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中國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mào)口岸,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化城市之一。過去的二十年來,東莞以高速發(fā)展的制造業(yè)聞名, 但在“世界工廠”身份之外,這里還隱藏著一個龐大神奇的美食世界。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將以美食作為東莞的城市名片,帶領(lǐng)人們探訪東莞的地道?味,尋找一系列富有傳奇色彩的鮮活美食,呈現(xiàn)這方水土過去和現(xiàn)在的碰撞,時間與空間的融合。
前不久,每一集都在撩撥著觀眾的味蕾的《風(fēng)味人間2》完結(jié)。
但是沒關(guān)系,原班人馬立馬又帶來了一部新的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
還是原來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還是那個讓人垂涎欲滴的解說文案。
廢話不多說,直接深夜放毒——
0 1
兩年前的《尋味順德》,讓很多吃貨朋友們重新認識了這個嶺南美食之都。
但如果你以為會吃的只有順德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相比順德這樣人文特色濃厚的美食名城,東莞在嶺南美食地圖上的位置并不顯赫。
很多人提到東莞,第一反應(yīng)還是會想到它「世界工廠」的稱號。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在制造業(yè)之外,東莞還隱藏著一個龐大、神奇的美食世界。
這里因為有著豐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融匯造就了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被譽為:嶺南風(fēng)味交匯地。
第一集的標題叫做《得天獨厚》,就按照四季時令,講述東莞人的美食文化。
眾所周知,廣東人不僅敢吃,而且好吃,更會吃。在東莞,當?shù)厝藢ⅰ安粫r不食”的口味發(fā)揮到極致。
春天,正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山谷里生長著一種名叫鼠曲草的野生植物,當?shù)厝私凶?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艾草。
在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人們習(xí)慣把它當做春季嘗鮮的野菜,而東莞人更是獨有心得。
新鮮的艾草剁碎,混合雞蛋液下鍋,用高溫熱油煎炸。
簡單的烹飪就會令艾草散發(fā)著濃烈的芳香,一道簡單的艾草煎蛋就此上桌。
艾草鯽魚湯
當然也可以將艾草與鯽魚一起煮,可以去腥提鮮,為湯汁增加別樣的風(fēng)味。
而更傳統(tǒng)的做法則要和花生碎、白糖、芝麻、椰蓉等融合,加入糯米粉揉捻成團。
用樹菠蘿葉墊底上屜蒸熟,就成了東莞人最愛的一種小吃,艾角。
艾草本身微苦,更襯托出餡料的香甜。兩種看似對立的味道彼此呼應(yīng),又相互交融。
夏季的東莞雨水豐沛,正是荔枝收獲的季節(jié)。
在東莞海拔最高的銀瓶山,有當?shù)貧v史最悠久的一片荔枝林。
詩人蘇軾筆下的一句“不辭長做嶺南人”,讓廣東的荔枝成為美味的代表。而其中東莞的荔枝,更是因帶有蘭花香味和蜜的清甜而遠近聞名,被稱為:
莞荔。
荔枝一旦離開樹枝,就會迅速失去本身的風(fēng)味。
詩人白居易曾說:
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也因此,最好的荔枝應(yīng)該在果樹下享用,這是最新鮮的吃法。
荔枝片皮雞
而向來食不厭精的廣東人,更是將荔枝的風(fēng)味發(fā)揮到了極致。
當香甜可口的荔枝果肉,搭配各種精美食材,就瞬間碰撞交融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將雞肉與荔枝結(jié)合,就成了鮮甜兩相宜的荔枝片皮雞。
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
和蘆筍、核桃仁同炒,就成就口感復(fù)合的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
荔枝果凍
還有涼爽可口、晶瑩Q彈的荔枝果凍。
到了端午節(jié)前后,正是吃粽子的時節(jié)。
雖然吃粽子的習(xí)俗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在東莞,粽子的制作形式卻多種多樣。由于制作方法和餡料的差別,風(fēng)格迥異的粽子超過二十種。
在盛產(chǎn)香蕉的麻涌,人們喜歡吃蕉葉包成的蕉葉粽。
用棗紅糯米包制的枧水粽,色澤通透,口感細嫩。
相傳東莞因生長在咸淡水區(qū)域的一種水草,莞草而得名。
所以東莞人因地制宜,拿它來包裹粽子,也由此形成了東莞的裹蒸粽。
裹蒸粽餡料甜咸兼?zhèn)洌杖~內(nèi)包裹著餡料,以細細密密的東莞水草捆扎。
脫皮的綠豆,口感沙軟綿密;而咸蛋黃,帶來持久厚重的咸鮮;五花腩肉裹滿五香粉,貢獻充沛的油脂。
粽子必須裹得密不透風(fēng),才能成就風(fēng)味。
不管你是“咸粽派”,還是“甜粽派”,在東莞都能滿足你。
而要說起東莞最具有特色的粽子,要數(shù)幾乎已經(jīng)失傳的林旁粽了。
編制林旁粽,要將林旁葉子上的刺去掉,再分削細條,洗凈,然后編織成不同的形狀。
而且每一種形狀都有著不同的寓意,魚簍形狀的表示風(fēng)調(diào)雨順;枕頭形狀的寓意高枕無憂;菜籃形狀的寓意豐衣足食;筆架形狀的寓意小孩讀書聰明上進。
造型多樣的林旁粽,不僅是美食,更是一件件藝術(shù)品。
0 2
吃罷粽子,東莞隨著荔枝季節(jié)的到來,進入漫長的酷夏。
既然來到了廣東,不能不吃海鮮。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東莞虎門,開闊的珠江?海?帶來咸水淡水交融。讓這里孕育了一種東莞獨有的美味珍饈——
青蟹。
虎門的青膏蟹,不僅個大肥碩,而且以膏肥黃滿而聞名,在明清時期便享有盛名。
成熟的青蟹,在密封的砂鍋里焗烤,高溫把蟹的油迸發(fā)出來,肉嫩鮮美。
在東莞當?shù)兀嘈愤€有另外一種吃法,把膏蟹和米飯搭配在一起。
大米的加入,吸飽了菜里每一滴鮮味精華。
當鮮美的蟹肉和每一粒飯的糅和后,就成為了一道讓人口水直流的存在:
膏蟹蒸飯。
東莞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青蟹,但其肉質(zhì)和風(fēng)味,在不同季節(jié)卻各有千秋:
冬春奄仔蟹尚未成年,口味淡雅鮮嫩。
加入簡單配料,在密封瓦煲中焗烤,就成了幼嫩鮮美的油焗奄仔蟹。
夏秋季節(jié),雌性青蟹已成年,最適宜做清蒸膏蟹。
這是一年中青蟹最具風(fēng)味的時節(jié),橙黃色蟹膏更加致密緊實,鮮味也更加濃郁內(nèi)斂。
不過,真正的吃蟹行家們,都在翹首等待的是夏至?xí)r節(jié),才能孕育出的一種極致美味。
此時的珠江口水溫達到峰值,青蟹由于生長在高溫季節(jié)里,一些雌性青蟹體內(nèi)開始發(fā)生奇妙的變化,通體逐漸呈現(xiàn)油潤的金黃色。
于是就形成了極為鮮美通體油潤金黃的黃油蟹。
作為青蟹中的極品,烹飪時必須小心翼翼。
先過冰水,再放蒸籠,避免肢體破裂。
蒸好的蟹,一刀切開,黃油溢出,悠長的余味中帶有松子般的油脂香。
黃油與蟹肉渾然一體,顆粒綿密,口感也是鮮得如夢似幻。
在最熱的六到八月里,平均1000只青蟹,才有1只能夠蛻變?yōu)辄S油蟹。
而且至今無法人為控制,讓這種美味極為難得。
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當?shù)厝艘蜓瓡r節(jié)所獲得的最佳犒賞。
東莞常年濕熱,四季沒有明顯變化。
但東莞人卻能敏銳判斷季節(jié)的流轉(zhuǎn),并因循時序地制作各種時令風(fēng)味。
深秋的十月的東莞天氣晴朗,是最適合晾曬陰菜的時節(jié)。
陰菜是東坑鎮(zhèn)一種遠近聞名的特產(chǎn)。
這里盛產(chǎn)蘿卜,其中以耙齒蘿卜為代表。
雖然味道辛辣口感粗糙,但其富含的營養(yǎng)成份相對一般品種高。
于是聰明的東莞人們將耙齒蘿卜晾曬之后,就變成了口感更為溫和的陰菜。
東莞人習(xí)慣用陰菜,搭配油脂厚重的紅肉,可做成陰菜蒸排骨、陰菜蒸肉餅等美食。
陰菜本身自帶的清香,是化解油膩的最佳輔佐。
而最能體現(xiàn)陰菜靈魂的,莫過于煲湯。
選取牛后腿肉和整條陰菜,再加入黃豆同煮,起到進一步增鮮的作用。
熬煮2小時后,陰菜的香甜和牛肉的醇厚實現(xiàn)充分交融。
兩種食材精華匯聚、彼此平衡,就成就了一道柔和干香的陰菜牛展湯。
而到了冬季,最能體現(xiàn)莞式風(fēng)味的美食,莫過于各式臘味。
新鮮的瘦肉切碎,肥肉切丁,以1::1的比例攪拌,加入白糖和汾酒。
將肉餡灌入腸衣,晾曬風(fēng)干之后,就成就了東莞臘味的代表——
矮仔腸。
這種莞式臘腸外形結(jié)實短小,味甜美味,用它煲飯,咸香可口。
此外,還有一種工藝繁復(fù)的臘味,是東莞的冬日限定。
取豬肝簡單晾曬,讓其變得堅韌可彈,再用豬臀尖肥肉,冰凍后用鹽、糖、酒腌制,嵌入豬肝內(nèi)部。
晾曬風(fēng)干之后,外層富有韌勁,內(nèi)里油潤微甜。
這種神奇的臘味,有一個吉慶的名字:
金銀潤。
不過要說到東莞的地道臘味,當屬東莞白沙油鴨。
普通的白鴨育肥一個月,待皮下脂肪變得豐厚,再腌制兩天,自然晾曬,直到油脂滲出,甘香無比。
油鴨配各種菜都好,更稀奇的吃法,是吃鴨喉。
用素淡的蘿卜,搭配鴨喉,湯汁清澈濃郁。
此時油脂已經(jīng)完全融化,用力咬開,剎那齒間爆漿,這是品味鴨喉最美妙的一刻。
是不早已經(jīng)看餓了?。?!
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延續(xù)了《舌尖》和《風(fēng)味》系列的成功經(jīng)驗:美食為主,人文為輔。
在饞人走胃的同時,也做到了感人走心。
攝制組不僅是在紀錄美食,更是意圖折射出飲食背后的溫暖力量和文化差異。
享受煙火一餐,是平凡的幸福,也具象了一個個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
人生一世,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與順德比起來,東莞的美食看起來好像少了好多(以至于第三期臺灣美食混入),還有一些是借鑒廣府、客家和潮汕的創(chuàng)新之舉,但街邊小巷和深夜排擋的美食依然勾起了食欲(手中的玉米一下子不香了)。
第一期:《得天獨厚》
??艾草粑粑(鼠曲草又名艾草)、艾草蒸鯽魚、艾角、艾粄、荔枝片皮雞、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荔枝果凍
??涼拌腐竹、腐竹糖水(與雞蛋紅棗同煮)、腐竹鳙魚(東莞萬江街道)、腐皮豆?jié){、炸腐竹燉羊肉、蕉葉棕(麻涌)、裹蒸粽(道滘)、林旁棕(林旁學(xué)名露兜樹)
??清蒸奄仔蟹、油燜奄仔蟹、清蒸膏蟹、清蒸黃油蟹、冬瓜干蒸翡翠魚、冬瓜干蒸雞、陰菜蒸排骨(陰菜即經(jīng)過曬干和陰干的耙齒蘿卜)、陰菜蒸肉餅、陰菜牛展湯、莞式臘腸、臘豬頭皮、金銀潤(豬臀尖肥肉冰凍后用鹽、糖、酒腌制嵌入豬肝內(nèi)部)、白沙油鴨、鴨喉蘿卜煲、冬團、蘿卜粄、紅薯糖水、咸丸 第二期:《山水相逢》
??清蒸九節(jié)蝦、檸香黃皮頭(黃皮頭學(xué)名梅童魚)、火焰醉麻蝦(刀額新對蝦)、白灼麻蝦
??大嶺山:酸梅鵝、白斬鵝、脆皮燒鵝、白灼鵝腸、爆炒鵝血、大嶺山燒鵝
??麻涌:蕉蕾煎蛋(香蕉的雄蕊和花蕾)、蟛蜞醬炒豆角(生活在蕉林水渠中的一種蟹類)、蟛蜞粥、香蕉悶鵝、香蕉扣肉、香蕉鯽魚湯、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生滾魚片粥、水浸皖魚、魚包、豬肝腸粉、石龍鎮(zhèn)咸姜水、南乳燜鵝、陳皮蠔豉雞湯、蕉芋老鴨湯、蕉芋雞蛋水
??雜燴海魚、豉油皇香爆魷魚管、陳皮絲蒸玫瑰毒鮋、黃面醬石燒龍躉魚皮、疍家清蒸三千、臘味蝦干煲仔飯、虎門蟹餅 第三期:《歡宴流轉(zhuǎn)》
??五味鵝、鳳凰蛋、牛腩燜蘿卜、肉丸蜆粥、蜆肉飯、客家香芋扣肉、鹽焗雞、客家釀三寶、釀豆腐、客家燜豬肉、冼沙魚丸、蛋黃卷、麻葛
??臺灣及其他風(fēng)味:鹵肉飯、大腸面線、碗粿、臺灣肉粽、龍須菜炒丁香魚、藕帶炒肉、水牛芝士、火車頭湯粉、大漠羊排
??齋粉、牛雜/叉燒/燒鵝瀨粉
??傳統(tǒng)甜品:海帶綠豆糖水、陳皮紅豆沙、油糍、蛋角、牛耳朵、缽仔糕、芋角、芋餅、糖不甩
??西式甜點:白蘭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蘿、冰火奇緣、火麻仁茶
??高端料理:七彩龍須東星斑、雞油娘酒蒸紅蟹
??街頭排擋:炒牛河、濕炒面、炒花蛤、鹽焗豬腰、焗花蛤(片中出境:肥婆菜館)
??麻涌深夜食堂:排骨飯(莫梓材)
作者|@陳錦莊(知名電影博主)
東莞,中國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mào)口岸,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化城市之一。過去的二十年來,東莞以高速發(fā)展的制造業(yè)聞名,擁有“世界工廠”這個身份,但其實這座城市還隱藏著一個龐大多樣的美食世界。
常言道,“吃在廣東”。廣東自秦朝開始就有中原移民不斷遷入,逐漸形成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并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和地域融合?;洸酥v究豐富精細的選材和豐富的滋味,身為其中一份子的東莞美食當然也毫不遜色,綿滑爽口的瀨粉、外酥里嫩的燒鵝、香味撲鼻的煲仔飯,這些常見的廣東菜肴在東莞人獨有的烹飪方式之下釋放不一樣的魅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莞人,得知我們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播出,迫不及待就去觀看。據(jù)悉,《尋味東莞》共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zhuǎn)》三集,分別從順應(yīng)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來展現(xiàn)在地美食風(fēng)貌。
從第一集《得天獨厚》來看,《尋味東莞》在美食紀錄片拍攝里是相對高水準的,整片都非常平實純粹,較為關(guān)注食材烹飪,拍得開胃,也注重原材料和時令,從當?shù)孛朗橙胧郑v出了東莞人品味的不同,從而折射文化的差異。
按照時令拍攝這點十分贊賞。適時而食是從古至今人們順季應(yīng)時的體現(xiàn),這是人們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找尋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剛好第一集播到摘荔枝,端午粽子,剛剛好對應(yīng)現(xiàn)在的時節(jié),讓正在觀看的觀眾更有共鳴。
而同一種食材,同一個節(jié)氣,同一座城市不同區(qū)域卻有不同做法,好像糯米粉這種食材,《尋味東莞》里紀錄了不同片區(qū)在冬至?xí)r節(jié)不同的做法:東莞水鄉(xiāng)萬江,人們用糯米包裹上甜咸兩種豆沙餡料,用顏色區(qū)分口味,做成冬團;同樣用糯米做皮,生活在東莞山區(qū)(東坑)的客家人,在餡料上獨辟蹊徑,用鮮肉、臘肉、蝦干與蘿卜絲同炒制成餡料,這是蘿卜粄;當然還少不了我們東莞冬至必須要吃的咸丸,糯米粉做成小湯圓,配上豐盛的湯底配菜,我曾經(jīng)以為這是大家過冬都會吃的食物,后來才知道是我們地方習(xí)俗。
很多人用食物為介質(zhì)講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賦予了食物以人文的內(nèi)涵,但我覺得事實上應(yīng)該是相反的?!渡嗉馍系闹袊逢悤郧鋵?dǎo)演曾說:“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麥,往西傳,遇到了火,變成了披薩面包,往東傳,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面條。東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麥的那次‘分手’有很大關(guān)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點?!?/p>
東莞有著山地、丘陵、水鄉(xiāng)、海洋等多樣的地貌,這為東莞美食帶來了更豐富的味道,加上從歷史上的中原人南遷到近幾十年世界工廠帶來的人流交會,使得東莞的美食更加多樣化。
談起冬團、咸丸,老實說播到這一段的時候勾起了許多兒時回憶。記得小時候“做冬”(過冬至)是東莞人很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飯,非常熱鬧。我是家里的大孫子,爺爺奶奶剛退休我就出生了,所以擁有很多和爺爺奶奶生活相處的溫馨回憶。老實說,估計很多90后00后的東莞年輕人不太知道冬團是什么,我完全是得益于奶奶,小時候和奶奶一起住,幫過她做過冬團,具體做法很模糊了,記得有糯米粉、豆沙、白糖,幾個人圍坐,弄好了就放竹篩上,我喜歡甜味的,很多年沒吃過了,但這份甜味伴隨回憶閃閃發(fā)光。
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說過:“什么叫作好?很主觀化。你小時候吃過什么,什么就是最好。”最好吃的那道菜不在風(fēng)塵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滿座的飯肆酒樓,它藏在最質(zhì)樸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很多次北方的朋友過來東莞,我都會熱情帶他們?nèi)バr候常去的早餐店吃“燙粉”(腸粉),介紹這有多好吃,不過后來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他們說這是你記憶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
拍攝城市美食紀錄片,最重要也是這點,必須要勾起當?shù)厝说挠洃?,才能說過關(guān)。因為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都是關(guān)于家鄉(xiāng)、年少的回憶,食物是載體,美食是分享,通過味蕾,把我們載回那一段美好的記憶中。就像每次出差回家都要去吃一碗燒鵝瀨粉一樣,我們這一生最記掛的還是家的味道。
另外,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節(jié)奏和人口遷徙帶來的風(fēng)味融合,很多地方傳統(tǒng)食物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例如《尋味東莞》里面臘鴨喉蘿卜煲、香蕉扣肉,作為90后東莞人的我就完全沒吃過,傳統(tǒng)食物如冬團近年也不再流行。所以,用年輕人喜歡的視頻節(jié)目模式去拍攝傳統(tǒng)食物也能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身處的城市,讓更多好的傳統(tǒng)食物得以保留下來。
“美食是最好的媒介”,一個地方的食物帶著一個地方的文化,拍攝地方美食紀錄片是記錄這個城市很好的機會。而且相比于連篇累牘的城市文化介紹文字,視頻拍攝也顯得更為直觀,直達人心。
《尋味東莞》在廣東衛(wèi)視首播、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lián)合獨播。這樣多樣化傳播平臺的搭建,擴大了口碑宣傳及內(nèi)容傳播的空間,打破了以往的局限。影響力也可從熒屏蔓延至電腦、手機等信息化產(chǎn)品,搭建起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傳播平臺,廣泛吸納觀眾群體,積極宣傳東莞地方文化特色。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尋味東莞》的拍攝不是商業(yè)行為而是政府行為,近年來為了提升普羅大眾對東莞這座城市的觀感,政府做了不少工作,逐漸有了成果。
這次《尋味東莞》東莞政府攜手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拍攝制作。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是由具有20多年經(jīng)驗的國內(nèi)頂級紀錄片團隊創(chuàng)立,擁有精良的制作水準,以及深度與廣度兼具的題材選擇;團隊成員主要作品包括《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森林之歌》、《百年中國》、《一個時代的側(cè)影》、《舌尖上的新年》、《尋味順德》等。
而用影視來展現(xiàn)文化是近年熱衷的表達方式,如去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時間為軸線串接起中國人的奮斗歷程,今年5月開拍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則是偏重于地域空間的全覆蓋,展現(xiàn)中國全面小康的成果,由張藝謀擔任總監(jiān)制、寧浩擔任總導(dǎo)演,并計劃2020年國慶檔上映。
希望《尋味東莞》打出了東莞美食這張名片,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東莞。不說了,大家趕緊打開收看《尋味東莞》,“食飯準備”!
曾被尋味順德驚艷得流口水,看到尋味東莞的時候,第一想法是…這該不會又是狗尾續(xù)貂或者蹭熱度的山寨貨吧!抱著批判的心態(tài)點開第一集,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都吃過,似乎并不是東莞的獨奏,更像是廣東美食的大合唱,只不過東莞作為課代表率先展示。
皮薄肉多核小的桂味,應(yīng)該可以征服不少北方人的口腔。
記得在哪個紀錄片也見過林旁粽,一直沒有契機去品嘗,這部片子說,東莞有20多種粽子!Mark起來,精粽狂喜(
吹爆蘿卜粄!簡直不要太好吃!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臘味是保存食物的好方法,如今,臘味的制作是為了特殊的風(fēng)味。廣東的臘味,在我知道的就分為廣式、港式和潮汕臘味,東莞這個小小的臘腸還挺別致,臘豬肝是第一次聽,有機會一定去品嘗。
在廣東的沿海,基本都少不了海鮮,東莞自然不能錯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青蟹,卻因為時令不同而風(fēng)格迥異!未成年的青蟹用于清蒸,成熟的膏蟹用于油燜,可遇不可求的黃油蟹…我可能吃不起…一定很美味!找機會認識個東莞人,送我?guī)字稽S油蟹哇哈哈哈哈哈
看完第一集的感受是
沒有過于驚艷,卻也勾起食欲
味道不錯,下次還來
很多都還沒吃過,或者吃過不記得名字,單一個煲仔飯就是絕的,11年出差住過一段南城,地陪每天帶著吃美食,第一餐就是煲仔飯,紅砂陶巨碗,臘腸臘鴨臘肉各種料又足又香,米的口感也好,真是刷新了對煲仔飯的認知,舌頭都香掉了。后來小姑娘征求意見,經(jīng)常都說去吃煲仔飯好不好,姑娘覺得無語又好笑,于是換一家繼續(xù)吃繼續(xù)吃,吃到臨走都沒覺得膩。 可能就是對美食的印象,成了我在東莞買房的理由之一。去年秋天小住的時候,特地去運河邊找到一家排名靠前的小店吃煲仔飯,嚯!一溜二三十種配料自選然后現(xiàn)蒸,每種配料三四塊錢。吃完意猶未盡,又跑到旗峰臘味廠里買臘腸,門市的小姑娘特別實誠,說不提供郵寄服務(wù),但某寶旗艦店是一樣的貨品一樣的價格,你不如網(wǎng)上買了還包郵。后來在網(wǎng)上買了腸和肉直接寄給朋友,反饋說很不錯。
除了老莞味,東莞美食也是多元的,大抵跟長江以南各省都有大量打工人群曾經(jīng)棲居有關(guān)。江南和兩湖云貴川的食物在本土改良的同時也得到了互相融合,這跟京滬的追求地道似乎又不太一樣。在兩條運河之間的夾心地帶,可以找到很多美食扎堆的地方,比如舊工廠改的工農(nóng)8號藝術(shù)區(qū),好多店可以選擇,價格也不高。
所以東莞可能是一座宜居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因為鎮(zhèn)區(qū)確實比較亂,珠三角以外的人們,都以為東莞是亂的,工廠多,有飛車黨,呃,有顏色?
顏色是真有,綠化率高到無法想象,像水濂山,松山湖,同沙,黃旗山都刷新認知地美麗,即便在珠三角也是出類拔萃的吧。
發(fā)幾張城區(qū)照片(鳥瞰圖來自網(wǎng)絡(luò),圖上有作者和截屏來源),實景是去年12月拍的。
去對地方,這座城市挺有味道的。
廣東,一個因“敢吃”而聞名的省份。
實際上,廣東人不僅“敢吃”,而且還好吃、懂吃。
前有“食在廣東”的俗語,為其餐飲大省的標簽蓋戳。
后有《老廣的味道》《風(fēng)味原產(chǎn)地:潮汕》《尋味順德》等高分美食紀錄片,帶觀眾領(lǐng)略了這里的遍地美食。
前兩天,又有一部講述廣東美食的紀錄片開播了。
但這一次,它將鏡頭對準了一個特別的地方——
導(dǎo)演:高蒿 / 張奉潮 / 劉清予
主演:李立宏
首播:2020-06-21(中國大陸)
集數(shù): 3
單集片長: 50分鐘
這是由《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原班團隊制作的一部紀錄片。
而這也是陳曉卿離開央視,組建稻來傳媒后拍攝制作的第一部作品。
在演職員表上,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
陳曉卿、李立宏(配音)、云無心(科學(xué)顧問)等等。
頂級團隊,頂級制作,讓此片一開播就獲得了無數(shù)好評。
一提到東莞,相信大家都會聯(lián)想到其“制造名城”的美譽。
但很多人不知道,東莞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保留下大量值得記錄的飲食習(xí)慣。
這里有著豐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融匯造就了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可以說是“嶺南風(fēng)味交匯地”。
而這部紀錄片以《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zhuǎn)》三個主題,為我們呈現(xiàn)了東莞獨特的美食風(fēng)貌。
剛剛播出的第一集《得天獨厚》里,講述了東莞人因循時節(jié)、順應(yīng)天時的美食食譜。
春天,是鼠曲草生長的季節(jié)。
這是一種值得嘗鮮的野菜,當?shù)厝擞职阉凶?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艾草。
它既能混合雞蛋煎制,鑄就一道具有濃烈芳香的親民小菜。
也能和鯽魚同煮,起到去腥提鮮的效果,為湯汁增添別樣余韻。
當然,艾草更復(fù)雜的一種做法,是和花生碎、芝麻、椰蓉等融合,做成艾粄的餡料。
鼠曲草微苦,襯托出餡料的香甜,彼此呼應(yīng)又相互交融。
夏天,東莞的雨水豐沛,利于荔枝生長。
當?shù)厝税押诵∪夂竦墓鹞独笾Γ沧龀闪艘坏赖绖e樣的美食。
和切薄的雞肉片、黃瓜片等組合,就成了鮮香的荔枝片皮雞。
和蘆筍、核桃仁同炒,就成了清甜可口的的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
如果你偏愛甜食,那么用荔枝做成的荔枝果凍一定不要錯過。
東莞常年濕熱,四季沒有顯著變化。
但當?shù)厝四軌蛎翡J判斷季節(jié)流轉(zhuǎn),甚至?xí)円怪g的細微差異,并以此來創(chuàng)造獨特的美味。
豆?jié){表面因晝夜氣溫變化凝結(jié)而成的腐皮,就是其中的代表。
剛做好的腐皮,油潤透亮,薄如紙張。
折疊壓縮后,就成了菜肴里常見的配角——腐竹。
涼拌的腐竹,發(fā)揮了甘香的本味,清爽可口。
腐竹過油,變得更有韌性 ,香氣也更濃。
加入羊肉燉煮,就成了一道香氣四溢的腐竹燉羊肉。
但是,當?shù)厝烁珢哿硪环N復(fù)雜的做法:
精心挑選生長超過2年的鳙魚,過油后熬出白湯,再加入腐竹同煮。
魚肉與豆類中的氨基酸相遇,使得鮮味成倍放大。
這一道腐竹燒魚,外表質(zhì)樸卻搭配精妙,令人回味悠長。
在悠長的歲月中,東莞人習(xí)得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
位于海水與淡水交匯的珠江入???,為當?shù)厝颂峁┝艘坏栗r美的食材——青蟹。
這里一年四季都能品嘗青蟹,但其肉質(zhì)和風(fēng)味,在不同季節(jié)卻各有千秋:
冬春季節(jié),未成年的雌性青蟹,適宜做淡雅清甜的清蒸奄仔蟹。
加入簡單配料,在密封瓦煲中焗烤,就成了幼嫩鮮美的油焗奄仔蟹。
夏秋季節(jié),雌性青蟹已成年,最適宜做清蒸膏蟹。
這是一年中青蟹最具風(fēng)味的時節(jié),橙黃色蟹膏更加致密緊實,鮮味也更加濃郁內(nèi)斂。
不過,若要論青蟹中的極品,當屬平均一千只青蟹才出一只的黃油蟹。
這是某些雌性青蟹身體發(fā)生變化,而出現(xiàn)的奇妙結(jié)果。
黃油蟹通體呈現(xiàn)油潤的金黃色,在制作和食用方法上也大有講究。
先將黃油蟹過冰水,再放蒸籠清蒸,可以避免肢體破裂。
蒸好之后,金黃色汁液與蟹肉渾然一體,呈現(xiàn)出綿密的顆粒感。
其獨特的鮮味,帶有松子般的油脂香,可以達到普通膏蟹的十幾倍。
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當?shù)厝艘蜓瓡r節(jié)所獲得的最佳犒賞。
最高級的飲食,不僅僅依賴于高級的食材。
東莞人發(fā)揮創(chuàng)造和想象,將一種普通的蔬菜也做成了桌上的珍饈——
耙齒蘿卜。
這是一種體形細長蘿卜,所含糖分是其他同類植物的四到五倍。
新鮮采摘的耙齒蘿卜口感辛辣、粗糙,不宜直接食用。
當?shù)厝送ㄟ^晾曬,把它做成了陰菜(蘿卜干)。
陰菜具有果脯般的口感,柔韌甜香。
搭配油脂厚重的紅肉,可做成陰菜蒸排骨、陰菜蒸肉餅等美食。
與肉類完美融合,又貢獻清香風(fēng)味,是化解油膩的最佳輔佐。
除了蒸制,煲湯也能展現(xiàn)陰菜的靈魂。
選取牛后腿肉和整條陰菜,再加入黃豆同煮,起到進一步增鮮的作用。
熬煮2小時后,陰菜的香甜和牛肉的醇厚實現(xiàn)充分交融。
兩種食材精華匯聚、彼此平衡、成就了這道柔和干香的陰菜牛展湯。
除了上述這些美食外,第一集中還介紹了其它不同風(fēng)味的東莞美食。
比如大家熟悉的臘味煲仔飯、鴨喉蘿卜煲等等。
主創(chuàng)團隊以四季變化為軸,從春到冬訴說美味流轉(zhuǎn),為吃貨們奉上了一場饕餮盛宴。
在制作這部紀錄片時,主創(chuàng)團隊選取了超過20個人物故事,串聯(lián)展現(xiàn)了130多種食材和菜式。
最終歷時近3年,才誕生了這部紀錄片。
可以說,它是對東莞地道風(fēng)味和人文風(fēng)情的全面展示,也刻畫出這個城市特有的味覺記憶。
在談及這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理念時,導(dǎo)演說道:
“每種食物的背后,都是四時流轉(zhuǎn)、人生況味。找到了這些,呈現(xiàn)出來的食物就不是簡單的食物了?!?/span>
的確,從口腹之欲到生活共情,《尋味東莞》帶給觀眾的不僅是饞,更有隱藏在美食背后的人情與感動。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相信你一定會對東莞、以及東莞人有新的認知。
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言:
《尋味東莞》找尋的是東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東莞人的生活智慧和傳承。
*本文作者:張不才
北方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姓名
好想吃
過去新聞攝影的原則同樣適合美食紀錄片——近(大)一點。同時,再慢一點。最喜歡第三集。
東南沿海城市的飲食大抵都與海相關(guān),東莞亦如此。懷念東莞天南地北的雜糅碰撞,諳熟天時的人們勤勉生活,宵夜排檔里迷人的市井味道,厚街臺商小吃街勾起了幾乎要淡忘的,和爸媽一起過秋的回憶,好幾處取景都在我家門口觀影過程異常興奮想家。秋天,桂味軟糯香甜的口感重回味蕾,又到了憑窗啖荔枝的季節(jié)記錄想吃和想再吃的:椰汁缽仔糕、鹽焗雞、鹵肉飯、麻涌焦蕾煎蛋排骨飯、客家燜豬肉、釀三寶、莞城糖不甩糯米糍
深夜的排骨飯,是普通人的一餐一飯,是所有人的國泰民安,也是平凡日子的高光之時。看完三集,印象最深的是這碗飯,明明只有寸排幾塊、米飯半碗佐以豬油豉油,卻像是映照了世間碌碌、萬千了了。想到最近看的浪姐,這些不缺少高光時刻的姐姐在一檔綜藝里,時而bling閃光,時而人設(shè)翻車,時而放棄,時而努力,像不像你?劇本歸劇本,資本歸資本,生活歸生活,各自走過的陽關(guān)大道,行過的獨木小橋,風(fēng)光不一,大家卻總歸都是需要一碗排骨飯的。
u1s1舌尖原班人馬打造的風(fēng)味人間真的很解饞,風(fēng)味2剛結(jié)束立馬就有尋味東莞接棒了,看完第一集真的讓人思鄉(xiāng)之情泛濫啊,希望繼續(xù)尋味廣東系列,特別是大湛江美食。
拍得中規(guī)中矩,典型央視風(fēng),好在食物誘人,沒有更多的情懷,解說詞也沒有那么酸文假醋,還比較平實。細說起來,前兩集較好,但第三集太雜亂,導(dǎo)演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其中食物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天!我大東莞終于有姓名了嗎!激動!下次大家可以根據(jù)這部紀錄片來尋找東莞美食了。
尋味系列攝制組走進廣東,三年多都沒能走出來
《舌尖上的中國》直系親屬,秒一眾仿制版美食紀錄片沒啥問題。
走馬觀花,越來越套路。
很多挺小眾的,策劃必須要吐槽,太亂了,看到第三集還是不知道每一集到底是按照什么主線展開的。白瞎了李立宏老師撐起的三星
“什么叫作好?很主觀化。你小時候吃過什么,什么就是最好?!?/p>
廣東真的是美食天堂啊,沒想到連東莞都有這么多好吃的。魚肉什么的看起來都鮮嫩無比呢。在這兒知道了麻涌的香蕉很有名還有疍家人、糖不甩等概念。想去東莞品嘗美食,尤其饞那個鏡頭并不多的酸梅鵝~
某人說東莞是飲食沙漠,我白眼了。
城市里連鎖吃吐了,開始流行農(nóng)家樂,順德,東莞,粵式口味清淡為主,物產(chǎn)豐富對食材加工程度低,主要是新鮮,其實看著一般。
美食的意義不止于果腹,更在于情感的連接、習(xí)俗的傳承,以及城市變化發(fā)展的記錄?!秾の稏|莞》找尋的是東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東莞人的生活智慧和傳承。
美食紀錄片進了廣東沿海的幾個市就走不出來了。
祖?zhèn)鞯陌被?有順德那味了
“人們對親情的寄托、團聚的喜悅與對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睙o數(shù)人在這里啟程、落腳,生生不息。東莞——這場廣闊的盛宴,星月流轉(zhuǎn)、風(fēng)味長存?!?/p>