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是一個很現實的命題,我們在精神和物質之間掙扎。但最后,物質戰(zhàn)勝了我們?!睂幒菩Φ?,“你明白嗎,原來我們不需要精神,我們需要的是物質,我們要活下去。但是物質戰(zhàn)勝了我們之后呢,會有更強大的物質干擾你,因為你已經物質化了?!边@是《香火》所要表達的命題。這部成本10萬的DV作品,寧浩自己投拍,叫幾個哥們來演。這是他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作品。
從畢業(yè)作品來說,是不錯的作品。
冰天雪地,
貧瘠的土地,
人們的生活條件如此缺乏,
廟竟然也存在著,而且是那么的破。
民間存在的廟宇,既不屬于佛教,也不屬于道教。而是同村族人祭拜的村廟。
有求必應的佛像,最終也成為一堆亂草。
只是紅紙上還會寫著佛法無邊,功德無量。
小和尚虔誠嗎,不也是為了自己有可居之處。
多么諷刺,
相比之下,少林寺等公關做得十分好得,可惜小和尚的信仰不是招聘廣告上的“我佛要你”,而是"佛在哪里“。城市近代化建設中,”村村有廟”的情景不再。甚至,當人開始漂泊時,所信奉的神明也隨著遷徙。這倒有幾分“佛在心中”的況味了。
香火存在不同的”神明“譜系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觀音菩薩儒道釋都有自己的一票信徒,孔子與上帝同居一室亦不足為奇。而信眾的遷徙卻會使香火衰弱,雖然不至于像片中一樣連個廟都沒有。
電影劇情是這樣的:南小寨村廟里的佛像倒了,和尚歷盡千辛萬苦想把它修好,卻在一路上遭到各類人等的欺凌。第一次化緣湊到的1000多塊錢被警察沒收,第二次學人算命賺來錢卻被流氓搶去。最終,走投無路的和尚借看風水的機會騙來了3000塊錢修好了佛像,卻發(fā)現命運和自己開了一個玩笑——寺廟擋住了村里的致富路,即將被拆除。
寧浩,新晉商業(yè)片導演,不像師兄賈樟柯一樣始終如一的將鏡頭對準底層的人們,而是一步步走上了商業(yè)化電影的創(chuàng)作之路。但其這部處女作,對比所有第六代導演的電影,都可以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珠玉之作。
南小寨村,一如存在于北方人記憶中的那個小村莊,破廟,平房,羊群,土路,嘈雜的街道。鏡頭和畫面真實而富有質感,所有的一切都將我們帶回那個剛剛開放的90年代。那個時代,有錢的人還不多,一輛摩托車就是當時的奢侈品;那個時代,還沒有今天的大保健洗浴一條龍,小姐們都在美發(fā)店里;那個時代,村子里人很多,羊很多;那個時代,是中國被商業(yè)化浪潮吞噬的一個開始。
和尚本來過著安靜的生活,靠著不多的香火錢養(yǎng)活自己,本來與世無爭,好比喧囂世界外面的一份子。然而,佛像的倒塌讓和尚不得已的去面對這個變化中的世界,他千方百計去籌錢,在這個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佛像倒了,寓意著信仰的崩塌。一步步籌錢重建佛像的過程,也是信仰的重建過程。然而在影片的結尾處,重建起來的佛像,卻成了村里致富路上的障礙,不得不說這是何等的黑色幽默!影片中北方荒涼的冬天,似乎也襯托著那個時候人們開始荒涼的內心。
影片在大同拍攝,不知是否存有導演更深的含義。大同,意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yè),沒有差異,沒有戰(zhàn)爭”。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著這座名為“大同”的北方古城,卻不知城里的人們是否找到了“大同”的真正含義……
這部電影是寧浩導演取材自家鄉(xiāng),用家鄉(xiāng)方言拍攝的處女作。作為導演的老鄉(xiāng),望著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著那些一臉滄桑的鄉(xiāng)親,聽著他們口中吐出的濃重的鄉(xiāng)音,對于這部電影的思考和感觸自然比他人要多一些。 我認為:影片表達了人生不易,而當代中國種種現實更讓基層糊口謀生的人們處于困境泥潭,坎坷前行。而在掙扎于現實的過程中,人們?yōu)閴毫λ鄯?,被世俗異化,靈魂的純潔被打破,信仰丟失,“香火”難以延續(xù)。
影片整個充滿了黃土的黃色、白雪的白色、煤炭的黑色、磚瓦的藍色,灰冷單調枯燥缺乏生機,只有時不時出現的對聯(lián)和旺火燃燒起來的火焰才帶來一絲亮色和生氣。到過塞外農村的人應該明白,塞北的冬天就是那樣的,天氣寒冷,環(huán)境惡劣。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生存著實的不易。
片子開頭鄉(xiāng)間公路將畫面一分為二:灰蒙蒙的天和蒙了雪的黃土地。一棵樹突兀地出現在鏡頭中,接著傳來了高亢婉轉的民間小調,然后,鏡頭中就出現了一輛三輪車從田地中駛過,上面坐著我們的主人公--和尚,地里還杵著一個稻草人戴頂破棉帽。相信來自大同或者朔州的朋友,立馬就會感到畫面?zhèn)鬟f來的環(huán)境的艱苦和人的生活精神的堅韌。
南小寨村是一個戶戶養(yǎng)羊殺羊為生的村子,和尚是村里唯一的寺廟里唯一的和尚。和尚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和尚,他不是純正的信徒,但又時刻在傳揚佛學,這都是為了生計和信仰。他沒有去很嚴格地遵守戒律:他抱回了非素的方便面,和殺羊的屠夫開著他妹妹的玩笑。然而,他是信佛的:他一再強調全村是殺羊的一定要有座廟,說明他相信佛教的因果報應,相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而且相信這座廟那尊佛可以保他的生計。所以,和尚在一開始是敬佛的,雖然禮佛時動作隨意但看得出他是誠惶誠恐的,和尚的確是有信仰的。
在和尚一臉愜意地修補鞋子的過程中,突然,佛像坍塌了!和尚所信仰的生計的保障崩壞了,和尚不安了,他需要想辦法把一切修復,保證他的生計和信仰能夠繼續(xù)。
和尚第一次去縣城,和屠夫商量了對策,這可愛單純的和尚,決定向政府求助。第一次進城,就出現了旺火的鏡頭,盡管這時候旺火還是人們拉來的煤炭,沒來的及搭建成形。和尚和拉煤的人探討二表哥的事情時,他還是堅持著自己信仰的那個和尚,他的異化還沒有開始。
然而,他去想宗教辦求助卻碰了壁,因為人們在尋求新的信仰,他的信仰不被重視了,和尚的臉上寫滿了失望;緊接著,文物辦的不理睬讓和尚再次受到了打擊。隨后,屠夫、宗教辦科長、文物辦小安、二表哥,這些人都勸和尚還俗,和尚卻還堅持自己的原則:要做和尚,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影片在這里出現了幾種職業(yè):和尚、公務員、發(fā)廊店主。
然而,只有和尚做著自己還算本分的事情,其他人都偏離了該在的軌道:公務員顧忙著排練卻不務正事,發(fā)廊店主是非法經營。
人們在各自職業(yè)謀生的過程中發(fā)生了異化,不再堅守本分,也在丟失信仰。
和尚第二次去縣城,還是和屠夫商量對策,并惦記著屠夫妹妹的相片。他決定向大師兄求助還自認為有戲,并且扛著窗框去找了文物辦,希望得到支持。和尚既想向他人求助也還希望自己能努力保住生計、保住信仰。這里,旺火的鏡頭再次出現,此時已經基座已經成型,旺火快要完成,和尚的佛像似乎也有了希望,但他的異化也開始了。
師兄勸和尚到自己廟里入股,放棄村里的舊廟,但和尚還是堅持:“村里都是殺羊的,一定要有一座廟”。他還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實在不易。他化緣籌款被警察逮住,卻遇到了幾個妓女要為她捐錢;他幫小伙子騙女朋友,之后又擺攤算命,卻被流氓毒打。
這里又出現了幾個職業(yè)或者說人物:二師兄、警察、妓女、算命“瞎子”、流氓。
二師兄,這個和尚為了生計或者說為了錢財而背棄信仰,完全異化了,他不再是“和尚”;
警察,這里的警察不完全是正義的代表,對于和尚的逮捕是出于個人的利益追求,也是異化的形象;
妓女,為了生計不惜出賣肉體,更是公認的異化的代表;
算命“瞎子”,以欺騙他人謀生,是缺乏信仰的象征;
流氓,為害一方,侵害他人,異化分子對社會有著極大的破壞。
這些形象和我們此時堅持信仰的和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和尚為了化緣,對老太太說了瞎話,對警察也不說實話,擺攤算命時作為出家人說了誑語,破了戒律。和尚的謀生本領越來越強,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漸丟失,他異化的內在動力愈發(fā)強烈。
這里又出現了兩處旺火的鏡頭:
一處是在和尚準備好功德簿開始化緣前,搭了一般的旺火,和尚的佛像見到希望了;
另一處是和尚算命生意結束時,旺火已經搭起了,和尚在點錢,貌似他的佛像到手了。
旺火燃到最高時,人們對生活的盼望也達到了最高,不過異化也到了極點,只差最后的點燃促化了。
和尚被小流氓們搶劫之后,無處可去。夜晚,人們點燃了廣場上的旺火,火光沖天,熱鬧非凡,人們對于生活改善的企盼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此時達到了最熱烈。而和尚一臉失意,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我可以肯定的是,此時他已經丟掉了自己的信仰,完成了異化,被俗世同化了。
第二天,和尚在回村的路上,被一個司機拉走給人看病,這時的和尚學會了騙人,最終騙到了重鑄佛像的三千塊錢,從那戶人家臨走時和尚臉上的表情告訴我們他已經不是個出家人了,信仰就這樣消失了,重塑的佛像也沒有了意義。
佛像重塑好了,和尚為佛像開光,他一臉喜氣,因為他獲得了新的謀生手段,懂得了要把寺廟發(fā)展好,而這時卻被告知廟要被拆掉。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彌陀佛聲中,鏡頭投降了一望無垠的黃土地。和尚要面臨新的求生危機了,然而此時他不恐慌了,學會了世俗的種種手段,但信仰卻在誦佛聲中漸行漸遠了。
影片中的關鍵符號:羊、黃土、和尚、佛像、旺火
羊:蕓蕓眾生,把蕓蕓眾生比作羊羔有幾分基督教的氣息,在這部以和尚為主角的片子里或許有幾分滑稽,然而我的這種感覺非常強烈。羊不停出現在鏡頭中,在村子里人們的鞭子下戲臺上屠刀下,在片頭在片尾,他們安靜,靜靜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黃土地:或許不是導演特意的安排,但在我看來,黃土地代表著我們的生命之源,代表我們每個人切切實實所處的環(huán)境,生存的條件。
和尚:找尋出路,謀求生計得的同時希望保住自己信仰的那一群人。
佛像:信仰。佛教認為人生于世,本無痛苦,因為癡嗔貪戀之氣才陷入泥沼,而佛教就是要渡人脫離苦海。這是信仰,然而現在各種信仰正如坍塌的佛像一樣在不斷崩壞,而重塑的過程是艱難,而且重塑后也是變味的。
旺火:煤炭是山西人民的命根子,而旺火是晉北地區(qū)由精煤搭成的寶塔形狀,人們于除夕元宵點燃,祈求生活幸福,越過越紅火。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jié): 大喇叭、鞋子、自行車、窗框、歌詞。
大喇叭:傳播消息的信號,片頭出現,片尾也出現。前邊是引出和尚出行的消息,要踏上保護信仰的路。而片尾是送走了和尚的信仰,送他走向一條新的道路。
鞋子:和尚的鞋子一開始縫縫補補,最后卻在被小流氓搶劫,重塑佛像經費尚無著落的情況下買了一雙皮靴,說明了和尚的異化的完成,選擇了一條新路,丟棄了信仰。
自行車:和尚行路的工具,也是堅持信仰謀生的一個工具,每次進城回來都要屠夫修理半天,如果可能最后會換成大師兄那樣的摩托車。和尚的信仰不斷變化的象征。
窗框:從一開始的明清古物到片尾的民國物件,我認為是表明了價值觀的改變。 歌詞:和尚送妓女之一回去,迪廳里放的歌曲迪克牛仔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字幕標出了一句歌詞“命運如此安排總叫人無奈,這些年過得不好不壞。”大概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吧。
所以,我認為影片想傳達的是:人生于世不容易,或說人生如此艱難。特別是在現在的中國,體制轉變,人們從事著各宗各樣的營生,只是為了能活下去,而人們的價值觀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生著轉變,從傳統(tǒng)的重道德有信仰異化到了現在的唯利是圖信仰缺失,是對現實生活的一個寫照,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現實的不滿,和對信仰去向的困惑。
導演運用了過多的符號特別是有地域特點的符號,這是其藝術構思,但也容易產生讓觀眾難以理解的情況。而看現在寧浩導演的作品,就較少這樣的情況了,或許這也是導演回歸現實的一個表現吧?
《香火》劇情:南小寨的人們大都以宰羊為生。村里有座上百年的老廟。年關前,廟里的佛像塌了。沒了佛像,廟里唯一的和尚也就斷了香火錢。修一尊佛像要三千塊。和尚借了一輛自行車,開始去縣里籌錢。去統(tǒng)戰(zhàn)部宗教科,科長告訴他眼下對于寺廟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幫不了忙,讓他去找文物科;文物科告訴他,他的廟不是省級文保單位,連縣級都不是,也不在保護之列。不過給和尚指了條明路:文物科近期的工作重點是搜集古代窗框,讓他把廟里的窗框拿來看看?;厝サ穆飞?,和尚去了他表哥開的發(fā)廊,聽說他表哥開發(fā)廊掙了不少錢,結果得到了一身行頭錢的資助。和尚拆下了廟里的窗框又去文物科,被告知可能是明清古物,能值兩千塊錢,但得等年后才能拿錢。和尚無奈,去了師兄所主持的大廟。師兄的廟財大氣粗,但也沒錢周濟他。師兄建議他干脆放棄他那個破廟,等過了年來他這里入股,因為到時自己要去五臺山。和尚還是想守著自己的廟。從師兄廟里出來,發(fā)現自己表哥的發(fā)廊涉黃已經被查封了。和尚決定自力更生,化緣修佛像,跑遍全城,化到了一千多塊錢,剛從銀行換了整的,就被警察給抓了,被懷疑是騙子。在派出所,和尚和三個妓女被關在了一屋。妓女們想捐錢修佛像洗凈罪愆,和尚覺得不合適。在驗明身份但沒收“非法所得”之后,和尚被放了出來。被責令回家去罰款的妓女坐他的自行車把他帶到了歌廳,交罰款沒得說,捐錢修佛沒門兒。和尚干等了一會兒離開。一個路人花一百塊讓他當托,說吉利話給自己信佛的女朋友聽。和尚受了啟發(fā),在小攤兒買了個佛像當法器,弄了個“佛眼看世界”的牌子干起了算卦的活兒。生意不錯,卻被幾個小混混毒打一頓,把錢搶走了。已近年下,縣城里敲鑼打鼓火樹銀花,和尚凄惶地走在街上。在一個棺材鋪借宿了一宿,和尚又扛著那輛無辜的自行車回家,路上遇見一個信佛之人自愿要送他回去。司機在車上說起化緣和尚的神通,并問和尚什么時間有空去看看他隔壁老婆中了邪的鄰居。猶豫片刻,和尚表示現在即可以去。在那戶人家里,和尚充當了風水師的角色,拿出了他花十二塊錢買的小佛像說是五臺山大師傅開過光的給那戶人家鎮(zhèn)宅消災,開出了三千塊錢的價錢。拿到了三千塊,和尚終于圓了自己的心愿,佛像修起來了,開光當天,正在舉行儀式,和尚看見門外有人在測量,原來是公路局的——明年政府要修一條致富路,和尚的廟在地基上,過年后要拆除。公路局的還順便捎來了文物科的信兒:經鑒定,和尚馱去的窗戶是民國時期的,不值錢,讓和尚有空再去馱回來。
山西是不是要成為中國電影文藝復興的圣地?賈樟柯、寧浩、韓杰,一時多少豪杰!
不過韓杰好像在《賴小子》之后沒什么動靜。賈樟柯太過文青,寧浩則文藝與商業(yè)兼顧,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兩手都抓,兩手都硬,叫人喜歡,佩服。
看這幾位的電影才讓我感覺生活在中國,現實的中國、底層的中國,不是奧運世博亞運開幕式的中國??催@幾位的電影,還能感覺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精神。
《香火》聽說是寧浩的畢業(yè)作品。寧浩是個編故事的高手,用一個和尚籌錢修佛像的情節(jié)把中國社會展現在屏幕上:鄉(xiāng)村、破爛的學校、大喇叭、普通人的玩笑、城市、縣城的政府機關、發(fā)廊、歌廳、算命先生、賣淫女郎、街頭混混、過年的集體大秧歌,背景“音樂”是在中國廣闊內地任何一個城鎮(zhèn)能聽到的廣播。
這片子拍攝于2003年春節(jié),“科學發(fā)展觀”是2003年7月提出來的。和尚提前半年就已經在學習實踐了。和尚其實一開始的目的很簡單,籌錢修佛像,對于他來說,已經分不清是出于信仰還是活計。無論是文物科的年后給錢,還是公安局讓他不要化緣,就守著廟掙香火錢都是讓他置身于一種尷尬境地。和尚心眼兒不錯,有廉恥之心,從對待幾個妓女的態(tài)度,如把刺耳的打擊賣淫的電視聲音調小,面對妓女要捐資塑像婉言謝絕可以看出來。和尚原本木訥,不善言辭,在政府機關既不會走關系提要求,甚至連辯解的力量都沒有。和尚有著樸素的信仰:一村人都殺羊,得有個廟。在和妓女共處一室時不忘宣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說。和尚原本謹守清規(guī),不抽煙,不打誑語。但經過屢次磨練,買本子作“功德簿”化緣、給人當托兒騙女朋友、買歷書佛像算卦直到最后儼然算命先生騙錢,和塑像的師傅一起蹲著抽煙,和尚終于走上了科學發(fā)展的道路。
和尚募款的整個過程是個蛻變、墮落的過程,和尚向妓女們講“因果報應”,最后蒙那戶人家說他們家的問題出在宅子上,“地基不好”,騙到了三千塊,修起了佛像,而最后廟宇面臨被拆的命運也是由于修在了“致富路的地基”上,冥冥之中,果然報應不爽,這種幽默是不是就屬于黑色的?
其實影片就此結束已然不錯,寧浩意猶未盡,來了個“樓上樓的包袱”,讓公路局的人在和尚功德圓滿之際前來勘測,寺廟外面畫了圈兒的大大“拆”字放佛是對和尚這一通折騰最大的嘲諷,臨了還要加上一句口信兒,讓和尚辛辛苦苦馱去文物科的窗框突然間身價暴跌,一文不值。和尚雖然修了佛像,但廟本身卻成了“空”(佛家語)。把我們掛在嘴邊兒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給換成了“跑了廟跑不了和尚”,寧浩下手可謂之狠!
寧浩的處女作比他之后的作品都強太多了
算是寧浩的處女作。廟里的佛像塌了(佛像參考最近很火的奶奶廟作品),和尚為了籌錢重修佛像,經歷了找宗教科——文物科——大師兄——化緣——小姐自愿湊錢(和尚說:這不合適吧)——擺攤算命——坑蒙拐騙——重塑佛像——黑色結局。未成名前的導演們,大多都很真誠。
時代也強奸了寧浩這個正經要修廟的和尚。
寧浩居然拍過這樣的電影?太像賈樟柯了。既有主人公的改變也有對社會的披露,又像是苦行僧的修行又像是批判宗教。前面的開端其實可以濃縮一下,看的有點不耐煩,和尚被抓進局子那個場景布置的很好,就是從這里才開始夠味。
我們都是那個和尚。
太像《小武》。正如姜文評拉斯馮提爾“太聰明”,處處透著機巧,雖然著實不錯但是匠氣太過(典型的如和尚和妓女那場戲),過猶不及了。這么說或許苛刻了些,不過看看后面無論《石頭》還是《賽車》,寧浩都拍得太精明了。長鏡頭+小景別+方言。
寧浩處女作,恍如賈樟柯。
同樣的底層生存故事,卻是和石頭賽車完全不同的冷風格。拋棄了眼花繚亂的剪輯和辣眼睛的特效,幾處攝影還挺詩化,整體呈現出粗糲而質樸的處女作特征。感覺寧浩的作品特別需要一個地理語境的依托,這部里霧霾籠罩的鄉(xiāng)鎮(zhèn)和石頭里煙火氣息的重慶森林會讓故事顯得很有魔力,反而是賽車里的廈門了無生氣。
黑白兩道都那么囂張,唉
拯救了實體的佛像,卻丟失了心中的信仰;寧愿通過坑騙換來修繕,也不愿接納開始有信仰的妓女,說到底,和尚還是世俗中的和尚。
太有感覺了,那變成羊圈的禮堂,是童年的歡樂場~~因為寧浩和賈樟柯,有點慶幸自己是個山西人……王小波說中國人的歷史一部分寫在書上,一部分埋在地下,唯缺立在地上的可供后人穿梭其中。波哥指的是北京的城墻——北京城墻有多雄偉,只能靠大家的想象了——我卻有幸還能看見二十年前生活過的地方
虔誠每多破落戶,歡場盡是信佛姬,以一件小事為引線刺繡出整個浮世繪,小地方辦事衙門的那套作派生動寫實。人群中的大多數“和尚”通常是如此的,平常既不是壞人也不算十足的好人。想做成點事往往四處碰壁鼻青臉腫,決心豁出干卻沒人家熟練還比人倒霉。駱駝祥子想搞錢買一輛自己的車,被軍閥搶,被特務訛,辦喪被迫變賣…和尚想搞錢修一尊自己廟里的佛,被捕快拿,被混混揍,決心騙老實人…寧浩后來顯然覺得廟小和尚太難做,所以跑去拍《我和我的祖國》去了?!耙磺卸际悄敲吹男?,那么的凈,睜開眼睛你就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啊,把一切垃圾都留在昨天,我們一起迎接一個嶄新的未來?!?/p>
像《小武》《香火》這種片子,如果深挖一下應該可以打造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黑色幽默類型片。
沒錢只好拍文藝片,有錢了就搗鼓類型片,這是赤裸裸打文青耳光啊
結局有必要像交作業(yè)這么上綱上線嗎 和尚剛做點壞事就來現報
這不是信不信佛的問題,也不是騙不騙人的問題,是沒處下腳,生路堵死的問題,就算不是和尚,一個善良的遵紀守法的人,也是大差不離的遭遇,你照章辦事,人家照章辦你,你投機倒把,人家比你還精通,總之就是一路逼著你,往死胡同里攆,特絕望的那種。
7.9我是一個一條道走到黑的人我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人我是找熟人幫忙不如愿就背后罵他娘的人我是對待領導唯唯諾諾的人我是對待警察低聲下氣的人我是對待流氓認慫挨打的人我是與妓女講善惡的人我是與病人談生意的人我是拿信仰化緣的人我是良心被羊吃了的人我是不信邪的人我是被生活整的哭笑不得的人我是你每天照鏡子都會看見的人
8/10。信仰與生存規(guī)則面前每個人都露出了真實的嘴臉,基層干部綠燈只為錢禮開寧修教堂不修廟、靠文物生財吃回扣,民警吃了妓女吃和尚在劫財時了無身影,佛在情侶、小姐和病人家屬那成了尋求信仰的消費,和尚為了幫殺羊為生的村子贖罪這一理想順從了現實,涂漆畫彩的新佛淪為賺錢工具而心中的佛也塌了。
笨和尚目睹之怪現狀,信仰之崩塌才剛剛開始。為了修佛,進了三次城。最后和尚終於學會騙錢才把佛像修好了,卻因修致富路被拆??吹阶钺幔闹幸唤z香火若斷若續(xù),張楚《姐姐》也是如此,從「很傻」到「很假」,真是人生中的必修課。不想被別人騙,那就只能去騙人,做傻子?還是做騙子?路在何方呢?
攝影系寧浩的畢業(yè)作品,自編自導自拍,獻給韓小磊,感謝賈樟柯?!逗翁幨俏倚薹鸬腻X》,同樣受阿巴斯影響,作為賈的老鄉(xiāng)也記錄下塵土磚墻和流行小曲。非職業(yè)演員,故事很簡單,結尾來點黑色幽默,跟現在的寧浩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