一個腦洞來支撐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從短片到標準時長的電影,免不了要進行一番深加工。然而作為電影原型的短片實在太過精彩,因此即便電影立項之后添加的劇情和人物并不算無聊,與短片的奇思妙想一比也顯得相形見絀,讓人覺得像是在注水。這就好像制片人無意間得到一塊非常美味的肉,覺得一口吞下去未免暴殄天物,于是打算做成漢堡包,給它加上兩片面包??上侨饩椭挥幸恍K,縱使美味,卻達不到做漢堡包的分量要求,于是食客只會覺得自己是在吃面包,沒意識到自己吃的是漢堡包。面包不難吃,但跟那塊小而美妙的肉相比,實在太普通了。
前兩天身邊的朋友問我有沒有必要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我著實被這問題給難倒了。一方面,這電影的娛樂效果確實不錯,去看它不會覺得虧待了自己;另一方面,如前面說過的,這電影的精華全都在最原始的短片里呈現了,多出來的幾十分鐘劇情對于原本短片的趣味性雖然不至于拖后腿,但能提供的增強效果也十分有限。電影在原本短片的基礎上套上了一個完整而流暢的故事(雖然有些劇情發(fā)展過于天馬行空了,但就這部電影的世界觀而言讓人感覺還挺合情合理的),這項工作值得肯定,但問題是如果加上一個長長的故事后,觀眾收獲的樂趣還跟單純看短片差不多,那這項工作本身的意義都變得值得懷疑了。就我看來,電影在原本短片已有的奇妙點子的基礎上額外貢獻的原創(chuàng)亮點大概就是總統玩夾娃娃機了。除此之外,片尾模仿游戲畫面的劇情回顧是個完成度相當高的彩蛋,連游戲設計師的手恢復這個小細節(jié)也做出來了,表明設計這段動畫的人很了解觀眾的心理,知道哪些情節(jié)是觀眾會留下印象并愿意看到的。所以總體上來說,盡管電影因為當年的短片拉高了人們的期待值而顯得不夠驚艷,但仍然算是用心之作。
人物方面,看這電影之前,一干主角里對我有直接吸引力的只有彼特丁克拉奇。結果實際片中他的戲份沒我想象中的多,電影演了一半他還在因為涉嫌毒殺國王而被關在監(jiān)獄里沒有露面,也因為這樣他沒機會去英國跟他的前任、同樣擔任過御前首相(而且還是正式版)的奈德史塔克見上一面。不過他扮演的埃迪總還算是個比較重要的角色,而且最后也逆襲成了人生贏家。除了他以外,女主角也是電影中比較有趣的一個人物。我很喜歡片中展現她腹黑一面的兩個小細節(jié),一個是殺死藍精靈后讓目擊者不要泄露,另一個是最后決戰(zhàn)時兒子讓她去救Q寶,她嫌危險所以推辭。這一點小壞讓這個女強人多了幾分可愛。
美國電影里美國人滿宇宙的群發(fā)消息“約嗎”的行為,套用黑暗森林法則,就是在作死。而這一次用游戲視頻來豐富消息內容則是花樣作死。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外星人倒是挺厚道,簡直有求必應,我們發(fā)游戲視頻他們就送來像素化的游戲角色;早知道如此,我們應該直接發(fā)小黃本或者AV上去的。
這樣一句簡短的話足以概括本片劇情。一方面暴露了本片最大的問題,情節(jié)過于俗套和簡單,就像是一個臨時工不動腦子只花了幾分鐘就想出來的,編劇團隊和劇本醫(yī)生通通開小差把妹去了。另一方面,這種簡單到極致的情節(jié),卻能夠讓主創(chuàng)團隊放棄了企圖通過復雜敘事燒腦劇情迷惑觀眾的掙扎,從而專注于像素入侵和游戲本身。
本片創(chuàng)意來源于一個像素入侵的短片,但又不局限于這種創(chuàng)意展示,更多的是給游戲玩家們一個在挑戰(zhàn)硬件極限的視頻游戲制作理念大行其道的時代重溫8-bit的感動的機會。如果說以漫威為首的漫改電影是漫畫迷的盛宴,那么像素大戰(zhàn)就是給游戲迷的一次狂歡,重溫經典感動,回憶最初夢想。不同于波斯王子,古墓麗影,刺客信條,魔獸世界這類在游戲已有的世界觀下進行情節(jié)創(chuàng)新的游戲電影模式,本片是無敵破壞王一般的從玩家的視角平等的看待所有游戲本身。一個強調的是情節(jié)與代入感,另一種則站在上帝視角來審視游戲本體和玩家自身。
說道像素游戲,筆者的記憶起于小霸王游戲機和gameboy,止于各種模擬器和復古像素游戲。在本片中出現的都是八十年代最初開始流行的眾多經典之中的經典,電影里1982年那場世界視頻游戲大賽還能看到阿塔瑞,南夢宮,任天堂,科樂美這些元老游戲公司。從這些細節(jié)就可以感受到影片對于玩家影迷們滿滿的誠意。同時由于這些年代事物的存在,影片對于年代流行元素的嘲諷惡搞也是必然,曾經特別流行的歷史陰謀論也在片中被翻出來炒了又炒。筆者覺得最無辜的仍舊是美國總統和腐國不列顛。像素大戰(zhàn)再次印證了英國是最容易被好萊塢嘲諷的國家,本片把英國女首相與腐國氣質徹底惡搞了一番。細細想來,最近上映的三部好萊塢電影,諜中諜,小黃人和像素無不調侃嘲諷英國與元首。當然美國總統也毫不例外的在片中中槍,看來想當英美領導人真不容易,必須有隨時被嘲諷的覺悟。這樣一個B級片氣質濃厚的電影,各種冷幽默與葷段子自然也是標準配置。
電影中的像素元素,已經不局限于2D圖形,而是Minecraft那種3D像素,而且在現在的數字圖形處理下,絢爛多彩,五顏繽紛。像素大戰(zhàn)最精彩的當屬對小蜜蜂,大蜈蚣,大金剛,吃豆人,俄羅斯方塊等游戲的完美3D像素級別的還原。原來主角們拯救世界的方式就是和外星人打游戲,由此可見玩游戲并非玩物喪志,卻能發(fā)揮巨大作用。影片也借主角之口,說道曾經的游戲廳能夠讓游戲愛好者們走出家門,聚在一起,狂歡交流,游戲即是社交,而不像現在的視頻游戲,只需要宅在家中,即使有社群網絡,卻還是令彼此疏遠。這不僅指出了現在的游戲把玩家們變宅帶來的社交危機,也是對社交大肆網絡化虛擬化的擔憂。
本片注定不會得到廣泛的關注,像素愛好者往往不是元老骨灰級玩家就是純粹熱衷于復古像素游戲的人,這個群體過于小眾。而本片充斥著B級片氣息,連主要演員都只是在別的電影中充當配角,這樣一個似大實小的電影,和無敵破壞王這種迪士尼年度動畫一比,不叫好不賣座亦屬正常。
(史歌出品,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史歌
2015年9月15日深夜
一歲的時候,家里買了第一臺游戲機,任天堂的FC,在國內它有一個更大眾化的名字:紅白機。
說起來,這是我姥爺送給我的禮物——盡管我只有一歲,壓根兒不懂怎么玩,但據我媽說,那時候我不知道在哪兒看到了《超級瑪麗》,之后就會一直豎著大拇指說“頂!頂!”來模仿紅褲子水管工頂磚頭。一直寵溺孩子的姥爺見我那么喜歡,便偷偷去買了一部。通脹前那個工資物價普遍低的年代,一部正版的紅白機并不便宜,可姥爺并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兒孫的笑顏。(當然我媽并不會任由游戲“荼毒”我的心靈,買回來不久就封印了我的游戲機,現在它還在家里珍藏著,連著那幾盤黃色的卡帶,等待某一天的重啟。)
姥姥說,剛學會走路那陣子,大概也就一歲多吧,有一次跟著她去上班。上一分鐘我還跟在她背后走著,下一分鐘我就不見了。著急上火的姥姥最后在單位旁邊的電動廳找到了我,一個小小的人兒,就這么愣愣地站在街機室的門口,望著里頭造型各異的電動。我不記得那8-bit的配樂和花花綠綠的屏幕讓我感受到了什么,但我想我一定是聽到了某種召喚——某種充滿誘惑,卻又有些神圣的東西在指引我推開一扇像素世界的大門。
因為游戲,和我媽的斗智斗勇也因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很幸運的是,我爸、我叔、我弟,都是忠實的游戲愛好者。于是縱使紅白機被收了,從幼兒園開始時的我能去我叔和我弟那里,用成龍代言的小霸王繼續(xù)在像素世界冒險?!鞍∴?,小霸王來啦!”,每次聽到這一句,總會血脈噴張。
《魂斗羅》里總喜歡做藍褲子1P,和控制紅褲子2P的我弟搶各種彈藥,個人最愛S大紅散彈,偶爾吃到L小噴火沖鋒槍總覺得火力單一想罵娘。
《超級瑪麗》里也最喜歡控制M叔,一直以來在1-2的地下世界總要跳關以及格外痛恨水下管卡。
《坦克大戰(zhàn)》里喜歡把2P打的定在原地然后把自己升滿級可以開鋼板,當然偶爾會兩個人同時被對方打定了然后干瞪眼等著大本營被地方坦克轟出個窟窿。
那時候有把光電子槍,但射擊游戲我總是不擅長,無論是《打野鴨》,還是《西部打靶》。
《馬戲團》是真的好難。《功夫》里變身海扁王。最愛《特技摩托》,當然解救人質的《赤色要塞》也很不錯。
熱血系列,雪人兄弟,冒險島,忍者龍劍傳,炸彈人,西游記,封神榜……夠了夠了,數上一天一夜都數不完。
這個時候的我,差不多也上小學了。
開始頻繁進出街機室,偶爾打著生病的旗號請半天病假,只因為《鐵拳》還沒有用Law打敗大魔王,或者因為和上次那個打《三國戰(zhàn)記》很厲害的人約好了今年組隊刷,又或許是因為《恐龍快打》或者《合金彈頭》。一直對《拳皇》和《街霸》不太感冒,每次看到一大堆人圍著打《拳皇97》的兩個玩家就會躲的遠遠的,但是對八神庵和草稚京的故事還有一丟丟的印象。
關于街機室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小時候,父母屬于特別能折騰那類人,開過卡拉OK(也就是今天的各種KTV),也開過茶室和麻將館。小學時,父母在我城中心弄了個鋪面,開了間卡拉OK廳,好巧不巧,那背后新開了一個游戲室。于是我便成了那里的??汀.敃r的游戲幣大約2毛錢一個,可是作為小學生,和現在發(fā)發(fā)帖就能掙五毛的人相比,還是略顯囊中羞澀。于是,我將罪惡的黑手伸向了卡拉OK廳的零錢盒(為了收費找零方便,我媽在吧臺弄了個小紙盒子放了很多一元兩元的票子)。我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熟料媽網恢恢疏而不漏,最后還是被親娘抓了現行。
羞愧難當的我當場淚奔,可誰知,我媽沒罵我也沒打我,她問我:“是不是真的很想玩?這樣,我?guī)闳?,今天你痛痛快快的玩,想玩多少錢就玩多少錢,我出,就今天你好好玩,玩夠了?!苯酉聛硭娴膸胰チ私謾C室。對于深知自己做錯了并且完全沒想到我媽回來這一出的我有些懵逼,于是弱弱的要了兩毛錢,買了一個幣(我媽還問我真的夠了嗎),玩了啥我忘了,但是從此之后的好一陣子,我再也沒進過街機室。
鏡頭回到學校里,一二年級的時候,班里興起了Gameboy,任天堂掌機,當時厚的跟個磚頭似的,班上有兩個男生有,一個姓王,一個姓張,一個黑胖子,一個白胖子,卻成了全班的寵兒。他們也是有趣的緊,小小年紀就有了營商頭腦——好友?借你玩!同學?租你玩!五毛錢十分鐘,一塊錢三十分鐘,兩塊錢買斷一小時任選游戲,過夜費另計。好家伙,那時候有一部掌機給人的感覺比有一個魚塘更帶感,畢竟承包一部掌機一天下來要好幾十咧!總之他們用租機器的錢買零食和新卡帶,而我,是那個偶爾要付費偶爾又能免費玩的友好同學。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通過存零花錢(五毛和一塊)和販賣廢品(易拉罐1毛錢一個,塑料瓶5毛一個,我爸的過期報紙雜志一賣二三十,以及去大工地上偷撿的廢鋼材鐵料等),終于存到了人生的第一個250,打算讓自己也成為有機一族。當時已經出了薄版的GBC,無奈價高難以企及,而又不想買個厚厚的磚頭,只好折中買了二手的薄版GB??墒钱敃r那臺黃色的二手GB老板給配了個屎黃色的電池后蓋,而我把它拿回家不到兩小時后被我媽發(fā)現了。她因為我偷藏私房錢偷買游戲機生氣,更因為老板用殘次品欺瞞小孩兒而憤怒,帶著我去找老板理論要求退貨。老板起先充耳不聞,可店內有我媽高八度嗓門數落他以大欺小,店外有我低八度哭鬧拉撤她快走真是丟人。眼見圍觀群眾越來越多,老板坐不住了,終于全額退款以打發(fā)這兩兇神哭煞。當然,退回的錢,都成了我媽的。
接著我上了初中,小學畢業(yè)的那個假期,我終于存夠了六百元,買到了一臺湖水綠的彩色CBC。終于能好好的繼續(xù)《口袋妖怪》紅藍黃綠五顏六色的故事和《牧場物語》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通過好友交換,鬼斯通進化成耿鬼,農場的雞變成了金雞,仍然會和好友聯機打雪人兄弟和超級瑪麗。這次因為防范措施做得好,我媽一直沒發(fā)現,但不知怎的擁有一臺全新的屬于我的GBC,卻并沒有帶給我期待已久的那種快感。于是在一個學期后,我把它買了,400元,把卡帶都留了下來。
而那時候,街機已經式微許久,一種叫做網吧的東西早已開遍神州,而我毫無疑問也是參與者之一。從最開始的六塊錢一個小時到后來的一塊錢一個小時,從玩粗糙的像素移植作品、Flash小游戲到劣質的3D作品再到后來的聯網大作,《搶灘登陸》《模擬人生》《石器時代》《紅警》《帝國時代》《星際爭霸》《RO》《CS》《金融群俠傳》《MU》《百戰(zhàn)天蟲》……中考那兩天中午,我還和一幫男生上午考完試,中午坐四十分鐘車去城郊結合部的城中村網吧打機,下午再回去考試——其實這樣的“午玩”模式,差不多貫穿了我整個初中。
家里早在我小學的時候就買了電腦,那臺小霸王,成為了退休在家的奶奶的玩具——她用它打麻將,在爺爺去世而她成獨居老人之后的周一到周五,兒孫不在的時候,奶奶白天下樓去文化室打麻將,晚上在家用小霸王打麻將。周末我們過去家庭聚會,大人們打麻將,幾個孩子還和小時候一樣玩《魂斗羅》玩《坦克大戰(zhàn)》玩《超級瑪麗》,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讀高中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也會去街機室玩的軟妹,后來發(fā)展成了此生の基友,基友和我一起看動漫,一起打機,一起夾娃娃,那時候已經很少玩《鐵拳》和三國,基本上幣都耗在了太鼓、爵士鼓、吉他英雄和各種跳舞機上。
外出念大學,存錢買了NDSi,玩太鼓,玩《植物大戰(zhàn)僵尸》,重溫《寵物小精靈》和《牧場物語》,帶著我的上鋪一起玩。我和大學認識的街舞基友打遍了廣州的所有電動廳,此生の基友打遍了深圳所有的電動廳,互相出訪時就帶著對方打遍對方地盤上的電動廳。那時候的街機室,人已經很少了,只有在跳舞機有很厲害的人在翻騰,或者夾娃娃機有人拿到超級大獎時,人群才會哄的一下聚攏過來,之后又散去,仿佛從未出現過。
網吧里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或者是因為我再也沒去過。大家都在宿舍里打刀塔,擼啊擼。這幾年,更多的人在地鐵里,在廁所里,在餐廳里,手里把玩著ios或者andriod版本,畫面越來越精美華麗的三消、塔防、跑酷。
來了香港以后,曾試圖在這兒尋找街機室,但遍尋無蹤,好不容易在某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巷子找到打著Game Zone或者動感天地的牌子,進去一看全是拉霸、老虎機和角子機,每次都悻悻而歸。
不知道為什么,心里總是隱隱地有些傷感和失落,似乎我曾聽到過的那神秘的召喚,已漸漸遠去。
臥床有些年頭的奶奶去世了,那臺小霸王最后去了哪里,沒有人知道。但我還記得奶奶最愛的那個麻將游戲,8-bit的配樂和像素風格的筒、萬、條、字,綠色的背景,還有它發(fā)牌時的聲音:duang duang,dang dang,duang duang,dang dang,duang duang,dang dang,duang。
------------------------------分割線-----------------------------------
看這部電影到片尾的時候,心里突然被戳到,于是有了上面的文字,算是,觀后感?
坦白說,這就是經典好萊塢敘事搞笑扼錢爆米花電影,無所謂情懷,無所謂評分,茶余飯后,看爽了,就行了,無需分析,甚至無需評論。
但它讓我想起了我的像素時代,就像是激活了我inside的里面關于游戲的記憶球。
歷歷在目。
工作以后,我買了3DS,買了Wii,電腦換過兩次,其中一次為了玩古劍和仙五,兩年前專門買了個itouch來評測游戲,會在iPad上玩《行尸走肉》和《共和國》,今年買了PS4,截至目前把The last of us、直到黎明和GTA5通關了,如龍0還差最后一章,同時也在跳Just Dance。
能一起玩游戲的朋友越來越少了,忙于工作,養(yǎng)家糊口。但似乎聯網系統把找小伙伴變得簡單,可臨時拼湊的隊伍總覺得差了點什么。
不得不承認,我的像素時代似乎早已成為過去。
可是,因為玩游戲學會的,動腦筋,不放棄,體會劇情,共情人物經歷,甚至思考故事背景與現實的關系,社會、自身、時空……所有的一切,都早已和我融為一體。
玩一個好游戲,和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甚至交一個好朋友,有一樣的功效。游戲之于我。
我很慶幸,在一歲的時候,看到了那個頂來頂去的超級瑪麗。
【Copyright ? 2015
www.AKIRASTAR.com(獨孤樹) All rights reserved.】
對一個題材有沒有愛是騙不了人的。本身腦洞這么大的設定,中二味爆出銀河戲的畫風,結果整個故事還是盧瑟打怪練級拯救世界贏得愛情的老俗套,沒意思。游戲太少。其中的樂趣點也沒有拍出來。只有貪吃豆10秒倒數算有點趣。一個冒險游戲都沒有,差評。
作為喜劇片,看的時候從頭到尾能時不時地大笑,就挺好的,請各位不要上綱上線。
不愧是索尼出品,中二感十足。雖然劇情蒼白地可怕,但對白跟演繹也是挺好笑的。
PAC-MAN is a bad guy? 我不知道為啥IMDB目前只給Pixels打4.9分,但我覺得它至少值7分(目前豆瓣7.2,這次豆瓣還可以啊)!良心blockbuster,腦洞Max,真是從頭笑到尾,反正比Avengers好看!
“你們不覺得別扭嗎?他好像在吻Q伯特。” 過度消費回憶牌。
只是看兒時的游戲的
單從影片本身,真是無聊透了,這么套路、對付以及匪夷所思的感情戲,意淫出的宅男世界。不過,對于某一代人來說,他確實能喚起一些童年回憶,曾經的游戲時光。唉
3.3/首映禮,劇情空洞到只看片尾3分鐘就好,臺詞也都是爛俗無聊的美式脫口秀段子集,故事內核還是想講兒時遺忘的夢想,只是套了一個游戲電影的殼,不過劇本太爛就算導演拍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無濟于事。本片唯一的意義也許就是對任天堂游戲、開羅游戲、南夢宮等游戲的致敬了。4DX觀影晃的想睡都睡不著
視覺創(chuàng)意好到你恨不得一巴掌拍死把它糟蹋掉的編劇,而整部電影都給人一種黃金粉撒屎上的感覺,再加上亞當桑德勒這種和視效大片格格不入的表演方式,要是塞斯羅根主演那該多好呀!
活生生浪費超棒創(chuàng)意的慘劇....有創(chuàng)意,有集體回憶,有開展腦洞的空間,絕佳的素材結果拍成這樣。還不如回去看2分半短片呢。反正戲裡多填充的100分鐘也沒什麼意義。還不好笑,笑點尷尬得要命...主線男女愛情戲更別提了。甚至不如Q伯特被亂湊的CP...
發(fā)現我的口味和豆瓣評分是越來背道而馳了……本來以為是爆米花電影一部,結果意外的不錯!笑點滿滿全程笑到尾。各種經典遊戲致敬。死宅才能懂的燃點太多?!氨R瑟中年大叔拯救世界”的劇情百看不厭。心滿意足地離開電影院~
大法威武 影院體驗極佳 經費在燃燒 盡管邏輯堪憂劇情爛到無以復加但仍舊很愛 NERD宅男與冷捏他拯救世界 果然不能隨便送時空膠囊進太空xD腦洞巨大 太空入侵者進攻關島基地 吃豆人肆虐紐約街道 獵鴨作為獎品 Q伯特是寵物 情懷雖好 但谷巖徹部分減分 沒有maru減分 Pixels片尾劇情回顧有加分 總體值得一觀
小蜜蜂、乒乓板、古早貪吃蛇、吃豆人、水桶金剛……除了吃豆和金剛外,根本沒有正確利用好游戲技巧和機制,特別前兩場戲就亂七八糟一頓像素應付了,反倒是片尾動畫清晰明白。爛如Kevin James的Mall Cop,各種很冷的中產階級笑話,遠沒短片直接好看??墒牵?bit情懷在,不忍給低分:(
首頁友鄰對《像素大戰(zhàn)》的評價比較兩極分化,今天我自己去看了看得還挺開心的。終于懂了什么叫賣的是情懷,小時候浪費的那些時間肯定有一天可以用來拯救世界的!
先把島國愛情動作片的馬賽克消除了吧!
大部分笑點和愛情戲份看得我尷尬癥都要犯了
一部短片就能講完的硬要拉成長片,現在的青少年玩過像素游戲嗎?也就是消費我們中老年~~~宅男會玩系列。
三星半,并沒有那么爛嘛,難得在暑期檔有部(幾乎)原創(chuàng)的大片
婦聯二的翻譯錯誤值得批斗的話、這部的翻譯錯誤可以直接斬首示眾了。本質上還是亞當桑德勒的那套,所以臺詞的玩味程度比劇情更吃重。如此一來樂趣泯滅大半。既然都玩成這樣了,不如拿掉故作戲謔的正劇橋段,來一些概念之外的顛覆和反轉。肖恩賓又沒死,太不科學。
從小就愛看別人打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