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簡介,反烏托邦和影史致敬等讓我誤以為是一部背景世界觀宏達,主題極高的作品,我本期待看到類似《頭號玩家》那種遍地戲劇梗的作品,然而本片的觀感卻并非如此。
導演用了一個本可以玩出許多花樣的設定講了一種最樸素最純粹的情感。
影片前大半部分都沒有著重于表現(xiàn)世界觀的設定,很多片子引入新的世界觀會盡量的去以各種各樣的方法填充介紹和完善,但是本片基本是單線,所有的視角故事全部沒有離開過女主,只從女主入手,女主未經(jīng)歷過的未了解未說明的,片內(nèi)就不會去多表現(xiàn)。導致前半段觀影會讓我有這個世界觀悖論很多,完全不完善,就是單純提出了幾個和女主相關的設定在拍而已,接下來要怎么自圓其說呢?中間還會覺得有些枯燥和累贅。覺得導演浪費了一個很好的世界觀設定,不去講更精彩的故事,不去完善世界觀,在這里干嘛呢?
然后隨著故事展開到了后半段,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開始慢慢涌現(xiàn),父親的真實身份,女主的真實身份,閨蜜母親的真面目,廢材區(qū)所收到的迫害,所謂的大屠殺真相是什么,當我們正在感嘆于故事的走向可能要在兩方對立上落幕時,女主上臺進行了自己聚光燈下的獨角戲,以一出真實的戲劇心聲,正式揭露了本片的主題,將影片推上高潮。
母親才是最偉大的配角。
回看整部電影,所有的線索似乎都在鋪陳將大家的視線引到父親身上,父親是誰?父親在哪?父親的真實身份是什么?父親到底是什么樣的特殊角色呢?甚至連母親的幾句讓人厭煩的固定臺詞都是直指父親,母親在這里就如同影片中的身份——配角一般,讓觀眾集體忽略,而最后通過獨角戲臺詞的引導我們才逐漸聚焦于母親,影片內(nèi)外呼應,角色與觀眾共鳴,感情達到巔峰。母親做出了如此多如此艱難地努力,才讓女兒正常的站在聚光燈下,她不但要隱瞞自己的身份,還費盡心思讓女兒吃藥上學,想要她改變命運,而真正的父親卻已經(jīng)到了另外故事線上,和她們永遠不會相交了。這里與其說電影是對電影制作的延伸和致敬,倒不如說是對撫養(yǎng)女兒長大并奉獻自身讓女兒成為聚光燈下主角的一位偉大的單身母親的致敬。
在女兒以為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認可,勇敢展露身份卻還是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指責時,母親更是挺身而出和收到感染的伙伴們一起動手配樂,更是將這種勇敢擴大化,將主題再次升華。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世界里獨一無二的角色,他們都能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音樂,不分主配。
當聲效小哥在臺上質(zhì)問下面的觀眾“你們剛剛不也感受到了情緒么,不也為她鼓掌了么”時,我非常奇妙地感受到此刻我作為影院中的觀眾和影片內(nèi)的角色們共鳴的感覺,分不出片內(nèi)片外,臺上臺下,我們每個人既是角色又是觀眾,這是一種非常棒的體驗。
為了強化這點,影片內(nèi)還有很多亮點。
首先整部影片強調(diào)“情緒”是表演的核心,通過讀心器表達,而音樂則是產(chǎn)生情緒的催化劑,很好的把表演和藝術結(jié)合,形成戲劇藝術的表面,最后回歸于情緒產(chǎn)生的本源,形成電影的核心。
其次片內(nèi),導演使用各種剪輯的手段,比如皮膚黑白片畫質(zhì)的處理,剪輯的處理,音樂音效的處理,各種角色的分類,各種名詞的新運用方式,以及電影創(chuàng)作中行為的具象化等等,都使得影片內(nèi)和影片本身進行強烈的互動,給觀眾穿透熒幕的體驗。
另外影片更注重于電影制作和創(chuàng)作上本身的梗,而非我們一開始以為會有的各種電影內(nèi)容上的梗。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戲劇影視作品粗暴的商業(yè)流水線制作方式,角色的魯莽歸類,臺詞的死板,音效音樂的綁定搭配表現(xiàn),以及刪減刪改和諧等等審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讓人在感嘆導演的創(chuàng)意時也要不禁唏噓。
以上種種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強烈的交互感,而且不通過任何外界渠道媒介等模式,僅僅通過影片內(nèi)容即可達到,實在是神奇而美妙,不得不說在這兩個小時內(nèi),是真正的戲夢空間。
而在這樣的體驗下埋藏著的如此真摯的情感,更讓人心生感動。
和女票一起挑的這部 #戲夢空間 給我?guī)聿恍〉捏@喜,個人覺得是近幾年最好的反烏托邦電影。好久沒看地這么酣暢淋漓了。 優(yōu)秀的新世界觀建構使它有了一個出色反烏托邦電影的基礎。世界是一臺巨大的戲,人生映射為劇本,工作映射為出演,階級映射為主角(main character)配角(supporting character)以及廢材(outtake),生活品質(zhì)映射為專屬聲音背景音樂音效甚至小場景。從宏觀到微觀,現(xiàn)實各物與電影名詞的映射做的完整細節(jié)而巧妙。電影選取非常有代表性的在主角學校就讀渴望成為主角的配角女孩兒作為主人公(與英文名the ordinaries搭配的很好),講述其為了尋找早逝的“主角”父親留下的回放,屢屢違反自己的劇本離開routine在這出巨大的戲里的探險之旅。一個我非常喜歡的點事鏡頭和色彩的運用。配角的敘事采用整齊劃一的偏灰的冷色調(diào),而主角的則使用各有繽紛的明艷的暖色調(diào);也善于在畫面內(nèi)運用光線、空間體積、物體排布隔區(qū)等手法暗示人物的處境與站隊。(這是致敬閃靈嗎hhh) 小姑娘在途中發(fā)現(xiàn)主角階級統(tǒng)治這出戲時將優(yōu)渥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圈定為特權,例如只有主角身上安有讀心器來根據(jù)心境播放背景音;配角一天天做葉子襯著每天不同的花,為主角跑龍?zhí)祝籵uttake意為被剪掉的鏡頭,正如廢角像印第安人一樣被劃定一塊區(qū)域生活,日日活在蓋世太保的陰影之下干著苦力,專屬背景音樂被定義為非法,甚至皮膚都是黑白的不能有顏色。他們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比如男主就像個高ping戰(zhàn)士處處被剪。代表官方的機構稱作學院,在這出戲里不“合法”的聲音會被他們審核(用一種機器把嘴封死)然后吐出一個小藥丸,行為會被他們剪掉(用“剪輯之槍”射擊)。在這樣的設定下很自然地講述了主角在工廠將廢材如燃料般壓榨用完即棄,學院對所有人的高壓統(tǒng)治與思想控制,廢材區(qū)交易聲音氣味特效的地下市場,他們對自己價值的持有到被剝奪或放棄到再發(fā)現(xiàn),集會游行試圖革命并被鎮(zhèn)壓等等作為推進女主尋父路上的一個個節(jié)點。敘事的詳略和顯隱分配的是不錯的,比如把男女主“不合倫理”的情愫作為一條暗線。很喜歡一個細節(jié),最后的主角考試里為女主撐腰但沒有臺詞不敢亂說話的配角們用腳剁地合起來打節(jié)奏真的勝過千言萬語。 缺點不僅有也比較明顯。當敘事過于宏大伏筆鋪墊太多,很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坑填不完填不好。比如讓女主皮膚維持顏色的藥丸的來歷,以及很重要的女主父親的真相等都沒有交代或語焉不詳。留下一個開放式匆匆結(jié)尾我不知道編劇是不敢寫還是純擺爛??傊^贊的設定加上沒圓回來的諸多情節(jié)組成了這部電影,你可以說他完成度很高也可以說他完成度很爛,高情商:促進優(yōu)質(zhì)二創(chuàng)。 “睡前可不要太多蒙太奇哦?!?“他們讓我們是黑白的,是為了不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顏色;他們不讓我們有讀心器,是為了不讓我們聽到自己的聲音?!?/p>
這部影片的設定很有趣。生活就是一場場被設計好的戲,戲和臺詞存在與否還將受到更高層級的審查限制。演員們也分為了不同的層級,世界觀的營造還算完善,每個人無論愿意與否都在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世界里面人們分成主角,配角和廢材。最開始以為是想說社會階層,有的人在世界舞臺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門外,只能順應規(guī)則,而有的人被動接受規(guī)則,無法在鮮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溫度的記憶與話語,就像是沒有情緒,不需要被考慮,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謂使命,就像電視劇里沒有背景音樂一閃而過的配角。
《戲夢空間》應該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德國電影,而且還是有點科幻色彩的劇情片。整個故事設定別具一格,但結(jié)尾總覺得有點不夠味。湖南企發(fā)文化的王老師說,如果是他寫劇本的話,結(jié)局也許會更具諷刺意味:電影結(jié)束,鏡頭轉(zhuǎn)向女主,她當然是電影世界的主角,主演這部反映主角和廢材沖突的電影。電影里的廢材其實也都是主角或配角。他們慶祝著電影的殺青,和嘲諷著真實世界里的廢材。這是一部為影迷準備的反烏托邦元電影,充滿了對影史的回顧和調(diào)侃,“活不過一分鐘”的小配角們,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特別的世界里,人們生活在電影中,社會被分為主角、配角和廢材三個階級。作為一名“配角”, 葆拉從來只是在背景中出現(xiàn),但她一直立志成為一名“主角”。然而,就在最終考核之前,葆拉的“讀心器”突然故障了,沒有配樂渲染情緒,葆拉還能成功晉級嗎?這部影片的設定很有趣。生活就是一場場被設計好的戲,戲和臺詞存在與否還將受到更高層級的審查限制。演員們也分為了不同的層級,世界觀的營造還算完善,每個人無論愿意與否都在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世界里面人們分成主角,配角和廢材。最開始以為是想說社會階層,有的人在世界舞臺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門外,只能順應規(guī)則,而有的人被動接受規(guī)則,無法在鮮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溫度的記憶與話語,就像是沒有情緒,不需要被考慮,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謂使命,就像電視劇里沒有背景音樂一閃而過的配角。被拋棄的廢柴,享受一切的主角,麻木的配角,大家沿著既定劇本前進,有人享受優(yōu)越,不顧一切留住優(yōu)越,又有那些不愿接受命運要破除牢籠的人。失敗者的記憶被篡改,勝利者也要篡改記憶。電影想說即使每個人稟賦不同,面對不公,也要珍視自己真實存在的每一刻,珍視感動歡笑與淚水,珍視自己身邊的人,在現(xiàn)實意義上,平等是如此血淚交錯的征途,而在情感意義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永恒,但是最后的虛空世界是懲罰還是新生呢?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影片的創(chuàng)意和剪輯都非常棒,像是將《楚門的世界》寫出了另一個視角和維度的版本。但是這個劇本表現(xiàn)出來有些直接生硬,特別是圍繞著女主青春期經(jīng)歷的自我身份認同展開,到結(jié)尾我已深深預感到她將要把黑白的一面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以達成對“舞臺”和“主角”的解構。當成長故事伴隨著階級對立,被規(guī)訓的意識形態(tài)權力話語空間一并出現(xiàn),少女纖細和愈發(fā)蓬勃的自我意識無法承載如此龐大且復雜敏感的議題,便稍顯疲軟,也以一個詼諧喜劇感的,讓我意想不到如此輕松的反差作為結(jié)尾。這是群體版《楚門的世界》,反烏托邦的巧思之作,離佳作仍有些距離,因?qū)じ傅闹骶€與對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存在間離,主題無法高效凝結(jié),甚至最后開始歌頌母愛暴露出創(chuàng)作視角的渙散。數(shù)據(jù)里的父親怎么都查不到,場景里的公交永遠都等不來,配角哪有資格載入歷史,龍?zhí)啄挠心芰Ξa(chǎn)生情感。吞服的藥片能把黑白變成彩色,偷來的膠囊能把音效當成狗叫。我修復了故障的讀心器,潛伏了廢柴的地下城,逃過戰(zhàn)火紛飛的剪輯,才明白固定臺詞,看雪花點電視的母親給了我一座城堡,我卻當成了牢籠。影片最有創(chuàng)意的地方是將所有關于生活的細節(jié)統(tǒng)統(tǒng)轉(zhuǎn)換成電影語言,階級被劃分為主角、配角、錯角和廢材,圖書館成了資料館,睡覺前的活動成了蒙太奇,歌舞成了表達歡樂的方式,黑白膠片成了廢材的生存形式……畫面磨損、罐頭笑聲、馬賽克、跳切等大量影視表達手法的出現(xiàn),無疑是送給影迷最好的禮物。生活是電影,人生是故事,主角一切通吃,配角不受待見,廢柴舉步維艱,身體還會變成黑白,姓名也被身份替代。
嗚嗚嗚嗚嗚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啊啊啊啊
怎么會有這么大的驚喜,在劇院看超大屏電影的快樂,還是戲夢空間的設定。
太可愛了嗚嗚
太美了色彩,是主角們虛假單調(diào)詭異的色彩,也是流水線般的配角身旁的色彩,是刻意甜美的色彩,他們在蜂巢彩色大樓里日復一日有序地展開枯燥對白。不能被剝奪了對白啊,就算我們只是配角。成為配角也是規(guī)則的錯,不是因為膚色、細小無謂的錯誤或者其他無趣的理由。別再為規(guī)則辯護了,你們這些聒噪的機器人們,在給定的情景里活得太久了,其實這些對白根本不屬于你們。
和整個劇院的人一起看才會發(fā)現(xiàn)大家這么輕松可愛的發(fā)笑,所謂,哄堂大笑。電影院或者一個聚集很多人看電影的場所是有魔力的,這么多個互不了解各有煩惱的人在這段時間全把心聚焦在大銀幕上,要不怎么說大銀幕能造夢呢,造演員導演的夢,也造觀眾的夢。
觀影是私人體驗,影院也給大眾提供情感流淌匯聚的空間。同一段畫面,有人輕松愉快地發(fā)笑,有人緊緊攥著手指緊張,有時在劇情中緊張的人也會被旁邊不知道緣由但發(fā)自肺腑的笑聲安撫到。戲夢空間,就是影院本身,也是我們的生活。這兩天電影給我的第一感受都是,它讓我看生活的視角會變,會更懂得怎么去觀察去體驗生活,它們充實了生命,不止二三個小時,你知道思維變化的快樂嗎,就像在黑暗洞穴里飛馳而過,走出洞穴的時候,世界又換了個劇本。
寶拉的獨角戲考試太動人了,看著看著就,在最后謝幕那句話說出來的瞬間和電影中人物一起哭了,瞬間覺得好笑,是我像電影,還是電影太真實了。電影設定里主角在有情緒時會發(fā)出音樂,不能給自己配樂的只能當配角,重點是,這是那些主角剝奪不同膚色不同講話方式人幸福的方式。制定規(guī)則邊緣化他們,他們的情緒被忽視,有配樂的才叫情緒,配角和廢柴的情緒一文不值。他們的生命也被漠視,這里是虛假單調(diào)的主角和無限豐滿的配角們,價值判斷不應依據(jù)所掠奪的資源來定。
那個卡幀的男孩也太可愛了,卡幀讓他出人意料,在戲夢空間的設定里他是可以被隨意殺死的廢柴,但在地質(zhì)禮堂里,他是讓所有人開心的主角,因為他卡幀,他出其不意地出現(xiàn)在下一個位置、隨機丟失臺詞,換一種視角就是高水平的喜劇。
第一幕,配角母親培養(yǎng)主角女兒。以主角式的的演技,烘托烏托邦式的現(xiàn)實,母親和萬千單親媽媽一樣,用自己的方式為孩子建立起按部就班生活壁壘;第二幕,朋友的無稽之談助推葆拉突破防線,踏上了尋找主演父親戲夢碎片的旅程。途中受到廢柴“管家”等人的影響,葆拉認清自我,為循跡父親真相克服主角對廢柴的歧視勇感前行,自己做航行的舵手。在這里導演用新與舊,黑白與多彩的電影史來隱喻葆拉多彩的現(xiàn)狀和黑白的本心,葆拉在新與舊的立場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猶豫不決,不敢于表達。第三幕,真相大白后的最后考核如期而至,上臺前廢柴“男友”在配角母親的偽裝下來到幕后用“靜音瓶子”為葆拉加油打氣,最后真實又直白的口述表達了母愛最偉大,換位思考體會到了做母親的不容易接納了母親的做法,觸動在場的“觀眾”……葆拉打破常規(guī)用自己微弱的影響力堅持、探索、改變,確定了立場得到了擁護,表達了廢材也是不可輕易刪減的覺醒,詮釋了電影中飾演小人物的心路旅程和對廢材形色眼光的深思引起觀影人的共鳴……
【北影節(jié)】曾經(jīng)以為母親構筑了謊言的銅墻鐵壁只為將二人鎖住,然而卻是愛灌筑的夢想堡壘。缺位的父親不再被苦苦執(zhí)著,女孩不必仰慕一個虛構的英雄,即使身著黑白也能創(chuàng)造背景音樂成為主角。對于喜歡電影的朋友簡直不要太有意思。
畫面和創(chuàng)意很不錯,有點現(xiàn)代愛麗絲的感覺,但故事沒講好,表大于里。既想講“每個人都可以是主角”的大道理,又想花一些筆墨講母愛,兩條線都講得中規(guī)中矩甚至有點生硬。主角到底為什么容不下配角,配角又為什么值得成為主角,舞臺就一個(雖然結(jié)局是給他們一個自己的世界),很期待進一步探討前面花了很多篇幅鋪墊的革命,然而沒有;女主辛苦十幾年想成為主角,為何突然有勇氣不怕成為配角甚至被刪減?知道是想歌頌真實的人生、尊重不同人的價值,但配角的可愛不夠,主角的虛偽也有點少;女主好幾次“多管閑事”推進劇情,到底哪來的勇氣?不交待就顯得又莽又尬;母愛的線,母親的視角是挺多的,但女兒的開竅有點突然,前面應該補一些女兒的視角。劇本多少有點粗糙,在我看來沒有失控玩家好,雖然結(jié)局都有點草率(跺腳真的尬),但人家起碼表里一致。
元素很豐富,想象力很豐盈,精彩紛呈。主角,配角,廢材,一種階級分明的設定。美中不足是最后舞臺上的爆發(fā),不管是演講還是此起彼伏的“我也是”情節(jié)…略顯尷尬和俗套了,難受得我腳趾扣地。2022金雞國際影展
結(jié)局感人#BJIFF23
好厲害的設定
想寫萬字評價表達我的喜愛之情,還是用燈光亮起前場內(nèi)一位觀眾簡潔有力的評價總結(jié)一下吧:“牛逼!”(散場的時候撿到了D7排17座的票,這位觀眾還要票根嗎?)———————————————————感謝豆瓣呀,找到了這位觀眾。
#BJIFF2023 北影節(jié)的大驚喜。用了類似于《楚門的世界》的大框架,探討人生當中所有的故事是否都是事先寫好的。建筑物里人物的流向又有《大都會》之感,像在隱喻命運的安排和反抗的無力。最有創(chuàng)意的地方是將所有關于生活的細節(jié)統(tǒng)統(tǒng)轉(zhuǎn)換成電影語言,階級被劃分為主角、配角、錯角和廢材,圖書館成了資料館,睡覺前的活動成了蒙太奇,歌舞成了表達歡樂的方式,黑白膠片成了廢材的生存形式……畫面磨損、罐頭笑聲、馬賽克、跳切等大量影視表達手法的出現(xiàn),無疑是送給影迷最好的禮物。人生沒有脫了線一說,最底層的廢材都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波動。階層劃分的不切實際,在元電影的形式下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只可惜劇情的情感渲染還是不夠強烈,被所謂的風格喧賓奪主,以至于最后的獨角戲缺少打動人的根基。
2022卡羅維發(fā)利主競賽+金雞國際影展最佳影片。戴錦華老師從去年金雞開始盛贊,果然是十年十佳級別的炸裂神作,完爆99.9%的迷影片內(nèi)卷之王!影片有一個高度密集用梗的(至少三重)換喻體系,電影主角-配角-龍?zhí)椎木氃O定既指涉階級,又指多數(shù)-(許多個)少數(shù),同時也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對抗性的話語。以電影機制來指涉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運作和歷史書寫的機制,堪稱卷出新高度的極富創(chuàng)意的杰作。在顛覆父權及主流敘事的同時,也以自我和解與母女和解最大限度地團結(jié)了無數(shù)被壓抑的群體及其話語,更以一個“打開另一種敘事”的結(jié)尾實現(xiàn)了“one no, many yeses”和“用腳投票”的宣言。喜劇方面更是創(chuàng)意無窮。缺點嘛……設定有點復雜,門檻有點高。#年度十佳# #十年十佳候選#
數(shù)據(jù)里的父親怎么都查不到,場景里的公交永遠都等不來,配角哪有資格載入歷史,龍?zhí)啄挠心芰Ξa(chǎn)生情感。吞服的藥片能把黑白變成彩色,偷來的膠囊能把音效當成狗叫。我修復了故障的讀心器,潛伏了廢柴的地下城,逃過戰(zhàn)火紛飛的剪輯,才明白固定臺詞,看雪花點電視的母親給了我一座城堡,我卻當成了牢籠。
設定好棒,就像生活的劇本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龍?zhí)籽輪T,必須證明自己具備成為主角的能力。其實就是一場社會寓言,影射了滿受歧視和排斥的社會機制??上@“尋父”的戲劇核心點有些雜亂無章,其實這個反烏托邦的套路特別適合做成一部標準的皮克斯動畫。
從“世界旦夕之間”到“角色旦夕之間”,雖然反烏托邦逐漸不了了之,但也許人家社會進化出了色彩,工具人類的反抗就是更關注自身的表達。不像我們,仍然蒙著眼睛摸馬賽克大象。在跺腳的旋律中,好希望受苦的勇士們,尤其是女性,也能看到這個片子,感謝白色的奏鳴。鉆出北京坊,正陽門箭樓的人造燈光在前方閃爍,昏暗雜亂的步行街上滿是正在施工的人,不知道在盯著誰的保安,散裝的游客,拉著比人高貨物的快遞員……一陣天旋地轉(zhuǎn),扮演游戲重啟。
他們的故事被剝奪,情緒被控制,他們在社會中消失。很喜歡最后幾段,她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想要的安靜,她不再按照世界的腳本歌頌不知所蹤的偉大父親,而是看向總是在擔憂的媽媽,她們走出去,隨便走哪兒都好。這部電影太好了,今年最佳。
第13屆北京電影節(jié)第32部。好有趣的電影!生活是電影,人生是故事,主角一切通行,配角不受待見,廢柴舉步維艱,身體還會變成黑白,姓名也被身份替代。話說會音畫不同步,不喜歡的人可以叫他出畫,讓人閉嘴可以馬賽克,讀心器可以自帶背景音樂,去世后檔案館是人生片段,老人畫面會磨碎,臟話會被消音,音效可以裝在瓶子里,時空是劇本場景標題,動物可以客串說話,室外是布景,學校考試是角色進階,記憶是回放,醫(yī)院是剪輯室,心里可以通過旁白交流,生活可以蒙太奇,情節(jié)可以被剪掉。一條線追求夢想建立人物,一條線尋找父親同時找到自我,世界觀就在雙線并敘中帶出,最終合二為一沖破體質(zhì),每個人都可以做主角。
23BJIFF⑥:概念很好,很關照社會現(xiàn)實。前一個多小時的鋪墊戲份過多了,會有乏味感,個人覺得點到為止讓大家理解概念就可以快點推進劇情了。總被cut掉的小哥金句頻出,大部分有哲理的話都是他來說的,他這樣的要都是廢材的話!那我簡直就不該存在!印象里有一句“它們害怕我們聽到自己的情緒/聲音,但你仔細聽,還是可以聽到的”,喜歡!結(jié)尾依然是三星躍向四星的關鍵,我發(fā)現(xiàn)這些片子都挺會后找補的!有人自己給自己編了獨角戲,有人總忘記臺詞,有人飾演超人實則恐高,有人聲畫不同步,有些人臺詞永遠說不齊,有些人近二十年沒有感受到自己情緒的存在,一起跺腳打節(jié)拍這一段特別感人,走出彩色世界的時候,人生就接近殺青了。無論如何吧,我還是堅信我的人生自帶bgm的!同時,媽媽在我的人生中也不會是配角?。ㄈf象的杜比廳效果挺好)
真正的大開腦洞,在一個銀幕角色宇宙中去劃分階層、制造矛盾、呼喚革命。我們看過很多系列宇宙中的英雄主人公亂燉,卻沒見過沒想過那些更多得多的配角、路人甲,乃至被劇作和剪輯刪除的角色會有著怎樣的狀態(tài)。不過和《浪潮》、《死亡實驗》一樣,總有著厲害創(chuàng)意腦洞的德國人,卻缺乏將其講述出色的能力,于是好多角色的獨特行為和映射影視業(yè)的細節(jié),反而都是令人費解的。這一切,又適合響起Joan Jett名曲《賽璐璐英雄》
這部電影真的好絕!用元電影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關于身份認同、社會階級的故事,非常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打破了電影一貫風格,有趣又真誠。對于電影元素的巧思與妙用,以及真摯的情感使你完全信服導演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也是一部頗有深意的當代世界寓言。
分享我覺得自己被訓化的一刻:葆拉破壞門鎖獨自出門后,我竟然怪罪她不懂事,浪費媽媽的苦心,她如果不幸被抓只能說自食惡果。(閃過這個念頭的后一刻,我覺得好難過,為被訓化的我及我們)
設定很贊,劇作懵X,有點詭異和超現(xiàn)實,請大家不要ooc!
設定很棒,真的生活在電影里。有很多迷影元素,飛行的超人,坐在公交車站的阿甘,剪輯之槍,默片隧道,沒有BGM的配角,跳接的錯誤角色,被剪掉不用的廢材,總有一個片段會讓人不禁失笑。不過整個故事有些凌亂,尋父的主線也沒什么意思。
配角沒有足夠的對白,就用跺腳表達自己的情緒。數(shù)字化帶來的電影本體焦慮。故事,情緒,音樂,讀心器,情緒是從心出發(fā)的,音樂是情緒的表達。跳切的男孩。剪輯之槍和炸彈的那場戲簡直封神。階級,電影藝術版本的1984和美麗新世界,沒有色彩也可以有主角的能力,只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接受革命,偽善的中產(chǎn)階級。發(fā)現(xiàn)自己并非主角時的主體性懷疑。想象力出奇,整個故事情節(jié)是規(guī)整的敘事結(jié)構。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