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場不久Marianne追趕Hélo?se去海邊,擔心她跳海;Hélo?se站住之后說:?a fait des années que je rêve de faire ?a.(我想這么做已經(jīng)很多年了。) Marianne: Mourir?(一死了之?) Hélo?se: Courir.(迎風奔跑。) 我記得在哪兒看見過法國人喜歡說人生是Nourrir, courir, mourir.(吃飯,跑步,死去)所以我猜法國觀眾聽到mourir和courir的諧音,腦子會動一下。
2. Marianne問Hélo?se: Vous savez nager?(您會游泳嗎?) Hélo?se: Je ne sais pas.(我不知道/我不會。) Marianne: C'est trop dangereux si vous ne savez pas nager.(如果您不會游泳的話下海太危險了。) Hélo?se: J'ai voulu dire que je ne sais pas si je sais nager.(我剛想說的是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游泳。) 這里故意用savoir是“知道”,而savoir faire是“會做某事”,savoir這個詞的雙重含義,表現(xiàn)二人溝通不暢。這個梗后來又用了一次,這次兩人關系有所發(fā)展,不再出現(xiàn)誤解。這個梗法語特有,英語和中文臺詞均無法翻譯。
3. 全片4位主要角色互相之間均使用敬語,甚至包括母女二人之間,可能是為了表現(xiàn)18世紀法國禮教束縛的社會狀況。然而劇本還是設計了3處沒用敬語: 母親略有動情地讓女兒像小時候說再見:Dis-moi au revoir comme quand t'étais petite. 并且這句話的t'étais是非常隨意的口語,在全片敬語的大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這樣一句話,我估計法國觀眾會有反差感。 Marianne叫Hélo?se不要睡著:Ne dors pas, ne dors pas. 聽到這句話,Hélo?se馬上說自己很后悔: Hélo?se: J'ai un nouveau sentiment. Marianne: Lequel? Hélo?se: Le regret. Marianne聽后恢復了敬語:Ne regrettez pas. 還有就是本片一個大梗——奧菲歐,Hélo?se叫Marianne回頭看:Retourne-toi.
首刷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難得看到這樣一部不消費女同的女同電影??傄詾槟行阅暿桥c電影藝術共生的,殊不知可以如此精準地將這種凝視的視角轉化為女性,變成女人與女人之間燃燒般熾烈的注視。畫家一開始的“看”是功利的,但她的注視卻引來了小姐的“看”。于是乎此后每一道平靜對視的目光下逐漸暗流洶涌,“看”到最高潮時,是篝火蒸騰出熱浪,是你在忽明忽暗中被我的注視勾得紅了雙眼,是一片漆黑中只有你能在我眼中燃出一片通明。燃燒裙擺的哪是篝火飛流出的火星,是我目光火熱讓你無力支撐的伏倒在地。我不僅看見了你,我還看懂了你,我不僅看懂了你,我還可以把我看到的你無盡復制下去,我的心里演繹出一千個你。女人在男性凝視中是那么精巧的玩物,在女人的凝視中,則是如斯驚心動魄。
另一點則是整個電影從頭到尾沒有哭爹喊娘地賣過一句LGBT慘,沒有慘兮兮地說過一句類似于:“我愛的是這個人,與性別無關。”的話。當小姐第一次想吻畫家時,問的是你愛過嗎?而不是你愛過女人嗎?同志電影中這樣的臺詞處理太讓人心動。一部能夠引起情緒共鳴的同志電影,多半是去同志化的,將畫家的身份變作任何一個階層身份不相當?shù)母F小子皆可。唯一不同的可能是感情發(fā)展的速度問題。畢竟窮小子第二天晚上可能就在陽臺下喊名字唱歌了,擱在兩個女人身上則不同。前一個半小時都在細碎地鋪排著兩人之間的曖昧情愫,直到篝火會上舞臺劇一般的儀式感,才開始迸發(fā)。那種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欲說還休、欲拒還迎太妙了,那些你看我時我躲閃的眼神,每一次靠近到能夠感受彼此呼吸時的及時收斂,那種對對方展示情緒特有方式的了解,都是比實實在在的一個吻更動人的。接吻的時候我特意看了一下時間,兩小時的電影走到這一步,剛好一個半小時。也難怪身邊的直男在沒有背景音樂、絮絮叨叨的前一個半小時數(shù)度陷入昏睡(但是他清醒地看完最后半個小時居然嘖嘖稱贊也是很奇妙了)。
提到女性向,倒又不得不讓人插多一筆,這部電影的野心絕不止是一部同志電影,其作為女性主義電影也頗有說頭。有長評也已提到過,這部電影中是不見男性的,觀眾只能看見一個又一個的女性角色。但是這當中的每個女性角色,身后都有一個背后靈似的男人。小姐要嫁的米蘭紳士,畫家略有聲名的父親,以及令女仆懷孕的男子。他們從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卻在牽制著她們的命運,并且控制著劇情的發(fā)展。然而她們都在有限的條件下,竭盡所能地戴著鐐銬跳舞。小姐在成為一個工具一般的人婦前嘗試了愛情;畫家不被允許接觸男性身體構造,所以悄悄學習,還用父親的名字參加畫展;女仆不能掌握自己是否懷孕,但能決定是否生育。當小姐在爐火前鋪下墊子,命女仆躺在上面,兩人重現(xiàn)了墮胎的畫面時,畫家的畫筆記錄的不再是兩個具體的女人,而是勾勒出一段女人的史詩。
上述的觀感二刷雖都有再次確認,不過這次更多地卻是被溫吞輸出的愛情觀抓住了,是一段援用希臘神話的舊瓶新酒,這新酒卻釀得極佳。為了從冥界救出自己心愛的妻子Eurydic,Orpheus闖入冥界,終于打動冥后,同意讓他帶走妻子,只是一點,不可以回頭,否則妻子會永遠被留在冥界。在即將走出冥界的一刻,Orpheus忍不住想要確認妻子是否真的跟在身后,于是回過頭,Eurydice從此墮回冥界,沉入無盡的黑暗。
女仆聽完這故事很氣憤,說不合理,就那么一刻為何會忍不住,這臭男人。畫家雖解其意,說除非本就不想忍住,或許Orpheus就是想回頭,將一切定格在分別的一剎那,只留下回憶。但又補充道,這是詩人的選擇,不是情人的。小姐又讀了一次,說,或許是Eurydice要求的。Eurydice說,請你回頭。Orpheus遂回過頭,他們看見了彼此最后一眼,那一眼里是對彼此的回憶,是拿不走抹不去可以無限復刻的美好過往。
這段講故事場景是全片對愛情討論最核心的點題,三人面對感情的態(tài)度分明。女仆的混沌注定是最煙火氣的飲食男女,少不得摸爬滾打吃盡苦頭。畫家對愛情的真面目窺得一二卻不想面對,口中說著自己愛過,但自欺欺人著不想勘破。小姐沒有愛過,卻格外懂得愛。大凡我們宣稱是愛的,不過是打著愛的旗號,光明正大的占有與索取。畫家稍微擁有了小姐,便有了更多的貪念,試圖要求小姐改變,寄希望她為了這份愛情去抗爭,改變命運軌跡與她廝守。小姐說你沒有嘗試過站在我這邊考慮,不論是畫畫,還是愛人,你都只是為了自己。開始要求時,已經(jīng)不是最初想要的了。
愛情往往就是這樣變得難看的。從“you jump,I jump”走到“我寧愿死也不想對著你”。Jack獲救以后的人生必然如此,童話故事要靠締造者親手打破,告訴你愛情不是生死相依而是你死我活。我們看過太多愛情童話,以至于一遇上感情挫折,就對自己和對方求全責備,殊不知對愛情約定俗成的定義本就荒唐。所謂忍耐與磨合大多都是消磨,何必事事攫取干凈最后一滴,留下一地蔗渣。
這里還有一個與愛有關的意象,除了最顯眼的火,通片出現(xiàn)最多的分明是水,是從不見藍,灰蒙蒙霧靄靄的海水。小姐說,從來沒下過水,不知道會不會游泳。當畫家表明身份,說自己要離開時,她說那她要下水了。果斷地解開裙褂走向海中,溺了一場水瑟瑟發(fā)抖,會水了嗎?不好說,或許漂浮了一陣。畫也是一項呼應。什么時候畫完呢,畫完的那一刻就知道了。這便是情不知所起,然而擁有和終了的那一刻,一定知道??墒鞘潞笤僖幌?,真的會愛了嗎?說不清楚。
小姐在最后一刻說,回過頭。這是一個儀式,妥帖的告別重要性遠勝告白,是為了讓愛情永恒的壯士斷腕。哪怕再見,她們之間也再沒有了對視的機會。交響樂蕩氣回腸,小姐在被注視中引領著畫家釋然。
愛人,請你回頭,留不住的那一瞬間所留住的才是永恒,這是對愛情最貼切的詮釋。天長地久有時盡,只是大家都不信。
我有一個陳舊的名字。那個名字很長。為了念完這個名字,需要某個人的一生。 ——《沉默的未來》
從看完到現(xiàn)在,都沒辦法從這場風暴中抽出神來。120分鐘,魂飛魄散,上次這么恍惚應該是看完《小姐》的時候。太多微妙的感觸交織在影片藏匿的細節(jié)中,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精準捕捉。 整部電影的節(jié)奏像極了一幅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
第一步,找背景底色。 這是一座被海環(huán)繞的孤島,讓極簡的人物關系以及缺位的男性視角得以順利承接。
第二步,用簡單的線條勾勒人物出場。 繼承父業(yè)的畫家瑪麗安來到島上,為被迫繼承姐姐命運的埃羅伊斯制作出嫁畫像。值得一提的是埃羅伊斯的出場,揭了五層面紗才讓電影的凝視主體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畫中燃燒女子的背影-女仆口中的描述-被涂掉臉的油畫(但這幅畫究竟是誰我還存疑)-披斗篷的背影-奔跑時露出的金發(fā),把神秘感做到極致,誘惑觀眾也與瑪麗安一起參與這場盛大的觀看,或者說,淪陷。(《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米蘭的出場也使用了這樣“層層遮擋”的處理)。
第三步是勾勒細節(jié)。 當埃羅伊斯詢問什么是交響樂、什么是愛的感受時,我一度想到《小姐》。以欺騙為開端的陪伴,卻無意間打開了兩人都未曾涉足的麗地,一場冒險之后,彼此教會了對方自由和愛。 特別喜歡那場互相揭露對方外化動作的戲?,旣惏舱f:當你害羞的時候,你會咬嘴唇。當你生氣的時候,你不眨眼睛。 埃羅伊斯讓她過來,站在自己的位置,循著自己的目光看:當你在凝視我的時候,我也在凝視你。并告訴她,當你不知道說什么時,你會按摩自己的前額。當你失去掌控時,你會揚起眉毛。當你困擾時,你用嘴呼吸。 在這一刻,電影同時完成了兩人性格和關系的細節(jié)描繪,無比高級的情欲。 真好啊,在那個沒有相機的年代,得以讓目光合法駐留在愛人臉上;在那個沒有電燈的孤島,火光可以勾勒出唯有愛人才能注意到的絨毛。每一幀、每一個鏡頭,每一聲樹枝在爐火中的噼啪炸裂,畫筆與紙張的摩擦,耳邊纏繞的呢喃,都是帶著溫度的愛撫。
第四步是上色。 篝火那場戲,阿黛拉的裙擺在暗夜里靜靜燃燒,伴隨律動的節(jié)拍,兩人的目光在騰空的火星里相遇。風暴來了。電影開始用更濃烈的色塊蓋住粗糙試探的線條,在空白處填上色差形成的褶皺,在陰影里藏滿遲來的對視、情欲的絞索,盡可能追回所有被浪費的時間。隨之而來的卻是巨大的悲傷,畫作終會完成,每一個落筆都是送給愛人的嫁衣。 可能是瑟琳·席安瑪特有的耐心,她的電影從來不急于解釋什么。因此前半段還會因為過于空曠的敘事而對兩人的感情處理抱有懷疑,后面漸入佳境,層層攀升。因為導演深信,她們終會相愛,我們也終會理解她們的隱忍和選擇。
最后一步是收筆。 埃羅伊斯問:我們什么時候知道畫好了? 瑪麗安答:到某一刻,我們停止。 如同愛的讖語。多年之后,兩人在展廳再次“重逢”,瑪麗安凝視著畫作中熟悉的面部紋路,得以窺探她們分別之后埃羅伊斯的一部分人生:皺紋、孩子,以及那個唯有對方才看得懂的暗號情書。 電影結束后,和朋友們討論起最后那一幕,埃羅伊斯是否也看到了瑪麗安。我下意識覺得,電影結束前是沒有的,埃羅伊斯獨自一人坐在靠近舞臺的位置,真正聽到交響樂《四季》時,也許想起了當年瑪麗安用舊鋼琴向自己慌亂解釋風暴的場景。鏡頭代替了瑪麗安的眼睛,長久注視著愛人思念自己的樣子,已是絕美之筆。但后來又想,也許在熙攘的畫展廳,埃羅伊斯已經(jīng)看到了瑪麗安。她在心里默念那句“轉身”,卻不敢發(fā)出聲音。在交響樂大廳,她坐在她的對面,知道愛人也正像當年那樣凝視著自己,但她已經(jīng)不敢把目光移過去了。
他選擇留下關于她的回憶,所以他才會回頭。 他做出的不是愛人的選擇,而是詩人的選擇。
前一小時筆記
布景:
1.原本是想在法蘭西島的,找到了很棒的布景但是太貴了,只好去布列塔尼找。
雖然繞了很大的圈子但是對攝影師而言大有裨益,幫助具象化電影。
2.原劇本里沒有兩層樓,沒有樓梯,從工作間到廚房的一條路靠一條走廊來連接(走廊戲份很重),但是這樣的話還得專門找有這樣一條走廊的布景,要么就要去重建一條走廊。
3.布景指導和導演每一部電影都在一起合作,大家都在同一頻率上。
4.這種節(jié)制簡單的布景,本質上的確不會有更多的裝飾了,她想到謝侯的一段訪談,聊到歷史電影不應該過分裝飾布景的事情:
~大場面的歷史電影總給人一種插畫的質感:我們感覺像在翻閱一本精美的相簿,卻無法置身于歷史。您懂得如何避開這陷阱。
~我想不計任何代價地去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而且我也止不住地在思考。每次我都會問自己:為什么在歷史電影里面呈現(xiàn)一些當代電影不會有的東西?這樣讓我確認了攝影機的位置,也讓我避免把電影拍成相簿。在波爾多,我們重建了一整條街道。布景團隊需要花上十五天的時間,這惹惱了沿河的居民。路燈熄滅,房間黑黑,塵土飛揚,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去思考,我們拍了全景,為了變得考究而富有描述性我們建造了布景。正因為它是一部歷史電影,我自然不想去改變觀眾該注意的方向:暴力的聯(lián)系,支配與被支配,歷史的殘忍。這是我篤定的選擇。
5.很多地方的裝潢都是原封不動,盡量少做變動,只在木制品、床、藍色窗簾這種元素上有調(diào)整。有重新油漆樓梯成赭石灰色,對夜里鬼影那些段落的攝影幫助很大。
7.會去實地考察或者通過照片了解布景,模擬在不同攝影機在畫面里的表現(xiàn),想象鏡頭運動的軌跡。
References
8.聊到同時期的畫家Jacques-Louis David,Corot,Chardin,人像構圖嚴謹,光線準確柔軟,通過欣賞油畫的底色,服飾,人物動作神情來思考拍電影。
9.電影的話會去找兩個女人相遇相近的reference,博格曼的Persona和秋光奏鳴曲,從兩位女性角色之間的距離找靈感。
攝影
10.計劃是用35毫米機。七月測試了以后想著夏天慢慢來,九月演員帶妝繼續(xù)在布景測試,想的是白天用8K夜里不用8K,重點測試了絲綢(找真絲和人造絲,最后想著混合),燭火(亮度不夠),各種火焰(為了拍攝便利,想找沒有聲音的火焰效果)。
11.因為九月演員帶妝的測試不夠好,十月重新測試,多種化妝方式、不帶妝、室內(nèi)、室外、自然光、人造光,照明的問題也還沒解決。
12.提到Barry Lyndon,但是希望燭光應該是不會喧賓奪主的,能夠制造朦朧深沉的氣氛的同時也不會忽略掉其它的顏色。
13.沒有用大光圈,鏡頭是Leica Thalia,濾鏡satin。
14.花了一天時間在游泳池里測試拍在大海游泳的段落。
15.照明花了很大的功夫,導演自己也說電影最必要的就是掌握光的使用,室內(nèi)攝影去掉了所有的自然光,窗外搭建了一個很大的裝置用來模擬光線,笑稱是體育館音樂會。
16.
《燃燒女子的肖像》,故事標題預示著破壞性,關于有情人不得不分離,以及由戛然而止激蕩起的詩意。
1.注視
畫家第一次正面打量埃洛伊茲時估計就被擊中了。眼前神秘的金發(fā)女人,瞳色,呈現(xiàn)出與背襯著她的大海相同的色調(diào),蔚藍,純粹。畫家觀察她,她也回瞪畫家,一言不發(fā),疑竇重重。
從海邊回去,畫家細數(shù)今日觀察成果與目標的距離:“我得與她靠得足夠近,才好描繪她柔軟的耳垂,以及掩住耳尖的發(fā)絲…它們呈現(xiàn)出一種溫暖透明的色調(diào)。而中間的耳孔,色澤更為厚重… 在光線下,她的雙頰便成了面容中最為明亮的部分…” 隨即,猝不及防地承認,“(她)使人移不開視線?!?/p>
在鬼鬼祟祟的注視、假裝不經(jīng)意的觀察中,
畫家果然還是丟掉了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即不應對自己寫生的對象懷有某種感情。
一種戲劇性:由“眉來眼去”“大眼瞪小眼”開始,墜入愛河。
似乎又無可避免:灼灼目光。畫家直白專注又小心翼翼的凝視也好,埃洛伊斯純粹、略帶高傲的回望也罷,人類怎樣承受目光的重量?一切都會從眼睛里溜出來,魔力,秘密,詩。
2.回頭
夜晚,女仆蘇菲、埃洛伊茲、畫家,三人圍坐桌旁。埃洛伊茲捧書讀一則古希臘神話,俄爾普斯與歐律狄克
——癡情的俄爾普斯來到地府中哀求眾神,復活他的亡妻,
眾神動容,答應他的了請求,但有一個條件:
在離開陰陽交界之前,絕不可以回頭看他的妻子,否則承諾失效。
“在即將碰觸到邊境之際
滿懷對妻子的思戀與不舍
癡情之人心懷愛憐回頭望去
…… ”
蘇菲打斷:“不,他不能因為思念和不舍就回頭!這理由不成立,別人特意跟他說了不可以回頭?!?/p>
埃洛伊茲反問:“他情深意重,怎么忍得???”
這時,畫家插話了,她拋出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
“他可以忍住,只是回頭另有原因。
也許是他做出了選擇……
他選擇了歐律狄克的回憶,這就是為什么他要回頭。
這不是作為愛人的選擇,而是作為詩人?!?/p>
埃洛伊茲若有所思,瞟了一眼畫家,繼續(xù)念下去:
“她最后一聲輕聲道別已然是永別,幾乎傳不到愛人耳邊,隨即同她一同,再次墜入深淵。”
緊接著,出乎意料,埃洛伊茲給出了更大膽的解釋,她說:
“也許是她說的,‘回過頭來?!?/span>
(Perhaps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turn around.)
畫家面露錯愕之色,正如埃洛伊茲質疑為她畫的第一幅肖像“在您眼中這就是我?它并不鮮活,沒有生命力”時,似乎被動搖與震撼的神情。
若音樂于高潮處戛然而止,留下余音繞梁或可綿延一生。
未完成情節(jié),一個心理學效應:人對已完成、終結的事情容易忘懷;而對未完成的、未實現(xiàn)的事往往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銘心。
用科學解釋浪漫愛情故事,也許就沒那么浪漫了。
這類愛情故事,譬如,《廊橋遺夢》里弗郎西斯卡與金凱德,《call me by your name》里艾力奧與奧利弗,在最純粹愛情的高潮處定格,舞臺帷幕放下,演員謝幕,觀眾唏噓,未嘗不是一種美好的方式——在愛情轉化為親情,轉化為柴米油鹽,轉化為日復一日的習慣與平常,或轉變?yōu)閰捑?、割裂、對立之前,這樣收尾也許是愛情實現(xiàn)最美好的方式——以艾伊洛斯與畫家詮釋神話的思路來認知的話。
若不曾被迫分離,或許走到最后,一切歸于平淡索然,“掀翻雪白錦緞,卻發(fā)現(xiàn)下面只是一碗湯?!保ā堕僮硬皇俏ㄒ坏乃罚?/p>
埃洛伊茲了解畫家,甚至,她比畫家更了解畫家的藝術、畫家所說的“作為詩人的回頭”。她知道。畫家與詩人,藝術家的使命大抵相同——抵達極致的詩意。
就讓故事在高潮處戛然而止,就讓美的東西破碎,詩意誕生。
就讓肖像完成,有情人就此別過,故事終局。
埃洛伊茲對她說,
“您是否知曉愛何滋味?”
埃洛伊茲對她說,
“并不是世間一切都那么短暫,
譬如一往情深、發(fā)自肺腑?!?/p>
鮮活的、心碎的愛情,
動人心魄、生機勃勃。
現(xiàn)在,俄爾普斯已走到冥陽兩屆的分界點
——畫家的手已推開門扉,推開隔著她倆現(xiàn)在與將來的門,
埃洛伊茲,忽然從她身后喚她:
“Turn around”
畫家轉過頭來,
埃洛伊茲身著畫家幻象中出現(xiàn)過的那襲白色紗裙,他人新娘的嫁衣,最后一回,凝望她。
門扉迅速關上,一如深淵黑暗吞噬。
她成全了畫家的詩意。
因為她愛她。
向來好動的她寧愿乖乖像小白兔,按畫家作畫的要求保持別扭的姿勢巋然不動。
在陪同蘇菲去接生婆那兒,靠原始工具流掉腹中胎兒時,她叫住因不忍目睹而別過頭去的畫家,“好好看看”。
回到寓所,她帶著蘇菲重新還原流產(chǎn)的情景,讓畫家用畫筆記錄女人受難的景象。
3.告別
若干年后,一場名流匯聚的畫展,畫家守在自己畫的油畫前,畫中兩人正是歐律狄克與俄爾普斯。一位老先生走上前來,笑盈盈地告訴畫家自己對這幅作品的看法:
“人們習慣于描繪俄爾普斯回頭前的場景,
或他在妻子死后的悲容,
而在您的畫中,
他們只是在道別。“
他們只是在道別。畫家畫出了埃洛伊茲和自己對這則神話的理解:它并不全然是戀人因意外訣別的悲苦、心碎,而是講述了歐律狄克與俄而普斯的心照不宣,兩個靈魂默契達成的約定。一次告別。
所以,
在音樂會,畫家沒有走上前去,向昔日愛人問好。
她只是坐到對面的觀眾席,沉默地注視已然一名盛裝少婦的埃洛伊茲:
埃洛伊茲,抽離坐滿人的看臺,隔著眾人幾米距離,獨自端坐著,聽,曾被畫家笨拙演繹, “不快樂,但充滿生機”的管弦樂曲——
暴雨來襲
百蟲齊鳴
蛙聲鼎沸
暴雨傾盆
電閃雷鳴
……
“我在孤獨中體會到您所說的自由,
也體會到您對我不可或缺?!?/p>
埃洛伊茲,
側身端坐,
淚如雨下,
這一次,視線沒有交匯。
一個人是自由的,開懷大笑卻要兩個人才好。
告別前夜,埃洛伊塞說自己會記得第一次想要親吻瑪麗安的瞬間。瑪麗安問她是何時,她卻不答。起初我以為,那個時刻出現(xiàn)在她問瑪麗安是否嘗過愛之滋味的夜晚,后來卻覺得應當更早,早至瑪麗安得知她只聽管風琴不聞交響樂之后,一邊努力解釋,一邊彈得有些不成樣子的《四季》。那時的瑪麗安慌亂彈著,怎么也記不起譜子,而一旁的埃洛伊塞卻是怎么也不愿將目光從她臉上移開。
所以她才會在獨自出游歸來后對瑪麗安說:
“一個人的時候,我感受到你說過的那種自由,但同時我又想念著你。”
此處“想念著你”為俄版譯法。私心更偏向英譯:"In solitude, I felt the the liberty you spoke of.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我又想起你說的話,可它們卻提醒著你的缺席。
-
那時的埃洛伊塞在外表的冷漠提防下,內(nèi)心或許早就相信了瑪麗安只是一個散步的同伴,且是一個總在忐忑不安地關注著她,為了緩解她的焦慮而講述米蘭曼妙生活的善良美麗的同伴。
所以當瑪麗安向她坦白自己的身份時,強烈的被欺騙感讓埃洛伊塞再一次披上冷漠憤怒的外衣:難怪你會有那樣的眼神;難怪你那么努力地說服我相信“流放”遙遠城市的美好之處,原來只是出于負罪感。而她面對第一幅肖像的不以為然,也更多是同樣情緒的流露。陌生失真的不僅是肖像中的自己,更是幾日來朝夕相處的瑪麗安。曾讓她覺得那么親近的人,忽然如此遙遠。
可還是喜歡她啊。所以才會叫她留下再畫一次吧。
接下來便是甜與心碎的混雜。小心翼翼又難以遏制的愿望與沖動,就像埃洛伊塞熟睡后,瑪麗安悄悄拿了紙筆坐下來為她畫像。在單向的注視猝不及防被回望的無措和喜悅里,在幾度戛然而止的克制之中,觀者感受到的卻是久久難以冷卻的炙熱。
除卻兩人作為畫家與模特交替改換的位置、彼此拋擲的目光,更難忘是她們的接觸——海灘上手的纏繞、礁石后唇的緊扣、臉頰與脖頸的相嵌、擁抱與貼耳的衷情。
交合過程本身被最大化地隱去,沒有炫技,沒有妖冶,沒有失真呻吟,唯一有意給人誤導的特寫鏡頭也只是瑪麗安用手指向腋下涂擦不可言說的藥草。取而代之是看上去有心無意的暗指——比如鏡子將愛人面龐映照在下體,又比如手指在書頁間穿梭撥弄。
-
影片的古典油畫質感從設色到構圖屢屢讓人屏息??v使前半程瑪麗安憑記憶作畫艱難遲疑的筆觸偶爾會導致分神,孤島般的敘事空間還是讓人始終深陷。
到了全片靈魂所在的篝火戲,火堆兩側的瑪麗安與埃洛伊塞望向對方的目光專注到失神的地步,臉龐卻在火光中搖曳。她們笑,又收起笑,驚覺彼此的探詢在此刻得到確證。而表面安靜平和端坐在觀眾席的我,覺得自己也幾乎要隨著那段阿卡貝拉簡短反復的唱詞與逐漸攀升的旋律,燃成一場熊熊大火。
可她們究竟在唱什么呢?
"Non possum fugere." 我無法逃脫。
-
無法逃脫愛意癡纏,也無法逃脫孤島外的世界。影片只有在提及這種聯(lián)結的時候才會象征性地引入男性的實體,其余男性形象幾乎都只是話語中的能指。就連致使女仆懷孕的人也從未被問及;那枚精子是他留下的唯一痕跡。
第二幅肖像完成了。一幅畫什么時候算是畫好了呢?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儀式,就只是停筆而已。兩個人并肩沉默,無措又失落?,旣惏膊荒茉賹⑺鼩У?,只能任由它將心愛之人帶離自己身邊。
這一幕,情緒的弦在緊繃后終于斷裂。她們爭吵,像是質問對方為什么不夠勇敢,卻也在責備自己。或許埃洛伊塞多少還有些天真果敢,愿意放棄婚事,捍衛(wèi)深情。或許瑪麗安擁有不同于尋常女性的自由,應是有更大的反抗空間,可她怎么敢拿埃洛伊塞的未來做賭注。沿著既定的軌道,埃洛伊塞至少會在米蘭過上富裕安樂的生活;若是反抗,她不知道等在盡頭的會不會只是萬劫不復。
很快,這肖像就會在遙遠城市一戶陌生人家的墻壁上等待埃洛伊塞,像很多年前瑪麗安的父親為埃洛伊塞的母親所畫的肖像一樣。(與此相對,埃洛伊塞的母親恰是要借著女兒的遠嫁,找回自己婚前生活的世界。)
“不要遺憾啊。你要記得?!?
她們也不是沒有勇氣,只是。
就這樣,一對從不曾企望回到“人間”的戀人,一個成了為留存記憶而作出詩人選擇的俄耳甫斯,一個成了在黑暗中主動叫愛人回頭的歐律狄刻。但當離別在即,女仆面前的花束枯萎凋零,她手中刺繡上的圖案卻鮮艷挺拔如初。
-
后來我們得知埃洛伊塞珍存著瑪麗安的自畫像,也看到她在音樂廳獨自聽著瑪麗安最初彈給她的旋律流淚。她幸福嗎?不幸福嗎?是不是真的只能偶爾,在能與瑪麗安建立聯(lián)系的事物上,找到一些自說自話的安慰?瑪麗安似乎是更幸運的一方,在告別埃洛伊塞后的若干年內(nèi),兩次確認這份記憶仍被愛人留存。但欣慰和心痛究竟哪個更多呢。
所幸影片像是留了扇窗戶似的,讓這份成全與心碎不至無人知曉:畫室的女學生似乎隱約覺察了什么,先是無心地取出那幅被瑪麗安放進儲藏室的《燃燒女子的肖像》,又在繪畫習作之中感知并描繪了老師壓抑的離愁。
她看到了老師的心事,又或是,想到自己的。
就像我們在片尾長久地看向埃洛伊塞哭泣的臉,或許也會流淚,卻說不清是誰的眼淚模糊了誰的視線。而在瑪麗安的視角之外,我們又何嘗不是想起了自己記憶中的那個人。
P. S. 為之后查找方便,附上近日陸續(xù)所做的功課:
·關于口袋歷史與女性著裝革命的日記《瑪麗安的口袋》 //www.douban.com/note/741271187/ ·關于俄耳甫斯神話的日記《歐律狄刻的聲音》 //www.douban.com/note/740751104/ ·關于影片取景地的日記《布列塔尼的海岸》 //www.douban.com/note/740982976/ ·關于片中畫家之手實際主人的廣播 //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4395448/ ·收集了部分電影推廣小卡片的廣播 //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0731828/
期待相逢。
“I felt the liberty you talked about...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Maybe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 ‘Turn around.’” “Don’t regret. Remember.” 去往詩人的故事盡頭。
Marianne彈大鍵琴的時候 Heloise一直盯著她看 眼神特別亮 我猜那就是她第一次想吻M的時候
愛是你凝望我時,我望向你的目光
能夠搞定難纏甲方的唯一方式就是愛上他/她
這可能是《阿黛爾的生活》以后我看過最好的女同電影。每一幀畫面都承載著每一次情緒的波動;古典如油畫般的質地,滲透著綿綿愛意;兩個精致到不可方物的主人公,即便不說話只是四目相視,都讓人心里仿佛燃起一團火焰,久也無法熄滅。
這片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就是把一個差不多的故事用“我比你們高貴”的法式風格拍了出來,襯得【Call me by your name】廉價而且粗糙,尤其是結尾音樂會維瓦爾第《夏》響起的那場戲,跟著飆淚完了之后回想起其中的妙處,就本能地覺得另外一片結尾用口水歌煽情之低端。類似的妙處還有很多(比如那場裙角著火的戲),得益于強大的編劇功力,整個文本充滿了古典小說式寫法的隱喻、互文(比如“你看我時我也在看著你”)和雙關(其實片名就是個雙關),而且用一種高語級的文縐縐的法語呈現(xiàn)出來(沒有字幕我已經(jīng)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加上切合劇情的純自然光和燭光布光和古典式畫面構圖和運鏡,整部影片的氣質把握是十分精確的。然而,影片內(nèi)核其實就是兩位女主一次人生交集,用這么多精美高雅的包裝反而減弱了代入感,也注定了它曲高和寡的命運。
攝影真是突出,自然光和燭光的內(nèi)景戲,美到不行。甚至外景也很漂亮。同時。阿黛爾的表演也很棒。故事勝在情感細膩真摯
#Cannes19# Celine是那位從沒讓我失望過的導演,看過這個徹底愛上Adele Haenel了。拍的無比的細膩,絕不是某某的女版。
我并不覺得一個不存在男性目光的電影就會是一部女性電影,同理一個沒有男人的世界也談不上是女性主義的。這部電影的某種封閉和狹隘,不僅限制了其中情感進一步發(fā)酵,也把某種觀看(觀點)局限在了表層。而它本擁有如此精確的視覺設計。
篝火阿卡貝拉 人群中對望 遲來的吻 油畫 無男性烏托邦的崩塌 四季四季!被一切設計精準打擊 戀愛 一場熱?。ú⑶颐利惻]有剃腋毛!fascinated
難得看到一部如此女性向不消費女同的女同電影,更傾向于當作一部女性電影來看,無處不在解構男性話語。女人之間的愛戀是了解、觸摸、繾綣和理解,幾乎不見男性凝視的處理看得太舒服了。女主赫敏本敏。
2019年度姬片,看完了久久回味余波蕩漾,滿腦子都是諾米梅蘭特的帥美臉(劃掉)其實是電影的油畫質地,像看了場畫展,很高級。營造這種氛圍的是全片用光都是自然光和燭光,以及清晰的音效和環(huán)境音(一定要在影院看)阿戴拉哈內(nèi)爾最后一場戲直接個人整崩了,在影院大哭bravo!說女版CMBYN不太懂 ,難道因為都有鋼琴戲和借書戲?有人說電影有厭男情節(jié),完全不同意,厭的難道不是包辦婚姻?不就是沒有男的出現(xiàn)嗎?很多gay片也沒女的。
最后那一幕,不就是正在影院無聲流淚的自己嗎??磁c被看之間,皆是情欲,皆是妄念。再次印證,深情即是一場悲劇。
#72nd Cannes# 今年戛納的第二部滿分作品,又送給了一部賽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影片!影片在極小的格局里做出了令人贊嘆的大文章,有著高度集中和戲劇化的結構,大部分時間僅有三個角色(畫家-女孩-女仆),而且全片男性出現(xiàn)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兩分鐘。主要內(nèi)容都集中在畫家和女孩的關系上,寫得細膩至極。阿黛拉·哈內(nèi)爾貢獻了極為精湛的演技。影片有著極為美妙的畫意攝影,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的峭壁,波濤洶涌大海,對應著人物內(nèi)心的荒涼與社會環(huán)境的壓抑;而室內(nèi)的燭光則被以古典主義繪畫的方式細膩地捕捉。影片初看就是一部古典風格的室內(nèi)劇,隨著故事的逐漸展開,“歷史中被壓抑的女性的聲音與身體”這一主題浮現(xiàn)出來。人討論俄爾甫斯冥府尋妻故事的那個段落可謂是中心思想。結尾處的凝視,恐怕是維瓦爾第的音樂在電影中被用得最為催人淚
這片子好欲,后勁好大。不知道是不是法文暖氣開太足,看的過程中一度熱到渾身冒汗,總是想起一個人,連呼吸都變得很急促。雖然戛納拿了最佳編劇,但覺得最出彩的反而不是劇本。對于這樣一部都情緒共振的片子,任何情節(jié)上的硬設定都會讓它變得匠氣,只需要跟著氛圍走就行了,just go with the flow,那種美是滲透銀幕直擊內(nèi)心的。導演真的太溫柔了,看到這樣一封寫給前任的情書,我真的要現(xiàn)場表演一個猛漢落淚,這是什么神仙愛情。
女同電影的開始,大多源于共擔苦難;男同電影的開始,大多源于分享放逐。有的人被賦權,有的人被剝權,沒有人自由,在這樣的世界里我們凝視驚濤駭浪,不夠勇敢,蜷縮回庸常的生活,然而不自由的生活,安逸也如坐針氈。祝每一個你,你們,攜手乘風破浪。
不要輕易觀察一個人,因為太容易愛上她
預定年度最佳。三個人一起讀Orphée和Eurydice在冥府那一段絕佳?!癊ntre amour et souvenir, il choisit souvenir”, “c’est un choix poétique.” Eurydice灰飛煙滅那一刻和之后告別時關門,回頭,白裙形象永遠消失互文。為什么畫家之前沒有見過她穿白裙的形象,卻能想象那若隱若現(xiàn)的畫面?答案就是她在人工制造永遠的告別、想象分離,只有帶著這種痛苦欲裂的想象,愛情才到達一種不可能的頂峰,從未有過的深刻。愛的頂峰是一種燃燒和灰飛煙滅的欲望,是拉康的死亡驅力。只有永遠的失去才能鎖定愛情里長久渴望的“永遠”。油畫、節(jié)日儀式、歌劇、裸體與銅鏡,為的都是——只書寫詩意的愛情,繪畫在這個故事里代表著logos蘊含于pathos。
拍得挺好,但就是無感惹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轉瞬即逝,比如一往情深” 如此緩慢、純粹,卻又如此撩撥、醉人?!爱斈阕⒁暜嬛腥?,我又注視著誰?” 對白如詩、情義如畫,深情就是自己被火焰吞噬,而眼里全是你。篝火短短那一幕,便值5星。這個年代還能出現(xiàn)這么一眼萬年、優(yōu)雅復古的愛情,那是連《阿黛爾的生活》《卡羅爾》可能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你可記得愛人滋味?我會回答,記得,而且從未是過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